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_第四节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四节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学会一些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0多种元素符号。

3、纯净物的分类教学准备: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元素(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A、中子数B、质子数C、相对分子质量D、核外电子数【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元素教案初中

元素教案初中

元素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识别常见的元素及其符号。

3. 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元素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常见元素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2.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试剂、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金属、矿物、食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元素吗?元素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元素的概念: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介绍元素的基本性质: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讲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氢元素表示为H,氧元素表示为O。

三、元素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元素广泛存在于地壳、生物体内等。

2. 举例说明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铁元素在制造钢铁、铜元素在制作电线等。

四、实验室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试剂,识别其中的元素。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

五、总结与复习(10分钟)1. 复习元素的概念、符号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提问学生:你们学会了哪些元素?它们的应用是什么?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元素的概念、符号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观察身边的物质,识别其中的元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组成,引入元素的概念。

通过讲解元素的基本性质、符号表示方法以及应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知识。

实验室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识别其中的元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和迁移类比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有关药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出示门捷列夫挂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科学家。

门捷列夫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学生回答]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教师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律[教师引导]如何理解"律"、"周期"的含义?[学生讨论]略。

(可以从"星期"、"年"、"四季"等方面认识。

)[教师小结]律就是规律,是关于元素的规律;所谓周期,首先意味着周而复始的重现。

其次,严格说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符合哲学上的观点:螺旋式上升。

望大家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中仔细体会。

我们现在明白了:元素周期律就是揭露元素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元素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周期性变化。

[教师小结]请同学阅读课本130页表5—5中原子序数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栏。

其中原子序数指的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给元素编的号。

阅读后请同学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同时完成表5—6。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请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推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还是按照刚才我们提出的三个方面讨论。

[学生活动]略。

《元素》说课稿一等奖3篇

《元素》说课稿一等奖3篇

《元素》说课稿7一、说教材本节内容属于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题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较详细地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还叙述了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等有关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从学科素养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物质组成的元素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衰老都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人体通过这种变化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人体内常见的营养物质。

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

就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是如何摄入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从众多知识中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的主要元素组成、分类及作用,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难点】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五、说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初三化学元素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

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获得。

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

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 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网络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二、学情分析山区农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爱好电脑也喜欢上网,但只会在网上游戏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

高中化学元素的运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的运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的运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2. 了解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元素的命名规则和符号表示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2. 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元素的命名规则和符号表示法。

三、教学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化学元素周期表、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元素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分类和命名规则,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性。

3. 元素的应用(15分钟):
通过实例或视频展示,向学生介绍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氧气在呼吸中的作用,铜的导电性等。

4. 示范操作(1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元素的一些特性,如氧气的燃烧性等。

5. 讨论交流(10分钟):
让学生讨论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总结元素的一些性质及用途。

6. 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元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分享给同学。

7. 总结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制作一份关于元素应用的小册子,并分享给同学。

六、课后复习: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案结束。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元素》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

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设计1.课题:元素2.教学目标:理解元素的定义及分类方法;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及元素周期律的主要规律。

4.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适用性和特殊情况。

5.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

6.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形式,引出元素的概念及分类方法。

(2)概念讲解:讲解元素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引出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3)课堂探究: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周期律的主要规律及其适用性。

(4)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总结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和特殊情况,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5)拓展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一些应用,如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

7.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二、说课稿模板1.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初中化学的课程——元素。

化学的基础是元素,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元素。

如何理解元素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如何掌握元素周期律的特点和适用性,这些都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大家详细讲解本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2.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元素的定义及分类方法;3.教学重难点(一)引入(2)提问:元素的定义是什么?元素有哪些分类方法?(3)引导思考:人类是否可以制造元素?(二)概念讲解(2)提问:元素是如何组成元素周期表的?(3)引导思考:元素周期表的哪些特点?为什么有元素周期律?(三)课堂探究(三)归纳总结(四)拓展应用(2)提问:元素在哪些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应该如何保护我们周围的元素?5.教学评价6.结束语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对元素相关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化学《元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元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元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本教案是关于化学元素的教学设计,适用于中学化学初中、高中等阶段的教学。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将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等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主要有: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元素的周期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实验、讨论、探究为主,有效结合课堂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述1.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什么是元素:由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2)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2.元素的周期表:(1)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2)周期表的组成:周期、族、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等。

(3)周期表的应用:预测元素性质、判断元素种类等。

3.元素的实际应用:(1)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开篇活动(课前10分钟)教师介绍元素的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广泛存在。

2.首先了解元素(2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出元素的概念,然后介绍元素的基本性质,包括原子结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了解元素的特点。

3.学习元素周期表(30分钟)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并解释周期表的组成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和发现,探究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和应用。

4.实践应用(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通过实践探究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5.巩固和拓展(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教学,提供一些延伸问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际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发言情况、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方面的评价。

元素的定义高中数学教案

元素的定义高中数学教案

元素的定义高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元素的符号表示法;
3. 能够运用元素在集合中的相关性质进行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点:
1. 元素的定义;
2. 元素的符号表示法。

教学难点:
1. 元素在集合中的特性;
2. 元素的运用能力。

教具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
2. 多媒体课件;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元素的概念,探讨元素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定义元素:元素是指集合中的一个个体,可以是数字、字母、符号等。

2. 元素的符号表示法: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元素,例如集合A={a, b, c},其中a、b、c为元素。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元素的定义和符号表示法解决实际问题,如集合的交集、并集等运算。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解答问题,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元素在集合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思考元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清楚地理解元素的定义和符号表示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熟练运用元素的相关性质。

同时,学生还应能够掌握集合的交集、并集等基本运算规则,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 2 第一节内容,是对必修一各族元素化合物的总结和升华,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元素周期表匡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基石。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首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新闻情境素材“元素周期表的 4 个新成员”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探索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

本节内容要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本课是时内容要求达到“初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对于周期表前 20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表有了初步了解,但主要是机械记忆,对于结构的不够理解,容易遗忘,不会运用周期表解决具体问题。

这一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如何能够通过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周期表结构,建立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新方法,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观察元素原子结构,揭示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抢答培养竞争意识。

(2)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概念2、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多媒体教学,启示探索,合作讨论。

元素的教案初中优秀

元素的教案初中优秀

元素的教案初中优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分类、周期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3.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4. 元素周期律的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金属的腐蚀、颜色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元素。

二、元素的概念及基本性质(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介绍元素的概念、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基本知识。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记录重点知识。

3. 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如金属、非金属、半金属的特性。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周期)和纵列(族)的划分,以及周期表的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会在周期表中查找元素的位置。

3.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展示一些典型元素的周期表位置,让学生进行识记。

四、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10分钟)1. 教师选取一些常见的元素,如氢、氧、铁、碳等,讲解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这些元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元素性质的规律性。

五、元素周期律的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和应用、元素周期律的规律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

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二。

教学方法: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挂图、实物模型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复习提问: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有什么区别?2、讲解: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构成的,而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讲授新课:1、元素的概念(板书)讲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碳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都是6,所以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都属于碳元素。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板书)讲解: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写,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例如,碳元素的符号是C,氧元素的符号是O。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元素,还可以表示一个原子。

3、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用来分类元素的表格,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有118种已知元素,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周期和族中。

4、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一些常见的元素,如碳、氧、氢、氮等,并说出它们的符号和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2、元素的概念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周期性,即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数;二是族性,即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化合价。

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电子排布、化合价等信息。

元素的教案初中

元素的教案初中

元素的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能够识别和记忆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3.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元素符号的记忆;2.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元素模型、元素卡片、周期表海报等;2. 教学用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元素;2. 学生分享对元素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元素的概念。

二、探究元素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物理性质;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元素的基本性质。

三、学习元素符号和名称(15分钟)1. 教师展示元素卡片,引导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和名称;2. 学生分组游戏,加深对元素符号和名称的记忆;3. 教师抽取学生回答,检查记忆效果。

四、学习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 学生自主探究周期表中的特点,如周期性、族别等;3. 教师举例讲解周期表的应用,如查找元素、判断化合物类型等。

五、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元素模型进行组合,形成化合物;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绘制元素周期表,标注常见元素的位置;2. 拓展阅读:了解元素发现的历史,学习相关科学家的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学习元素符号和名称、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符号表达及其分类方法。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和意义,并能够初步运用元素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严谨的化学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法,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如何将元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为突破这一难点,将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元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教学材料: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元素符号卡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

此外,还需布置好化学实验室,准备好必要的实验用品,以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实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素。

让学生感知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简短的讲解,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1. 元素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元素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解释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理解不同元素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性。

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设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和规律。

同时,结合具体的元素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信息。

三、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素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书写原则
②表示意义
五、作业布置
练习书写1-20号元素符号
练习
C、N、Fe说出其表示的意义
讨论回答3H代表的意义?
尝试练习书写记住一些常用的元素符号
通过练习对以后化学式的学习打好基础,加固记忆
六、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听评课收获颇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总结如下几点:
1时间把握不怎么好,下课压堂一分钟左右,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做到按时上下课。
通过学过的知识明白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和元素不变。
元素在地壳和生物中的分布
讲述:世界是物质的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哪元素在自然界是如何分布的?
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2.地壳中含量中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3.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前四位的是?
3.3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
元素1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元素的含义,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围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
2.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学会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且会用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4.逐步积累化学用语,走进真正的化学世界。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步骤强调规范,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
3课程目标字太多、太小,给学生浏览时间太短,这次之后会及时纠正,不会再出现类似低级错误。
4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中强调的是某原子的绝对质量比上碳12原子的1/12.,概念中没有强调绝对质量。
5优点:教态,评价方式比较好,学生活动比较成功,
2.哪元素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什么发生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质疑概念?
举例(写出文字表达式对应的写出化学式)
硫+氧气→二氧化硫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思考并回答:
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变元素也不便
通过碳元素,氧元素的例子理解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2.原子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3.以碳-12原子的质量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其相比。
复习旧知识,为下文的元素做铺垫
一、元素
含义
1.C-12原子(质子数是6,中子数也是6),那中子数为7,8....哪称为什么呢?
2.找相同?
3.元素的概念: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思考回答
C-13 C-14....
重难点
元素的含义及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物质的构成?
2.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原子的结构?
4.相对原子质量?
以C-12为例
学生回答:
1.分子、原子和离子。
2.分子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生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5.生物中元素含量排前三的是?
地壳中元素含量巧计口诀:嫁闺女贴给哪亲家美
生物中元素含量巧计口诀:氧探亲
通过问答的形式记住地壳和生物中元素的含量
二、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讲述:了解了元素在地壳中和生物中的含量,哪这些元素怎么书写呢?(课件展示图片元素符号的书写)
1,元素符号书写的规则
元素符号国际标准是拉丁文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大写,第二个小写的原则。(一大一小)
一个字母需要大写。
2,元素符号代表的意义
讲述:以O为例
①氧元素
②一个氧原子
元素符号H,C,Fe,表示的意义?
3H代表的意义?
讲述:3代表H原子的个数。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1、元素的含义
2、元素在地壳和生物中的分布
3、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质子数相同
通过C-12为例,说出相同之处,引导学生说出元素的概念
原子
质子数
中子树
核电荷数
氧16
8
8
8
氧17
8
9
8
氧18
8
10
8
提问:1.质子数为8得称为什么元素?
氧元素
观察思考并谈论后回答质子数(核电荷数)
通过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归纳:元素是宏观的,原子是微观的。
举例(课件展示)生活中钙锌的使用化肥
其中的“钙,锌,氮”指的什么?
总体整堂课较顺畅的完成,明白自己的不足及优点,听取各位老教师的指点,争取改正自己的不足哦,发扬优点,争取下次更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