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新诗的主要流派

合集下载

诗体大解放名词解释

诗体大解放名词解释

诗体大解放名词解释诗体大解放是中国现代诗歌创新的重要阶段,是充分解放诗歌创作形式和语言的一种创作方式。

它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新诗的一个重要流派,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一次重大革新。

诗体大解放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思想封闭和文化沉寂,人们对于自由、个性、创新和表达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诗人开始试图通过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彻底颠覆与摆脱,寻求新的创作路径和表达方式。

诗体大解放主张“自由化的语言”,即通过采用活跃、直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直接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解放诗歌形式,包括自由化的结构、排版和诗句的排列,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使诗歌创作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

同时,诗体大解放还注重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追求与时代同步、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创作效果。

诗体大解放的出现,为中国现代诗歌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手法和思路。

它突破了传统诗歌的规范和限制,拓宽了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主题范围,使诗歌创作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诗体大解放的代表诗人周伟创作了《失序旋律》,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自由狂放的排版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诗体大解放的经典之作。

然而,诗体大解放也受到了一定的争议和批评。

有人认为,诗体大解放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忽视了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内涵。

诗体大解放的诗人常常被指责为“形式主义”,他们的诗作被认为缺乏深度和思想性。

此外,诗体大解放的个别作品可能存在着过分追求煽情、庸俗化和浅薄化的问题。

总的来说,诗体大解放是中国现代诗歌创新的重要一环,它通过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彻底解放,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直接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形式和表达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潮。

80年代文学流派介绍

80年代文学流派介绍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指1976年以后的我国文学家创作活动,是指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

在介绍新时期文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些概况。

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我国的文学活动以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为分水岭,被划分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根据其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又通常将中国当代文学划成三个部分:一、建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即建国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时间,我们称之为建国十七年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在文艺思想路线上继承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在题材上多选用历史和革命的题材,创作上形成了一套公私二元对立的模式,文学创作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文学创作的僵化,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僵化的创作格局被推到了巅峰。

二、文革十年文学:1966年—1976年10年间的文学活动文革十年文学继续延续建国十七年的单一、僵化的创作,并将其推向了极点,十年官方文学活动仅限于八部样板戏的改造,使文学发展的内容和形式都陷入了僵化的沼泽,和主流创作模式背离的作家被迫将自己的创作转向地下,部分作家也因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传统提出质疑而被迫中断创作,到劳改农场、边疆地区进行思想改造。

一方面,造成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形成了一个断层,另一方面,又为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奠定了生活基础,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三、新时期之学(1976——)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是适应文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要求有新的文学作品来突破传统僵化的表达模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大事件相适应的思想变革的需要决定的。

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许多显著不同于前面时期的特点。

新时期文学开始表现出一些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明显不同的特点:1、随思想上的进一步实破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学打破以往与政治紧密的联系,而变为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改革开放的探索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及其代表人物:1、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所遭受的创伤和痛苦。

代表人物有刘心武、叶兆言、冯骥等。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历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代表人物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

3、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民俗以及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探索。

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苏童等。

4、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代表人物有路遥、陈忠实、高晓声等。

5、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诗歌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北岛、舒婷、顾城等。

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

6、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原、余华、苏童等。

先锋小说的作品具有实验性质,注重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7、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刘震云、池莉等。

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于人性的探索。

这些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除了上述提到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八十年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现象和人物值得关注。

以下是一些额外的信息:1、流浪体小说:流浪体小说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王小波、藏棣等。

流浪体小说的作品以流浪为主题,描写了人在社会中的漂泊和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

80年代文学流派介绍

80年代文学流派介绍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指1976年以后的我国文学家创作活动,是指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

在介绍新时期文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些概况。

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我国的文学活动以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为分水岭,被划分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根据其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又通常将中国当代文学划成三个部分:一、建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即建国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时间,我们称之为建国十七年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在文艺思想路线上继承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在题材上多选用历史和革命的题材,创作上形成了一套公私二元对立的模式,文学创作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文学创作的僵化,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僵化的创作格局被推到了巅峰。

二、文革十年文学:1966年—1976年10年间的文学活动文革十年文学继续延续建国十七年的单一、僵化的创作,并将其推向了极点,十年官方文学活动仅限于八部样板戏的改造,使文学发展的内容和形式都陷入了僵化的沼泽,和主流创作模式背离的作家被迫将自己的创作转向地下,部分作家也因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传统提出质疑而被迫中断创作,到劳改农场、边疆地区进行思想改造。

一方面,造成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形成了一个断层,另一方面,又为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奠定了生活基础,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三、新时期之学(1976——)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是适应文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要求有新的文学作品来突破传统僵化的表达模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大事件相适应的思想变革的需要决定的。

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许多显著不同于前面时期的特点。

新时期文学开始表现出一些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明显不同的特点:1、随思想上的进一步实破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学打破以往与政治紧密的联系,而变为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新诗三大诗派

中国新诗三大诗派

中国新诗三大诗派
中国新诗三大诗派:自由派、象征派、格律派。

1、象征派:在题材上,它表现了世纪末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颓废的思想感情和对于病态的“心灵与官能的狂热”的追求。

强调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段来传达诗人内心的微妙世界。

如:李金发的《微雨》。

2、自由派:新诗感情浓烈,想象丰富,具有飞动之致,克服了初期白话诗歌泥实、琐屑、忽视诗歌内在特征的缺点。

如:郭沫若《女神》。

3、格律派:在提倡现代诗歌格律化的同时,强调对诗歌语言词汇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文学美的意境。

如:徐志摩《再会康桥》。

在中国新诗派诗人中,辛笛、穆旦、唐祈等30年代就开始写诗,而其他诗人如杜运燮、陈敬容、郑敏、杭约赫、袁可嘉等基本上都是在40年代中期才开始他们的诗歌创作生涯。

在中国新诗派的作品注重诗歌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他们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

80年代新诗的主要流派

80年代新诗的主要流派


二、朦胧诗的思想内容: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二)、朦胧诗的缺点
朦胧诗潮与法国象征派和英、美意象派诗歌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它的象征与意象,所以容易造成个体真实的遗失,过分地强调的以“我”为中心,从而忽视客观环境的存在,难免会使个体思维沦陷与混沌,生命乃至灵魂将会因失去固有的支撑而导致个体的衰竭;容易造成品读偏僻晦涩,涵义模糊,让读者感到困惑;过分追求意象,无节制地滥用意想、瞒天修饰、非法常规地用词使作品失去了“可感”的能力,造成似懂非懂,不能给人以明确的印象,这是朦胧诗的致命伤,事实上也是它走向衰退的原因。艾青曾指出朦胧诗的创作“排除了自我以外的东西,把我扩大到了遮盖世界”的地步,我个人以为这话有失偏颇,但确实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80年代初改革开放,惊喜沐浴着整个文化战线,诗歌也不例外。几个年轻诗人在翻阅上半世纪的现代主义诗集时,发现了灰尘覆面,劫后余生的40年代的诗作,为之震惊,他们说:这些诗正是我们想写的(注:80年代唐祈在兰州大学教书,北岛等去访问他,看到40年代几位当时年轻的诗人的诗集,感叹说这种诗正是我们想写的。),于是开始了自己的开垦。土地荒废已久,他们培育出一些稚嫩的新品种:朦胧诗,从此开始了诗界一场空前的论战,至今余震时有重返,震中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诗歌理论问题:诗之难易与可读性问题(注: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 1926—1966曾就读哈佛。1951年移居纽约,60年代与一群青年诗人如阿什伯瑞等组织纽约诗派,并与绘画雕刻界来往密切。)。

概述80年代不同的诗歌创作流派

概述80年代不同的诗歌创作流派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诗歌创作出现了多种流派,这些诗歌流派各具特色,代表了不同的创作思潮和风格。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这些诗歌流派,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一、风景诗派1.在80年代,风景诗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诗歌创作方式,被许多诗人所推崇。

这种诗歌注重对自然风景的描写和反映,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2.风景诗派的代表人物有余光中、郑挽清等,他们的作品将诗歌与风景相融合,使诗歌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3.风景诗派的出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开拓了诗歌创作的领域,也为后来的诗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创作样式。

二、抒情诗派1.80年代的抒情诗派受到了俄罗斯传统诗歌的影响,这种诗歌追求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现,注重对情感的真实描写和深刻挖掘。

2.抒情诗派的代表作家有北岛、雪岩等,他们的作品多以感伤、忧郁的情感为主题,倾诉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忧伤,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3.抒情诗派的诗人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心。

三、现代主义诗派1.80年代,现代主义诗派在我国诗坛上崭露头角,这种诗歌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独特,倡导诗歌的自由和个性化创作。

2.现代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有多多、席慕蓉等,他们的诗作在形式上大胆创新,语言上更注重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使诗歌更具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3.现代主义诗派的出现推动了我国诗歌的发展,使诗歌创作风格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对当时的诗歌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新诗现实主义派1.80年代的新诗现实主义派,致力于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的反映,表现了诗人们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2.新诗现实主义派的代表诗人有叶赛、余秋雨等,他们的作品以现实的生活为创作素材,呈现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新诗现实主义派的诗人们以其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社会的关注,使诗歌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意义,为我国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现代诗的流派

现代诗的流派

诗歌示例孙大雨《老话》自从我披了一袭青云凭靠在渺茫间,头戴一顶光华的轩冕,四下里拜伏着千峰默默的层峦,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你们这下界才开始在我底脚下盘旋往来——自从那时候我便在这地角天边蘸着日夜的颓波,襟角当花笺起草造化底典坟,生命的记载(登记你们万众人童年底破晓,少壮底有为,直到成功而歌舞也登记失望怎样推出了阴云,痛苦便下一阵秋霖来嘲弄:)到今朝其余的记载都已经逐渐模糊,只剩星斗满天还记着恋爱的光明。

商籁体是最不易作的,孙大雨带着脚镣跳舞,能够跳到这样自由自在,真叫人吃惊。

《招魂》你去了,你去了,志摩,一天的浓雾,掩护着你向那边,月明和星子中间,一去不再来的莽莽的长途。

没有,没有去,我见你,在风前水里,披着淡淡的朝阳,跨着浮云的车辆,倏然的显现,又倏然的隐避。

快回来,百万颗灿烂,点着那深蓝,那去处暗得可怕,那儿的冷风太大。

一片沉死的静默,你过得惯?……这两首诗虽然受过很深的西洋文化的渍染,但读了它,又恍惚想起楚辞。

第二首尤似《招魂》和《大招》,足见孙大雨具有怎样一个中国的灵魂了。

但他好像对于天文学有深湛的研究,也有极深的爱好。

所以他有极其广阔的宇宙观和绵延无穷的时间观,这都是中国诗界所无的。

“百万颗灿烂,点着那深蓝,那去处暗得可怕,那儿的冷风太大,一片沉死的静寂,你过得惯?”读之令人起栗。

孙大雨还有一首一千行长诗名为《自己的写照》,陈梦家评:“是一首精心结构的惊人的长诗,是最近新诗中一件可以纪念的创造。

他有阔大的概念,从整个的纽约城的严密深切的观感中,托出一个现代人错综的意识。

新的词藻,新的想象,与那雄浑的气魄,都是给人惊讶的。

” 介乎朱湘、孙大雨之间的为饶孟侃。

陈梦家称其“同样——指闻一多——以不苟且的态度在技巧上严密推敲,而以单纯意象写出清淡的诗。

”又称其:“澄清如水,印着清灵的云天。

”《他的呼唤》试看《他的呼唤》这一首:有一次我在白杨林中,听到亲切的一声呼唤;那时月光正望着翁仲,翁仲正望着我。

80年代诗歌浪潮

80年代诗歌浪潮

80年代出现了三次诗歌浪潮,分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勃兴、朦胧诗的崛起和新生代诗歌的涌现。

这三次诗歌浪潮的涌现,使得新时期诗歌形成了一个“三级跳”式的发展过程。

现实主义诗歌的勃兴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歌颂和赞美,以及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

这一时期的诗歌注重思想性、战斗性和群众性,代表作品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朦胧诗的崛起则是对传统诗歌的挑战和反叛,其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朦胧诗注重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语言含蓄、隐晦、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强调对现实的超越和个性的自由。

新生代诗歌则是对朦胧诗的反叛和超越,其代表诗人有海子、骆一禾、张枣等。

新生代诗歌更加注重个体生命经验的表达,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其诗歌形式更加自由、多样,语言更加简洁、明快。

这三次诗歌浪潮的出现,不仅代表了诗歌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同时,这些诗歌浪潮的出现也使得诗歌的创作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当代文学 80年代新诗

中国当代文学  80年代新诗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 台,望高之观 ,其上独有云气, 崪兮直上 ,忽兮改容 ,须臾之间, 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 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 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 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 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 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 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 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 朝云。
第三节 舒婷 顾城
一、舒 婷
杨炼
二、顾 城
三、杨 炼
一、舒 婷
舒婷诗歌与同代人的不同之处:
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
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
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
心灵对生活溶解的秘密。
(一)舒婷诗歌的艺术特征
1.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
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பைடு நூலகம்理想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赏 析 【始祖鸟】
二、顾

(一)顾城的作品集:

《黑眼睛》
《顾城诗集》
《顾城童话寓言诗选》

《英儿》(惟一的长篇自传小说)
舒婷《童话诗人》
(二)顾城诗歌的主要特点
①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建造一座
诗的、与世俗世界对立的彼岸世界,并以此 来表现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

第八章 80年代的新诗

第八章  80年代的新诗

一个序幕、一个插曲、三个诗歌群体和 三次诗歌浪潮 一、序幕——天安门诗歌运动 二、插曲:“新边塞诗”周涛 、杨牧、 章德益 、马丽华 、唐祈、昌耀 三、“三个诗歌群体”与三次诗歌浪潮 (一)、现实主义诗歌群体与现实主义 诗潮
• (二)、朦胧诗创作群体和朦胧诗
• 1、概念: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 江河、杨炼(被称为“朦胧诗五巨头”)、 芒克、方含、食指(被称为“朦胧诗鼻祖”、 “文革诗歌第一人”)、多多、梁小斌、徐 敬亚、王小妮、傅天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 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 潮。 • 2、朦胧诗的思想核心: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 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 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 • 3、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和立 体化 。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 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 丢了。
中 国 , 天,又开始下雨,我 的 我的钥匙啊, 钥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 匙 丢 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 了 了。 不,我不那样认 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 找到。
第三节 北岛、舒婷、顾城的诗 一、北岛——理性之歌。 • 深沉、冷静、凝重。反映了从 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充满 对现实的怀疑、指控。十年动乱的荒 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 的方式 —— 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 性,表现着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带 着一代人特有冷静的沉思, • 其抒情主人公表现出一种决绝 的否定态度,一种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和横眉冷对的姿态,充满了一种英雄 的悲剧色彩。
我 是 一 个 任 性 的 孩 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80年代诗歌概述与(代表作选讲不完整版)

80年代诗歌概述与(代表作选讲不完整版)

• 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
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 • 因其它政治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九叶诗人”辛 笛、陈敬容等。
三、归来诗人的诗歌的共同特征
•(一)个人心理情绪的坦露
艾青《鱼化石》:那条鱼,由于突然的灾难,也许是
地震,也许是火山爆发,变成了化石。
• 舒婷《双桅船》中的“船”和“岸” 是两个核心意象,船”
是抒情主体,“岸”是抒情对象,以岸和船的相依相离比喻那种 既不怕“天涯海角”,也不贪恋“朝朝夕夕”的理解与默契……
• ——(1)全诗“写意”,通过意象表达“朦胧”的情感;

(2)着重于表现诗人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是 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 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 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
重,时而又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 《致橡树》采用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
对话,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这两个意象, 超出了爱情本身。
• (二)打破了线性因果或直抒的方式
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游动来结构作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
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单向状态,多用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
舒婷《双桅船》的抒情方式:
• 沉思中的执著或顾忌或惶惑:粱南《我不怨恨》—
—马蹄踏倒鲜花,/鲜花,/依然抱着马蹄狂吻;/就像我被抛 弃,/却始终爱着抛弃我的人。——诗人的心态?
四、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等。朦胧诗孕育于 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第三十章80年代的新诗

第三十章80年代的新诗

诗歌赏析 《鱼化石》 《哎,大森林》
第三节 现代爱情的绝唱:舒婷《致橡树》
舒婷(1952—),女,原名垄佩瑜,原藉福 建厦门,出生于泉州。
舒婷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 舒婷的诗,于浪漫的抒情基调中渗透出优雅 真挚、委婉含蓄的古典情思的韵味,又溶入 了现代女性的情感意念与生命感悟;既有苦 难中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 理性思考,“为三十年来的诗坛所绝无仅 有”。
其次,翟永明的诗歌大多采用具有交流意识 的独白体式的表达方式。抒情主人公总是以 第一人称进行自白,诗作充溢着女性特有的 怀疑、痛苦、幻想和迷狂,并籍此反抗以太 阳、白昼作为象征的男性世界。如《臆想》 中的“太阳,我在怀疑”,
二、组诗《女人》 的女性立场的思想意识 组诗结构完整,气魄宏大,汇聚了本民族女 性全部生命体验和历史命运。诗人从独特的 个人视角袒露了女性所有的内在气质和精神 品质,以此揭开了一个被男性中心世界遮蔽 数千年的隐秘空间,即个体性的女性自我世 界。
2、“创造一个黑夜”意味着对于女性自我世界的 发现及创造。这个创造的过程体现在两性关系的长 久紧张的对立,必然带有女性强烈的反抗与深深的 痛苦。诗中的意象表达体现为抒情者把男性世界置 于女性自我存在的对立面,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伤害 与被伤害,侵犯与被侵犯,占有与惨败的对照。如 《独白》这首诗揭示了女性独特的内在气质以及女 性与男性之间复杂而不平等的情感关系:“以心为 界,我想握住你的手/但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 种惨败”;
其诗歌特征概括有三:其一,回到诗歌关注“由语 言和语言的运动所产生美感的生命形式。”②趋向 于以焦虑、绝望、幽默、无奈、反讽等方式表现个 体生命与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冲撞和矛盾,从而整体 呈现出反英雄,反崇高,反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反意 象,反优雅的形式特征,以韩东,李亚伟等的诗作 为主要代表。其二,通过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层 结构和远古人类复杂经验的把握,来表现人的自由 本质和生命力,重视语言的革新和建构,重视感觉 和体验。以廖亦武,欧阳江河为主要代表。其三, 表现女性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深入女性内心隐秘 世界,张扬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浓重的女性气质,形 成以翟永明、唐亚平、伊蕾为代表的“女性诗歌” 群体。

中国近现代文学80年代新诗

中国近现代文学80年代新诗

第31章
80年代散文
• 巴金散文代表作《随想录》及其艺术 成就。(教材) • 报告文学代表作:徐迟《哥德巴赫猜 想》
第32章 80年代新诗
• 名词:朦胧诗派;第三代诗人 • 了解归来的诗人、朦胧诗、第三代诗人的 创作。 • 朦胧诗的审美特征是什么?(教材) •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征?(教材) • 顾城诗歌的艺术特征?(教材)
朦胧诗派
• 定义: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 的诗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 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 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他们善于 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 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 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第三代诗人
• “朦胧诗”后的探索者,将他们自 己称为“第三代人”,创作称为“第 三代诗”。他们采用了一种和“朦胧 诗”对抗、反叛的姿态。又被称为 “新生代诗人”。 • 代表诗人:西川、韩东、于坚、海子 等。

第章
80年代戏剧
• 沙叶新的两部作品《陈毅市长》和 《假如我是真的》 • 高行健戏剧代表作《绝对信号》

八十年代诗歌的发展情况

八十年代诗歌的发展情况

而且, 我还想打开书橱,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作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这一切,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 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 愿你的光芒 为它热烈地照耀。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1979年12月——1980年8月 (选自《诗刊》1980年第10期)
新生代诗歌创作倾向

新生代诗歌表现出不同于朦胧诗的美学原则:
首先是个体生命意识。在根本原则上,新生代诗歌仍然是沿着 朦胧诗所开拓的人的解放、人的觉醒的道路前进,但是,和朦 胧诗相比,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个体生命意识。朦胧诗相对于五、 六十年代的颂歌、战歌而言,的确具有鲜明的个性意识。但是, 朦胧诗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转型时代 社会精英意识的高涨,是社会历史、理性、正义的声音,肩负 着民族腾飞、人道复兴的神圣使命;而新生代诗歌却追求个体 生命感性,带有更多的个体生命感性的自由体验,他们放弃社 会关怀,直接进行自我生命体验。
《车过黄河》
伊沙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 应谊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作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在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工夫 黄河已经过去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去凯旋门去巴黎圣母院去埃菲 尔铁塔/去星形广场偷一辆真正的雪铁笼/然后直奔滑铁卢大 桥/活动安排在一天完成/我要在巴黎的各个名胜/刻上方块 字刻上某君某日到此一游 我想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去看看公社社员墙看看贝尔—— 拉雪兹公墓/去看看每个伟人每个无名艺术家的墓地/看看一 七八九年死难烈士纪念塔/我要穿得干干净净,在死者墓前默 哀/亲手献上一束中国红月季/我要选一个良辰吉日/亲自去 慰问死者的大妻二妻及小妻若干 我想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把臭袜子和中山服/把里里外外 的臭火药/高价卖给那里的收藏家/我要把精湛的烹调技术午 眠技术/把精湛的磕瓜子技术传授给巴黎人民/看到越来越多 的蠢驴上当我心头暗喜/我还要去公共图书馆查阅详细资料/ 去走访居委会走访街道办事处/熟谙巴黎的内部结构/然后组 织一只庞大的第五纵队/配合圣诞夜发动的突袭

第八章80年代新诗

第八章80年代新诗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祖 国 啊 , 我 亲 爱 的 祖 国
3、顾城——少年漂泊者的童话之歌。
试图以未经污染的纯情的童稚目光发现诗意 和美 ,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想象独特。 寻找的往往是梦幻、童话般的纯美的生命境 界。 《生命幻想曲》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敏锐捕捉细微的感觉,从个人的感触中表达 对生命的体验。 《感觉》采用了对比手法,主要是色彩对比。 《弧线》意象的叠加手法
中 国 , 我 的 钥 匙 丢 了
而且, 我还想打开书橱,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 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 愿你的光芒, 为它热烈地照耀。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 4、朦胧诗的内容特征: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80年代两类诗人:一种是“复出的诗人”一种是“崛起的诗人”“归来者”的诗概念:指由于政治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这些诗人是一个成员庞杂的创作群体。

这些诗人的共同点——是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他们被称为:“复出的诗人”“归来的诗人”“第一代诗人”。

艾青是他们的代表。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

诗人组成:(1)50年代的“右派”诗人。

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

(2)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

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等。

(3)因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

蔡其矫、“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等。

归来的诗歌的特征: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

艾青《鱼化石》。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

公刘《沉思》。

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曾卓《悬崖边的树》公刘《沉思》、《读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牛汉《华南虎》昌耀《内陆高迥》艾青归来后诗歌的特点:基本主题: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长诗《在浪尖上》《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

取材和抒写方式: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由具象的描写推出象征性的意义。

《鱼化石》《镜子》。

干预生活诗群从精神废墟上崛起,以批判-反思的眼光看待被文革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和人生规范;以独立判断现实的目光对传统进行审视和怀疑。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新诗潮朦胧诗概念:是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朦胧诗的缺点
朦胧诗潮与法国象征派和英、美意象派诗歌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它的象征与意象,所以容易造成个体真实的遗失,过分地强调的以“我”为中心,从而忽视客观环境的存在,难免会使个体思维沦陷与混沌,生命乃至灵魂将会因失去固有的支撑而导致个体的衰竭;容易造成品读偏僻晦涩,涵义模糊,让读者感到困惑;过分追求意象,无节制地滥用意想、瞒天修饰、非法常规地用词使作品失去了“可感”的能力,造成似懂非懂,不能给人以明确的印象,这是朦胧诗的致命伤,事实上也是它走向衰退的原因。艾青曾指出朦胧诗的创作“排除了自我以外的东西,把我扩大到了遮盖世界”的地步,我个人以为这话有失偏颇,但确实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三、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理解“后新诗潮”的出现与特点,还得从将近百年的新诗的发展与状况谈起。从胡适的“老鸦”,郭沫若的“女神”到如今中国新诗的近百年的旅途中,虽说新诗从无到有,已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和不少诗歌艺术的尝试,但总的说来,作为汉语诗歌,中国新诗仍处在寻找自己的阶段;寻找自己的诗歌人格,诗歌形象,诗歌的汉语特色。新诗已经告别了古典诗歌,走出古典汉语的家族,在不停的流浪中。
3、顾城
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其父是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工。“文革”开始时才10岁,两年后,便随父亲下放山东北部某农场,在放猪的同时喜爱采集昆虫标本,并在那里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无名的小花》,还编有一册格律体的诗集《白云梦》。1973年(17岁)又随父亲返回北京,当过一段时期的木匠、搬运工、借调编辑等临时工。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因《远与近》、《弧线》等引起争议,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1980年,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 ,再次引起争论,从而引发了长达六年的“朦胧诗论争”。1981年,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其诗集除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和《五人诗选》外,还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银》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作文化交流。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于新西兰的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同年9月,在新西兰用斧头砍死杀妻子谢烨(诗人雷米)后自杀,身后出版有长篇小说《英儿》(与雷米合著)、《顾城诗全编》等。
因此80年代至今有了朦胧与朦胧后与新生代与后新诗潮……真是以揭竿换代来推动新诗的发展。新诗的运动气氛如此之热烈,以至没有评论家来得及仔细推敲那些如潮涌的诗集。我们这些在观众台上的观众也只顾得以视力追逐着新诗的赛车,由于车辆急驰而过,我们来不及认清驾驶人,只能在紧张而喧闹的喝彩声与啦啦队的欢呼声中向获奖者致以敬礼。当到自己的斗室中时不觉有些茫然。
2.舒婷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1972年回城,在厦门当过泥水工、浆纱工、挡车工、统计员、讲解员、焊锡工等各种临时工。1977年,认识了北岛等北方的诗人,并成为《今天》的撰稿人,她的诗也开始在社会上流传。1979年4月,在《诗刊》上发表《致橡树》,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1980年,《福建文学》以“关于新诗创作问题”为题,围绕着舒婷的作品开展长达一年多的专题讨论,虽然她的《流水线》和《墙》等作品也受到批评,但仍将她推上了朦胧诗代表人物的地位。1980年调福建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双桅船》,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评选的“二等奖”。同年,还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后,随着北岛的停笔,她也有一段时间的停笔。三年后重新执笔,创作数量有所减少,出版有《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五人诗选》(1986)等,但兴趣已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现居鼓浪屿,偶出诗坛。
崛起诗群:一批于文革中被迫到边疆从事劳动改造的作家,在劳改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拨乱反正后,开始在诗坛崛起的诗人。
崛起是相对,七十年末期间的回归而言,标志着中国新诗对传统创作模式的突破,这种崛起不仅包括80年代早期的朦胧诗群,甚至包括后来的实验诗群。
朦胧诗潮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它在诗坛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1] 朦胧诗因其“朦胧”而“含蓄”、“深远”,所以被冠以“朦胧诗”。
五、朦胧诗代表人物及现状
1、北岛
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69年于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建筑公司,在那里当了11年的混凝土工和烘炉工。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也写过小说《波动》、《幸福大街十三号》等中篇和短篇小说。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并作有诗作《回答》等。1978年12月23日,与诗友芒克等人共同创办的民间文学刊物《今天》创刊,任主编(《今天》于1980年底终刊,共出9期,同时还编有《今天》文学丛书和《今天》文学研究资料等)。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1980年到《新观察》杂志社当编辑,1981年到《中国报道》社任文学编辑,后辞职。这年,他的小说《波动》在《长江》第1期上发表,但因其存在主义倾向受到批判。此后,他还发表有小说《稿纸上的月亮》,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出版有《太阳城扎记》(美国康耐尔大学出版社)、《北岛顾城诗选》(瑞典好书出版社)等诗集,以及《归来的陌生人》等。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北岛仍然活跃在文坛,只是改写小说与随笔了。
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用新的艺术实践对沿袭以久的、固定不变的诗歌模式和审美惰性,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使人们醒悟诗还有另一中写法;这是诗的觉醒,是诗自身的复归。新诗潮对整个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在于以自我复归为外观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于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诗美学思想。[2]朦胧诗的诞生曾在文坛上引起了一场沸沸扬扬的争论,现今随着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化意识领域的逐渐渗透,朦胧诗已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与认同,但朦胧诗本身也走向了衰退。
二、朦胧诗的思想内容: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4]
80年代这场辩论所以如此具有震撼力,实是因为新诗自50年代至70年代处于封闭垄断、冷冻状态,走遍南北只见一种品种,即革命英雄主义,在文革期间演变成全民的战歌,是大跃进年代的全民民歌的姐妹篇。因此80年代破土而出的朦胧诗被惊呼为“崛起”。从此崛起的灵魂就游荡在新诗的上空。平心而论朦胧诗的崛起是一次心灵的苏醒和精神的抗争,因此突破了假、大、空的封锁,吐出新诗的新声。但如果将80年代朦胧诗及其追随者的诗作来与上半世纪已经产生的新诗各派大师的力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朦胧诗实是40年代中国新诗库存的种子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播与收获,仍是以西方诗歌为原型的汉诗,从诗歌艺术上讲并没有多少崛起。这一点,如果不将80年代的新诗放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座标上来评价,是看不到的,对于一些孤立地考虑当代新诗的诗评家和青年诗人,这种评估的角度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没有重视朦胧诗之崛起与现代新诗的源由关系,80年代的“崛起”被夸大了,似乎是从天而降的崛起精神,并从此造成当代新诗的崛起情结,总是以“揭竿而起”的心态推动当代汉诗的发展,以至约五年一崛起,如某派诗人曾公开宣布:中国当代新诗每五年一换代,PASS前一代,所以在80年代中已形成流派大展,各显新奇,形成各代都以为新诗从我开始的浮躁心态。由于对于文化解冻局面的欢呼,从读者到诗评家,及诗人群都浸沉在极大的激情中,以全部的激动投入求新、仿新、追新的浪潮中,面对诗歌艺术,理论本身缺少冷静的评估。崛起的热情诚然给僵冷的当代新诗注射了新的生命力,其功不可没,但这种崛起热也带来一种很大的负面作用,就是将中国新诗成长中面临的各种本质问题搁置不顾,而一味追求新的崛起,拔苗助长之风大盛,仿佛当代诗史必须以一个个崛起串起成龙,为了崛起,必须挖空心思制造“新”,甚至仿西方昔日之新,使之成为中国诗坛今日之新;如果认真研究西方之新,而后尝试之也罢,却又缺少这种耐心,往往取其皮毛,仅以之向久经封闭,耳目闭塞之诗歌大众炫耀一番,猎取“先锋”之名。这无形中造成今日诗坛泡沫繁荣假象。各届崛起的喧嚣远远超过其诗的实质的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