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元稹关系解读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解读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解读引导语:白居易与元稹,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对于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解读一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相识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
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
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
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竟然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
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相思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史,经常要四处办案。
这一年,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席间,白居易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后来,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唐代诗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研究之:元稹与白居易
唐代诗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研究之:元稹和白居易中唐诗人间的交往唱和之风,早在贞元年间即已初露端倪。
当时应进士举者“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旧唐书·高郢传》),形成了“侈于游宴”的“长安风俗”(李肇《国史补》卷下)。
而文人游宴多要作诗唱和,有时即使不游宴,也要以诗唱酬,或联络感情,或展示才学。
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当首推一代文宗权德舆及其领导的文人集团。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历任要职,并做过两年宰相,兼有政声和文名,“贞元、元和间为缙绅羽仪”(《新唐书》本传)。
在他现存的三百八十多首诗中,不乏清新可诵、近似盛唐之音的佳什,但其后期诗歌,大都是与聚集在他周围的一批台阁诗人酬唱应答、在体式技巧上竞异求新之作,诸如《奉和李给事省中书情寄刘苗崔三曹长因呈许陈二阁老》、《酬崔舍人阁老冬至日宿值省中奉简两掖阁老并见示》等等,从冗长的标题即可看出诗人们的交往概况。
这些诗的内容并不充实,艺术性也不强,却对贞元末年的诗坛风尚颇有影响。
到了元和年间,又出现了比一般唱和更进一步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而元稹和白居易便是这种形式的创始者。
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曹丕尝云:"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典论. 论文》)。
然微之和白居易之间的友谊,却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
辛文房亦云:"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
"(《唐才子传》),元稹初期作品在写实风格和音律方面都深受白居易影响,宗法其新乐府诗歌和讽喻写实的诗歌创作之风,在两者订交后,又以相互间的唱和而闻名。
白居易与元稹
白居易与元稹白居易与元稹白居易与元稹都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不但过从甚密,而且文风和文学思想相近,世称“元白”。
下面为大家带来白居易与元稹,快来看看吧。
一、生平与著述情况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又因曾担任太子少傅,后世又称白太傅,白居易少时聪慧,五六岁就开始学作诗,二十二岁父亲去世后,更加勤学苦练,于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
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步入仕途。
元和元年为了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闭户累月,写成《策林》七十五篇。
应试后被补为县尉,任官期间写了《观刈麦》以及千古名作《长恨歌》。
元和二年,白居易调回长安,次年拜左拾遗,为谏官之职。
期间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仗义执言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白居易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居江州初期,他写了表达其诗歌创作理论的《与元九书》,后又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
元和十五年,白居易被召回朝,但他见到了是朝政的腐败,朋党倾轧,只好自请外调。
先后出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
在苏杭任上,他写有许多咏景名作。
大和元年,白居易回京,大和三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看从此闲居洛阳,过上了“官隐”的生活。
会昌元年告病免官,会昌六年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五岁。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祖籍洛阳。
贞元九年,元稹明经及第。
贞元十八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的拔萃科考试,次年成绩公布,和元稹同在榜上的就有白居易。
元稹授秘书省校书郎。
之后不久便娶高门之女韦氏。
但他怀念初恋情人,遂写了《莺莺传》。
元和元年,元稹以第一名的成绩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被授左拾遗,频频上疏议论时政,终因获罪权贵而出为河南县尉,但还没上任就开始丁母忧。
元和四年二月授监察御史,三月充剑南东川详覆使。
元稹乘此机会,了解社会下情,访查官吏不法,弹劾东川节度使。
因此调回长安后被派分务东台即洛阳,不久其妻韦丛去世。
元稹为之写了《遣悲怀》三首,感情真挚,最有名的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同事,此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游玩,诗歌唱和,干了一切“好基友”之间会干的事情,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后来二人的命运更是时时牵连在一起,二人的心更是时时挂牵着对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青春年少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于是二人“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
二人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特别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读这一句的时候我怎么想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了。
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写: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还有元稹的《和乐天秋题曲江》中一句“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
”写到了巫山云雨,而且是“云雨久旷”,真是我想多了?再看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白居易的回应: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特别是白居易的《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天呀,“鸳鸾侣"这一下坐实了”云雨“了。
二、两地相思幸福相聚总是短暂的,二人踏上仕途以后便是分多聚少。
只能以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元稹对白居易是“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
”白居易对元稹是“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一个是想起了对方的好仪容,一个是心里空落落了。
《禁中作书与元九》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元稹排行老九,古称元九。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
古代文人墨客的挚友情怀: 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之道介绍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世界里,友谊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
白居易与元稹是唐朝时期闻名于世的两位文学家,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本文将探讨他们之间特殊而令人钦佩的友情,并解析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和观念。
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官员,以其婉约派风格而闻名。
•元稹(779年-831年):同样是唐代优秀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豪放派风格和酒体诗而知名。
建立友谊白居易与元稹在政府任职期间相识,并因共同热爱文学而开始交往。
他们通过互相赠送诗歌、书信以及面对面交流来加深彼此了解,在共同创作方面也积极合作。
这种互动促使两位文人逐渐认识到彼此的才华和品性,并最终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友情特质相互尊重与赞赏白居易与元稹彼此欣赏对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相互给予肯定和赞美。
他们以平等、尊重、真诚为基础,从而培养出一种持久强大的友谊。
知音共鸣白居易和元稹在文学追求上有着相似的理念和观点,非常理解对方的写作方式和内心世界。
他们能够深入交流,并共同探讨诗歌、哲学、人生等话题,从而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连接。
共同工作与合作两位文人不仅在创作领域中互相启发,还积极合作撰写文章、参与文化活动。
他们共同经历了各自政府职务带来的挫折和困惑,在困境中相互鼓励、支持和帮助。
友谊之道的启示白居易与元稹的友谊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友情中的追求和实践。
他们的友情之道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1. 相互尊重与赞赏是友谊的基石,要真诚表达对朋友的欣赏和支持。
2. 与知音共鸣可以建立更深厚的连接,通过深入交流分享想法和感受。
3. 共同工作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友谊发展,创造共同成就,共同度过挫折。
结论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友谊代表了古代文人墨客关于友情的追求和理想。
他们的交往方式、相互尊重与赞赏以及共同工作合作体现出真挚而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种友谊之道不仅值得我们钦佩并效仿,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朋友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指导。
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词
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词摘要:一、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背景1.元稹与白居易同朝为官2.两人的文学成就与地位3.成为莫逆之交的原因二、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词概述1.《离思》2.《赠白居易》3.《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三、诗词内容分析1.《离思》中的离愁别绪2.《赠白居易》中的赞美之情3.《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关怀与安慰四、诗词对元白友谊的体现1.诗词创作背景与两人关系2.诗词中表达的情感真挚3.诗词成为友谊的见证正文:元稹与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两人的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他们同朝为官,地位显赫,共同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基于共同的文学理念、相互尊重与理解,成为莫逆之交。
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词有三首,分别是《离思》、《赠白居易》和《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这三首诗词体现了元稹对白居易深厚的友谊。
在《离思》中,元稹以离愁别绪为主题,表达了自己与白居易分别时的痛苦。
诗中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四句诗描绘了离别的悲凉,同时也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思念之情。
在《赠白居易》一诗中,元稹赞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与品德。
诗中写道:“同登科第,联镳并辔。
共成三事,名重一时。
青蝇附骥,千里共垂。
碧鸡映月,五云相随。
”这些诗句充分展现了元稹对白居易的敬仰与钦佩。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是元稹得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诗中表达了对白居易的关怀与安慰。
元稹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鼓励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白居易的信任与支持。
这三首诗词不仅体现了元稹与白居易之间的真挚友谊,同时也成为唐代文学的瑰宝。
白居易和元稹的一生情
白居易和元稹的一生情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交之事甚多,然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白者。
不同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友情,子期伯牙的是知己之情——这世间只有你理解我,所以我愿意为你不再抚琴,所谓心心相惜是也。
而元稹和,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两人唱和长达三十年,诗篇加起来有近千首,堪称一对“极品”好友。
白居易与元稹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那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只是在翰林院编书,对官场黑暗腐败,当朝者昏聩无能,宦官横行朝野只是旁观。
相伴他们最多的,是长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这也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两年欢乐平稳时光。
二人深厚的友谊由此开始,好的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慈恩塔、皇子陂、直城路、曲江池、杏园……他们一路玩一路唱和,长安的每一寸地方,他们都一一走过。
后来元稹虽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阳,但校书郎的职位还在,屡次来往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直到贞元二十一年稳定在长安。
元白两人相交的原因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里说过:“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透过这首诗,我们能想象当时还未而立之年的元稹抱着一腔热血,踏进庙堂,面对黑暗朝堂时不屈又执拗的身影,令人称赞的风骨,耿直且孤高,也易倒。
他遭到了第一次打击。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有了上折权,他连续上书,文采太好,受到了皇帝召见。
此举被朝中宰臣权贵注意到,当年九月十三日元稹被贬到河南当县尉了。
白居易更直接更果断,尚未授官,就因“对策语直,不得谏官”,外放去周至做县尉。
被贬的元稹没过几天就得到母亲逝世的消息,唐朝丁忧需要二十七个月,元稹回故乡,白居易此时恰好被调回长安做拾遗,两人擦肩而过,迎来聚少离多的岁月。
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主张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共同特点解析唐代诗坛“李杜”、“韩柳”、“元白”、“小李杜”……这些诗人“组合”中,最让我羡慕的当数元稹与白居易了。
他俩虽是列举“组合”中岁数相差最小的,而且交往最为密切的一对,看唐代《诗人年表》,我们能发现,元白之间许多相似的生活经历,诗歌有也共同点,那么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的具体共同特点是什么呢白居易和元稹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二人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世称“元白”,其友情为后世留下一段“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共患难的经历上,生活中相互鼓励与支持,文学创作上相互影响、借鉴,曾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为中唐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居易曾在《赠元稹》一诗中表达了他与元稹心灵锲合的缘分:“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作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元白共同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新乐府运动,为中唐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白元文学中的相似性比较。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在创作上观点一致,强调作品对时事的讽喻作用,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在诗歌体裁上,白元都擅长七言诗、长诗和新乐府等。
,而且他们在内容表达上也注重语言的通俗性。
(1)反映现实生活。
由于元白二人皆以“达则兼济天下”为为官志向,同时也因为二人都在童年经历坎坷,体验到了百姓的生活,因此二人在诗作题材的选择上的相似之处是都能够密切关注社会现象及社会生活。
例如,元白二人针对当时社会问题和矛盾而写下的“对策”,后被整理编辑为《策林》,揭露了诸多社会问题,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短论,体现了二人的政治态度。
又如,二人的创作都曾以百姓生活为题材。
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白居易的《新乐府》50 首、《秦中吟》等等,反映百姓的生活状态,揭露朝廷政治统治的弊端。
(2)抒发胸志。
由于仕途经历相似,二人寄情山水,以山水诗直抒胸臆,表现自己的胸怀,体现人格。
例如,元稹的《游云门》,意境高远,景物描写细腻,体现了广阔而清淡的胸怀;白居易的《咏意》《题浔阳楼》等,通过风景的描写,体现独到的审美眼光,抒发内心情感。
历史揭秘:元稹和白居易共用歌女之谜
历史揭秘:元稹和白居易共用歌女之谜“读遍元诗与白诗,一生少傅重微之。
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这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写的一首题为《读元白长庆二集诗》的诗句。
其中“元白”一词便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二人的并称。
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
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稹稍逊于白居易。
对“元白”二人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
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
”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
在中唐诗坛上,“元白”二人的影响很大。
《旧唐书·元白传》论赞指出:“若品调律度,扬榷古今,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
”清代著名文人叶燮在《原诗》中说:“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白舂容暇豫。
”而另一著名文人赵翼则认为:“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其实,元稹和白居易不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似,诗坛名声相近,而且生活作风一致,都是十分好色、放荡不羁的风流诗人。
尤其在绍兴任上,元稹和当时在杭州做官的白居易除了互相写诗咏风花雪月之外,而且还无所顾忌地向白居易借歌女一用。
当时杭州有个名叫玲珑的歌女,很得白居易赏识,元稹听说了就向白居易借走玲珑一个多月才归还。
他们还分别为玲珑写诗作为纪念。
一是被传为“元白”的风流佳话。
当然元稹的好色之举,并非与白居易共用一个歌女之时才开始,他的风流之名早已远播朝野。
但他最出名的好色猎艳事迹,还是提供了崔莺莺这一家喻户晓人物的原型。
元代王实甫就是以元稹的《会真记》为蓝本,写出了现在广为流传的《西厢记》,但《会真记》并没有《西厢记》最后大团圆的结局。
《会真记》差不多就是元稹的亲身经历,元稹二十三岁那年,偶然邂逅了他的亲戚崔莺莺一家。
于是,元稹骗取了只有十七岁少女崔莺莺的纯真感情,丫头红娘在这段孽缘中起到了一般“红娘”所起不到的关键作用,这也是妇孺皆知的一段情节。
元白往事:曾经的情同手足,友谊的小船也差点翻了
元白往事:曾经的情同手足,友谊的小船也差点翻了元白往事:曾经的情同手足,友谊的小船也差点翻了文/老张在路上在唐代诗坛上,有一些诗人的名字是并称在一起的,比如李杜: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王孟:王维和孟浩然;温韦:温庭筠和韦庄;苏李:苏味道和李峤;皮陆:皮日休和陆龟蒙。
中唐诗人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他们联手创立了“元白诗派”,又因为保持了终身的友谊,被现代人称为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座。
01白居易比元稹大7岁,两个人一开始本来是各人走各人的道,各人玩各人的,在唐朝那个时代,很少有机缘能够认识的。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比部郎中元宽之子,母亲为荥阳郑氏。
元稹祖上虽然也阔过,是北魏皇室宗亲,可到了他这一代,往日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
元稹8岁时,父亲元宽就去世了,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郑氏,担起了抚养元稹的担子。
元家家道中落,虽然有母亲家荥阳郑氏望族照顾,大概也只是比一般普通百姓人家好一些,所以元稹15岁就参加了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明经考试,实现两经擢第。
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
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
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是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
这是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的时候。
及第之初的元稹并没有当上一官半职,闲居于京城,读书交友,并且开始写诗。
贞元十五年(799年),虚岁21岁的元稹寓居山西蒲州,此时,当地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了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一家人。
骚乱过后,元稹与远亲家少女崔莺莺相爱。
不久后,元稹辞别少女崔莺莺,西归京城应制科试。
贞元十八年(802年)冬,24岁的元稹第二次参加贡举。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元稹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
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之间有着很深的友情,他们一起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下面是他们的故事。
一、相识与交往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唐代文坛的才子,他们在皇宫中相识并结为挚友。
起初,元稹在文坛上声名不显,而白居易却已是栋梁之材。
然而,白居易并没有因此疏远元稹,反而展现出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之意。
白居易看中了元稹的才华和潜力,并决心帮助他在文坛上迅速崭露头角。
二、共同创作白居易和元稹经常一起创作诗歌和文学作品,互相交流创作经验和文学心得。
他们共同努力,互相鞭策,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他们的共同创作中,互相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友情的考验白居易曾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官,流落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他在离别之际,请求元稹继续创作,不辜负他们共同的梦想。
元稹接受了白居易的请求,并随后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此表达对白居易的敬意和友情。
白居易知道后非常感动,他在书信中回复元稹,表示对他的赞赏和感谢。
四、相互赞扬白居易和元稹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互相赞扬对方的才华和创作成就。
他们不仅在诗歌中互相赞美对方的才华,还时常用书信或对话的方式表达对彼此的敬意。
这种相互赞扬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情,也激发了他们更进一步的创作动力。
五、后人的评价白居易和元稹的文学成就被后人铭记,并被誉为唐代文坛上最杰出的文学友谊。
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将元稹视为自己的知己和盟友,而元稹也深深敬佩白居易的文学才华。
他们的友谊展示了真挚的情感和合作精神,成为文学界一个美丽的传说。
总结: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友谊之一。
他们共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通过互相帮助和鼓励,互相赞扬和启发,让彼此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全面展现。
他们的友情不仅在文学上深深影响了对方,也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白居易爱情故事
白居易爱情故事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被誉为“诗中之圣”,但他的爱情故事同样令人感慨万分。
白居易一生有过多次婚姻,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与元稹之女的爱情故事了。
白居易与元稹本是知交好友,两人情同手足。
而元稹的女儿,更是聪明美丽,才貌双全。
白居易一见倾心,对她呵护备至。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却面临着重重困难。
首先,白居易身为官员,地位显赫,而元稹却是他的下属,这让他的爱情之路充满了坎坷。
其次,元稹对女儿的教育非常严格,对于白居易的追求更是态度坚决,拒绝了他的表白。
然而,白居易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诗词感动了元稹,也感动了元稹的女儿。
他用一首首动人的诗歌,将自己的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感动了元稹的女儿。
最终,元稹也被他的才情所打动,答应了他们的婚事。
然而,幸福并不长久。
白居易的官职受到了嫉妒者的挑拨,被贬谪到了边疆。
元稹的女儿也随他而去,两人在异乡开始了新的生活。
虽然环境艰苦,但他们的爱情却更加坚定。
白居易在边疆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爱情的珍视。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更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情感表达。
他用自己的才情和真挚的情感,感动了一个家族,感动了一个时代。
他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可能很难理解白居易的爱情,但是,他的爱情却是那样的纯粹和真挚。
他用自己的才情和真心,赢得了自己心爱的人,也赢得了后人的敬佩。
白居易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传说,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在爱情面前,勇敢追求,坚定不移。
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摘要:一、元稹与白居易的相识相知二、深厚的友谊与共同的政治追求三、曲折的爱情经历四、离别与思念五、文学成就与传世之作六、永恒的友情与爱情传说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元稹与白居易两位诗人不仅共同创造了“新乐府”运动的高峰,更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相识相知,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元稹与白居易的相识相知元稹与白居易的相遇,可谓是一见如故。
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以诗歌为武器,批判时弊,关注民生。
在政治上,他们同样有着为国家和民众谋福祉的抱负。
这样的共同追求,使得他们的友谊越发深厚。
二、深厚的友谊与共同的政治追求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超越了普通的文人交往。
他们互相关心、互相扶持,共同进退。
在政治道路上,他们携手共进,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努力为民请命。
即便在官场上遭受打压,他们也始终坚定信念,为正义发声。
三、曲折的爱情经历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经历同样充满曲折。
元稹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韦氏是他青涩年华的真爱,可惜因病早逝。
第二位妻子裴氏则是出于政治原因娶的。
白居易则与两位女子有过深厚的感情,一位是青梅竹马的杨氏,另一位是红颜知己薛涛。
四、离别与思念在漫长的岁月里,元稹与白居易由于官场变动等原因,曾多次离别。
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抒发彼此的思念之情。
在诗文中,他们也多次提及对方的离别与思念,感人至深。
五、文学成就与传世之作元稹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
他们共同创作的“新乐府”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批判时弊,还表达了对友谊、爱情等主题的关注。
其中,《离思五首》、《长恨歌》等作品,成为传世之作,流传千古。
六、永恒的友情与爱情传说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虽然充满了曲折,但最终都未能与心爱之人白头偕老。
然而,他们之间的友情却成为了永恒。
在后世,两人的故事被传颂不已,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传说。
总之,元稹与白居易的爱情故事,既有友谊的支撑,也有诗歌的传颂。
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
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元稹与白居易之间,再三不晓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下面一起看看元稹与白居易直接有着怎样的故事吧。
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交之事甚多,然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白者。
不同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友情,子期伯牙的是知己之情——这世间只有你理解我,所以我愿意为你不再抚琴,所谓心心相惜是也。
而元稹和白居易,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两人唱和长达三十年,诗篇加起来有近千首,堪称一对“极品”好友。
白居易与元稹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那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只是在翰林院编书,对官场黑暗腐败,当朝者昏聩无能,宦官横行朝野只是旁观。
相伴他们最多的,是长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这也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两年欢乐平稳时光。
二人深厚的友谊由此开始,好的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慈恩塔、皇子陂、直城路、曲江池、杏园……他们一路玩一路唱和诗词,长安的每一寸地方,他们都一一走过。
后来元稹虽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阳,但校书郎的职位还在,屡次来往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直到贞元二十一年稳定在长安。
元白两人相交的原因是什么?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里说过:“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透过这首诗,我们能想象当时还未而立之年的元稹抱着一腔热血,踏进庙堂,面对黑暗朝堂时不屈又执拗的身影,令人称赞的风骨,耿直且孤高,也易倒。
他遭到了第一次打击。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有了上折权,他连续上书,文采太好,受到了皇帝召见。
此举被朝中宰臣权贵注意到,当年九月十三日元稹被贬到河南当县尉了。
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什么关系
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什么关系元稹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白居易被后人尊称为“元白”,那么白居易和元稹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白居易和元稹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白居易和元稹关系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同事,此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游玩,诗歌唱和,干了一切“好基友”之间会干的事情,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后来二人的命运更是时时牵连在一起,二人的心更是时时挂牵着对方。
之后,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就是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元稹与其分别,很是痛苦,写诗遥寄相思之苦,说我们认识有三年了,从来没有分开过,你这忽然被调走,我每天魂牵梦绕的,每天只能望着远处的山顶,不能与你一起相随,真想化作云和雨,一起在天边会和啊。
你看,连云雨之情都说出来了,真是赤裸裸地表达爱意啊。
其实,像云雨这样露骨的字眼,二人彼此唱和的诗篇中,还有很多。
不仅如此,二人还创了一个惺惺相惜,深交挈阔的佳话。
元和四年,白居易回京当了左拾遗的官,而元稹却是监察御史,这个官要全国各地出差办案,所以,二人不能经常在一起。
一次,白居易和好友一起游慈恩寺,席间,白居易惆怅无比,就写了一首诗给元稹,说忽然想起友人元稹去了远方,如果计算一下路程的话,应该到了梁州了吧。
说来也巧,二人真的是心心相印。
这一天,正如白居易掐指一算情况一样,元稹真的是到了梁州,而且晚上还做了一个梦,梦境和白居易白天游玩的情景一模一样,这个故事还演变成了后人夫妻之间相互思念的一个典故,可见元白之间真的是超越了一般的朋友关系了。
薛涛与元稹关系也许那天和元稹的相见,对薛涛来说本身就是个备胎的开始。
一个是翩翩公子,青年才俊,诗人中的翘楚,正如日中天;一个是风韵犹存,成熟魅力,营妓中的大姐大,正炙手可热。
一个是见花爱花的多情种,一个是感情真空期的痴情女,这样的相见注定会擦出不一样的男女之火,尽管年龄悬殊,尽管元稹当时是有妇之夫,郎才女貌,干柴烈火,怎能轻易舍得?薛涛好好的大姐大不当,偏偏被元稹这小子给迷住了,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元稹给毁了下半辈子。
白居易元稹
白居易元稹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元稹,字微之,洛阳人。
他天资聪慧,十五岁便明经及第。
元稹与白居易是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其情之深、其意之厚,在当时的文人当中非他们俩莫属。
二人相识约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当年,白居易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白居易集》187页),诗一开始就这样说:“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接着又自注:“贞元中,与微之同登科第,倶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也。
”白居易年长元稹七岁,是年,白居易三十二岁,元稹二十五岁。
白居易和元稹有着相似的经历:803年,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授校书郎。
809年,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稹任监察御史。
810年,白居易改授京兆尹户曹参军;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
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元稹改授通州司马。
820年,白居易在长安任主客郎中;元稹任祠部郎中。
829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生子阿崔;元稹生子道保。
白居易与元稹一起登科,一起在朝任职,又在同年被贬,同年生子,相似的经历,一样的文学素养,把他俩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二人成为挚友后,无论谁在哪里,赠、寄、酬、唱、和、答诗总是不断。
大和二年(828年),共同编纂了元白唱和总集《因继集》共十七卷。
白居易与元稹间的诗文来往最多,下面选取几首看一看二人间情同手足的真挚友情。
元和十年(815年)八月,白居易遭到不公正对待被贬为江州司马,心里十分惆怅和伤感,常常夜不能寐。
他在赴江州的舟船上总是看元稹的诗,以慰藉受伤的心灵,在《舟中读元九诗》中写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 白居易在诗里以“灯残”和“眼痛”表示彻夜在读元稹的诗,尽管未写读后的感受,但是以暗中独坐和静听风浪作结,通过营造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感伤。
白居易是在元和十年八月被贬江州的,元稹早白居易被贬江州五个月,于这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刺司马。
到通州后不巧染病在身,他在夜里听到自己的挚友被贬的消息后震惊得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
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古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白居易和元稹就是这样的一对至交好友,两人相识30余年,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宝民诗歌史上有“元白体”之说,语出自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将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体并称为“元白体”,苏东坡也曾将其二人相提并论,称为“元轻白俗”。
白居易与元稹不但是诗歌创作上的同道,也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与元稹是贞元十七年(801年)在长安相识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二人都准备参加制科考试,便一起住进华阳观学习。
元和元年(806年),二人在制科考试中双双胜出。
以后的岁月里,宦海沉浮、萍踪不定,二人聚少离多,屈指算来,二人在一起相处较长的时间只有两次:一次是在长安应试的'五年;另一次是同朝为官的两年,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友谊。
元、白二人不仅在文学上情趣相同,在政治主张上也具有相同的理念,白居易文集中有《策林》七十五篇,宋人洪迈将《策林》看作是元、白二人合作的作品,是在华阳观准备制科考试时共同撰写的,《策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提出的政治主张。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在华阴县的敷水驿与宦官发生冲突(史称“敷水驿事件”),但由于宦官当时权势熏天,唐宪宗竟然将挨了打的元稹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白居易挺身而出,连上三书为元稹鸣冤,要求朝廷公正处理此事、以还元稹的公道,白居易如此为元稹仗义执言,不但会得罪宦官,而且会得罪皇帝,但他不管这些,足见他与元稹的感情之深。
元和元年(806年),元稹的母亲去世,白居易为元稹的母亲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墓志铭;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的母亲病逝,元稹当时身在江陵,无法亲自吊丧,便委派侄子专程前往代表自己吊祭,并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文中说自己与白居易“坚同金石,爱等兄弟。
元稹和白居易
元稹和白居易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元白”的美称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津津乐道的话题,元稹和白居易之间有什么超越友谊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元稹,字微之,在家排行第九所以也称元九,河南洛阳人。
没错就是他写了“曾今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让多少文艺青年用来装逼做个签。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
相比于元稹,大家可能更加熟悉他。
他的《琵琶行》、《长恨歌》等很多作品都被搬上了语文教科书。
但是今天要讲的不是他们各自在文学上的成就,而是深扒一下他们之间的那段‘基情’。
白居易和元稹在公元802年相识,那年他们同时考上科举,一起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
那年白居易30岁、元稹23岁,年龄相差7岁的两个人开始了长达30年的‘基情’。
可能同时参加了高考然后又考进了同一个大学,没准还分到同一个宿舍,然后就一见倾心,一眼万年,开启了至死不渝的‘基情’。
在一起作为校书郎的这段时间,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
有诗为证,从白居易的《赠元稹》中“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这几句,我们很容易想到他们一起花前月下,鞍前马后,吟诗作对的场景。
白居易在这首《赠元稹》的最后两句写到“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这是要私定终身了吗?就不怕别人说你们有龙阳断袖之好吗?公元809年,白居易升迁为左拾遗,元稹调任为监察御史。
白居易留守京城,元稹却要前往各地办案。
没有了元稹的陪伴,白居易是饭不想,茶无味。
从白居易的《别元九后咏怀》中的“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多能体会老白对元稹的思念。
一日,远在梁州的元稹非常想念好友白居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晚上就真的梦见和白居易一起游曲江、慈恩寺,醒来后便写了下面这首诗:《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必须打三个感叹号才能凸显神奇)白居易在这天真的和一群朋友在游玩曲江、慈恩寺这个地方,而且也在想着身在梁州的元稹。
元稹与白居易薛涛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轻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几回魂梦与君同,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稹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元镇、自居易同为中唐著名诗人,两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而且在政治上、文学上也有相似的主张自结交之日起两人便结下了终身的友情,正如自居易所说“始以诗交,终以诗诀”。
后人将他们“元自”合称,他们之间的唱和也促成了中唐唱和诗繁荣据赵以武《唱和诗研究》中《绪论》所言:“‘唱(倡)的制约’,没有‘唱’也就无所谓‘和’。
‘和’是后应声者随先发声者之‘唱’而唱的’,元白第一次唱和始于贞元十八(自居易《秋雨中赠元镇》、元镇和为《酬乐天秋兴见赠本句》),一直到大和五午元镇去世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历经27年,留下了千余首唱和作品。
虽然其间的唱和有高潮也有低谷,但这么长时间的唱和足以见一人友情之深厚坚贞。
现存的元镇与自居易唱和诗182首,白居易与元镇唱和212首。
从现存的诗篇数日中还是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元白之间的唱和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元和五年至十年,元镇贬官江陵时期;元和十年至十三年,白居易为江州司马、元镇为通州司马时期;长庆三年至宝历,白居易为杭州、苏州刺史,元镇为越州刺史时期。
盗心憎主人,主人不知情。
反责镞太利,矢人获罪名。
寄言控弦者,愿君少留听。
何不向西射,西天有狼星。
何不向东射,东海有长鲸。
不然学仁贵,三矢平虏庭。
不然学仲连,一发下燕城。
胡为射小盗,此用无乃轻。
徒沾一点血,虚污箭头腥。
白居易随后回复了一首《答〈箭镞〉》,白居易和诗与元稹有着相同的意境,都亦愤礴满怀,但是在诗中还有劝慰之意,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是讽刺政治的诗歌,他们二位都抒发了自己对政治的批判。
其他比如《大觜乌》、《松树》、《雉媒》、《古社》,白居易的和答中除对元稹愤愤不平的安慰外,基本与元稹的诗意一致。
其三,咏物题材的唱和诗。
咏物是诗人唱和的常用题材。
元白的咏物唱和秉承了寓物言志的传统,同时将“缘情”而发作为唱和的重要的内核。
元稹对白居易友情的诗作,与
元稹对白居易友情的诗作,与元稹对白居易友情的诗作,自古便有之,历经几千年,也深受当世诗人和文人所赞赏,如清代大人真卿题写两诗,来赞美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这也可见两人深厚的友谊。
元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也是南宋时期三大家之一,他与九韶有着深厚的友谊。
而白居易与他相识于晚宋,经常在书画会上相聚,而他们的友谊也不失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令人钦佩。
元稹对白居易的友谊久巳不可替代,他常常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友爱,让人们感受到深刻的感动、浓浓的情感。
他在《醉翁亭记》中提及:“定友易因梦来,我今宿至常住。
未若昔时同契,相见更能把思。
”这句精妙的话,不仅体现出他们深厚的友谊,更表现出他们伴随多年的坚持和执着。
以下是元稹题写的两首赞美白居易友谊的诗作:《咏白居易》湘阴白氏少年时,犹记得青溪里。
客游寻知社中友,细雨馀晚复何妨。
欲说许多心里话,两人间聊天老长。
前途谁知难保言,此恨绵绵无绝期。
《赠白居易》出于重河桥头,挥手绝容色。
犹能知昔时情,隔山谁未忘机。
三友今无消息,几日禁将书寄。
莫怪江上风月,但此时此处时。
这两首诗中,元稹将他们深厚的友谊比作江上风月,千古不变,令人流淌眼泪,仿佛可以看到元稹等人朝夕相互思念,最后用这两句诗把他们的友谊深情的抒写了出来,令人动容。
究其根本上,孰视谁父子,孰视谁君臣,孰视谁兄弟,仅存于心中,自古以来,从没落实在外,其中的温柔友情也深植于当时的读者的心中,令人更能感受到元稹和白居易之间友谊的深厚。
此外,元稹还有一首《昔恩今友》,流露了他对白居易友谊的坚定。
其中,他说:“昔恩今友,当时相识何时久。
悠悠游子心,若说吾知何人?”他的这种执着,令人动容。
另外,白居易的《咏梅诗三首》也非常有名,其中,他描述了他同元稹的友谊,以梅花来表达很多思念和情感,令人折服:“莫道桃李无私性,春风又绿江南岸。
今日同心而白头,更那堪劳友谊天。
”如此看来,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友谊,是一种无声又深刻的感情,他们之间有着无可替代的亲情,他们把彼此之间的友情,用最简短而又最深沉的话表达出来,令人深深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解读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白居易与元稹,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对于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故事,你知道多少呢?白居易与元稹关系解读一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相识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
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
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
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
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竟然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
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相思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史,经常要四处办案。
这一年,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席间,白居易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后来,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晚唐郑谷诗中就这样说:“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这就是妻子挂念丈夫的事情了,《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写“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此处甲戌本脂批就道:“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
”相伴元稹和白居易,他们真正是一对患难见真情的“伴侣”。
当元稹母亲去世,归乡守丧“丁忧”时,过得十分艰苦,《遣悲怀》中说爱妻韦丛跟了他后,是“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情景也不完全是艺术夸张。
这时,是白居易大力资助他,帮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之后,当白居易也因为母亲去世,在乡村守丧时,元稹慷慨送他二十万钱,让丧母后又失去幼女的白居易得到不少安慰:“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
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元稹的爱妻韦丛去世后,曾写下三首著名的《遣悲怀》,此事尽人皆知,就不多提了,而令人奇怪的是,白居易竟然以韦丛的口吻写了首《答谢家最小偏怜女》,其中写:嫁得梁鸿六七年,耽书爱酒日高眠。
雨荒春圃唯生草,雪压朝厨未有烟。
身病忧来缘女少,家贫忘却为夫贤。
谁知厚俸今无分,枉向秋风吹纸钱。
后来,先是元稹因冲撞了宦官,被贬出京城,后来又贬到通州(四川达县),他愁病缠身,常常忧心自己会病死在异乡。
元稹曾写信给白居易诉苦道:“通之地……大有虎、豹、蛇、虺之患,小有蟆蚋、浮尘、蜘蛛、蛒蜂之类,皆能钻啮肌肤,使人疮痏。
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元稹自料必死,于是将自己的诗稿整理了一番,辑为二十卷,托附给白居易。
元稹凄凄惨惨地踏上遥远的行程。
他形容自己是:“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
然而,没过多久,白居易也被贬去江州,元稹得到消息,惊得从久病床榻上坐起身来:“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可谓情真意切意难平!你做诗来我相随白居易首先提倡《新乐府》诗体,而元稹就马上和了十九首。
味道也极为相似,时称为“元和体”。
我们知道白居易的诗风是通俗浅易,老妪能懂的那种。
而元稹的风格也大体相似,当然反对他们的就讥为“元俗白轻”。
他们之间的默契度,实在是太高了。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如果隐去名字,这怎么像是两个大男人之间的感情呢!想象当年花前月下的欢醉之乐,如今却孤身一人带病观花,愁倚门帘,怅然远望,独自喟叹,辜负了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么看,元、白之间的感情,还真不是那么正常。
至死不渝虽然元稹对待崔莺莺是始乱终弃,又害得一代名妓薛涛得了相思病,但他对白居易却是深情不渝。
元白两人的感情,可谓是白头到老了。
后来,俩人的官位可谓是青云直上,都成为金章紫绶的三品大员(在唐代,成为三品大员,几乎就是人臣中的顶峰),但元稹不为当时的朝臣所容,后来外放到越州当刺史,白居易于是也跟着要求出京,到了相邻的杭州做官。
两人的治所相近,又都是当地一把手,可以“假公济私”,用传递公文的驿使来互通“情书”,但这两个头白如雪的老头还是很珍惜相聚的日子,有一次,元稹来杭州探访,聚了三日有余,临别时,元稹依依不舍地说:,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奈何。
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
“垂老相逢渐难别,白头期限各无多”,看来,尽管时光不断地飞逝,元白的感情却一直没有改变,甚至是岁久弥深,对彼此的依恋,越来越重了。
元稹和白居易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洛阳,当时元稹从越州回京师时,特地去探访闲居东都的白居易,临别时,写下这样两首诗:君应怪我留连久,我欲与君辞别难。
白头徒侣渐稀少,明日恐君无此欢。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
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吟罢这两诗,二人执手良久,才怅然分别,然而,这却是元、白的最后一次相见。
不久,白居易就得到了元稹在武昌任所突发急病而死的噩耗。
他回味这两首诗,越读越觉得,这就是元稹提前写给他的临别赠言啊!这难道是冥冥中的天意,魂魄中的先知吗?情定三生?元稹死后,白居易痛不欲生,在给好友的祭文中写道:“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诀,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晚年的白居易,奉佛行善,将很多钱财都捐给了佛寺,他的动机和祈愿是什么呢,他写的《修香山寺记》中说得很明白:“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看到了吗,求佛积善,无非是想和元稹(微之),再结后生之缘。
那元稹有没有结再生缘的念头呢?也有诗为证,元稹的《寄乐天》中早就说过:“无身尚拟魂相就,身在那无梦往还。
直到他生亦相觅,不能空记树中环。
”这俩人都好到什么份上了?早就盟定三生了。
假如他们俩真是一男一女,那真是一段非常完美的爱情佳话!白居易与元稹关系解读二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秋风凄凄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
诗人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
一日他行至蓝桥驿——这里是长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
一下马,便在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绝句,诗人百感交集,提笔在边上写了一首绝句: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诗人由汉水乘舟而行。
在船上诗人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
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到现在每次看到它,我心里还凄恻难忍。
”元稹一收到信,知道是白居易写来的,还未拆开就已泪眼模糊。
他的女儿吓得哭起来,妻子也忙问怎么回事。
元稹告诉她们,自己很少这样动情,只除在接到白居易来信的时候。
为此,元稹寄诗给白居易: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一次,元稹又接到老朋友的诗,诗中写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好友对自己如此情深,竟在梦中与自己相见。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自己也整天思念他,为什么就不能梦见呢?元稹十分懊恼,觉得大概是自己一来通州,就染上疟疾,至今不愈,以致神思混乱的缘故。
于是也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