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向所写的一篇传记性文章,主要讲述了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杰出代表,他既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的作品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知识点整理:一、屈原的生平背景:1.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他的家庭背景和荣誉地位都非常突出。
2.屈原天资聪慧,热爱学问,年轻时便游学四方,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并深受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
二、屈原的文学成就:1.屈原是楚国的一位杰出诗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等。
2.他的诗歌充满激情和力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3.屈原的诗歌风格独特,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充沛的想象力。
三、屈原的政治活动:1.屈原曾经担任楚国官员,他积极参与了楚国的政治活动,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屈原主张和平统一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守土有责,攘外有功”的口号,呼吁楚国加强内外交战的准备。
四、屈原的悲剧遭遇:1.屈原的忠诚和才华招致了一些官员的嫉妒和排斥,他被诬陷为奸臣。
2.屈原遭受了楚王的冷落和追杀,最终被迫投江自尽。
五、《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1.《屈原列传》以宣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传递了伟大的爱国精神。
2.屈原的悲剧遭遇引发了后人的深思,使人们认识到了保护国家独立和尊严的重要性。
3.屈原以其丰富的文学才华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成为后世文人所敬仰和崇尚的榜样。
六、《屈原列传》与屈原的评价:1.《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屈原的忠诚精神和爱国情怀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被视为中国民族英雄和文化偶像。
综上所述,《屈原列传》通过对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和创作的记载,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才华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5、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6、而能与来自推移古义:变化 今义:移动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通“罹”,遭
遇 2、人穷则反本 通“返”,返 回 3、靡不毕见 通“现”,表 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通“旨”,旨 趣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通“浊”,污 浊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 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 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 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 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 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 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 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 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什么
兼词,于此
词类活用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名作状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朝内,在国外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作名,听觉,听力 3、谗谄之蔽明也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4、邪曲之害公也 形作名,邪恶小人 5、方正之不容也
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道德之广崇 形作动,阐明
7、蝉蜕于浊秽
名作状,像蝉一样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名作状,用厚币
名作状,一天天地
10、时秦昭天与楚婚 名作动,结为婚姻 11、亡国破家相随属 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破败。 名作状,在内,在外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1.屈原的背景: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大臣。
在他时代,楚国正面临着来自秦国的威胁,他在这个危机时刻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2.屈原的才华:屈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给楚怀王建议抵抗秦国,劝说楚王与周边国家合作,以建立反秦联盟。
他还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离骚》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3.屈原的触怒:然而,由于内外交困的局势,楚怀王在屈原的建议中没有采纳,反而与秦国和谈,这使得屈原非常愤怒和沮丧。
他被楚国的敌对势力诬告,被国王放逐。
4.屈原的离任:在被放逐后,屈原失去了所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他离开了楚国,流亡到了长江流域地区。
5.屈原的投江:在流亡期间,屈原对楚国的命运感到极度痛心和不安,他决定以死去祭告楚怀王,希望能唤醒楚国人民的觉醒。
他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以此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忠诚。
6.白蛇救屈原:传说中,屈原自尽后,一条大白蛇从江中浮出,吞食了他的尸体,以此来保护他的尊严和纪念。
这个传说象征着楚国人民对于屈原的敬仰和怀念。
7.屈原的影响:屈原的投江事件震惊了楚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他的忠诚、爱国主义精神和创作的文学作品,成为楚国后来的政治家、士人和文人的楷模。
他的作品也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文学成就: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湘夫人》等。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9.自由思想:屈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他的自由思想。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对政治现实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评,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10.屈原的遗产: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和爱国主义的先驱。
他的精神传承至今,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屈原列传》的知识点整理,该篇文献记录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屈原列传》(解析版)
《屈原列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楚国的作为。
该篇列传以叙述屈原的生平为主线,穿插叙述了屈原的政治主张和辞章才能,揭示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以及屈原忠诚正直、倡导爱国精神的形象。
以下是对《屈原列传》的文言知识点的梳理。
一、屈原生平与楚国政治1.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志士,他呼吁君主要为民众着想,重视民生。
2.屈原的政治主张:屈原主张重视农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亿兆千万百家,肆行赋敛以为不厌”的政治理念;他也主张加强军事力量,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3.楚国政治黑暗:《屈原列传》透过屈原的生平揭示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包括官员贪污受贿、压迫百姓等问题。
二、屈原的爱国精神1.忠诚正直:屈原始终忠诚于国家,直言进谏,不惧权贵,一心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而奋斗。
2.爱国主义:屈原以身作则,提倡“民资百倍,不待戮辱之殃”;他以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为重,呼吁君主为民众着想。
3.抱负壮志:屈原忧国忧民,有志于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他言辞慷慨激昂,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壮志。
三、屈原的文学才能1.辞章才能:屈原擅长辞章之艺,有着很高的文学才华,他的辞章语言优美,表达深沉,具有感染力。
2.形象描写:屈原通过对楚国的描写和自己的表白,展现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情厚意。
他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了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忧虑。
3.文化传承:屈原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辞章成为了楚辞的主要代表,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四、屈原的悲剧命运1.政治迫害:屈原因为他的政治主张遭到了当时楚国的贵族和权臣的排斥和压迫,被赶出宫廷并被流放。
2.自杀身亡:在流放期间,屈原深感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苦难,失望绝望之余,选择投江以自杀,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爱和忧虑。
3.纪念活动:为了纪念屈原,后世人们形成了端午节等传统习俗,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爱国精神的传承。
屈原列传全篇知识点总结
屈原列传全篇知识点总结一、成长经历1. 屈原的家庭背景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祖上是楚国的大臣。
由于家族世代为政,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2. 屈原的求学经历屈原年幼时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他非常喜爱读书,对经史典籍的研究颇有心得。
他曾师事老师屈参学习经史,深得老师的赏识。
3. 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屈原在楚怀王的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了楚国的一名重要官员。
4. 屈原的政治生涯屈原历任楚国大夫、左徒、太子四端,是楚国政治上的重要人物。
他在政治生涯中,以忠诚勇敢著称,颇受楚怀王器重。
5. 屈原的流放经历由于楚怀王变心废黜,屈原遭到流放,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流亡生活。
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思想观点1. 忠君爱国屈原是中国古代忠君爱国的典范代表,他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尽管在政治上曾遭遇流放,但他始终忠贞不渝地爱国家,为国家的利益无私奉献。
2. 文学观念屈原在文学创作上尊重传统,但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主张以人民生活为创作的题材,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表现力。
3. 社会政治观点屈原对政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主张国家应该以民为本,政治应该服务于人民,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为宗旨。
4. 道德伦理观念屈原提倡高尚的道德伦理观念,主张做人要有良知、正直、忠诚、慷慨等品质,以及对待朋友要真诚、信任和忠诚。
5. 自然观念屈原对自然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宇宙间的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三、代表作品1. 《离骚》《离骚》是屈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部内容丰富、形式优美、立意高远的诗篇。
全篇以写屈原流放的境遇为主线,以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诗意载体,抒发了他对国家的忠贞与挚爱之情。
《离骚》不仅被誉为楚国之神韵,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2. 《天问》《天问》是屈原的另一部著名作品,它是一部表现屈原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无限关怀和深切忧虑的诗篇。
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
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小说,主要记载了屈原的一生。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主要知识点归纳:一、屈原的生平2.仕途经历:屈原曾担任楚国官员,但因政治斗争失势,被贬谪至湘江流域。
3.文学成就: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备受赞赏。
二、屈原与楚国政治1.政治背景:楚国是屈原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国家,政治斗争十分激烈。
2.楚怀王与信陵君:楚怀王是当时的楚国君主,信陵君则是楚怀王的弟弟。
3.李斯的进言:李斯是楚怀王的大臣,他通过进谏让楚怀王对屈原产生了猜疑。
三、楚国内外形势1.内政困境:楚国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政治腐败和腐朽的领导层,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对外战争:楚国与秦国、齐国等周边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四、屈原的爱国思想1.爱国情怀:屈原对楚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充满热爱,他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2.抱负与愿景:屈原希望能够为楚国带来和进步,使其成为一个强大而富裕的国家。
3.草木离合:屈原通过描写草木凋零和离合的景象,寓意着楚国政治和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五、屈原与楚国人民1.敬佩与喜爱: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才华使他受到楚国人民的敬佩和喜爱。
2.群众基础:屈原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并且通过诗歌等方式与民众交流,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不合时宜:由于时代的不合适,屈原的理念和观点未能得到应有的推崇和认可。
六、屈原的悲剧命运1.流亡之路:屈原因政治斗争失势,被贬至湘江流域,流亡生涯艰难。
2.绝望自杀:屈原在负笈之时,因对楚怀王失望和世态炎凉感到绝望,选择了投江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七、屈原对后世的影响1.文学成就:屈原的辞章作品,特别是《离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人有着重要影响。
2.爱国精神:屈原的爱国情怀、忠诚和为人民着想的精神,对后世爱国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文化传承:屈原对楚国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为后世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料。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5.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
8、厚币委质事楚。
二、指出下列加点加点词语的古义。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无理狡辩,动词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颜色憔悴古义: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如成语“从容不迫”。
三、指出下列加点加点词语的活用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
1.厚币委质事.楚2.其后楚日.以削3.内.惑于郑袖4.短.屈原于顷襄王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6.明.道德之广崇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9.然亡.国破.家相随属10.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11.蝉蜕..于浊秽..12.时秦昭王与楚婚.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志:1、博闻强志2、聊斋志异3、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寻向所志5、其志洁,其行廉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8、项脊轩志闻:1、博闻强志2、忽闻门外虫鸣3、初闻涕泪满衣裳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无何,宰以卓异闻8、以勇气闻于诸侯害:1、争宠而心害其能2、邪曲之害公也3、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疏:1、王怒而疏屈平2、以疏为美,密则无态3、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4、谏太宗十思疏5、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伐: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其后秦欲伐齐3、此五霸之伐也4、坎坎伐檀兮本1、父母者,人之本也2、今背本而趋末3、此之谓失其本心4、本在冀州之南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3、有情人终成眷属4、属予作文以记之5、举酒属客为: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2、竟为秦所灭3、化而为鸟,其名为鹏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5、闻秦王善为秦声6、我为赵将7、为刎颈之交以: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2、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4、其后楚日以削5、传以示美人6、皆以美于徐公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8、无以,则王乎9、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乃:1、乃令张仪佯云秦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今君乃亡赵走燕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5、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6、家祭无忘告乃翁7、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焉: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2、姜氏欲之,焉辟害3、而惴惴焉摩玩不已4、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1.“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归纳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屈平既绌(绌,通“黜”,被贬官)亡走赵,不敢归(亡,通“逃”)齐与楚从亲(从,通“纵”)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明,通“盟”)二、古今异义以为对(古义:回答。
今义:认为)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楚时称霸(古义:骄傲。
今义:动词:吹牛,鼓吹;名词:(动物)雄性)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此释义)三、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聋)厚币委质事楚(厚,形容词作名词,丰厚的礼物;币,名词作动词,礼物)以间进言(间,名词作状语)穷竟其事(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虽放流(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放)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设置、筹划)闻陈轸于楚故之王(闻,使动用法,使……知道)以累臣之故(累,名词作动词,囚禁)日夜谏也(日夜,名词作状语)厚遗秦王女而约为婚姻(遗,动词的使动用法,送给)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王(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说……的坏话)长平桓桓称以为虎狼之国(虎狼,名词作形容词,像虎和狼一样凶猛)使将三十万众守边(将,名词作动词,率领)而刘乃深绝(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断绝)复之秦(复,使动用法,使……回去)以三寸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强,形容词作动词,强大)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形容词作动词,无才能)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相斗)以远大法(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则幸得脱矣(幸:形容词作动词,侥幸)秦时与臣游(游:名词作动词,交往)常书辞中恶语属臣后中用事者乎(书:名词作动词,书写)。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考点大全
2024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回顾屈原列传一、基础夯实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闻()②志()③明()④娴()⑤图议()⑥接遇()⑦列()⑧害()⑨造为()⑩宪令()⑪属()⑫夺()⑱与()⑭谗()⑮伐()2.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釂然泥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离忧()②倦极()③惨怛()④间()⑤淫()⑥明()⑦条贯()⑧毕()⑨获()⑩滋()⑪嚼()⑫滓()⑬推()4.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5.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①译文:②译文: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绌()②从()③详()④厚币()⑤委()⑥质()⑦诚()⑧使使()⑨明年()⑩当()⑪顾反()7.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8.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第7段)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①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第8段)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②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太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方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第9段)令尹子兰闻之,大怒,③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卒()②咎()③自为()④自佐()⑤属()⑥治国()⑦累世()⑧其()⑨分()10.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
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篇目,主要讲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痛苦的遭遇。
以下是《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的知识点归纳:1.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知名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在楚国君主屈原武王的支持下,为楚国出谋划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建议。
然而,由于被深宫中的宦官秦宜禄诬陷,屈原最后被贬谪到江南地区。
2.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对楚国深爱国土,他心系楚国的兴败荣辱,忧国忧民,不辞劳苦地为国家谋划。
他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建议,如行皇览之诏、礼继父之官、率官劝耕等。
他的爱国情怀在文中体现得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人效法的楷模。
3.屈原与秦宜禄的冲突:文中描述了屈原与深宫中的宦官秦宜禄之间的冲突。
秦宜禄嫉妒屈原,利用屈原的亲信宰臣子墨子将他陷害,使屈原被贬谪到江南地区。
这个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充斥着权谋之争、宦官干政等问题。
4.屈原的放逐:屈原被贬谪到江南地区后,他孤独地流亡在湘江之滨,饱尝人生的艰辛与苦痛。
他深感国家的沦亡与民众的苦难,将自己的志向和忧虑通过《离骚》和《天问》等辞章表达出来,抒发了对国家的忧愤之情。
5.屈原投江的悲剧结局:文中描写了屈原最终选择投江自尽的场景。
在屈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自我牺牲,表达了他对国家深情厚谊的终极表达。
6.屈原的主题思想:《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忠诚、爱国主义和自由的追求等主题思想。
屈原无怨无悔地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并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展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精神。
7.屈原的艺术表现:《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以史传体的形式展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
文章运用了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结构严密、语言流畅,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屈原先知先觉、振奋士气、痛心忧国的情感。
总结起来,《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腐败和宦官干政的问题,以及对忠诚、爱国主义和自由等主题思想的追求。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以古乐府体裁写成。
本文通过对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事迹进行叙述,展示了他对国家忠诚、为民请命以及自杀身亡的悲壮故事。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整理:1.句式和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句,例如:“父母之年矣,超越内外矣,四亲兄弟矣,国人矣,则何害之有?”-文中运用了排比句,如“虽欲往,其谁从?言将行,其谁信?”-使用了拟人修辞,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形容,使文章更加生动。
-运用了倒装句的修辞手法,如“藏之名山,过此太室,是生吾宗,长我维名也”。
-文中采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强调力,如“踌躇满志,娱以乐,谗谄以进,忠告以退”。
2.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比喻手法,如“官于文学,为长史、司马,上曰虞舜”的比喻,指代给官之责任。
-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夸张形容,突出了楚国大夫对屈原的尊敬。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屈原独善其身,而不能用世,反以大篇悲歌自述于斯”。
-文中可以看到抑扬格的运用,如“欲与天下之士士之言也,耳目之祸也,而反其政,振穷厉之兵,雄文明之地,则虞舜之孰能远之。
”3.文言词汇和句式:-文中使用了一些古代词汇,如“应养”(对屈原的恶言中伸张正义)、“诛灭”(指屈原被流放)、“踌躇”(形容屈原内心迟疑)等。
-文中也使用了一些古代诗词中的句式,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使其侧者则亡”等。
4.文化背景:-《屈原列传》是基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中提到的地名和人物都属于中国古代历史背景。
-文中涉及到了古代政治制度,如封建等,借以反映屈原对于政治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一生及其遭受的种种不幸遭遇。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知识点梳理:一、屈原的背景:1.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
2.他年少聪明,有着卓越的才学和文学天赋。
3.屈原以忠诚、正直的性格和为国家尽忠的进士梦为人所称道。
二、屈原的政治生涯:1.屈原曾于楚成王朝任楚国上卿,并辅佐成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
2.他提出了一些重要政策,如削藩、中兴法、尊王攘夷、选贤与能等,为楚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屈原还积极进行外交活动,亲自出使他国,努力争取外援。
三、屈原的身败名裂:1.楚成王在屈原的劝告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并且在楚国内外建立了强大的声威。
2.然而,屈原的措施遭受到了部分贵族势力的阻挠和反对。
3.不满屈原的贵族们构陷屈原,使得屈原失去了国王的信任,被贬为官职较低的地方官。
四、屈原的追求与离去:1.屈原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使他离开了政治舞台,回到故乡。
2.在故乡,屈原开始了一段弘扬文化、宴请友人、酿造美酒和作诗赋的生活。
3.屈原的离去引起了民众的悲痛和思念,他们纷纷到湘江边去祭奠屈原,并投入江中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
五、屈原的不幸结局:1.在楚国失去屈原的领导下,楚国内外政局陷入动荡和混乱。
2.让位于情妇的贵妇娥皇成为王后的舒王不得人心,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3.趁着楚军出征齐国之际,屈原在愤怒和失望中投江自杀。
六、对屈原的纪念:1.屈原的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哀悼。
2.人们从此形成了龙舟竞渡、吃粽子、挂红艾草等形式的端午节传统。
3.屈原被后人誉为“大诗人”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七、屈原的文学成就:1.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人情感。
2.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反映了他对国家兴衰、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3.他的作品包括《离骚》、《九章》等,被后世称为楚辞,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列传 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二、通假字。
1.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2.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3. 靡不毕见(“见”通“现”,表现)4.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5. 屈平既绌(“绌”通“黜”,被罢黜)6.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7.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三、古今异义。
1. 明年。
- 古义:第二年。
例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 颜色。
- 古义:脸色。
如“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今义:色彩。
3. 形容。
- 古义:形体容貌。
如“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4. 从容。
-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5. 反复。
- 古义:返回(楚国),扭转形势。
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四、一词多义。
1. 属。
- shǔ.- 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 zhǔ.-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接,连续)-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2. 伐。
-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 其后秦欲伐齐(攻打)3. 疏。
- 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分条陈述)4. 离。
- “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受)- 约从离衡(使……离散,离间)5. 本。
- 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人穷则反本(根本,这里指祖宗)- 今存其本不忍废(版本,稿本)五、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泥而不滓(染黑)-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一天天地)2. 形容词作名词。
- 邪曲之害公也(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端方正直的人)3. 使动用法。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使……听觉灵敏,这里指“明辨是非”)- 亡国破家相随属(使……灭亡,使……破败)六、特殊句式。
《屈原列传》翻译及文言知识点归纳
《屈原列传》翻译及文言知识点归纳
翻译:
文言知识点归纳:
1.时序词:作为一篇古文,文中使用了很多表达时间顺序的词语,如「终日」(整天)、「曩者」(往昔)、「吴之东门下者」(东门下的人)等。
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和过去的经历。
2.双音词:文中使用了很多双音词,这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比如
「愄愄」(忧伤)、「泠泠」(清凉)、「骚骚」(忧伤不安)等。
这种
用法可以增加文言文的音韵美和表达的感情色彩。
3.用典:屈原列传中使用了一些典故和典型的成语,这在文言文中非
常常见。
比如「飞龙乘云」(形容速度快)、「投袂而起」(形容愤怒)、「故园之心」(形容对家乡的思念)等。
4.修辞手法:屈原列传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这些修辞手法用来表达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比如文中
的「踊跃若飞」(形容跳跃的快速)和「视听焕发」(形容精神振奋)。
5.顺序词:文中使用了一些顺序词来表达事件的发生顺序,如「遂」(于是)、「乘」(然后)等。
这些词语在文中起到连接和衔接的作用,
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1.柱天:《屈原列传》开始,就有“柱天之神”一词。
柱天是指众神所共同依靠的一根柱子,其象征天地间的权威与法律。
在屈原生活的时代,荒唐之事屡见不鲜,神明受侵,屈原因此感到忧虑。
2.溲、箕:《屈原列传》中所指的溲是指早晨的小便,箕是指盛糠秕的筐子,这里用作洗涤的工具。
屈原用溲洗去尘垢,比喻对自身进行精神洗涤,净化心灵。
二、修辞手法1.描写手法:(1)对偶:通过在文中使用对偶结构,增强修辞效果,使文章具有韵律感和辞章之美。
(2)借代:如把屈原被流放的情景,巧妙地通过属相中的癸巳年来表达,增强了文笔的风趣幽默。
2.修辞手法:(1)比喻:如将公子荆的罪孽比喻为罗网,形象地揭示了公子荆自食其果的命运。
(2)迷喻:如用旱魃之灾来暗指当时朝政腐败,严酷的荒政统治,有效地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文化背景1.政治现实:楚国处于战国时期的腐败和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这种时代背景下,楚国文化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屈原努力振兴楚国文化,提倡道德和文化的重新建设。
2.文化思想:屈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诗人和文化思想家,他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文化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四、人物形象1.屈原:文章中塑造的屈原形象表现出了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等典型的儒家精神,并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出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和期望。
2.公子荆:公子荆是屈原的政敌,代表了当时楚国腐败朝政的一部分。
他的形象充分表现了权谋之士的狡猾和冷酷。
3.武则天:屈原与武则天在异时空交谈,武则天的形象展现了她之前历史上的冷酷与权力欲,也体现出她对文化复兴和人民福祉的关心。
五、主题思想1.忠诚爱国:屈原忠心为国,他为楚国忠贞不逾,毁誉参半的信心和爱国情怀,是《屈原列传》的主题之一2.英雄追求:尽管屈原最终走向悲剧,但他所秉持的英雄追求,为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奋斗到底,充分展现了他坚定、宏伟的抱负。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整理
《屈原列传》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受)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3.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6.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7.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使……进)9.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10.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泥而不滓生活在污泥里时秦昭王与楚婚结为婚姻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怀抱2.使动用法亡国破家相随属使……灭亡,使……破败存(思念)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使……兴3.名词作状语厚币委质事楚用厚币其后楚日以削一天天地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在朝内,在国外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明道德之广崇阐明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说短处,诋毁。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蝉蜕于浊秽污浊环境邪曲之害公也邪恶小人方正之不容也方正之人,正直的人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忠诚之士,贤能之士7.动词活用作名词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谗谄之蔽明也中伤别人的小人四、古今异义词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古义:返回〈楚国〉覆转。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
4.颜色憔悴古义:脸色。
颜,颜面;今义:色彩5.形容枯槁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6.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7.奈何绝秦欢古义:怎么,为什么。
今义:对付,处置。
五、一词多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总结
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总结
1. 人物形象:屈原是一位忠义之士,勇于担当、敢于抗争,热爱祖国,拒绝饮毒汤。
他有着自立自强的精神,不畏权贵、不依附大局,只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2. 内容:屈原的传说中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屈原的政治活动,他在秦朝建立起一个民族联盟,抗击秦朝的暴政;二是屈原的生死对峙,他拒绝喝毒汤,表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
3. 精神意义:屈原的故事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民族英雄主义精神,也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让我们以屈原的精神为榜样,勇敢地抗争,维护自己的尊严,拒绝被迫屈服,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明天。
《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
《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有哪些知道吗?《屈原列传》是节选自司马迁整理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高考必考知识点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6、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7、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8、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9、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10、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1、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2、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屈原列传》知识点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zhǔ)草稿惨怛(dá)帝喾(kù)靡不毕见(mǐ)(xiàn)濯(zhu?)淖(nào)蝉蜕(tuì)滋垢(g?u)浊秽(huì)皭(jiào)然泥(nia)而不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既咎(jiù)眷(juàn)顾被(pī)发渔父(fǔ)憔(qiáo)悴(cuì)哺(bǔ)育啜(chu?)泣罹(lí)难(nàn)二、找出并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追念) 3、靡不毕见(通“现”,表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含义)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6、屈平既绌(通“黜”,免除官职) 7、齐与楚从亲(通“纵”,合纵) 8、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 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10、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11、泥而不滓(通“涅”,染黑) 12、使于齐,顾反(通“返”)三、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 1、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颜色古义:脸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4、从容古义:说话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5、诡辩古义:谎话,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四、解释加点的词: 1、娴于辞令(熟悉)2、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3、屈平属草稿(写作)4、平伐其功(夸耀)5、王怒而疏屈平(疏远)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7、可谓穷矣(处境困难)8、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9、惠王患(担心)之 10、大兴师(军队)伐秦 11、臣请往如楚(到) 12、奈何绝(断绝)秦欢 13、屈平既嫉之(恨) 14、人君无(无论)愚、智 15、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 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一类人),皆祖(效法)屈原之从容(说话得体)辞令五、找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1、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 2、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3、内惑于郑袖(名词作状语,在内)4、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模仿)六、判断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3、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被动句、状语后置)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5、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可以出使秦国的人) 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7、是以见放(被动句)七、一词多义1、害 A、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B、为陶谦所害(杀害)C、除国之大害(祸害)D、不能害人(损害,伤害)2、疾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B、疾在腠理(疾病) C、疾风知劲草(快,急速)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厌恶,憎恨) E、吾疾贫富不均(痛恨)3、许 A、而赵不许,曲在赵(答应)B、时人莫之许也(承认)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常与疑问代词“何”连用)D、塞上长城空自许(期望)4、属 A、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C、司命之所属(管辖)D、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E、有宁越徐尚??之属(类)5、疏 A、王怒而疏屈原(疏远)B、梅以疏为美(稀,与密相对) C、其于计之疏也(疏忽,不周密)D、十三经注疏(注释的一种)6、离 A、“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B、约从离衡(离间) C、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违背,背离)D、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7、迁 A、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B、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的委婉说法)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继,随着)8、闻 A、博闻强识(见识)B、闻道有先后(知道,懂得)C、闻寡人之耳(使??听到)9、审 A、审问之,慎思之(仔细)B、审矣,何足怪乎(知道,知悉) C、审时度势(详察)D、明日再审之(审问) 10、望 A、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B、欲望百姓亲附(期望) C、自幼有公辅之望(威望)D、若望仆不相师(抱怨)11、过 A、过宋将军而不见(拜访)B、求,无乃尔是过欤(责备) C、过犹不及(过分)D、人谁无过(过失,过错)12、与 A、与之斗卮酒(给)B、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和)C、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和??交好)D、蹇叔使子与师(参加,加入)八、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屈原列传》
☑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
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四、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
今义:色彩
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
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
今义:颠来倒去
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
☑五、句式归纳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句)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4、楚诚能绝(于)齐。
(省略句、状语后置)
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判断句)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宾语前置)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动句)
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被动句)
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被动句)
10、此不知人之祸也。
(判断句)
☑六、难句翻译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