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1-5节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陆地水与洋流第1节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pptx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陆地水与洋流第1节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pptx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学以致用】
[考向1: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2023年河北石家庄期末)河流补给决定了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及季节
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水文站观测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据此完成第
1~2题。
1.春季该河流主要补给类型为
A.雨水补给
B.冰川融水补给
C.地下水补给
D.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2.推测该水文站位于我国
较高的水体可以补给水位较低的水体,当井水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时,河
水补给井水;反之,井水补给河水。所以“井水不犯河水”的说法从水
循环的角度看是不科学的。
小归纳2:
有些河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
荆江段因是“地上河”而只存在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不存在地下水
补给河水的情况。
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各水体,分布最广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水的三态中,固态水数量最多
B.热带地区没有固体状态的水
C.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D.我国西部地区外流河没有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
(
)
(
)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在水的三态中,大气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第2
(2)按存在空间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小归纳1:
湖泊水与河水、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1)湖泊水与河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想一想:
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根据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分析,这
种说法是否科学?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水的运动
图示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2 |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水的运动
1.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水的交换和转化,其中⑩河流 呈线状且 流动性 好,是连接其 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流量的季节变化
补给 多雨 雨水
季节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
_春__季___
及其季节变化 降水 和年际变化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普遍,尤以东部 季风区最为典型
第四章 水的运动
1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的一对“双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 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称,为“敦煌八景”之一。高大的鸣沙 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下图右下角照片)。一片绿 洲,一湾清泉,就这样躺在鸣沙山的怀抱里,在茫茫沙漠之中,这是怎样的一种存 在?它们出现的好像那么突兀,但却又是那么的和谐。这湾清泉,静卧荒漠,千年不 涸,清澈的如同女子的眼眸,在滚滚黄沙中,静观云卷云舒。月牙泉素以“千年不 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呼吁“拯救千年月牙泉”。
第四章 水的运动
问题 1.分析月牙泉主要的补给水源,并探讨月牙泉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主要从位置、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月牙泉主要的补给水源及形成过程。 2.月牙泉为何近年来日趋干涸? 提示:从补给类型、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 3.推测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
提示: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
第四章 水的运动
1 | 陆地水体 1.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包括 ① 河流 、② 湖泊、③ 冰川 、沼泽、④ 地下水等。 2.自然环境对陆地水体的影响:气候湿润地区⑤ 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气候寒冷 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⑥冰川发育;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⑦ 湖泊或沼泽 。 3.陆地水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河流、湖泊、沼泽对周边⑧ 气候 具有调节作用;冰 川、河流是塑造⑨ 地表形态 的主要动力。 4.陆地水体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不仅是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淡水资源,而且还 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S1和S 2 分别为时段始末蓄水量。
q 为时段内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P R表 R地下 ) (E R表 +R地 下+q) S
(二)区域水量平衡方程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Pc Po Ec Eo
大陆降 水量
海洋降 水量
大陆蒸 发量
海洋蒸 发量
年平均大洋淡水平衡方程式
PRE 0
第四,从全球看,水循环是一个闭合系统,但从局部 地区看水循环确实开放系统。
第五,地球上的水在循环过程中,总携带一些物质一 起运动,不过这些物质并不像水那样构成完整的循环 系统,因此通常讲的水文循环,仅指水分循环,简称 水循环。
(三)水循环意义
第一,水循环不仅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合成连续、统一的 水圈,而且在循环过程中渗入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将地 球上的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 整体。 第二,地球上的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是具有全球 意义的能量传输过程。
水圈是由地球表面各类水体各地水域共同组成, 抽象为覆盖地球表面的水层,实际上是不连续 的、上下高程相差很大的自在水体水域的总称。
二、水循环
(一)水循环及其基本过程与类型
1、水循环
水循环指的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 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 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 复始运动的过程。
ET
IrrigationRoot NhomakorabeaoneSeepage
Capillary rise
Drainage
Groundwater
Groundwater
细化的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P E1 R表 R地下+S1 E2 R表 +R地 下+q+S2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4章 第1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4章 第1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
4.湖泊和沼泽水补给
(1)湖泊的功能及影响因素: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节功能,表现为“□16
_削__峰__补__枯___”。湖泊规模和所在位置直接影响湖泊的调蓄功能。 (2)沼泽水补给: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不明显,补给的水量也比较
[小提醒]陆地水体之间并非都存在互补关系。
分析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关键是看两种水体的水位高 低。一般都是由高水位水体补给低水位水体,因此补给关系并不都是相 互的,有些是单向的,如内流河对内流湖的补给、“地上河”河水对地 下水的补给、冰雪融水对河流水或地下水的补给等。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 【情 境 探 究】
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水量季节变化大,湖水经洞里萨 河在金边汇入湄公河,洞里萨河有罕见的河水流入洞里萨湖的“河水倒 流”奇观。洞里萨湖北部的吴哥通王城两边有两个巨大的长方形人工 湖——西池和东池。这两个大水池并不是在地面挖坑形成的,而是在地 面上四面筑起土墙形成的高于地面的水库,是著名的古老灌溉工程。图 甲为洞里萨湖地理位置图,图乙为洞里萨湖西池模式图。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第四章 陆地水与海洋 知识点纲要-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 陆地水与海洋 知识点纲要-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陆地水与海洋第一节陆地水体简单相互关系一、相互联系的陆地水体陆地水:是指分布在陆地的各类水体的总称。

一般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和地下的水体。

地表水: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地下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成为地下水;还有少量地下水由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的。

陆地水体间的相关关系:是指陆地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流补给,河流的补给充分体现了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二、河流的补给:大部分河流的补给,来自流域的大气降水。

因降水形式、储水方式、水流路径的不同,通常把河流的补给类型分为:、、、、等。

总结:河流补给类型补给时间主要影响因素补给特点分布雨水补给雨季时间决定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集中性不连续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世界上多数河流我国东部季风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积雪融化通常形成春汛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比较和缓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东北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太阳辐射气温变化冰川储量补给在夏季水量变化较稳定冰川分布地区我国西北青藏地区湖泊水补给全年河流与湖泊的相对位置水位高低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较为普遍地下水补给全年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地下水与河流水相对位置水量较稳定与河流互补较为普遍补充说明:1.我国东部河流流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内降水量及其变化关系十分密切,主要受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的年际变化影响。

2.黄河和松花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流域内雨季短(集中7、8月),降水量少,因而它们的流量小,夏汛短;松花江还存在因冬春季节降雪,春季融雪补给河流而出现春汛。

3.积雪从太阳辐射、大气和地面得到热量慢慢融化,连续不断地补给河流;由于气温和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积雪融化与融水补给也有日变化,大致上与气温的变化一致,比雨水补给的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

4.在陆地水体中,冰川以固态形式储存着大量的淡水。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1-5节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1-5节

潮汐的月变化: 半月周期潮,由于月球绕地球转动,在一 个朔望月(29.5日)内,太阳、地球、月球相互 位置的变化相应地引起潮汐的周期变化。 顺潮和对潮使海岸上同一地点产生两次大 潮和两次小潮。 朔日(农历初一)和望日(农历十五),太阳、 月球和地球的中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受 到的引潮力相当于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和,潮 水位特别高,成为大潮
(二)海水的盐度和氯度 海水运动使海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别减小 到最低限度,因其含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海水的 这一性质是建立盐度、氯度和密度相互关系的基础。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 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海水的主要溶解固体含量是稳定的,可以利用 其中的一种元素作为衡量其他元素和盐度的标准。 氯离子大约在海水的溶解固体中占55%,含量大且 较易准确测定。 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称海水的氯度。 标准海水的氯度为19.381‰知道了氯度,可按克努 森式计算盐度: 盐度=0.03+1.805*氯度 国际上多采用S‰=1.806 5C1‰的公式,精确度 更高。
2、海水的密度: 单位体积中的海水质量就是海水的密度ρ , 单位是g/cm3。海水密度值约为1.022~1.028。 它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 温度升高时密度减小,盐度增加时,密度 增大。 纯水密度在温度4℃时最大,海水最大密度 的温度则随盐度增加而降低。 结冰温度也随盐度增加而降低,但比较和 缓。当盐度为24.7‰时,最大密度的温度与结 冰温度均为-1.332℃。通常情况下海水盐度为 34.6‰,所以,最大密度的温度比结冰温度 低。
3、颜色与透明度 (1) 海水的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散射状况。太 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紫光进入海水后,在水深20m以内即 被吸收。绿光、黄光伸入略深,极少量蓝光能伸进1000 m以 上。射入海水的光线除被吸收外,还要受到悬浮微粒和水分 子的散射,最后只剩下蓝光,所以海水呈现蓝色。浮游生物 也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因而,生物丰富的海水和没有生物的 海水颜色不同。沿岸海水多呈绿、黄和棕色,部分原因便是 由于生物丰富和河水带来泥沙所致。 (2)海水透明度:以直径30cm的白圆盘投入水中的可见深度 来表示。海水颜色、悬浮物质、浮游生物、海水涡动、入海 径流,甚至天空的云量都对透明度有影响。一般愈近大陆透 明度愈低,愈近大洋中部透明度愈高。大西洋中部马尾藻海 表层缺乏上涌海水带来的营养盐分,浮游生物极少,因而颜 色最蓝,且透明度最大,约为66.5 m。黄海只有3~15 m。

水圈PPT教学课件

水圈PPT教学课件
第一、20世纪的气候变暖是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和海洋热 容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第二、雪盖和冰面积减少了。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北半球平均雪盖范围很可能已 减少了10%(主要通过北美和亚欧大陆春季的变化)
第三、北半球大陆多数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在20世纪可能增加 了5%-10%,与之相反,许多副热带地区平均降水可能减少 了3%
第四章 水圈
第四章 水圈
水圈是地球系统各类水体的总称
第四章 水圈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洋环境 第三节 河流 第四节 湖泊、水库与沼泽 第五节 地下水 第六节 天然水化学 第七节 水资源问题 第八节 水文因素引起的人类环境问题及
人类活动引起的水环境问题
§4-1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二)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ds/dt = I-Q I为水量收入项;Q为水量支出项;s为蓄水量;t为时间 以陆地上任一地区为研究对象在任一时段内有: P+E1+R表+R地下+s1=E2+R′表+R′地下+q+s2 式中:P为降水量;E1、E2分别为水汽凝结量和蒸发量; R表、R′表分别为地表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R地下、R′地下分别为从地下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q为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 s1、s2分别为该时段始末蓄水量。 净蒸发量E=E2-E1; 蓄水量变化值Δs=s2-s1 因此上式可改写为(P+R表+R地下)-(E+R′表+R′地下+q)=Δs 此式即为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湖泊 沼泽 土壤水 河水 大气水 生物水
水体替换时间 近10000年
2650年 1600年
17年 5年 1年 16日 8日 几小时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8.各种补给的特点 ①降水补给 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 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河流水量与降水量分布一样,由 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多在夏秋季节发生洪水,也与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有关。
②融水补给 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这类河 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春季气温和太阳辐射不像降水 量大,所以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也较为规律。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时间 略迟,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
⑤人工补给 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 属于人工补给范围。
9.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①河流就是所在流域内自然地理背景下的产物。河水是以不同形态和经过不同转化 途径的降水为补给来源的。显然,只有进入河床的水量足以保持经常流动即足以补 偿蒸发和渗透所造成的损耗时,才能够形成河流。湿润地区河网密集,径流充沛, 而干旱地区河网稀疏,径流贫乏,说明河流的地理分布受气候的严格控制。 ②除气候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对径流发生影响。如流域海拔高度、坡度和切割 密度直接影响着影响着径流汇聚条件,地表物质组成决定着径流决定着下渗状况, 植被则通过对降水的截留影响径流等。
5.厄尔尼诺现象 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有来自南赤道洋流并南流的东澳大利亚洋流和沿南美洲海岸北 上的秘鲁洋流。与秘鲁流边部连接一起的大量上涌海水为浮游植物提供了足够的营 养物质,使以此为食的秘鲁鱼产量占师姐领先地位。但有时因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 移,东南信风微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洋流,上涌海 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与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硫化氢进入 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洋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 月以上,成为厄尔尼诺现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1节水循环课件(共57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1节水循环课件(共57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1节水循环课件(共57张PPT)(共57张PPT)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课标定位1.“水的行星”2.自然界的水循环(1)海陆间循环(2)陆地内循环(3)海上内循环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洪涝灾害防治素养阐释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圈的组成及各类水体的分布状况,明确地球上淡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树立节水观念和正确的人地协调观2.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阅读分析,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并能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素养阐释3.通过阅读海陆间循环结构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并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分析,提高地理实践力4.运用资料,说明常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一、“水的行星”1.从形态上看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

2.从空间分布上看3.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1)冰川是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2)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2.类型与环节【思考感悟】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水循环的什么环节提示: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水循环的径流环节。

如兴修水利工程,可以对径流中的水资源进行时空调配;大量砍伐树木造成蒸腾减小,水循环减弱,气候变得干旱,失去植被覆盖,下渗减少,使得地下径流减少。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自然地理作业 第4章 海洋和陆地水(答案)

自然地理作业 第4章 海洋和陆地水(答案)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一、名词解释1、水体的更替周期: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2、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的现象。

3、潮流: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运动。

4、波浪: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5、洋流: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

6、河流:陆地表面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

7、水系:由一条河流的干支流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水道系统。

8、流域:任何河流或水系分水线内的范围。

9、河流的比降:单位河长的落差。

10、水位:河流中某一绝对基准面或测站基准面上的水面高程。

11、径流:大气降水到达陆地上,除掉蒸发而余存在地表或地下,从高向低流动的水流。

12、湖泊:地面洼地积水形成较为宽广的水域。

13、沼泽: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渡湿润的地面。

14、地下水:广义上赋存于地面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赋存于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

15、冰川: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16、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就是雪线。

二、填空题1、水循环涉及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2、水量平衡方程是水分循环的数学表达式,根据不同的区域可建立不同的水量平衡方程。

利用水量平衡方程式可以确定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水文要素间的数量关系,估计研究地区的水资源数量等。

3、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面称为大洋。

四个世界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4、海水是含有多种溶解固体和气体的水溶液,海水中还有少量有机和无机悬浮固体物质。

5、海水主要是靠吸收太阳光能的辐射热来增温。

大气对海面的长波辐射、海面水汽凝结、暖于海水的降水、大陆径流及地球内部向海水放出的热能,也是海水热量来源。

6、海水热量消耗以海面蒸发为主,海面向空气的长波辐射和海面与冷空气的对流热交换,也可使海水消耗热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汐的日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海岸上同一 地点一日内向着月球和太阳与背着月球和太阳各一 次,所以,一日之内应发生两次涨落潮。 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半日潮、 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半日潮(在赤道附近)一天有两次高潮和低潮, 相邻两次高潮或低潮的潮位和涨、落潮的时间相差 不多; 混合潮(赤道到中纬度地区)一天虽有两次高 潮和低潮,但潮位和涨、落潮时间有很大差别; 全日潮(高纬度地区)是大多数日期一天有一 次高潮和低潮。
2、全球水量平衡的特点: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 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 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 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 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 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 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 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3、无论是在海洋还是陆地上,不同纬度的降水 量和蒸发量都有差异。(P131书上图)
2、海水的密度: 单位体积中的海水质量就是海水的密度ρ , 单位是g/cm3。海水密度值约为1.022~1.028。 它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 温度升高时密度减小,盐度增加时,密度 增大。 纯水密度在温度4℃时最大,海水最大密度 的温度则随盐度增加而降低。 结冰温度也随盐度增加而降低,但比较和 缓。当盐度为24.7‰时,最大密度的温度与结 冰温度均为-1.332℃。通常情况下海水盐度为 34.6‰,所以,最大密度的温度比结冰温度 低。
三、海及其分类
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 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海的存在总是与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对大洋 的分隔相联系的。海从属于洋,是洋的组成部分。 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统计,各大洋中共有54个海 (包括某些海中之海)。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小于洋; 河水的注入使海的许多重要特征,如海水物理化学 性质、生物发育状况等均有别于洋。 海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也 不具有洋那样明显的垂直分层。 依据海与大洋分离的情况和其他地理标志,可 以把海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四、海水的组成
(一)海水的化学成分 海水是含有多种溶解固体和气体的水溶液,其 中水约占96.5%,其他物质占3.5%。海水中还有少 量有机和无机悬浮固体物质。 通常把每升海水中含100毫克以上的元素,叫 常量元素,不足100mg的叫微量元素。所有常量元 素都已经过精确测定,微量元素经过测定的也达到 40余种。 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在海 水上层的光亮带,这种气体接近饱和程度。由于表 层与深层海水经常发生混合,深海中也含有一定数 量的溶解气体,这是底栖生物能存在的原因之一。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月球质量虽小但距地球很 近,太阳质量虽大但距地球太远,所以月球对地球 的引力要比太阳的引力大一倍多。 地球中心所受的引力是这两种引力的平均值, 而地球上任何地点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同 这一平均值比较,大小有差别,方向也不同。正是 这一引力差使海面发生升降,所以称为引潮力。 同时海水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影响。引潮力是 在地球朝向月球和太阳的一面和背向的一面同时发 生的。 朝向月球和太阳一面时,引潮力大于惯性离心 力时形成的潮汐,称顺潮, 背向月球和太阳一面时正好相反形成的潮汐, 称对潮。
潮汐的月变化: 半月周期潮,由于月球绕地球转动,在一 个朔望月(29.5日)内,太阳、地球、月球相互 位置的变化相应地引起潮汐的周期变化。 顺潮和对潮使海岸上同一地点产生两次大 潮和两次小潮。 朔日(农历初一)和望日(农历十五),太阳、 月球和地球的中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受 到的引潮力相当于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和,潮 水位特别高,成为大潮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一)潮汐现象与引潮力 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 象,称为潮汐。 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叫涨潮。 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叫落潮。 涨潮时海水面最高处称为高潮, 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称为低潮。 高潮与低潮的高差,即是潮差。 潮差是以朔望月为周期变化的。潮差最大时, 叫大潮,潮差最小时叫小潮。
(二)潮流
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 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这就是潮流。 潮流也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 种。 若以潮流流向变化分类,可分为两类: 1、回转流; 2、往复流。 此外,涨潮时流向海岸的潮流可叫做涨潮 流,落潮时离开海岸的潮流可叫做落潮流。
1、回转流 在外海和开阔海区,潮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成回转流(也 叫八卦流)。回转流的方向在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在南半球则为逆时 针方向。旋转的次数取决于潮汐类型,半日周期潮在一个太阴日内测转 两次;全日潮则回转一次。其流速从最大到最小,再到相反方向的最大, 再到最小,不断往复旋转流动。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一、海洋的起源
关于海洋的起源有多种假说。一种认为洋 壳是原生的,地球形成初期大洋就已存在。另 一种假说认为泛大陆分离时海底扩张形成了洋 壳。还有一种假说认为熔融岩浆侵入地壳并溢 出地表冷凝,因其密度大,导致其下伏地壳沉 入上地幔,最终形成洋壳。至于海水,各种假 说都倾向于来自地壳和上地幔的观点。 我们已经知道洋壳比陆壳薄得多,而大洋 盆地是全球地势最低处。因此,要认识海洋的 起源,就必须了解大洋化过程,即地壳变薄、 洋盆形成和海水聚集过程。
五、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1、海水的温度: 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大气对海面的长波 辐射,海面水汽凝结,暖于海水的降水和大陆径流,以及地 球内部向海水放出的热能,也是海水热量来源。 海水热量消耗则以海面蒸发为主,此外,海面向空气的 长波辐射和海面与冷空气的对流热交换,也可使海水消耗热 量。海洋表层接收太阳热能后,可通过热传导和海水运动传 播至深处。 海水温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太阳辐射的日变 化是水温日变化最主要的原因 。 海水表层平均温度变化于-1.7—30℃间,最高水温出现 在赤道以北,称为热赤道。水温从热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由于陆地集中于北半球,故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分布不规则, 而南半球等温线近似平行于纬线。

。 上弦(农历初八)和下弦(农历二十三)日,三个星 体的中心几乎成一直角位置,地球受到的引潮力相 当于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之差,潮水位不高,成为小 潮。大潮和小潮变化周期都为半个月,所以叫半月 周期潮。实际观察到的大小潮并不一定在朔望和上 下弦日,而多少有所滞后,例如我国沿海的大潮多 发生于农历初三和十八。 月周期潮是由于月球绕地球旋转而产生的。当 月球运行到近地点时,所涨的近地面潮大,而当月 球运行到远地点时,所涨的远地潮小。近地潮比远 地潮大约40%。月球绕地球转一圈为一个月,故一个 月内有一大潮和一小潮,叫月周期潮。
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 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 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水循环是一个 复杂过程,但蒸发无疑是其初始的、最重要的 环节。 海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 在适宜条件下水汽凝结发生降水。其中大部分 直接降落在海洋中,形成海洋水分与大气间的 内循环; 另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的形 式降落到地面,出现三种情况:
(1)内海,或称地中海: 四周几乎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 洋或邻海相通。它位于大陆内部或两个大陆之间。 地中海、红海、黑海、渤海等,都是内海。 (2)边缘海: 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 分隔,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白令海、日 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均为边缘海。 (3)外海: 虽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称 为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4)岛间海: 大洋中由一系列岛屿所环绕形成的水域,称为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
(二)水量平衡 1、 水量平衡 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全球或任一区域水量都 应保持收支平衡。高收入则高支出,低收入则低 支出。 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作为水循环的三个 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水量平衡的三个重要因素。 因此,全球水量平衡方式可写成 Pc+Po=Ec+Eo。
式中,Pc为大陆降水量;Po为海洋降水量; Ec为大陆蒸发量;Eo为海洋蒸发量。 即: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 近年人们日益关注淡水资源问题。年平均 大洋淡水平衡方程式为: P+R-E=0 或P+R=E 即大洋年降水量加入海径流量等于大洋年 蒸发量。 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人为地大规模减少 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
3、颜色与透明度 (1) 海水的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散射状况。太 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紫光进入海水后,在水深20m以内即 被吸收。绿光、黄光伸入略深,极少量蓝光能伸进1000 m以 上。射入海水的光线除被吸收外,还要受到悬浮微粒和水分 子的散射,最后只剩下蓝光,所以海水呈现蓝色。浮游生物 也吸收和反射太阳光,因而,生物丰富的海水和没有生物的 海水颜色不同。沿岸海水多呈绿、黄和棕色,部分原因便是 由于生物丰富和河水带来泥沙所致。 (2)海水透明度:以直径30cm的白圆盘投入水中的可见深度 来表示。海水颜色、悬浮物质、浮游生物、海水涡动、入海 径流,甚至天空的云量都对透明度有影响。一般愈近大陆透 明度愈低,愈近大洋中部透明度愈高。大西洋中部马尾藻海 表层缺乏上涌海水带来的营养盐分,浮游生物极少,因而颜 色最蓝,且透明度最大,约为66.5 m。黄海只有3~15 m。
二、世界大洋及其分界
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 世界大洋分为四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 度洋和北冰洋。 从南美合恩角沿68w度线至南极洲,是太平洋 与大西洋的分界线。 从马来半岛起通过苏门答腊、爪哇、帝汶等岛、 澳大利亚的伦敦德里角,沿பைடு நூலகம்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 至南极洲,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 从非洲好望角起沿20E度线至南极洲,是印度洋 与大西洋的分界。 北冰洋则大致以北极圈为界
一是通过蒸发和蒸腾返回大气。 二是渗入地下形成土壤水和潜水,形成地 表径流最终注入海洋。后者即是水分的海陆循 环。 三是内流区径流不能注入海洋,水分通过 河面和内陆湖面蒸发再次进入大气圈 。 各种形式的水在循环中以不同的周期自然 更新。 多年冻土带的地下冰和极地冰盖更新周 期最长,约需1万年左右。海水更新则需2 500 年,深层地下水1 400年,较大的内陆海1 000 年,湖泊数年至数十年,沼泽1~5年,土壤水 280天至1年,河川水10—20天,大气水8—9天, 生物水则仅需数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