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0g 人参9g 甘草6g 当归6g 橘皮6g 升麻6g 柴胡6g 白术9g【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主治】1.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脉虚软无力,及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久痢等证属中气虚陷者。
【方义体会】内伤脾胃,乃伤其气。
脾胃虚弱,谷气不盛;中气不足,摄纳不力,升举无能。
中宫内伤,累及四旁,上则少气懒言,虚热自汗;下则脱肛、泄泻,脏器下垂;旁则肢软体倦,神疲少力。
此为内伤不足,惟当甘温之剂,补其中,益其气。
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甘草健脾补中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和血,均为其佐,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为补气之使。
《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盖内伤中虚诸症,多以补中益气汤立治,临证确有俾益。
【临床应用】1、治疗遗尿例:王xx,男,74岁,遗尿一年余.始患此症多于夜晚睡寐遗尿,入冬白日屡有自遗发生.下裤终口湿潮不堪.自行排尿时,哩哩啦啦,尿不成束.西医诊断前列腺肥大.诊见:面容不华,短气、少言,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纳差,舌淡苔白,按其全腹柔软,无结聚,触其六脉沉弱,余认为此乃脾肾阳气虚衰,不能封藏之故.治疗先以子汤二剂温其阳。
服药后,四肢转温,精神渐佳,但尿遗如故,拟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与肾气丸汤加味,处方:第一方:黄芪10克,炙甘草6克,小红参6克,当归9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12克,附子6克,水煎饭前服。
第二方:熟地20克,山萸肉12克,山药15克,丹皮9克,泽泻6克,茯苓9克,附子6克,肉桂3克,益智仁5克,桑螵蛸5克,水煎饭前服。
上二方交替服用Im轮,猜神很好,自云:小便已能自摄,排尿有度。
继令其改服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半月余,以资巩固。
2、治疗脱肛或久泻不止,治此两症,可与补中益气汤加附子6-9克治之。
补中益气汤方解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方解配方与功效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
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
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
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
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
赵献可在《医贯》中说:“古方只有黄芪一钱,其余各三分。
薛立斋常用参、芪各半钱,白术一钱,当归一钱,陈皮七分,升麻、柴胡各五分,进退加减,神应无穷。
如病甚者,参、芪或三钱五钱,随症加用。
”现在的临床,不可能用如此小剂量的补中益气汤。
但原方这种用量,至少对我们肆意加大剂量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我们不能肯定大剂量确实比小剂量疗效好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使用小剂量。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
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值得注意的是,补中益气汤所治证表现为:发热、头疼、气喘、口渴、脉洪大,有误辨为白虎汤证的可能。
面对这样一个病人,可以说既重又急,所用补中益气汤的剂量又如此小,但疗效极好,一服即愈。
伤之重者,才需二服。
原方服法是早饭后温服,而不是空腹服。
下面是补中益气汤的方解。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
饮食劳倦是病因。
《难经·四十九难》中有“饮食劳倦则伤脾”之说。
饮食劳倦引起脾胃虚,即土虚。
五行关系中,火生土,土生金。
土虚则相对火亢,故李东垣说“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
”土虚则金虚,易受邪侵,故李东垣说“其次肺气受邪”。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述为“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炙甘草各五分(9g)人参三分(6g)当归二分(3g)陈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9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菱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官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寒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更增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多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芪、参、术草益气补中为主,配升麻、柴胡升粪下陷之清阳,是补中寓升;二是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退热的目的,是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如蔓荆子、川学: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如五味子、麦多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 (如木香、积完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趣味记忆法
补中益气汤趣味记忆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补中益气汤的趣味记忆法。
这补中益气汤啊,就像是一个奇妙的魔法配方,能给咱的身体带来好多好处呢!
你看啊,这方子里有黄芪,那可是个厉害的角色,就像一个大力士,能把咱身体的气给提起来,让咱变得精神抖擞。
党参呢,就像个温柔的小天使,默默给咱补充能量。
白术呀,就像是个勤劳的守护者,帮忙把脾胃照顾得好好的。
当归呢,像是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暖流,让气血运行得更顺畅。
还有升麻、柴胡,它们俩就像是两个小助手,一起帮忙把气往上提一提。
炙甘草呢,就像个和事佬,让这些药材们能和谐共处。
那怎么记住它们呢?咱可以这样想呀,黄芪是个大力士,那咱就想象一个超级强壮的人,举着一个大大的气字,这不就记住黄芪能益气啦!党参呢,就想象成一个可爱的小天使拿着能量棒。
白术嘛,就像一个围着围裙在照顾脾胃的人。
当归呢,就想成一股红色的暖流在身体里流淌。
升麻和柴胡,就想象成两个小人在努力往上拉气。
炙甘草呢,就是那个笑眯眯的和事佬。
你说这是不是很有趣呀?这样一来,是不是一下子就把这些药材和它们的作用给记住啦!咱再想想,如果身体里少了这些“小伙伴”,那会怎么样呢?肯定会觉得没力气呀,脾胃也不舒服啦,气血也不顺畅了。
所以呀,一定要记住这个补中益气汤哦!
就好像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了各种美好的元素,那得多无趣呀!这补中益气汤就像是给我们身体的一份特别礼物,让我们能保持健康和活力。
记住它,就等于给自己的身体多了一份保障呢!你还在等什么呢?赶紧把这个趣味记忆法记下来,让补中益气汤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吧!反正我是觉得这个方法超好用的,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医方集解』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
『医方集解』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方名: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总结:升阳补中组成:白朮、黄耆、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主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外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减:(1)如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欬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枳实、厚朴、木香、砂仁。
(11)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朮。
(17)阴火,加黄蘗、知母。
(18)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朮、益智。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也方义:(1)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朮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4)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5)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6)生姜辛温,大枣甘寒,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7)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本方除当归、白朮,加木香、苍朮,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本方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本方加苍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朮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本方去白朮,加草蔻、神曲、半夏、黄蘗,名升阳顺气汤,治饮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功效。
它主
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
首先,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药材。
其中,黄
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作用,白术能健脾胃、益气健脾,茯苓则有利尿、健脾祛湿的功效,甘草具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组合能够共同发挥补中益气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的配方比例为,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将这些药材按照比例配制好,就可以用于煎煮服用了。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补中益气汤的煎煮方法。
首先,将配好的药材放入煎
药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然后用文火煎煮约30分钟,待药液煎煮成约200毫升左右,即可关火。
最后,将药液倒入杯中,待稍凉后服用,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补中益气汤时,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剂量和服用方法,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另外,服用期间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总之,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明显的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
功效。
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配方和煎煮方法进行,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当的饮食,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补中益气汤,治气虚之功。
四物归脾定,黄芪保元阳。
当归养血脉,白术渗长肠。
跟芍一同用,益气疗病防。
补中益气汤,中医经方汤。
用于气虚人,元气不够强。
脾胃虚弱者,气机不流畅。
久病体倦怠,补中方来方。
方中有四物,调和气血量。
当归是主草,养血保血黄。
白术辛香甜,渗中固脾肠。
芍药味苦黑,养血助花瘴。
益气方剂中,有黄芪与参。
黄芪顶重草,补中益元阳。
参与归共炖,补气身体强。
气衰肌肉软,补中方正神。
黄芪能益气,祛风解肌肉。
养血活血脉,清气化湿负。
入药散血瘀,利水生新血。
调和气血两,益气有功用。
须选致虚源,见表是治法。
久病人中虚,畏寒怕冷夜。
兼见肢体冷,气短不能说。
可选此方用,益气不受折。
脾胃虚寒人,久病体倦怠。
腹痛大便溏,气机流不畅。
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无力。
补中益气汤,调和肠胃它。
四物当归汤,跟此方谈机。
调和血络虚,益气血定中。
月经不调者,经络被困缩。
益气养血量,疏通身体络。
中药方剂歌诀到此结束,补中益气汤方歌。
用于气虚体弱者,调和气血传。
四物归脾定,黄芪保元阳。
当归养血脉,白术渗长肠。
与芍药一同用,益气疗病防。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组成: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
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补中益气汤,既是常用方,又是代表方。
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从病机来看,它脾虚气陷,这个概念是李东垣用升阳举陷治疗脾虚气陷,是他建立的。
当然后世的张景岳到张锡纯在他的基础上,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方,像那个举元煎、升陷汤,一般都承认了补中益气汤是在治疗脾虚气陷上,是一个开创,在甘温除热法方面,治法上也是个开创奠基,这当中他建立的一个“阴火”的理论,很多人很重视在研究,但到现在没有统一。
所以学习这个方主要是从病机、治法的角度来理解它,临床的主治和这个方的组成,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比如“阴火”,李东垣的书里“阴火”说的很多,他几本书里到处说到阴火,用它来解释“气虚发热”,一共说了四十多个地方,阴火,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肾火也有,他都叫阴火。
所以这个方讲的话,重点是在一个它的主治证候一个病机分析,主治、临床运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里边,升阳举陷这种治法的特点和它运用方法。
主证,脾虚气陷证。
因为气的功能当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摄功能,气陷,本质上是一种不固摄,体表,表气不固,气不能固摄自汗,那和这种,比如说气机下陷以后形成那个泄泻,下陷我们升举,体表失固,我们固摄。
从力量上、从作用的特点上,实际上和气的五大功能中间一个固摄功能都有联系。
方剂学:补益剂补中益气汤课件
功效与主治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要用于调理 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
主治
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的腹泻 、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还可 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等慢性疾 病。
方义分析
01
02
03
黄芪
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的功效,可增强机体免疫 力。
党参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可 改善消化功能。
THANKS
感谢观看
消化系统不适
部分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 化系统不适症状。如出现此类症状,可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或用药频次,如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疲劳感
部分人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能出现轻微疲劳感,通常属于 正常现象。如疲劳感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应及 时用优质的药材,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同时,需注意 药材的保存方式,避免受潮、发霉等问题。
饮食配合
服用补中益气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 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建议保持清淡、易消化 的饮食,以促进药效的吸收。
不良反应与处理
过敏反应
部分人可能对补中益气汤中的某些药材成分过敏,出现皮 疹、瘙痒等症状。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产后调理
产妇在生产后常常出现气虚、血虚等症状,补中益气汤能够益气养血,促进产 后恢复,提高母乳质量。
其他科室应用
神经科
对于气虚所致的头晕、失眠、健忘等症状,补中益气汤可以起到安神益智、养心 补气的作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男科
男性气虚所致的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症状,补中益气汤能够补肾益气、固本 培元,提高男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
疗效评价
通过对照实验和临床观察等方法,对补中益气汤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剂对于多种慢性疾病的疗效 确切,且安全性高。
对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的理解
对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的理解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源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其组成为: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它主要用于调理脾胃气虚、阳虚,以及治疗气虚下陷等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久泻、脏器下垂等。
补中益气汤的补气升阳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补气:方中的黄芪、人参、白术均具有补气作用。
其中,黄芪益气固表,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益气。
这三味药共同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升阳:这里的“阳”指的是体内阳气,包括脾胃之气。
炙甘草、升麻和柴胡都具有升阳作用。
其中,炙甘草调中益气,升麻升阳举陷,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这三味药可以使下陷的阳气得以提升,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3.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补中益气汤中的白术、陈皮等药物具有健脾和胃、行气化湿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
同时,方中的人参、黄芪等补气药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
4.治疗气虚下陷:气虚下陷是指气不足而导致的脏器下垂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通过补气升阳的作用,可以增强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缓解脏器下垂等症状。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的补气升阳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机体抵抗力、提升下陷阳气、调理脾胃功能以及治疗气虚下陷症状等方面。
通过补中益气汤的治疗,可以改善气虚阳虚的症状,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进行辩证施治,避免误用或过量使用。
同时,在服用中药时,还需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1)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1)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1)补中益气汤,核桃大枣煎。
四物参归芍药,生姜香附用,大枣加当归,肉苁蓉党参。
苓术炙甘草,香附白术益,熟地大枣红芪合,治疗中气不足是良方。
补中益气汤,配方独具全。
四物参归芍药,每味药物权。
桂枝白术炙甘草,芎蒲香附同,生姜大枣核桃肉,充实补气功。
苓术熟地当归芪,红花赤芍蓉,四物汤基础上,加减用草药,治疗中气不足,调理身体养。
补中益气汤,滋阴又补肾。
四物参归芍药,益气固表忍。
健脾生津党参芪,健脾益肺归,白术心脾草甘纖,附子温阳桂枝香,肺虚心脾不足人,可用加减供。
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胃健。
四物参归芍药,过敏治肺疾。
核桃肉枣冬大巴,香附白术安,苓术炙甘草附入,调理脾胃宽。
人参具有益阳,升阳下气功,黄芪辛温与之和,治疗中气不足长。
补中益气汤,方方味道全。
四物参归芍药,可治血虚痰。
酒炙苓术高良姜,浸猪胆为香,黄芪养血大枣食,糯冬瓜益脾,熟地归芪汤基础上,调理阴虚之症。
补中益气汤,怀孕可安胎。
四物参归芍药,养血益气植。
苓术参归白术炙,防己龙眼汤,熟地红塘芪枣子,生姜厚朴香,安胎养血的功效,中医治疗手段。
补中益气汤,调理益阴阳。
四物参归芍药,补气治各病。
生姜大枣核桃肉,香附白术帮,苓术炙甘草合适,治病增元阳。
四物汤基础上,调理寒湿伤阳,益气为治主要,药之合与方历久弥坚。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1)完。
补益方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方源】:《脾胃论》【组成】:黄芪一钱(15克),炙甘草五分(5克),人参去芦三分(9克),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9克),橘皮不去白三分(6克),升麻三分(3克),柴胡三分(3克),白术三分(9克)【用法】:水煎服【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身热有汗,渴喜温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体倦肢软,或饮食无味,面色㿠白,脉虚软无力,舌淡苔薄白,及脱肛,子宫脱出,胃下垂,久泄久痢。
【方解】:本方由李东垣依《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意而制。
方中重用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益肺气固表,益气升阳,故为君药;辅以人参、炙甘草甘温,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和中,东垣说:“参、芪、甘草、泻火之圣药”,盖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补元气,虚热消退;佐以白术补脾,当归养血,陈皮理气;使以柴胡、升麻,升举清阳,配合主药提升下陷之阳气,正如《纲目》所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诸药配伍,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按语】:本方以身倦体软、少气懒言、阴挺脱肛、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为辩证要点。
现代多用本方治疗胃下垂、胃粘膜脱垂、肾下垂、重症肌无力、子宫下垂、慢性肝炎、腹股沟疝、肠套叠、肠炎、乳糜尿、小儿神经性尿频、尿失禁、肾绞痛、小儿秋季腹泻、放射性直肠炎、白细胞减少症、崩漏、带下、久泻、失眠、耳鸣、呕吐、郁证、癫痫、遗精等。
如见气虚眩晕、恶心欲吐者,加天麻、胆南星、半夏;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汗多者,加煅牡蛎、碧桃干、浮小麦;气虚泄泻者,加石榴皮、山药;气虚遗尿,加山药、乌药、益智仁;带下量多清稀,加苍术、茯苓;治崩漏,去当归,加赤石脂、补骨脂;胃纳差者,加木香、砂仁、枳壳。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增强免疫,调节肠蠕动功能、防治贫血发展、改善蛋白代谢、增强体质等多种作用。
【同名方】:《傅青主生化编》补中益气汤,本方由人参、白术、当归、川芎、白芍、莱菔子、木香、茯苓构成。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中药方剂歌诀 - 补中益气汤方歌补中益气汤,滋阴潜阳更;丹参黄耆甘草汤,草木相伤施为真。
【方剂组成】当归,黄耆,白术,甘草。
【方剂功效】补中益气汤主要功效在于滋阴补阳、益气健脾。
适宜于气虚弱阳、脾胃虚弱及阴虚有实证的患者。
常用于治疗脾虚引起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方剂用法用量】每日2剂,一剂分两次服用。
【方剂主治病症】1.脘腹胀满:常见脾胃虚弱的表现,这是补中益气汤的主要适应症之一。
2.食欲不振:补中益气汤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食欲。
3.乏力:气虚弱阳的标志性症状之一,该方剂能够补气益阳,帮助缓解乏力症状。
4.盗汗:阴虚有实证患者常见的病症,补中益气汤可以滋阴潜阳,减轻盗汗症状。
5.心悸:脾胃虚弱、阳气不足时容易出现心悸症状,该方剂可用于改善心悸。
【方剂方歌】中医汤剂方歌的编写旨在帮助学习方剂记忆,以下是补中益气汤的方歌:当归,黄耆,白术,甘草。
滋阴、潜阳更,草木相伤施为真。
愈丹参,养胃气,白术健脾功更齐;甘草调和百草力,滋阴益阳功不亏。
此方治胃脘气郁症,补中益气心自宁;脾虚失血和乏力,本方食欲必增长。
寒少气逸虚火旺,此方火气可以平;脾胃要补要和缓,如此脘腹胀特轻。
人中自守火不失,行气建脾草木之真;脾胃气虚不发胖,补中益气岂有因。
舒肝降火胃自和,阴虚实证帝王金;滋阴潜阳方胜处,盗汗心悸俱减轻。
此方治疗的病症多,补中益气也延年;学医之人莫要忘,中药方剂功效全。
【方剂总结】补中益气汤是一款非常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胀满、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通过滋阴潜阳、补充气血,调和脾胃功能,该方剂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补中益气汤方歌趣味记忆
补中益气汤方歌趣味记忆
【实用版】
目录
1.补中益气汤方歌的概述
2.补中益气汤方歌的趣味记忆法
3.补中益气汤方歌的实际应用
正文
【补中益气汤方歌的概述】
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
出自《伤寒杂病论》。
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
主治气虚便秘,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症状。
在这个方剂中,补中益气汤方歌是对其功效的概括和具体描述,是一首富有韵味、易于记忆的歌诀。
【补中益气汤方歌的趣味记忆法】
为了方便学习和记忆,我们可以采用趣味记忆法来记忆补中益气汤方歌。
例如,可以将补中益气汤方歌中的每一句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场景相联系,从而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帮助我们记忆。
补中益气汤方歌原文如下:
黄芪甘草汤,人参术苓姜。
枣肉浓煎剂,气血双补方。
食欲不振食少,四肢无力常。
气虚便秘汗,此方能安康。
例如,我们可以将“黄芪甘草汤,人参术苓姜”这句与一幅画面联系起来,画面中一位黄芪甘草熬成的汤,汤中有个人参、白术、茯苓和生姜,形象生动,便于记忆。
【补中益气汤方歌的实际应用】
补中益气汤方歌不仅是对补中益气汤方剂功效的概括和描述,更是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气虚便秘、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症状时,可以通过回忆补中益气汤方歌,来判断是否适合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
同时,补中益气汤方歌也便于中医学者对补中益气汤方剂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方歌趣味记忆法不仅使得补中益气汤方歌更容易记忆,也使得补中益气汤方剂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灵活。
实用方剂学----补中益气汤
实用方剂学----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元李杲《脾胃论》黄芪病甚,劳倦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人参去芦,有嗽去之,三分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不去白,三分升麻三分柴胡三分白术三分上药fu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
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
若病日久者,从权立加减法治之。
【主治】治脾胃气虚,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以及遗尿,淋溲,妇人崩漏,带下等症。
【方论选萃】清柯韵伯: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
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风,姜、桂、芍药驱风而泻木,故名曰建中。
寒水内凌于中气,用参、术、甘草补土以制水,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
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症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
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行春生之令。
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茂护皮毛而闭胰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
此三昧,除烦热之圣药也。
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
惟不宜于肾,阳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凡东垣治脾胃方,俱是益气。
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便是调中;加麦冬、五味辈,便是清暑。
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正是医必有方(《古今名医方论》)。
补中益气汤方证
补中益气汤方证是指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疾病时所表现出的证候,主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自汗、面色萎黄等。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功效,适用于气虚证患者。
补中益气汤主要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以及升麻、柴胡等中药组成。
方中的黄芪和人参能够大补元气,白术、甘草能够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柴胡能够升阳举陷。
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能够起到补益脾胃、益气升阳的作用,对于气虚引起的各种症状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补中益气汤适用于气虚证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
同时,患者在活动后容易感到心悸气短,容易感冒,且感冒后咳嗽无力,语言低微,稍微活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
女性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经闭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煎煮中药,每天服用一剂,具体药物用量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同时,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调整,可以适当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桂圆、牛肉等。
总的来说,补中益气汤方证是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疾病时所表现出的证候,主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自汗等。
通过了解补中益气汤的功效和适用范围,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该方剂治疗气虚证患者。
在使用该方剂时,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药物用量和煎煮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转:读方笔记一补中益气汤
转:读方笔记一补中益气汤读方笔记一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李东垣《脾胃论》药方:组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主治: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读方笔记一:此方的记忆口诀为:君子加理中,柴升陈归芪。
读方笔记之二:此方的组成,由四君子汤合理中汤,加柴胡、升麻、陈皮、黄芪、当归。
所以说记忆口诀为“君子加理中,柴升陈归芪。
”读方笔记之三:此方无茯苓,因此是四君子汤中少了茯苓。
虽然少了茯苓,但立意仍是四君子汤之意。
在实际实用中,我们也可以加入茯苓。
读方笔记之四:此方以补中补气为主,以四君子汤、理中汤为主,更加入大补元气的黄芪,又加入补血的当归,理气的柴胡、升麻、陈皮。
故此方之主旨,补气为主,理气为补,兼以补血。
读方笔记之五:补气为主。
则我们在应用时,可根据病人的情况作加减。
其气虚甚者,可加大理中汤的分量,可加大黄芪的分量。
但加大黄芪的量,则又需借鉴张锡纯的经验,以少量的知母佐之,既可增强补气的作用,又可消除热的弊病。
读方笔记之六:理气为补。
除了加入陈皮、柴胡、升麻之外,还可加入枳壳,如四奇汤。
还可加入神曲、莱菔子、鸡内、香附金等。
读方笔记之七:兼以补血。
补血以当归为主,还可加入阿胶、地黄、芍药等,可以配合四物汤系列使用。
读方笔记之八:我的岳母患胃下垂并胃溃疡,用补中益气丸合乌贝散。
亦可用四奇汤合乌贝散,四君子汤合乌贝散,理中汤合乌贝散,平胃汤合乌贝散。
用有炎证,则可加入黄连等,与连理汤、左金汤的原理同。
总之,要对症下药,随证治之。
--------------作者滔滔而来。
补中益气汤解析
补中益气汤解析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
其方用药普通,但组方及立方本旨有一定代表性及学术性,是经过多年实践成为脾胃学派的代表方剂。
《汤头歌诀》: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方解:名为补中益气,非全用补气之药,其中只有参、术、芪、草起到了补中益气的作用。
人参:甘、微苦、微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白术:苦、甘、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黄芪:甘、微温,生用益卫固表,实腠理,本方炙用补气升阳。
甘草:甘、平,有“国老”之称,调和之意;生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本方用炙甘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
当归:甘、辛、温,补血和血,走血分,作用随方剂及药用部位不同有所变化;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用全当归。
陈皮:辛、苦、温,理气降逆,化痰止呕,《本草求真》云:“同升药则升,同补药则补,单用理气化痰。
”升麻:辛、甘、微寒,升阳明胃气达表。
方师应用此方,一般不用或少用升麻,因以前加工为蜜炙升麻,现在不经蜜炙,其性解表走窜。
柴胡:辛、苦、微寒,行少阳辛解达表。
当归、陈皮配伍,佐参、术、芪、草发挥最大效用。
升麻、柴胡使药物补性通过自身代谢自里达表,既补又调和气血,使气血运行,达到升清降浊的目的。
引药“姜枣水”。
一般用生姜3片,大枣4个。
诸药配合,补气为本,理气和中,升举清阳,以达于外。
药物用量:李东垣原方黄芪用量为0.6~3g,取其轻清上升之意,后世医家济急时,常常加大用量,可用到15~20g。
升麻、柴胡用量不宜太大,最多不宜超过3g。
因为内虚之证忌升散,借此二药只为升提下陷之清气。
立方本旨:升举清阳。
治疗气虚清阳下陷之证。
应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逸内伤脾胃所致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利,或寒热似疟久不愈之症。
正如《成方切用》所说:“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气短而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致疟痢,脾虚,久不能愈,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8)补中益气汤
(8)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脾胃论》[金]
方药:人参,大枣,甘草,生姜,柴胡,升麻,陈皮,当归,黄芪,白术。
读方笔记之一:这个方是由几个方组成的:理中汤、四君子汤、补血汤、玉屏风散,再加上舒肝理气的柴胡、陈皮、升麻。
读方笔记之二:包含理中汤,当然就调理脾胃。
包含四君子汤,当然就补气。
包含补血汤,当然就补血。
有舒脚肝理气的药,当然就理肝理气。
所以,这个药方的要旨是:调理脾胃+补气+补血+舒干理气。
读方笔记之三:这个药方的要旨是:调理脾胃+补气+补血+舒肝理气。
我们在运用的时候,就可根据人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减,如果这个人是脾胃问题的,就要在理理中汤上作文章;如果这个人是气虚的,就要在四君子汤上作文章;如果这个人是血虚的,就要在补血汤上作文章;如果这个人是肝郁气滞的,就要在理肝理气药上作文章。
总而言之,补中益气汤是一个调理脾胃、补气补血、舒肝理气的药方,它的根本意义在于立法立理,给我们在实践中提供一个思路。
还是要回归到张仲景的核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读方笔记之四:明白了补中益气汤的原理,我们就可以更灵活地作加减。
比如,这个人有寒证的,要配合四逆汤去运用;如果是有血瘀证的,还要用去瘀血的药;如果是有水湿证的,还要配合去水湿的药。
明其理,推而广之。
读方笔记之五:邓铁涛得四君子汤一方而能成为医坛泰斗;火神派得四逆汤一方而能独树一帜。
这并不是说某一方之神奇,而是说对某一方的精髓充分掌握深刻领会融会贯通后,治病时能运用自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组成:黄芪、甘草(炙)各1.5 克、人参(去芦)0.9 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
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补中益气汤,既是常用方,又是代表方。
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
胃论》卷中。
从病机来看,它脾虚气陷,这个概念是李东垣用升阳举陷治疗脾
虚气陷,是他建立的。
当然后世的张景岳到张锡纯在他的基础上,都
相应制定了一些方,像那个举元煎、升陷汤,一般都承认了补中益气
汤是在治疗脾虚气陷上,是一个开创,在甘温除热法方面,治法上也
是个开创奠基,这当中他建立的一个“阴火”的理论,很多人很重视在研
究,但到现在没有统一。
所以学习这个方主要是从病机、治法的角度来理解它,临床的主治和这个方的组成,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比如“阴火”,李东垣的书里“阴火”说的很多,他几本书里到处说到阴火,用它来解释“气虚发热”,一共说了四十多个地方,阴火,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肾火也有,他都叫阴火。
所以这个方讲的话,重点是在一个它的主治证候一个病机分析,主治、临床运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里边,升阳举陷这种治法的特点和它运用方法。
主证,脾虚气陷证。
因为气的功能当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摄功能,气陷,本质上是一种不固摄,体表,表气不固,气不能固摄自汗,那和这种,比如说气机下陷以后形成那个泄泻,下陷我们升举,体表失固,我们固摄。
从力量上、从作用的特点上,实际上和气的五大功能中间一个固摄功能都有联系。
那补中益气汤它所主治证候的病机是脾气虚了以后,侧重在固摄功能方面的降低,固摄能力大大降低。
那固摄哪些东西呢?其实它临床主治涉及到固摄气、血、津液, 还包括肾精的精,气、血、津、精、神,以及脏器,这些都涉及到这个方运用的话。
所以对于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第一组,必然一组是基础的脾虚见证,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都是一个基础的脾虚见症了。
包括面色萎白或萎黄了,这是一组基础的。
再加上除了基础脾虚见症之外,它有一种气陷以后反映脏腑下垂,人直立的,它不能固定在一个局部,涉及到一种气机的固摄力量不够,所以包括像脱肛,包括子宫脱垂。
下陷在胃下垂,过去的描述叫脘腹坠胀。
至于气陷之后呢?久泻、久痢、崩漏,涉及到这种不能固摄津液,不能固摄血液,那包括这种皮下出血,补中益气汤经常用于气虚不摄血,出现这种皮下出血,现代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过敏性紫瘢,用补中益气汤也是很好的。
特别是小儿在这个方面,也有这种脾虚不固,不摄血这个类型。
那作为一个补中益气汤证,它可以有气短;可以有自汗,自汗也是一种津液不固;可以有早上起来一阵头昏,眩晕清阳不升。
所以它固摄是多个方面的,精神、神志疲乏,神志恍惚,它这种升举固摄,也能固摄心神。
所以说脾虚气陷,不能简单看看就是脏腑的下垂,或者像久泻、久痢、崩漏这几样。
它是固摄涉及到人体里边的组织的失固以后,不能维持一定部位,以及基础物质气、血、津、精、神多方面的,所以由两部分构成。
关于这个气虚发热证,这是历来讨论比较多的。
李东垣他这种虚火、虚热,把它叫阴火。
你要一看呢?“阴火者,心火也……”这一段,他就联系到心,但是再一翻他那四本书,《脾胃论》、《医学发明》、《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人们往往以《内外伤辨惑论》里提到的那一段,这个《脾胃论》里也有,作为根据。
但实际上四本书里,他提阴火,至U处都在说阴火,所以直到现在搜集他写阴火的资料越多的话,越弄不清他说的
什么了。
最后人们概括他讲得比较直接点的呢?它是一种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
所以对这个因为他的引文也不完全统一了,整个里边就是两个意思,最直接来说明的两个意思:一个是脾虚清阳下陷,脾湿随之下流,下焦是元气所在的地方,脾湿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这造成一阵燥热,这种气虚发热。
当然根据他谈的,我们现在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脾虚清阳下陷。
清阳,那脾虚清阳下陷,是指的脾的清阳,脾虚清阳下陷在下焦,郁而化热。
这提法有点差别,但都跟脾虚,水湿, 脾虚以后,脾湿下流有关。
郁遏下焦阳气,这种时候化火上攻,一阵的燥热,这样解释的。
在临床上,对气虚发热的描述挺多。
一般来说: 上午发热居多,而且还遇劳则发,也就是说活动一下,这类体质病人他不是说劳动强度要很大才发,而是活动活动,他身上出现一个燥热,而且这类热往往不是以体温升高为特点。
中医的很多谈到的发热啊,它是一种燥热,有燥,有的是失润,津不足,血不足,失润产生燥这种也热,你譬如像小建中汤里说的那个发热。
而且这种发热,稍微坐一坐、静一静,它就没有了。
从发热来说,当然很多参考书上强调手心热为主。
而且补中益气汤证这个发热还有一个特点,一有燥热呢,有一定的汗出。
汗出,气短,对气和津液的固摄,也力量减弱了。
所以通过健脾益气,升举清阳。
使下焦化火上攻这类燥热脾湿,升举清阳,脾湿不下流了,这个原因解除了,燥热就可以得到控制,就是这个意思。
整个的这类气虚发热,甘温除热,体温应该说不是很高。
所以这个方,
历来气虚发热是一个大家科研讨论的问题。
而甘温除热法, 应该说这个方是个代表方。
补中益气的临床应用,它这个范围的确很广。
从大量病例观察,对于像这个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这类的确有效,但服用时间长, 服药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临床上都是前头吃一段时间汤剂以后用丸剂。
而且这个方在对于皮下出血、遗精等也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疗。
从用药来讲,整个这个方,是四君子汤去掉茯苓,作为一个基础, 而用黄芪,在方中比例较大,其它都几分,很少一点。
现代一般用补中益气汤,黄芪量越大,固摄力量才好。
但黄芪固摄也要区分,譬如说整个补益剂补气这类方剂,共同特点用量宜小不宜大。
补气用药大多偏温,这是总体的补气上这个特点来说。
它和补阴和补血有一定差别。
因为这也体现一种少火生气的特点。
你补气不宜量大,而且这类病程较缓,不可能急于求成。
黄芪跟人参用法不同,都能补脾肺之气,黄芪有比较明显的一种固摄作用。
黄芪还有很多方面,它可以治水肿, 它固摄反映在譬如疮疡,病程长,它可以托里排脓,托里,往外托,它实际上还是一种固摄。
用于固摄,用量比例较大。
四君子汤加黄芪去茯苓,这一组,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这一组它相当于益气, 黄芪用量比例偏大,增加固摄作用。
然后其中的陈皮、当归,陈皮是起到一个舒展气机,理气又能化湿。
当归,结合到气血兼顾,它能够养血,因为气虚到一定程度,血肯定也不足。
既能养血,又能活血。
陈皮、当归的应用使整个方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这一组补气,也可以补而不滞,能够补而不滞。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这升麻、柴胡一配,它就直接就一起升举。
他配起左归、右归来也是这样,功专某一方面,或者纯补。
这个补中益气汤当归、陈皮进去以后补而不滞,气血兼顾是比较好的,它适合于服用时间长,而且用量也不大。
升麻、柴胡,体现出肝脾气机的升举,保证在益气基础上这种升举作用,而且用量小,能够升发清阳,升发肝的清阳、脾的清阳,升发清阳。
所以整个这个方,八个药,是益气升陷相结合。
再用当归和陈皮,理气和血,照顾比较全面,就成为一个名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