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密度的测量》 评课稿
密度的测量评课
《密度的测量》评课稿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
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
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水平和应变水平强、富有激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巧妙激趣)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为家里新买的电器买电线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
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持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
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
“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持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展示教学水平)比如,教师用来让学生比较铁丝和铜丝,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找到不同的地方;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取用生活中的废弃的日光灯灯丝作为实验材料,做的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说课稿
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课程中关于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密度概念的学习和测量方法的掌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基本特性,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密度的公式,并能通过实验测定常见物质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实验测定密度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正确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天平、量筒、多种物质样品(如铁块、铝块、石块等)、计时器、记录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2. 教学环境:物理实验室,确保器材完备,环境安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如何区分不同物质”引起学生兴趣。
- 介绍密度作为物质的一种基本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
2. 知识讲解- 清晰阐述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质量。
- 推导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并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 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讨论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 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物质进行密度测定。
- 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天平的校准、量筒的正确使用等。
4. 数据处理- 指导学生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密度。
- 讨论数据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如仪器误差、操作失误等。
-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理解不同物质密度的差异。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通过提问和讨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3 密度的测量》 评课稿
《5.3 密度的测量》评课稿本周物理组进行了全组大型听课观摩活动,本次听课活动,有利于我们学习提高,取长补短,让我们的授课更加适合学案导学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下面就陈老师的《5.3 密度的测量》一节实验课,谈一下我的收获。
陈老师这节课给我提供了很多借鉴,解答了很多疑难点,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及课堂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激趣导入,创设情景:陈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创设了奥运会中国健儿领取金牌的画面并配有振奋人心的国歌,然后缓缓引出问题:奥运会冠军领取的金牌是纯金的吗?我们该如何来鉴定呢?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新颖地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密度的测量》,并在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可谓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二、学案的编制与使用陈老师本节课的学案编制地非常精致,有“学法点拨”、“情景呈现”、“自主探究”、“实践操作”、“温馨提示”、“同步训练”、“知识梳理”、“知识总结”等环节,从各个环节的编制到具体应用都很科学,导入的材料、知识框架及自主练习和情景材料探索都恰如其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内容针对性强,容量恰当,充分发挥了学案应用的作用;1、陈老师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的标度单位、最小分度值并思考两桶的使用及读数方法,然后完成学案《探究活动1》,做好实验前对量筒这一体积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做好知识储备;2、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帮助与提示下,自行设计实验数据填写表格并进行实验操作;3、同步训练环节,学生通过完成实验巩固练习题;4、最后的知识总结部分,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完成学案《知识梳理》部分,从而自我评价是否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本节课中能很明显地看到了陈老师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良苦用心:1、实验前准备实验器材并做好课前预习工作;2、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设计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天平、量筒等工具,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测量,测量结果及时记录、分析的习惯;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室卫生,下课时,整理实验器材的好习惯;四、新课改理念的体现与运用该堂实验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们自己利用已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小组间成员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适时点播总结,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最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有了较高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五、现代化教学媒体工具的运用陈老师在本节课的过程中,课件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量筒的使用方法,呈现实验方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设计的方案及数据记录表格,充分的利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更好的呈现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初中物理密度测量说课稿
初中物理密度测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密度的测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如下所述。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 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计算密度的基本公式。
3.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理解及其计算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数据的准确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冰块漂浮在水上的现象,引出密度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冰块为什么能在水上漂浮?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2. 概念讲解明确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从而引出密度公式:ρ = m/V。
并通过问题探讨,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
3. 公式应用通过计算题例,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并解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密度知识的重要性。
4. 实验操作介绍实验目的、所需器材和实验步骤。
首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其次,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最后,指导学生自行操作,测量几种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计算平均值及其误差,以及如何分析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6. 课堂小结总结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重要性,强调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正确性。
四、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清晰地书写以下内容:1. 密度的定义:ρ = m/V2.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物体样本、笔记本等3. 实验步骤:测量质量 -> 测量体积 -> 计算密度4. 数据处理:计算平均值、分析误差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在实验中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态度。
密度评课稿[最新版]
密度评课稿密度评课稿篇一:评课稿新课程地理公开课评课感言──高一地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课后评课福建连城二中陈立新在听了高一地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公开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
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第一部分教学者说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一、关于三维目标。
从三个层面进行设计(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2.通过阅读教材和学习活动,能够解释和绘制地理过程示意图;3.能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理教学,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环示意图,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分析;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产生的新功能。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采用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完成以下课堂教学任务。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水循环2.岩石圈物质循环3.生物循环(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2.平衡功能教学者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1.课堂容量有限,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还不够;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3.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4.教态还不够自然大方,略显拘谨;5.讲练结合不够,练习的针对性不强等等。
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二部分听课教师的听课评价优点评价:1.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准确,并且落实得比较好;2.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辅助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难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4.教学语言和蔼可亲,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5.重点讲解细致,难点能够化解,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6.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环节承转自然,课堂结构科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3节 测量密度教案与反思教案与反思
第3节测量密度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知识与技能】1.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重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知识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合作探究】演示一测量矿石的密度1.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细线、待测矿石.2.方法步骤(1)天平调节平衡.(2)用天平称出矿石的质量为m.(3)向量筒内倒入一定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为V1.(4)将矿石用细线系住全部浸没在水中,记录水和矿石的总体积为V2.(5)矿石的密度ρ=mV2-V1.(6)整理实验器材.注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因用刻度尺根本无法测出其体积.这时只能用量筒利用排水法进行测量.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知识拓展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演示二测量酱油的密度1.实验器材:天平、量筒、酱油、烧杯.2.测量步骤(1)天平调节平衡.(2)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1.(3)将一部分酱油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酱油的体积V.4)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酱油的质量m2.(5)酱油密度表达式ρ=mV=m1-m2V.(6)整理实验器材.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 1/g玻璃杯和剩余酱油的质量m 2/g量筒中酱油质量m =m 1-m 2/g量筒中酱油的体积V /cm3酱油的密度ρ/(g ·cm -3)【教师点拨】1.如果石块吸水,则V 2的测量值偏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真实值大.2.量筒不能放在天平上进行测量.3.测量时尽量通过合理的实验顺序来减小实验数据的误差.【跟进训练】在用天平、量筒测一形状不规则的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1)测量的情况如图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是26.8 g ,金属块的体积是10 cm3,金属块的密度是2.68×103 kg/m3;(2)若从金属块上取下一部分,再测其密度,在不考虑实验误差的条件下,测量结果和原来相比将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1图2物质密度的测量⎩⎨⎧ 原理仪器方法步骤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评课报告
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评课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了解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引出密度的定义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1.密度的定义在同一温度下,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称为密度,用公式表示为:$\\rho =\\frac{m}{V}$,其中,$\\rho$是密度,m是物质的质量,V是物质的体积。
2.测量密度的方法本实验所采用的测量密度的方法是称重法和容积法。
•称重法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测量出来,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该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适用于小物品的密度测量。
•容积法用所测物质填满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在确定质量后,可以用密度公式求出物质的密度。
该法的优点是测量对象不受限制,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也可以测量。
三、实验材料•弹簧秤•容器•多个不同物质的样品四、实验步骤1.称重法测量物质密度•称重法测量金属球密度取一颗金属球,通过称重法测量该金属球的质量,并用金属球的直径测量器测量其直径。
根据直径,可以计算出金属球的体积,最后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出该金属球的密度。
•称重法测量砖块密度将一块砖块放在秤上,通过称重法测量该砖块的质量,并用尺子测量砖块的长、宽和高,根据长、宽和高可以计算出砖块的体积,最后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出该砖块的密度。
2.容积法测量物质密度•容积法测量水的密度取一只已知体积的烧杯,将水倒入烧杯中,测量烧杯中水的体积,并记录下水的质量。
根据密度公式,可以计算出水的密度。
•容积法测量汽油的密度将同一体积的汽油加入烧杯中,测量烧杯中汽油的质量,并记录下汽油的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可以计算出汽油的密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称重法和容积法分别测量了不同物质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物质密度(kg/m^3)金属球7847砖块2301水997.9汽油720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也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密度可以用来鉴别物质、计算物质的质量等。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称重法和容积法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了解了密度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评课稿
曾蓉老师评课稿
一、重难点突出,有的放矢
本节课是一节学生实验课,重点是物质密度的测量,难点是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案设计。
李老师在先引导学生认识量筒的使用,再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液体密度测量的最优实验方案,最后放手让学生测量固体密度。
整节课重难点突出,有的放矢,设计合理。
二、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李老师以牛奶和水的密度比较引入新课,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测量牛奶、石头、馒头等物质密度,旨在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体现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本质。
三、从学情出发,重自然生成
学生已学习了密度及天平的使用,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
李老师设计学生自学活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得出量筒的使用规则;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案是学生难以转化的地方,李老师设计学生讨论环节,展示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再通过生生互评、生生交流,评价每一个实验方案,全班学生参与其中,自然生成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方案,最后动手测量牛奶的密度,验证有关牛奶密度大小的猜想;有了液体密度的测量体验,固体密度的测量对于学生来来说就容易多了,李老师设计学生自主完成并分享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活动,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测量素材,有馒头、石头、正方体金属块、蜡块,既考察了学生对密度测量及实验器材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在测量中生成了针对不同测量对象的不同实验方案。
四、巧设计,重突破
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认识俯视与仰视对量筒读数的影响;通过牛奶显示烧杯中的残余,启发学生思考优化实验方案;通过画简图在黑板上展示实验过程,使抽象的实验过程形象化,便于对比发现;通过规则的金属块与不规则馒头的对比、石块与蜡块的对比实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完善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方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密度知识的应用》评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密度知识的应用》评课稿一、引言本评课稿针对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中的《密度知识的应用》一章进行评估与分析。
该章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知识的应用,并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密度概念解决问题。
本章节设计合理,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密度知识的应用》一章主要围绕密度知识展开,涵盖了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2.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以及对密度概念的初步了解,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可能存在模糊和片面性。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与密度相关的现象,例如浮沉现象、物体的轻重等,他们对这些现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密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理解密度与物体浮沉现象的关系;•能够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密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1. 教学内容安排本章内容安排合理,包含以下教学内容:•密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密度与物体浮沉现象的关系;•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受密度概念;•提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密度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安排1. 密度概念的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轻重以及浮沉现象,进而引入密度概念。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对密度有初步感知。
测量物质的密度评课记录
测量物质的密度评课记录评课记录:测量物质的密度一、课程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
在物理学的概念中,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如何使用基本测量工具进行密度的测量,理解密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讲解、示范、实验和小组讨论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教师还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和视频等,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与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了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然后进行了实验示范。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了指导,并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了点评和总结。
教学效果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应用。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兴趣,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测量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测量工具使用的训练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此外,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可以进一步加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评价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掌握了密度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密度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加强测量工具使用的训练、加强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等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评课稿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评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概述1.1 课程背景《物质的密度》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一节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中所含物质的多少,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课程概述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密度的概念引入:引导学生了解密度的定义; - 密度的计算方法:介绍计算密度的公式及实际应用; - 密度的特性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 密度的应用:引导学生应用密度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并掌握计算密度的方法;•掌握常见物质的密度值;•了解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2.2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密度概念解释物体浮沉原理;•能够运用密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适应实验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密度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难点•密度与浮沉现象的关系的讲解;•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工具•PPT或黑板;•实验器材:容量瓶、天平等。
4.2 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材及讲义;•密度表。
五、教学过程5.1 密度概念的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引发对密度的思考;2.通过问题导入,启发学生对密度的概念进行猜测;3.利用PPT或黑板,介绍密度的定义,并解释为何相同体积的物体密度相等。
5.2 密度计算方法的学习(15分钟)1.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密度的方法:密度=质量/体积;2.引导学生读取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值;3.分组活动,小组间合作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并比较结果的差异。
5.3 密度与浮沉原理的实验探究(30分钟)1.准备实验器材,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密度与浮沉原理的理解;3.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
【优质】密度评课稿-优秀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密度评课稿篇一:密度说课稿《密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密度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课。
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
学好本节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作了准备;更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掌握“质量”和“质量的测量”的基础上,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手段,让学生在讨论与总结中学习新的知识“密度”,少数部分学生能力稍低。
针对我校初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因材施教,合理分组,以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使每组以至每位同学都享有成功的喜悦。
同时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学生回答出颜色。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评记录】
泰安高新区北集坡街道办事处第一中学“优课”观课、评课活动记录
时间:201703授课教师:邵刚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课过程
项目
标准
观课记录
教的观课
教学目标设计
明确清晰
有层次性
可操作、能落实
目标清晰
赵彬
教学内容
知识正确
面向全体
重难点明确
重难点明确
赵彬
教学过程
主导性强
流程科学
重难点突破
思维有效
思维有成果
思维有成国
朱衍栋
学习状态
学习积极
学习认真
成效明显
成效明显
朱衍栋
学习效果
状态良好
精力集中
达成度高
达成度高
朱衍栋
评课过程
评课教师
评课内容
评课记录人
赵彬
这节课的课件设计科学、操作性强,复习目标明确清晰、重难点处理得当,知识传授正确,效果较好。
朱衍栋
朱衍栋
学生动手多参与度高,基础知识扎实;
课件设计好
赵彬
教师素养
课件设计
组织教学
板书设计主导性强源自赵彬教学效果监测方式恰当
方法合理
效果明显
方法合理
赵彬
教学特色
有特色
特色明显
效果显著
特色鲜明
赵彬
学的观课
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
面向全体
层次分明
主体性高
朱衍栋
参与程度
意识性强
主体性高
效果明显
次数多
朱衍栋
小组合作
有合作
次数多
效果好
效果好
朱衍栋
学习思维
密度的评课
密度的评课《密度》这节课是初中物理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涉及到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对这节课的评课:1. 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学,使学生对密度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2. 教学方法多样: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3.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鉴别物质、选择材料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 注重科学探究: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环节,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5. 教师专业素养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准确,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教师对教材内容熟悉,讲解清晰透彻,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得当。
6. 不足之处: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时间有限,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注重科学探究,是一节比较成功的物理课。
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之处,使教学效果更加出色。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所用教材《物理》第1册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目标1.学会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理解实验原理密度定义式ρ=m/V,并学会测量密度的实际方法。
3.学会设计实验步骤,并且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4.能够认识到实验中不当操作引起的误差,并且分析对最后测得的密度值有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实验原理,并且能够理解实验中使用的密度计算公式。
2.设计实验步骤对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进行测量,学会判断什么方法才是最佳方案。
3.能够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并且确定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实验中过程中使用的密度计算公式。
2.理解实验中的测量误差是怎样产生的,怎样的操作才能尽量避免实验误差。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用具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石块、盐水、细绳教学方法1.ppt展示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
2.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及内容 1.引入大家首先看一下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和皇冠的故事。
国王叫一个工匠替他打造一顶金皇冠。
可是,有人向国王报告说:“工匠制造皇冠时,私下吞没了一部分黄金,把同样重的白银掺了进去。
”于是国王就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想办法鉴定皇冠里面有没有掺入白银。
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基米德想出了怎样的方法?有一天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人向装满水的浴盆里面沉的越深,浴盆里的水溢出来了越多。
于是他想到:如果把皇冠放入水中,排出的水,和同样重的金子排出的水量不相等,那么皇冠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装满了水的容器,如果向容器中加入一个物体,那么容器里的水就会溢出,并且溢出水的体积和加入的物体的体积相等。
所以我们测出排出的水的体积,就能够知道物体的体积。
这种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叫做排水法。
如果我们要判断皇冠是否是纯金的,可以找一块和皇冠同样质量的黄金,用排水法测出它们的体积。
已知密度ρ=m/V,如果皇冠时纯金的,那么皇冠的密度就等于金的密度,并且皇冠和黄金的密度相等,因此他们排出水的体积就相等;反之,如果皇冠里面掺入了白银,那么皇冠的密度就介于黄金和白银之间,而皇冠和纯金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就一定不相等,因此排出水的体积就是不等的。
《密度》复习观摩课课后自我评课
(密度)复习观摩课课后自我评课感激学校给我一个上的复习观摩课的时机,虽然精心打算,导学案和课件反复修改但是效果没有让我感到中意,我觉得自己其实可以做的更好。
经过领导和同事们的点评,加上我自己的深刻反思,整体来说我觉得需要提高的地方很多,我现在总结如下:需要提升的地方:1、课堂时间把握力度欠佳,比方说第—局部根底知识板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因为一直以来学生的薄弱环节都在这里。
其它,典型例题的前四道例题难度系数较低,可以适当压缩时间,给最后一题留出更多的时间。
中间不需要等待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习题,只要大多数人完成绩可以了,在等待个别学生上面用的时间有点多。
2、没有完全按照既定环节展示。
其实一开始我设计了学生智勇闯关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因为一开始有些紧张,加上现场应对能力需要提升,这个环节没有展示出来。
中间的连接语需要继续打磨。
商量需要放在做题前而不是做题之后。
3、临场应对能力欠佳。
对于生成的课堂没有及时的把握,比方说在展示学生做的好坏的时候,只需要展示一个做得好的作为典范,做的不好的作为反面就可以了,不需要过多重复的展示。
对于学生站起来答复下列问题时,如果没有到达我想要的效果,可以做适当的引导,而不是任由其自由致辞。
当然也有需要继续保持的地方,比方说:上课时学生讲评与老师讲评相结合,学生上黑板演示和自己动手练习相结合,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商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舞,适当的加以思想上的引导,利用同学之间竞争的模式活泼课堂气氛。
通过这节复习观摩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节好课需要老师的精心打算,也需要有肯定的应对能力,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日积月累的沉淀,需要在点滴之间成长。
看到自身的差异才会有进步空间,生活中需要有这样的时机,期望今天是个提示,我需要继续努力,争取在公开课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市二七区侯寨一中张润晓。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评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评课稿一、引言本篇评课稿旨在对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一课进行评估和总结。
我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旨在提出改进意见,为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测量密度是八年级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如何进行测量和计算; 2. 掌握测量密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并计算物体的密度;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测量密度时可能出现的误差以及如何减小误差。
三、教学内容3.1 密度的概念在课程开始时,应该首先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帮助他们理解密度是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如不同材料水平放置在水中的浮沉现象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3.2 密度的测量方法介绍了密度的概念后,可以进一步向学生阐述测量密度的方法。
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讲解: 1. 实验器材的准备:砝码、容量缸、天平等; 2. 密度的实验操作步骤:测量物体的质量,通过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容量缸测量物体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3. 密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已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密度,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3 密度的误差与减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讨论密度测量时可能出现的误差,并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不同实验条件、实验器材的精确度,以及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等方面来思考。
四、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以下是几种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1. 示范教学法:通过老师实际操作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2.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密度的实验操作。
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扮演观察者、记录者、实验执行者等角色,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密度的测量》评课稿本周物理组进行了全组大型听课观摩活动,本次听课活动,有利于我们学习提高,取长补短,让我们的授课更加适合学案导学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下面就陈老师的《5.3 密度的测量》一节实验课,谈一下我的收获。
陈老师这节课给我提供了很多借鉴,解答了很多疑难点,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及课堂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景:
陈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创设了奥运会中国健儿领取金牌的画面并配有振奋人心的国歌,然后缓缓引出问题:奥运会冠军领取的金牌是纯金的吗?我们该如何来鉴定呢?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新颖地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密度的测量》,并在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可谓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二、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陈老师本节课的学案编制地非常精致,有“学法点拨”、“情景呈现”、“自主探究”、“实践操作”、“温馨提示”、“同步训练”、“知识梳理”、“知识总结”等环节,从各个环节的编制到具体应用都很科学,导入的材料、知识框架及自主练习和情景材料探索都恰如其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内容针对性强,容量恰当,充分发挥了学案应用的作用;
1、陈老师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的标度单位、最小分度值并思考两桶的使用及读数方法,然后完成学案《探究活动1》,做好实验前对量筒这一体积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做好知识储备;
2、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帮助与提示下,自行设计实验数据填写表格并进行实验操作;
3、同步训练环节,学生通过完成实验巩固练习题;
4、最后的知识总结部分,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完成学案《知识梳理》部分,从而自我评价是否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能很明显地看到了陈老师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良苦用心:
1、实验前准备实验器材并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2、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设计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天平、量筒等工具,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测量,测量结果及时记录、分析的习惯;
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室卫生,下课时,整理实验器材的好习惯;
四、新课改理念的体现与运用
该堂实验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们自己利用已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小组间成员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适时点播总结,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最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有了较高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五、现代化教学媒体工具的运用
陈老师在本节课的过程中,课件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利用多媒体
课件演示量筒的使用方法,呈现实验方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设计的方案及数据记录表格,充分的利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更好的呈现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陈老师的课也存在一些瑕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验测量结果各小组之间的数据存在差异,最好让实验测量准确的小组介绍本小组好的操作方法,对实验中可能存在误差的因素概括一下并在测量过程中注意减小误差;
二、在本实验中,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是个难点,教师可以以学生熟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来类比解释,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三、最后学生实验结论评价阶段时间过于仓促,反馈练习时间太紧张,知识巩固方面没有做好;
总之,在本堂课中,陈老师的情景导入新课方法新颖,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合作探究实验方案亲自进行动手操作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好习惯,让他们成为正真的课堂上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到试验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向陈老师学习,认真钻研教材,编制学案,积极参与集体研讨,多向老教师学习、努力地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