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

合集下载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发展,综合课程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成为中小学教育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的开发、设计和实施日益受到重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中小学生参与的技能锻炼,综合能力训练,健康行为习惯培养和实施科学原理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种课程包括体育、实践工程、艺术、语言、计算机、社会实践等多种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1、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

2、有效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过程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更便于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吸收知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一)照课程实施的特点来划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根据其本身的实施特点分为技能练习型、实践类比型、知识教学型和理论研究型。

(二)照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根据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和实践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分为体育课程、实践工程课程、艺术课程、语言课程、计算机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

(三)照目标设定的方式来区分从目标设定的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分为实用技能练习型、文化知识拓展型和科学思维训练型。

(四)照主体角色来分类从主体角色的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分为教师指导型、学生自主型和多方参与型课程。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握好课程设计思路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牢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激发活动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开展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可实现性的课程设计。

(二)强实施的科学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注意以实验设计的思想推动学生的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以增强学习的科学性。

2023广东课程设置文件

2023广东课程设置文件

2023广东课程设置文件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广东省教育厅于2023年发布了新的课程设置文件,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学段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和特色课程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小学阶段课程设置在小学阶段,广东省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和综合素养。

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外,还增加了科学、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

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二、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在初中阶段,广东省将继续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除了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外,还增加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

此外,还将开设信息技术、实验技术、创新实践等特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在高中阶段,广东省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除了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外,还增加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

此外,还将开设选修课程,包括艺术、体育、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长发展。

四、教学目标广东省的课程设置文件明确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特色课程为了丰富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广东省将开设一系列特色课程。

其中包括艺术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等,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体育课程,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团队精神;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心理健康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六、总结通过对2023广东课程设置文件的介绍,可以看出广东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设置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强和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重要载体, 必须搭建好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并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本
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不 少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规范和指导。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 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 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 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9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 生成
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 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 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 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 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价值引领
12
例(价值体认): 《走进老人,关爱老人》 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关爱老人”服务
14
例(责任担当): 《走进老人,关爱老人》 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
家庭、社会做起,积极主动的关心老人,帮 助老人,奉献爱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关爱 老人的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5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 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 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 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 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 究成果。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研究,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本纲要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和“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研究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研究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研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研究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性研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常见材料和基本生产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工具使用,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技术意识,以及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校提供课程实施的资源保障。
开展区域教研活动
组织区域内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教研活动,促进学校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程实施
水平。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积极与社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实施提供社会支持和资源保障。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建设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形成多 元化的课程建设模式。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方面,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
方式进行评价。
结果性评价
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如作品 、报告、演示等,通过评价成果的 质量、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 评价。
相结合原则
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 既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重视学 生的实践成果。
02
课程实施建议与要求
课时安排及教学组织形式
课时安排
建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 周安排2-3课时,确保学生有足够 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多 样化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主动探究。
教师角色定位及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评价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 持。
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方式探索
01
02
03
04
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通 过观察、指导、批改等方式对 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 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
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设计制作活动(劳动技术)推荐主题及其说明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设计制作活动(劳动技术)推荐主题及其说明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设计制作活动(劳动技术)推荐主题及其说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之设计制作活动(劳动技术)推荐主题及其说明学段活动主题简要说明1-2年级1.我有一双小巧手——手工纸艺、陶艺学习简单的手工制作,通过动手制作折纸、纸贴画、纸编,玩泥巴(手捏陶泥、轻黏土、软陶)等,掌握纸工、陶泥制作的简单技法,初步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我有一双小巧手——制作不倒翁、降落伞、陀螺等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多种材料,制作不倒翁、降落伞、陀螺等玩具;探究、交流制作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探究兴趣。

3-6年级1.学做简单的家常餐掌握几种简单的烹饪技能,学会洗菜、切菜、拌凉菜、炒家常菜和炖菜等;学会煮面条、包馄饨和包水饺等。

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感受劳动和生活的乐趣,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

2.巧手工艺坊利用纸质、布质等多种材料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术,包括:纸艺、布艺、编织、刺绣、珠艺、插花艺术等。

初步树立技术意识,培养实践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3.魅力陶艺世界学习陶土材料(软陶、轻黏土等)的捏塑、盘筑、镶接等基本技能;有条件的可尝试自制个性化的陶艺手工作品。

学习陶艺基本技艺,自主探究创作,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

4.创意木艺坊使用手工锯、曲线锯、木板、KT板、乳胶、砂纸等工具和材料,初步掌握木工直线锯割和曲线锯割技术,运用插接、钉接、粘接等连接方法制作小木工创意作品。

在学习木工基本技艺过程中,学习创意表达,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工匠精神。

5.安全使用与维护家用电了解家用电器的种类并建立家用电器档案;了解1~2种家用电器的发展过程,理解创造发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会阅读简单的家用电器说明书,。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6.08.10•【字号】•【施行日期】2006.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广东的需要;是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

各地要切实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各地要根据《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及其实施意见要求和本标准规定,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结合实际,制定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并大力推进。

对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未达到规范化标准的学校,要制定限期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改造进程,尽快提高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规范化标准比例。

200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到80%,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力争达到50%;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达到100%,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达到80%。

三、各地要切实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生活设施改造、新装备建设、强师兴教等工程结合起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四、省建立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完成情况督导制度。

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1.03.21•【字号】粤教工委[2011]5号•【施行日期】2011.03.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粤教工委〔2011〕5号)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各县(市、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为深化我省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去年8月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的《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有关精神,决定在我省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经论证、评审,从各地区、各学校申报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中甄选出125个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支持力度大、示范性强的项目,同意其列入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此外,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15个项目也自动列入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这140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领域;涉及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学校治理模式、教育交流合作、教育信息化等教育改革发展关键环节。

现将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下达给你们,并就改革试点的组织实施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开展教育综合改革,是促进我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途径,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事关经济社会一系列重大战略目标实现,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各试点地区、试点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切实做好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组织领导工作。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东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6.09.27
•【字号】粤教基〔2016〕11号
•【施行日期】2016.09.2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教育
正文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粤教基〔2016〕11号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广东实验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为科学规范我省省级地方课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强地方课程育人实效,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20号)等文件精神,我厅制定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doc
附件1-1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结构体系一览表.doc
附件1-2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内容体系一览表.doc
附件1-3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课时安排及结构比例一览表.doc
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9月27日。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

附件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一、总纲为科学规范我省省级地方课程,改变种类繁多、内容重叠、特色不显、落实不力等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强地方课程育人实效,建设有广东特色的地方课程教材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以下简称“地方综合课程”)是我省省级地方课程。

它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广东实际、面向创新时代、整合专题教育和广东地方课程、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开放性、活动型地方综合课程。

地方综合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人文性与科学性融合。

通过生命与安全、文明与法治、社会与文化等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学习能力、科学启蒙、创新创业等教育,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突出人文性与科学— 3 —性相融合。

2.统一性与地方性衔接。

在教育思想、育人目标、专题内容等方面与国家教育政策保持高度统一;在课程建构、实施策略、教育方法等方面突出广东特色和创造性。

3.基础性与提高性相成。

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态度、价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

注重将各类专题知识、广东地方文化与经济社会知识融入实践活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知识,积累知识;注重将能力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增强能力。

5.系统性与简约性兼顾。

通过梳理、整合各类专题教育、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建构目标协同、内容精练、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地方综合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简约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便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育人实效。

6.规定性与开放性兼容。

省级地方综合课程在主要目标、专题设置、基本内容等方面具有规定性,确保统一实施;本综合课程同时也为专题教育更新、各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开放性链接端口。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政策要点 PPT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政策要点 PPT


新的《课程方案》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方面有哪 些主要变化?

一是在文本表述上,保留原来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将 原来的“社区服务” 修改为“志愿服务” 。

二是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式:“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 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目标更具体,强化了指导性和可操作 性。

四是学分由原来的23学分,调整为14学分。研究性学习6学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这句话,在2001年写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对课程 性质、形态等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实施过程中 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半开放结构:面向真实生活,必然要
求过程的开放生成,不是按照固定的教材 去上课,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操作工;同时 也不是没有预设和指导,课程本是预设。 目标预设而过程相对开放: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及三个学段、四个 方面的育人目标(学习进阶)。 主题预设而具体内容自主选择:注重将 重大主题教育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 题,用综合实践活动形态实施专题教育。
五、关于组织管理问题
三级责任主体 国家:明确课程设置及其建设标 准,宏观指导与管理等; 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包括教 师研修、课程资源与共享机制建设、 实施情况督查等; 学校:组织实施主体,明确实施 机构与人员、进行校级层面整体规 划,加强与社会各部门、机构、人 员横向联系等。

小结: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
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三部分组成,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 体验等方式进行,由学校统筹规划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共14学分: 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 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 社会 实践6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 体验等; 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 于40小时。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佚名
【期刊名称】《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6(000)030
【摘要】(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9月27日以粤教基[2016]11号发布自2016年10月8日起施行)一、总纲为科学规范我省省级地方课程,改变种类繁多、内容重叠、特色不显、落实不力等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强地方课程育人实效,建设有广东特色的地方课程教材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制定本指导纲要。

【总页数】7页(P60-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3
【相关文献】
1.广东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访谈 [J], 陈虹
2.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审查的管理办法 [J], ;
3.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中小学生校服着装规范(试行) [J], ;
4.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审定的管理办法 [J], ;
5.广东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4.07.22•【字号】粤教基函〔2024〕26号•【施行日期】2024.07.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民生事务局,省属普通中小学校:现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教育厅2024年7月22日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材厅函〔2023〕3号),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聚焦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强机制创新,重点启动课程教学改革“六大行动”计划,通过建立一套破解教学改革重难点问题的有效工作机制,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示范区、示范学校,研制一套课程教学改革转化落地的工具支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骨干队伍,形成一批改革成果显著、育人要求有效落实的典型案例,打造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广东样本,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育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得到根本扭转,良好教育生态逐步形成。

二、基本原则(一)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协同推进。

坚持国家、地方、校本以及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一体化设计,注重发扬我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城乡、地域和校际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整体谋划,统筹实施,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广东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

广东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

广东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它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

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

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课程目标:
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
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审查的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完善和规范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审查和使用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11号)、《教育部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教育部令第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2〕52号)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以下简称地方教材或教材)是指我省普通中小学在实施地方课程计划中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含乡土教材、专题教育用书及其配套的教学软件、音像教材和除地图册之外的教学图册)。

不属于上述范围的地方教材不予审查。

第三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管理我省中小学地方教材的规划、初审、审定、复查及管理工作,地市教育行政部门1 / 25负责辖区内地方教材的规划与统筹协调。

第四条完成编写的地方教材,应当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通过,方可在中小学使用。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编写适应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

第五条地方教材的编写审查包括初审、试验、审定、正式使用、复查环节。

(一)初审。

教材编写单位或个人完成地方教材编写后,按规定程序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初审。

(二)试验。

经初审通过的地方教材,应当按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学校进行试验。

(三)审定。

完成试验并根据实验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后的地方教材,可按规定时限送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查。

(四)正式使用。

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通过的地方教材才能列入全省中小学地方教材目录,供学校选用。

(五)复查。

全套教材使用满一个周期(三年或六年)后,编写者必须根据教材使用情况及学科发展情况,对教材进行修改完善,并按规定及时送省教育行政部门复查。

广东省拟将急救课等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doc

广东省拟将急救课等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doc

2019年广东省拟将急救课等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广东省拟将急救课等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信息时报《省政协委员:呼吁中小学应开急救课》报道出街后,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

昨日,广东省教育厅回应,目前正研究出台《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指导纲要》,将包括急救课程在内的安全教育纳入省地方课程。

针对政协委员建议教育部门将急救课程的费用纳入教育拨款,省教育厅则表示,学校可统筹财政拨款和各项事业收入安排教育教学中的各项支出。

省教育厅抓紧出台文件开设急救课程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广东中小学基本上都开展了应急避险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主题班会、应急演练等形式开展。

至于增设急救课程,其称,省教育厅正研究出台《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指导纲要》(下称“《纲要》”),将包括急救课程在内的安全教育纳入省地方课程。

该负责人指出,近年来,广东出版了《应急避险》、《中小学安全教育》、《天天讲安全》等书籍,有四、五册书已列入省地方教材书目,供全省中小学校使用。

应急避险教育以防止意外伤害、卫生急救、防震、防食物中毒、防拥挤踩踏等为内容。

同时,省教育厅还联合省政府应急办、省红会、省公安厅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应急避险专题教育活动。

目前,省教育厅正在抓紧出台《纲要》与对救急课程的开设,“我们将以《纲要》的出台为契机,加大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升广东中小学生的应急避险意识和技能。

”有关经费:课程支出费用将得到保障针对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暨南大学副校长叶文才建议,教育部门应将急救课程的费用纳入教育拨款,省教育厅回应,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决定,广东城乡已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基本标准并根据办学成本基本需要等逐步提高,各地市的拨款标准不低于省定基本标准。

省教育厅表示,学校可统筹财政拨款和各项事业收入安排教育教学中的各项支出,如急救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相应支出费用也将会得到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一、总纲为科学规范我省省级地方课程,改变种类繁多、内容重叠、特色不显、落实不力等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强地方课程育人实效,建设有广东特色的地方课程教材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以下简称“地方综合课程”)是我省省级地方课程。

它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广东实际、面向创新时代、整合专题教育和广东地方课程、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开放性、活动型地方综合课程。

地方综合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人文性与科学性融合。

通过生命与安全、文明与法治、社会与文化等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学习能力、科学启蒙、创新创业等教育,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突出人文性与科学— 3 —性相融合。

2.统一性与地方性衔接。

在教育思想、育人目标、专题内容等方面与国家教育政策保持高度统一;在课程建构、实施策略、教育方法等方面突出广东特色和创造性。

3.基础性与提高性相成。

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态度、价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

注重将各类专题知识、广东地方文化与经济社会知识融入实践活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知识,积累知识;注重将能力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增强能力。

5.系统性与简约性兼顾。

通过梳理、整合各类专题教育、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建构目标协同、内容精练、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地方综合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简约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便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育人实效。

6.规定性与开放性兼容。

省级地方综合课程在主要目标、专题设置、基本内容等方面具有规定性,确保统一实施;本综合课程同时也为专题教育更新、各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开放性链接端口。

(二)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4 —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中小学生逐步扩展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族、国际视野等不同领域为基本线索,建构落实各类专题教育任务、适合学生全面素质发展需求的地方综合课程体系。

2.坚持实践育人。

充分立足地方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实际,打造实践育人平台。

坚持把教育寓于实践主题之中,通过实践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探索形成实践育人的地方课程体系。

3.突出重点领域。

充分发挥地方综合课程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优势,及时吸纳社会变革发展的前沿成果,突出生命与安全、文明与法治、广东经济社会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与创新等重点领域,建构与时代发展密切互动的动态课程体系。

4.强调实施效果。

科学把握地方综合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突出对各专题知识技能的综合认知、科学运用,重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能力,积极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科学创新、创造的态度和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形成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设计依据与思路1.设计依据。

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专题教育纲要和国家课程标— 5 —准对地方专题教育的要求,梳理和整合形成相关专题;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学生成长需要,充分发掘广东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重大主题中的教育资源,构建有广东特色的地方综合课程内容体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方法体系。

2.设计思路。

(1)结构体系设计思路。

地方综合课程为领域主导、专题主线、活动主题组成的三级结构体系。

领域按照由个体到社会、由基础到发展、由现实到未来的逻辑顺序,整体建构生命与安全、文明与法治、社会与文化、学习与发展四大领域;专题由国家专题教育和广东特色专题两部分构成,所有专题教育分为通识和学段两类,并根据专题属性归类于相应领域之中;每一专题分解为若干活动主题,便于具体组织学习活动,凸显本课程的活动性质。

(2)内容体系设计思路。

按照“纵横相携,四线并行”的思路建构地方综合课程内容体系。

“纵”,即纵向梳理各类专题教育内容,形成由小学至高中、螺旋递进的专题教育和活动主题;“横”,即横向统筹相同学段的不同专题教育内容,形成互相协同的专题教育内容体系。

“四线并行”是指四大领域贯穿全部年级,形成统一、简约的地方综合课程内容体系。

二、课程目标— 6 —(一)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足省情,面向全国和世界,学习、传承岭南优秀文化,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世界意识。

聚焦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着力形成学生的健康生活能力、学习发展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分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育学生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情感态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乐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现代人格品质。

2. 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面向创新创业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

3. 知识。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类专题知识、岭南优秀文化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知识以及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知识。

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和积累知识以及将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

4. 方法。

通过活动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掌握调查研究以及科学创新的初步方法。

— 7 —三、课程内容(一)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安全是学生基础性发展领域,由安全、健康、心理健康、禁毒与预防艾滋病、国防等5个专题教育组成,旨在养成学生安全、健康生活的习惯、能力和意识。

实施过程要密切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国家相关课程,注重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文明与法治文明与法治是学生现代文明素质发展领域,由文明礼仪、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诚信、法治、廉洁文化等5个专题教育组成,旨在培育学生道德情操、生态环保意识、诚信品质、法治精神等现代文明素养。

实施过程要与相关国家课程相结合,注重通过行为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融入现代社会文明,培养形成有现代文明素养和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三)社会与文化社会与文化是学生社会性发展领域。

由广东风情、广东海洋、广东历史、广东地理、广东艺术、广东现代化之路、岭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理解等10个专题教育组成,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广东人文文化,关注广东经济社— 8 —会发展,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和世界的胸怀,树立积极投身家乡和祖国建设的志向。

实施过程要与家乡实际、省情和国情相结合,与相关国家课程相结合,创设有利于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育爱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人格的良性社会化进程。

(四)学习与发展学习与发展是学生面向未来的发展性领域,由学会学习、科学启蒙、创新素质、创新创业、金融理财、生涯规划、劳动等7个专题教育组成,旨在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与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过程要密切联系时代发展和学生生活环境实际,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中,培育良好的学习品质、人格品质、创新精神和终身发展能力。

四、课程管理与实施建议(一)课程管理建议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本综合课程实施,加强课程实施的规划、保障和管理,把它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评估督导指标体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项目。

2.学校要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总体布局之中统筹本— 9 —综合课程实施。

学校应着重考虑本综合课程实施在目标任务、教学方法、实施渠道等方面与国家课程、各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区别与衔接,创建三级课程有机结合的实施体系,形成育人合力。

3.学校要将本综合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在课时、师资、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和保障。

专门设置地方和校本课程教研组,统筹本综合课程和地市、县(区、市)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实施。

4.各级中小学教研部门要将本综合课程纳入教研工作规划体系,积极组织开展本综合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做到教研有专人、研究有专题、活动有专项。

(二)教学建议1.整合师资力量。

实施本综合课程的教师包括班主任、相关学科专任教师以及社会专业人士等。

要通过本综合课程实施,注重发挥团队优势,加强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打造一支一专多能、专兼职结合的地方综合课程师资力量。

广东历史、广东地理、广东风情、广东艺术分别结合国家课程历史、地理、品德与生活(社会)、艺术(音乐或美术)课程实施,教学活动由相应学科教师专门辅导。

2.突出学生主体。

在确保本综合课程统一、规范、有效实施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自主性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 10 —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游戏、表演、体验、实践等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选择性是指教师和学生可结合国家课程学习、重大节日或纪念日活动以及其他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相关主题开展学习活动,不局限主题活动的编排顺序。

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指导、辅助等作用。

3.创新教学活动。

本综合课程强调基于国家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经验,基于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和创新学习,避免简单的知识性重复教学。

实施本综合课程可通过课堂主题活动、网络学习和实践体验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倡导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学习。

注重发掘社会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访谈、观察、实践等活动。

加强与学校德育和社会教育活动的衔接,综合性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二)评价建议1.评价目的。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社会性发展等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专题教育目标达成状况,对广东地方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体验状况,以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2.评价方法。

倡导过程性、多元性、发展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状况、态度和行为表现,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思考、创新的情况。

多元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样化,— 11 —同学、老师、家长、有关人士和团体等,都可纳入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多样化,活动记录、调查报告、奖励证明、发明成果等,均可纳入评价内容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