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

合集下载

霸权稳定论的思考

霸权稳定论的思考

对霸权稳定论的几点思考霸权稳定论探讨国际关系中霸权国家的兴衰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并认为霸权的存在对国际关系的稳定具有建设性意义。

作为一种理论霸权稳定论赖以立论的重要史实基础是英美两国霸权的兴衰及其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

在分析方法上,霸权稳定论探讨单位层次对系统层次的影响,并把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熔铸一炉,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色,其代表人物包括:罗伯特·吉尔平、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等。

霸权稳定论虽然得出一些发人深思的结论,并对国际关系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贡献,但它本身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对此提出几点思考。

一、美国真的衰落了么霸权稳定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美国霸权在战后从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经历了从极盛到衰落的过程。

其主要根据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从40年代中期的一半以上下降到60年代末期的30%左右。

对于美国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应有正确的看法。

在40年代中期,美国处于一个刚刚遭受二战兵火破坏、除美国外各国几乎均元气大伤的世界中,此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世界的一半以上是二战带来的非正常状态的产物。

60年代,几乎所有国家都从二战的阴影中走出,国家经济生活处于正常状态,美国的比较优势随着二战阴影的消除自然削减,美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随即下降为30%,并且美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基本长期处在30%左右。

曾有学者打过一个著名比喻,如果在一个街区里除了一个孩子外别的孩子都得了感冒,不能说这个未患感冒的孩子的体质好于别的孩子,对他们体质的正确衡量要等所有孩子的感冒都好了才能进行。

同样的,对美国在战后世界体系中所占经济地位的可靠评估,应当是在所有国家均摆脱了战争影响、国家经济生活处于正常状态时才能作出。

这样看来,在正常状态下,美国二战后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应当是30%。

美国在60年代末并未出现衰落,只不过是别的国家从二战中恢复了过来。

二、对战后美国霸权的运行机理的思考罗伯特·吉尔平论证道:“英国、美国创立、实施了自由国际经济秩序”,“霸权力量的使用主要通过强制、引诱、制裁。

第6讲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武汉大学,阮建平)

第6讲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武汉大学,阮建平)
1.理论层面上: (1)霸权并非国际合作的必要和充分条件,非霸 权国家也有可能合作解决与建立和维护国际经济秩序 相关的问题。 (2)过分忽视国内因素 (3)过分强调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忽 视个社会之间多渠道联系所造成的复杂影响。 2.实际层面上: (1)美国霸权没有衰落 (2)国际公共产品本质上是霸主的私有物品 (3)国际公共产品是具有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
Next
2.国际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通过对1 5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兴衰治乱的 历史考察创立了世界体系论。在《现代世界体系》中, 他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因霸权的存在 而持续发展。每当一个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拥有支 配力量的国家出现,国际体系就是稳定的。一旦这样 的霸权消失,国际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1)每个霸权的兴衰与其他在三个经济领域的效率 有关。他们都是现在农业—工业取得优势,然后在商 业,最后在金融领域占有优势。 (2)每个霸权国家在其霸权期间都奉行全球自由主 义,反对重商主义对贸易的限制。 (3)霸权国家的全球军事力量的模型是相同的,即 霸权主要是海上力量
Back
6.2.霸权稳定论的基本内容
6.2.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6.2.2.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6.2.3.霸权体系下的利益分配 6.2.4.霸权的兴衰趋势
6.2.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一)基本力量模式:霸权就是指在物质资源方 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包括原料、资本、市场以及 在高附加值产品中的竞争优势。 (二)力量行动模式:霸权国家应该具有基本的 力量要素,同时应该具备使用它以确立和维持某种国 际秩序的意愿。 (三)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概念:霸权存在于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的国家体系之中的一种机制,一个大国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 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之中。

霸权稳定论1

霸权稳定论1

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核心即霸权国的实力与国际霸权体系的稳定呈现正相关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较好地解释国际霸权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但是,此理论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首先,混淆了国际体系和霸权体系之间的区别,将霸权体系代替国际体系,霸权体系只能适应于“西方俱乐部”的成员国,霸权国提供的公共物品只供应霸权体系内的国家,霸权国对霸权体系之外的国家采取的是剥削措施,“公益”和“搭便车”掩盖了大国剥削霸权体系之外国家的实质;其次,霸权稳定论过分强调国际社会的“霍布斯”状态即国际社会的冲突,而忽视国际社会的合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问题”的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在国际合作中将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因此国际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霸权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缺陷,邓肯斯奈德曾提出,霸权稳定论是“一种特殊的案例,运用时要特别小心。

”他也承认,第三世界国家认为美国的领导更多地是为了建立“一个私人俱乐部”,而不是为小国穷国弱国提供“公益”。

“80 年代中期开始,霸权稳定论呈现颓势”,其局限性可以从反面使人们“更好地懂得国际合作基础”的重要性。

①(三)霸权能带来稳定吗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的存在是确保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以稳定、有序的方式运行的必要条件。

霸权可以带来稳定。

这是因为首先霸权国具有由其强大实力所产生的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也就是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要求其他国家臣服于霸权国所确立的统治秩序,从而实现稳定。

其次,霸权国及其创设的国际机制确立起了一套管理世界事务的规则、规范,使各国在选择行为方式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不致出轨。

更重要的是,在霸权国所设计的机制安排中也会体现非霸权国的利益诉求,从而达成使各个非霸权国对机制形成的“现状”的满意而不会致力于去谋求改变这些安排。

这也就是本文开头在给出“稳定”定义时所说的“各个国际行为体对现行国际关系体系内的结构性安排和自身在这种安排中所取得的利益的暂时满意”,而不寻求改变。

霸权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衍生的理论

霸权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衍生的理论

2、罗伯特.基欧汉的“机制稳定论” 罗伯特.基欧汉的“机制稳定论”
• 霸权国的衰落并不必然导致国际机制的崩 溃,有关国家会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把 霸权建立的国际机制维持下去 • 国际机制是国际秩序的核心
沃尔弗斯的“ 3、威廉·沃尔弗斯的“单极稳定论” 威廉 沃尔弗斯的 单极稳定论”
• 单极是稳定的,因此为维护单极所采取的 一切手段(包括战争)就是有利于稳定的,因 而也是合法的 • 将美国的体制、实力、地位同世界秩序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
霸权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 衍生的理论
主要内容
1.有霸则稳 1.有霸则稳
• 国际关系竞争激烈甚至导致战争,必须有一 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实力超 出其他国家的国家,维护国际秩序 • 霸权国实力强大,而且有意愿向国际社会提 供公共物品,其他国家愿意接受霸权的领导
2.霸权提供公益 2.霸权提供公益
• 霸权国所拥有的霸主地位或领导权是建立 在其他国家对它的合法性普遍依赖的基础 上的,因此霸权国更应自我约束,受到一 定的制约
5.霸权必然衰落 5.霸权必然衰落
• 霸权的“绝对衰落”,霸权国由于内部管 理不善及力量分化造成自身经济、军事及 政治实力的下降 • 霸权的“相对衰落”,二等国家的力量发 展壮大并且赶上了一等国家
• 建立国家间的平等原则、自由开放贸易体 制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以及国际安全环境 • 资金投资和技术转让
பைடு நூலகம்
3.霸权国维护国际机制 3.霸权国维护国际机制
• 制定出一系列的原则或规则,影响、要求 或者迫使其他国家遵守这些游戏规则 • 防止出现全球性的经济混乱,保持国际经 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4.霸权国自我限制 4.霸权国自我限制
衍生理论
1、莫德尔斯基的“领导长周期论” 莫德尔斯基的“领导长周期论”

论霸权稳定论

论霸权稳定论

论霸权稳定论摘要: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但其霸权产生稳定的基本思想并不符和当前美国主导下的世界。

霸权并不能产生稳定,相反,霸权主义还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理解这一点,对于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的产生、阐释、分析、理论结构、意义正文:一、霸权稳定论的产生霸权稳定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核心,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罗伯特·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的,罗伯特·基欧汉所提出的“后霸权主义”是对霸权稳定论的修正,但在理论上却与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有很大差别。

该理论“认为,由一个国家主宰的霸权结构,非常有益于强大国际体系的发展,这个体系的运行规则比较明确,并且得到很好的遵守。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它关于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解释一度对于国际关系学界以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都有很大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在美国的自由主义霸权特征日益明显的今天,霸权稳定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其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吉尔平.他们认为: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或者两个国家,是这种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其基本观念是: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霸权稳定论现实的描述了单极格局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看,其他国家会更加担心霸权国家的能力而不是意愿.吉尔平认为最容易破坏现状稳定性的因素是国际成员之间能力发展不平稳,这种实力增长差异最终会导致体系内部发生权力重新分配的根本变革。

二、霸权稳定论的经济阐释霸权稳定论提出,开放并且稳定的国际经济的政治条件至少有三个。

首先,一个或几个国家必须进行经济和政治领导;领袖国的任务是提供稳定的国际货币,促进自由贸易,确立管理国际商务的公平规则。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两极稳定论:沃尔兹认为,在两极世界中,主要国家对其相对权力地位估计错误的可能性较低,不确定的潜在威胁较少,大国精力集中,所以因判断失误而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

各极能力较强,减少了其他行为体对大国的危害。

多极稳定论:多伊奇和辛格为多极结构比较稳定,因为体系中有几个主要国家,他们之间互动的机会较多,国家之间因此会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敌意,抑制冲突。

例如,尽管国家A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国家B意见不同,但是它需要国家B的支持来处理它与国家C之间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A和国家B的共同利益都遭到了国家C 的反对。

这样,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体系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霸权稳定论:单极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

在单极结构中,霸权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抑制冲突,因为霸权国在体系内受到的限制最小,获得利益最大,维护体系的稳定和延续是霸权国最为重要的利益。

此外,其他国家与霸权国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因此无力也不愿与霸权国发生战争。

霸权稳定论声称,当国际经济体系内出现一个单独的支配性强国时,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最有可能出现。

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而其原因就在于当时国际金融领域缺少一个实力强大的借贷国,因为只有霸主国才有能力和兴趣维持一个对公众有利、稳定的金融体系。

吉尔平和克拉斯勒认为国家对于利益的最大化非常感兴趣。

但是,利益的获得可能引起相关利益分配上得与失的冲突。

权力分配是关键的解释性变量,因为权力将决定管理跨国公司的规则和对外贸易的开放或封闭程度。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简单明了,即经济的效用、增长、社会稳定和政治影响。

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能够以有限的社会动荡换取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对支配性权力的政治影响,所以对于霸权国而言,一个开放的体系是确保其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

霸权国的公司最具竞争力,且最易获得资本,因而在开放的体系中获益最大。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 论文关键字:经济理论体制稳定国家国际政治美国霸权5-4-25在当前西方学术界,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非常流行。

实际上,最早使用这一研究方法的是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它提出的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一语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中指出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至今仍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传统中,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和大卫·李嘉图探究的都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只是到了本世纪初,经济学和政治学才开始日益专业化,逐渐脱离成为互不相干的独立学科。

1970 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在西方有了复兴和发展。

学者们开始认识到经济学与政治学各自的抽象模式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鸿沟,理论变得更为玄妙,但却更不现实了。

学术界有人开始怀疑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分野是否正当。

这种反省也反映了不断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这一变化日益表现为(1) 世界经济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的合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 各国间政治上的相互影响和经济上的互相依存逐步加深;(3) 各国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界限趋向模糊,国内问题国际化,内外难以有别。

在这种变化面前,以研究国家利益、民族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际政治学已经无法提供满意的解释。

一些国际政治学者因而向经济学靠拢,试着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进而创立了一门新的国际关系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The Internatinal Plitial Eny) 或称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The Plitial Eny f Internatinal Relatins) 。

(1)应该说,国际政治经济学把国际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但它毕竟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因此对它的理论核心,或用时下流行的话说" 理论框架" 是什么,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

浅析安全领域中“霸权稳定论”的谬误

浅析安全领域中“霸权稳定论”的谬误

“ 霸权稳定论 ” 首先 由美 国经济学家金德尔 伯格于 2 O世纪 7 0年代在 经济 领域提 出, 后于 8 O年代初被罗伯特? 吉尔平应用

“ 权力必然使权 力占有者腐化 ” 。苏联解体后 , 国作 为唯 美 的超级 大 国, 国际事务 中发挥主 导作用 , 在 这就使 美 国统 治
于 国际安全领域 的。两位 学者解释道 : 所谓霸权国体 系, 是指由 阶级的扩展欲望欲发强烈 。美 国凭借 自身的强大优势 , 力追 极
义学派的代表观点。它关于霸权有利于国际秩序稳定 的理论基 都与霸权 主义 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起 、 激化 了 于这样 的假设 : 国际社 会是处 于无政府 状态 的, 因而秩 序的建 当前世界 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和动荡, 已经是不争 的事实 。因 这 立和维持 , 需要实力基础之上 的权力分配 以及 随之建立的霸权 此 , 可见霸权不可 能至少是不利于产生和平和稳 定的。如果就
这些公共产 品, 霸权 国就有责任保 证提 供稳 定的货 币和开放贸 义 ” 先发制人 ” 和“ 政策 , 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 , 以军事 占领 易体系等各种公共产品 。吉尔平等学者进而在安全领域引进 了 此 二国, 并更迭两 国的政权 , 重演历史上老帝 国的扩张模 式 , 使 金德尔伯格 的稳定理论 , 为霸权 国体系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 世 界动 荡加剧 。 对待其他 国家上, 国积极寻找新 的敌人 , 认 在 美 对
争和冲突 此起彼伏 , 部性 的动荡与紧 张有所加剧 , 界仍不 全球 战略, 局 世 其战略态势意识调整为 以“ 巧实力 ” 的软硬兼施建 立
【 关键 词】 霸权稳定论 ; 安全领域; 谬误


“ 霸权稳 定论 ” 的主要内容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txt
对霸权稳定论的理解和看法
“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最初是关于霸权与稳定的多边自由国际经济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 ,后来也被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它认为,一个超强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该理论提出之初即在学术界是由于各国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国际体系就会由平衡转向失衡状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国际体系变革的主要机制一直是战争,特别是霸权战争。只有在霸权战争尘埃落定之后,才有可能进行重新安排国际体系的政治、领土及其他问题的和平协议。霸权稳定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系统性变化”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变化就是国际体系的那些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和帝国的兴衰变迁、这时的霸权稳定论恰恰解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霸权力量倾向过度扩张其势力,而新的竞争对手会日渐强大,最后取代或制衡减弱的霸权力量。其他强国则可能因美国的大量军费开支导致的衰落而受惠,最后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这是一种单极向多极化方面的演变。现实也极力的佐证了这一点。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洲联盟崛起,并拥有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实力,显示多极世界可能出现。而我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也是一种霸权威胁性的可能.虽然我在前文中也有提到其他强国可能因大量的军费开支而衰落的美国受惠,最后取代其领导地位。而这个”其他强国”也的确极有可能是发展迅猛的中国。不过一直奉行和平与发展,开展防御性战略方针以及积极推行世界多极化的我国,在历史的趋势里势必将成为一个优秀而稳定的大国,不过她是和谐的,不是霸权的.正如温总理所说的那句:"中国,将永不称霸"。
以上便是我对霸权稳定论的一点肤浅的理解和看法.如果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海涵.
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得,霸权并不产生稳定,霸权主义实际上是当前局部战争、局部动荡和局部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霸权稳定论的阐述和演变也告诉了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与协同,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要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以平衡各方力量,用均势来维护世界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种理论,主要强调国际体系中存在强势国家(霸权国家),这些国家的稳定与国际秩序的稳定息息相关。

其演变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单极到多极:随着历史的发展,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往往会经历周期性的替代和转移。

近代以来,从西班牙到英国,再到美国,不同霸权国家的崛起和衰落使得国际体系发生了从单极到多极的转变。

这种趋势可预见在未来的演变中可能会持续存在。

2.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传统的霸权国家主要依靠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来维持其霸权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软实力(包括文化、价值观、科技、教育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未来的霸权国家可能更多地依靠软实力来维持其稳定与影响力。

3. 从冲突到合作: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还包括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冲突到合作的转变。

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竞争和冲突,也包括合作和互惠。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加(例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4. 从国家到国际组织:在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不仅局限于国家层面,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未来
的演变趋势可能是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密切,国际组织发挥更加重要的角色来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

总的来说,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是由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包括国际体系的架构变化、强国的实力转移、合作与对抗的转变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趋势将会持续影响和重塑国际体系中的霸权稳定。

第五讲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

第五讲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周期
全球性战争
1945-1516 意大利战争和印 度洋战争 1580-1609 西班牙荷兰战争 1688-1713 路易十四战争 1792-1815 法国大革命和拿 破仑战争 1914-1945 一战和二战
世界领导大国
1516-1539 葡萄牙霸权
1609-1639 荷兰霸权 1714-1739 英国第一次霸权 1825-1849 英国第二次霸权
1、国际社会中的公共产品 2、霸主国与国际公共产品 3、对国际公共产品说的批判
霸权与国际体系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的霸权与国际体系理论 《现代世界体系》、《历史资本主义》
“有霸则稳,无霸则乱” 霸权的兴衰 沃伦斯坦的霸权定义
国际体系的一种状态,即大国竞争中,一个大 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他在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乃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给国际体系。
1945-1973 美国霸权
霸权丧失的过程 权威的丧失 挑战国
1540-1516 1516-1580 西班牙
1640-1660 1740-1763 1850-1873
1660-1688 法国
1764-1688 法国
1874-1914 德意志
1973-2000 2000-2030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霸权不再,机制犹存 制度形成之后,即使霸权衰落,惯性的作用也能使国 际制度维持下去
新建霸权成本太高,不如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持现状 主要国家的制度合作依然可以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 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霸权周期 国际公共产品说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20世纪60-70年代,新现实主义兴起

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霸权稳定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内容霸权稳定论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完善的霸权稳定论;二是后期经罗伯特·基欧汉修正的“后霸权合作论”,即后霸权主义。

两者虽在理论形态上同属霸权稳定论范畴,但其理论命题和主要观点却有很大差别。

一、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1.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都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搭便车”问题。

金德尔伯格把国内公共产品理论推广到国际上去,而且还指出了国际公共产品的3特性:一是国际政治体系中不存在通过投票建立按大多数国家偏好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世界政府,没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国际权威来为国际公共产品筹集和支付成本。

二是国际政治体系中“搭便车”现象不仅严重而且无法消灭,从而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永远赶不上需求。

吉尔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所谓霸主就是这样一个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领导者。

他认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是世界政府或其他国际权威,而是世界政治中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超强国家,也就是国际体系中的霸主. 霸权国家为什么要提供公共产品,理由非常简单。

“因为只有对国际公共产品有最大偏好的国家,才会在自我利益最大化前提下提供公共产品全额成本费用。

”顺着这一思路,吉尔平在分析霸权兴衰时所使用的边际成本收益说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所谓霸权国家,是指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压倒优势的国家,因此它有支付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能力。

为了取得其他国家对它所要建立国际秩序的认同,霸权国家必须为它们提供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容忍“搭便车”的公共产品。

取得其他国家对国际秩序的认同是霸权国家得到的收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容忍“搭便车”则是霸权国家付出的成本。

由于这一成本支出是要从霸主国的经济剩余中扣除的,因此霸主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霸主国的优势又是同它所建立的国际秩序联系在一起的,是从其他国家对它的认同和接受其领导中得来的。

对“霸权稳定论”的评析

对“霸权稳定论”的评析

对“霸权稳定论”的评析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但其霸权产生稳定的基本思想并不符和当前荚国主导下的世界。

霸权并不能产生稳定,相反,霸权主义还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理解这一点,对于我国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签: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霸权主义一、对霸权稳定论基本观点的评析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虽然其代表人物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国际霸权体系与国际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相反,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秩序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和不稳定的。

”而且认为“霸权国越是强大,国际冲突就越少,霸权国越衰弱,国际冲突则越多。

”那么,霸权稳定论者的观点是否与事实相符呢?大家都知道,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无论被称作“单级世界”还是“一超多强”,美国都无疑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成为目前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可是,当今世界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和平状态。

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并不太平。

美英联军先后两次发动的对伊拉克的战争、“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美撞机事件、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等等,所有这些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密切相关。

霸权主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霸权不可能至少是不利于产生和平和稳定。

如果就当前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一)从霸权国(美国)方面来看“权力必然使权力占有者腐化”。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物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使美国统治阶级的扩展欲望欲发强烈。

美国凭借自己的超强优势,大力追求对其他国家的支配地位,积极充当世界“宪兵”,到处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达到美国独霸世界之目的,军事打击伊拉克和在中东实施“民主”改造计划,就是美国推行独霸世界战略的重要步骤。

评霸权稳定论

评霸权稳定论

・理论研讨・评“霸权稳定论”郭树永 内容提要:“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也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霸权主义政治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一个超强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

本文从历史统计角度,分别对19世纪的英国霸权、冷战时期的美国霸权以及冷战结束后的美国霸权进行分析,认为该理论在安全领域不能成立;并运用经济效用理论,论证该理论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前提也存在重大缺陷。

郭树永:1968年12月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学研究生。

通讯地址:河南洛阳市036信箱22号(471003) “霸权稳定论”,又称“单极稳定论”,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关系学术界盛行的一种国际安全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具有超强军事和经济实力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

该理论有明显的国际政治时代背景。

本文试从历史统计分析和经济效用理论角度论证其不能成立。

一、“霸权稳定论”的内容及其实质 1、“霸权稳定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霸权稳定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70年代首先在经济领域提出,后于80年代初被罗伯特・吉尔平应用于国际安全领域的。

两位学者解释道,所谓霸权国体系,是指由霸权国领导和统治的国际体系;霸权国,是指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够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

金德尔伯格认为,霸权体系的存在对世界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为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着一般经济生活中的公共产品,如自由贸易体系和稳定的国际货币等。

每个国家都可以从中享受这些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

世界经济的健康运行也有赖于这些公共产品的运作。

鉴于一般国家都不愿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正如国内企业家不会主动去修筑公路和灯塔一样———,霸权国就有责任保证提供稳定的货币和开放贸易体制等各种公共产品①。

吉尔平等学者进而在安全领域引进了金德尔伯格的稳定理① C.P.K ingdleberger:“The World in De2 pression:1929—193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2 fornia Press,1973.论,认为霸权国体系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而且有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

霸权、均势与稳定——对国际秩序“霸权稳定论”评述的文献综述

霸权、均势与稳定——对国际秩序“霸权稳定论”评述的文献综述

【 作者简介】 汪道(98 , 安徽岳西人, 18 一) 男,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 20 级硕士生, 09 研究方向:
气候 变化 与国际关 系。康建 (9 7一 ) 男, 18 , 山东泰 安人 , 复旦 大学国际关 系与公共 事务学院 国际关 系专业 20 0 9级 硕士 生 , 究 研
福 建 论 振 ( 教育 社科 版)2 1 第1期 0 年 2 1
・9 5・
霸权、 均势与稳定
对 国 际秩 序 “ 权稳 定 论 ” 述 的 文献 综 述 霸 评
汪 遒 康 建( 复旦 大 学 国 际 关 系 与公 共 事 务 学 院 , 海 上 20 3 ) 0 4 3
摘 要 : 霸权稳定论” “ 是分析 国际秩序 状态 的理论 , 其评述 层 出不穷。在“ 对 霸权 稳定论 ” 框架 下 , 单极 霸权 与合作 霸 有 权、 霸权衰 落与霸权持久 的区分 ; 自由制度主义、 新 建构 主义 、 均势论和“ 没有 霸权 的单极” 四种其他 理论 范式 , 等 对其进行 有意 义 的评述 ; 中国学者也从 国际经济领域和 国际社会和平 的角度进行 分析。 关键词 : 国际秩序; 霸权 稳定论 ; 均势 ; 单极; 多极 中图分类号 : 80 D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64 (0 1 1 0 5 0 17 8 7 2 1 】2— 0 9— 2
的基 本 目标 , 一个国家 只有不 断地运 用 自身实力 来影响他 国 的行为 , 才能赋予 自身 权力 。国家 间权 力 的分配决 定着 国际 体 系的稳定与否 , 而保持 体系稳 定 的关键在 于能否 实现权 力 和 满 意程 度 之 间 的平 衡。4权 力转 移理 论 基于 两 个解 释 变 _ 量, 即相对权 力和 对国际秩序 的满意程度 , 由此可把 国际社会 中的国家分为 四种 类型 : 强大 而满意 、 大而 不满意 、 弱而 强 虚 满意 以及虚弱而不 满意 。它们之 间的互 动后果 , 尤其 是 前两 者 的权 力对比关系 , 战争与和 平 的主要决 定因 素。在 奥根 是 斯基看 来 , 力转 移是 必然的 , 权 避免 、 化解 权 力转 移 的冲 击和 挑战 是霸权国家 的核 心战略 目标 。 沃 尔弗斯认为 冷战后美国主导下 的世界 的稳定应该从和

以美国为例浅析霸权稳定论

以美国为例浅析霸权稳定论

以美国为例浅析霸权稳定论的理论与政策政教0801——梁山080304114文章概要:霸权稳定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核心,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霸权稳定论不只是一种学术理论,而且是现今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理论指导。

冷战结束后,两霸相争的国际政治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

不少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美国的单极世界,可以放手推行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霸权。

不管它的鼓吹者是否承认,事实上它的种种理论观点不是在为美国所采取的霸权政策辩护和赞美,就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在出谋划策。

因此,霸权稳定论并不是一种纯正的国际关系理论,更像是为了维护霸权统治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建议或政策指导。

然而,无论如何,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是客观存在的。

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了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与美国霸权之间的联系因此,弄清霸权稳定论的来龙去脉对认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所谓美国单极霸权的本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霸权霸权稳定论国际经济体系国际经济新秩序霸权稳定论认为只有在国际社会中存在一国霸权才能维持国际政治经济的和平稳定发展。

就是说,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与繁荣,需要霸权来维持,所谓“霸权”,尽管霸权稳定论者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是指在军事、政治、经济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压倒别国优势、能够发挥领导支配作用的大国,作为现代霸权主义的代表,美国是个最真实的实例。

霸权理论学者认为霸权与经济秩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霸权国权力占明显优势时,国际系统内的经济秩序就处于良好状态。

反之,当霸权国权力下降时,国际经济秩序就会变得紊乱起来,并随着霸权国的完全衰落而最终瓦解。

所以霸权系统对国际经济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霸权稳定论的倡导者援引英美霸权时期与国际经济体系较为稳定的同步现象来说明这一点。

霸权主义论者金德尔伯格认为,1850~1914年的世界经济相对稳定,其时,英国再世界经济政治上都起到领导作用,起了霸权作用。

而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乃是由于英国没有能力而美国又不愿承担维护国际经济体系的责任,致使该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H e g e m o n y T h e o r y 一、霸权稳定论出现的背景(一)、现实背景:战后,领导国际体系的美国出现衰退。

(二)、理论背景(理论来源)——霸权理论从理论渊源上讲,以吉尔平为代表的霸权稳定论是对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霸权理论的改造与发展。

当时霸权理论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是关于霸权与国际体系的研究;二是关于霸权周期的研究。

1、沃勒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提出了世界体系论,从而引起了人们对“霸权国家”的关注沃勒斯坦通过自15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兴衰治乱的历史考察,创立了国际体系论。

其理论包括:(1)、国际体系的特点:“有霸则稳、无霸则乱”命题每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是因霸权国家的存在而得以维持发展。

(2)、历史上国际体系中的三个霸权周期自从资本主义体系问世以来,国际体系中已经出现了三个霸权周期,产生了三个霸权国家,它们分别是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中期的英国、20世纪中期的美国。

所有霸权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周期,这个长周期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霸权的兴起、霸权的获得、霸权的成熟、霸权的衰退。

(3)、称霸的原因:经济优势霸权国家称霸的原因是经济优势,即“农业—工业优势、商业优势、金融优势”三个方面构成。

正是这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霸主国在其霸权周期内奉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因而能在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获得最大的优惠。

同时他也认为战争是霸权国家保持经济优势地位的最终手段(4)、霸权周期循环的原因:“中心—准边缘—边缘”理论由于中心—边缘之间升降交替变化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出现扩大和停滞两种现象,从而形成了霸主盛衰不断交替和国际社会的治乱周期性循环。

(5)、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每当一个霸主兴起时,也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反之则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下降期。

什么是莫德尔斯基定律

什么是莫德尔斯基定律

什么是莫德尔斯基定律?我们现在是在国际这个学习单元。

我们正在读的书是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我们在前几讲概括了米尔斯海默关于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主要观点。

既然是讲到大国政治,就不能不提霸权稳定论和霸权周期论。

这一讲,我为你补充介绍一下莫德尔斯基的霸权周期理论,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大国的兴衰。

1.霸权稳定论我们先来说说霸权稳定论。

著名的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是霸权稳定论的代表人物。

所谓的霸权稳定论,是指在国际体系中,需要由一个霸权国家来提供公共产品。

如果有霸权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国际秩序就会稳定,如果霸权国家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国际秩序就会大乱。

为什么国际体系需要公共产品呢?这跟一个国家、一个社区需要公共产品是一个道理。

可是,谁来提供这些公共产品呢?最合理的办法是每个人都出力。

但怎么合理地计算每个人的贡献大小呢?怎么防止有人“搭便车”、磨洋工呢?如果指望每个人都出力,很可能会出现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另一种次优选择是,谁的力量大,谁做的贡献更多。

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说,村子里的道路要修,村里一个穷人,一个富人,到底该谁出力呢?穷人反正是不会管的,因为道路失修,坑坑洼洼,对穷人没什么影响,反正他也不开车,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但对富人的影响就大了,于是,最后的结果是富人修路,但道路修好之后,穷人也跟着占便宜。

这其实就是所谓霸权稳定论的道理。

想当霸主吗?当然风光了,但要干的事情也更多,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全球贸易和金融、投资秩序、建立国际机构、推动国际规则,这都是霸主要干的事情。

好处当然也有了。

美国是个霸权国家,不管情愿不情愿,都要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也要负起维持全球经济秩序的责任,当然了,美国也从中获益匪浅,比如,美元变成了世界上唯一一种国际货币,只要印票子,全世界都想要,都会把资源给美国,只为了换一张叫dollar的绿色的小纸片。

2.莫德尔斯基的霸权周期论1987年,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发表著作《全球政治中的长周期》(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提出了著名的长周期理论,也就是所谓的莫德尔斯基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
摘要:霸权稳定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之一。

这一概念的最初奠基人是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后被罗伯特·吉尔平推广到政治、
安全领域,最后被基欧汉命名为“霸权稳定理论”。

霸权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主
张霸权国通过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维持国际体系稳定有序地运行。

本文就
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冷战后的国际状况对霸权稳定论进行解读,并整理了目前对于这一理论的几点评判。

说明只有当国际体系中更多国家可
以共同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时,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多边、自由的国际秩序。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霸权国;评判
一、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
(一)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演进
霸权稳定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学术起源是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
伯格1973年出版的《世界大萧条:1929~1939》一书。

当时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体,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

金德尔伯格提出,发生大萧条原因:作为霸权国
家的英国失去继续领导国际经济能力,而能力上能够担当起这个角色的美国则缺乏
担当责任的意愿,造成国际经济秩序失序。

此书中金德尔伯格引用政治学中领导
者概念和公共物品原理。

接着,罗伯特·吉尔平和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斯蒂芬·克拉斯纳发展了这一理论,吉尔平将其扩展到国际安全领域。

这两位学者开始强调领导国是出于维护自身利
益的目的来提供公共物品(金德尔伯格认为领导国提供公共物品是出于仁慈目的)。

直至1980年,罗伯特·基欧汉在一篇文章直接把这种关联性命名为“霸权稳定论”。

另外,基欧汉对霸权理论的一项发展是区分总体性权力和具体问题领域的权
力与国际机制的关联性。

(二)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
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学派之一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观点。

它的提出基于这样的假设: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秩序的建立和维持,
需要实力基础之上的权力分配以及随之建立的霸权体系。

归纳起来,霸权稳定论大
致有以下几点: 1.“有霸则稳,无霸则不稳”。

国际秩序的稳定与繁荣,需要霸权来维持。

所谓“霸权”,总的来说是指在军事、政治、经济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压倒
别国优势、能够发挥领导支配作用的大国,例如18、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
美国。

2.国际体系中公共物品的缺失,导致国际体系的不稳定,霸权国提供公共
物品,世界出现霸权稳定。

例如:19世纪的金本位制和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货币
体系就是金德尔伯格所说的世界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3.霸权国创立国际规制:
霸权国通过制定和维护一整套的国际体制,影响和支配他国,从而形成霸权体系内
的相对和平与稳定。

4.“霸权必衰”即霸权国不堪重负,权力衰落。

罗伯特·吉尔平
认为,霸权国长期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为,必然会导致霸权国权力衰弱。

例如:经历了美国霸权的巅峰时代之后,20世纪的70-80年代,日本和德国的
经济迅速崛起,美国的经济伙伴从自由贸易中比它获益更多,美国霸权治理的成
本和收益不对称。

5.霸权国(领导国)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减少义务,来挽回霸
权的衰落。

霸权国有两条路线可行:一是增加资源,二是减少成本。

例如:冷战
结束后,“责任分担论”一时间成为霸权稳定论者治疗美国霸权衰弱的主要处方。

(三)冷战后有关霸权稳定论的现实思考
70年代的美国正处在国内“滞胀”和经济危机,国外冷战以及新兴国家兴起的多重危机下。

美国不愿放弃它的霸主地位,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足以维持原有霸权体系,它迫切需要通过说服盟友来获得理解和支持。

于是一时间霸权稳定论甚嚣尘上。

就霸权稳定论所包含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对权势地位的迷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70年代以来的对外政策。

无论是卡特政府的“世界秩序政治”,还是布什、克林顿宣扬的“世界新秩序”,根本性质都是一种“霸权秩序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的实力来源更趋多样化、分散化。

美国在冷战后的世界目标,就是建立和维护美国居主导地位的单极世界。

冷战后,美国旷日持久地对伊拉克和古巴实施经济制裁,发动对南联盟的科索沃战争,这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许多发达国家希望建立的多极世界是格格不入的。

霸权稳定论就是美国为其霸权扩张披上的道德外衣。

二、对霸权稳定论的评判
(一)对霸权概念界定标准模糊的评判
霸权稳定论一经问世,就引发诸多争论,褒贬不一。

近些年,围绕霸权稳定论的评判主要如下:
首先,评判霸权稳定论没有清楚界定霸权的标准,即没有说明一个国家占有世界力量的多少份额才算是霸权。

提莫西·麦克考恩认为,霸权稳定论至少应该尽量弄明白与霸权、准霸权和非霸权相关的力量分布。

布鲁斯·拉塞特指出,即使19世纪英国霸权处于顶峰时,其国民生产总值、军事开支等作为衡量权力的主要指标也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

其次,对霸权稳定论中的权力概念进行评判。

霸权稳定论只重视霸权权力的物质因素,忽视非物质因素。

乔治·莫德尔斯基认为,如果学术研究只重视财富和权力的分配这些可以划分的力量而完全忽视如研究认同、知识、学习过程或合法性,其结论就会有歪曲现实的危险。

约瑟夫奈认为霸权权力不仅局限于物质权力,软权力也极为重要。

(二)霸权稳定论本质:为霸权国利益服务
依照霸权稳定论,霸权国提供公共产品以保持国际经济体系的稳定开放,做出了巨大牺牲,处在“被剥削”地位,而其他国家在“搭便车”。

但这只是为霸权国的存在提供了道德依据粉饰,实际上霸权国提供公共物品的动机是最大限度地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

首先,在国际机制的创设阶段,霸权国就会从各个层面做出对自身有利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接着,在机制建成之后,霸权国还会继续以其权力地位来达到理性的“利己目的”。

在新兴国家崛起的过程中这一点得以体现,霸权国常常拒绝向新兴国提供公共产品,甚至率先破坏国机制。

例如,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霸权国—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尼克松政府单方面实行“新经济政策”,终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与黄金兑换关系,从而导致国际金融局势动荡。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霸权稳定论建构中的道德依据,并不成立,霸权稳定论的本质就是为霸权国利益服务。

(三)思考:霸权国真的能带来稳定么?
在霸权稳定论设定的因果关系中,霸权国提供公共产品,创设国际机制从而增强机制内各成员国行为的可预期性和可确定性。

同时,霸权国拥有的强大的实力,可以对其他国家形成威慑力,进而以强硬手段来确保国际秩序的稳定。

事实上,霸权国是以理性的“利己”目的作为自身行动依据的。

如果当前国际
形势不符合霸权国利益。

霸权国就会毫不犹豫地打破稳定,甚至挑起战争。

且因为霸权国拥有更强的实力,它对稳定的改变往往更具破坏性。

根据博弈论的观点,如果霸权国一味地在博弈中以牺牲他者的利益来实现私利,那么必然在接下来的其他博弈中遭到所谓“一报还一报”待遇。

例如,自1951年开始,西欧就建立“欧洲煤钢联营”,并由此推动了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现实中,霸权力量与国际体系稳定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即一个国家成为霸权后,国际体系并没有立即实现稳定;一个霸权国家开始衰落后,国际体系也并没有随即出现动荡。

二是即使霸权体系建立后,体系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动荡。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这种“有霸则稳,无霸则不稳”的理论是不成立的。

参考文献
[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P292-304
[2]牛震.关于霸权稳定论及其评价[A].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赵东旭(1994年—),女,汉,黑龙江哈尔滨,硕士在读,单位为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俄罗斯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