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10 藏象 六腑-小肠

合集下载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在事业单位卫生人才招聘考试中, 藏象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包括五脏与六腑。

考点主要集中在脏腑的生理功能上。

包括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五脏与六腑的区别, 五脏与六腑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 今天今天与各位考生分享一下其功能特点, 希望能帮助考生顺利拿到高分。

一、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六腑包括胆、胃、小肠、膀胱、三焦, 其中胆不但是六腑之一, 也是奇恒之府之一, 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五脏的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是形态似腑, 功能似脏。

六腑形态特点是多为中空的官腔或囊性器官。

对于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的对比鉴别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

二、小肠小肠的生理功能重点掌握泌别清浊的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者,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1)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 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2)将水谷精微吸收, 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吸收大量水液, 与尿量有关。

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 则大便稀薄, 小便短少。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就是这个原理。

【例题】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肾司二便, 大便小便相关B.淡渗利水, 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D.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的具体应用。

若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 则大便便稀薄, 而小便短少, 也就是说, 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

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15第三章:藏象(第3、4节)

中医基础理论15第三章:藏象(第3、4节)
С下焦如渎:形容下焦,分清别浊, 排泄二便的功能,犹如疏通的水道, 畅通无阻的状态。
(三)辨证三焦:
辨证之三焦,是清代温病学家吴 瑭提出的温热病三焦辨证纲领。上 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代表温 热病不同的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 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三焦是温热 病变导致相关脏腑病理变化的代名 词。
第四 节 奇恒之府
(2)病理:肾气亏虚—膀胱气化不 利—开合失常—遗尿、尿 失禁、尿 少 、小便不利。
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 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六、三焦(决渎之官)
(一)六腑之三焦: 1、涵义:分布于胸腔中的一个大腑,
因其不与五脏相匹配,又称之为“孤 腑”。
三焦之经脉与心包经脉相互络属, 构成表里关系。 2、主要生理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 水液。
脏同盛同衰。
三、奇恒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
(一) 脑
1、脑与髓的关系:脑居头颅内,由髓 汇聚而成。
故《灵枢·海论》称“脑为髓海”。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 皆属于脑”。
人脑重约1300~1500g,占全身重 量的 2~5%左右。
2、 生理功能:
( 1 )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主
1、受盛化物:
小肠具在接受由胃下传的 食 糜,使之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 进一步消化的作用。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 化物——变化、消化、吸收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小 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分清别浊)。
食糜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后,分别为 “清”——水谷精微和“浊”—食物 残渣两部分;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 亦吸收大量水液,经脾转输全身;将 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将代谢后的水液 归于膀胱。
(2)排泄胆汁:通过肝的疏泄作 用,排泄于小肠, 以助饮食物的 消化。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整体观: 即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 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

(客观的临床表现是体征)病: 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市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

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

阴阳制约: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阴阳互根互用: 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转化: 指事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② 心—脉—— 心脉相连,心气使脉通畅 ③ 血—脉—— “脉为血之府”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脉象
胸部的感觉
1.面色红润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2)心藏神
(1)概念:又称心主神志,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主宰人体
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命活动和人体精
4.功能系统
肺-大肠-皮-毛-鼻-涕-魄-悲忧
5.特 点
1)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气之本,水之上源。 2)喜润恶燥,为娇脏,贮痰之器。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主气
主呼吸之气 宗气的生成
主一身之气 调节气机
(1)主呼吸之气 ——指肺是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浊吸清,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 腑
名称
结构特点
生理功能
功能特点
阴阳 表里
经络 络属
五 脏
肝、心、脾、肺、 肾
实体性器官 (中满)
化生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满而不实


六 腑
胆、胃、小肠、大 肠、膀胱、三焦
中空性器官
受盛传化水谷
胸闷 心悸 唇舌青紫 心血瘀阻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向上升宣
(1)肺主宣发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宣发卫气
肺失宣发 呼吸不利 胸闷 咳嗽 鼻塞 无汗
气、血、水
吸入清气
肺气清肃
(2)肺主肃降 向下通降 输布精微和津液 清肃异物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

2.胆既属六腑、又为奇恒之腑 .胆既属六腑、 胆属中空有腔的囊状器官, 胆属中空有腔的囊状器官, 胆汁, 内盛 胆汁, 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胆汁 是色黄味苦的清纯精汁 与五脏“藏精气” 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相似 胆通过排泄胆汁入肠道, 胆通过排泄胆汁入肠道,不与 饮食水谷直接接触 胆属 六腑 胆 为 奇恒 之腑
六、 三 焦
1、主要生理功能 “孤腑” 孤腑”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主持诸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经历 于五脏。 三焦亦为气化之场所。 于五脏。” 三焦亦为气化之场所。 ——“ (2)通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 )通行水液—— 三焦者,决渎之官, 道出焉。 三焦气化: 道出焉。”—三焦气化:对三焦在水液代谢中 的协调平衡作用的概括;包括肺、 的协调平衡作用的概括;包括肺、脾、肾、肝 等脏调节水液的作用。 等脏调节水液的作用。 三焦的主持诸气与通行水液的功能密切相关
第三节
一、
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功能类脏;无表里配合。 形态似腑,功能类脏;无表里配合。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 、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 2、主精神、情志活动 ——“头者,精明之 ——“头者, 、主精神、 人之记性,皆在脑中。 府。” “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汪昂 3、主感觉、语言活动 —“髓海不足,则脑 、主感觉、 “髓海不足, 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三、 小 肠
1、受盛化物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 、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时,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时,亦吸 收水液,故称“ 收水液,故称“小肠主液” 清 水谷精微 经脾 输布至全身 者 津 液 浊 者 食物残渣 部分水液 经阑门 转输至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脏腑的功能和特性展开思考。

比如:胃阴亏虚,抑制作用不能制约推动作用时,会加快消化速度吗?不会!因为当胃阴亏虚时,凉润作用也减退,这对于喜润恶燥的胃来说确实有点杀人诛心了。

虽有推力,但太干燥,下不去!所以嘈杂!隐隐灼痛…甚至因腑气不通,气不得下而反上,呃逆!…学习重点1.胆汁的来源、作用,肝气的疏泄对于胆汁排泄的重要性。

2.胃气下降的特性。

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作用。

3.小肠主液、小肠化而下降。

4.大肠燥化作用。

5.肾气和膀胱之气的蒸化,膀胱开合失权。

6.三焦的分类,作用。

图中灰色框内为相对重点内容。

文章中如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提醒更改!。

中医藏象学说之六腑的生理特点

中医藏象学说之六腑的生理特点

中医藏象学说之六腑的生理特点六腑六腑,就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将饮食物腐熟消化,传化糟粕。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由于六腑专司传化饮食物,所以说“实而不能满也”。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 饮食物自进入人体至排除体外,要通过七道关隘,以利于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这七道关隘,在《难经》中称为“七冲门”,“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lan2)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飞门的“飞”同“扉”,就是门扇,由于口唇象门扇一样自由开合,所以称唇为飞门;户,就是门户,引申为把守的意思,食物入口,必经齿之咀嚼,才能下咽,所以称齿为户门;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气体的门户,所以称为吸门;贲门是胃之上口;太仓又称大仓,是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是幽门;小肠的下口和大肠的上口连接处,称为阑门,阑就是遮拦,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在这里得到阻拦,所以称为阑门;下极就是消化道的末端,也就是指排泄粪便的肛门,又称魄门。

七冲门中任何一门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到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由于六腑的生理特点是传化饮食物,所以是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但是,“通”和“降”的不及和太过,都属于病态。

一胆(gallbladder)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

胆与肝相连,附着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

《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胆内藏清净之液,就是胆汁。

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的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解。

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唇舌晦暗(灰黑)
现代研究表明: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等是 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 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心阴虚、 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
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依次为:
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
现代研究表明:脉搏的形成与心肌的 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 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 心的功能正常—舌体运动灵活、舌 质红活荣润、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血充足—舌质红润, 舌体柔软灵活
心藏神 语言 请晰、 味觉灵敏。
• 心血不足—舌淡白无华、味觉减退。 • 心血瘀阻—舌紫暗有瘀点。 •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jian)、甚则失语
• 心火上炎—舌红、舌尖糜烂生疮。
心开窍于舌的机理
官窍的生理作用
• 体内外信息交换的窗口。 • 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门户。 • 邪气入侵或外出的通道。
心开窍于舌
① 舌的功能 :舌有辅助发音,表达语 言,司味觉及搅拌食物的作用。
② 心与舌的联系: 心开窍于舌—心脏的精气盛衰及功
能变常,可反映于舌的变化。 舌为心之苗—舌为心之外候。苗,
显露的意思。
舌为心之外候的表现:
(2)内容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行血)
主血 心有生血作用(生血)。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心生血的作用,是指水谷精微,经
心火化赤作用而成血液。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
(3)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心率
第二节 五脏
•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中医基础理论:10 藏象 六腑-小肠

中医基础理论:10 藏象 六腑-小肠
第三章 藏 象
1
第三节 六腑
2
第三节 六腑

三、小肠
胆 二 胃

小肠 四
大肠 五 膀胱

三焦
3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端与胃在幽门相接,下端与大肠 在阑门相连。小肠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是中空的管 状器官。
第三节 六腑
4

生理功能

(一)小肠主受盛化物


小肠具有接受容纳胃腐熟之食糜,并作进一步消化
的功能

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小肠

小肠实热,可出现小便短赤涩灼痛等症状,
大肠
甚则热盛灼伤阳络,可见尿血。

膀胱

三焦
谢 谢!

主受盛
小肠接受由胃腑下移而来的食糜而盛
小肠
纳之

小肠
大肠
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
主化物

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
பைடு நூலகம்
膀胱
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三焦
第三节 六腑
5

(二)小肠主泌别清浊

小肠对食糜作进一步消化,并将其分为清浊两部分的生理功能

谷精和津液


脾的升清、散精 转输至全身

小肠
食物残渣
水液由此渗于前(膀胱)

浊 部分津液
——形成尿液
大肠
糟粕由此归于后(大肠)
——形成粪便

膀胱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就会出现尿少,

便溏泄泻等症——“利小便所以实大便”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 - 简介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

《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②推拿部位名。

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常用推法。

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

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

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

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六腑 - 穴位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一切热证。

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鹅口疮,腮腺炎等。

六腑 - 正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在《内经》中写作“府”,有府库的意思。

六腑的基本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并分别清浊、传送糟粕。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今日学习藏象学说概念、形成条件、特点以及生理特点。

首先,我们学习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气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内脏包括: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的意思是“异常”,奇恒之腑是象脏又象腑的意思)。

其次我们看看藏象学说的形成的条件:1、古代的解剖学认识:我们要记住,中国古代是有解剖的,也要记住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就是中国。

我们古人在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认识了一部分人体。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这个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司外揣内”,意思就是根据外治现象,推测体内处于什么状态。

3、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这句话是说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之后通过”去伪存真“的方法让我们的中医学大部分理论都是有理有据、正确的。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意思是古代哲学思想让我们的中医学理论化、系统化。

再来我们学习藏象学说的特点:1、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①五脏与六腑有关:即一脏带一腑,五脏配五腑,脏与腑的关系还是以脏为主;②五脏与形体官窍有关:形体包括:五体:皮、肉、筋、骨、脉,官窍包括:眼、耳、口、鼻舌,五体、五官均分属五脏,哪个体、哪个官窍出问题就能对于到相关的脏腑上。

③五脏与精神情志有关:④五脏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最后我们了解一下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特点:第一、首先是脏的特点:1、脏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2、脏的形态特点:多为实体性器官;3、脏的阴阳:阴;4、脏的表里:里。

第二、再次我们看看腑的特点:1、功能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2、腑的形态特点:多为空腔器官;3、腑的阴阳:阳;4、腑的表里:表这些功能均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六腑

六腑

“魄门亦为五脏使”
语出《素问· 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 水谷不得久藏。”
王冰注“谓肛之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 门。”一说,“魄”通“粕”。肛门为糟粕所出 之处,故称“粕门”。 心神的主宰 肝气的条达 脾气的升提 肺气的宣降 肾气的固摄
魄门启闭赖
大肠小结
传导糟粕 大肠 排泄大便、主津
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
胆汁排泄受阻
胆汁分泌与排泄受 阻:厌食、腹胀、腹泻。 胆气不利,气机上 逆:口苦、呕吐黄绿苦 水。 胆汁滞留,郁而化 热,日久易形成砂石。
黄疸
湿热蕴结肝胆, 胆汁不循常道,发 为黄疸: (身面目皆黄)。
(二)胆主决断
生理 : 胆性刚直、果敢、与人的勇怯、胆量有关。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胃两门三脘
上部—上脘(包括贲门)。
胃脘 中部—中脘,即胃体。
下部—下脘(包括幽门)。
胃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受纳、腐熟水谷
(二)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主受纳
主受纳: 接受容纳饮食物。
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受纳是腐熟消化的前提。
胃主腐熟
腐熟水谷: 使饮食物初 步消化,变成食 糜, 在脾的帮助 下化生精微,初 步吸收。
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 世一些医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
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
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
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
说法。
如明· 虞抟在《医学正传· 医学或问》中说: “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 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 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 章璜在《图书编· 三焦有形考》中说: “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 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 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 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 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 也。” 清· 唐宗海在《血证论· 脏腑病机论》中 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 相联之油膜也。”

中医学基础知识:藏象学说之六腑(下)

中医学基础知识:藏象学说之六腑(下)

中医学基础知识:藏象学说之六腑(下)
(下)。

一、大肠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二、膀胱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功能失调: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尿痛,淋涩,排尿不畅,甚至癃闭。

三、三焦
1.三焦部位的划分
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

也有人认为包括上肢与头面部。

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下焦:是指脐下的下腹部。

也有人认为包括外阴与下肢。

2.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是对元气和水液运行通道的概括: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输布于全身;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都要依靠一定的管道系统,这种运行水液的管道系统,即称三焦。

三焦是对部分内脏及其部分功能的概括:
(1) “上焦如雾”: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

主要指心肺输布气血,象雾露一样均匀的敷布全身。

(2) “中焦如沤”:是对水谷被消化时状态的生动描述。

主要指脾胃消化饮食,吸收精液,蒸化津液的作用。

(3) “下焦如渎”:沟渠水道之意。

是对肾、膀胱、大肠、小肠,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的概括。

北京三支一扶考试招考信息汇总北京三支一扶考试报考指导汇总北京三支一扶考试阅读资料汇总北京三支一扶考试考试题库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小肠主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7
37/42
大肠生理功效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收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中多出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 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效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心主血脉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8/42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表现。 普通称之 为广义神。即 “形征”,包含面色表情,目光眼
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1
11/42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2
12/42
肺生理功效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功效。 (2)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概述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
如莲花”
象 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
表现于外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反应 于外征象
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2/4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六腑(三):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六腑(三):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六腑(三):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编者按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器官。

小肠与心经脉相互络属,故与心互为表里。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本文详细介绍六腑之小肠,是中医基础。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脏器,有一点现代生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小肠位于腹中,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小肠上与胃之幽门相接,下与大肠相连。

一、认识小肠1、小肠的位置在《灵枢·肠胃》中这样记载小肠的位置:“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清·高士宗《医学真传·部位》记载:“大肠名回肠,旋于腹之左右;小肠居大肠之前,脐乃小肠之总结,而贴脐之左右。

”明确指出大肠居于腹腔脏器的外围,小肠围绕脐部居于腹腔中部。

清·严振《循经考穴编》中所绘人体内景图将大肠绘在小肠四周。

古人的记载基本符合人体解剖学中小肠在腹腔中的位置。

2、小肠的形态《灵枢·肠胃》以“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来形容小肠的附着与走向,基本符合现代解剖学。

《难经·四十二难》说,小肠“左回叠积十六曲”,则符合小肠在腹腔的基本状态。

3、小肠的长度《灵枢·肠胃》记载小肠“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将《内经》时代的长度与现代的度量衡单位进行换算,计算出的小肠长度为6.5 -9m,与现代解剖学发现的成人小肠全长一般约5-7m基本一致。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受,就是接受;盛,装水谷,受盛水谷的意思,即受由胃而来的水谷。

小肠从位置上来说,它是与胃之下口相连的。

胃为水谷之海,胃接受了水谷以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就通过幽门传到小肠。

所以小肠有受胃之水谷的功能。

小肠受了胃的水谷之后,它还能够把水谷化为精微,也就是说小肠还有化物的功能。

一方面,精浊由此而分,精微的部分经过小肠,或者上输于脾,或者是向前济泌别汁,注于膀胱;那么糟粕的一部分,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把它下传到大肠,最后由大肠而出。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 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 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 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 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 得。
宣发 津液:肺气
肃降
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 输布和排泄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 上,位置最高,称华盖。可宣发卫气于体表,具 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2、肺喜润恶燥。
3、肺为娇脏: 皮毛 外邪 口鼻
息道
肺 宣肃失司
内伤 病因
气血津液 失调
(三)肺与体、窍、志、液、时的联系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腑 五脏 六腑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化生贮藏精气; 实体性脏器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受盛传化水谷; 中空性脏器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 中空性脏器
藏精汁
《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 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 不能满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 “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重外象推测(轻内脏实质)
重整体联系(轻个体特异)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藏 象
1
第三节 六腑
2
第三节 六腑

三、小肠
胆 二 胃

小肠 四
大肠 五 膀胱

三焦
3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端与胃在幽门相接,下端与大肠 在阑门相连。小肠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是中空的管 状器官。
第三节 六腑
4

生理功能

(一)小肠主受盛化物


小肠具有接受容纳胃腐熟之食糜,并作进一步消化
的功能

主受盛
小肠接受由胃腑下移而来的食糜而盛
小肠
纳之

小肠
大肠
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
主化物

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
膀胱
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三焦
第三节 六腑
5

(二)小肠主泌别清浊

小肠对食糜作进一步消化,并将其分为清浊两部分的生理功能

谷精和津液


脾的升清、散精 转输至全身

小肠
食物残渣
水液由此渗于前(膀胱)

浊 部分津液
——形成尿液
大肠
糟粕由此归于后(大肠)
——形成粪便
五膀胱Βιβλιοθήκη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清浊不分,就会出现尿少,

便溏泄泻等症——“利小便所以实大便”
三焦
第三节 六腑
6

(三)小肠主液


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功能

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

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小肠

小肠实热,可出现小便短赤涩灼痛等症状,
大肠
甚则热盛灼伤阳络,可见尿血。

膀胱

三焦
谢 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