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_秦亚青

合集下载

权力_制度_文化_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

权力_制度_文化_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


权力・ 制度・ 文化
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 , 单位特征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国 际体系单位 — — — 国家 — — — 是同类的 、 功能相似的单位 。 如果说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是只要有国家体系存在就 不会发生变化的因素 , 作为体系单位的国家又都是同 类和功能相似的实体 ,那么 ,在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 个重要原则方面 ,只有权力分配是可变因素 。因此 ,沃 尔兹的体系结构就被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 。 由于沃尔兹对于实力分配的基本思考在于 “集中关注 作用最大的国家” , ④所以 , 权力分配就是指大国之间 的权力分配 。 既然国际体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大国之间的权力分 配界定的 ,那么 ,这样的权力到底是什么权力呢 ? 对于 结构现实主义来说 , 这显然是国家的物质能力 。沃尔 兹提到了 “经济 、 军事和其他能力” , ⑤并且以 “极” 的概 念表示国际体系结构 , 比如两极 、 多极等结构 , 说明结 构的根本特征是国际体系中主要单位之间的物质权力 分配 ,亦即大国之间物质实力的分配 。 新自由制度主义设定的国际体系特征是国际制 度。 新自由制度主义并没有否认沃尔兹的结构 , 认为 以大国间实力分配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结构是国际关系 的重要因素 ,不过 ,国际体系的特征并不仅仅如此 。正 如基欧汉所说 “现实主义者所强调的权力分配当然是 , 重要的 ; …… 但是 ,国际体系层次上的人类活动同样会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① 结构和国际制度 。 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是相当缓慢 的 ,要等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之后才能够完成 。于是 , 新自由制度主义就可以假定 国际体系结构为常数 。在国际体系结构不变的情况 下 ,国际制度就成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特征 。国际制 度是 “ : 连贯一致并相互关联的 ( 正式或非正式的) 成套

国际关系学书籍推荐

国际关系学书籍推荐

国际关系学书籍推荐小海收集整理国际关系经典书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秦亚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著作)、《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著作)《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者[美]罗伯特·杰维斯·秦亚青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关系理论》·达里奥·巴蒂斯特拉(DarioBattistell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际政治理论》·肯尼思·华尔兹(美)·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美)吉尔平·北京大学出版社《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北京大学出版社《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第七版)》·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者(美)汉斯·摩根索·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修订·美-肯尼思·汤普森戴维·克林顿《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2000· [美] 保罗·肯尼迪·陈景彪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大国的崛起》·(英)威尔士·徐建萍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国政治的悲剧》·约翰·米尔斯海默·王义桅、唐小松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霸权之后》·(美)罗伯特·基欧汉·上海人民出版社《权力与相互依赖》·[美]基欧汉·奈·门洪华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国际关系史》·袁明·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复旦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关系》·丁金光、李广民·时事出版社《国际关系学概论》·张季良·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关系学理论与方法》·第四版·罗伯特·杰克逊乔格·索伦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 (美)康威.汉得森(Conway W.Henderson) ·金帆译·海南出版社《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洪银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王逸舟·上海人民出版社《当代国际关系》颜声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国家间政治》·汉斯•摩根索/肯尼斯•汤普森修订/戴维•克林顿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世界知识出版社《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美)亨廷顿(S.P.Huntington)著·华夏出版社《比较政治学》· [美] 劳伦斯·华夏出版社《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英]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美] 莱斯利•里普森·华夏出版社《国际关系精要》·(美)明斯特·上海世纪(上海人民)《20年危机》·[英]爱德华•卡尔·世界知识出版社《理解国际冲突》·小约瑟夫•奈·上海人民出版社《系统效应》·[美]罗伯特•杰维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大国政治的悲剧》·(美)米尔斯海默·上海人民出版社《权力与相互依赖》·罗伯特•基欧汉/小约瑟夫•奈《霸权之后》·(美)罗伯特•基欧汉·上海人民出版社《旧制度与大革命》·[法] A.de 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北京大学出版社国际关系类书籍推荐,这些都是了解国际关系专业的基础读物,相信对国际关系不太了解的跨专业考生读过这些书以后一定会对国际关系有一些新的认识,不过最好按下列顺序从上到下依次阅读,读过这些书以后便可以读下一楼的国外部分了(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推荐书目中红色标注书目也属于垃圾类书籍,但由于国内确实找不到能够替代的相关书籍故也将其列于本表之中,读者只需了解即可不必在上面浪费时间。

外院考研参考书目-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复习笔记

外院考研参考书目-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复习笔记

国际关系理论考研重点资料《权力·制度·文化》学习笔记三、新自由制度主义(一)自由主义发展历程1、政治自由主义发展进程:①两战期间②二战后③70年代④90年2、新自由制度主义发展历程①80年代:从国际制度探讨到国际制度理论体系②90年代:学理论战及实证领域研究(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的合作①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三个命题②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三个命题③合作的含义④囚徒困境和避免共同失利博弈⑤导致合作失败的原因2、国际制度:①国际制度的定义②国际制度的三种形式③国际制度的特征④国际制度的两个效应⑤国际制度的功能(三)对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批判1、忽略国际制度阶级性2、淡化国家实力3、相对收益问题阻碍合作(一)自由主义发展历程1、政治自由主义发展进程:①两战期间:被称为“理想主义”,一度盛行。

②二战后:冷战使自由主义在西方政治学界和政界失去了市场,被挤至一隅(区域一体化研究)。

③70年代:政治自由主义重新抬头,《权力与相互依赖》是自由主义重振旗鼓的宣言。

④90年代:冷战结束,发展出六个相互关联的学派。

2、新自由制度主义发展历程①80年代:从国际制度探讨到国际制度理论体系,其代表作有:《权力与相互依赖》《霸权之后》《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国家为什么合作:国际关系中的条件与选择》②90年代:学理论战及实证领域研究(1)学理论战: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著作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辩论》、《国际关系理论论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挑战》(2)实证领域研究:《冷战之后:国际制度与欧洲国家战略》(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的合作①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三个命题(1)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国际无政府状态本身就是国家之间竞争和冲突的温床,从根本上限制了国际合作。

(2)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民族国家。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1317020233 材料13-2班郭森森《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近来拜读了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的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感受颇多。

这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和与欧亚长远外交战略的经典著作。

此书的作者布热津斯基博士,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战略思想家,曾担任过民主党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相信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

这部著作为注意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参考价值和可能引起争议的看法。

本文作者在冷战结束后的第7年,写下这本书。

布氏在此背景下,为美国在最大的对手轰然倒下后的7年里,做出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美国此时已经是全球霸主,在苏联的倒下,美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看,得欧亚大陆的天下者,即是全球的天下者。

进而对苏联的倒下出现的在欧亚大陆的上以及周边的各种状况做出了一一的分析和论述。

书中视欧亚大陆为一个大棋局:“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

本书分为七章,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第七章为第四部分,是对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总体分析。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从美国的1898年的美西战争胜利,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维持西半球地位,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缘政治膨胀和短暂机遇,到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战争胜利,美国完成走上全球大国道路,再此苏联是与美国争霸和可以抗衡的世界大国。

双方竞争各有优势,而美国在政治民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体系结构相对占优;在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中国个朝代、西班牙和英国等世界其他帝国在军事力量、经济、技术实力、文化以及交往和控制的范围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美国要建立全球体系,要反映美国国内经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多元性,即建立一个标准式的美国模式和美国的世界,作者认为这不是每个民众的想法,而是美国民主思想、经济发展、技术先进、发达通讯和文化吸引等的作用。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终极笔记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终极笔记

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七国际关系中的进程因素——兼评刘靖华的《霸权的兴衰》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强调国际进程的重要意义,《霸权的兴衰》,刘靖华先生从国际政治的基本观念入手,讨论了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霸权稳定与霸权转移理论,复合相互依存理论,商业自由主义,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全球化问题等,并且也贯穿了和涉及了一些像中国的国际战略等属于策论范畴的讨论。

本文重要讨论三个问题:A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B国际制度作为国际进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C国家间互动作为国际进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一、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霸权的兴衰》的理论框架是政治现实主义,其研究方法也是先验理性推理,它的整体结构由三个关于国际关系特征的假定作为支点的:(1)国际系统无政府秩序(2)世界资源的稀缺性(3)自私的,先验理性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行为体地位,国际系统的无政府状态,可分配资源的有限性和国家的理性自私特征决定了国家之间以权力为核心的竞争。

《兴衰》的这三个支点将其置于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之中。

以权力关系定义国际系统结构,以国际系统结构定义国家的国际行为,以资源分配矛盾定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冲突。

二、国际进程的作用(Ⅰ)国际制度国际进程指系统单位的互动和互动方式,属于系统层次非结构因素,基欧汉把国际制度定义为包括三个内容的体系: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兴衰》是把国际制度作为一种手段处理的,它认为国际制度是各国在无政府状态下为保证安全利益和争取相对利益而造就的妥协产物。

首先,反映了大国的意志。

认为国际制度是霸权国在国力衰弱时期维持霸权地位的一种低成本手段,只会使强者更强,弱者倍受损失。

这样国际制度就完全成了一种手段,成为权力因素,被纳入了以权力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之中。

其次,《兴衰》在批判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时候,认为新自由制度主义事先设定了国际制度的公共性。

三国际进程的作用(Ⅱ)国家间互动先验理性主义指行为者的理性是预先设定的,即在没有历史、经验和实践互动的情况下,行为者被事先设定具有理性特征,能够确定自己的利益和对利益的威胁,能够根据这种判定考虑可能的政策和政策结果,也能够采用最低成本实现可能实现的最大利益的行动。

国际关系研究中概念操作化问题刍议_以_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_为例

国际关系研究中概念操作化问题刍议_以_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_为例

收稿日期:2004-02-25作者简介:聂军(1972-),男,湖北随州人,襄樊学院政法系讲师,南开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

国际关系研究中概念操作化问题刍议以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为例聂 军(襄樊学院 政法系,湖北 襄樊 441053)摘要:通过对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一书中的因果关系及其变量的操作化进行考察,认为该书在对关键的变量 霸权国的支持行为 的操作化上存在着逻辑错误以及在转化为具体的指标时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影响了理论的建立。

关键词:概念化;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国际关系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4)03-0020-03秦亚青先生的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以下简称 冲突 )系统地考察了冷战期间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支持行为的特点。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在国际武装冲突中,霸权国比较可能支持霸权挑战国或潜在挑战国的对手。

[1]这里的霸权挑战国指的是苏联,潜在挑战国指的是地区强国。

这个理论假设把护持霸权地位和霸权国的支持行为看作是一对具有可能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变量,其中霸权国护持霸权地位是目的,是原因;霸权国的支持行为是手段,是结果。

该书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对传统研究方法的梳理,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设定(assumption),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提出研究假设(hypothesis),然后运用演绎的方法推演出工作假设(working hypothesis),并运用战争数据库来验证工作假设,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论。

全书从构架上来看,基本上符合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从理论设定到假设再到经验的实证等,都遵循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但是,笔者通过数次研读该书,发现该书在对关键的变量 霸权国的支持行为 的可操作化上进而在信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美国的立场的划分犯了 划分不全 的逻辑错误霸权 一书认为,霸权国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立场可分为支持和中立两种。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课件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课件

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理论篇四、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引:格劳秀斯的国际社会和法制思想、洛克的个人主义和权利政治理念、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康德的世界永久和平理论构成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的理论源泉。

古代自由思想的人物有:荷马、柏拉图、波利比奥斯、斯多葛学派、西塞罗、奥雷里奥斯、托马斯-阿圭纳。

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1、时代背景:一是欧洲经受长期的战争,二是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2、格劳秀斯发展了罗马自然法则思想,使之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在此基础上著作了《战争与和平法》,系统讨论了国际法,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确定了国际法准则,被誉为“国际法之父”,他的观点兼有政治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性。

3、格劳秀斯对国关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P58)首先,提出了国际社会说(国家组成的社会)其次,强调了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作用第三,认为国家行为具有可约束性,合作是可能的再次,影响着国际机制理论和后来发展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两大贡献:关于国际社会的思想和对于国际法在国家间关系的论述国际机制理论和后发展起来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著作《政府论》,主要贡献是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开拓和政治理论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对个人自由和有限政府权力的论述。

洛克的影响表现在:(1)他的个人主义政治观(人权高于主权:这是洛克自然状态和霍布斯自然状态的区别)(2)他的自然状态说(和霍布斯的区别之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洛克的继承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对国家作用的认识第二,对主权和人权的认识三、亚当-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理论1、思想体系上:→(影响)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2、方法论上:→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亚当-斯密最重要的贡献是自由资本主义学说关于重商主义理论(P70)亚当-斯密的理论:首先,提出并论证了“看不见的手”的重要概念其次,强调自由资本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再次,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双赢的游戏最后,整个自由资本主义理论体系中,个人是最重要的行为体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批判理论)康德:主要贡献是在哲学理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这三部著作奠定了康德作为哲学大师的批判理论体系,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理性的局限。

(原创未发表)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评《霸权之后》

(原创未发表)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评《霸权之后》

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评《霸权之后》内容摘要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状态下的权力斗争,理性自私的国家行为体永远相互猜忌,不可能走出“安全困境”。

而以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罗伯特〃基欧汉和曾担任美国政府外交政策智囊人物约瑟夫〃奈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际机制可以因其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信息、减少不确定性等功能,而为越来越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所需要,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

这个结论是否真的具有说服力呢?本文将就基欧汉《霸权之后》一书中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的推论部分提出几点质疑。

读完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即新自由制度主义证明的合作仅仅是可能而已。

其实,现实主义者何曾完全否定过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存在?只不过现实主义者提醒我们注意:不要把和平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国际合作上,否则,最终受损的是本国的国家利益。

两者区别还是在量上。

国际关系到底以权力斗争为主旋律,还是以合作为主旋律?根据秦亚青教授的理解,新自由制度主义应该持后者观点即认为国家之间的合作才是国际关系的实质。

①合作的可能性是否真的有这么大呢?我不否认国际关系中合作和竞争共存,这里我主要是质疑基欧汉对合作可能性估计地过高了,或者说其在论证合作的巨大可能性时存在逻辑上的论证不充分。

本文将先简要概括《霸权之后》的主要内容,然后侧重书中第六章,从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角度质疑国际机制对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信息的强大能力。

因此,“国际关系实质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这一结论也要打个折扣。

基欧汉其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大师,①秦亚青.《国际制度和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94页。

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

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

陈积敏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博士大家好,我是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陈积敏,主要从事美国问题研究。

今天在这讲之中,我们主要想谈一谈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

之所以选取了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少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之后所建立的这样一种国际体系,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制度把它联系在一起的。

而国际制度与美国在二战之后所确立的霸权地位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我们今天选取这样一个主题跟各位作一个介绍。

在这讲之中,我们想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从概念上面来界定一下什么是国际制度,什么是霸权,以及它们的功能与作用是怎么样的;第二个方面,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点,回归到中国的视角来看待如何去认识,以及如何去对待美国的制度霸权。

一、概念分析:国际制度与霸权关于国际制度,在国际关系理论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们引用的是国际机制,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国际机制与国际制度之间存在着一个很细微的区别,但是,我们在此不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所以我们就通过对国际机制这个含义的认识就跟各位强调一下国际制度的含义。

所谓的国际机制是指国际关系与特定领域里汇聚着行为体预期的一系列明示和暗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这句话是从英文之中翻译过来的,源自于美国的一位学者Krasner 在1983 年出版的一本书,是由他出版的《国际机制》之中的一段话,这句话读起来比较地拗口,但我们给它深入地剖析一下,分解开来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第一个,它的背景是什么?是国际关系领域之中的一个概念,所以其领域是国际关系领域;第二个,它的主体,国际行为体,主要是国家;第三个,它的核心。

这个国际机制一个很核心的概念是国际行为体共同认可的一套原则、归分,所以它的核心内容是必须要得到国际社会之中的行为体,即国家的认可。

体现方式比较灵便,具有明确的、明示的方式。

如国家与国家之间订立的条约、国际法律,同时还有一些不需要明文规定的,如国际惯例。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大致路径——以秦亚青为个案的研究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大致路径——以秦亚青为个案的研究

国霸 权” 之说 。② 客观地 说 ,美 国在 国际关 系理论 领域 优势 地 位 的形 成有 一定 的 必然性 ,相关 理论对 于 提升人 们认 识 复杂 国 际关 系 事实 的能 力也 有一 定 的价 值 。 从学 科发 展角 度看 , 没有 历代 美 国 国际 关 系学者 持之 以恒 的努 力 , 国际关 系学 可 能仍 然会 附属 于政 治学 、历史 学等 学科 ,不可 能有今 天 这样 独立 的学科 地位 。从 中 国国 际关 系学科 的发 展历 程来 看 ,美 国国 际关 系理论 的影 响也 是十 分 明显 的。 其积 极 意义在 于 :“ 不仅 使 我们 意识 到 国际关 系理论 的重要 性 ,认识 到 如何做 学 理性 研 究 , 也使 我们 的 国际关 系学 科具 有更 加独 立 的地位 和更 加 明确 的 内涵 ” 。
但毋庸讳言 , 包括美 国国际关 系理论在 内的整个西方 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 根植于
西方 的 历史文 化传 统 和 国际关 系实 践 ,在 某种 意 义上讲 仍然 是一 种地 方性 知识 , 其局 限性 不能 否认 。 它像一 切 有解 释力 的社会 理论 一样 , 具有 一 定 的适 应 范 围 ,
程建构主义”的研究路径 ,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细览秦亚青的著述 ,可以将他 的研究路径初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系统研 习和深入 反 思西 方主 流 国际关 系理论
在 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谱系中,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美国国际关系理
论, 占据极 为重 要 的位置 , 以至 于形成 了国际关 系领 域 的 “ 美 国重 心 ” 甚 至是 “ 美
P e t e r M. Kr i s t e n s e n a n d Ra s Ni e l s e n . Co n s t r u c t i n g a Ch i n e s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e l a t i o n s Th e o r y: A S o c i o l o g i c a l Ap p r o a c h t o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 /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o l i t i c a l S o c i o l o g y , Vo 1 . 7 , 2 0 1 3 ,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重点总结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重点总结

权力制度文化秦亚青理论篇一、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1、知识谱系:就是一个学科中知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系统),表现了知识产生和再生产的过程。

表现为两要素:第一知识谱系表现科学发展的主题,即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知识谱系必须表现学科的发展宏线,即以重大理论为里程碑的理论发展轨迹2、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宏线是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如下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里程碑:(1)1948年,摩根素《国家间政治》(政治现实主义),主张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人追逐权力的本性(以追求权力的国家利益、冲突);(2)1979年,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主张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安全的国家利益、冲突),以无政府的强调和权力分配的关注为主。

代表人物:卡普兰、克拉斯纳、奥根斯基、库格勒、吉尔平、米尔斯海默(古典的权力斗争+无政府体系的结合→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

新旧现实主义认为冲突时不可避免的。

第二个里程碑:1977年,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1984年基欧汉的《霸权之后》(新自由主义成熟),1986年基欧汉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1993年,鲍德温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从国际机制方面出发→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合作时可能的代表人物:阿克塞尔罗德、奥伊、斯坦、鲁杰等。

引入了非物质性的内容(制度)第三个里程碑:1992年,温特的《无政府状态时国家造成的》→建构主义宣言;1995年,《国家安全的文化》实证性论文集,卡曾斯坦、温特、费丽莫、杰普森等著;1999年,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成熟。

主张: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国际无政府状态是由主要成员在其相互的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国家可以造就一种从根本上趋于合作的国际文化二、国际政治学的三个新的特点:首先,是对合作的研究力度加大其次,是社会学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加大第三,时人文精神的加强注:西方国际关系说的两个传统:一时追求宏理论的传统,表现为构建体系理论的持续,二是西方中心的传统。

国际关系必读书目(终审稿)

国际关系必读书目(终审稿)

国际关系必读书目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国际关系必读书目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二版)(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五年——一九八O年),法律出版社,1986年12月第2版。

2.《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

3.《邓小平文选》第1、2、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第1版及1994年10月第2版。

4.《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5.李宝俊着:《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6.梁守德、洪银娴着:《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7.[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着:《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8.王圣诵主编:《国际关系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9.陈向阳着:《中国睦邻外交:思想、实践、前瞻》时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0.鲁毅等着:《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

1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2.蔡拓等着:《国际关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13.[美]着:《国际关系:21世纪的政治与经济》,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4.[美]斯蒂芬?范埃弗拉着:《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5.《江泽民文选》1、2、3卷 ,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6.康绍邦、宫力着:《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九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7.康绍邦、宫力等着:《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九州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8.颜声毅着:《当代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独家资料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独家资料
更多资料请到易研官网 下载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保证国际合作的有效机制是国际制度,因为国际制度可以通过加大或 减少国际之间的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的信息,调整博弈效用结构,加强互给行为,加强对未 来的重视,使行为体相互期望值趋同,达到促成国际合作的目的。 三,国际合作困境与国际制度 △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 (1)正式政府间国际组织(IGO)和非政府组织(NGO),有明确规定的规章,章程 (2)国际机制: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IMF,WTO (3)国际惯例:指有着非常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 值趋同得非正式制度,例如:未明确本文规定的外交豁免权等。 △新自由制度主义定义国际制度的三个特征:(信息分配成为新自由制度主义得核心变量) 第一,权威性 第二,制约性 第三,关联性 他们认为国际制度的这些特征,使其能够解决合作困境的主要问题,因而成为国际合作的有 效保证。 国际制度的纵向效应和横向效应(P102)(改变囚徒困境博弈效用) 国际制度促进合作的功能是惩罚和服务性 △国际体系中信息分配成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变量,市场失灵在国际合作领域导致政治 质量的不确定现象。 △国际制度可提供可靠信息: 首先,国际制度本身要求参加国际制度行为体提供标准化信息 其次,国际制度提供行为准则的标准框架,促进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了解。 通过制裁对于故意不合作违规行为的惩罚和通过对于违心不合作行为的纠正是国际制度促 成合作的主要手段,这就是“制度选择”。 四,新自由制度主义批判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缺陷: 首先,新自由制度主义得核心概念——国际制度,是为了维护和延续某种国际社会体系服务 的(为给定的国际体系服务得) 其次,新自由制度主义淡化国家实力的概念,认为在相互依存条件下权利可转换性减弱,因 而通过国家实力在许多问题领域中实现国家目标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但事实上国家实力仍是 国际关系很多情况下至关重要的因素。

评霸权稳定论

评霸权稳定论

・理论研讨・评“霸权稳定论”郭树永 内容提要:“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也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霸权主义政治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一个超强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

本文从历史统计角度,分别对19世纪的英国霸权、冷战时期的美国霸权以及冷战结束后的美国霸权进行分析,认为该理论在安全领域不能成立;并运用经济效用理论,论证该理论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前提也存在重大缺陷。

郭树永:1968年12月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学研究生。

通讯地址:河南洛阳市036信箱22号(471003) “霸权稳定论”,又称“单极稳定论”,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关系学术界盛行的一种国际安全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具有超强军事和经济实力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

该理论有明显的国际政治时代背景。

本文试从历史统计分析和经济效用理论角度论证其不能成立。

一、“霸权稳定论”的内容及其实质 1、“霸权稳定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霸权稳定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70年代首先在经济领域提出,后于80年代初被罗伯特・吉尔平应用于国际安全领域的。

两位学者解释道,所谓霸权国体系,是指由霸权国领导和统治的国际体系;霸权国,是指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够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

金德尔伯格认为,霸权体系的存在对世界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为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着一般经济生活中的公共产品,如自由贸易体系和稳定的国际货币等。

每个国家都可以从中享受这些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

世界经济的健康运行也有赖于这些公共产品的运作。

鉴于一般国家都不愿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正如国内企业家不会主动去修筑公路和灯塔一样———,霸权国就有责任保证提供稳定的货币和开放贸易体制等各种公共产品①。

吉尔平等学者进而在安全领域引进了金德尔伯格的稳定理① C.P.K ingdleberger:“The World in De2 pression:1929—193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2 fornia Press,1973.论,认为霸权国体系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而且有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

秦亚青

秦亚青

这是我在复习中所做的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笔记,因不参加年终考试,特上传论坛,一是为回报论坛,二是给各位研友作个参考,以期明年大家一起相聚外院!国际关系理论笔记(谨供参考)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1,国际关系概念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2,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3,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5,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第二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从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用现实主义观点阐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 《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第二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1948-1979)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书的问世.此书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作.摩根索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是: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理论持续30年.在这个大框架下,国际关系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标志有两个: 其一,现实主义高度理论化.其二,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在现实主义主导阶段,国关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在于战后美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繁荣,人们强调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开始主导国际关系学的研究.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一样.与此相呼应,国际关系学学者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为一种极其筒约的理论,能够用公式表示出来,能够用定量方法计算出来.国际关系学第二次大论战主要是方法论论战,争论焦点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到底能否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硬"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不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建立起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了。

国际政治推荐书目

国际政治推荐书目

国际政治推荐书目国际政治推荐书目1.(美国)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23年版。

2.(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 (美) 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 : 理论与历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235、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6、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

8、(日本)中西治著,汪鸿祥译:《新国际关系论》,学林出版社,2023年。

9.(美国)康威·汉得森著,金帆译:《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23年。

10.王圣诵:《国际关系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23年。

13.(美)斯坦利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4.(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5.(美)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6.(英)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7.(美)塞潦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8.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国际政治推荐书目1.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汉斯·摩根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2.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19993.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布热津斯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4.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卡普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5.国际政治理论沃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6.大外交基辛格海南出版社 19977.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罗伯特·吉尔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8.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亚历山大·温特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9.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基欧汉和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10.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基欧汉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11.大国政治的悲剧米尔斯海默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12.大国的兴衰肯尼迪求实出版社 1988国际政治推荐书目1.世界政治拉西特等华夏出版社 20232.大失控与大混乱布热津斯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3.历史的地理枢纽麦金德商务印书馆 19854.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斯坦利·霍夫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5.理解国际冲突约瑟夫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6.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吉尔平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7.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斯特兰奇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08.全球政治经济学吉尔平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9.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王逸舟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10.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秦亚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1.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肯尼思·华尔兹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2.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费丽莫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13.政治地理学王恩涌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14.奥本海国际法瓦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15.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世界知识出版社 202316.世界民族主义论王联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17.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罗杰·希尔斯曼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8.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罗赛蒂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19.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李道揆商务印书馆 199920.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贝科威茨商务印书馆 197921.现代外交巴斯顿世界知识出版社 202322.外交学概论鲁毅等世界知识出版社 202323.西方外交思想史王福春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1317020233 材料13-2班郭森森《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近来拜读了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的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感受颇多。

这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和与欧亚长远外交战略的经典著作。

此书的作者布热津斯基博士,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战略思想家,曾担任过民主党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相信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

这部著作为注意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参考价值和可能引起争议的看法。

本文作者在冷战结束后的第7年,写下这本书。

布氏在此背景下,为美国在最大的对手轰然倒下后的7年里,做出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美国此时已经是全球霸主,在苏联的倒下,美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看,得欧亚大陆的天下者,即是全球的天下者。

进而对苏联的倒下出现的在欧亚大陆的上以及周边的各种状况做出了一一的分析和论述。

书中视欧亚大陆为一个大棋局:“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

本书分为七章,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第七章为第四部分,是对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总体分析。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从美国的1898年的美西战争胜利,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维持西半球地位,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缘政治膨胀和短暂机遇,到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战争胜利,美国完成走上全球大国道路,再此苏联是与美国争霸和可以抗衡的世界大国。

双方竞争各有优势,而美国在政治民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体系结构相对占优;在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中国个朝代、西班牙和英国等世界其他帝国在军事力量、经济、技术实力、文化以及交往和控制的范围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美国要建立全球体系,要反映美国国内经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多元性,即建立一个标准式的美国模式和美国的世界,作者认为这不是每个民众的想法,而是美国民主思想、经济发展、技术先进、发达通讯和文化吸引等的作用。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对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的整理总结文/念治呈国际关系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西方国际关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则是从一战后结束后才开始的。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

随后在不同时期曾出现不同学术理论在国际关系学术界主导的局面。

国际关系学脱胎于国际公法学和世界史学的娘胎中,后又受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响,逐步形成一门横跨众多学科,并穿越时空的学科。

因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就显得大有裨益。

所谓国际关系,即国家间关系以及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研究中,一般拥有主权的近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安全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一般更加关注其政治和军事安全。

因此,国际关系学的知识谱系的主题是冲突与合作,或曰战争与和平,发展宏线是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一战的惨痛代价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乱的国际社会,这种夙愿集中反映在威尔逊总统1918年提出的“十四点计划”之中,其理想主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表现为国际联盟的建立。

威尔逊理想主义中的民族自决、自由贸易、国际组织等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自由主义的发展。

但他理想主义多为一些国家关系思想和政策建议,要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还有一段距离。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可以用下图表示:国际关系理论的初创阶段表现为理想主义的兴起,即1919—1948年,但在其第一个阶段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现实主义大师卡尔《二十年危机》的出版,此书矛头直接指向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遭到失败的典型事例,指责威尔逊理想主义是与现实主义完全对立的乌托邦主义,忽视现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亦即“实然”问题,而去一味考虑“应然”问题,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比较政治制度》参考书目

《比较政治制度》参考书目

《比较政治制度》参考书目基础书目1.徐红:《比较政治制度》,同济出版社,2004年3月版。

2.唐晓、王为、王春英:《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9月版。

3.田为民、张桂琳:《外国政治制度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4.佐腾功:《比较政治制度》,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5.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高教版。

拓展书目1.[美]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革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5月版。

2.[美]霍华德•维亚尔达主编:《非西方发展理论—地区模式与全球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贝娅特科勒—科赫等:《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3版。

5.徐湘林等主编:《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中信出版社,2003年8月版。

6.刘军宁等编:《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10月版。

7.[英]戴维•赫尔德,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8.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0.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1.齐乃宽:《日本政治制度》,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2.宗德海默尔:《联邦德国政府与政治》,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李道揆:《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胡康大:《英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5.洪波:《法国政治制度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杨祖功等:《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国际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目基础书目1.庄起善主编:《世界经济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作者: 秦亚青
作者机构: 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114-126页
主题词: 霸权国;国际冲突;稳定理论;霸权体系;霸权稳定;国际武装冲突;国际稳定;国际体系;
国际社会;逆相关
摘要: 霸权稳定理论是西方很有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一,这一理论认为,在霸权体系与国际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由一个超强霸权国建立和维持的世界霸权体系有助于世界和平;而且霸权国国力越强,国际社会就越趋于稳定、国际武装冲突的可能就越小。

也就是说,霸权国国力与国际冲突频数之间存在逆相关关系。

本文以二战后的美国霸权为研究对象,以统计模式为分析方法,检验了霸权稳定理论的可靠性和准确程度。

测试结果否定了霸权稳定理论提出的假设,表明这一理论在国际安全领域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