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合集下载

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霸权稳定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内容霸权稳定论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完善的霸权稳定论;二是后期经罗伯特·基欧汉修正的“后霸权合作论”,即后霸权主义。

两者虽在理论形态上同属霸权稳定论范畴,但其理论命题和主要观点却有很大差别。

一、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1.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都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搭便车”问题。

金德尔伯格把国内公共产品理论推广到国际上去,而且还指出了国际公共产品的3特性:一是国际政治体系中不存在通过投票建立按大多数国家偏好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世界政府,没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国际权威来为国际公共产品筹集和支付成本。

二是国际政治体系中“搭便车”现象不仅严重而且无法消灭,从而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永远赶不上需求。

吉尔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所谓霸主就是这样一个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领导者。

他认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是世界政府或其他国际权威,而是世界政治中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超强国家,也就是国际体系中的霸主. 霸权国家为什么要提供公共产品,理由非常简单。

“因为只有对国际公共产品有最大偏好的国家,才会在自我利益最大化前提下提供公共产品全额成本费用。

”顺着这一思路,吉尔平在分析霸权兴衰时所使用的边际成本收益说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所谓霸权国家,是指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压倒优势的国家,因此它有支付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能力。

为了取得其他国家对它所要建立国际秩序的认同,霸权国家必须为它们提供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容忍“搭便车”的公共产品。

取得其他国家对国际秩序的认同是霸权国家得到的收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容忍“搭便车”则是霸权国家付出的成本。

由于这一成本支出是要从霸主国的经济剩余中扣除的,因此霸主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霸主国的优势又是同它所建立的国际秩序联系在一起的,是从其他国家对它的认同和接受其领导中得来的。

霸权稳定论1

霸权稳定论1

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核心即霸权国的实力与国际霸权体系的稳定呈现正相关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较好地解释国际霸权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但是,此理论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首先,混淆了国际体系和霸权体系之间的区别,将霸权体系代替国际体系,霸权体系只能适应于“西方俱乐部”的成员国,霸权国提供的公共物品只供应霸权体系内的国家,霸权国对霸权体系之外的国家采取的是剥削措施,“公益”和“搭便车”掩盖了大国剥削霸权体系之外国家的实质;其次,霸权稳定论过分强调国际社会的“霍布斯”状态即国际社会的冲突,而忽视国际社会的合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问题”的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在国际合作中将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因此国际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霸权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缺陷,邓肯斯奈德曾提出,霸权稳定论是“一种特殊的案例,运用时要特别小心。

”他也承认,第三世界国家认为美国的领导更多地是为了建立“一个私人俱乐部”,而不是为小国穷国弱国提供“公益”。

“80 年代中期开始,霸权稳定论呈现颓势”,其局限性可以从反面使人们“更好地懂得国际合作基础”的重要性。

①(三)霸权能带来稳定吗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的存在是确保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以稳定、有序的方式运行的必要条件。

霸权可以带来稳定。

这是因为首先霸权国具有由其强大实力所产生的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也就是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要求其他国家臣服于霸权国所确立的统治秩序,从而实现稳定。

其次,霸权国及其创设的国际机制确立起了一套管理世界事务的规则、规范,使各国在选择行为方式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不致出轨。

更重要的是,在霸权国所设计的机制安排中也会体现非霸权国的利益诉求,从而达成使各个非霸权国对机制形成的“现状”的满意而不会致力于去谋求改变这些安排。

这也就是本文开头在给出“稳定”定义时所说的“各个国际行为体对现行国际关系体系内的结构性安排和自身在这种安排中所取得的利益的暂时满意”,而不寻求改变。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 论文关键字:经济理论体制稳定国家国际政治美国霸权5-4-25在当前西方学术界,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非常流行。

实际上,最早使用这一研究方法的是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它提出的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一语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中指出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至今仍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传统中,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和大卫·李嘉图探究的都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只是到了本世纪初,经济学和政治学才开始日益专业化,逐渐脱离成为互不相干的独立学科。

1970 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在西方有了复兴和发展。

学者们开始认识到经济学与政治学各自的抽象模式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鸿沟,理论变得更为玄妙,但却更不现实了。

学术界有人开始怀疑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分野是否正当。

这种反省也反映了不断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这一变化日益表现为(1) 世界经济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的合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 各国间政治上的相互影响和经济上的互相依存逐步加深;(3) 各国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界限趋向模糊,国内问题国际化,内外难以有别。

在这种变化面前,以研究国家利益、民族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际政治学已经无法提供满意的解释。

一些国际政治学者因而向经济学靠拢,试着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进而创立了一门新的国际关系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The Internatinal Plitial Eny) 或称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The Plitial Eny f Internatinal Relatins) 。

(1)应该说,国际政治经济学把国际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但它毕竟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因此对它的理论核心,或用时下流行的话说" 理论框架" 是什么,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种理论,主要强调国际体系中存在强势国家(霸权国家),这些国家的稳定与国际秩序的稳定息息相关。

其演变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单极到多极:随着历史的发展,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往往会经历周期性的替代和转移。

近代以来,从西班牙到英国,再到美国,不同霸权国家的崛起和衰落使得国际体系发生了从单极到多极的转变。

这种趋势可预见在未来的演变中可能会持续存在。

2.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传统的霸权国家主要依靠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来维持其霸权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软实力(包括文化、价值观、科技、教育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未来的霸权国家可能更多地依靠软实力来维持其稳定与影响力。

3. 从冲突到合作: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还包括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冲突到合作的转变。

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竞争和冲突,也包括合作和互惠。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加(例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4. 从国家到国际组织:在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不仅局限于国家层面,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未来
的演变趋势可能是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密切,国际组织发挥更加重要的角色来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

总的来说,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是由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包括国际体系的架构变化、强国的实力转移、合作与对抗的转变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趋势将会持续影响和重塑国际体系中的霸权稳定。

霸权稳定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霸权稳定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2010年第4期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3钟飞腾 【内容提要】 作者探讨了霸权稳定论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学者对不同国际经济问题领域的研究催生了霸权稳定论,其核心主张是国家间权力的霸权式分布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稳定。

80年代以后,年轻学者从两个方面拓展了霸权稳定论的研究:第一,霸权稳定论的逆否命题———霸权衰落导致霸权国干预国际经济政策的力度加强———成为80年代富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设和政策辩论主题。

第二,从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类比和地区扩展等四个层面深化霸权稳定论的学理内涵。

到90年代初,学者们认为权力分布和自由体系之间呈现出一种U 关系,即国家间权力的差距过大或者过小时国际经济体系都呈现出开放状态。

欧美学者围绕霸权稳定论长达20多年的争鸣,以霸权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国际体系的开放还是保护为分析对象,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体系层面向国内层面的转型。

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而言,至少在区分问题领域、多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分工这三点上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 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外经济政策;学术史【作者简介】 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北京邮编:100007)【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10)04-0109-143本文为提交给2009年7月11~12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论文,作者感谢会议举办方的邀请,同时对I PE 专场主持人田野的评论表示感谢。

本文的一些观点形成于同王正毅教授的探讨,曲博、杨毅在本文写作中提出不少意见。

另外,《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两位匿名评审人认真审读本稿并给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

笔者对以上诸位学者的批评和帮助表示感谢,当然文中存在的错误和纰漏由笔者承担。

 国际政治经济学一 导言回顾国际政治经济学(I PE)的发展历程,霸权稳定论(hege monic stability theory)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认为霸权国和国际开放经济秩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摘要:霸权稳定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之一。

这一概念的最初奠基人是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后被罗伯特·吉尔平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最后被基欧汉命名为“霸权稳定理论”。

霸权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霸权国通过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维持国际体系稳定有序地运行。

本文就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冷战后的国际状况对霸权稳定论进行解读,并整理了目前对于这一理论的几点评判。

说明只有当国际体系中更多国家可以共同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时,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多边、自由的国际秩序。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霸权国;评判一、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一)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演进霸权稳定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学术起源是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73年出版的《世界大萧条:1929~1939》一书。

当时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

金德尔伯格提出,发生大萧条原因:作为霸权国家的英国失去继续领导国际经济能力,而能力上能够担当起这个角色的美国则缺乏担当责任的意愿,造成国际经济秩序失序。

此书中金德尔伯格引用政治学中领导者概念和公共物品原理。

接着,罗伯特·吉尔平和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斯蒂芬·克拉斯纳发展了这一理论,吉尔平将其扩展到国际安全领域。

这两位学者开始强调领导国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来提供公共物品(金德尔伯格认为领导国提供公共物品是出于仁慈目的)。

直至1980年,罗伯特·基欧汉在一篇文章直接把这种关联性命名为“霸权稳定论”。

另外,基欧汉对霸权理论的一项发展是区分总体性权力和具体问题领域的权力与国际机制的关联性。

(二)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学派之一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观点。

它的提出基于这样的假设: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实力基础之上的权力分配以及随之建立的霸权体系。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6.1.霸权稳定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6.2.霸权稳定论的基本内容 6.3.霸权衰落及其对策 6.4.霸权稳定论与后霸权主义
6.1.霸权稳定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6.1.1.霸权稳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6.1.2.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6.1.1.霸权稳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1)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 (2)国际经济制度的创设: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3)美国霸权的确立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新危机 (1)经济大滞胀的出现 (2)固定汇率的结束 (3)美国霸权的衰退
Back
6.4.2.后霸权主义和国际机制论
1.无霸合作是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 尽管霸权有助于解释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但是 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导致对这些国际制度的相应衰退。 国际机制建立以后,合作并不必然需要一个霸权领导者 的存在,霸权后合作是可能的。 2.国际机制合作替代霸权秩序: (1)国际机制能够明确法律责任 (2)提供完全信息,减少不确定性 (3)降低交易成本
Back
6.1.2.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1.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 际关系中的发挥和运用。 (1)国际经济自由体制,包括自由贸易体制、稳 定的金融货币体制、能纠正对外经济不平衡的国际宏 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以及公海自由航行和度量衡 的标准化。 (2)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国际政治安全与稳定, 对冲突进行抑制和调解 (3)国际经济援助体系,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 国家提供有效和充分的经济技术援助。
多国家
长时间 低 实质性 高 大
稳定性分 析
摩擦的表面化 利益调整的可能性

第五讲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五讲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周期
全球性战争
1945-1516 意大利战争和印 度洋战争 1580-1609 西班牙荷兰战争 1688-1713 路易十四战争 1792-1815 法国大革命和拿 破仑战争 1914-1945 一战和二战
世界领导大国
1516-1539 葡萄牙霸权
1609-1639 荷兰霸权 1714-1739 英国第一次霸权 1825-1849 英国第二次霸权
1、国际社会中的公共产品 2、霸主国与国际公共产品 3、对国际公共产品说的批判
霸权与国际体系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的霸权与国际体系理论 《现代世界体系》、《历史资本主义》
“有霸则稳,无霸则乱” 霸权的兴衰 沃伦斯坦的霸权定义
国际体系的一种状态,即大国竞争中,一个大 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他在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乃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给国际体系。
1945-1973 美国霸权
霸权丧失的过程 权威的丧失 挑战国
1540-1516 1516-1580 西班牙
1640-1660 1740-1763 1850-1873
1660-1688 法国
1764-1688 法国
1874-1914 德意志
1973-2000 2000-2030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霸权不再,机制犹存 制度形成之后,即使霸权衰落,惯性的作用也能使国 际制度维持下去
新建霸权成本太高,不如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持现状 主要国家的制度合作依然可以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 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霸权周期 国际公共产品说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20世纪60-70年代,新现实主义兴起

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霸权稳定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内容霸权稳定论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完善的霸权稳定论;二是后期经罗伯特·基欧汉修正的“后霸权合作论”,即后霸权主义。

两者虽在理论形态上同属霸权稳定论范畴,但其理论命题和主要观点却有很大差别。

一、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1.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都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搭便车”问题。

金德尔伯格把国内公共产品理论推广到国际上去,而且还指出了国际公共产品的3特性:一是国际政治体系中不存在通过投票建立按大多数国家偏好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世界政府,没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国际权威来为国际公共产品筹集和支付成本。

二是国际政治体系中“搭便车”现象不仅严重而且无法消灭,从而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永远赶不上需求。

吉尔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所谓霸主就是这样一个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领导者。

他认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是世界政府或其他国际权威,而是世界政治中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超强国家,也就是国际体系中的霸主. 霸权国家为什么要提供公共产品,理由非常简单。

“因为只有对国际公共产品有最大偏好的国家,才会在自我利益最大化前提下提供公共产品全额成本费用。

”顺着这一思路,吉尔平在分析霸权兴衰时所使用的边际成本收益说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所谓霸权国家,是指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压倒优势的国家,因此它有支付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能力。

为了取得其他国家对它所要建立国际秩序的认同,霸权国家必须为它们提供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容忍“搭便车”的公共产品。

取得其他国家对国际秩序的认同是霸权国家得到的收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容忍“搭便车”则是霸权国家付出的成本。

由于这一成本支出是要从霸主国的经济剩余中扣除的,因此霸主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霸主国的优势又是同它所建立的国际秩序联系在一起的,是从其他国家对它的认同和接受其领导中得来的。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主要内容: 2. 霸权必衰,并且会带来国际体系的不稳定。 保护现有的领土划分、势力范围、体系的规则以及国际 经济所需的成本与用于资助这些安排的必要收益之间的 分离,导致了失衡。成本与资源之间的背离造成了支配 国的财政危机。持续的失衡以及财政的枯竭如果不能解 决,最终将导致支配国经济和政治的衰落。(p.162) 由于衰落的大国试图保持其地位,而新兴国家试图把这 一体系纳入促进自己利益的轨道。作为这一持续不平衡 的结果,国际体系将被紧张、不稳定和危机所困扰。 (p.199) 3.霸权的衰落并不是不可挽回。
霸权战争与国际变革
• 增加资源,减少成本
• 如果大国为防止衰落所采取的以上两种策 略失败的话,那么解决国际体系的不平衡 的主要手段就是战争,尤其是霸权战争。 它是对现存体系中大国相对地位转变的最 终测定。
世界政治中的变革与持续性
• “修昔底德的历史为今天提供的见解同公元前五 世纪写作时是一样的。人们一定觉得,如果修昔 底德被置于我们中间,他将毫不费力地了解我们 时代的权力斗争。”(p.214) • 核武器并未改变不恰当的诉诸武力;经济相互依 存还不能保证合作将取代冲突;全球共同体的共 同价值观尚未取代国际无政府状态。 • 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问题仍是对国家间权力 反战不平衡的后果进行和平调整的问题。国际社 会不可能也尚未形成。由于世界正处于从一个腐 朽的国际体系向另一种国际体系的创生的转变中, 战争和暴力的可能性依然严重存在。 • 谨慎乐观
our opinions
• 吉尔平是一位“温和的现实主义者”,在 研究中体现“中庸之道”。经济学和社会 学的结合,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结合,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结合,关注体系中 的行为体。


our opinions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的互动摘要:回顾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霸权稳定论一直以来都是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和国际开放经济秩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经济领域上的国际组织结构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到关贸总协定发展到现在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都有着霸权国家主导的影子。

至今国际社会已经不存在绝对的霸权国家之说,有的只是大国之间由利益互动形成的霸权稳定结构。

在此全球化背景下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模式及其带来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将从这点入手探析二者的联系。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国际体系一、引言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围绕一个自由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否需要一个霸权国家的领导以及单一霸权国的存在是否一定早就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1。

这些学者的工作为我们理解霸权稳定论的产生和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前辈们的研究基础将从霸权稳定论与国际经济的起源与发展、二者互动模式及二者互动模式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霸权稳定论的起源与发展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仍然是冲突的,国家为争夺经济资源和财富的斗争同样激烈,仍要求各国全力竞争。

而此时一个信奉自由主义原则的霸权国的存在,是国际市场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霸权稳定论最终在国际关系的路线下而非经济学的路线下成长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导范式,很大程度上与其出现之前国际社会中关于一体化进程、公共物品等问题的探讨有重要关系。

当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73年出版的《世界大萧条:1929~1939》提出一个自由的国际经济秩序需要政治领导力这样一个命题时,霸权稳定论的雏形开始出现。

这一理论的提出完全挑战了主流经济学对美国货币政策失误的解释——货币主义对大萧条缘起于美国货币政策的失误,金德尔伯格认为之所以发生大萧条时因为作为霸权国家的英国失去了继续领导国际经济发展的能力,而能力上能担当这一角色的美国则缺乏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经济秩序的失序是不可避免的。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理论最早由查尔斯·金德伯格提出,此后克拉斯纳与吉尔平等人相继予以补充完善.按照其最初提出的霸权稳定理论,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有一个居于霸主或主宰地位的强国。

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 他们认为: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或者两个国家,是这种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其基本观念是: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在研究霸权稳定论的学者中,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是旗手,其理论也就成为霸权论的一个“范本”。

吉尔平提出:“一个居霸权地位的自稳定由国的存在,是世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句话道出了霸权稳定论的核心命题。

霸权稳定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结论之间环环相扣。

理解理论的逻辑是真正理解一个理论的基础,也是质疑这个理论的必要前提。

霸权稳定论的核心词是"自由",即:国际经济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规则基础上的,例如开放和非歧视原则。

霸权稳定论并不认为没有霸权国国际经济就不能存在和运转。

显然,国际经济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存在的。

该理论强调的是,除非霸权国存在,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秩序就不可能繁荣和充分发展。

但是只有霸权存在,还不足以确保国际自由经济的发展。

霸权国本身也必须恪守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

霸权国的社会目标和国内权力分配必须有利于国际自由秩序。

霸权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内经济结构,是决定各国对国际自由经济态度的关键因素。

在霸权国不遵守自由主义市场规则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帝国制度,对弱小的国家施加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限制。

而且,主要经济强国必须在支持自由制度的社会目标上完全一致。

其他强国也必须对市场关系的发展感兴趣,霸权国只能鼓励而不能强迫其他强国遵守开放性世界经济的规则。

第二章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第二章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制度是霸权的一部分 国际制度形成之初,需要霸权来维护。 霸权不再,机制犹存 制度形成之后,即使霸权衰落,惯性的作用也能使国 际制度维持下去。 新建霸权成本太高,不如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持现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国家的制度合作依然可以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

奈对霸权衰落的反驳:软权力论

硬权力:通过惩罚的威胁或回报的承诺迫使他 人去做其本来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包括军事、 经济科技力量和资源禀赋等。

4、国际公共物品的特点:

国际体系中不存在通过投票建立按大多 数国家偏好去提供公共物品的世界政府; 即没有一个国际权威来支付公共物品的 成本;

国际体系中搭便车现象严重,国际公共 物品供给总是赶不上需求。
霸权稳定论的要点:1、霸权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带来世 界政治经济的稳定;2、霸权有经济剩余并作自我牺牲; 3、霸权具有周期性,霸权必衰;4、霸权衰落和丧失导 致国际体系不稳或崩溃。

的大国; 4、霸主国和挑战国可能两败俱伤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周期
全球性战争 1495-1516 意大利战争和印 度洋战争 1580-1609 西班牙荷兰战争 1688-1713 路易十四战争 1792-1815 法国大革命和拿 破仑战争 1914-1945 一战和二战
世界领导大国 1516-1539 葡萄牙霸权 1609-1639 荷兰霸权 1714-1739 英国第一次霸权 1825-1849 英国第二次霸权 1945-1973 美国霸权
2、霸权应具有经济剩余,有能力和意愿提 供国际公共物品 解读: 在搭便车现象存在的情况下,霸权支付 国际公共物品的成本,是一种自我消耗 和自我牺牲;什么是搭便车?获得利益 而不用支付成本。 霸主必须保持强大的生产能力以拥有充 分的“经济剩余”; 霸权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因此霸主在国 际权力分配中享有优先待遇。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

霸权稳定论何为霸权 霸权表现(举例) 霸权的影响 当今的形式霸权是否能持续内容:一战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对世界各国的形式有重大影响力,美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推行霸权主义并声称是为了世界和平,然而美国多次发动战争干涉他国内政破坏世界的相对和平引发了他国对美国的猜疑,他国渐渐发展自己的经济与军事以达到自由经济,美国的霸权也越来越受到威胁,本文分析当今形式,试论霸权主义的未来。

关键词 霸权主义 自由经济 霸权主义的未来所谓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实力,按照本国意志,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统治他国的一种政策。

强权政治就是以强凌弱,它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霸权表现在控制他国经济,控制他国政治以达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对他国有一定的侵害使他国遭受战争威胁,贫穷等等。

一个独立的国家应该有自己的主权不由外国干涉据报道,4月1日上午,在我海南岛东南104公里海域上空,美国EP3侦察机正针对我沿海军事目标进行间谍飞行。

8时45分,我方出动两架J8II型战斗机对美国侦察机进行跟踪监视。

9时07分,在双方飞机相距400米左右,美国飞机突然大动作向我机方向转向,撞毁我一架战斗机,该架战斗机飞行员王伟被迫跳伞,迄今下落不明。

随后未经中方允许,美国间谍飞机侵入我领空并降落在海南岛领水军用机场。

事后,美国方面却恶人先告状,诬称是中国飞机撞伤了美国飞机,并无知地宣布EP3间谍飞机为美国政府财产,享有豁免权,中国方面不得登机检查云云,这充分暴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的丑恶嘴脸。

美中撞机事件表面上看是一起偶然事件,但偶然当中有必然。

这次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是美国对华采取霸权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美国新总统小布什上台以来强悍外交作风的反映,更是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大框架所制约下两国关系状况的真实写照。

评霸权稳定论

评霸权稳定论

・理论研讨・评“霸权稳定论”郭树永 内容提要:“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也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霸权主义政治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一个超强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

本文从历史统计角度,分别对19世纪的英国霸权、冷战时期的美国霸权以及冷战结束后的美国霸权进行分析,认为该理论在安全领域不能成立;并运用经济效用理论,论证该理论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前提也存在重大缺陷。

郭树永:1968年12月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学研究生。

通讯地址:河南洛阳市036信箱22号(471003) “霸权稳定论”,又称“单极稳定论”,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关系学术界盛行的一种国际安全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具有超强军事和经济实力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

该理论有明显的国际政治时代背景。

本文试从历史统计分析和经济效用理论角度论证其不能成立。

一、“霸权稳定论”的内容及其实质 1、“霸权稳定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霸权稳定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70年代首先在经济领域提出,后于80年代初被罗伯特・吉尔平应用于国际安全领域的。

两位学者解释道,所谓霸权国体系,是指由霸权国领导和统治的国际体系;霸权国,是指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够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

金德尔伯格认为,霸权体系的存在对世界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为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着一般经济生活中的公共产品,如自由贸易体系和稳定的国际货币等。

每个国家都可以从中享受这些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

世界经济的健康运行也有赖于这些公共产品的运作。

鉴于一般国家都不愿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正如国内企业家不会主动去修筑公路和灯塔一样———,霸权国就有责任保证提供稳定的货币和开放贸易体制等各种公共产品①。

吉尔平等学者进而在安全领域引进了金德尔伯格的稳定理① C.P.K ingdleberger:“The World in De2 pression:1929—193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2 fornia Press,1973.论,认为霸权国体系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而且有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

霸权护持理论

霸权护持理论
《简明当代牛津辞典》:领导或者优势地位,特别指一个国家在一个联盟中 所行使的领导或者是统治。
沃勒斯坦:一国能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的规则以及自己的愿望施加于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是文化领域当中。
吉尔平:一个单一的强国支配控制国际体系内的弱国家。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赵长峰
霸权护持理论
金德尔伯格:霸权是主导国家管理世界金融与贸易体系的能力和意志。
霸权护持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赵长峰
霸权护持理论
为什么不用“霸权稳定论” 因为这不全面,霸权护持理论除了包括霸权稳定论之外, 还包括霸权衰落、霸权后合作等理论。
一、霸权稳定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位 霸权稳定论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霸权稳定论不只是一种学术理论,而且是现今美国对外政策 的重要理论指导。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赵长峰
霸权护持理论
2、霸权周期对霸权国的挑战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霸权是一种“指导或命令式的领导”在这种领导下,某 一国家力量之强大足以维持支配国家间关系的基本规则,并且他也愿意这样 做。 霸权:一国有足够的经济与军事权利,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 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运作。
霸权国:是指拥有霸权的国家,这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各个方面都 拥有超出国际体系中大国里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实力,并且有将自己的实力转 化为控制国际事务,或者对其他的行为体进行干预和控制的能力和意愿。
霸权稳定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 年代初提出。初期只限于经济领域,后来被克拉斯纳、 吉尔平、莫德尔斯基、基欧汉等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学 家所继承并扩展到军事、安全领域。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赵长峰
霸权护持理论

以美国为例浅析霸权稳定论

以美国为例浅析霸权稳定论

以美国为例浅析霸权稳定论的理论与政策政教0801——梁山080304114文章概要:霸权稳定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核心,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霸权稳定论不只是一种学术理论,而且是现今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理论指导。

冷战结束后,两霸相争的国际政治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

不少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美国的单极世界,可以放手推行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霸权。

不管它的鼓吹者是否承认,事实上它的种种理论观点不是在为美国所采取的霸权政策辩护和赞美,就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在出谋划策。

因此,霸权稳定论并不是一种纯正的国际关系理论,更像是为了维护霸权统治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建议或政策指导。

然而,无论如何,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是客观存在的。

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了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与美国霸权之间的联系因此,弄清霸权稳定论的来龙去脉对认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所谓美国单极霸权的本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霸权霸权稳定论国际经济体系国际经济新秩序霸权稳定论认为只有在国际社会中存在一国霸权才能维持国际政治经济的和平稳定发展。

就是说,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与繁荣,需要霸权来维持,所谓“霸权”,尽管霸权稳定论者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是指在军事、政治、经济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压倒别国优势、能够发挥领导支配作用的大国,作为现代霸权主义的代表,美国是个最真实的实例。

霸权理论学者认为霸权与经济秩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霸权国权力占明显优势时,国际系统内的经济秩序就处于良好状态。

反之,当霸权国权力下降时,国际经济秩序就会变得紊乱起来,并随着霸权国的完全衰落而最终瓦解。

所以霸权系统对国际经济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霸权稳定论的倡导者援引英美霸权时期与国际经济体系较为稳定的同步现象来说明这一点。

霸权主义论者金德尔伯格认为,1850~1914年的世界经济相对稳定,其时,英国再世界经济政治上都起到领导作用,起了霸权作用。

而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乃是由于英国没有能力而美国又不愿承担维护国际经济体系的责任,致使该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H e g e m o n y T h e o r y 一、霸权稳定论出现的背景(一)、现实背景:战后,领导国际体系的美国出现衰退。

(二)、理论背景(理论来源)——霸权理论从理论渊源上讲,以吉尔平为代表的霸权稳定论是对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霸权理论的改造与发展。

当时霸权理论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是关于霸权与国际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霸权周期的研究。

1、沃勒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提出了世界体系论,从而引起了人们对“霸权国家”的关注沃勒斯坦通过自15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兴衰治乱的历史考察,创立了国际体系论。

其理论包括:(1)、国际体系的特点:“有霸则稳、无霸则乱”命题每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是因霸权国家的存在而得以维持发展。

(2)、历史上国际体系中的三个霸权周期自从资本主义体系问世以来,国际体系中已经出现了三个霸权周期,产生了三个霸权国家,它们分别是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中期的英国、20世纪中期的美国。

所有霸权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周期,这个长周期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霸权的兴起、霸权的获得、霸权的成熟、霸权的衰退。

(3)、称霸的原因:经济优势霸权国家称霸的原因是经济优势,即“农业—工业优势、商业优势、金融优势”三个方面构成。

正是这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霸主国在其霸权周期内奉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因而能在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获得最大的优惠。

同时他也认为战争是霸权国家保持经济优势地位的最终手段(4)、霸权周期循环的原因:“中心—准边缘—边缘”理论由于中心—边缘之间升降交替变化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出现扩大和停滞两种现象,从而形成了霸主盛衰不断交替和国际社会的治乱周期性循环。

(5)、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每当一个霸主兴起时,也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反之则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下降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txt
对霸权稳定论的理解和看法
“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最初是关于霸权与稳定的多边自由国际经济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 ,后来也被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它认为,一个超强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该理论提出之初即在学术界是由于各国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国际体系就会由平衡转向失衡状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国际体系变革的主要机制一直是战争,特别是霸权战争。只有在霸权战争尘埃落定之后,才有可能进行重新安排国际体系的政治、领土及其他问题的和平协议。霸权稳定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系统性变化”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变化就是国际体系的那些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和帝国的兴衰变迁、这时的霸权稳定论恰恰解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霸权力量倾向过度扩张其势力,而新的竞争对手会日渐强大,最后取代或制衡减弱的霸权力量。其他强国则可能因美国的大量军费开支导致的衰落而受惠,最后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这是一种单极向多极化方面的演变。现实也极力的佐证了这一点。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洲联盟崛起,并拥有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实力,显示多极世界可能出现。而我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也是一种霸权威胁性的可能.虽然我在前文中也有提到其他强国可能因大量的军费开支而衰落的美国受惠,最后取代其领导地位。而这个”其他强国”也的确极有可能是发展迅猛的中国。不过一直奉行和平与发展,开展防御性战略方针以及积极推行世界多极化的我国,在历史的趋势里势必将成为一个优秀而稳定的大国,不过她是和谐的,不是霸权的.正如温总理所说的那句:"中国,将永不称霸"。
以上便是我对霸权稳定论的一点肤浅的理解和看法.如果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海涵.
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得,霸权并不产生稳定,霸权主义实际上是当前局部战争、局部动荡和局部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霸权稳定论的阐述和演变也告诉了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与协同,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要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以平衡各方力量,用均势来维护世界稳定。
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研究中.金德尔伯格认为大危机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是因没有一个大国有能力或愿意承担制止危机的责任。而吉尔平指出:“只有在霸权存在的情况下,一种特殊类型的国际经济秩序, 即自由经济秩序才能繁荣和充分发展”。具体来说,他们的观点是没有霸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就无法运转。
那么分析一下可知,霸权体系是一种稳定系统内秩序的均衡系统,霸权国的实力为系统的稳定提供了保证,并且为弱小国家提供了财产和安全保护,霸权的成功一部分在于霸权国将自己的意愿施加给弱小国家,一部分在于其他国家从中获益并接受霸权国的领导。但是,霸权稳定论者也承认,从来不会有什么绝对稳定的霸权体系。各国发展不平衡乃是国际政治中的普遍规律。随着各国实力的消长,国际体系、特别是霸权体系中将面临变革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