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H e g e m o n y T h e o r y 一、霸权稳定论出现的背景(一)、现实背景:战后,领导国际体系的美国出现衰退。
(二)、理论背景(理论来源)——霸权理论从理论渊源上讲,以吉尔平为代表的霸权稳定论是对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霸权理论的改造与发展。
当时霸权理论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是关于霸权与国际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霸权周期的研究。
1、沃勒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提出了世界体系论,从而引起了人们对“霸权国家”的关注沃勒斯坦通过自15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兴衰治乱的历史考察,创立了国际体系论。
其理论包括:(1)、国际体系的特点:“有霸则稳、无霸则乱”命题每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是因霸权国家的存在而得以维持发展。
(2)、历史上国际体系中的三个霸权周期自从资本主义体系问世以来,国际体系中已经出现了三个霸权周期,产生了三个霸权国家,它们分别是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中期的英国、20世纪中期的美国。
所有霸权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周期,这个长周期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霸权的兴起、霸权的获得、霸权的成熟、霸权的衰退。
(3)、称霸的原因:经济优势霸权国家称霸的原因是经济优势,即“农业—工业优势、商业优势、金融优势”三个方面构成。
正是这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霸主国在其霸权周期内奉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因而能在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获得最大的优惠。
同时他也认为战争是霸权国家保持经济优势地位的最终手段(4)、霸权周期循环的原因:“中心—准边缘—边缘”理论由于中心—边缘之间升降交替变化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出现扩大和停滞两种现象,从而形成了霸主盛衰不断交替和国际社会的治乱周期性循环。
(5)、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每当一个霸主兴起时,也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反之则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下降期。
霸权稳定论的思考

对霸权稳定论的几点思考霸权稳定论探讨国际关系中霸权国家的兴衰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并认为霸权的存在对国际关系的稳定具有建设性意义。
作为一种理论霸权稳定论赖以立论的重要史实基础是英美两国霸权的兴衰及其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
在分析方法上,霸权稳定论探讨单位层次对系统层次的影响,并把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熔铸一炉,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色,其代表人物包括:罗伯特·吉尔平、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等。
霸权稳定论虽然得出一些发人深思的结论,并对国际关系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贡献,但它本身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对此提出几点思考。
一、美国真的衰落了么霸权稳定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美国霸权在战后从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经历了从极盛到衰落的过程。
其主要根据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从40年代中期的一半以上下降到60年代末期的30%左右。
对于美国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应有正确的看法。
在40年代中期,美国处于一个刚刚遭受二战兵火破坏、除美国外各国几乎均元气大伤的世界中,此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世界的一半以上是二战带来的非正常状态的产物。
60年代,几乎所有国家都从二战的阴影中走出,国家经济生活处于正常状态,美国的比较优势随着二战阴影的消除自然削减,美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随即下降为30%,并且美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基本长期处在30%左右。
曾有学者打过一个著名比喻,如果在一个街区里除了一个孩子外别的孩子都得了感冒,不能说这个未患感冒的孩子的体质好于别的孩子,对他们体质的正确衡量要等所有孩子的感冒都好了才能进行。
同样的,对美国在战后世界体系中所占经济地位的可靠评估,应当是在所有国家均摆脱了战争影响、国家经济生活处于正常状态时才能作出。
这样看来,在正常状态下,美国二战后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应当是30%。
美国在60年代末并未出现衰落,只不过是别的国家从二战中恢复了过来。
二、对战后美国霸权的运行机理的思考罗伯特·吉尔平论证道:“英国、美国创立、实施了自由国际经济秩序”,“霸权力量的使用主要通过强制、引诱、制裁。
第6讲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武汉大学,阮建平)

Next
2.国际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通过对1 5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兴衰治乱的 历史考察创立了世界体系论。在《现代世界体系》中, 他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因霸权的存在 而持续发展。每当一个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拥有支 配力量的国家出现,国际体系就是稳定的。一旦这样 的霸权消失,国际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1)每个霸权的兴衰与其他在三个经济领域的效率 有关。他们都是现在农业—工业取得优势,然后在商 业,最后在金融领域占有优势。 (2)每个霸权国家在其霸权期间都奉行全球自由主 义,反对重商主义对贸易的限制。 (3)霸权国家的全球军事力量的模型是相同的,即 霸权主要是海上力量
Back
6.2.霸权稳定论的基本内容
6.2.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6.2.2.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6.2.3.霸权体系下的利益分配 6.2.4.霸权的兴衰趋势
6.2.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一)基本力量模式:霸权就是指在物质资源方 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包括原料、资本、市场以及 在高附加值产品中的竞争优势。 (二)力量行动模式:霸权国家应该具有基本的 力量要素,同时应该具备使用它以确立和维持某种国 际秩序的意愿。 (三)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概念:霸权存在于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的国家体系之中的一种机制,一个大国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 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之中。
对“霸权稳定论”的评析

对“霸权稳定论”的评析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但其霸权产生稳定的基本思想并不符和当前荚国主导下的世界。
霸权并不能产生稳定,相反,霸权主义还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理解这一点,对于我国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签: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霸权主义一、对霸权稳定论基本观点的评析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虽然其代表人物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国际霸权体系与国际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相反,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秩序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和不稳定的。
”而且认为“霸权国越是强大,国际冲突就越少,霸权国越衰弱,国际冲突则越多。
”那么,霸权稳定论者的观点是否与事实相符呢?大家都知道,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无论被称作“单级世界”还是“一超多强”,美国都无疑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成为目前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可是,当今世界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和平状态。
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并不太平。
美英联军先后两次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美撞机事件、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等等,所有这些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密切相关。
霸权主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霸权不可能至少是不利于产生和平和稳定。
如果就当前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一)从霸权国(美国)方面来看“权力必然使权力占有者腐化”。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物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使美国统治阶级的扩展欲望欲发强烈。
美国凭借自己的超强优势,大力追求对其他国家的支配地位,积极充当世界“宪兵”,到处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达到美国独霸世界之目的,军事打击伊拉克和在中东实施“民主”改造计划,就是美国推行独霸世界战略的重要步骤。
霸权稳定论

领 导 国 家 交 替 的 过 程
全球性战争
(主要战争) 世界大国 丧失正统性 权力分解
(民族国家) (挑战国家)
1495-1516年
意大利战争和
印度洋战争
1580-1609年
其次,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为了维持霸权的成本(提供公共商品的成本),霸权国家的经济剩余逐渐减少以至于消耗殆尽,霸权国家将迫不得已放弃霸权地位。
再次,从“白搭车”的角度上看,白搭车者一方面从经济上加重了公共商品的成本负担,削弱了霸权国家的实力,另一方面又从道德和信心上使霸权国沮丧,失去了为国际社会提供自由经济体制得意欲和动力。
d、霸权衰弱的对策——从“自我约束”到“责任共同分担”
吉尔平对霸权衰落的对策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战争与世界政治变革》一书中,吉尔平提出了立足于“自我约束”的建议,认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是唯一的办法。但从实践角度上来看,缺乏可操作性。
之后,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吉尔平提出了“责任共同分担”的设想。认为在衰落之中的霸权时代,国际秩序不是有霸主一家说了算,国际公共商品也并非霸主一家提供,需要有关国家在囚徒的困境模式的博弈中形成和分担。于是,“责任分担论”成为了霸权稳定论者对美国霸权衰弱的主要处方。
由于中心—边缘之间升降交替变化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出现扩大和停滞两种现象,从而形成了霸主盛衰不断交替和国际社会的治乱周期性循环。
(5)、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上的三个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相吻合的。每当一个霸主兴起时,也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反之则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下降期。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体系就在霸权的盛衰中螺旋上升型中发展与扩张。
2、莫德尔斯:霸权的周期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对霸权稳定论的理解和看法
“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最初是关于霸权与稳定的多边自由国际经济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 ,后来也被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它认为,一个超强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该理论提出之初即在学术界是由于各国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国际体系就会由平衡转向失衡状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国际体系变革的主要机制一直是战争,特别是霸权战争。只有在霸权战争尘埃落定之后,才有可能进行重新安排国际体系的政治、领土及其他问题的和平协议。霸权稳定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系统性变化”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变化就是国际体系的那些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和帝国的兴衰变迁、这时的霸权稳定论恰恰解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霸权力量倾向过度扩张其势力,而新的竞争对手会日渐强大,最后取代或制衡减弱的霸权力量。其他强国则可能因美国的大量军费开支导致的衰落而受惠,最后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这是一种单极向多极化方面的演变。现实也极力的佐证了这一点。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洲联盟崛起,并拥有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实力,显示多极世界可能出现。而我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也是一种霸权威胁性的可能.虽然我在前文中也有提到其他强国可能因大量的军费开支而衰落的美国受惠,最后取代其领导地位。而这个”其他强国”也的确极有可能是发展迅猛的中国。不过一直奉行和平与发展,开展防御性战略方针以及积极推行世界多极化的我国,在历史的趋势里势必将成为一个优秀而稳定的大国,不过她是和谐的,不是霸权的.正如温总理所说的那句:"中国,将永不称霸"。
以上便是我对霸权稳定论的一点肤浅的理解和看法.如果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海涵.
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得,霸权并不产生稳定,霸权主义实际上是当前局部战争、局部动荡和局部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霸权稳定论的阐述和演变也告诉了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与协同,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要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以平衡各方力量,用均势来维护世界稳定。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摘要:霸权稳定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之一。
这一概念的最初奠基人是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后被罗伯特·吉尔平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最后被基欧汉命名为“霸权稳定理论”。
霸权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霸权国通过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维持国际体系稳定有序地运行。
本文就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冷战后的国际状况对霸权稳定论进行解读,并整理了目前对于这一理论的几点评判。
说明只有当国际体系中更多国家可以共同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时,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多边、自由的国际秩序。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霸权国;评判一、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一)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演进霸权稳定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学术起源是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73年出版的《世界大萧条:1929~1939》一书。
当时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
金德尔伯格提出,发生大萧条原因:作为霸权国家的英国失去继续领导国际经济能力,而能力上能够担当起这个角色的美国则缺乏担当责任的意愿,造成国际经济秩序失序。
此书中金德尔伯格引用政治学中领导者概念和公共物品原理。
接着,罗伯特·吉尔平和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斯蒂芬·克拉斯纳发展了这一理论,吉尔平将其扩展到国际安全领域。
这两位学者开始强调领导国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来提供公共物品(金德尔伯格认为领导国提供公共物品是出于仁慈目的)。
直至1980年,罗伯特·基欧汉在一篇文章直接把这种关联性命名为“霸权稳定论”。
另外,基欧汉对霸权理论的一项发展是区分总体性权力和具体问题领域的权力与国际机制的关联性。
(二)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学派之一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观点。
它的提出基于这样的假设: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实力基础之上的权力分配以及随之建立的霸权体系。
霸权稳定论

主
要
内
容
6.1.霸权稳定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6.2.霸权稳定论的基本内容 6.3.霸权衰落及其对策 6.4.霸权稳定论与后霸权主义
6.1.霸权稳定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6.1.1.霸权稳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6.1.2.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6.1.1.霸权稳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1)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 (2)国际经济制度的创设: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3)美国霸权的确立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新危机 (1)经济大滞胀的出现 (2)固定汇率的结束 (3)美国霸权的衰退
Back
6.4.2.后霸权主义和国际机制论
1.无霸合作是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 尽管霸权有助于解释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但是 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导致对这些国际制度的相应衰退。 国际机制建立以后,合作并不必然需要一个霸权领导者 的存在,霸权后合作是可能的。 2.国际机制合作替代霸权秩序: (1)国际机制能够明确法律责任 (2)提供完全信息,减少不确定性 (3)降低交易成本
Back
6.1.2.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1.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 际关系中的发挥和运用。 (1)国际经济自由体制,包括自由贸易体制、稳 定的金融货币体制、能纠正对外经济不平衡的国际宏 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以及公海自由航行和度量衡 的标准化。 (2)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国际政治安全与稳定, 对冲突进行抑制和调解 (3)国际经济援助体系,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 国家提供有效和充分的经济技术援助。
多国家
长时间 低 实质性 高 大
稳定性分 析
摩擦的表面化 利益调整的可能性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理论最早由查尔斯·金德伯格提出,此后克拉斯纳与吉尔平等人相继予以补充完善.按照其最初提出的霸权稳定理论,开放和自由的世界经济需要有一个居于霸主或主宰地位的强国。
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 他们认为: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或者两个国家,是这种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其基本观念是: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在研究霸权稳定论的学者中,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是旗手,其理论也就成为霸权论的一个“范本”。
吉尔平提出:“一个居霸权地位的自稳定由国的存在,是世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句话道出了霸权稳定论的核心命题。
霸权稳定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结论之间环环相扣。
理解理论的逻辑是真正理解一个理论的基础,也是质疑这个理论的必要前提。
霸权稳定论的核心词是"自由",即:国际经济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规则基础上的,例如开放和非歧视原则。
霸权稳定论并不认为没有霸权国国际经济就不能存在和运转。
显然,国际经济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存在的。
该理论强调的是,除非霸权国存在,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秩序就不可能繁荣和充分发展。
但是只有霸权存在,还不足以确保国际自由经济的发展。
霸权国本身也必须恪守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
霸权国的社会目标和国内权力分配必须有利于国际自由秩序。
霸权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内经济结构,是决定各国对国际自由经济态度的关键因素。
在霸权国不遵守自由主义市场规则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帝国制度,对弱小的国家施加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限制。
而且,主要经济强国必须在支持自由制度的社会目标上完全一致。
其他强国也必须对市场关系的发展感兴趣,霸权国只能鼓励而不能强迫其他强国遵守开放性世界经济的规则。
霸权稳定论与美国政治思维范式

霸权是西方(尤其美国)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霸权问题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于美国霸权相对衰落引发的危机感,美国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围绕霸权问题的讨论。
各学派从不同角度对霸权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主要涉及霸权的作用、周期、兴衰等方面,期间涌现了霸权稳定论、长周期理论、国际机制理论等等相关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应属霸权稳定论(HegemonicSta-bilityTheory)。
一、吉尔平的霸权稳定和霸权兴衰理论对国际体系结构———特别是主要大国间权力分布进行分析一直是西方国家研究国际关系的关键点。
学术界特别关心什么样的国际体系结构最有利于国际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并对此做出三种不同的回答:单极稳定论、两极稳定论、多极稳定论。
其中霸权稳定论是单极稳定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即“霸权稳定”现象)是由于霸权国提供公益,其他国家的理性选择应该是支持和维护霸权国的“统治”。
在研究霸权稳定论的学者中,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是旗手,其理论也就成为霸权稳定论的一个“范本”。
吉尔平提出:“一个居霸权地位的自由国的存在,是世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句话道出了霸权稳定论的核心命题,但没有完整概括其内涵。
霸权稳定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结论之间环环相扣。
理解理论的逻辑是真正理解一个理论的基础,也是质疑这个理论的必要前提。
1.国际体系不稳定的根源:公益的缺失。
公益(公共产品)是经济学、政治学都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霸权稳定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简言之,公益就是一种各行为体都可以自由无偿使用,而提供者无法从中收益的物品或制度。
关于公益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路灯,可以让所有过路人同时受益,而他们无须提供任何费用。
正因为公益的上述特性,使得其使用者可以“搭便车”,但提供者却难以得到回报,因此,一个国家的公益事业需要由政府提供。
由于国际层次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一个中央权威来发挥类似于福利国家在国内层次的作用,因此在国际层次上公益(包括国际安全与和平、自由开放贸易制度、稳定的国际货币等)处于稀缺状态,这导致民族国家间处于一种混乱的恶性竞争状态中,破坏了世界市场经济并威胁到国际资本主义的前途。
第2讲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高附加值产品中的竞争优势。
(二)力量行动模式:霸权国家应该具有基本的力
量要素,同时应该具备使用它以确立和维持某种国际
秩序的意愿。
(三)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概念:霸权存在于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的国家体系之中的一种机制,一个大国能
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
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之中。
(3)使重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得到适度协调; (4)
对呆滞产品开放市场,对紧缺商品提供额外供应,并进
行统一分配; (5)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必须成为最后贷
款者。
吉尔平认为,自由开放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必须基
于三个前提,即霸权、自由意识形态和共同利益。
精品课件
Next
2.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霸权: (1)国际体系中政治联盟之间权力的分配:a.帝国结
他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因霸权的存在
而持续发展。每当一个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拥有支
配力量的国家出现,国际体系就是稳定的。一旦这样
的霸权消失,国际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1)每个霸权的兴衰与其他在三个经济领域的效率有
关。他们都是现在农业—工业取得优势,然后在商业,
最后在金融领域占有优势。
(2)每个霸权国家在其霸权期间都奉行全球自由主义,
精品课件
思考
• 霸权周期产生的动力是什么?
精品课件
2.霸权稳定论的基本内容
2.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2.2.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2.3.霸权体系下的利益分配 2.4.霸权的兴衰趋势
精品课件
2.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一)基本力量模式:霸权就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
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包括原料、资本、市场以及在
对“霸权稳定论”的评析

对“霸权稳定论”的评析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但其霸权产生稳定的基本思想并不符和当前荚国主导下的世界。
霸权并不能产生稳定,相反,霸权主义还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理解这一点,对于我国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签: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霸权主义一、对霸权稳定论基本观点的评析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虽然其代表人物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国际霸权体系与国际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相反,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秩序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和不稳定的。
”而且认为“霸权国越是强大,国际冲突就越少,霸权国越衰弱,国际冲突则越多。
”那么,霸权稳定论者的观点是否与事实相符呢?大家都知道,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无论被称作“单级世界”还是“一超多强”,美国都无疑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成为目前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可是,当今世界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和平状态。
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并不太平。
美英联军先后两次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美撞机事件、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等等,所有这些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密切相关。
霸权主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霸权不可能至少是不利于产生和平和稳定。
如果就当前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一)从霸权国(美国)方面来看“权力必然使权力占有者腐化”。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物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使美国统治阶级的扩展欲望欲发强烈。
美国凭借自己的超强优势,大力追求对其他国家的支配地位,积极充当世界“宪兵”,到处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达到美国独霸世界之目的,军事打击伊拉克和在中东实施“民主”改造计划,就是美国推行独霸世界战略的重要步骤。
评霸权稳定论

・理论研讨・评“霸权稳定论”郭树永 内容提要:“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也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霸权主义政治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一个超强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
本文从历史统计角度,分别对19世纪的英国霸权、冷战时期的美国霸权以及冷战结束后的美国霸权进行分析,认为该理论在安全领域不能成立;并运用经济效用理论,论证该理论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前提也存在重大缺陷。
郭树永:1968年12月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学研究生。
通讯地址:河南洛阳市036信箱22号(471003) “霸权稳定论”,又称“单极稳定论”,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关系学术界盛行的一种国际安全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具有超强军事和经济实力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
该理论有明显的国际政治时代背景。
本文试从历史统计分析和经济效用理论角度论证其不能成立。
一、“霸权稳定论”的内容及其实质 1、“霸权稳定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霸权稳定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70年代首先在经济领域提出,后于80年代初被罗伯特・吉尔平应用于国际安全领域的。
两位学者解释道,所谓霸权国体系,是指由霸权国领导和统治的国际体系;霸权国,是指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够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
金德尔伯格认为,霸权体系的存在对世界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为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着一般经济生活中的公共产品,如自由贸易体系和稳定的国际货币等。
每个国家都可以从中享受这些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
世界经济的健康运行也有赖于这些公共产品的运作。
鉴于一般国家都不愿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正如国内企业家不会主动去修筑公路和灯塔一样———,霸权国就有责任保证提供稳定的货币和开放贸易体制等各种公共产品①。
吉尔平等学者进而在安全领域引进了金德尔伯格的稳定理① C.P.K ingdleberger:“The World in De2 pression:1929—193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2 fornia Press,1973.论,认为霸权国体系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而且有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H e g e m o n y T h e o r y 一、霸权稳定论出现的背景(一)、现实背景:战后,领导国际体系的美国出现衰退。
(二)、理论背景(理论来源)——霸权理论从理论渊源上讲,以吉尔平为代表的霸权稳定论是对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霸权理论的改造与发展。
当时霸权理论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是关于霸权与国际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霸权周期的研究。
1、沃勒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提出了世界体系论,从而引起了人们对“霸权国家”的关注沃勒斯坦通过自15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兴衰治乱的历史考察,创立了国际体系论。
其理论包括:(1)、国际体系的特点:“有霸则稳、无霸则乱”命题每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是因霸权国家的存在而得以维持发展。
(2)、历史上国际体系中的三个霸权周期自从资本主义体系问世以来,国际体系中已经出现了三个霸权周期,产生了三个霸权国家,它们分别是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中期的英国、20世纪中期的美国。
所有霸权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周期,这个长周期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霸权的兴起、霸权的获得、霸权的成熟、霸权的衰退。
(3)、称霸的原因:经济优势霸权国家称霸的原因是经济优势,即“农业—工业优势、商业优势、金融优势”三个方面构成。
正是这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霸主国在其霸权周期内奉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因而能在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获得最大的优惠。
同时他也认为战争是霸权国家保持经济优势地位的最终手段(4)、霸权周期循环的原因:“中心—准边缘—边缘”理论由于中心—边缘之间升降交替变化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出现扩大和停滞两种现象,从而形成了霸主盛衰不断交替和国际社会的治乱周期性循环。
(5)、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每当一个霸主兴起时,也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反之则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下降期。
什么是莫德尔斯基定律

什么是莫德尔斯基定律?我们现在是在国际这个学习单元。
我们正在读的书是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我们在前几讲概括了米尔斯海默关于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主要观点。
既然是讲到大国政治,就不能不提霸权稳定论和霸权周期论。
这一讲,我为你补充介绍一下莫德尔斯基的霸权周期理论,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大国的兴衰。
1.霸权稳定论我们先来说说霸权稳定论。
著名的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是霸权稳定论的代表人物。
所谓的霸权稳定论,是指在国际体系中,需要由一个霸权国家来提供公共产品。
如果有霸权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国际秩序就会稳定,如果霸权国家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国际秩序就会大乱。
为什么国际体系需要公共产品呢?这跟一个国家、一个社区需要公共产品是一个道理。
可是,谁来提供这些公共产品呢?最合理的办法是每个人都出力。
但怎么合理地计算每个人的贡献大小呢?怎么防止有人“搭便车”、磨洋工呢?如果指望每个人都出力,很可能会出现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另一种次优选择是,谁的力量大,谁做的贡献更多。
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说,村子里的道路要修,村里一个穷人,一个富人,到底该谁出力呢?穷人反正是不会管的,因为道路失修,坑坑洼洼,对穷人没什么影响,反正他也不开车,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但对富人的影响就大了,于是,最后的结果是富人修路,但道路修好之后,穷人也跟着占便宜。
这其实就是所谓霸权稳定论的道理。
想当霸主吗?当然风光了,但要干的事情也更多,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全球贸易和金融、投资秩序、建立国际机构、推动国际规则,这都是霸主要干的事情。
好处当然也有了。
美国是个霸权国家,不管情愿不情愿,都要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也要负起维持全球经济秩序的责任,当然了,美国也从中获益匪浅,比如,美元变成了世界上唯一一种国际货币,只要印票子,全世界都想要,都会把资源给美国,只为了换一张叫dollar的绿色的小纸片。
2.莫德尔斯基的霸权周期论1987年,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发表著作《全球政治中的长周期》(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提出了著名的长周期理论,也就是所谓的莫德尔斯基定律。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种理论,主要强调国际体系中存在强势国家(霸权国家),这些国家的稳定与国际秩序的稳定息息相关。
其演变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单极到多极:随着历史的发展,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往往会经历周期性的替代和转移。
近代以来,从西班牙到英国,再到美国,不同霸权国家的崛起和衰落使得国际体系发生了从单极到多极的转变。
这种趋势可预见在未来的演变中可能会持续存在。
2.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传统的霸权国家主要依靠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来维持其霸权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软实力(包括文化、价值观、科技、教育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未来的霸权国家可能更多地依靠软实力来维持其稳定与影响力。
3. 从冲突到合作: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还包括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冲突到合作的转变。
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竞争和冲突,也包括合作和互惠。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加(例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4. 从国家到国际组织:在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不仅局限于国家层面,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未来
的演变趋势可能是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密切,国际组织发挥更加重要的角色来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
总的来说,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是由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包括国际体系的架构变化、强国的实力转移、合作与对抗的转变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趋势将会持续影响和重塑国际体系中的霸权稳定。
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完善的霸权稳定论;二是后期经罗伯特·基欧汉修正的“后霸权合作论”,即后霸权主义。
两者虽在理论形态上同属霸权稳定论范畴,但其理论命题和主要观点却有很大差别。
一、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1.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都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搭便车”问题。
金德尔伯格把国内公共产品理论推广到国际上去,而且还指出了国际公共产品的3特性:一是国际政治体系中不存在通过投票建立按大多数国家偏好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世界政府,没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国际权威来为国际公共产品筹集和支付成本。
二是国际政治体系中“搭便车”现象不仅严重而且无法消灭,从而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永远赶不上需求。
吉尔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所谓霸主就是这样一个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领导者。
他认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是世界政府或其他国际权威,而是世界政治中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超强国家,也就是国际体系中的霸主.霸权国家为什么要提供公共产品,理由非常简单。
“因为只有对国际公共产品有最大偏好的国家,才会在自我利益最大化前提下提供公共产品全额成本费用。
”顺着这一思路,吉尔平在分析霸权兴衰时所使用的边际成本收益说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所谓霸权国家,是指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压倒优势的国家,因此它有支付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能力。
为了取得其他国家对它所要建立国际秩序的认同,霸权国家必须为它们提供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容忍“搭便车”的公共产品。
取得其他国家对国际秩序的认同是霸权国家得到的收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容忍“搭便车”则是霸权国家付出的成本。
由于这一成本支出是要从霸主国的经济剩余中扣除的,因此霸主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霸主国的优势又是同它所建立的国际秩序联系在一起的,是从其他国家对它的认同和接受其领导中得来的。
晋国霸权与春秋时期国家间体系稳定

晋国霸权与春秋时期国家间体系稳定逄锐之‘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4卷第4期(总第16期),第119 156页㊂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 ʌ内容提要ɔ 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体系中的霸权能够维系国际体系的稳定㊂本文基于对春秋时期华夏地区的研究发现,地区性霸权的确对地区性国际关系体系起到稳定作用㊂在春秋时期国家间体系陷入无政府状态时,首次出现先后由诸夏国家中的霸权国齐㊁晋领导的霸政体系㊂历史事实证明,晋国作为霸权国长期领导这一体系,维系了春秋时期国家间体系的相对稳定㊂晋国的准单极实力是晋国霸政时期春秋国家间体系稳定的根本原因,晋国的地缘位置对维系体系稳定具有重要影响,而诸夏联盟制度能够增加霸权国行使霸权㊁维护体系规则的合法性,并减少霸权国领导成本,对维系体系稳定发挥着辅助作用㊂随着晋国因内部分裂而瓦解,春秋时代相对稳定的晋国霸政体系走向解体,大国兼并战争频发,鲸吞蚕食取代霸权稳定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常态,中国历史进入相对动荡的战国时代㊂ʌ关键词ɔ 春秋时期 晋国霸权 霸政体系 霸权稳定ʌ作者简介ɔ 逄锐之,美国波士顿大学政治科学系博士生㊂电子邮箱:p a n gr z 90@b u .e d u 历史事实表明,在某一地区范围内,霸权的确能维持其稳定㊂在西周末年国家间体系陷入无政府状态时,随着春秋时期齐㊁晋霸权的确立,尤其在晋国霸权时期,华夏地区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㊂本文将对春秋时期霸政体系的确立㊁发展㊁解体及其对稳定春秋时期国家间关系的作用进行分析㊂120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4期)一、霸权稳定论的理论内涵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霸权稳定论反对均势稳定理论①,认为霸权或单极的国际体系是最为稳定的国际体系㊂霸权国家以其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通过提供国际规则㊁安全保障等公共产品,维系着国际体系的稳定㊂本文主要探讨以军事和安全领域的霸权国家(而非经济与金融领域的霸权国家)为中心的霸权稳定理论㊂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包括罗伯特㊃吉尔平(R o b e r t G i l p i n)㊁威廉㊃沃尔福茨(W i l l i a m W o h l f o r t h)等理论家和以奥甘斯基(A.F.K O r g a n s k i)㊁杰西克㊃库格勒(J a c e k K u g l e r)等为代表的权力转移理论家㊂有学者将 单极 (u n i p o l e)和 霸权 (h e g e m o n)两词进行了区分,认为单极国家只是同类中的最强者,并不能控制体系内其他国家,也不一定能制定国际规则,而霸权国家则是自为一类,往往能够控制体系内其他国家的对外行为并制定国际规则㊂②本文认为, 单极 一词单纯表述一国的国家实力超过体系中其他大国的总和,而不涉及该国与国际规则的关系㊂威廉㊃汤普森(W h i l l i a m T h o m p s o n)还提出了 准单极 概念㊂在准单极体系中, 某一国家占有整个体系内45%至50%的相对能力,而任一其他国家所占有的相对能力不超过25% ③㊂据此,本文将 准单极 定义为:作为国际体系的准单极国家,其国家实力虽不能超过其他主要强国的总和,但足够以一己之力与①②③均势稳定论又分为两极稳定论和多极稳定论㊂关于多极稳定论,参见:K a r l W.D e u t s c h a n d J.D a v i d S i n g e r, M u l t i p o l a r P o w e r S y s t e m s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a b i l i t y, W o r l d P o l i t i c s,V o l.16,N o.3,1964,p p.390-406.关于两极稳定论,参见:K e n n e t h W a l t z,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a B i p o l a r W o r l d, D a e d a l u s,V o l.93,N o.3,1964,p p.881-909;J o h n L e w i s G a d d i s,L o n g P e a c e:I n q u i r i e s i n t o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t h e C o l d W a r(N e w Y o r k a n d O x f o r d: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87),p p.221-223;J o h n M e a r s h e i m e r, B a c k t o t h e F u t u r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V o l.15,N o.1,1990,p p.5-56.N u n o P.M o n t e i r o, U n r e s t A s s u r e d:W h y U n i p o l a r i t y I s N o t P e a c e f u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V o l.36,N o.3,2011/12,p.13.W h i l l i a m R.T h o m p s o n,O n G l o b a l W a r:H i s t o r i c a l-S t r u c t u r a l A p p r o a c h e s t o W o r l d P o l i t i c s(C o l u m b i a,S C: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o u t h C a r o l i n a P r e s s,1988),p.201.晋国霸权与春秋时期国家间体系稳定121其他主要强国相抗衡㊂很多公认的霸权国家,如19世纪早中期的英国㊁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其实并不具备单极实力,但至少具备了准单极实力㊂与单极或准单极不同, 霸权 一词不但表述某一国家的国家实力远超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是国际体系或亚体系的单极或准单极,而且表述这一国家在国际体系规则的制定与运行中扮演主导角色,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体系内国家的对外行为㊂①也就是说,霸权国家有两大特性:霸权国家是某一国际体系内的单极或是准单极,且能为其所在的国际体系制定并维护国际规则㊂对 稳定 一词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㊂本文综合卡尔㊃多伊奇(K a r l D e u t s c h)㊁戴维㊃辛格(D a v i d S i n g e r)和罗伯特㊃杰维斯(R o b e r t J e r v i s)三位学者的观点②,将 稳定的国际体系 定义为:在稳定的国际体系中,体系内不存在大规模战争,尤其是大国战争;体系内的行为体,特别是主要行为体,不因战争而出现剧烈变动(如剧烈的领土变更㊁国家存亡等);国家间基本行为准则得以维系㊂军事和安全领域霸权稳定论的基本逻辑是:在利益冲突双方对战争胜负㊁战争结果持有不同看法的情况下协议难以达成,战争才会爆发;而在等级性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具有无可比拟的物质力量,这使得次级强国对赢①②罗伯特㊃基欧汉(R o b e r t K e o h a n e)在定义霸权时强调霸权国家在 物质资源 方面的绝对优势;伊曼努尔㊃沃勒斯坦(I mm a n u e l W a l l e r s t e i n)强调霸权国家除权力冠绝群伦外,还应能够 在大多数场合在经济㊁政治㊁军事㊁外交甚至文化领域施加自己的规则和意愿,或至少能够具有有效的一票否决权 ㊂吉尔平认为霸权国家或帝国能够控制或主导体系内的较小国家㊂大多数霸权研究者都强调霸权对体系规则制定和维持的作用㊂R o b e r t O.K e o h a n e,A f t e r H e g e m o n y:C 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D i s c o r d i n t h e W o r l d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P r i n c e t o n:P r i n c e t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84),p.32;I mm a n u e l W a l l e r s t e i n, T h e P o l i t i c s o f W o r l d-E c o n o m y:T h e S t a t e s,t h e M o v e m e n t s,a n d t h e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84),p p.28-9;R o b e r t G i l p i n,W a r a n d C h a n g e 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N e w Y o r k: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81), p.29.K a r l D e u t s c h a n d J.D a v i d S i n g e r, M u l t i p o l a r P o w e r S y s t e m s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a b i l i t y, W o r l d P o l i t i c s,N o.16,1964,p.390;R o b e r t J e r v i s,S y s t e m E f f e c t s: C o m p l e x i t y i n P o l i t i c a l a n d S o c i a l L i f e(P r i n c e t o n:P r i n c e t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97), p.98.122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4期)得与霸权国家的战争不抱有希望,因此,国际冲突的可能性将会减少㊂①同时,由于霸权国家实力冠绝群伦,其他次级国家无法制衡其实力,因此,他们只能放弃制衡政策,亦不再奢望领导国际体系,权力政治将会终结,国际和平因此得到保障㊂②巨大的实力差距迫使体系内其他国家采取 攀附 (b a n d w a g o n i n g)政策,顺从霸权国家的意志㊂③即使其他国家对霸权国家有所不满,也会采取 软制衡 战略,不会与霸权国家进行正面的军事对抗㊂④而这种 软制衡 往往难以区别于正常的外交摩擦㊂⑤当霸权国家的国家实力与其国际声望㊁权威相符时,霸权国家能够为国际体系制定规则并监督其运行,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㊂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霸权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实力优势越明显,其制定的规则越容易被其他国家遵守㊂⑦即使出现竞争对手,霸权国家也有足够实力击败对手⑧,从而抑制其野心㊂很多学者认为,霸权稳定有范围限制,很难在全球层面观测到权力分布与国际体系稳定的关联,然而在次级国际体系内或许能够观测到二者的关①②③④⑤⑥⑦⑧G e o f f r e y B l a i n e y,T h e C a u s e s o f W a r(N e w Y o r k:T h e F r e e P r e s s,1973,1988),p p.55-56.W i l l i a m C.W o h l f o r t h,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a U n i p o l a r W o r l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V o l.24,N o.1,1999,p p.5-41.斯蒂芬㊃沃尔特(S t e p h e n W a l t)指出,当较为弱小国家与一区域大国临近㊁双方实力悬殊又无其他大国为其提供援助时,弱小国家将采取 攀附 政策;反之,则可能采取制衡政策㊂S t e p h e n M.W a l t,T h e O r i g i n o f A l l i a n c e s(I t h a c a a n d L o n d o n:C o r n e l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87),p p.29-32.R o b e r t A.P a p e, S o f t B a l a n c i n g a g a i n s t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V o l.30,N o.1,2005,p p.7-45;T.V.P a u l, S o f t B a l a n c i n g i n t h e A g e o f U. S.P r i m a c y,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V o l.30,N o.1,2005,p p.46-71.K e i r A.L i e b e r a n d G e r a r d A l e x a n d e r, W a i t i n g f o r B a l a n c i n g:W h y t h e W o r l d I s N o t P u s h i n g B a c k,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V o l.30,N o.1,2005,p p.109-139.R o b e r t G i l p i n,W a r a n d C h a n g e 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N e w Y o r k: 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81),C h a p t e r1.G.J o h n I k e n b e r r y,A f t e r V i c t o r y:I n s t i t u t i o n s,S t r a t e g i c R e s t r a i n t,a n d t h e R e b u i l d i n g o f O r d e r A f t e r M a j o r W a r s(P r i n c e t o n a n d O x f o r d:P r i n c e t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1),p.5.L u i s L e a n d r o S c h e n o n i, T h e A r g e n t i n a-B r a z i l R e g i o n a l P o w e r T r a n s i t i o n, F o r e i g n P o l i c y A n a l y s i s,V o l.14,N o.4,2018,p.471.晋国霸权与春秋时期国家间体系稳定123联㊂①所谓次级国际体系,是指边界确定㊁成员之间存在持续自发的政治互动的国际地理区域体系㊂②所谓地理区域,是指以地理屏障 如高山和海域 划分的国际区域,即地理意义上的国际地区(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g i o n s)㊂巴里㊃布赞(B a r r y B u z a n)认为,极数与国际稳定的关系可能只能适用于较为有限的地理范围之内㊂③迈克尔㊃哈斯(M i c h a e l H a a s)通过研究发现,在次级国际体系内,权力越集中,体系越稳定㊂④康灿雄(D a v i d K a n g)的研究表明,在历史上的东亚地区,当中国统一㊁强大㊁稳定之时,东亚国际体系较为稳定,反之则较为混乱㊂⑤然而,在全球范围内,霸权国家则可能与其他地区的弱小国家甚至大国发生冲突㊂冷战初期,美国可以算是体系中的准单极,但仍然无法避免朝鲜战争的爆发及中国的参战㊂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整个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却频频参与战事㊂冷战后的20年只占美国历史的1/10,但冷战后美国从事战争的时间却占美国建国以来战争时间的1/4㊂⑥同样,在英国权力的鼎盛时期,英国参与的战争亦不在少数,如英缅战争㊁克里米亚战争㊁两次鸦片战争㊁英波(斯)战争等㊂当霸权国家走向衰落㊁国际体系中的修正主义国家实力增强㊁权力转移发生之时,国际体系将陷入不稳定状态㊂霸权衰落的原因包括:过度扩张导①②③④⑤⑥D a v i d G a r n h a m, T h e C a u s e s o f W a r:S y s t e m i c F i n d i n g s, i n A l a n N e dS a b r o s k y e d.,P o l i t y a n d W a r:T h e C h a n g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l i c t (B o u l d e r a n d L o n d o n:W e s t v i e w P r e s s,1985),p p.17-18.M i c h a e l H a a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u b s y s t e m s:S t a b i l i t y a n d P o l a r i t y, T h eA m e r i c a n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R e v i e w,V o l.64,N o.1,1970,p.101.B a r r y B u z a n,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a n d t h e G r e a t P o w e r s:W o r l d P o l i t i c s i n t h e T w e n t y-F i r s tC e n t u r y(M a l d e n:P o l i t y P r e s s,2004),p p.64-65.M i c h a e l H a a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u b s y s t e m s:S t a b i l i t y a n d P o l a r i t y, p p.98-123.D a v i d C.K a n g,C h i n a R i s i n g:P e a c e,P o w e r a n d O r d e r i nE a s t A s i a(N e w Y o r k:C o l u m b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7).N u n o P.M o n t e i r o, U n r e s t A s s u r e d:W h y U n i p o l a r i t y i s N o t P e a c e f u l,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V o l.36,N o.3,2011/12,p p.9-40;B r u c e P o r t e r, T h e W a r f a r e S t a t e, A m e r i c a n H e r i t a g e,V o l.45,N o.4,1994,p.56.124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4期)致国力消耗;①扩张的边际收益递减,生产性投资减少和保护成本以及公私领域消费增加导致的经济衰退;②为争取跟随者,霸权国家往往与其他国家达成不利于自身的不对等交易,允许追随国实行不利于霸权国的政策,以至于霸权国相对实力削弱;③新兴强国崛起,权力发生转移;④此外,霸权国家自身腐化和内溃也将导致霸权衰落和霸权体系的瓦解㊂⑤本文所探讨的是春秋时期霸权国家是否起到了稳定体系的作用㊂大多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家将其研究对象锁定在1648年的主权国家体系内㊂⑥然而,具有真值的理论应当承诺在给定条件下能够解释事态的发展,无论此事态发生于古代或近代㊂如果霸权稳定论具有真值,那么其应当能够解释古代与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相类似的地区国际关系体系的稳定与动乱㊂春秋时期多国并存的华夏地区提供了测试霸权稳定论的机会㊂春秋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霸政体系时期㊁霸政体系时期和后霸政体系时期㊂在这三个时期内,霸权稳定理论的自变量(体系内是否存在霸权)发生了变动,即由非霸权体系变为霸权体系再变为非霸权体系,而其他条件(干预变量)如各国政体㊁经济依存度等则无显著变化㊂如果霸权稳定论能够解释春秋时期的历史,那么因变量(体系稳定)应当发生符合霸权稳定论预期的变化,即霸政体系时期应当比其他时期相对稳定㊂①②③④⑤⑥P a u l K e n n e d y,T h e R i s e a n d F a l l o f t h e G r e a t P o w e r s(N e w Y o r k:V i n t a g eB o o k s,1987),p.x v i.R o b e r t G i l p i n,W a r a n d C h a n g e 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N e w Y o r k: 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81),p p.106-7,158-159.A r t h u r A.S t e i n, T h e H e g e m o n s D i l e mm a:G r e a tB r i t a i n,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a n d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V o l.38,N o.2,1984, p p.355-386.A.F.K.O r g a n s k i a n d J a c e k K u g l e r,T h e W a r L e d g e r(C h i c a g o: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 P r e s s,1980).罗伯特㊃吉尔平曾简要论述过霸权国家的腐化,但并未论述霸权国家因内部矛盾而崩解㊂参见:R o b e r t G i l p i n,W a r a n d C h a n g e 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p p.152-154.少数理论家将这一时限前推,但亦不早于1495年,参见:J a c k S.L e v y,W a r i n t h e M o d e r n G r e a t P o w e r S y s t e m,1495 1975(L e x i n g t o n: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o f K e n t u c k y,1983).晋国霸权与春秋时期国家间体系稳定125二㊁春秋时期霸政体系的建立:分封制度的崩溃与国家间无政府状态的形成春秋时期的霸政体系是建立在西周分封制度瓦解的历史背景下的㊂西周建立之后,周公姬旦设计了复杂的分封制度,通过广立姬姓诸侯和礼乐制度保证周王室统治和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①,并通过平定 管蔡之乱 确保周王室对诸侯的优势地位;同时,为树立中央权威,周王室较为频繁地调用地方力量,进行定期的征伐(穆王征犬戎,宣王征西戎㊁猃狁㊁朔方㊁蛮荆)㊂但是,周王从事的征伐一旦受挫,周王室的地位就会受到削弱,昭王南征不复㊁懿王时戎狄交侵,周王室威望便陷入低谷㊂中原地区诸侯国边界限定十分明确,依照周礼不能相互征伐,其国力不能取得突破性发展;而边缘地区的诸侯国则通过自行对夷狄蛮戎的征讨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干弱枝强之势渐成㊂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为此,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鄫国和犬戎发动兵变,周氏被迫东迁,平王偏安洛邑㊂此后,周郑交质㊁周平王崩而鲁不奔丧㊁周桓王伐郑失利,周王室地位一蹶不振;列国内乱不已,较大诸侯国兼并小国之事屡有发生㊂此外戎狄横行,侵略诸夏㊂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分封礼乐制度的严重危机㊂平王东迁后,各诸侯国并立且互不统属㊂各诸侯国大致拥有较为集中和独立的决策体系㊁一定的军事和经济能力,华夏地区又不存在统一的宗教权威体系,天下共主名存实亡㊂基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具有外交的独立性,拥有独立的军队,且具备 管理固有的领土和人口 对外交往的合法权力 独立地制定自己内外政策 相互订立得到各国公认的盟约 的能力,叶自成认为,春秋时期华夏地区的诸侯国已经开始具备主权国家的特征㊁拥有国家主权的观念㊂②平王东迁后的华夏地区的国家间体系类似于现代国际关系中的 无政府状态 ㊂实际上,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1648年以来的现代主权民族国家仍然存①②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八‘儒效“,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4页㊂叶自成:‘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37页㊂126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4期)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阎学通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体系称为 国家间 体系,而非 国际 体系①,本文认同并沿用这一称谓㊂然而,正如叶自成所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确实具备一些现代民族国家的特点,因此,仍可将春秋时期的国家间体系粗略地类比于无政府状态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㊂春秋时期的华夏地区国家间体系能够为测试霸权稳定论提供较为合适的样本㊂三、春秋时期的霸政体系周王室式微后,诸夏地域内大小战争频仍㊂在这种无政府状态中,诸夏国家为求自保,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国家间关系体系,即霸政体系㊂春秋时期霸政体系的实质是由诸夏国家中的霸权国家领导的旨在维系诸夏国家的存续与和平,确立以周礼为基础的诸夏国家间关系规则,抵御夷狄和修正主义国家侵略的霸政体系㊂虽然名义上周王仍然是天下共主,但霸权国家在实际运作中充当了维系诸夏联盟共主的角色㊂(一)霸权国家霸政体系最中心的一环是霸权国家㊂霸权国家以其强劲的实力维系着国家间关系的稳定㊂春秋时期诸夏霸权国家为齐㊁晋两国,尤以晋国霸权为典型㊂以往对春秋时期霸政体系的叙述,提到最多的是 春秋五霸 :齐桓公㊁宋襄公㊁晋文公㊁秦穆公㊁楚庄王㊂然而,霸政体系更关注的是哪些国家而非哪些国君维系了诸夏联盟的秩序㊂如前所述,判定霸权国家的标准有二:强大的国家实力和制定并维护体系规则的能力㊂春秋时期的霸权国家也需符合上述标准㊂首先,霸政体系领导国家必须具备单极或至少准单极的实力㊂实力较为弱小的国家无法建立霸政体系㊂宋襄公决定召集鹿上会盟时,公子目夷认为: 小国争盟,祸也㊂宋其亡乎,幸而后败㊂ ②其次,霸权国家能够维系国家间体系规则㊂在①②阎学通:‘先秦国家间思想的异同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87页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89页㊂晋国霸权与春秋时期国家间体系稳定127春秋时期,这要求霸权国家在对外政策中维系周礼这一基本规则,不应采取兼并政策吞并其他诸夏国家,而应保护其他诸夏国家不受侵略㊂此外,在春秋这一特定时期的霸权国家还需要特定的合法性:首先必须是诸夏一员,具有分封的合法性;其次还应有较高的㊁有周礼特色的文化发展水平㊂为什么秦㊁楚㊁吴㊁越四国不能称为霸权国家?终春秋之世,秦国都不算一流强国㊂秦国权力在秦穆公时达到鼎盛,于前624年夺取晋国王官,此时亦不过称霸西戎而已㊂①秦国虽觊觎河西之地以及郑国土地,但由于晋国的阻拦,秦国在春秋时期未能向东扩展㊂秦国地处西隅,其文化与中原地区有较大差别,又采取兼并政策,长期被视为夷狄国家㊂②直到秦孝公时期,秦国仍然是 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③㊂在春秋时期,秦国常与更强大的修正主义国家 楚国结盟,借用兰德尔㊃施韦勒(R a n d a l l L. S c h w e l l e r)的词汇来描述,秦国属于 豺狼型 修正主义国家,因其自身能力不足而需要依靠更强的修正主义国家而并非霸权国家来实现自己的扩张野心㊂④春秋的大部分时期内,楚国的国家实力是除晋国以外最为强大的,楚国还在一定时期内在中原地区对晋国具有微弱的战略优势㊂然而,楚国推行兼并主义政策并轻视周王室,破坏以周礼为基础的体系规则,但却不能制定和维护新的规则,这都使楚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大的修正主义国家,是诸夏国家的最大威胁,也是霸政体系主要的针对对象㊂楚国早期自认蛮夷⑤,并将汉水流域姬姓国家全部消灭㊂楚庄王之后,楚国政策有所改变,开始频繁参加诸夏会盟,但是仍有 观兵于周疆 问鼎之大小轻重 之举㊂⑥公元前587年,鲁国大夫季文子曾说: 楚虽大,非吾族也㊂ ⑦可见诸夏国家直到此时仍不认为楚国是诸夏国家㊂齐㊁陈㊁郑㊁蔡等国对楚国的依赖,更多是出于战略①②③④⑤⑥⑦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文公三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29页㊂蒙文通:‘古族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70 72页㊂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2页㊂R a n d a l l L.S c h w e l l e r, B a n d w a g o n i n g f o r P r o f i t:B r i n g i n g t h e R e v i s i o n i s t S t a t eB a c k 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e c u r i t y,V o l.19,N o.1,1994,p p.72-107.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1695页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宣公三年,第669页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成公四年,第818页㊂128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4期)需要,而不是出于对其认同㊂晋国霸政体系确立之后,楚国的兼并主义政策受到限制,而一旦晋国霸政体系出现危机,楚国仍然会伺机兼并其周围的弱小国家㊂诸夏国家与楚国亦有文化上的隔阂①,楚国 不与中国之号谥 ②,其衣冠服饰亦与诸夏有较大差别㊂吴越两国与诸夏交往更少,文化与诸夏国家差距更大,诸夏更加以蛮夷视之,两国亦自认为蛮夷㊂③楚㊁吴㊁越三国君主都自称王,这属于典型的僭越行为,在春秋时期是修正主义国家的典型标志㊂秦㊁楚㊁吴㊁越四国都不是领导春秋时期霸政体系的霸权国家,未能履行通过会盟保护诸夏国家㊁协调诸夏各国矛盾㊁维护周礼权威等重要职能㊂与四国不同,春秋中后期备受晋楚争霸池鱼之殃的郑国在春秋霸政体系的建立方面反而有一定先导作用㊂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成为小霸㊂郑国与齐鲁两国开始通过盟会方式征讨不恭㊂公元前713年,三国举行中丘之会㊁邓之盟决定讨伐 不王 的宋国;次年,又通过郲之会讨伐 不共 的许国㊂④郑国还多次参与征伐北戎的战争㊂公元前706年,郑国还曾帮助齐国应对北戎的侵略㊂⑤然而,郑国国力弱小,不能将这种盟会制度化㊂郑庄公又与周王结怨,在周郑葛之战中,郑将祝聃射伤周桓王,这是明显的僭越行为㊂郑庄公去世后,郑国逐渐衰落㊂郑国在霸政体系的构建中作用十分有限㊂真正领导春秋时期霸政体系的霸权国家是齐㊁晋两国,而尤以晋国最为重要㊂齐国可以说是开霸政体系之先河,而晋国则是春秋时期霸政体系的长期领导者,其霸政维系了近一个世纪㊂齐国经过管仲治理,经济㊁军事得到快速发展,为其霸主地位奠定了良好基础㊂齐国在公元前680年的鄄之会中崭露头角㊂在鄄之会中, 齐请师①②③④⑤参见:黄莹:‘楚人的文化心理“,‘楚天主人“2013年第10期,第50页㊂司马迁:‘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1692页㊂子贡出使越国时,越王勾践 身御至舍而问曰: 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 参见: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2198页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隐公十年㊁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3㊁73页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桓公六年,第113页㊂于周 ①,讨伐宋国;次年,齐国又召集了第二次鄄之会, 齐始霸也 ②㊂之后,齐国又先后领导了十次左右的会盟㊂在这些会盟中,经常性参加的诸侯有鲁㊁宋㊁郑㊁卫㊁陈㊁许㊁曹等,公元前656年的召陵之盟,还迫使楚国参与会盟㊂然而,齐国的国家实力并没有显著超出同时期的楚国,其影响力也只限于华夏地区东部,这使齐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极大限制㊂即使在诸夏国家中,齐国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霸权㊂晋国不曾参加齐国组织的任何一次盟会,晋献公本欲参加葵丘之会却中道折返,可见晋国并未认可齐国的地位㊂由于地理原因,齐桓公时期的齐国与秦国基本没有打过交道,也难以判断齐秦两国国力的高下㊂总体来说,齐国在整个春秋国家间体系中不具有绝对突出的地位,其国家实力离体系中单极甚至准单极的要求都有不小的距离㊂齐国霸权地位也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内乱,霸权地位丧失㊂后来晋国崛起为头号强国,齐国不再有机会称霸㊂真正长期主导春秋时期诸夏霸政体系的霸权国家是晋国㊂从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到公元前6世纪40年代晋国内部动荡的近一个世纪中,晋国的霸权虽然经过短暂中衰,但一直是诸夏联盟的领导者㊂在这一个世纪里,晋国不仅是诸夏国家中绝对的霸权,而且在整个春秋国家间体系中,晋国至少是体系的准单极㊂从国家实力上讲,晋国的整体国力远大于除楚国外的其他诸侯国㊂楚国的整体国力最接近于晋国,但亦有不小差距㊂晋国处于齐㊁秦㊁楚㊁戎狄几大势力地理中心位置,除与楚在中原地区相争外,晋国还要抵御西方秦国的东向扩张政策,消除戎狄国家对华夏诸国的威胁,保证齐国等诸夏国家承认晋国的霸主地位㊂在这样的战略压力下,晋国仍能达成其多重战略目的,并在与楚国争霸中原中长期占据优势,几乎以一国之力同时抗衡多股势力并取得优势,符合本文对准单极的定义㊂邲之战(公元前597年)后的10年中,晋国国力有所下降,与楚国中原争霸处于下风,在这种情况下,晋国却仍然能够相继灭赤狄潞子㊁败秦于辅氏,灭赤狄甲氏㊁留吁㊁铎辰,复王孙苏于王室,败齐于鞌③,足见晋国国力之强㊂同时,在这一个世纪①②③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庄公十四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6页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庄公十五年,第200页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宣公十五年㊁十六年与十八年,成公二年,第763,766-767,777,789 792页㊂里,秦㊁楚两国仍然不放弃兼并主义政策,而晋国则基本终止以兼并政策扩张实力,这限制了其国力的发展速度㊂在这种不对等竞争的情况下晋国仍能实现其主要战略目的,足以证明了晋国国家实力的强盛㊂战国时,魏惠王曾追念晋国的强大,对孟子说 晋国,天下莫强焉 ①,可见晋国的超强国家实力曾在春秋时期为天下所公认㊂在晋楚四大会战中,除邲之战楚国胜利外,城濮之战㊁鄢陵之战和湛阪之战皆为晋胜㊂在大国较大规模战争中,除邲之战外②,晋国基本没有在重要战役中落败㊂③秦国终春秋之世未能东向扩张;楚国邲之战后达到权力顶峰,楚王犹叹 晋未可与争 ④㊂即使晋国分裂之后,魏㊁赵两国也分别是战国初期和后期的重要强国㊂晋国的强盛,可见一斑㊂晋国国力强盛的原因是多重的㊂晋武公㊁晋献公的扩张主义政策为晋国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权力基础;晋献公尽诛群公子,打击了公族势力,强化了国君权力,并大量任用异姓为大夫,诸卿 因材器使 务于以事功显 ,使晋国的国家机器高效运转;晋文公进行军事改革,作三军三行(后为五军),大大提高了晋国的军事能力;同时,晋国在担任中原盟主期间, 多得贡赋,国力充盈 ㊂⑤晋国又不失时机地通过城濮之战和崤之战给予楚国与秦国决定性的打击㊂这都使晋国的整体国力远出同侪㊂晋国的地缘位置对其主导国家间体系亦十分重要,晋国处于齐㊁秦㊁楚三大强国的地理中心位置⑥,四面与戎狄国家相邻,这虽使晋国成为四战之地,但也为晋国投射权力㊁挫败这些国家的扩张主义和修正主义政策提供了便利条件㊂①②③④⑤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㊃孟子集注“卷一‘梁惠王章句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5页㊂王官之战中秦晋两国并未进行大规模交兵,此战亦不能算是晋国的大失利㊂以战争结果衡量各国国力有循环论证之嫌,但晋国能够同时抵抗各方面的挑战并占有优势,可以说明晋国国力远超他国㊂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成公三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14页㊂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2 63页;李孟存㊁李尚师:‘晋国史“,太原:三晋出版社,2015年,80 93页㊂晋国在公元前593年灭赤狄甲氏㊁留吁㊁铎辰后与齐国接壤,在公元前525年灭陆浑之戎后方与楚国接壤㊂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22 23页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霸权稳定论摘要: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但其霸权产生稳定的基本思想并不符和当前美国主导下的世界。
霸权并不能产生稳定,相反,霸权主义还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理解这一点,对于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的产生、阐释、分析、理论结构、意义正文:一、霸权稳定论的产生霸权稳定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核心,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罗伯特·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的,罗伯特·基欧汉所提出的“后霸权主义”是对霸权稳定论的修正,但在理论上却与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有很大差别。
该理论“认为,由一个国家主宰的霸权结构,非常有益于强大国际体系的发展,这个体系的运行规则比较明确,并且得到很好的遵守。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它关于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解释一度对于国际关系学界以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都有很大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在美国的自由主义霸权特征日益明显的今天,霸权稳定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其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吉尔平.他们认为: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或者两个国家,是这种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其基本观念是: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霸权稳定论现实的描述了单极格局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看,其他国家会更加担心霸权国家的能力而不是意愿.吉尔平认为最容易破坏现状稳定性的因素是国际成员之间能力发展不平稳,这种实力增长差异最终会导致体系内部发生权力重新分配的根本变革。
二、霸权稳定论的经济阐释霸权稳定论提出,开放并且稳定的国际经济的政治条件至少有三个。
首先,一个或几个国家必须进行经济和政治领导;领袖国的任务是提供稳定的国际货币,促进自由贸易,确立管理国际商务的公平规则。
其次,稳定的国际经济必须建立在主要经济大国的合作基础上。
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必须相信自由贸易和其他形式的国际商务对他们有利。
而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
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经常会有一些强大的诱因,驱使一个行为体进行欺诈和损害其他行为体,因此,很需要一个政治领导来发挥管理和执行政策的作用。
此外,霸权国家的经济可以发挥几个对于世界经济的运转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为了限制冲突,确保平等,或者创造和谐一致的环境,霸权国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建立国际机制。
这种机制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从而防止欺诈和损人利己,执行自由经济的各种规章原则,并鼓励别国分担维持世界经济体系所需要的费用。
其次,霸权国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管理汇率结构,并对各国国内货币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
此外,霸权国通过率先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可以推动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它的对外投资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通过技术转让和知识扩散,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和专门知识。
总之,霸权国通过控制金融资本、特殊技术和自然资源,以及本身强大的军事实力掌握了领导其国家经济的手段。
霸权稳定论的核心词是“自由”,即:国际经济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规则基础上的,例如开放和非歧视原则。
霸权稳定论并不认为没有霸权国国际经济就不能存在和运转。
显然,国际经济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存在的。
该理论强调的是,除非霸权国存在,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秩序就不可能繁荣和充分发展。
但是只有霸权存在,还不足以确保国际自由经济的发展。
霸权国本身也必须恪守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
霸权国的社会目标和国内权力分配必须有利于国际自由秩序。
霸权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内经济结构,是决定各国对国际自由经济态度的关键因素。
在霸权国不遵守自由主义市场规则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帝国制度,对弱小的国家施加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限制。
而且,主要经济强国必须在支持自由制度的社会目标上完全一致。
其他强国也必须对市场关系的发展感兴趣,霸权国只能鼓励而不能强迫其他强国遵守开放性世界经济的规则。
因此,自由市场体系的出现和发展必须要有三个前提条件:霸权国的存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共同利益。
三、霸权稳定论的政治分析霸权体系是一种稳定系统内秩序的均衡系统,霸权国的实力为系统的稳定提供了保证,并且为弱小国家提供了财产和安全保护,霸权的成功一部分在于霸权国将自己的意愿施加给弱小国家,一部分在于其他国家从中获益并接受霸权国的领导。
霸权稳定的范例早就存在过,在古代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所谓“罗马治下的和平”。
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又出现了所谓“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英国以其绝对的经济优势和强大的海军力量建立起一个日不落帝国,维持了一百年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了新的世界霸主。
然而,霸权稳定论者也承认,从来不会有什么绝对稳定的霸权体系。
各国发展不平衡乃是国际政治中的普遍规律。
随着各国实力的消长,国际体系、特别是霸权体系中将面临变革的问题。
因此,国际政治中的变革问题就成了霸权稳定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一)霸权与国际体系建立国际体系与建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都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行为体进入社会关系并创立社会结构,都是为了更多的谋求各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利益。
尽管社会制度给所有行为体的行为都设定了各种约束,但是,它本质上最有利于该社会制度中权力最大的那部分成员的利益。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经济、技术和其它领域的发展变化,各个行为体的利益以及行为体之间的权力平衡情况也必然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那些从这个社会制度的变化中得益最多的个体行为者和那些获得权力来影响这种变化的个体行为者,就会设法以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改变这种制度。
因此,政治变革的前提,存在于现存社会制度与那些在该制度变革中受益最大的行为体权力再分配的断层处。
研究国际政治的变革,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国际体系这种社会制度上,特别要把重点放在政治行为者为了谋取更多的自身利益而作出的改变国际体系的努力上。
霸权稳定论认为,一个国际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多种多样的行为体、行为体之间有规则的互动、以及对国际体系本身的某种控制形式。
在当代,民族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之间的互动日益深化,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尽管有些学者认为国际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无政府状态,亦即不可控性。
然而,霸权稳定论认为,至少有三方面的因素对国际体系的控制形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国际体系内各主要大国或大国联盟的权力分配;二是国家间威望的不同层次;三是统治和影响国家间互动的一系列权利和规则。
霸权稳定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系统性变化”的问题。
这种变化包括权力在国际上分配的变化,威望等级的变化以及体系中具体规则和权利的变化。
实际上,这种变化就是国际体系的那些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和帝国的兴衰变迁。
(二)国际体系的变革一般来说,国际体系的变革方式无外两种,一种是渐进的和平方式,表现为谈判、外交等等;另一种是革命性的变革方式,主要表现为战争。
在互动的层次上,渐进式的变革非常多,在体系层次上,“系统性的变化”和“体系的变更”通常以霸权战争来实现。
三、霸权稳定论的理论结构1、霸权的战略目标。
自由经济制度是霸权的产物,没有霸权就没有自由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是说霸权是为世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制充分发挥作用、顺利运转而存在的。
具体来说,没有霸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就无法运转。
但是,有了霸主,自由市场经济也未必能顺利运转,这里有一个霸主国的价值取向问题,即霸主国是否具有自由的意识形态。
因此,要使市场机制在国际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霸权国本身必须恪守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即“霸主国的社会目标和国内权力分配必须有利于国际自由秩序”。
2、霸权的运转机制。
在构建这一理论支柱时,金德尔伯格从经济学中引进了公共商品概念。
他认为,在国际关系领域里,同一国国内开放的市场经济一样,也存在公共商品。
国际关系领域里的公共商品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建立在最惠国待遇、一视同仁原则和无条件互惠原则基础上的自由开放贸易制度;二是稳定的国际货币;三是国际安全的提供。
3、霸权的趋势。
吉尔平从三方面论证了霸权必衰。
首先,他从市场机制的角度作了分析。
霸权是建立在霸主国压倒一切的军事经济和科技实力之上的,但是衡量一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标准,既不在于现有的生产能力大小或对某种技术的垄断,也不在于资源上的自给自足,而是在于该国经济自我改造和对全球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
但是这种创新和适应能力是很难长时间保有的。
因为尽管市场力量的解放和发展需要一个有利的政治环境,但是市场又是按其本身规律运作的。
竞争机制使市场上经济力量分布和格局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竞争优势是流动的,是不断从一国转向另一国的。
新的竞争强国必然要求政治权力的再分配,老的霸主不断面临后起者的挑战。
这种挑战非常残酷,最终只能以战争形式来决定胜负。
世界史上霸主国的每次更替都是以战争为先导。
自从资本主义问世以来,先是法国通过路易十四战争向英国的霸权挑战,后是德国再度向英国的霸权挑战,却均未取得成功。
但是,后起的美国则通过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英国的霸权,并取而代之。
正如吉尔平所言,“市场力量的解放改变了政治格局,破坏了霸权,开创了全世界最终必须适应的新的政治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霸权的衰弱是不可避免的。
四、霸权稳定论的意义霸权稳定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核心,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霸权稳定论不只是一种学术理论,而且是现今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理论指导。
冷战结束后,两霸相争的国际政治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
不少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美国的单极世界,可以放手推行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霸权。
因此,弄清霸权稳定论的来龙去脉对认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所谓美国单极霸权的本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1]张季良,国际关系概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4[2]杨曼苏,国际关系理论导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3]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M],李晖,孙芳[译],海南出版社,2008.9 [4]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邓国健201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