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学设计.doc
元素教案初中化学
![元素教案初中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e028bc9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6.png)
元素教案初中化学
目标:了解元素的定义和分类,认识元素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教学难点:元素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一、引入
1.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周期表,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元素?元素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二、学习
1. 告诉学生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元素的种类很多,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等。
2. 介绍元素的分类方法:按化学性质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按原子序数可以在周期表中找到元素的位置。
三、练习
1. 给学生展示一些元素的图片,让他们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
2. 让学生查找一些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并做简单的报告。
四、总结
1. 综合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让学生总结元素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2. 强调元素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认识到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五、作业
1. 要求学生继续学习元素的性质和用途,认真完成作业。
2. 提醒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拓展
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拓展知识面。
2.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反馈:
1. 教师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及时纠正错误认识。
以上是元素教学的一个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c80891a98271fe900ef9b9.png)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涪,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四、教学过程[引入]碘盐、高钙奶、加铁酱油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名词,你知道这里的碘、钙、铁指的是什么?。
[板书]课题3元素[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 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回忆]课本中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T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教案初中
![元素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66e51e7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12.png)
元素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识别常见的元素及其符号。
3. 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元素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常见元素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2.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试剂、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金属、矿物、食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元素吗?元素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元素的概念: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介绍元素的基本性质: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讲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氢元素表示为H,氧元素表示为O。
三、元素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元素广泛存在于地壳、生物体内等。
2. 举例说明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铁元素在制造钢铁、铜元素在制作电线等。
四、实验室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试剂,识别其中的元素。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
五、总结与复习(10分钟)1. 复习元素的概念、符号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提问学生:你们学会了哪些元素?它们的应用是什么?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元素的概念、符号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观察身边的物质,识别其中的元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组成,引入元素的概念。
通过讲解元素的基本性质、符号表示方法以及应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知识。
实验室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识别其中的元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37821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b.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体里的物质、食物、水、空气等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元素又如何分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一、认识元素,理解涵义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组原子,并询问学生每组原子的质子数是否相同,引出元素的定义。
然后让学生观看表格,并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元素。
最后讨论元素的特点和与原子的区别。
二、元素的存在和分类教师让学生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并尝试列举一些学过的元素。
同时,让学生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理解元素的定义和区分不同元素。
改写后的文章: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我们研究了有关三元素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体里的物质、食物、水、空气等都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介绍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接着,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组原子,并询问学生每组原子的质子数是否相同,引出元素的定义。
学生观看表格,并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元素。
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元素的特点和与原子的区别。
在元素的存在和分类环节,教师让学生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并尝试列举一些学过的元素。
同时,教师让学生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本节课的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和分类,难点是理解元素的定义和区分不同元素。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元素的分类、存在形式和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首先,元素可以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例如化学书中最后一页所示的分类方式。
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惰性气体等。
其次,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地壳中、生物体中和空气中等。
例如在地壳中,各元素按照质量计从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c38564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d.png)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元素的概念,能够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统一起来科学思维: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科学探究: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路《元素》章节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衔接了前面的原子结构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丰富的实例展示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引入,使学生全面了解元素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的性质,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学生在进入《元素》章节学习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概念,对化学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元素作为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元素周期表的内容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难以将元素的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此外,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奇妙的旅程,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基石——元素。
元素,这个听起来既神秘又基础的词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构成了万物的基础。
想象一下,从浩瀚的宇宙星辰到微小的生命细胞,从坚硬的金属到柔软的织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它们有哪些特性?又是如何被发现和分类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元素的神秘面纱吧!一、引入新课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面的知识。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精选12篇)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85015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d.png)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情景导入:讲授新课:一、元素(板书)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
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2、元素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板书)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b57c66bed5b9f3f80f1c10.png)
《元素》教学设计崇仁县河上中学黄国清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现代元素概念,了解元素的存在和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献、数据分析等活动,初步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
2、通过绘制物质构成的关系图,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化学思维意识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课前查阅元素资料及课上汇报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元素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化学学科的实践价值。
2、通过了解元素提出及现代元素概念建立的过程,感受到人类对物质组成认识的不断发展的曲折性以及科学家不懈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3、通过对本单元相关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帮助学生逐渐深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变的基本元素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现代元素的概念及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难点:现代元素概念的建立;元素观的初步形成。
三、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对微观物质世界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如药品、食品等标签中见过有关元素的知识,这为我们这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教法分析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元素的定义,并通过打比方如人和人种和组织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e135f7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5.png)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设计1.课题:元素2.教学目标:理解元素的定义及分类方法;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及元素周期律的主要规律。
4.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适用性和特殊情况。
5.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
6.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形式,引出元素的概念及分类方法。
(2)概念讲解:讲解元素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引出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3)课堂探究: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周期律的主要规律及其适用性。
(4)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总结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和特殊情况,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5)拓展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一些应用,如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
7.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二、说课稿模板1.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初中化学的课程——元素。
化学的基础是元素,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元素。
如何理解元素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如何掌握元素周期律的特点和适用性,这些都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大家详细讲解本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2.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元素的定义及分类方法;3.教学重难点(一)引入(2)提问:元素的定义是什么?元素有哪些分类方法?(3)引导思考:人类是否可以制造元素?(二)概念讲解(2)提问:元素是如何组成元素周期表的?(3)引导思考:元素周期表的哪些特点?为什么有元素周期律?(三)课堂探究(三)归纳总结(四)拓展应用(2)提问:元素在哪些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应该如何保护我们周围的元素?5.教学评价6.结束语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对元素相关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化学《元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元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d7fc5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8.png)
化学《元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本教案是关于化学元素的教学设计,适用于中学化学初中、高中等阶段的教学。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将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主要有: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元素的周期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实验、讨论、探究为主,有效结合课堂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述1.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什么是元素:由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2)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2.元素的周期表:(1)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2)周期表的组成:周期、族、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等。
(3)周期表的应用:预测元素性质、判断元素种类等。
3.元素的实际应用:(1)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开篇活动(课前10分钟)教师介绍元素的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广泛存在。
2.首先了解元素(2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出元素的概念,然后介绍元素的基本性质,包括原子结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了解元素的特点。
3.学习元素周期表(30分钟)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并解释周期表的组成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和发现,探究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和应用。
4.实践应用(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通过实践探究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5.巩固和拓展(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教学,提供一些延伸问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际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发言情况、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方面的评价。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bed5216294dd88d1d26b32.png)
第三单元课题 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2.会写、会读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并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在讲清元素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能力目标] 1.加深学生对元素的理解,学会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2. 统一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的读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略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评:这样的复习提问不仅复习了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分子的微粒,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讨:构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很自然的引入元素概念的教学。
新课引入:构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不管构成哪种分子的氧原子,它们都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荷。
我们把这些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
同样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
此外,还有铁元素、氯元素、钾元素等等。
〔板书〕一、什么叫元素?阅读元素概念的有关内容。
(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句):〔分析〕无论在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还是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都具有相同的结构。
其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有8个质子。
所有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的这一类原子,就统称为氧元素。
所以说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中都含有氧元素。
同样硝酸铵分子、尿素分子中都含有氮原子,所以说它们都含有氮元素。
评: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看书,画关键词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始方法。
强调:1.计量核电荷数时不管中子数。
2.只要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就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2bc99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8.png)
《元素》教学设计元素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学生需要逐渐掌握多种元素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
设计一节好的元素教学课程,对于学生理解整个化学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实验教学和多元素贴图的教学课程设计。
一、引入本教学课程将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入手,例如铁、碳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展示每个元素的图片和具体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对生活的影响。
二、实验教学在教学的中间环节,本教学课程将注重实验教学的方式。
实验教学不仅瞄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元素的属性。
例如,通过硫酸铜水合物变化的颜色,呈现出铜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显著作用。
此外,通过给学生一个包括各种元素的混合物,设置不同的实验目的,并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元素的特征进行分离,以便更好的理解各个元素的属性。
三、多元素贴图本教学课程还将用多元素贴图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以碳为例,我们可以绘制出一张以碳为核心的贴图。
在贴图中,嵌入各种元素的属性并与碳进行联系,如碳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化学性质、生命系统和工业应用等。
教师也可以利用这张图开启课堂的多元素探究,帮助学生彼此分享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详细描述石墨、金刚石、全球碳排放、甲烷水合物和两性草甸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元素的属性和特点。
四、教学结束当我们到达教学结束的点时,对学生的知识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展示和总结。
教师可以选择复习对每个元素的理解,以及展示每个学生的元素课程的最终质量。
此外,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反馈对教学设计的评价,以根据学生的评价来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
这将有助于教师根据课程反馈来设计更实用的课程和强化教学。
以上就是本教学课程的设计,该课程以实验教学和多元素贴图为主要手段,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让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获得更具体和深入的理解。
希望这个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基础。
元素的教案初中优秀
![元素的教案初中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1eb236a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7.png)
元素的教案初中优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分类、周期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3.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4. 元素周期律的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金属的腐蚀、颜色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元素。
二、元素的概念及基本性质(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介绍元素的概念、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基本知识。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记录重点知识。
3.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如金属、非金属、半金属的特性。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周期)和纵列(族)的划分,以及周期表的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会在周期表中查找元素的位置。
3.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展示一些典型元素的周期表位置,让学生进行识记。
四、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10分钟)1. 教师选取一些常见的元素,如氢、氧、铁、碳等,讲解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这些元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元素性质的规律性。
五、元素周期律的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和应用、元素周期律的规律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元素教案设计
![元素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ed4db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7.png)
元素教案设计引言:元素是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对元素及其特性的深入了解。
因此,元素教案设计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元素教案,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特性和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元素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方法。
b.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
2. 能力目标:a.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b. 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预测元素的性质和行为。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元素及其重要性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a. 什么是元素?元素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b. 元素的分类方法: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元素。
2.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a.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排列方式。
b.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内过渡元素。
3. 元素的化学方程式和平衡:a.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和书写规则。
b.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和原则。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1. 概念解说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元素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元素的基本概念。
选择一些典型的元素案例,比如氧气、氢气等,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性质和重要性。
3. 演示实验法:选择一些简单有趣的元素实验,如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反应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4.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面对一个元素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使用概念解说法,对元素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进行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选择几个典型的元素案例,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
4.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有趣的元素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性质。
初中化学上册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元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e41e8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b.png)
初中化学上册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能够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元素的分类。
三、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和定义;2. 元素的性质;3. 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4. 元素的分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是什么,引出元素的概念;2. 讲解元素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3. 讲解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表示元素及其质量;4.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讨论各类元素的共同特点;5. 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分类进行讨论和补充,加深对元素分类的理解;6.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元素的相关概念和分类;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教学展示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的结构和性质;2. 利用实验展示元素的某些性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3. 利用互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教学中进行随堂测评,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2. 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元素的理解和分类能力;3. 不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元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2.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进行下节课教学设计;3.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724007a0116c175e0e4836.png)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设计一、课题内容: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新课改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
二、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
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规律性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之中。
本课题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的重要衔接作用。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和联系。
3.关键:如何理解元素概念的形成三、学情分析: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常见物质的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又通过前一课题建立了物质微观构成的初步知识,特别是对于原子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并不晦涩。
纵览教材已有四次共六段文字涉及过这一名词,学生已经有了多次感知,在日常生活中“元素”这一用语也时常出现。
但要完成从微观到宏观,理解好“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定义仍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对于“元素”概念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本节课地壳、生物体中元素含量的了解可以使他们更好的感知元素的存在,理解消化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元素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理解了元素是物质的宏观组成,以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分布,除此之外,还学习了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望同学们课后多复习并练题加以巩固。
七、作业布置。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e8708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f.png)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挂图、实物模型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复习提问: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有什么区别?2、讲解: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构成的,而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讲授新课:1、元素的概念(板书)讲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碳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都是6,所以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都属于碳元素。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板书)讲解: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写,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例如,碳元素的符号是C,氧元素的符号是O。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元素,还可以表示一个原子。
3、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用来分类元素的表格,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有118种已知元素,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周期和族中。
4、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一些常见的元素,如碳、氧、氢、氮等,并说出它们的符号和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2、元素的概念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周期性,即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数;二是族性,即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化合价。
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电子排布、化合价等信息。
元素的教案初中
![元素的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cab05d6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4.png)
元素的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能够识别和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3.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元素符号的记忆;2.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元素模型、元素卡片、周期表海报等;2. 教学用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元素;2. 学生分享对元素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元素的概念。
二、探究元素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物理性质;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元素的基本性质。
三、学习元素符号和名称(15分钟)1. 教师展示元素卡片,引导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和名称;2. 学生分组游戏,加深对元素符号和名称的记忆;3. 教师抽取学生回答,检查记忆效果。
四、学习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 学生自主探究周期表中的特点,如周期性、族别等;3. 教师举例讲解周期表的应用,如查找元素、判断化合物类型等。
五、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元素模型进行组合,形成化合物;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绘制元素周期表,标注常见元素的位置;2. 拓展阅读:了解元素发现的历史,学习相关科学家的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学习元素符号和名称、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
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
(空白)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回答引入课题2“元素”。
教学新课1.设疑:什么是元素呢?投影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8页表4-2,要求学生思考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么属于同一种原子?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阅读本课第一节,了解元素的概念。
讨论:什么是氢元素?什么是碳元素?让学生体会到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从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2.投影2。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共同完成表格内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已学概念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
3.引导学生讨论71页的讨论题,再放投影1供学生参考图形进行分析分组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变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和元素的不可分。
4.投影3。
引导学生完成72页活动与探究。
阅读课本71页二、三两节、图4-4、72页资料以及其它资料,观察投影3,相互交流,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了解生物细胞和某些食品的元素组成。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在我们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一些符号,如Al,O,H,C.等。
这些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呢?带着问题阅读课本73页内容。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旧引新,设疑引思。
教学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3页表4-3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认真阅读课本73页表4-3。
LNFT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提问: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呢?出示几个错误的元素符号,让学生改正。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法则提问:元素符号能表示什么呢?以具体符号为例,说明元素符号的涵义。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了解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
加强对与元素有关的知识的理解。
投影4.简介元素周期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4页内容。
阅读。
完成活动与探究。
活动过程中采用如下形式:符号认位,小组查表抢答竞赛。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小结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价。
仍以小组讨论方式对本课题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各组商议推出代表发言。
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练习: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2.说出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的名称。
3.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1)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2)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3)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元素都改变了。
(4)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4.写出氯、氮、硫、磷、锰、铜、金的元素符号。
5.写出He,F,Si,K,Ag,Hg 的元素名称。
6.将下列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铜CU.锌ZN.银AG.氯cl.钙Cu.七、板书设计课题2.元素(一)元素1.什么叫做元素?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元素不可分.3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二)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涵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
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
(空白)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回答引入课题2“元素”。
教学新课1.设疑:什么是元素呢?投影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8页表4-2,要求学生思考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么属于同一种原子?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阅读本课第一节,了解元素的概念。
讨论:什么是氢元素?什么是碳元素?让学生体会到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从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2.投影2。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表格内容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共同完成表格内各项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已学概念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
3.引导学生讨论71页的讨论题,再放投影1供学生参考图形进行分析分组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变了,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和元素的不可分。
4.投影3。
引导学生完成72页活动与探究。
阅读课本71页二、三两节、图4-4、72页资料以及其它资料,观察投影3,相互交流,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了解生物细胞和某些食品的元素组成。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在我们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过一些符号,如Al,O,H,C.等。
这些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呢?带着问题阅读课本73页内容。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旧引新,设疑引思。
教学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3页表4-3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认真阅读课本73页表4-3。
LNFT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提问: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呢?出示几个错误的元素符号,让学生改正。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