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辨析论文
对语文新课改教学一点认识论文
对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点认识在课程改革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学习和领会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积极参与和探索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
本文就自己在语文教学实验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谈我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活动。
新课改的一个最明显的指向,可以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衡量新课改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在新课改中,我们老师也意识到,学生应该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并且努力落实到教学当中。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却往往存在着偏差。
究其根源,主要是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没有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还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更没有落实“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的意识。
因此,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必须走好三步:第一步,在认识层面上,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是在观念指导下的活动,只有心中装着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有行动上的投入和冲刺。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的“会学”,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第二步,在环境营造上,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对学生主体的一种尊重,是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
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从过去的那种“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多元互动的教学境界。
第三步,在实际操作上,要构建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探讨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为导向,以建构和谐社会的新型公民为使命,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育人的理念,对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和创新,是当前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了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点。
它体现了多样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实现个性化学习。
它体现了综合性,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它体现了发展性,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实现个体发展的最大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认知、情感、操作、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它体现了实践性,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实践技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方向,是教师对学生所要求取得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引导教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灯塔”,它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条理,有目的性,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有清晰的学习方向,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
通过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学情,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论文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学生座位巧安排学生座位安排最容易使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产生矛盾,处理不好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要与班主任密切配合,调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兴趣、爱好、性格,各科学习情况与同学关系等。
可以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对学生进行基础分类,也可按学生相对成绩进行分类或者依据学生个性分类,将学生分配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安排好座位,这些学生位置相对保持稳定。
这样的编排方式,便于形成“你帮我扶”的良好班风。
由组长帮助小组内差生,协助老师检查、督促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促使其不断进步。
以此形成结对帮扶关系。
二、建立有效的帮扶制度低年级学困生相对较多,这是既定事实。
老师要是一一对他们进行补缺补差是不现实的,要是放手不管,这些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差,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要求。
结学习帮扶对子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有效办法。
这样做比家长为孩子请家教,比老师隔三差五地辅导一下效果好。
具体做法是,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帮扶一个学习差的学生,并把他们安排在同桌,同一个小组,这样便于检查作业,发现问题能及时给予辅导。
这样做既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好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好学生的个人成就感油然而生。
同时建立“帮扶成效”考核奖励机制。
这种机制,主要是用来提高帮扶双方的兴趣,让他们保持一颗强烈的好胜心和永久的责任心。
对于帮扶效果好的同学,教师除了精神上的鼓励外,还可加分或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帮扶效果好的在班上评先选优时可适当加分或倾斜。
这样,既培养了帮扶者的能力,又检验了帮扶者掌握知识的情况,还为教师挤出更多时间。
三、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纪律是上好课的保证,没有好的课堂纪律,老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乱哄哄的课堂上就是想学习的学生也没法学好。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论⽂相关推荐关于浅谈新课程改⾰论⽂(精选6篇) 在平平淡淡的⽇常中,⼤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论⽂吧,论⽂可以推⼴经验,交流认识。
写论⽂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关于浅谈新课程改⾰论⽂(精选6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浅谈新课程改⾰论⽂篇1 现如今,许多⼈都有过写论⽂的经历,对论⽂都不陌⽣吧,论⽂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相信写论⽂是⼀个让许多⼈都头痛的问题,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浅谈新课程改⾰论⽂,欢迎⼤家分享。
新课程倡导⾃主探索,从“做”中“学”,从探索中发现知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主体性,调动学⽣⾃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从⽽提⾼学⽣的创新能⼒,同时也满⾜了不同学⽣的需求,调动学⽣学习的主动性,是顺应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体会到:只有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式,才能提⾼学⽣的能⼒,也只有改⾰,才能改变我校⽬前的被动局⾯。
因此学校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进⾏课改,以进⼀步提⾼教学质量,提⾼学⽣的能⼒。
通过两年的课改,我们学校的学⽣能⼒和成绩都提⾼得很快。
下⾯来谈谈我校的具体做法以及个⼈体会:我们学校采⽤了六步教学法,⾃⼰编写导学案,将学⽣6-8⼈分为⼀组,成绩好的与差的搭配,这样有利于学⽣讨论和交流,组内兵教兵,组与组之间有竞争。
贯彻新课改中提出的“以学⽣的终⾝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成为学习的主⼈,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师的引导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充分调动了学⽣学习的主动性,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的负⾯影响。
下⾯就教学改⾰中谈谈我体会最深的⼏个问题: ⼀、教学中要体现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学有动⼒ 以学⽣为主体,突出学⽣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的主体作⽤,学⽣应是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切教学⼿段,都应为学⽣的“学”服务,使学⽣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教学活动的成效很⼤程度上取决于学⽣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旦学⽣对所学知识产⽣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种负担。
我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认识论文
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教师的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法。
幽默、富有情趣、诱导的教学法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优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正确的选取教学方法,差生学习主动性差、基础差,教师要考虑差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尽可能为差生提供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调动他们自我建构的积极性。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要恰当的设问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恰当的提问往往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思维发展,通过提问来激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由于差生不注意复习和对知识的巩固,不注意知识的再现,对所拥有的知识不能透彻理解,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所以,教师课堂提问既要考虑新知,又要通过提问来巩固和回忆旧有的知识,以进行多次建构和分散复习。
思维水平的提高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学困生遇到问题不积极主动思考,现代学习中提倡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激活差生思维。
要允许学生失败,让学生充分思维,课堂提问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没有按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或则回答问题错误,教师就会让学生终止回答,这样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打击学生的自尊心。
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思维,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和思维的缺陷。
2、提倡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探索在生物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习尖子也不是课堂的焦点,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充当主角。
这样,学困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又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的群体活动。
合作学习加强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通过学生思维接触,教学系统的优化组合,实现思维发展。
由于教师和学生不在一个思维水平上,学生之间的交流能让其更了解自己思维的不足,调节自己的学习。
语文新课改论文(5篇)
语文新课改论文(5篇)语文新课改论文(5篇)语文新课改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学校语文语文新课改1 提高熟悉,更新观念首先,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学校和老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制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我们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同学,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学问的载体,而是老师和同学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老师和同学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加者和开发者。
其次,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从“讲学”走向“导学”。
我们现在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乐观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改“讲学”为“导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使同学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使老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同学的“学”,成为同学学习过程中的参加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看法者。
2 改造课堂,转变方式首先,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
“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知同学“这种草好吃,应当这样吃,必需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依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老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当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进展同学共性。
其次,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
以往同学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进展力量。
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同学的主动参加,强调探究学习。
以同学为主体,给同学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争论沟通时间和读书时间,让同学自己操作、思索、想象、观看、实践,增加课堂上同学参加分组争论、全班沟通、充分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同学,促进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的进展。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思考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思考论文一、转变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新课改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定,是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广阔语文老师必需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需更新理念,尤其是教材观。
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
注意人文性、注意力量的培育、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开随便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同学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意考试成果,而忽视同学学习的过程,或只注意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
“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
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讨论、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
我想在教学中,老师要讨论自己的教学行为,细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
老师要落实教学的详细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穿,做到教学流程合理。
老师要因人施教,走进每个同学的生活世界、阅历世界和学习过程,尤其留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老师要使教学内容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学问建构的需要,循序绽开。
老师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侧重评价同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激发同学学习爱好是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爱好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
爱好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爱好,它才能引导你在学问的乐园里游览。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教学改革论文-教育论文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教学改革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新课程下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教育改革是教育进入到21世纪后,传统教学体制与教学观念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所必须做出的变革。
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下,教育思想陈旧,其与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育模式无法相互适应。
特别是美术教学,在传统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其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推进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传统美术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分析1、美术教学的边缘化与美育的目的无法适应新课改的目的在于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增长,使得其各个能力全面提升。
而素质教育是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而美育教育的中心环节及是美术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改革的同时,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却与美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无法适应。
首先,在学科定位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偏见影响,美术学科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副科环节。
这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无论是课时还是授课内容,美术教育往往容易被广大教师所忽视。
本来就显得偏少的学时安排,往往面临着其他学科的挤占。
而在教学效果评估及学习成绩的考核上,美术教育往往不能有所体现。
其次,目前的美术教学呈现出弱化趋势,就师资力量而言,其往往相当薄弱。
在教学水准和教学方式上,无法与其他学科一样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涌入。
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美术教师队伍还呈现出人才流失的现象。
这更加大了传统美术教育教学的困境。
2、美术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无法与学生兴趣形成共振受到传统美术教学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美术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上,显得非常陈旧和落后。
当前,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教育基础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其在美术教育教学上,仍然呈现出教学方式简单、教育内容弱化、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
美术教育在一些地区的课堂上,被简单地等同于画画,而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仍然处于临摹阶段。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它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要求,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大背景下,教学目标的确定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理念和要求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等一系列新理念和新要求。
这些理念和要求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注重素质教育。
新课程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的积累。
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教育目标的确定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整体发展原则,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采取一些新的方法和途径。
注重学生的参与。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以此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确定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几个认识与误区论文(全文5篇)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几个认识与误区论文(全文5篇)第一篇: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几个认识与误区论文课程改革虽然在我国多个省市县(区)已进入实施阶段,但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式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课程感到有很多困惑,甚至觉得无从下手,经过对部分试验县(区)的调查了解,笔者认为还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澄清。
1.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关系问题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哲学思考,反映着人们对于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这些理念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但是教育理念不等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同一个教育理念下,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
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体现着教育理念的基本精神,并且在教育实践中验证。
丰富和发展着教育理念。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错误地将教育理念与教青方法简单地等同起来。
以传统教学为例,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尝试着在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它,但是,许多时候,人们也误以为“启发式”惟一的表现形式就是“提问式”,许多地方评价一节课的好环,往往只看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对于提问的内容和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否真正体现了“启发式”原则却被忽略了。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式再次表现出来。
许多人一提“课改”,就说“你不要给我再讲理论,只告诉我一种教的方式就行了”。
其实,这些教师缺少的正是对教育理念的全面理解。
例如:“以人为本”是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强调在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及“选择人一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等等方面,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而以上思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会表现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等等方面和具体方法,因此,有教师认为搞“课改”,上面就应该给一个具体模式或具体方法,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不对的。
我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认识
我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认识第一篇:我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认识我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认识东岳中学石教国摘要:新课改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关心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为此,本人结合所查资料及教学实践等实际谈谈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的理解。
21世纪伊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而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尤为重要。
一、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人,站在一线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改理念,予出色的进行教学。
1、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差异化教育,因材施教。
2、教师的角色变化及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等。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必须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简而言之,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
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首先,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
其次,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积极的知识传授和情感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策略;教育发展趋势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趋势,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1. 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由教学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的激励者。
3.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情境教学: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体验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探究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多元评价:教师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1.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2.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 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视域下对生物学教学目标的认识与反思 新课改的目标
新课改视域下对生物学教学目标的认识与反思新课改的目标摘要在分析国内外课程目标背景和课程目标内涵基础上,结合新课程课改情况,探讨了设计三维目标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教师备课或教学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三维目标教学设计G633.91B文件编号:1003―7586(xx)02―0024―03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培养的目标。
它是课程编制、课程是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是宏观目标。
课程目标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所以是宏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为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是微观目标。
中学生物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但部分教师在上课或在教学设计中反应出对三维目标的认识肤浅,给予重视的程度严重不足,对新课程的理念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
因此,下面对生物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形成的背景、内涵和设计时的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学生物学教学和教学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1 三维目标形成的背景生物课程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所以教学目标也随之变化。
20世纪50年代,我国全面向前苏联学习,提倡加强“双基”,主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60年代,为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培养能力的需要,提出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
7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环境能源和资源等问题,促使人们意识到中学生物学教学还必须体现其社会价值,帮助人们意识到如何利用生物学知识来改善人们的生活。
因此在80年代,提出生物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结合的教育。
90年代,由于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化社会迅速到来,使人们思考应该如何为人的发展服务,于是提出素质教育问题。
进入两千年新世纪之交,面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为培养创新人才,我国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教育改革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改革论文引言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课程改革。
本文将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为例,探讨其意义、目标、实施情况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通过设置更加开放的学科和课程,新课程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其更多的选择。
其次,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
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其具有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获取、处理和评估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增强其文化素养;5.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实现这些目标,新课程改革能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首先,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各地教育部门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其次,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引入了多元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培养。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加强了师资培训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然而,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方案和标准较为抽象,教育部门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操作指南,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课程。
其次,由于新课程涉及到较大的教学体系的改变,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的论文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的论文•相关推荐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的论文新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推动着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往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通常是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单一教学方法、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师多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
而现在,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促使教师用新视角来透视教学模式,不断尝试、改进各种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促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观念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率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
现实中有时我的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时感到茫然,总怕学生学不会,就总想多教学生一些、多重复几次,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三维目标的达成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三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难于整合,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机地统一起来,常常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为了应试需要,还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或者片面追求形式的活跃、关注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
三、学习方式问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组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进来。
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概要:新课程改革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一、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传统教学对学生只是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以及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育人理念的深入,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结合教学实际,下面是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改革的几点做法:(一)看是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可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前提。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时,引入古印度国王为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何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一个格子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完64个格子为止。
”通常每1千粒小麦重50克,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共需小麦多少吨?这种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可以较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也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看是否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解题规范的教学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的解题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目标辨析【摘要】本文是基于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设计教学目标时经常出现的问题、讨论教学目标的内涵、制定依据和目标分类,以及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及原则。
在我校校长的带领下,我和我们学校的一些教师在学习相关文章的基础上讨论、总结出我们的做法,以便大家在以后的的教学中借鉴,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体现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策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经八年,已经进入由点到面、由实验到推广的关键阶段。
由于诸多的原因,各地在具体的课改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偏差,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老师,“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准确定位,便是其中的偏差之一。
我校在这方面积极探索了四年,有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意义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方面、心理方面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这些是为了明确教学目的而设定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去完成全部得教学目标,而不应该只是局限在某一个方面。
是不是达成了所授课文的教学目标,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其中一项重要因素。
我们以前确定教学目标总是分成学习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渗透什么思想等等。
现在我认识到了目标的重要性。
教学的目标决定了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来设定,教学目标可疑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知识目标。
第二是过程目标。
第三是情感态度目标。
而这些目标的确定必须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切不可大而空。
必须要具体到每个环节中来确定。
必须要有具体的内容来体现这些目标。
以前我们制定的目标基本上都是空泛的,比如说:培养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渗透模型化思想、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等等。
这些本身其实并没有错,然而这些思想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不是一节课就可以达到的。
那么我们在制订一节课的目标的时候,就需更加具体化,比如空间想象能力。
是不是想象一下就是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呢?还是需要经历哪些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呢?二、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看似简单容易,不值得深究。
实际上从新课程理念方面来看待的话,就会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是盲目草率,兴之所至,不假思索,抄袭了之;或仅仅凭着感觉随意而定,缺乏准确性、系统性和渐进性。
如果只要是揭露之类的文章,就定为“认识……社会的罪恶”;只要是歌颂之类的文章,就定为“学习……精神”。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科学性相当强的严肃而慎重的工作,不应如此随便草率。
其二是大而空,笼统模糊,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
许许多多的教学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了解”、“体会”、“品味”等等要求,而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的每一个要求都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是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的。
比如说如果我在教学《小镇的早晨》的时候,只是泛泛的说明了小镇的“安静”、“热闹”、“忙碌”,而其他内容一概不说,这样一类也未免太空洞、太模糊了。
所以我问了一句“你们去过江南水乡吗?”以此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自己读课文,说说小镇的“安静”、“热闹”、“忙碌”具体体现在哪儿,提示他们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小镇的“安静”、“热闹”、“忙碌”,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应该明确而又清晰,如果笼统模糊的话,那么就无法落实。
其三是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
传统教学目标大都是一个个肤浅的、答案明显的、没有思考价值的知识性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封闭、机械、僵化的教学的主要因素。
所有的这些,都使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标准,从而导致了教学的肤浅、低效和失控,也给教学的测量和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明确、具体。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
三类又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分为若干层。
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校长以初中课文《背影》为例,进行了说明。
这篇课文的目标可作如下分层:(一)认知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知识:了解朱自清的简况与主要著作,掌握本文16个生字新词。
理解:陈述本文细节描写的精妙评价:体会本文借助父亲背影串联情节的技巧。
运用:掌握本文行文的思路(二)情感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知识:了解本文表达的父子深情。
理解:掌握本文细节描写的美感。
评价:体味并准确理解用细节串联情节表达情感的美妙。
运用:掌握本文以真情、真感著真文的特点。
以上只是从内在心理变化的角度所作的分层,这要比以前的“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学习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具体和清晰多了。
但是由于这个目标只是从心理变化的角度所作的描述,不便于观察和测量,所以,还要一一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
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即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而内在心理的变化,如感受、领会、理解、欣赏、体验、热爱、尊重等等,不能直接进行测量和评价。
对此,格朗伦提出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很有借鉴意义。
这种方法是列举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目标,以对内在心理目标的具体变化进行观察和测量。
如《背影》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这样表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渗透整合):1、知识: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词。
(内在心理变化)搜集阅读有关资料,陈述朱自清简况与其主要作品,其中包括“民主战士”、《欧游杂记》等;会读会解文中16个生字新词。
(外显行为表现);2、理解:理解生动传神的“背影”细节描写的美感(内在心理变化)诵读课文,找出描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对重点动词美感的理解。
(外显行为表现);3、综合: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内在心理变化)诵读、默读课文,依据课文顺序找出最令你感动的文字,并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其中应有“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和作者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尤其是作者面对“父亲”背影,“眼泪很快地流下来”的深层原因。
(外显行为表现);4、运用:掌握本文借助父亲背影串联情节和以真情、真感著真文的特点。
(内在心理变化)反复朗读、默读、齐读课文,找出四处“背影”的描写和作者三次“落泪”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应目标定为“学习鲁迅,了解有“朴实无华的语言”、“细致入微的细节”、“情感的真挚”、“事情的真实”、“观察的仔细”等。
(外显行为表现)这样将内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目标就非常具体明确,既能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的具体引导作用,又便于对学习结果进行观察、测量和评价。
但是,这些目标只是局限于对课文的解读,还很难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发展起到创生作用,所以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短期目标;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长期的目标。
假如出示的是显性的、短期的目标,学生遭遇的只能是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这就必然造成单纯的知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人气”,缺乏生命活力。
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显性和隐性、短期和长期、预设和生成等目标的完美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智慧、情感、信念、意志、价值观等的发展和生成,更应该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生命的内涵。
这“结合”不但最能体现出教师教学的功底,而且还是一位教师成熟的标志。
上述《背影》的四个目标都局限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因此,还应设立发展性和创生性的标:5、活动:体验感人至深的亲情美和真情真感著真文的写法。
(内在心理变化)选读一篇或几篇写“父亲”的散文,从情感内容和写法方面比较体味,或课后以笔记形式书面完成。
选择父亲和自己的生活片段,自拟题写篇文章表现父子深情的文章。
(外显行为表现)选读、体味一篇或几篇写“父亲”的散文,可以将上面学得的知识和技能付诸运用。
这个时候师生如果能在一起回忆各自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并满含着情感进行讲述,将会使师生沉浸在浓浓的父子深情中,然后再选择那些铭记于心的生活片段记叙出来,则能达到认知、情感、技能都得到发展的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我们是从事小学教学的,就拿三年级的课文《回自己的祖国去》和《说声“对不起”》来说,可疑让学生续写《回自己的祖国去》,改编《说声“对不起”》为剧本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四、学习目标最好让学生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制定。
个性化的阅读和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一种境界,更是教学要达到这种境界的一条必经之路。
苏教版中学语文就主张让学生“自主寻找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理解教学内容,摆脱‘引导’‘提示’‘评点’等各种预先设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主动,辩论激烈,最后写的文章大多都很有质量,教学效果特别好。
学生一开始可能不会制定学习目标,但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
一旦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其学习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教就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理想境界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1] 2008.08.22第五版.中国教育报.[2] 施良方.《课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