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风险管理中心管理办法(新)

合集下载

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完善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根据《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自律规则,以及《XX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本办法所称人员是指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公司人员、与公司签署委托协议的经纪人、劳务派遣至公司的客服人员等。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以及比照子公司管理的各类孙公司(以下统称“各部门”)。

第四条操作风险管理目标:建立符合监管要求,与公司发展战略、业务特点、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将操作风险损失控制在公司可承受范围以内。

第五条操作风险管理原则:(一)全程全员原则。

公司操作风险管理覆盖公司各部门,包含各类岗位、活动、流程、信息系统、产品等,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二)协同管理原则。

公司各专业职能部门发挥操作风险管理作用,根据专业领域特点与分工,有针对性地协同开展风险管理;(三)审慎应对原则。

公司审慎识别和控制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管理重点领域和环节加强风险识别、评估、监测与控制,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减少操作风险事件对公司、行业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四)防范预见原则。

公司充分识别和评估新业务、新产品涉及的操作风险,严格防范已有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等可能因新业务、新产品引发的操作风险。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第六条公司以分层架构、集中管理模式对公司操作风险进行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组织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首席风险官,风险控制部、合规部、审计部、内核部等内控部门,其他各部门共四个层级。

第七条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应符合公司董事会确定的总体目标以及审议批准的操作风险风险偏好、容忍度等要求,并在监事会监督指导下履行相关工作职责。

操作风险管理规范

操作风险管理规范

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规范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完善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保障公司稳健经营,有效控制操作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1-17号)》等法律法规以及《阳光保险集团内部控制指引》(阳光保险发[2010]207号)等文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信息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公司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

本规范所称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信息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公司资产损失、对外服务中断、受到监管处罚或权益丧失的事件。

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应至少满足以下特征之一:(一)形成风险金额;(二)存在既遂的盗窃、挪用、贪污、受贿等内部欺诈行为;(三)受到监管机关行政处罚或公开批评;(四)公司被起诉或被申请仲裁;(五)造成对外营业中断。

第三条 公司按照损失事件、业务条线、风险成因、损失形态和后果严重程度等因素,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

第四条 本规范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各事业部及各分支机构。

第二章 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第五条 操作风险管理是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建立相关制度和机制,防范和识别操作风险,应对和处置操作风险事件。

公司建立由董事会承担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直接责任,风险管理部作为牵头部门,其他职能部门和各分支机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覆盖所有业务单位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六条 董事会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

第七条 高级管理层负责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在授权范围内实施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并组织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二)明确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三)组织制定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解决方案;(四)组织评估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并不断完善;(五)组织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确保内控流程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六)审核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

集团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集团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操作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保证公司各项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1—17号)》、《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相关规定以及《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法(2015修订版)》,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合规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三条操作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信用社(银行)柜员业务操作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使用管理办法

信用社(银行)柜员业务操作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使用管理办法

信用社(银行)柜员业务操作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使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全省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网点柜员操作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及时发现和处置业务中的操作风险,结合省联社各项业务规章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按照陕西省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柜员操作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以下简称“柜员操作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规定的风险需求规则来进行应用和管理。

第三条柜员操作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是针对在各类业务处理中发生的失误、违规、违法操作以及用户欺诈等风险隐患,通过对业务操作重要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展示符合预警条件的业务信息,并统计形成相关报表供管理人员查看,通过对预警的信息的查证核实来界定业务行为是否违规。

通过预警和处置行为,督促业务人员严格按照业务操作流程和规定办理日常业务,实现对营业网点、柜员、客户、业务操作交易等情况的有效监控,减少业务操作中的风险隐患。

第四条省联社稽核审计部负责对柜员操作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的运行管理。

各地市办事处、各县级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要密切配合省联社,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规范运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有效的处置预警信息,化解暴露出的潜在风险,不得相互推诿,延误时机。

各县级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要成立相应的管理组织,落实系统要求的各业务岗位人员,处置和审核本辖区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的处置涉及到的具体部门包括:陕西省各县(区)级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的稽核、业务、财务、风险、安全保卫、监察等部门及下辖的各营业网点。

第五条预警项目的预警级别柜员操作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将所有的预警项目划分为五个预警级别,分别用罗马数字字符标识,即一级-I区(高风险区)、二级-II区(较高风险区)、**-III区(中等风险区)、四级-IV区(较低风险区)、五级-V区(低风险区)。

预警项目风险警级在五级和四级时需要分别进行关注;当风险警级处于**时,需要特别关注;当风险警级处于二级时,需要进行监控;当风险警级处于一级时,则处于高风险区,必须要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处置。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记录和存储与操作风险损失相关的 数据和操作风险事件信息 支持操作风险和控制措施的自我评 估
监测关键风险指标
提供操作风险报告的有关内容
©2010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应急和业务连续方案——第二章第十九条 第二章第十九条 应急和业务连续方案
制定与其业 务规模和复 杂性相适应 的应急和业 务连续方案
建立恢复服 务和保证业 务连续运行 的备用机制
定期检查、 测试其灾难 恢复和业务 连续机制
©2010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外包业务——第二章第二十条 第二章第二十条 外包业务
人力资源
定期检查评估 管理体系运作 情况,监督政 策执行情况, 对新出台政策、 程序和具体的 操作规程进行 独立评估,向 董事会报告
©2010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第二章第十二条 第二章第十二条 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2010 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职责分工——第二章第六 七/八/九/十/十一条 第二章第六/七 八 九 十 十一条 职责分工 第二章第六
高级管 董事会 理层
操作风 险管理 部门
负责全行操 作风险管理 体系的建立 和实施
相关部 门
支持配 合部门
法律合规
内审部 门
委托社会中 介机构对其 操作风险管 理体系定期 进行审计和 评价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构建操作风险防范体系,保障各项业务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依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规定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结合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明确了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划分、控制管理方法、相应模型、管理流程等内容要求;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事件,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因素所造成财务损失或影响银行声誉、客户和员工的操作事件。

具体事件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的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瘫痪,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七种类型。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控制。

第二章职责与权限第五条董事会应将操作风险作为本行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并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

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与本行战略目标相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二)通过审批及检查高级管理层有关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报告及制度,确保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确保将本行从事的各项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三)定期审阅高级管理层提交的操作风险报告,充分了解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五)确保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接受内审部门的有效审查与监督;(六)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在全行范围有效地推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地建设。

第六条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

主要职责包括:(一)在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方面,对董事会负最终责任;(二)根据董事会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及总体政策,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操作风险总体情况的报告;(三)全面掌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特别是各项重大的操作风险事件或项目;(四)明确界定各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以及操作风险报告的路径、频率、内容,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以确保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五)为操作风险管理配备适当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必要的经费、设置必要的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为操作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赋予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履行职务所必需的权限等;(六)及时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检查和修订,以便有效地应对内部程序、产品、业务活动、信息科技系统、员工及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2020年最新]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2020年最新]

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第3章ⅩⅩ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分析3.1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与国际活跃商业银行比较,具有如下特征(抽样统计):3.1.1贷款业务风险高从风险发生业务类别u来看,国内贷款风险事件高于零售银行业务。

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事件和零售业务风险事件占比约为70%和18%,贷款风险事件损失金额占比更达90%以上12。

而国际上,零售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占比较贷款业务高。

这主要是我国商业银行中,贷款资产业务占比重的特点决定的。

3.1.2内部欺诈风险多从损失事件类型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事件高于外部欺诈事件。

在我国,归因于内部欺诈发生频率为50%,损失占比在60%以上,外部欺诈发生频率约20%。

丽国际上,占比较高的是外部事件和执行、交割以及流程管理风险事件,损失占比分别为42.3904、35.07%;相比之下,内部欺诈事件则很低,发生频率和损失占比分别为有3.31%、7.23%。

这充分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相对国际商监银行非常薄弱。

3.1.3内部因素大从操作风险魄成因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主要集中在银行内控制度不完善,内控管理存在漏漏、内部人员道德风险以及内部员工素质不高等内部因素上;而国际上,操作风险原因主要是外部事件影响及交易流程环节漏洞。

3.2ⅩⅩ银行操作风险分类与风险点中国ⅩⅩ银行成立时间短,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上都还不成熟,与其他先进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为是从邮政储汇局转型而来,ⅩⅩ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有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方面,业务种类相对较少,操作风险类型相对简单,另一方面,管理基础薄弱,复杂的管理体锚,ⅩⅩ银行又比其他商业银行多出一些操作风险。

ⅩⅩ银行成立前,ⅩⅩ银行的主要业务为吸收存款,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现金管理、人员操作等方面。

银行挂牌成立后,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从负债业务拓展到资产业务,从个人业务拓展到对公业务、资金业务,风险类型也有所增加,从ⅩⅩ银行的目前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ⅩⅩ银行的操作风险类别与其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类型大体相同,主要有:柜面业务、会计业务、信贷业务、资金业务、中间业务、操作系统风险等六大类。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XX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通过确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总体架构,明确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并逐步建立起对操作风险损失的测度、分类、统计、分析、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和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有效缓释和控制操作风险,降低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及全体员工。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给本行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如商业银行签订的合同因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可能被依法撤销或者确认无效;商业银行因违约、侵权或者其他事由被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依法可能承担赔偿责任;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依法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者民事责任),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操作风险引发的损失指某一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后,按照本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反映在本行法定财务报表的损失,损失包括所有与该操作风险事件相联系的成本支出,但不包括为避免后续操作风险损失实施的相关成本支出。

第五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遵循全面管理、及时调整、有效缓解与控制、成本与效益匹配、责任追究的原则及以下的方针:(一)本行把操作风险作为影响银行安全和效益的重要风险进行专门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应符合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与全行发展战略、方针相适应。

(二)操作风险存在于全员、全过程,要确保全员了解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形成对操作风险定义的一致性理解并具备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

各业务及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承担操作风险管理职责的人员是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人,负责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各项活动;操作风险管理范围应涵盖所有机构、产品、活动、流程和系统。

(三)合规风险部是全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各业务部门是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操作风险日常的重要管控职责。

操作风险报告管理办法

操作风险报告管理办法

操作风险报告管理办法附件2: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掌握全行操作风险状况~提高各级行对风险信息的敏感度~规范农业银行操作风险持续监测与报告流程~建立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工作机制~根据总行《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操作风险分类分级标准>和〈中国农业银行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农银规章[2010]170号,以及农业银行相关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监测是指通过持续监测风险点、关键风险指标以及负面媒体信息~识别风险信号及风险隐患~分析操作风险变化趋势并对异常状况作出预警的管理活动.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报告是反映操作风险事件,项,情况~分析操作风险发生原因~并按照规定范围、路径和时限进行报告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各级行、各部门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工作一律通过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并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

要全面监测和报告各类操作风险事件,项,~覆盖所有操作风险.,二,及时性。

要确保时效性~在规定的时限内履行监测和报告义务。

,三,准确性.要客观、真实地报告操作风险状况~准确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分级.,四,保密性.要遵守有关保密管理及信息披露规定.第四条操作风险事件,项,按照“谁发生~谁报告"的原则由事件,项,发生单位报告.事件,项,发生单位是指发生操作风险事件,项,的县级,含,以上分支机构或二级分行及以上机构的内设业务管理部门~同时涉及我行多个分支机构或部门的~事发单位为牵头应对、化解风险的分支机构或部门。

派驻风险合规经理报告作为事件,项,发生单位报告的补充~在事件,项,发生单位不履行报告责任时直接向上级行报告.事件发生,风险承担,单位要及时向事件处臵,受理,单位提供风险事件线索~事件处臵,受理,单位要及时向事件发生,风险承担,单位通报风险事件最新进展。

第五条依本实施细则报告操作风险事件,项,时必须遵循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分类分级标准~要划分事件主要、次要责任部门~按照事件类型、风险成因、产品线进行分类~按照影响程度进行分级。

全面风险管理办法:优化业务流程和降低操作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办法:优化业务流程和降低操作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办法:优化业务流程和降低操作风险1. 引言全面风险管理是当今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旨在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必须制定和执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办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竞争压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全面风险管理办法,重点在于优化业务流程和降低操作风险。

通过优化业务流程,企业可以更高效地运作,减少错误和失误的发生;通过降低操作风险,企业可以减少员工和客户遭受的损失,提高整体效益。

2. 优化业务流程2.1 流程分析和优化企业需要对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

这包括对每个环节的详细了解,并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点。

然后,企业可以根据这些分析结果,优化业务流程,以降低错误和失误的发生概率。

2.2 详细记录和更新流程企业应该对每个关键流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更新。

这样可以确保所有员工在执行任务时都按照正确的流程进行操作。

定期检查和更新流程,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2.3 自动化和数字化利用现代技术,企业可以将许多流程自动化和数字化。

自动化和数字化流程不仅可以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还可以提高流程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使用电子表格或流程管理软件来管理和追踪流程。

3. 降低操作风险3.1 培训和教育企业应该为所有员工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以确保他们了解正确的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措施。

员工需要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减少失误和错误的发生。

3.2 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企业应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以确保业务操作符合法规和标准。

内部控制可以包括审计、监控和报告机制,以及安全和保密措施。

3.3 风险评估和监控企业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定期监控风险的变化和影响。

这样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4. 结论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和降低操作风险,企业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安全风险管控管理制度办法

安全风险管控管理制度办法

安全风险管控管理制度办法安全风险管控管理制度办法(通用8篇)为加强风险管理和岗位风险控制,预防事故发生,应制定规范的安全风险管控管理制度。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安全风险管控管理制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安全风险管控管理制度办法篇1一、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明确安全风险的辨识范围、方法、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工作流程,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以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评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全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并严格监督落实。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

安全风险预控责任体系应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注:PDCA分别表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改进)。

三、风险预控管理流程(一)危险源辨识。

1、年度危险源辨识(1)每年底由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队进行一次重点对瓦斯、水、火、粉尘、顶板及提升运输系统,爆破、机电运输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一次全面安全风险辨识;(2)危险源辨识前由培训中心组织全体职工对相关知识进行培训;(3)辨识范围要覆盖全矿所有生产及辅助系统作业场所、工序、流程;(4)各相关业务科室要对本科室负责的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①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也可由各相关业务科室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并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确认后实施;②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③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应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2、专项危险源辨识(1)专项危险源辨识前由专项危险源辨识组织人安排相关科室组织相关职工进行相关知识培训;(3)辨识范围要覆盖所有涉及到的生产及辅助系统作业场所、工序、流程;(4)各相关业务科室要对本科室负责的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①危险源辨识采用的方法和程序要与现场实际相符,具体由各相关业务科室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并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确认后实施;②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③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应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5)新采区、新工作面设计前,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业务科室重点对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1次专项辨识;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进行重点对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1次专项辨识;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综采工作面初放、收尾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复产前,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队重点对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1次专项辨识;发生死亡事故、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发生重特大事故后,由矿长组织分管负责人和业务科室对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进行1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二)风险评估危险源辨识完成后相关负责人应及时组织职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确保:(1)各相关科室对职责范围内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要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①风险评估应采用依据风险矩阵表或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MES)进行风险等级判定,各业务科室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评估办法建议,由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确认后实施;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辨识出的风险源分以下几个等级:评估结果分级①蓝色风险5级风险:轻稍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

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管理办法

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管理办法

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管理办法操作风险是指在组织或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由于人员操作不当、程序或系统错误或失误等原因,导致的损失或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避免潜在的损失和风险。

因此,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管理办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定义操作风险事件操作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人为误操作,如误按、伪造、转移、泄露等;2.系统错误,如程序故障、网络故障等;3.外部战略环境变化,如政策限制、市场环境变化等;4.其他风险事件,如自然灾害等。

二、操作风险事件的管理1.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针对操作风险事件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制定操作风险事件的辨识、评估、控制和监管机制;2.风险辨识在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风险进行辨识和分类。

辨识风险的方法包括检查和审查现有程序、系统和工具,分析过去的事件并收集相关数据;3.风险评估评估风险的方法包括量化和定性分析,并通过确定影响风险大小的因素来确定风险等级。

4.风险控制控制风险的方法取决于操作风险的类型和特征。

对于人为误操作,主要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加强监管控制等方式进行风险控制;对于系统错误,则需要通过技术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对于外部战略环境变化,则需要制定应对措施;5.风险监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机制,通过监视和检查以及判断风险变化来进行检测和风险管理。

此外,也需要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适时提出相关的改善意见。

三、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的收集管理1.数据收集收集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包括定期整理相关数据和记录,以便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2.数据分类对收集的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进行分类,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便进行风险评估;3.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操作风险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4.数据报告通过相关数据报告,及时向决策者汇报操作风险管理情况,以便更加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

总的来说,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管理办法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和利润稳定的关键。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模版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模版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等有关规定,结合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本办法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三条本行进行操作风险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有效性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应适时修订和完善,并保证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任何人在任何岗位办理任何业务均受内部控制约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二)全面性原则:操作风险的管理要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员工参与;(三)成本效益原则:操作风险管理应权衡成本与预期效益,力争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四条本行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具体的方法可包括: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KRI)、操作损失事件数据收集(LDC)、操作风险业务连续性计划(BCP)。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及所有人员。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第六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高级管理层、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各级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各级条线管理部门、操作风险管理岗(专职及兼职)。

(一)总行:风险管理部设专职操作风险管理岗,其他条线管理部门设专职或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二)各分行:在法律合规部设专职操作风险管理岗,其它部门和支行(营业部)设专职或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三)各中心支行:在风险管理部、其他部门和支行(营业部)设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四)总行营业部:在综合管理部和其他部门设兼职操作风险管理岗。

第七条总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职责主要包括:(一)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负责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拟定;(二)负责根据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确定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程序,并提交高级管理层审批;(三)负责建立并组织实施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及报告工作;(四)负责定期检查并分析业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确保操作风险制度和措施得到遵守;(五)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及本行业务特点,负责研究、开发和维护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分析和计量的方法、模型、工具;(六)负责组织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七)负责就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事务与监管机构联络;(八)其它操作风险管理职责。

最新风险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最新风险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最新风险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市场变化和
政策调整,风险管理的相关法规也经常发生变化。

近期,国家发布
了一些新的风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认定和评估风险
风险认定和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新办法要求企业应该针对
其所在行业和经营范围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评估方案,按照统一的
标准认定、评估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管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新办法提出了不同的风险管理要求。

例如,对于信用风险,企业应该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并对信用等
级低的客户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高押金或加大监管力度。

对于市
场风险,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及时监测市场变化,并采取
相应的对冲措施。

合规要求
新办法明确规定了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系列合规要求,如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等。

同时,新办法也对不遵守合规要求的企业进行了惩罚性措施,如罚款、责令停业等。

风险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新办法也在相应的章节提出了信息化的要求,并规定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使用标准。

综上所述,新的风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从认定和评估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合规要求和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要求和标准。

企业应该积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银行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 自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银行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 自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ⅩⅩ银行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自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和落实《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交银董〔儿10〕13号)有关新产品(新业务)开发过程中的操作风险自评估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总行各业务部门在新产品(新业务)开发及现有流程改造、再造过程中,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依照本办法的要求完成操作风险自评估程序。

(一)本行员工尚不具备销售、处理或执行该新产品(新业务)的完整、充分经验;或者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尚未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验证;(二)开发中的新产品(新业务)的操作流程或管控方式缺少相关的规章制度支撑;(三)设计开发中的新产品(新业务)涉及信息系统全新开发,以支持未来的正常运行;(四)总行各业务部门认为需要开展操作风险自评估程序。

第三条新产品(新业务)开发及现有流程改造、再造的牵头部门针对相关产品(业务)开发及现有流程改造、再造的操作风险自评估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一)验证并评估新产品(新业务)的负责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资质,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负责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培训等是否能够足以胜任新产品(新业务)的要求。

(二)验证并评估新产品(新业务)的流程设计是否成熟和完备,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有效地防范操作风险,是否在实际的业务环境中可行。

(三)验证并评估新产品(新业务)的相关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包括系统中设置的控制措施能否帮助规避新产品(新业务)的操作风险,以及系统本身的技术安全性。

(四)验证并评估外部环境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影响。

新产品(新业务)上线前,应综合分析宏观环境、政策法规及监管变动等对新产品(新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四条新产品(新业务)正式上线前,牵头部门应依据风险管理部提供的“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自评估表”(见附件)完成相应的操作风险自评估工作,并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供相关支持文挡。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摘要:操作风险是资本管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控体系正处于起步萌芽阶段,对待操作风险仍然不够严谨,内部控制体系也未尽善,引起的风险事故和违规罚款不在少数,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从操作风险入手,对2017年巴塞尔协议的最终修订中对操作风险部分进行理论和模型的双重分析,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银行业;操作风险;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风险计量操作风险自古以来就存在于各个集体组织及个人单位中。

各大银行、金融机构在辨识、分析风险时,都将操作风险至于先列。

原因是其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且无法完全根除。

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具备完善的操作风险预防、管理体系,做到即便发生损失事故,也能即时采取措施,维持资金链稳定,把损失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有效地辨识、处理和应对存在的操作风险,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我国商业银行背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较欧美发展较晚,相比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商业银行有关操作风险的管理经验不足、理论依据不够以及评估模落后。

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应对操作风险提供了一定帮助,但比较巴塞尔委员会所制定的银行协议,仍然缺乏制度化、指标化。

我国目前的风险度量大部分依然是以定性为标准,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度量的发展是以定量为准,定性为辅的科学数量计量方法为引导和约束标准的。

诸多的计量模型,也需要及时调整、与时俱进,应对当期的金融发展大环境。

二、操作风险识别目前很多金融从业人士对操作风险认识仍然不够全面,认为操作风险只是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

银监会提出的操作风险定义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本定义所指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其次,人们对操作风险管理传统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对员工的教育以及管理层的监督。

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办法

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办法

附件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结合《操作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是指能够衡量重要操作风险及其变化趋势并且可量化的统计指标。

关键风险指标用于监测可能造成损失事件的各项风险及控制措施,并作为反映风险变化情况的早期预警指标。

关键风险指标包括企业级关键风险指标和业务条线级关键风险指标。

企业级关键风险指标是指具备操作风险管理全局性和重要性特征、需本行管理层重点关注的监测指标。

业务条线级指标是指具备业务领域专业性特征、需业务条线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监测指标。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是指本行各部门通过制定关键风险指标并对其持续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掌握操作风险状况及变化趋势,能对操作风险进行监控和早期预警,并且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降低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重要性原则。

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应重点监测本行业务和流程中的关键风险领域,揭示本行重大操作风险隐患。

(二)敏感性原则。

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应以风险为导向,能够敏感标识和预警本行重大操作风险的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缓释措施。

(三)有效性原则。

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应保证指标可量化性和可获取性,保证监测工作持续性和及时性,并根据业务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四)可靠性原则。

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应保证基础数据收集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指标计算的准确性,以及风险分析和报告的客观性。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五条风险管理部负责牵头全行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一)牵头制定关键风险指标工作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对指标要素和数据收集计划等进行具体规定;(二)根据全行的操作风险偏好,牵头制定及更新企业级关键风险指标,并协调相关数据的收集工作;(三)指定企业级指标监控机构;(四)组织各部门制定业务条线级关键风险指标;(五)发起企业级指标突破阈值的原因调查,协调相关部门分析原因并制定行动计划,督促整改落实;(六)监测全行关键风险指标的变化状况,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和报告。

操作风险报告管理办法

操作风险报告管理办法

附件2: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掌握全行操作风险状况,提高各级行对风险信息的敏感度,规范农业银行操作风险持续监测与报告流程,建立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工作机制,根据总行《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操作风险分类分级标准>和<中国农业银行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农银规章[2010]170号)以及农业银行相关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监测是指通过持续监测风险点、关键风险指标以及负面媒体信息,识别风险信号及风险隐患,分析操作风险变化趋势并对异常状况作出预警的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报告是反映操作风险事件(项)情况,分析操作风险发生原因,并按照规定范围、路径和时限进行报告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各级行、各部门操作风险监测与报告工作一律通过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并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

要全面监测和报告各类操作风险事件(项),覆盖所有操作风险。

(二)及时性。

要确保时效性,在规定的时限内履行监测和报告义务。

(三)准确性。

要客观、真实地报告操作风险状况,准确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分级。

(四)保密性。

要遵守有关保密管理及信息披露规定。

第四条操作风险事件(项)按照“谁发生,谁报告”的原则由事件(项)发生单位报告。

事件(项)发生单位是指发生操作风险事件(项)的县级(含)以上分支机构或二级分行及以上机构的内设业务管理部门,同时涉及我行多个分支机构或部门的,事发单位为牵头应对、化解风险的分支机构或部门。

派驻风险合规经理报告作为事件(项)发生单位报告的补充,在事件(项)发生单位不履行报告责任时直接向上级行报告。

事件发生(风险承担)单位要及时向事件处置(受理)单位提供风险事件线索,事件处置(受理)单位要及时向事件发生(风险承担)单位通报风险事件最新进展。

第五条依本实施细则报告操作风险事件(项)时必须遵循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分类分级标准,要划分事件主要、次要责任部门,按照事件类型、风险成因、产品线进行分类,按照影响程度进行分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民丰银行事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健全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内控机制,提高柜面业务工作质量,控制业务操作风险,规范操作风险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事后监督)工作行为,根据《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会计出纳基本制度》、《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操作规程》等其他相关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事后监督是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开展柜面内控制约、人员岗位履职、交易环节控制等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综合监督管理后台。

第三条事后监督的主要任务:1、建立健全的记账凭证资料的交接、保管、监督、监督等规章制度。

2、及时发现各种核算差错,揭露业务核算中发生的各种违章、违纪、违法行为,提出整改建议,督促基层网点和相关部门加强防范意识。

3、收集风险信息,提供统计报表,对异常交易、重要交易、重点账户进行风险控制,增强防范重大差错、事故和经济案件的能力。

4、协助网点提高会计基础工作,促进网点会计核算质量的全面提高。

5、完成总行交办的其他风险监控和管理任务。

第四条风险监督应遵循以下原则:1、独立性原则:事后监督与前台核算业务在时间、空间、人员上必须分离。

2、及时性原则:对构成会计档案的业务凭证和相关资料应在总行规定的工作日递交事后监督,并做好交接。

事后监督按监督时效规定进行扫描、监督。

3、完整性原则:凭证资料的整理、交接、监督、存储等各个过程,均应对凭证资料(含相关数据等)进行数量和质量核对检查,以保证会计档案的完整有效。

4、重要性原则:为提高监督效率,风险监控应坚持重要性原则,重点防范重大案件和舞弊,保证资金安全。

对重点内容要加强监督,不流于形式。

5、谨慎性原则:对风险管理信息及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按风险控制相关规定进行预警监控。

6、历史性原则:监督的原始凭证及相关资料不得更改,监督后的历史数据不得更改。

第五条事后监督要抓好自身建设,建立严格的岗位职责、操作程序和风控人员岗位轮换制度,确保监督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六条风险监督的基本模式1、核心账务系统的事后监督,实行事后集中监督的方式。

事后监督包含扫描识别、人工补输、重点风险点监督、风险点处理、质量检测等内容。

(1)扫描识别和人工补输是将纸质凭证资料通过扫描转换为电子影像,采用OCR识别技术进行自动勾对,并在人工补输的干预下完成与流水信息成套建立索引关系。

(2)重点风险点监督是在票据影像与流水信息建立索引关系的基础上,按规则引擎抽取的风险交易对重要会计事项与抽查的一般会计事项进行重点确认。

(3)风险点处理是对引擎抽取的风险交易进行确认后按规定的流程下发职能部门和网点进行整改的过程。

(4)质量检测是对已监督的业务进行检验、核对。

3、风险监督的时效:前台经办业务在“T+1日”完成业务凭证的整理及合规性检查,事后监督在“T+2日”完成凭证扫描,“T+3日”完成风险监督,“T+3日”完成整改问题下发。

网点根据风险点风险等级大小按规定时间完成问题整改。

第二章组织形式与岗位设置第七条总行在会计监督监管中心设立事后监督单元,该单元负责对全辖所有网点规定时间点已完成授权的其他日常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集中监督,重点对重要会计事项进行监督。

第八条事后监督的基本职责1、负责拟订全行事后监督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相关业务操作流程;2、审核业务处理是否合法有效,账务处理手续是否符合制度规定,会计核算结果是否真实、准确,会计凭证要素是否齐全、有效,业务操作是否存在风险;3、负责全辖业务传票的接收、拆包、整理、清点工作;4、负责全辖业务办理人员的传票扫描工作;5、监督业务凭证与省中心返还的计算机流水信息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风险;6、监督业务操作规程是否符合核算规程,会计科目使用是否正确,传票交易是否真实,有无异常情况,特殊业务是否经有权人审批后办理;7、审核有价单证、代保管重要物品等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正确;检查手工核销的重要空白凭证领销是否正确。

8、负责做好事后监督系统日常数据的备份工作,不定期进行恢复性检查,及时整理、归档全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工作。

9、揭露业务核算中发生的各种违章、违纪、违法行为,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并负责解决业务处理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10、按风险级别和风险源统计前台业务操作中发现的差错和问题,定期编制全辖风险监督情况通报,及时向总行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通报情况,为业务管理提供相应的支撑。

11、协助会计部门做好全行会计质量考核工作。

12、主动进行合规风险自查,并向合规、风险部门提供准确风险信息或风险点,配合合规、风险部门做好风险监测、评估、化解和控制工作,协助制定涵盖各项业务的风险控制制度及风险化解办法。

13、负责收集各类信息,并进行整理、归类和汇总,为全行的业务发展和行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14、确保内控政策、质量方针在本部门的贯彻。

15、及时完成行领导和监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操作风险管理中心隶属于风险部管理,风险部应加强对事后监督的业务指导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第十条本行其他业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事后监督的业务指导,对于有关业务管理、内控制度等方面的办法、规定,要及时传达到事后监督,事后监督定期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学习,及时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有关制度规定。

第十一条风险监督应按照风险控制和提高效率的管理要求,按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监督岗位;人力资源部应根据监督业务的工作量配备一定数量和级别的工作人员。

第十二条事后监督岗位分别为:业务主管、系统管理岗、凭证扫描岗、人工补录岗、缩微影像质测岗、风险监控监督岗、七相符检查。

1、系统管理员不得兼任扫描识别员、手工补输员、风险监控监督员;2、扫描识别员、手工补输员不得兼风险监控监督员;3、风险监控监督员不得兼缩微影像质测员。

第十三条事后监督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遵纪守法,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

2、有坚定的原则性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能忠于职守,执行制度,不徇私情,敢于揭露一切违法违纪行为。

3、热爱风险管理工作,勇于开拓,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掌握一定的业务监督技能,善于发现前台综合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4、从事主要业务工作岗位三年以上,业务熟练,能胜任中心的各项工作。

5、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6、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业务操作技能,能够完成业务处理任务,熟悉各项业务制度、规定、办法及业务处理流程,有检查、判断业务处理上的合规性、真实性的能力,并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7、工作生涯中无责任事故、重大差错。

第十四条事后监督各岗位具体职责如下:一、业务主管职责1、制订本中心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并对本中心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2、确定风险监督范围,负责规则引擎风险点参数表的设定和修改工作。

3、按照中心岗位职责和中心人员数量合理分配人员职责,监督本中心人员履行岗位职责,认真按规定完成各项监督任务。

4、定期编制风险监督情况通报,及时向领导反映监督情况和报告发现的重大问题。

5、对监督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下发网点及相关部门,限时办结。

6、负责解决业务处理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7、负责本中心操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检查。

8、负责对本人使用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进行日常的清洁和维护。

二、业务主管员职责1、负责做好操作风险管理中心各类硬件设备的登记、管理工作,经常性地督促操作人员对分管的硬件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

2、负责做好风险监督员初次确认的风险点问题的再次确认,并按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中规定的流程向基层网点或职能部室的分发。

3、对基层网点或职能部室整改情况进行审查,并销账。

4、负责电子会计档案查询用户的增加、修改、删除等管理工作。

5、根据当日监督流水工作量,可对监督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管理,由中心主管根据业务量对员工(包括自己)工作时段进行调整,确保所有业务在规定时点内全部监督完毕,不得积压。

6、考核被监督网点的差错情况,按月编制差错情况统计表。

7、协助中心负责人做好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8、负责对本人使用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进行日常的清洁和维护。

三、系统管理员职责1、负责整理、检查、归档有关电子数据,做好事后监督系统日常数据的备份工作,不定期进行恢复性检查。

2、负责光盘刻录、光盘标签打印和空白光盘的管理,对刻录好的光盘及时进行可读性检查,确保缩微档案的安全、完整。

3、负责每日接口数据的采集导入和应用系统的数据更新工作,实时监督应用系统运行情况,对运行中的不正常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并向本中心负责人进行汇报。

4、及时清理已归档的数据库内报表数据。

四、档案管理员职责1、负责对纸质会计档案和电子会计档案的出入库进行登记和管理。

2、负责受理已归档的纸质会计档案和电子会计档案的查询工作,并及时进行查复。

3、每日协助凭证扫描员做好基层网点传票包的交接工作,在凭证扫描员完成凭证扫描后,对实物凭证进行复核后塑封。

3、负责塑封后业务传票的整理归档工作,登记会计档案登记簿,保证登记簿和实物凭证一致。

4、负责对计算机、塑封包装机等硬件设备进行日常的清洁维护。

5、负责档案室的环境保护及安全防范工作。

五、风险监控监督员职责1、负责对规则引擎抽取的重要会计事项和部分一般会计事项进行重点监督,运用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中提供的各项技术手段对每笔监督业务进行认真审核,确认业务处理的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

2、审验各种需人工核对的记账凭证及各类特殊业务凭证。

3、对计算机批量验印未成功的进行人工单张验印。

4、对发现的可疑信息和风险隐患进行初次确认,并向业务主管员分发。

5、对监督中发现的柜员流水号与系统中确认的流水信息不一致的情况进行逐笔登记,并向中心主管进行反映。

6、负责对本人使用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进行日常的清洁和维护。

六、凭证扫描员职责1、负责网点业务传票的接收、拆包、整理、清点工作。

中午应将传票装箱入库保管,营业终了经档案管理员复核后,与档案管理员进行交接。

2、负责对全辖柜员、电子柜员的业务传票扫描。

3、负责业务传票的索引信息输入及扫描工作,对扫描的影像在提交前进行自检、删除和补扫。

4、对抽检出的不合格图像及错误的批索引信息及时进行修改。

5、负责对计算机、扫描仪等硬件设备进行日常的清洁维护。

七、缩微影像质检员职责1、负责对缩微后的影像按规定比例进行质量检查。

2、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影像和输入错误的批次信息,应及时记录并通知凭证扫描员进行重新处理。

3、提出确保缩微影像质量的整改建议。

4、负责对本人使用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进行日常的清洁和维护。

八、人工补录员职责1、负责对计算机自动勾对流水未成功的进行人工补录勾对。

2、审验各种需人工核对的记账凭证及各类特殊业务凭证。

3、对手工自制主票进行差错登记。

4、负责对本人使用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进行日常的清洁和维护。

第十五条事后监督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1、不及时完成本日内应监督、应完成的工作任务(特殊情况需报中心主管批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