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第七章 80年代 诗歌
(威海) • 2、北岛与顾城的比较
• 两人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但两人的文化素养 的形成和表现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 • 所受的文化教养不同:北岛在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曾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而顾城较少受到西方现代主 义的影响。 • 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北岛虽然拒绝与现实社会合作,但始 终表现出自己对人类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而顾城在 对现实失望后,以逃避的态度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 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他所向往的美好幻境,结 果是失败了。
(威海)
第一节
朦胧诗
(三)漂泊的童话诗人——顾城 “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诗人。 顾城,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 放山东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 作,1973年开始学画。 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 明斯特“国际诗歌节”,1980年初 单位解体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 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 在新西兰激流岛上自尽。
(威海)
第二节 后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人
三、“第三代”诗人 以韩东、于坚、杨黎、李亚伟等为代表 ,他们否 定朦胧诗,80年代中期后,第三代诗人声称: “PASS 北岛”,也对“后朦胧”诗进行变异和 反动: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 情、反优美等。(解构)通过语言意识和生命意 识的变异来体现诗歌审美意识的变异。 表面上可看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影响。但实 际上“反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反对封建理性, “反崇高”是想要恢复人的主体意识,“反优美” 是要打破规规矩矩的古典审美趣味,追求一种新 的冲突的美。
(威海)
北岛的诗歌深沉、冷静、凝重。反映了从迷 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充满对现实的怀疑、 指控。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 “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 性,表现着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带着一代人特 有冷静的沉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开课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面向文学学科大学生的选修课程,侧重从宏观的视角梳理“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演变脉络,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等,揭示其发展的规律,研讨思潮演变中的重要作家的创作。
旨在使学生把握文艺生产与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强化其文学专业基础,提高其理论思辨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史家的眼光严谨而系统的分析梳理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乃至流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对20世纪文学思潮的运行轨迹做出明晰准确的学理把握。
授课的方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把文学思潮发展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性讲解清楚,辅以适当的课堂研讨,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师生对话和互动,营造活跃的学术气氛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内容丰富、直观且能引发学术思考的课件,提高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五四时期的文艺思潮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重点掌握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关系,避免单一地理解五四时期的文艺思潮。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启蒙主义等概念,掌握五四文艺思潮的主要特征。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关系4.教学内容一、启蒙主义与激进主义文艺思潮二、启蒙主义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三、保守主义文艺思潮四、五四运动的接受第二章 30年代文艺思潮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和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观点,了解二者与五四时期文艺思潮的源流关系。
新时期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思潮1.1997年12月25日,国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创建。
A.博库B.清韵书院C.榕树下D.橄榄树2.网络文学是随着()而出现的。
A.互联网的问世B.《第X浪潮——网络文学》C.《新语丝》D.《橄榄树》3.童的作品()讲述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亲情伦理。
A.《驯子记》B.《红粉》C.《米》D.《妻妾成群》4.妓女秋仪是小说()中的人物。
A.《妇女生活》B.《离婚指南》C.《妻妾成群》D.《红粉》5.一个从事三陪的同性恋人"乔"是()笔下的人物。
A.欧河B.王家新C.村D.安妮宝贝6.在先锋作家中,()对语言进行了最极端、最大胆的艺术探索。
A.莫言B.叶兆言C.甘露D.童7.女主角“轻舞飞扬”是作品()中的人物。
A.《超情书》B.《城市的绿地》C.《危险》D.《第一次的亲密接触》8.20世纪80年代初,较早介绍西方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小册子是()。
A.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B.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C.冕《在新的崛起面前》D.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9.先锋文学通常是指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都呈现出强烈的()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
A.浪漫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C.后现代主义D.西方现代主义10.1993年第1期的《读书》发表了《躲避崇高》一文,该文的作者是()。
A.王朔B.王晓明C.王彬彬D.王蒙11.从创作思潮看,现实主义在新时期走向变异的具体标志是()的涌动。
A.先锋文学B.寻根文学C.新现实主义文学D.大众文学12.1989年由英国女批评家玛丽·伊格尔顿编的()出版,这是第一部翻译过来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专集。
A.《女权主义文学理论》B.《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C.《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第二性》13.最初关于西方现代派的讨论是由一些从事()进行的。
A.从事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作家B.写作朦胧诗的诗人们C.从事理论与批评工作的专家与学者D.西方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专业围14.民间写作中的民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从文学的角度看,民间具有()等基本涵。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
《现当代文学思潮》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研究“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系统学习“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进程,阐明中国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内在的兴衰规律和影响。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二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文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文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文学思潮。
本课程以文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二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2、“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3、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4、创造社的文学思想5、鲁迅的文学思想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创造社的文学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
(二)三十年代文学思潮(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瞿秋白的文学思想;现代主义流派的文学思想;京派作家的文学思想。
当代文学考研简答题论述题
当代文学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一.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
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我国国情的,至今还葆有它的生命力。
而1955年推向GC的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这次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五.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浪潮。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正当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初步出现活跃局面的时候,从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
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域。
从而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进入六十年代,为了纠正“左”的文艺倾向,周恩来等领导人对文艺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文艺工作者。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了 “重写文学史”专栏。王晓明、陈 思和在《主持人的话》强调了“重 写文学史”意义在于要改变这门学 科原有的性质,使它从屈从于整个 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王晓明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一时之间,集中出现了一批对文学 史上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重新评价 与反思的论著,对文学创作和文学 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韩少功
郑万隆
这一思潮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是一批新时期的新 锐作家,包括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 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人。
韩少功:“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 统的文化土坡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文学 的“根”》 )
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 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 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
.
1976年10月,中共一举粉碎四人帮,随后也宣告文 化大革命的终结,一个文学新时代拉开了序幕。文 学界一般把自此以后的文学时代,称之为新时期。
1976年以后至今的文学应该可以这样粗略划分:
以1989年为界,前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时期,即 1980年代文学(笼统可视为现代性文学);
后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后新时期,亦即1990年代文 学(亦可笼统视之为后现代性文学);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人的研究’的一 种形式。”
对“主体性”问题,他分别从一般主体性 构成,文学主体性内涵和文学主体性的实 现途径进行了论述。
三,陈涌的反驳与批评
陈涌在1986年4期《红旗》杂志上 发表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对 刘再复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与批评。
他认为,刘文把人“作为一种客观 存在”和“作为行动者的人”分割 开,把人的“受动性”归属前者, 而把人的“能动性”归属于后者是 错误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的‘行动着人’的主体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思潮
5、周作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发表,提出以 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 《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
1919年1月创办了《新 潮》月刊,致力于提倡 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 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提问:五四运动的学生 领袖?
“双簧信”趣谈
文学革命的主张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
响,发难者甚至感到有点寂寞.于是钱玄同 和刘半农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即由 钱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 人的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 种观点.言论加以会集,然后刘半农写复信, 逐一辩驳,因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也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文学三阶段
1917-1927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1928-1937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 1937-1949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继
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胡适
1917年1月,胡适在 《新青年》发表著名的 《文学改良刍议》立下 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 命“首举义旗之急先 锋”。
胡适: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 从八事入手
“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文当废骈,
诗当废律;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 词。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 也。 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 我在。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批驳胡适的改 良主义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变革、革命 改造的思想。
第7章: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
• (二)文艺论争: •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 • 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二.20世纪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 (一)文学潮流 • 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 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 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伤痕文学走出了 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 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 必然结果。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 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 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 、表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第源自三章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
1976 年“文革”宣告结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 会和文化状况,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在经历了70 年代末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之后,文学开始进入了另 一个转型时期。
“新时期”这一在社会政治层面提出的概念,被广泛 地运用于文学领域,很多人用“新时期文学”来概括文 革后的文学。这一时期,在文学的外部环境上,文学与 政治的密切关系逐渐有所疏离,文学与文化市场、读者 选择之间的关系开始突出出来。作家群体经历了再一次 重组和分化。西方文化思想得到持久的大规模介绍。
(二)文学论争
1.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三.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一)文学发展状况 1.寻根文学: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现代意识 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 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2.先锋小说:致力于艺术创新,把现代主义文学的探 索推向了极至。 3.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 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 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
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文学表现形态在文学活动的初始阶段就已见 端倪。但各种形态类型的形成却有一个漫长 的历史过程。 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文艺创造的革新和 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演变,是促成各种表 现形态形成的原因。这个历史过程体现了文 学表现形态形成、发展的常态。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对文学种类的类型研究即文体研究、体 裁研究。简称文学种类研究。 对文学风格类型的研究即文学的表现形 态或风格类型的研究。简称文学类型研 究。
小说 长篇小说、短篇小 说、中篇小说……
从结构形式上分类
文学种类类型
文 学 分 类
格 律 诗 、 自 由 诗歌 诗……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文学类型比较: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 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文学类型比较: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 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 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你知道我爱 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记着我的粮食是 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 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文学类型
由艺术(文学)精神及其表现形态所规 定的文学风格类型。
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文学类型。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文学与生活: 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 书记。 文学: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 文学的表现形态:像现实生活本身一样
第七讲 ,80年代文学思潮
6、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召 开。邓小平《祝辞》提出: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 ,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 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 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 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 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国伟大人民、 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 术成果。”
这场有关于现代派的讨论,看似是 一场对西方现代派的评价问题,但 实际上是牵涉到中国当代文学打破 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和有意突破的 “试水”。当代作家和研究者不再 满足于原有的创作模式和基调,显 示出对创作个性的追求和对创作自 由的向往。
三、“清除精神污染”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年初,文 艺界展开了一场“清除精神污染” 斗争活动。
3、关于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是 文学界关心的。徐敬亚《崛起的诗 群》作了较为全面而准确的概括: 注意表现人的自我心理意识; 追求形式上的流动美和抽象美; 反对传统概念中的理性和逻辑; 主张表现和挖掘艺术家的直觉和 潜意识。
4、讨论的背景:西方的影响。 从整个文化思潮背景来看,80 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哲学、美学 影响最大、最广、最深的是西方 现代主义,尼采、弗洛伊德和萨 特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 的西方思想家。
其二,创造主体性从心理结构角度说, 是作家超越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消极 性归属需要和尊重需求而升华到自我实 现需求的精神世界。 从创作实践上说,创造主体性包括超越 性、超前性和超我性,这就是主体对世 俗观念、时空界限及“封闭自我”的超 越,这种超越导致作家精神主体进入充 分自由的状态。
其三,接受主体性的实现包括两种基 本路径:一是通过接受主体的自我实 现机制,使欣赏者超越现实关系和现 实意识,以获得心灵的解放,从而实 现人的自由自觉本质;二是通过接受 主体创造机制,即通过欣赏者的审美 心理结构,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 能动性。
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30年代初的“新感觉派”,中国最早出现的 “现代派” 文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刘呐鸥的《都 市风景线》、穆时英的《南北极》、施蛰存的《将军 底头》等等。 30年代还有“社会小说流派”,以茅盾的长篇小说 《子夜》为代表,主要作家作品有:吴组湘的《一千 八百担》、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艾芜的《南 行记》等。 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个名声很大并引起过激烈争 论的文学流派——“京派”。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废 名的《竹林的故事》、沈从文的《边城》、萧乾的 《篱下》等等。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关于文学流派的命名: 以题材来命名的,如田园诗派、山水诗派、 边塞诗派…… 以创作特点或类型来命名的,如花间派、西 昆派…… 以社团名称来命名的,如新月派、创造社 派…… 以地名来称呼的,如江西诗派、桐城派……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则是另一种形象: 巴黎圣母院特别是这种变异的一个奇特样品。 这座可敬历史性建筑的每一个侧面、每块石 头,都不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 艺术史的一页。……一方面,小红门几乎达 到了十五世纪哥特艺术的精美极限,另一方 面,中堂的柱子由于粗壮沉重,却使人回溯 到加洛林时代的圣日耳曼-德-普瑞教堂。 小红门和中堂的那些柱子之间大概相距六百 年……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 和形态类型
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 也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 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 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 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 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丹纳《艺术哲学》P5-7 ……
文学概论第7章文学风格
28
韩愈善于选择和熔铸色彩强 烈的语词入文,如“佶屈聱 牙”、“动辄得咎”、“俯 首贴耳、摇尾乞怜”和“不 平则鸣”等,有力地表现出 韩文特有的雄奇峻峭风格。
毛泽东诗词大气磅礴,考究 其语言基调,尤喜用“万” 字,其 37 首诗词中用了 28 个。 如果加上百和千,差不多每 首都有两个这样的字眼。
16
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清高人语”)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患难人语”)
蝉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国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贫。 (“牢骚人语”)
一、我国文学风格理论
我国对文学风格所作的探讨,是从“文学的自觉时 代”——魏晋时期开始的。如《晋书 · 和峤传》:“少 有风格,慕舅夏侯玄之为人,厚自崇重,有名于世”。 《晋书· 廋亮传》:“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风格 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
2
如曹丕的《典论· 论文》中的“气”,本来是指人的血气和 气质。“文以气为主”,以“气”论文,当然也是落脚在 论人之上的。这既为论述艺术风格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决 定了中国古代艺术风格侧重于作家个性、风格的倾向。 扬雄《法言· 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 君子小人见矣。” 中国古代文论中,“体”、“品”是论述作品艺术风格的专 门术语。“体”是指作品的体貌。刘勰《文心雕龙》的 《体性》篇作了专章论述。这里的“体性”,是艺术家在 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特定的风格特征。《体性篇》有三方面 的内容:
22
张爱玲与沈从文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盗传必究填空题1.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赵树理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主要周立波受以沈从文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2. 茹志鹃的《百合花》几经周折,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
3.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79年5月出版的《重放的鲜花》,标志着“右派”作家的重新结集和面世。
4. 1957年1月,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第一期就由于发表了流沙河的散文诗《草木篇》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5. 田汉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编的“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是他戏曲创作的优秀代表作。
6. 1957年,被列为审查对象的穆旦发表了他归国后的第一首诗作《葬歌》。
7.《茶馆》以裕泰大茶馆作为三幕戏的惟一场景。
8. 最能体现高晓声创作特点的作品是以《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系剥作品。
9.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其间历时8年,共发表“随想"150篇。
10. 方方的《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
11.汪曾祺将苏北高邮一带的风土人情、世俗生活、自然景观组合成.幅明媚的风俗画。
12.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影响下,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一批以“文化化”为特征的系列作品,主要有陆文夫的《美食家》等“小巷人物志”系列等。
13.“新写实小说”名称的正式确立,是《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
14.“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柯云路的《新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15.在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等。
16.“反右运动”是1957年夏季开始的。
17. 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柳青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周立波主要受以沈从文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成考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2.山药蛋派3.伤痕文学二、简答题1.简述“第四种剧本”的创作情况。
2.简述北岛诗歌的创作内容。
3.简述建国初合作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三、分析题请结合倪吾诚的身世经历,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四、论述题结合作品,论述改革文学的创作情况。
1答案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旨在指导和促进我国科学文化和文艺繁荣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在文艺方面,“不同风格和形式可以自由发展”,艺术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的自由讨论和艺术实践去解决。
双百方针促进了文艺界思想的活跃和创作的解放,对纠正文艺批评中的简单化庸俗化做法、文艺理论研究的教条主义和左倾实用主义倾向、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端和文艺领导组织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缺陷,起到了很好的纠偏作用。
2.“山药蛋派”:是在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主要成员包括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
其特点是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注重文学的社会效应,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民族化、大众化的写作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乡土气息以及幽默的轻喜剧风格。
3.伤痕文学: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性内乱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其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有十分明显的局限,如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二、简答题1.简述“第四种剧本”的创作情况。
答案要点:双百方针颁布后,在文学“干预生活”的倾向中,出现了突破既有的“工、农、兵”三种剧本模式、忠实于生活的独有形态的话剧创作。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汪曾祺的风俗小说
1、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受戒》的艺术特色:
A 对俗世生活之美、人情、人性之美的张扬; B 散文化的结构与叙事特色; C 别致、优美的语言。(简洁,短句对仗手法,口语化,文气)
2、 小说创作总体艺术特色: 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 鲜明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小说散文化 (重氛围、轻情节、语言散文化) 别具一格的语言。(简洁干净,文白互间,雅俗互见)
汪曾祺创作谈
风俗即小说;小说结构的精义就是“随便”;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里面 最重要的是 思想; 主脑(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 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 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 觉到活着是美的 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学的影响, 对文学革新的主动寻求。 2、初步兴起: 80年代初出现的风俗画小说;朦胧诗创作; 83年后贾平凹、张承志、阿城、王安忆等人创作 3、文学主张: 文学有“根”, “根”是文化——民族的土壤 “根”有区别,非规范的民间文化——精华; 文学有“根”才能与世界对话; 寻“根”在于促进时代的变革。
《陈奂生上城》
人物:陈奂生
质朴、憨厚、勤劳、务实; 自私、狭隘,阿Q气,奴性
意义: 提出新时期农 民精神生活的引导与 提升问题;并从文化 层面来探寻中国农民 的出路。
艺术特色: A叙事与描写交错使用; B语言朴实凝炼,幽默风 趣; C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轻松的喜剧色彩。
贾 平 凹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 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 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 品。 著有长篇小说《高老庄》、 《废都》、《怀念狼》、《秦 腔》、《古炉》,《贾平凹文 集》(14卷),纪实文学《我是 农民》等。《废都》获1997年 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 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 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爱的踪迹》获1989年全国优 秀散文集奖。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1]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3课时)具体到中国,特别是30年代民族矛盾加深后,文学渐渐成为政治的仆役;17年中,文学几近毁灭。
但是,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一个总的特征和趋势是政治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
1:原因(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
使人们思想自由独立,也就必然要使文学脱离政治的束缚。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2:过程,我们重点看一下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1):政治批判阶段——批四人帮。
即配合全党全国上下的批判四人帮运动,在文学领域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揭批。
这一批判来自并服从于当时的政治斗争:A: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图谋和极左政治路线。
“阴谋文艺”指四人帮为夺权而炮制的一些作品:包括《反击》、《欢腾的小河》、《春苗》、《盛大的节日》等,写所谓的革命群众和走资派之间的斗争。
同时还对其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方法“三突出”、“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论”等唯心和实用主义进行批判。
B:批判“文艺黑线论”。
文艺黑线论否定17年甚至五四以来的文学成就,造成一种文学空白,为自己炮制阴谋文艺找借口。
1977年《人民文学》开辟了彻底批判文艺黑线专政的专栏。
但文革结束的头两年,对四人帮的批判在形式上是激烈的,在思想理论上并未摆脱左倾。
特别是中央推行的两个凡是方针,压制了对左的错误的批判,因此这一时期的批判仍是在肯定和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进行的。
只是批判四人帮,并不批文革,这说明文学界只是把批判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来看待,用错误观点来批判错误的事件。
要彻底拨乱反正,必须建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1978年《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展开讨论,目的是破除两个凡是,寻求思想解放。
80—90年代文学思潮
.
第六章 80—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的文学思潮,基本循着‚人‛的观念的现代性探求、 文学本体的现代性建构这两条轨迹前行,形成了新时期文学 汹涌的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主潮。其大致经历如下: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对文学方法论和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这一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是活跃的新锐作家,包括韩少功、 郑义、阿城、李杭育、贾平凹、郑万隆等。1985年,韩少 功发表了《文学的‚根‛》。李杭育、阿城、郑义、郑万 隆等一批相关文章相继问世,许多报刊杂志开辟专栏讨论。 对民族文化的寻根,是力图通过对民族生存观念和行为方 式的追寻与反思,展示出民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 建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这些努力为文学的创新突破寻找 到新的途径与可能性,无疑具有推动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鸣
1978年初,朱光潜率先发表《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 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概述》一文, 引发了文艺界对人性、人道主义及异化问题的关注和争论。
这次有关人性、人道主义及人的异化问题的讨论,涉及许多理 论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 1. 关于人性问题 。 2. 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 3. 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评价问题。
关于现代派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发展概况、文学潮流、文艺论争。
【教学重点、难点】:
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发展;文学潮流。
【课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1.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清明前后),天安门广场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人民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歌颂和怀念周总理,具有极强的现实功利性和战斗性。
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的末日,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
2.政治的拨乱反正
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央对文革作出了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解放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
1977年至1979年,政治的拨乱反正也贯彻到文艺领域。
集中清算了“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观念。
文艺组织恢复工作。
文学刊物相继复刊。
一批被打倒的作家“归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
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提出艺术民主,文艺界全面解冻。
1984年12月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
(二)文艺论争: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
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提出了置疑。
对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视和重新认识,为1980年“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作好了理论和舆论准备。
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对现实主义中真实性的重新认识。
对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生活本质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真实性与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廓清了一直以来对现实主义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观念,对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达成了共识,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复苏的方向。
二.20世纪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一)文学潮流
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
(二)文学论争
1.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
关注文学中关于人的“异化”问题。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现代派。
三.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
作家尤其关注文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
文学中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
1.寻根文学: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2.先锋小说:致力于艺术创新,把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至。
3.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
(二)文学论争
1.文学主体性的讨论: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来研究文学的论著,引起讨论。
有关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文化寻根的讨论:文学论争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变化到对纯粹理论的争鸣。
文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显示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出现了“文化寻根”热等,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明显标识的作家。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
重写文学史,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思考题】:
一.新时期文学潮流的流变和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