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发展编年史
论中国钧瓷艺术的历史演进
论中国钧瓷艺术的历史演进中国钧瓷艺术是中国古代瓷器制作中的一种重要流派,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演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
钧瓷以其绚丽多彩的釉色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
钧瓷起源于唐代,当时以灰黑色为主,釉面厚重,釉色呈现出乌鸦翅膀般的光泽,被称为“乌石釉”。
这种釉色的出现,标志着钧瓷从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唐代的钧瓷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主要以盖碗、盘、碟等日常用品为主,技术水平尚未达到较高的层次。
进入宋代,钧瓷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宋代的钧瓷釉色丰富多样,有红、蓝、绿、紫等多种颜色。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青釉”,色泽鲜艳明亮,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宋代钧瓷的造型也更加丰富多样,逐渐从日常用品中脱离出来,开始制作器物、花瓶、香炉等艺术品。
元代是钧瓷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钧瓷表现力最为丰富的阶段。
元代的钧瓷釉色变化多端,有红、蓝、绿、紫、黄等多种颜色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五彩釉”。
元代钧瓷的造型更加独特创新,器物形态丰富多样,如花瓶、壶、碗、盘、罐等,每一件作品都独具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代时,钧瓷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明代的钧瓷釉色以蓝色为主,通常称为“青釉”。
明代钧瓷的釉色相对单一,而且工艺与前几个朝代相比有所退步,制作的作品质量较差,因此明代的钧瓷并没有达到前几个朝代的高度。
清代是中国钧瓷艺术的复兴时期。
清代的钧瓷釉色以黄色为主,被称为“黄釉”。
清代的钧瓷工艺得到了重视和发展,釉色变得更加鲜艳明亮,观赏性得到了提高。
此外,清代的钧瓷造型更加精致细腻,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中国钧瓷艺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现代钧瓷作品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融合了现代审美观念,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力。
总的来说,中国钧瓷艺术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
从唐代的乌石釉到宋代的天青釉、元代的五彩釉,再到明代的青釉和清代的黄釉,钧瓷在釉色和造型上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名窑钧瓷的历史
名窑钧瓷历史钧瓷是中国独有的国宝瓷器,发源于中国河南禹州神垕镇,是中国五大瓷器之一,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起源我过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造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
禹州地处中原文明的中心区域,经历了由史前陶器到低温釉陶器的发展过程。
至唐代,禹州所辖区域创烧出独特的花釉瓷产品,成为众多瓷器品种中的一支奇葩。
花釉瓷所施彩釉在呈色机理上与后来的钧瓷有诸多相同之处,因而被一些当代研究者认为是钧瓷出现的先导,又被成为“唐钧”。
花釉瓷为后来的钧窑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工艺基础。
发展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宋徽宗时期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其余全部砸碎深埋,禁止民间收藏,是以当今传世的宋代钧瓷文物不足百件。
故名“钧瓷”,并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
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并诰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
衰落宋“靖康之变”以后,宋首都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搓。
到金、元时代,因战乱和灾祸,钧瓷生产渐渐衰弱、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的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直到清朝晚年,钧瓷才开始慢慢复苏。
到光绪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经有10余家。
民国初年,又因战乱、灾荒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到冥国三十一年,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新生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批示,要发掘和恢复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神垕的钧瓷艺人开始探索,并初步恢复了钧窑的烧制。
经过不懈努力,钧瓷这个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之后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发展。
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钧瓷窑变之美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不可控的窑变釉色魅力而著称,是区别于其他瓷器的重要特点。
窑变的特殊性在于釉,钧瓷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是主要的显色成分,而纤维状的结晶和玻璃状的均质结晶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进而形成五彩缤纷的神奇釉色。
20世纪50-60年代的钧瓷釉色
官方微信:JunCiNews序言20世纪40年代后期因政治动荡,刚刚恢复的钧瓷生产又处于停滞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初的1952-1954年,河南省地方国营预兴瓷厂(地方国营禹县瓷厂前身)、河南省禹县神垕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前身)、河南省禹县神垕第二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二厂前身)相继成立,开始研究恢复钧瓷生产。
此时期主要以煤炭窑炉用氧化气氛烧制或在日用瓷大窑内搭烧,甚至在100立方米的大窑内烧制,主要为青、蓝釉钧瓷、产量较大。
同时,也用卢钧小窑或在1-6立方米窑炉用还原焰气氛烧制少量卢钧并带有试验性地烧制红紫色钧瓷,产量极少。
1962年,河南省恢复成立古钧瓷委员会,省、地、县合作研究恢复钧瓷生产。
1963年,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和河南省手工业联社来神垕指导恢复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钧瓷,改建窑炉、研制釉料配方和造型,生产出接近宋钧官窑艺术风格的多色釉钧瓷,并小批量生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钧瓷被视为封建迷信,一些带龙、风造型或耳饰的钧瓷被砸碎,代之以反映“文化大革命”内容的器形及装饰。
此时期的钧瓷生产主要靠人工操作,早期成型以手拉坯为主,后期以注浆成型居多,年产量1万件左右,50年代中期有少量青、蓝釉钧瓷出口,主要品种有花盆、寿桃、观音瓶、穿带瓶等。
一、器形于胎质器形有碗、盘、罐、花盘、洗、炉、瓶、鼎、尊、桃等。
耳饰多为虎头、异兽,部分器物有镂空及印花,器物除个别有厂名款识外大多无款识。
胎质1、用氧化焰气氛烧纸的钧瓷胎断面呈灰白色或浅黄色,圈足多有明显的垂釉和窑粘,胎质粗细不等,早期瓷化程度差。
2、用卢钧小窑还原焰气氛烧制的卢钧,胎断面呈灰色或深灰色,胎质较细,底足多垂釉、窑粘和炸裂。
3、用还原焰气氛(倒焰窑)烧制的钧瓷瓷业化程度较高,胎断面为灰色或深灰色,颗粒粗细较一致,工艺较细。
二、釉质与釉色釉质50年代钧瓷处于恢复时期,制作工艺尚不稳定,釉层厚薄不一,薄釉较多,乳光感稍差。
钧瓷兴衰史——为您讲解钧瓷的历史
钧瓷兴衰史——为您讲解钧瓷的历史钧瓷是中国四大名瓷之一,产于许昌之禹州市神后镇。
禹州古称夏禹国,启大诸侯于“钧台”,以“钧台”命名,窑曰“钧窑”。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
所产钧瓷观之如景,叩之如馥磬,瑰丽夺目,浓艳晶莹,加之烧制难度,“十窑九不成”,钧瓷成为连城之宝,人们将它和玉器、金银并列、荣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黄金有价,钧无价”,被誉为国人瑰宝。
新中国建立之后,经反复研究和科学实验,在古钧瓷工艺基础上创造出了众多的钧瓷产品,“进窑一色,出窑万彩”。
品色最出色悦目的有朱砂红、梅子青、鸡雪红、胭脂红、丁香紫、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葱翠青、天青、月白等,且红里有紫,紫中有兰,兰中泛清,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
更使人叫绝者,钧瓷经过“窑变”,铀面上自然出现一幅幅神奇画卷,有的高峡飞瀑,翠竹生烟,仙台琼阁;有的如晨星满天,烟火怒放,龙凤飞翔等。
产品中“云林层出,高山瀑布,河山相映,老者过桥”窑变色彩图案的双龙瓶、双龙虎头瓶等世谓珍品。
所产名贵钧瓷出口美国、日本、法国、英国.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钧窑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以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2]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
钧窑是我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钧瓷是因宋徽宗时期曾在近禹州市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御用瓷而得名。
各朝代特点在陶瓷烧造史上,传统的观点是始于唐盛于宋。
禹州钧瓷同样始于唐盛于宋。
这符合历史事实,但青瓷开始更早。
因为青瓷是花瓷、钧瓷的前身,禹州根据出土实物可以推出新结论:青瓷始于隋盛于唐,花瓷、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这一论断会更准确一些。
在禹州,文物管理所以及民间收藏唐代花瓷的数量较多,花瓷的产生为钧瓷的诞生做了前期基础工作。
中国钧瓷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中国钧瓷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中国钧瓷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钧瓷始于唐代,早在1500年前就有了铜红釉料,也就是著名的“钧瓷红”。
明代时,钧瓷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御窑的主要产品之一。
清代时期,工艺技术逐步完善,钧瓷成为瓷器中的佼佼者,成为御用瓷器之一。
20世纪60年代,钧瓷的工艺遭受沉重的打击。
当时,由于制造方法失传,多种珍贵的配方被遗忘。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多年苦于寻觅,银坤的一班工艺人员,通过反复实验,整理出了一批珍贵的配方和工艺,钧瓷制造又出现了一次大爆发。
在现代工业的进程中,钧瓷唯一的古稀之城景德镇,也号称“国际陶瓷艺术名城”,因其瓷器的品质而闻名海内外。
钧瓷的现状钧瓷的生产首先要有稳定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是技术、美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在工艺技术方面,钧瓷在中国古代瓷器中独具特色。
它采用了雕、刻等多种工艺,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使钧瓷达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钧瓷不但是艺术品,还有实用价值,从而使得产业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目前,中国钧瓷制品的销售已遍及世界各地。
通过钧瓷,我们也可以窥得中国古代的其中一部分历史与经典。
钧瓷面临的问题1. 设计文化尚未成熟虽然钧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现在的设计方案往往无法完全表达出瓷器的文化内涵。
有时候,为了取悦消费者,设计师可以随意添加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的融合和表达有时会失去钧瓷的本质特点。
2. 国际竞争的压力中国钧瓷行业不仅是国内竞争激烈,还要面临国际市场上众多优秀的陶瓷品牌和制造国的激烈竞争。
陶瓷业成为许多国家传统的出口产品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的陶瓷行业。
针对这个挑战,我国钧瓷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3. 产业链条不完整中国钧瓷产业中前端和后端的关系还需加强。
我国的雕刻大师、画家等文化创意人才匮乏,导致钧瓷的创新和发展难以提高。
此外,部分企业缺乏品牌营销意识,不能有效地推动钧瓷行业的发展。
结论中国传统瓷器是中国文化之光的代表,其中钧瓷以图片繁复、色彩深丽、纹理复杂的特点闻名于世。
钧窑产生及发展历史
钧窑产生及发展历史宋官钧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釉则利用铁、铜的不同特点,以高温还原焰烧出铜红窑变或纯天青、月白等多种色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此花盆瑰丽的玫瑰紫釉及花瓣式的造型使其愈显精美、华贵。
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
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
钧瓷以窑变为神。
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
故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究的神奇,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
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
目前,对宋钧瓷的“紫口铁足”形成机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胎质含铁量大,高温烧造过程中铁无素被氧化呈现紫褐色”,造成其出现“紫口铁足”的现象。
笔者对所藏的两件宋钧瓷观察发现,“紫口”颜色较深,底足“铁色”亦深,二器的“紫口铁足”现象都比较明显。
但是,其形成机理与胎内铁元素氧化呈色理论不附。
对花口洗的“紫口”及粘连部位露出的较明显的“护胎釉”对比分析认为,宋钧瓷的“紫口铁足”现象应是施用的褐色“护胎釉”所致。
观察表明,粘连处的“护胎釉”颜色与器口边缘、底足呈色基本一致,只是口部由于被薄釉遮盖后所呈现的“紫色”要略浅一些。
因此,“紫口”的形成应是高温下釉料流淌,口沿处釉料稀薄而呈现出褐色“护胎釉”的颜色,并非胎质内铁元素氧化所为。
钧窑传世品颇多,且窑址发掘工作也有过多次,窑址的时代从宋代到元明时期,而其周边窑业的情况也逐渐开始清晰起来,这些无疑都是推动钧窑源流研究的因素。
钧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之后的今天,它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发展,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如今的钧瓷生产无论是造型设计,烧成工艺,还是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日臻完美。
北宋钧窑-神奇窑变“火”的艺术
北宋钧窑-神奇“窑变”“火”的艺术卞柔靓编辑钧窑是在河南唐代花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窑址在今河南禹州市,最具代表性的则属钧台窑。
钧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全盛于北宋末年,后遭遇靖康之变(公元1125年前后)。
宋室南迁、匠师四处流散,致使钧窑技术逐渐失传,虽元、明、清曾有仿制,但成效甚微。
古人有云“黄金有价,钧瓷无价”,由于钧窑瓷器在北宋时主要是为皇家烧制,所以传世不多,在当时民间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钧瓷之所以名贵,与当时一条明令有关。
在宋晚期宋徽宗时期曾有一条明令:钧瓷每年烧制进贡不超过36件,钧瓷不随葬、民间不得拥有(史书有记载)。
钧窑的最大亮点是“窑变釉”,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
窑变釉一般会呈现出多种色彩,有的像玫瑰,有的像红海棠、有的像鸡血、有的像深沉的蓝天、有的像秋日淡白的月光。
有的色带呈光芒放射状,有的横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雾缭绕峰峦。
有的器表有稀疏的开片,颇具奇妙神韵。
据历史考证,当时钧瓷艺人已懂得在乳青釉里加入铜的成份。
放入窑里烧制出玫瑰紫釉,在显微镜下你会清楚的看到窑变釉的变化: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五彩渗化,相映光辉。
显微镜下的神奇“窑变”下面我对一组四件“玫瑰紫”釉海棠洗钧窑作详细的介绍,它是否能帮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北宋钧窑。
一组玫瑰紫海棠洗有一个共同点,都为菱形花式口、折沿、浅弧壁、洗口平坦、下承三个如意头足,器壁里外凸起凹进。
直线纹与口沿相随行,构成多曲菱花瓣状,如盛开的花朵一般,可谓独具匠心。
如果把四件放到一起来看,给人的感觉是像四朵玫瑰紫海棠花一样的颜色、一样的造型;从大到小排立均匀,给人的视觉那就是自然美。
口径从28cm- 27cm- 25cm- 23cm排立。
下面我们把它从大到小排立来看,四号口沿全烧成了深蓝、三号一部分有深蓝、二号全是玫瑰红。
一号釉特别薄,四号釉特别厚、三号一半厚釉、一半薄釉,二号釉的厚薄正好,可以看出里外不管青釉或红釉都已开片。
中国钧瓷发展简史阅读记录
《中国钧瓷发展简史》阅读记录目录一、中国钧瓷发展简史 (2)1. 中国钧瓷的起源与历史背景 (3)2. 钧瓷的技艺传承与发展 (4)3. 钧瓷的工艺特点与分类 (5)4. 钧瓷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6)5. 钧瓷的传承与创新 (8)6. 钧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9)二、钧瓷的起源与历史背景 (9)1. 钧瓷的起源 (11)2. 历史上的钧瓷发展概况 (12)3. 钧瓷与其他地区瓷器的比较 (13)三、钧瓷的技艺传承与发展 (14)1. 钧瓷制作技艺的传承 (15)2. 钧瓷技艺的创新与发展 (17)3. 钧瓷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18)四、钧瓷的工艺特点与分类 (19)1. 钧瓷的工艺流程 (20)2. 钧瓷的造型与装饰特点 (21)3. 钧瓷的分类与代表作品 (22)五、钧瓷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23)1. 钧瓷的文化内涵 (24)2. 钧瓷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24)3. 钧瓷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26)六、钧瓷的传承与创新 (27)1. 钧瓷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28)2. 钧瓷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30)3. 钧瓷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应用 (31)七、钧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32)1. 钧瓷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33)2. 钧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4)3. 钧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挑战与机遇 (35)一、中国钧瓷发展简史起源与宋代的繁荣:钧瓷起源于唐代,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当时的瓷器造型独特,以灰胎为主,釉色丰富多彩,尤其擅长利用釉色变幻创造多彩效果。
其技术手法不断突破和创新,奠定了后世钧瓷发展的基础。
元明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元明时期,钧瓷继承了宋代的技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元代时期出现了蓝釉钧瓷和大型器皿制作技术的新突破,进一步丰富了钧瓷的艺术风格。
钧瓷以更加精美的技艺展现其魅力,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清代的鼎盛与衰落:清代时期,钧瓷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
钧瓷窑变的前世今生
农村·农业·农民2017.12A 十一年(1831年)的灾赈,赈济共用帑金13万两,而通省捐款却达142万余两。
官方赈灾的滋腐弊端尽管中国古代的赈济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就有了“以荒政十二收聚万民”这一奠定了后世救灾制度基本格局的救荒措施,但是,由于后来兴废无常,直至明朝,仍未尽完善。
唯有清代,才以措施全面、立法完备、执行严格、效果显著而迥异于历代,形成流畅的赈济程序,即报灾、勘灾、审户、发赈。
形形色色的救灾举措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古人对灾害的重视,与救灾相对应的是严厉处罚耽误、妨碍救灾的官员,这从另一个方面则体现了救灾工作的重要性。
以清朝为例,可以说救灾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应的处罚:在报灾阶段,凡是出现隐瞒灾情不报的情况,该省督抚罚俸一年。
不及时报告灾情的,晚半个月以内要罚一个月工资,晚一至三个月的要降一级,延误上报超过三个月的就要被革职。
但是制度并不能杜绝腐败的滋生,尤其到了晚清。
“治国之道,莫大于革弊政而恤民瘼”,一些地方官吏在赈济过程中往往对人民淡漠于心,比如在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水灾中,松江府娄县知县李传簪对乡保报灾置之不理,迟不勘灾,致使乡民会集府城哄闹府署。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有人在给昆山知县的一封信中说:“往年胥吏每舞弊,有以熟作荒而规其利者,故有灾之岁,吏胥亦乐于办荒。
”之所以乐于办荒,是因为他们能从救荒中谋利。
比如勘灾时官吏与地方富豪相互勾结,收受贿赂;在少数散放米谷之处,放赈人员掺和糠秕,缺斤短两;在一些施粥厂,甚至掺入石灰,坑害灾民。
另外,由于古代运输条件落后,经常只能用马匹驮运或者水路运输,运输周期长,运输物资数量少,等到用于赈济灾民的物资运抵灾区,广大灾民很大可能由于过度饥饿早已死亡。
相比之下,民间义赈源于自发并且自下而上,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官方赈灾的不足。
这也正是晚清时期民间义赈达到鼎盛的原因之一。
钧瓷窑变的前世今生孔春生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盛于宋,原产地在河南禹州。
禹州钧瓷发展史
物流管理14-01班 赵冀煜
关于钧瓷的美誉
入窑一色,出窑万
钧瓷的发展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 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 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 大窑口为代表。但无论是越窑青 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 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 钧瓷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 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钧瓷的发展
北宋时期,禹州为北方重要 的制瓷业中心之一。。其中 钧台钧窑被后世认定为“宋 钧官窑”,钧窑也被后人称 之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 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 期。
钧瓷的发展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一直到建国以 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 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钧瓷的发展
70年代,钧瓷制作工艺进一步 提高,人工加工原料被机械代 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 产品质量和检验也进一步规范。 各大厂相继建立了实验室,胎 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 据。1972年至1974三年中钧瓷 产量达40万件。
钧瓷的发展
90年代,禹州市委、市 政府在宋钧官窑遗址保 护区内成立禹州市钧瓷 研究所和禹州钧官窑址 博物馆。组织最优秀的 钧瓷科技人才,聘请海 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该 所高级顾问,开展钧瓷 科研、生产、弘扬、保 护工作。
钧瓷种类及其特点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 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 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 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
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
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 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 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 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 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古钧窑鉴别
钧瓷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令,同年 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到禹州进行钧瓷调查。
钧瓷源流略述
AppreciatION 鉴赏钧瓷六角花盆片AppreciatION 鉴赏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瓷窑遗址遍布今河南禹州各地,为中原产瓷重镇。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被后世视作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却并不见载于宋代文献。
在1974~1975年钧窑窑址发掘之前,关于钧瓷的始烧年代,有在金而不在宋的观点,认为钧瓷的兴起与汝窑的衰落有密切关系。
20世纪60年代初期,故宫博物院两次派员到禹县(今禹州市)与临汝县窑址进行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在发表的报告中,认为钧窑始烧于北宋。
并认为传世大量的钧窑花盆、尊、洗等大多属仿古式样,与宋代官、汝、定窑有共同特点,都应是为宫廷需要而烧制的,因而提出钧窑的创烧可能始于宋而不始于金,但具体早到什么时候则无法确定。
而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晋佩章看来,钧窑创烧于北宋这一传统看法,也是可以商榷的。
他在考察了大量实物资料和查阅历史典籍的基础上,将钧瓷起源从“北宋说”向前推进了200多年,从而在学术界有了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唐代花瓷乃钧窑之源”的说法。
据晋佩章介绍,河南鲁山县熊背乡孤山村村民曾经从地下挖出一只唐代花瓷双系壶,其中装满“开元通宝”钱币。
开元(公元713~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这就可以说明,花瓷创烧于公元700年左右。
另外,在禹州市浅井乡横山村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了唐代花瓷双系罐三件,根据墓主人郭朝岸殁于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这一事实,晋佩章推断唐代花瓷的烧制时间下限为公元807年。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中,花瓷残片非常丰富。
那么,唐花瓷与宋钧瓷有什么关系呢?晋佩章在唐窑址中先后采集了许多拍鼓、碗、壶等器物残片,并发现这些残片的彩斑与宋代钧窑的窑变彩斑有许多相似之处。
据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及科学分析,花瓷的月白、天青釉色在技术上为宋钧的烧造创设了有利条件。
晋佩章由此得出结论,唐代花瓷是宋钧“先祖”,称之为“唐钧”并不为过。
对晋佩章的这种观点,钧瓷源流略述郑志刚编辑|王 越AppreciatION 鉴赏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赵青云持赞同态度。
“国之瑰宝”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故事
“国之瑰宝”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故事钧瓷是我国宋代名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的“钧窑”。
钧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钧窑”名称的由来,与古代钧台之名有关。
禹州早在四千年前,曾是大禹的封地,大禹的儿子夏启在钧台宴会天下诸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钧台也因此而为世代所传。
宋徽宗时在钧台附近建立官窑,烧造御用瓷器,此窑即被称之为钧台窑,简称钧窑,钧窑之瓷即谓钧瓷。
钧瓷兴起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
据文献记载,唐宋以来,曾出现“遍地窑烟起,到处放光辉”的繁荣景象。
据考古调查发掘,禹州古窑遗址星罗棋布。
在它14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一百四十处窑场在增光添彩。
特别是在民窑集中的禹州西部山区的神垕一带,更是“七里长街,烟火柱天万”,至今当地尚流传着“进入西南山,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的谚语,足见当时盛产钧瓷的壮观景象。
但到了公元1120年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宋室由汴梁南迁临安,钧瓷艺人也弃窑逃生,在战乱中,民间为了生活,不少地方仍借钧瓷盛名和依靠逃生的钧瓷艺人,恢复钧窑生产,但质量却远赶不上宋钧。
金代钧瓷釉面虽然润泽,但造型制作不规整。
元代钧瓷器更是胎粗釉差,釉面气孔棕眼很多,与宋钧之窑变有明显差异。
到了明万历三年,因钧瓷忌“圣讳”被勒令停产,钧州改为禹州,钧瓷也只能转入深山老林于民间烧制。
清代康、雍、乾三朝,虽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高峰,钧瓷也被几个瓷区仿制生产,但由于仿钧不似钧,只是彩花釉,所以钧瓷艺术在这个时期并无建树。
与汝瓷、官瓷、哥瓷、定瓷相比,钧瓷的特色显然更为突出,其在烧制过程之中发生的神奇无比的窑变现象,令其与所有其他的瓷器区别开来,让这一隶属于青瓷系列的瓷器,嬗变为名副其实的彩瓷。
窑变导致的千变万化而又出人意料的釉面色彩、纹理、图案,成就了钧瓷独一无二的美质,这种特有的美堪称举世无双。
窑变的神奇之处在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在烧制过程中瓷器釉面上显现的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结果上看,皆具有不可控制、不可预测、不可限定的特征,一旦瓷器入窑,人们便只能听天由命,静候烧成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钧瓷釉色
20世纪70年代的钧瓷釉色序言继20世纪60年代钧瓷多色釉类恢复研制成功,钧瓷制作工艺进一步得到提高,原始的人工加工原料方式被机械代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产品检验更加规范。
70年代后期各大钧瓷生产厂家相继建立了实验室,胎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据。
造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
这一时期,带有“文化大革命”时代特色的雕塑类器形和装饰占有一定的比例;同事制造出150厘米高的“蛟龙闹环”等特大型瓶。
在釉质釉色上,出现了新的品种,如:玉白、宝石红、钧花釉等。
此时期钧瓷造型近三百种,产量亦不断增大,1972-1974年三年间钧瓷产量达40万件,达到了公立的钧瓷厂历年产量之最。
产品烧成时间由原来三十多小时缩短到25小时左右,合格率由过去的10%提高到35%左右。
1973年钧瓷开始批量出口,出口品种达150种。
此时期钧瓷成形以注浆件为主,仍以煤炭作为燃料烧制,产品工艺精细,色彩自然丰富,质量较高,达到并超过了宋钧官窑的水平。
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所追捧。
一、器形和胎质分为三类:1、日用品类。
碗、盘、罐、洗、台灯座、调色盒等。
2、陈设品类。
炉、瓶、尊、鼎、觚、花盆、动物雕塑等,其中新的造型有鹿头瓶、丰收瓶、活环瓶、异兽瓶、象鼻瓶(尊)、五子登科葫芦瓶、六棱象鼻瓶、双连瓶、特大型蛟龙闹环瓶和双龙活环瓶及后期的双龙尊等。
3、带有“文化大革命”时代特色的钧瓷雕塑。
如:女石匠、欧阳海、女民兵、学毛选及戏曲人物李铁梅、江姐等。
胎质有两类:1.传统胎质。
断面呈灰白、灰、深灰色。
2.新胎质。
断面呈白色,白色胎质瓷化程度高,叩击时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
因瓷料加工已由机器代替人工,故胎质颗粒粗细一致。
器物变形和瑕疵较多,除个别有厂名的款识外多无款识。
二、釉质釉色釉质1.以灰胎为主的传统釉。
釉质细腻、浑厚自然、层次感强,有明显红、蓝、紫色交互的流纹。
2.以白胎为主的新釉。
白胎在钧瓷中的应用,使钧瓷鲜艳程度增加,釉层的质感变现明显,釉面光滑细腻,强光下闪闪发光如宝石般,积釉和垂釉部分状如蜡滴,温润如白玉,有着似玉非玉胜似玉的美称。
溯芳斋钧瓷的发展历程
溯芳斋钧瓷的发展历程陶器的制作起源早于茶的发现,茶的发现早于瓷的发明,茶文化与陶瓷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现代人在追求古人雅致生活方式时,或许就从一杯茶、一把钧瓷壶开始。
在当今钧瓷界,以钧瓷壶为代表的钧瓷茶具早已成为钧瓷行业的明星产品。
“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不同的品饮方式,自然产生了相应的茶具。
饮茶之风兴于唐朝。
至宋朝,原先在文人、僧人和道士中间流行的饮茶之风迅速蔓延,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与饮茶之风的兴盛有着同样的时间点,在历史的更迭中逐渐交织。
茶具是茶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重要的载体,为我们解读古人的饮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市场上的茶具种类繁多,奇形怪状、琳琅满目,有钧瓷壶、陶瓷壶、铁壶、紫砂壶、玻璃壶等。
但与其他普通茶具相比,钧瓷茶具更胜一筹,既提升品味,茶香得到更好的散发,还有其他很多种用途,不光只是用来喝茶这么简单。
釉色一般、较为普通的中低档钧瓷茶具,价格相对较低,很是实用。
普通老百姓可以选择其作为日常品茶茶具,不仅美观,又有提升品味的作用。
釉色完美、灵动的高端钧瓷茶具,是窑变过程中比较难得的,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釉色灵动变化,使得每套钧瓷茶具都有自身独特的色彩魅力,收藏价值远大于使用价值。
可以作为艺术品收藏起来。
亦或馈赠亲朋好友,也不失为佳选。
钧瓷茶具釉色窑变的千变万化,即使不用来品茶,平常摆放在茶台、几案,美观大方,也可作为精美的陈设品。
在唐代,禹州的钧瓷多烧制黑、褐釉高温窑变花釉瓷器,这类乳光釉器是在器物表面先施普通的黑釉(底釉),再加涂面釉,烧成后就形成黑底白釉或乳蓝斑的花釉瓷。
同时也有全部施白釉的器物。
部分现代文献及一些当代学者又称这类花釉瓷为“唐钧”。
当时的三足盘、双系罐、四系罐、饼足碗等均为唐代的煎茶用具。
而在北宋晚期的钧瓷为御窑,其产品,做工细腻,器型大气而精美,釉色除天青、天蓝之外,整体器物的釉面表现出红、紫及其五彩斑斓的多色釉。
新中国的钧官窑时期
新中国的钧官窑时期立达国学院|出品赵蕊南山阳|撰文赵蕊|编辑建国后的钧瓷,又称传统钧瓷,以一九四九年建国后在神垕生产的钧瓷为主,又以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所生产的钧瓷为代表。
该时期钧瓷以典型的“窑变”艺术,造就了“玉润星辉、沉稳雄浑”的时代风格,倍受爱钧人士欢迎。
因此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钧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学者称之为是新中国的钧官窑时期这种说法反映了当时钧瓷产业发展的一个现状,即生产钧瓷的企业皆为国有或集体企业,真正上规模的又只有四家,即:地方国营禹县瓷厂,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一厂(1984为更名为禹县钧瓷一厂),禹县钧瓷工艺美术二厂(1984年更名为禹县钧瓷二厂)和神垕镇东风瓷厂。
这一时期的神垕钧瓷产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工艺工艺较为规范,釉色更富神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为了适应钧瓷的发展,各厂家逐步更新了设备,原始的人工加工原料被机械所代替,手搅轮制坯改为机轮制坯。
70年代后期,各钧瓷厂家都建立了实验室,购置了大量用于钧瓷实验的仪器、仪表,胎釉配方及产品检验有了科学依据。
在总结规律、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规范了各种工艺流程。
与此同时,各厂家鼓励艺人们大胆创新,解决了造型、烧制过程中的许多难题。
一些老艺人根据釉料的化学成分在不同性质火焰中发生的变化,总结出了“平、快、准、狠、保”五字钧瓷烧窑法,不仅使烧成合格率由原来的10%增加到40%左右,烧窑时间也由32个小时缩短到24个小时。
同时,实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境界。
此外,各厂普遍使用了倒焰式窑炉,1977年底,已烧出1.5米高的特大型“蛟龙闹环瓶”,结束了“钧不盈尺”的历史。
创新创新能力增强,造型不断丰富各企业在技术推广、工艺规范、釉色改进的同时,更加注重造型的创新和提高。
1983年,神垕镇成立了陶瓷职业学校,学制4年,招收了一批有志于陶瓷事业的工人子弟。
各厂还选送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艺基础的工人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西北工学院进修深造,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比武和创新竞赛活动。
破译钧瓷的前世今生
破译钧瓷的前世今生“蚯蚓走泥纹”系指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迹,它是钧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蚯蚓走泥纹”产生的原因较复杂,有一种说法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施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在高温烧制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宋代钧瓷就是这样,线条圆润流畅,折沿出筋清晰分明,胎质大部分为灰色和灰褐色,充分体现出铜口铁足的特征。
另外,宋钧器皿的胎体较薄,圈足窄,工艺精细。
早期宋钧施满釉,采用支钉的烧制方法,这一点你们要格外注意。
钧瓷支钉烧延续的时间很长,一直到元代。
支钉烧在一些高档瓷上仍在使用,只是工艺不如宋钧精细罢了。
在明代万历时期,为了避万历皇帝朱翊钧名字中“钧”字之讳,人们将“钧”写成“均”,记为“均窑”,所以现在也有将钧窑称作“均”窑的人,但究其根本,钧窑才是本名。
钧窑刘家门窑在北宋末期创烧伊始,就采用了厚釉工艺和满釉支烧的方法,这是对汝窑烧造工艺的学习和模仿。
厚釉工艺与素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素烧瓷片在宝丰清凉寺窑址和钧窑刘家门窑址都有大量发现。
汝窑首创厚釉工艺。
在宝丰清凉寺窑址2000年的发掘中,遗址第三阶段出土瓷片较少,绝大多数是素烧残片;在2012年至2013年的发掘中,在宝丰清凉寺遗址中发现了不早于金代的大量素烧器,占出土瓷片总量的99%,元代地层也有素烧器,且同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钧釉瓷。
钧窑刘家门窑在创烧的第一期前段就采用了厚釉工艺,从第一期后段开始,素烧器所占比例均达50%以上,且素烧器逐渐增多。
从对汝窑和钧窑的考古发掘来看,钧窑在北宋晚期学习汝窑的素烧厚釉工艺之后,此工艺渐渐成为两窑的主要工艺手段。
钧窑(Jun),宋五大名窑之一,是在建窑和耀州窑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
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
禹州钧瓷的发展历史
禹州钧瓷的发展历史禹州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河南省禹州市特产,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钧瓷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之一,历经千年而不衰,它以古朴、端庄、粗犷、雄烈的造型,再现了炎黄子孙的豪爽。
钧瓷烧制工艺复杂,是世界上惟一经1300度高温的窑变瓷,历来就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自唐宋起被历代帝王皆钦定为御用贡瓷,专有于宫廷而严禁于民间,亦“君无双”之意。
五大名瓷以钧瓷为首,谓瓷之君也。
其它瓷上可供于贵宦高堂,下可于布衣陋室,唯钧瓷自帝室之下,民间罕见。
设官窑每年烧制三十六件,遴选入宫,其余全部砸碎深埋,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
世界著名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
有“雅室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说。
自古就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当今仍是国家领导人馈赠各国政要的首选珍贵国礼。
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期间又受到其他姊妹艺术的影响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
我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
历代青瓷均系单色,装饰艺术全靠人工。
到唐代陶瓷艺术得到高度发展,除手工装饰外,釉色上打破了单一的青釉而趋向多样化。
除三彩、绞胎、绞釉瓷、釉下彩绘外,大量产品是黑釉花瓷。
山西交城、陕西耀州、河南鲁山段店、郏县黄道等地都生产过这种品种。
禹州市苌庄乡和神垕古钧窑遗址比较集中的下白峪村,发现有多处唐代花瓷窑遗址,还出土大量花瓷残片和少量的完整器物,说明唐代禹州的陶瓷生产相当发达,陶瓷匠师在装饰艺术上也有不少新的创造,为宋代钧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花瓷不仅釉的特点和宋钧有相似之处,而且胎釉的化学组成也有相同之点,实为后来的钧釉窑开创了先河。
北宋前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科学、文化、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有所提高,要求陶瓷的产品更加精美,过去雍容厚重的作品逐渐被典雅秀丽的风格所代替。
钧蓝釉生产历史
钧蓝釉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一种珍贵釉色,具有浓郁的蓝色调和独特的光泽。
以下是钧蓝釉生产的历史概述:
原始阶段:钧蓝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唐代(618年-907年)。
当时,中国的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唐代钧窑的釉瓷制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发展阶段:宋代(960年-1279年)是钧蓝釉制作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钧窑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成为钧蓝釉的主要产地。
钧蓝釉在宋代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以其饱满的釉色和独特的纹理效果而闻名。
衰落与复兴:元代(1271年-1368年)以后,钧蓝釉的制作逐渐衰落,因为元代时期更多关注于青花瓷的制作。
然而,明代(1368年-1644年)初期,明宪宗朱见深对钧蓝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推动了钧蓝釉的复兴。
明代的钧窑在河南省焦作市和河北省顺平县等地再度繁荣起来。
现代时期:清代(1644年-1912年)时期,钧蓝釉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瓷器制作工艺更加精细。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和近代工业化的兴起,钧蓝釉的生产逐渐减少,甚至中断。
近年来,中国的陶瓷艺术家和钧窑传承人们开始恢复和复兴钧蓝釉的制作技术,通过研究传统工艺和创新实践,为钧蓝釉注入新的活力和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钧蓝釉在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曾经达到顶峰,并在现代得到复兴的努力。
其独特的蓝色和光泽使其成为古代陶瓷中备受赞赏的一种釉色。
河南省禹州钧瓷的今昔研究
河南省禹州钧瓷的今昔研究发表时间:2009-04-22T17:28:35.513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张玄笑[导读] 中国曾以陶瓷之国闻名于世。
瓷器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特别是钧瓷的出现,(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 453002)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57-02 摘要:中国曾以陶瓷之国闻名于世。
瓷器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特别是钧瓷的出现,它改写了青瓷和白瓷统一天下的历史,使世界陶瓷行业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钧窑在唐代就有所烧制,在宋徽宗在位的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
现代钧瓷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钧瓷艺术品。
在中国漫长的对外交往中,瓷器充当了中国的名片。
瓷器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文明的艺术明珠。
关键词:钧窑;造型;制作;釉;烧制;窑变;发展Henan Province Yu State Honored Porcelain Present and Past Reserch [Abstract]China is the world famous ceramics country with long history, the chinaware invention,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in particular honored porcelain appearance to the human culture development, rewrote the history which the blue white enamel monopolies, caused the world ceramics profession the development to enter an extremely magnificent time.The honored kiln has the burn in the Tang Dynasty, but Emperor Huizong in Song dynasty reigns during 25 years, are the honored porcelain production prosperous times.Golden, the Yuan time honored porcelain manufacture, from in some significance says, to Song Dynasty honored kiln craft inheritance and extension.Since the modern honored porcelain mainly has referred the century for 50's the honored porcelain artware.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diplomacy porcelain is the business card. The porcelain is a brilliant artistic production which china has contributed to human cultre. [Key words]: Honored kiln; Modelling; Manufacture; Glaze; Burn; 瓷器最早产于中国,在英文单词中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也就是说瓷器在国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
复苏时期
钧瓷
碗、盆、碟、壶、杯、洗、鼎、乳钉罐、折边盘、帽筒、绣墩、螭头香炉、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尊、寿桃、佛手等
日用瓷窑搭烧,氧化焰气氛:多成青、绿色,以天青、豆青、冬青、粉绿、瓜皮绿、麦芽绿、孔雀绿、铜绿为主,偶有红色调,但发色沉稳、暗浊
对钧瓷发
展的启示
1、烧成工艺有多次还原焰烧改为一次氧化焰烧成,稳定了钧瓷成色及成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窑炉由煤烧倒焰窑改成一次煤烧推板窑,省去匣钵,拓宽了钧瓷烧成和造型空间;启发了1994年以后气窑的产生和普及;
3、传统黑胎改为白胎,提高了钧瓷釉面的艳丽程度,产生了薄而娇艳的艺术效果,使钧釉更适合表现在其他实用性器皿上,直到今天仍在产生影响,如白胎在各窑口生产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发展创新期
造型特点
90年代渐变期
以孔家钧窑和钧瓷研究所为代表,对传统造型规范、整理和改造的同事,将更多人物、动物造型以及陶艺引入钧瓷作品中,不断丰富钧瓷的表现形式,94年的气烧成功,为钧瓷造型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2பைடு நூலகம்世纪突变期
以荣昌、孔家、金堂钧窑为代表,造型上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利用节日等市场机遇,装饰上重视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设计思路宽阔,现代特征明显。2001年韩美林大师来禹州进行创作,对钧瓷的造型提供了颠覆传统的全新思路,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同时,打破传统规则,造型上整体显出动态的和谐,该创新思路对很多窑口的瓷器造型产生了较大影响。
工艺特点
1994年以后,钧瓷的烧成由单一的煤烧变为气烧、煤烧、柴烧、炉烧等多种烧成方式。胎断面呈深浅不一的白、灰、深灰等色,大多器物不仅有窑口底款,还有大师底款。
釉色特点
传统钧釉
沿袭传统配釉方式,以铜和铁做着色剂,但配比方式上有一定改进
山水红釉
部分窑口为追求类似山水效果,有意为之。即在施以天青或月白的釉面上点缀数块紫红斑,经窑变后形似山水,是金元时期窑变彩斑釉的更高境界,因人为因素多,不适应自然窑变的审美心理,现已不多见
钧彩釉瓷
属于彩瓷
兴盛于70—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衰落并停烧。釉色分为单色釉和花釉两大类。单色釉有黑、青、白、红、蓝、绿、黄、翠玉、酱色、象生釉等,花釉分红绿彩、三彩、五彩等。翠玉釉苍翠青绿,绿中见青,青中泛蓝,温润如玉,是钧彩釉瓷的优秀代表。
与钧瓷的区别:1、釉基础原料大致相同,着色剂种类区别较大。除了着色剂铜、铁外,尚有钴锰镍铬钛钒鐠铈銣等,以及合成的陶瓷原料;2、彩釉瓷多为白胎,钧瓷多为灰胎,彩釉瓷可不用素烧直接上釉;3、钧瓷浸釉为主,刷釉为辅,彩釉瓷先画颜料,再上透明釉,烧成后效果固定;4、彩釉瓷1230-1250℃氧化焰烧成,烧成温度低,成品率较钧瓷高。
选料工艺要求不严,大多产品不太精细,产品整体比宋代逊色。胎质泛黄胎体疏松,一般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不刷釉,多为垫饼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窝子不正,深浅不一,一刀而过,刀痕、指痕不同程度留在胎体
元代
发展时期
元钧
广、宜、景钧等仿钧
盘、碗、碟、罐居多,少量执壶、枕、梅瓶、高足杯、三足炉等
天蓝,月白居多,釉厚欠匀,釉面多鬃眼,釉汁流积如蜡泪
3、市场运作步伐加快,钧瓷身价全面提升;
4、钧瓷理论研究初成气候,参与人员趋于多元化;
5、出现了专门仿制宋钧、元钧的窑口,这种复古方式受到欢迎。
钧瓷发展编年史
时期
名称
器型代表
瓷器特点
胎体、釉色
工艺特点
距今9000 - 10000年
陶器
砖瓦、建筑琉璃制品、日用陶器
灰、红、黑、彩、白
胎体烧结程度差,结构不致密,断面粗糙而无光泽,机械强度低,吸水率大,敲击时声音沉浊
商代
原始瓷器
同上
青,黑,白
工艺原始,烧成温度低,胎体未完全烧结,吸水率和透气性较高,釉层薄且易剥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恢复发展期
仿古钧瓷为主
坛子瓶、丰肩虎头瓶、双耳花瓶、鹅颈瓶、胆瓶、玉壶春、活环瓶、双耳八钉瓶、六方瓶、三足炉、将军盔、鱼捕尊、帽筒、绣墩等各式尊、洗、盆多达150种
仿宋蓝钧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为主,偶有以锡铬红料点抹而成带红或紫斑,少量麦芽绿、孔雀绿和瓜皮绿釉
早期成型手拉胚为主,保留手拉胚同时,普遍使用石膏模注浆成型。前期钧瓷作品大多粗糙、笨重,胎质细腻呈白色或灰白色,底部常有半透明的过底釉,圈足多较深。后期圈足部常有复线,足底部护胎釉多为深褐色,呈铜口铁足现象,胎质多为深灰、灰白和白色,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
受时局影响,釉色及造型无大发展,釉色单调,难与古钧瓷相比,手工拉胚、雕刻、捏型,鲜有胎模,整体作品厚重、坚实。胎断面呈灰黄或灰白。炉钧胎面呈灰白或深灰,不少有变形、底足炸裂及窑粘现象,成品率低。
民国时局不稳,钧瓷发展举步维艰。1930年,钧瓷再度停产。
炉钧
风箱小炉,捂火还原气氛炉钧:天青、天蓝、海棠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葡萄紫等色
风箱小炉:光华五彩,鲜艳玉润。紫、红为主,多沉稳雄浑的紫色调杂以红色悬浮颗粒并辅有各种色彩鱼子纹
大火蓝
大窑蓝
1958年
属彩瓷
为仿宋蓝钧,为了提高产量,国营瓷厂将搭烧窑炉改为专烧窑炉,由10m³扩大至100m³,釉料中以氧化钴为主要原料,并加入适量草兰,置于窑内高温部位,经氧化气氛一次烧制而成,釉面无论深浅浓淡均为蓝色。产量大,成品率低,粘足、炸底、流釉、变形之类问题常见。非传统意义钧瓷。其中也不乏品位较高的作品。60年代初,随着政策调整及结构合理、性能优越的倒焰窑、直焰窑建成,大火蓝退出历史舞台。
钧瓷新工艺
1983-80年代末
工艺特点
用硼铅熔块做熔剂,在釉料中加入1%左右的碳化硅作为固定还原剂,用氧化焰高温一次烧成的方法,在隔焰式推板窑内批量生产,由于钧釉中加入了还原碳化硅,在纯氧化气氛高温中,碳化硅与釉中的氧化铜发生反应,铜被还原而呈红色(与还原气氛中使釉中的铜还原同理)
产品特点
产品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艳丽,光泽鲜亮,釉层较薄,透明度高,其纹路也有开片和拉丝纹。窑变效果没有传统钧釉丰富多彩。因生产量大,缺少窑变,艺术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在90年代初期陆续停烧,现在已销声匿迹。
东汉中晚期
传统瓷器
青,黑,白
胎体已烧结,基本不吸水,胎体致密坚硬,釉层透明有光泽,无剥釉现象,具备了近代瓷的基本标准
唐朝、五代
钧瓷创烧期
花釉瓷
花瓷
唐钧
腰鼓、壶、罐、碗、盘、坛、注子、瓶
胎质土黄,釉色以黑白为主色调,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黑白相间
多为器皿型,实用为主。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1250~1300℃一次烧成。在黑、青和褐釉的基础上施以含铁、钛成分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灰蓝、乳白和暗黑等繁复的花色彩斑,有一定装饰效果,釉层肥厚,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造型丰润圆满,浑实庄重,凸显恢弘和庄严
80
年
代
传统造型中附加以大量的龙、凤、瑞兽耳饰,人物、动物、植物、山水造型增多。
在70年代基础上又出现了蛇皮绿、鳝鱼黄、象牙白、鱼肚白、闪银、乌金、铁棕、古铜等釉色。同时出现了一种白、红、黄、青。紫等色交融,分布均匀,名为钧花釉的新釉种。
部分北京专家介入钧瓷现代艺术造型创作,将传统内容注入现代艺术元素。钧瓷特有的迸片行纹现象在这一时期表现突出。等。这一时期钧瓷以注浆成型为主,全部采用煤烧,产品工艺精细,色泽自然丰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营企业辉煌不再,民营窑口开始崛起。
造型和装饰手法有镂空、堆花等独到之处,元钧受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影响,造型普遍硕大粗犷,胎厚体重,因量大多偷工减料或粗制滥造,总体水平趋于衰退。胎质粗松,施釉一般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器体表面的紫红窑变彩斑系人为涂抹而成,色彩暗淡,呆板,不及宋钧窑变自然
明代
断烧时期
元代后期受频繁战乱影响,钧窑生产几近停产。明中晚期,为避明神宗朱翊钧讳,钧州改名禹州,钧窑停产,窑变技艺失传,明末虽有少数工匠摸索和仿制钧瓷,但和窑变钧瓷已有较大区别
宋哲宗
1086-1100
民窑时期
宋钧
盘,碗,炉,盒,洗,盆,壶等日用瓷
胎体:白褐、灰白、灰褐色
釉色:天青,天蓝,月白,色泽匀净淡雅
在花瓷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钧瓷生产有了一定规模,民窑不断涌现,艺人开始崭露头角。釉层较厚,釉质莹润,层次感强,釉质较细,呈乳浊状。
宋徽宗
1101-1125
新钧釉
在传统钧釉的基础上,引入了景德镇等其他名窑配釉的着色元素,使钧釉窑变色彩更为丰富。除紫红黑白青等常见釉色外,还有金黄、金红、罗兰紫、藏蓝、松绿等过去少见色彩。窑变纹理、斑点、意境等变化更为丰富
发展特点
1、国有企业基本退出舞台,民营企业成为推动钧瓷发展的主力军;
2、普遍推广采用液化气(天然气)烧成方式的同时,煤烧技艺升温,柴烧技艺于2004年得以恢复,形成多种烧成方式共存的格局;
胎质颗粒相对较细,胎质断面呈灰白、灰、深灰色,有断面呈白色。胎质瓷化程度高。
釉色釉质浑厚,色泽自然,窑变丰富。色以月白、胭脂红、桃花红、海棠红、鸡血红、玫瑰红、朱砂红、火焰红、麦芽青、天青、天蓝、藏蓝、玫瑰紫、茄皮紫、丁香紫为主
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同时,吸取玉雕、木刻等艺术技巧,运用浮雕、镂雕等手法进行创作。瓷料的加工完全由机器取代人工,胎质颗粒相对较细。钧釉已发展为多色混合釉,白红黄绿蓝青紫等多色在一件器物上熔融交织,相映生辉,极具自然界之光彩。
60年代,多色釉,天青,天蓝,月白,鱼肚白,碧蓝,米黄,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等釉色
时期
器型代表
作品特点
胎体、釉色
工艺特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恢复发展期
新中国钧官窑时期
70
年
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