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区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问题
超采地下水所引发环境地质问题

探讨超采地下水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摘要】文章中提出了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区域降落漏斗、引发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质恶化等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过量开采深层水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和进展。
【关键词】超采地下水环境地质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p315.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工农业和城市居民需水要求的急骤增长,地下水开采强度也逐年增加。
因地下水超采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相继出现, 而且程度越来越严重。
现已影响和制约到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如任其恶化,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已出现的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和恢复。
已引发地质的问题(山东省潍坊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实质上是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的宏观表现,地下水的动态平衡体现了补给和排泄的平衡,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地下水的平衡,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便导致了地下水位的逐年下降。
据地下水观测资料分析,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始于1980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由1980年的5.41m下降到20年的4.71m,年平均下降0.4 m,最大年下降达1.62m。
几个漏斗区的地下水位下降更为严重, 如寿光一昌邑漏斗区的中心地下水位埋深从1980年的3.20m下降到2仪旧年的 9.40m,年均下降1.25m,潍坊城区漏斗区中心地下水位埋深从1980年的8.38 m 下降到1998年的49.90m,共下降31.52m,年均下降1.75m,地下水位已低于海平面25.51m。
由于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自1980年起,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先后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漏斗区并不断扩展。
据统计,1980年全市平原区有漏斗区4处,范围面积265000㎡,无水位负值区,到1984年漏斗区发展到6处, 漏斗范围面积扩展到885000㎡,水位负值区面积35000㎡。
大同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

山西水利大同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常玉萍(大同市水文水资源勘测站,山西大同037043)[摘要]文章依据1956—2015年大同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调查资料、监测资料,计算出规划区地下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对2015年开发利用程度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大同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3026万m 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1999万m 3;2015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14393.2万m 3,开采系数为1.20,规划区整体属于一般超采区。
建议合理压采地下水,充分利用替代水源。
[关键词]大同市;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开发利用量;水资源评价[中图分类号]TV211.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7042(2020)09-0015-021大同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大同市城市规划区,位于山西省境北部内外长城之间,是大同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西分别与大同县、左云县相连,南邻怀仁市,北邻内蒙古丰镇市。
全区总面积2357km 2。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大同市城市规划区区域地下水开采量约占国民经济总供水量的80%,地下水超采严重,为有效保护地下水,涵养地下水环境,确保地下水资源永久性利用,有必要彻底摸清大同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状况,对本区域现状年地下水开发程度进行分析。
1.1地下水资源评价分区划分地下水指的是埋藏在地表下面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在当前开采条件下,与降水、地表水体有着各种联系、参与现代水交替和水文循环,可以恢复以及更新的地下水。
大同市城市规划区面积为2357km 2,包括开发区、南郊区、新荣区三个行政分区;流域分区包括桑干河区、口泉河区、御河区、淤泥河区、十里河区五个分区,评价分区见表1。
1.2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大同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评价,采用的是1956—2015年系列。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是根据补排特性,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按地下水补给量法计算),加上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按地下水排泄量法计算),然后扣除山丘区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量,得出本区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
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丁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米一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米强度法。
1、开采一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编牛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活补给条件而乂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
对丁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
主要适用丁中小型水源地。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丁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丁或等丁需水量;抽停后,水位乂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
则说明抽水量小丁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歹0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华=0抽7补)纠pF一单位储存量,m3AS—At时段的水位降,n】111Ln%ti一平均抽水量•' d ④。
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作者:张晓红来源:《珠江水运》2016年第05期摘要: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是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地下水取水水源论证一节的重要工作。
本文以河北某山丘区河流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资料,采用1956年至2010年的水文资料分析计算位于河口附近水源地的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关键词:地下水潜流量基流量达西公式开采量1.基本情况简介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是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地下取水水源论证一节的重要工作。
因水文地质条件和资料的丰富程度,以及对计算成果不同的精度要求,常用的方法有水均衡法、数值法、概率统计分析法等。
地下水的类型一般分为浅层孔隙水、深层孔隙承压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本文主要采用河北某山丘区河流的水文资料分析计算位于河口附近水源地的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2.理论与应用实例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①河谷两侧支沟的侧向径流补给;②河谷上游潜水径流补给;③河谷区域上降水入渗补给。
排泄项有:①河谷向下游的潜水径流;②向河道的径流排泄,补给河道地表水;③潜水蒸发;④人工开采排泄。
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在一定区段会产生变化,在开采量较大的地区,由地下水补给河道地表水,转变成河道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根据《水资源评价导则》(SL T238-1999),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可只进行排泄量计算。
山丘区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河床潜流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
一般在论证范围内,由于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和潜水蒸发量所占比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可简化为河川基流量、河床潜流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之和。
2. 1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参数(1)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1995年,河北省地勘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冀北地区进行了水文地质普查,并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冀北地区)》,通过普查,基本查明了冀北地区地下水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水资源研究》第25卷第1期(总第90期)2004年3月--------------------山丘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刘予伟金栋梁(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 430010)摘要:全面阐述了山丘区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方法,并根据一般山丘区与岩溶山丘区地下水的形成和出流特点,在河川径流中进行区别和计算。
提出水文分析法、理化分析法和水文地质分析法3类13种评价方法,并对其适用性予以评论。
关键词:山丘区;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1 概述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体的入渗补给而形成其与质量具有一定利用价值并按水文周期呈现规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
山丘区和岩溶山丘区的入渗补给量直接估算有困难,根据补排平衡的原则,可以通过水文测验成果分析得到的各种排泄量求出地下水资源量。
在一般山丘区可从河川径流过程中分析出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3部分(见图1略)。
岩溶山丘区可从河川径流中分析出地表径流、快速流和慢速流3部分(见图2略)。
由于构成河川径流的各个部分,其水文特性不同,其运动途径和汇流速度亦有很大差异,所以把它们分开进行过程分析,可以提高水文计算的精度,达到正确地评价水资源数量的目的。
为了便于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应对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丘区的径流特征作必要的了解。
一般山丘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流域内的岩性和植被分布等差异,其径流特性有很大的差别。
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径流过程随着暴雨接连不断,洪峰一个接一个发生,且一次暴雨退水未完又接着降落大雨(时间主要在汛期),其典型年径流过程,如琼雷型(见图3)(略)。
有些地区全年各季节都有暴雨和连续暴雨发生,如台北型(见图4略)。
在云南地区,降雨集中雨季,且汛初各场降雨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河川径流大部分由流域地下水补给,随着降雨增大和流域储水库蓄满,河川径流达到最大,形成洪峰,及至雨季结束,径流缓慢消退。
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河川基流量的分析确定

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河川基流量的分析确定作者:刘荣益张国祥来源:《西部资源》2011年第02期摘要:分析确定河川基流量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切合水资源评价的实际,必须针对性强、方法适当。
本文就开展正蓝旗水资源评价的具体实践,利用闪电河地区的地表水动态观测资料对河川基流量进行了计算,收到了误差较小、精度可靠的效果。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河川基流量切割基流量分析计算引言闪电河流域正蓝旗段位于阴山山地东延部分,低山丘陵、河谷洼地镶嵌分布。
地势南高北低,相对高差约400m。
最低点在闪电河出口处,高程为1261m。
在对一般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时,由于山丘区的构造,岩性,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都比平原区复杂,而且用来直接计算山丘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资料又十分缺乏,常常无法直接计算各种补给量,而只好采用计算地下水排泄量的办法近似地计算补给量。
通常是先分别计算区域的各项排泄量,然后以总排泄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
对于有水文站控制的山丘区,河川基流量是通过切割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得到,其余各项排泄量则需由水文地质资料和开采调查资料得到。
在地下水开采水平不太高的地区,河川基流量是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可占80%以上,因此对基流的分割是否合理,决定了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精确程度。
1. 河川多年基流量在水资源评价计算中的作用河川基流量(又称地下径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透补给河水的部分,即河道的地下水排泄量。
切割基流量是山丘区利用排泄量估算地下水资源量的重要方法,其分割方法除直线斜割法、经验斜割法、水均衡法外,还有改进后的加里宁法等,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
基流量计算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源量的计算精度。
本次正蓝旗闪电河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地下水分割就是采用直线斜割法。
2. 河川多年基流量的计算闪电河流域的径流资料主要由该区控制站白城子水文站提供,考虑到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特征,利用区域内丰、平、枯年的基流量值,确定出该区域的基流分割的极值约束条件。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前言《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充细则》)是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有关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部分的要求,由我院组织编制的,目的是为《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方法,以补充所发《细则》的不足。
为叙述上的便利,本《补充细则》在六~九及十一各部分提供的技术方法除特别指明者外均是针对矿化度M≤1g/L和1g/L<M≤2g/L范围的浅层地下水。
本《补充细则》内容包括:有关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等概念的界定;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各级类型区的划分技术方法;各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各项补给量、排泄量、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各成果图件的编图说明及参考图例;各成果表的表式样、填表要求及各量纲单位、精确位数、尾数取舍要求。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资料条件差异都很大,本《补充细则》列举的技术方法难以充分满足各地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因此,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制订和采用其它技术方法。
此外,由于我们经验不足,《补充细则》中有些要求尚缺少充足的分析研究依据,有些方法应用还不广泛,还可能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希望各地将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函告我院,以便修改、补充、更正。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年10月一、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概念1.本次规划中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
赋存在包气带中非饱和状态的重力水(即土壤水)以及赋存在含水层中饱和状态的非重力水(如结合水等),都不属于本次规划界定的地下水。
2.地下水在垂向上分层发育。
赋存在地表面以下第一含水层组内、直接受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具有自由水位的地下水,称为潜水;赋存在潜水以下、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没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各含水层组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

在初步查明地下水补给、径
流、排泄条件的基础上,采 用物探、单孔抽水试验取得 的数据和参数,选用均衡法、 解析法等适当的计算方法, 对区域或水源地的资源量进 行概略计算。对于泉源水源 地,则应根据它的补给、径 流、排泄条件、多年气象观 测资料、流量动态访问资料 和1年以上丰、枯季节流量 观测结果,确定泉水的允许
根据分散及集中开采水源地连续3年 以上开采和动态观测资料,宜以水文 地质单元为基础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进行系统的多年均衡计算、相关分析 和评价,进一步修正完善地下水渗流 场的数学模型。在水质有明显变化的 情况下,还应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 的数学模型。对于泉源水源地,则应 根据连续15年以上泉水流量观测数据, 进行频谱及频率分析计算,建立泉水 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或 数学表达式,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 开采量及其误差。在水文地质条件难 以查明或尚未查明的条件下,连续开 采5年以上、动态趋于稳定,采用计 量统计的实际开采量,可达到A级允 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 应用
研究程度
范围
在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边界条件后,
采用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 测、野外和实验室测试等方法,计算地下水流 场范围内不同分区的水文地质参数。根据水文 地质概念模型,建立均衡法、数值法等求解的 地下水数学模型。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适当 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开采方案和枯水年组合系 列,对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和对比, 预测地下水开采期间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 可能出现的变化。在水质可能有明显变化时, 宜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的数学模型。根据多 年降水量的变化和含水层的调蓄能力,按要求 的保证率,评价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对于泉 源水源地,应根据泉水多年流量观测及访问资 料,进行频率分析,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开 采量。还可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泉水流量观 测资料,进行多元回归和系统理论分析计算, 建立泉水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和 数学表达式,预报泉水的允许开采量,评价预 报可能出现的误差。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需 水量明显小于允许开采量的情况下,前者枯水 期、后者平水期,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