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导学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朗读并背诵课文。

4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2、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 •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①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②何陋之有?3、翻译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曰:“何陋之有?”三、合作探究:1、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课文是如何来表现这一主旨的呢?(1)作者怎样描写陋室?(2 )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a.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b.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C.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d可以看出室王人的志趣如何?3、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4、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目的是什么?5、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作用?第一组提问: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第二组提问: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

陋室铭使用导学案

陋室铭使用导学案

课题:《陋室铭》课时:第1课时课型:预习展示编制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

2、能够熟读课文,把握字词的音形,准确断句。

3、结合注释准确翻译课文,把握重点句词的意思。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二、激情导入:我国古代文人被贬谪之后,大致有下列几种表现:一种是悲观绝望、以死明志的,屈原首开这类先河;一种是逃离官场、归隐田园的,这类当推陶渊明;一种是以酒浇愁、云游四方的,李白是这类典型;还有一种是直面现实、笑对人生的,柳、韩、苏是代表。

这几种表现,哪种为最高境界?当然是第四种。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遭贬的文人——刘禹锡(出示刘禹锡的像),通过他的《陋室铭》一文,来看他在被贬之后的生命状态。

三、知识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铭”文。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四、课堂导学(一)自主学习:自读课文,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陋.室馨.苔.痕鸿儒..案牍.诸葛.西蜀.调.素琴(二)1、自主积累重点词语名灵斯陋室惟馨鸿儒白丁调素琴丝竹乱案牍劳形2、古今异义词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惟吾德馨(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4、词类活用无案牍之劳形:有仙则名:有龙则灵:5、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宾语前置,“何陋”作“有”的宾语。

译:五、对照课文注解翻译全文六、细读课文,按下列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1、本文共9句81字,叙述、议论、描写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试找出叙述、议论、描写的句子,在课文中勾划出来。

《陋室铭》导学案六篇

《陋室铭》导学案六篇

《陋室铭》导学案六篇《陋室铭》导学案六篇《陋室铭》导学案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文。

2. 过程与方法:初步领会韵文和对偶句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思想。

学法指导:以读为主,合作探究。

资料链接1.背景资料:(1)《陋室铭》这篇“铭”文早已成了“名文”,其实,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力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到一间半。

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

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中学语文在线(2)子云亭:即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草玄亭。

据《汉书杨雄传》扬雄所处的成、哀、平三世,统治权被外戚和弄臣所篡,只有投靠他们才能青云直上,而扬雄不事谄媚,不屑逢迎,不会钻营,不愿投靠,因而“三世不徙官”。

作者以扬雄德高不论室陋自比,可见作者之志。

知识巩固:1.填空:本文的作者是代著名诗人。

体裁是,这种体裁的特点是。

2.全文的主旨句是,。

3.试写出本文的对偶句(至少两句)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6.你认为本文的写作意图是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拓展延伸:阅读刘禹锡的一首充满哲理的词,完成练习。

《陋室铭》 导学案

《陋室铭》 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导读指导】刘禹锡因为热心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到今天的安徽和县当通判。

和县唐时称和州,和州的知府姓策,策知府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

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

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题写:“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态。

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南北,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

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

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

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

他和书丞商量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偏要乐。

于是,他就提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

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心,实在难能可贵啊!【知识衔接】1、“铭”文的特点: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

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陋室铭》导学案3篇

《陋室铭》导学案3篇

《陋室铭》导学案3篇《陋室铭》导学案3篇《陋室铭》导学案1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1、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1、按要求默写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1、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独学,结合课本注释,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梳理翻译全文。

2、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和阅读“知识链接”中的有关资料,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3、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和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和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来把握“陋室”的特征。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怀。

【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内容多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对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玩味。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唐朝著名文学家和诗人,颇得白居易推崇。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永贞元年,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来又被召回京城,任连州刺史。

后还被贬官降职多次。

当过夔州、和州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他不少诗篇抒发了自己身世遭遇的愤懑和痛苦,有的诗直接讽刺了当朝权贵。

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相关知识简介(1)诸葛庐:1.诸葛亮隐居时的草庐。

2.名胜古迹名。

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武侯祠内﹐建筑别致﹐景色幽雅。

附近尚有三顾堂﹑躬耕亭等胜迹。

诸葛亮,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是中国儒道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是中国文人心中的偶像。

(2)子云亭:即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草玄亭。

据《汉书杨雄传》扬雄所处的成、哀、平三世,统治权被外戚和弄臣所篡,只有投靠他们才能青云直上,而扬雄不事谄媚,不屑逢迎,不会钻营,不愿投靠,因而“三世不徙官”。

可见其品德高尚。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与基础过关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者的文字,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的,内容多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文字却,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

陋室铭精品导学案

陋室铭精品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主备人:梁冻媚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重点)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

(重点)学习过程讨论:一条4000块钱的裤子,一条30块钱的裤子,两种都是你非常喜欢的颜色和样式。

你选择要哪一条?(必须选一条)为什么?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一、预习检查:1、本文作者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解释介“铭”。

2、初释陋室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

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

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要求:1、注意节奏、语调与情感,读出韵味。

2、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找出押韵的字:3、走进陋室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以下词语:名斯馨鸿儒白丁调素琴丝竹乱案牍劳形注意以下句子的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4、翻译全文。

二、感受陋室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再现陋室。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

”4:“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三、体会陋室1、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2、这种写法叫四、装扮陋室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物件,供你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在刘禹锡的陋室之中?选择之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重难点探究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4改 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改 文章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6.文中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属于何种表现手法?
7.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无案牍之劳形( ) ④ 往来无白丁( )
3.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文章主旨的是哪个句子?
4.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展示自己所居陋室的面貌的?
5.“诸葛庐”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住的草庐,“子云亭”是汉代词赋大家扬雄(字子云)的亭宅,两处居所早已闻名遐迩,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6“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或者_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7.《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句子是:————,—————。写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文章的主旨句是:——————,——————。
六、我的疑问
附:修改过答案:
1.“基础知识学习”的第3题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重难点探究”中的第5题: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

2.朗读、翻译、背诵全文。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能客观地评价作者的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铭”是一种文体。

二听“陋室”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停顿、重音和节奏。

三读“陋室”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味。

四说“陋室”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结合文下注释边朗读边疏通文章的字词句。

自主检测: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西蜀()2、铭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写出韵脚。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①山不在高②调素琴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谈笑有鸿儒⑤往来无白丁⑥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之劳形⑧何陋之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并翻译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5.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解释: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无案牍之劳形。

6、找出本文的对偶句和倒装句五品“陋室”继续发挥集体力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品在设计这一部分是,依然依照以问题为纽带的思路设计了品“陋室”,这一部分重点是对文本所体现的写作手法、写作思路、作者感情的解读。

这次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完成深入探究文本的问题:读文章,完成探究问题:1、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文章从何入笔?文章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把山“”和水“”与陋室进行,说明室虽陋,但是有德者居之,则室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2、作者是如何写陋室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用“,。

”一句写出了陋室环境之幽雅;用“,。

,。

”写出室中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再用“,。

”一句从反面写出主人超凡脱俗的胸襟。

这些句子总的来说都表现了陋室主人是一个高尚的人,即一个的人,一个的人。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陋室铭》导学案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辨音识字: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òng rú)西蜀(shǔ)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文言词语【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_________(惟吾德馨)。

2.文章的点题句是: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环境幽雅、交往文雅、情趣高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4.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陋室环境清幽宁静5.写陋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交往之人不俗6.写陋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情操高尚:生活情趣高雅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7.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十陋室铭一、目标导学1.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2. 二读课文,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3. 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鸿.儒()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3.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4.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三)解析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写出陋室的什么特点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与写作者的陋室有什么关系5.引用孔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四)课堂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

文章的这种写法叫。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

1.本文作者(人名)是(朝代)著名文学家。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一、基础达标1、释题“陋室铭”2、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作者刘禹锡(772—842),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

二、设问导读(一)、整体感知1、正确朗读2、疏通文意(二)、问题探究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5、文章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两个典故和孔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6、从文章的相关内容看,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三、自我检测1、文章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引出主旨句的?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4、刘禹锡写《陋室铭》的目的是什么?四、巩固练习1、对下面这些仿写“铭”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从思想感情、内容、语言几方面加以评价。

仿写作品之一: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仿写作品之二:网站铭网不在大,有你则成。

名不在响,有朋则灵。

斯是陋室,实用就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谈谈心,叙叙情。

无烦恼之扰心,无愁苦之抗争。

大站有雅虎,名站有搜狐。

老于曰:“何陋之有!”仿写作品之三:为官铭(讽刺某些“公仆”)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

这个衙门,唯我独尊。

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有小兵。

可以搞特权,结帮亲。

无批评之刺耳,有颂扬之雷鸣。

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

群众曰:“臭哉此翁。

”2、填空(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陋室铭》导学案3

《陋室铭》导学案3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并读出韵味,并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文言词,疏通文意。

(重点)3、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难点)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小组合作,预习交流)1、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题目中的“铭”是指:2)作者及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2、、朗读课文2至4遍,用笔圈点出感受深刻的词句和不理解的地方。

3、、下面的词语你认识吗?(请特别注意黑体字的读音)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西蜀()调()素琴4、自学课文,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翻译课文。

1)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解释。

2)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及其翻译。

3)还有哪些词或句不会理解的呢?请摘录下来。

二、【课堂学习】(一)课前小热身。

(二)听“陋室”:要求:听清停顿、重音,说说。

(三)读“陋室”: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注意句尾押韵的字,朗读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3、朗读时语气要平缓,有些音节要适当拉长。

4、“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应读得轻些,才有韵味。

5、用肯定的语气,大声的语调读“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说“陋室”(翻译课文)1、学生自行结合注解疏通课文,圈出不懂的词句。

2、小组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3、检测。

(五)知“陋室”(整体感知)1、本文写了什么?《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六)品“陋室”(合作探究)1、陋室,陋在何处?(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2、陋室,真的陋吗?(思维角度:主人、环境、交往、生活)3、作者写陋室用意何在?(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七)论“陋室”(拓展延伸,任选一题作答)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同学们认为刘禹锡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不可取之处?请同学们大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2、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导学案

《陋室铭》石洞中学许奉友教学目标1、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辩解一词多义,初步理解词类活用,理解本课特殊句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体会作品的音乐美,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以音传情,以词达意。

以声入情,因词求义,以此来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4、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洁身自好的节操。

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1、重点:识记文言知识,了解古代文体,理解文意。

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适当启发。

2、难点: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理解作者高洁伟岸的思想情操和安平乐道的思想情趣。

联系社会实际,重申社会价值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听课文录音,落实文章字词陋室( lòu ) 德馨( xīn ) ( tái ) 苔痕鸿儒( hóng ) ( rú)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西蜀( shǔ)四、齐读课文,请同学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串讲文章大意,教师归纳文言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陋室铭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学习重点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法指导朗读法,导读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
(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
(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
(11)惟吾德馨()()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
(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
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
.........贫乐道
...的情怀
...。

4、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文章的开头三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③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④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读一读,记一记(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

(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

【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令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只要自己“德馨”,纵然身居陋室,也同样安贫乐道,心美如饴。

他要是生活在当代,纵然不是“傻帽”,也肯
定是个迂腐不堪的社会“弃儿”----落伍者。

对此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身居陋室却惟吾德馨,若他出生在现在,这样的高贵品行定会被赋予时代的特殊色彩,原则上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会改变,但因为时代的不同,“谈笑有鸿儒”的他会在这个社会大放异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