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1-5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汐的月变化: 半月周期潮,由于月球绕地球转动,在一 个朔望月(29.5日)内,太阳、地球、月球相互 位置的变化相应地引起潮汐的周期变化。 顺潮和对潮使海岸上同一地点产生两次大 潮和两次小潮。 朔日(农历初一)和望日(农历十五),太阳、 月球和地球的中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受 到的引潮力相当于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和,潮 水位特别高,成为大潮
二、世界大洋及其分界
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 世界大洋分为四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 度洋和北冰洋。 从南美合恩角沿68w度线至南极洲,是太平洋 与大西洋的分界线。 从马来半岛起通过苏门答腊、爪哇、帝汶等岛、 澳大利亚的伦敦德里角,沿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 至南极洲,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 从非洲好望角起沿20E度线至南极洲,是印度洋 与大西洋的分界。 北冰洋则大致以北极圈为界
2、全球水量平衡的特点: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 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 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 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 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 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 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 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3、无论是在海洋还是陆地上,不同纬度的降水 量和蒸发量都有差异。(P131书上图)
(1)内海,或称地中海: 四周几乎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 洋或邻海相通。它位于大陆内部或两个大陆之间。 地中海、红海、黑海、渤海等,都是内海。 (2)边缘海: 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 分隔,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白令海、日 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均为边缘海。 (3)外海: 虽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称 为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4)岛间海: 大洋中由一系列岛屿所环绕形成的水域,称为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
四、海水的组成
(一)海水的化学成分 海水是含有多种溶解固体和气体的水溶液,其 中水约占96.5%,其他物质占3.5%。海水中还有少 量有机和无机悬浮固体物质。 通常把每升海水中含100毫克以上的元素,叫 常量元素,不足100mg的叫微量元素。所有常量元 素都已经过精确测定,微量元素经过测定的也达到 40余种。 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在海 水上层的光亮带,这种气体接近饱和程度。由于表 层与深层海水经常发生混合,深海中也含有一定数 量的溶解气体,这是底栖生物能存在的原因之一。
一是通过蒸发和蒸腾返回大气。 二是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和潜水,形成地 表径流最终注入海洋。后者即是水分的海陆循 环。 三是内流区径流不能注入海洋,水分通过 河面和内陆湖面蒸发再次进入大气圈 。 各种形式的水在循环中以不同的周期自然 更新。 多年冻土带的地下冰和极地冰盖更新周 期最长,约需1万年左右。海水更新则需2 500 年,深层地下水1 400年,较大的内陆海1 000 年,湖泊数年至数十年,沼泽1~5年,土壤水 280天至1年,河川水10—20天,大气水8—9天, 生物水则仅需数小时。
(二)潮流
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 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流。 潮流也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 种。 若以潮流流向变化分类,可分为两类: 1、回转流; 2、往复流。 此外,涨潮时流向海岸的潮流可叫做涨潮 流,落潮时离开海岸的潮流可叫做落潮流。
1、回转流 在外海和开阔海区,潮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成回转流(也 叫八卦流)。回转流的方向在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在南半球则为逆时 针方向。旋转的次数取决于潮汐类型,半日周期潮在一个太阴日内测转 两次;全日潮则回转一次。其流速从最大到最小,再到相反方向的最大, 再到最小,不断往复旋转流动。
2、海水的密度: 单位体积中的海水质量就是海水的密度ρ , 单位是g/cm3。海水密度值约为1.022~1.028。 它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 温度升高时密度减小,盐度增加时,密度 增大。 纯水密度在温度4℃时最大,海水最大密度 的温度则随盐度增加而降低。 结冰温度也随盐度增加而降低,但比较和 缓。当盐度为24.7‰时,最大密度的温度与结 冰温度均为-1.332℃。通常情况下海水盐度为 34.6‰,所以,最大密度的温度比结冰温度 低。
(二)水量平衡 1、 水量平衡 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全球或任一区域水量都 应保持收支平衡。高收入则高支出,低收入则低 支出。 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作为水循环的三个 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水量平衡的三个重要因素。 因此,全球水量平衡方式可写成 Pc+Po=Ec+Eo。
式中,Pc为大陆降水量;Po为海洋降水量; Ec为大陆蒸发量;Eo为海洋蒸发量。 即: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 近年人们日益关注淡水资源问题。年平均 大洋淡水平衡方程式为: P+R-E=0 或P+R=E 即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 蒸发量。 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人为地大规模减少 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一)潮汐现象与引潮力 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 象,称为潮汐。 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叫涨潮。 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叫落潮。 涨潮时海水面最高处称为高潮, 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称为低潮。 高潮与低潮的高差,即是潮差。 潮差是以朔望月为周期变化的。潮差最大时, 叫大潮,潮差最小时叫小潮。
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 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 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水循环是一个 复杂过程,但蒸发无疑是其初始的、最重要的 环节。 海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 在适宜条件下水汽凝结发生降水。其中大部分 直接降落在海洋中,形成海洋水分与大气间的 内循环; 另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的形 式降落到地面,出现三种情况: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月球质量虽小但距地球很 近,太阳质量虽大但距地球太远,所以月球对地球 的引力要比太阳的引力大一倍多。 地球中心所受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 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同 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差别,方向也不同。正是 这一引力差使海面发生升降,所以称为引潮力。 同时海水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影响。引潮力是 在地球朝向月球和太阳的一面和背向的一面同时发 生的。 朝向月球和太阳一面时,引潮力大于惯性离心 力时形成的潮汐,称顺潮, 背向月球和太阳一面时正好相反形成的潮汐, 称对潮。
三、海及其分类
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 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海的存在总是与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对大洋 的分隔相联系的。海从属于洋,是洋的组成部分。 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统计,各大洋中共有54个海 (包括某些海中之海)。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小于洋; 河水的注入使海的许多重要特征,如海水物理化学 性质、生物发育状况等均有别于洋。 海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也 不具有洋那样明显的垂直分层。 依据海与大洋分离的情况和其他地理标志,可 以把海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3、颜色与透明度 (1) 海水的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散射状况。太 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紫光进入海水后,在水深20m以内即 被吸收。绿光、黄光伸入略深,极少量蓝光能伸进1000 m以 上。射入海水的光线除被吸收外,还要受到悬浮微粒和水分 子的散射,最后只剩下蓝光,所以海水呈现蓝色。浮游生物 也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因而,生物丰富的海水和没有生物的 海水颜色不同。沿岸海水多呈绿、黄和棕色,部分原因便是 由于生物丰富和河水带来泥沙所致。 (2)海水透明度:以直径30cm的白圆盘投入水中的可见深度 来表示。海水颜色、悬浮物质、浮游生物、海水涡动、入海 径流,甚至天空的云量都对透明度有影响。一般愈近大陆透 明度愈低,愈近大洋中部透明度愈高。大西洋中部马尾藻海 表层缺乏上涌海水带来的营养盐分,浮游生物极少,因而颜 色最蓝,且透明度最大,约为66.5 m。黄海只有3~15 m。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1、地球上的水分类型: 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 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流、 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 圈。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地球上的水有97.3%以 上在海洋中。陆地水虽然相对少得多,但在自然地 理环境中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地球的总水量: 国际水文学会认为地球上水的总体积接近15亿 km3,各部分水量在地球表面上的平均深度,定义为 它们的当量深度。估计,海水当量深度约为27002800m,冰和雪约为50 m,地下水大约15 m,陆地水 0.4—1 m,大气中平均水汽含量的当量深度为0.03 m。
(二)海水的盐度和氯度 海水运动使海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别减小 到最低限度,因其含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海水的 这一性质是建立盐度、氯度和密度相互关系的基础。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 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海水的主要溶解固体含量是稳定的,可以利用 其中的一种元素作为衡量其他元素和盐度的标准。 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含量大且 较易准确测定。 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标准海水的氯度为19.381‰知道了氯度,可按克努 森式计算盐度: 盐度=0.03+1.805*氯度 国际上多采用S‰=1.806 5C1‰的公式,精确度 更高。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一、海洋的起源
关于海洋的起源有多种假说。一种认为洋 壳是原生的,地球形成初期大洋就已存在。另 一种假说认为泛大陆分离时海底扩张形成了洋 壳。还有一种假说认为熔融岩浆侵入地壳并溢 出地表冷凝,因其密度大,导致其下伏地壳沉 入上地幔,最终形成洋壳。至于海水,各种假 说都倾向于来自地壳和上地幔的观点。 我们已经知道洋壳比陆壳薄得多,而大洋 盆地是全球地势最低处。因此,要认识海洋的 起源,就必须了解大洋化过程,即地壳变薄、 洋盆形成和海水聚集过程。
五、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1、海水的温度: 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大气对海面的长波 辐射,海面水汽凝结,暖于海水的降水和大陆径流,以及地 球内部向海水放出的热能,也是海水热量来源。 海水热量消耗则以海面蒸发为主,此外,海面向空气的 长波辐射和海面源自文库冷空气的对流热交换,也可使海水消耗热 量。海洋表层接收太阳热能后,可通过热传导和海水运动传 播至深处。 海水温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太阳辐射的日变 化是水温日变化最主要的原因 。 海水表层平均温度变化于-1.7—30℃间,最高水温出现 在赤道以北,称为热赤道。水温从热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由于陆地集中于北半球,故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分布不规则, 而南半球等温线近似平行于纬线。
。
。 上弦(农历初八)和下弦(农历二十三)日,三个星 体的中心几乎成一直角位置,地球受到的引潮力相 当于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之差,潮水位不高,成为小 潮。大潮和小潮变化周期都为半个月,所以叫半月 周期潮。实际观察到的大小潮并不一定在朔望和上 下弦日,而多少有所滞后,例如我国沿海的大潮多 发生于农历初三和十八。 月周期潮是由于月球绕地球旋转而产生的。当 月球运行到近地点时,所涨的近地面潮大,而当月 球运行到远地点时,所涨的远地潮小。近地潮比远 地潮大约40%。月球绕地球转一圈为一个月,故一个 月内有一大潮和一小潮,叫月周期潮。
潮汐的日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海岸上同一 地点一日内向着月球和太阳与背着月球和太阳各一 次,所以,一日之内应发生两次涨落潮。 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半日潮、 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半日潮(在赤道附近)一天有两次高潮和低潮, 相邻两次高潮或低潮的潮位和涨、落潮的时间相差 不多; 混合潮(赤道到中纬度地区)一天虽有两次高 潮和低潮,但潮位和涨、落潮时间有很大差别; 全日潮(高纬度地区)是大多数日期一天有一 次高潮和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