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方法导论
史学方法论
![史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2a298f3e561252d381eb6e11.png)
A、证据与结论之间应有足够的相关性。 比如说:探讨中国宋代的历史问题,古罗 马的某些史料或许有一定的用处,可为佐证, 但不能作为直接证据。 就某一问题而言,各种史料的相关性有弱 有强。相关性越强,史料的价值越高。严谨的 学者总是使用足够好的史料,以增强观点的可 信度。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目录 第六册 绪论
第六十章 中国历史第二次大转变时期思想界中的先行者—— 黄宗羲(一、《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二、对于罗钦顺的评论;三、对于 心学的修正;四、《明夷待访录所画的蓝图》) 第六十一章 颜元对于道学的批判(一、颜元的《四存篇》;二、颜
元对“格物致知”的新解释;三、颜元对“格物致知”的新解释的历史意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 侪。今读来电,是欲以一党组织政府。若守此 见,人心解体矣!
——章太炎致黄兴电
注意事项一:
由于篇幅和行文的限制,以及二手资料的 诱惑力,在学术论著中节录和转述史料是无法
避免的,其副作用是断章取义的危险。作为读
者,难以去查对所有的原文。但是,关键问题 应该多请原始资料把关,切忌轻信盲从。如果 自己专门研究某一问题,尽量搜集第一手资料 是必要的学术道德。
文献 A、经史子集之类专门著述。
史料 B、档案:政府档案与私人信札、笔记、谱牒、契
约、帐簿、商号、文书等等。
C、方志:记载各时期各地区社会生活、历史变迁、 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是研究中国古代 历史的重要工具。
D、古文字:甲古文、金文(青铜器铭文)和石刻 铭文(石经、造像、墓志、记事碑)。
史料与举证
研究者运用推理和想像力去处理史料,得 出某种结论。在表述观点的时候,还要筛选出 一部分史料,作为有力的证据。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12e279b58fafab068dc0220.png)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傅斯年先生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史学家。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负责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工作。
他发表了著名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提出了“史学就是史料学”的思想。
他认为:“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他的这一观点使中国的史学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他也因此赢得了史料学派“旗手”和“舵手”的大名。
本文试就傅斯年“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观点做出以下梳理,以便了解傅斯年的观点。
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 。
他说:“历史这个东西,不是抽象,不是空谈……历史的对象是史料。
离开史料,也许可以成为很好的哲学与文学,究其实与历史无关”。
由此看出,他把史学的对象看做是史料,与他把史学放在什么位置是有关系的,他想建立一个科学的史学,想把历史学变成科学的历史学,这样凡是带有主观的史学便不是他口中的史学。
但是我们说傅斯年认为著史是在文学之外,并不表示他反对著史,他只是认为著史应该广泛地收集史料,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他对司马光、司马迁大加赞赏,就是因为他们在著史中收集了广泛的材料,尽量体现客观的历史,而后世史家的所作,则多为他所不满。
所以“史学就是史料学”这句话本意是说,历史研究便是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便是史料学。
把著史已经划在史学之外了,自然就推出“史学就是史料学”这个结论了。
第二,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中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到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因为傅斯年认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因此做出“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结论。
史学方法论
![史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369288f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7.png)
杜维运作品
作者介绍
图书介绍
图书目录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天才也 只有接受了既有的或自创的史学方法后,才能成为史学家。本书以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史学方法的蓝本,归纳总结 出了基本的史学方法,在技术的方法之外,扩及史学理论与思想,提出了史学家必备的基本素质与修养。
理论介绍
也正因此,亦因为科学研究中为达到同一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手段是多样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 学派和不同个人那里,史学方法论是存在明显差别的,但它们不见得必定是尖锐对立的,往往是可以相互补充、 兼容并蓄的,故史学方法论应是个开放的系统。当然,创立一门作为方法或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晚近的 事,是近代科学极大发展的产物,但这并不是说古代史学就没有其方法论体系,只是缺乏系统的归纳整理。在此 意义上,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辩证唯物的史学方法论、实证主义史学方法论、结构主义史学方法论、解释学史学 方法论、发生学史学方法论、符号学史学方法论、精神分析学史学方法论、证伪主义史学方法论等等多种。而诸 如比较方法、数量方法等只作为具体研究方法,而不构成史学方法论。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 为论史学方法。但这并不是论述一个个具体方法以及它们的简单排列组合,而是从比较抽象的角度、从理论思维 的高度,阐明史学方法一般的内涵、外延、特征,它的层次结构、内部;论述它与历史观,与历史认识论的关系; 论述它与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它吸收其他科学方法的角度、程度及局限;最后还应具体描述和 分析历史学所能应用的种种方法和手段,并从中抽象出一般,发现历史研究方法的内在一致性。总之,尽管国内 外对史学方法论体系多有论述,但尚无统一意见,并多为对具体方法的介绍,因此,系统地研究科学的史学方法 论,而非个别的方法或方法论仍是史学理论界迫在眉睫的任务。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https://img.taocdn.com/s3/m/604f5c63daef5ef7bb0d3ca9.png)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近日,笔者在研读“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资料时,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惑。
相当多的论著在谈到“史料学即史学”这个论断时,往往认为,“在历史上确曾有人以崇尚史实即是历史学的说教,来反对理论对史学的指导地位。
我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盛行的‘乾嘉学派’对历史就专一主张训诂考据史料,不事义理分析;后来又有人提倡‘史料即史学’的历史研究宗旨。
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前边我们所说的一个事实,即史料尤其历史文献,既然是由主题的人所记述,就难免掺杂着许多记述者的主观色彩和成分,这里除了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外,归根到底是这些记述者的阶级局限与时代局限所致”。
这里所说的“史料学即史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呢?“史料学即史学”是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提出来的。
1928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集中发表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原文是: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
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1/ 6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在这里,傅斯年明明白白说的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是将“近代史学”与“古世中世”的“著史”作比较,说明“近代史学”是“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并没有泛泛而谈“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而更系统阐述傅斯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观点的是《史学方法导论》,该书的“史料略论”篇、“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篇详细地阐明了傅斯年对中西史学历史变迁的认识,由此可窥见傅斯年的史观。
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傅斯年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能作八书,排比列国纪年,“若干观念比19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
《史学方法论》课件
![《史学方法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bd7c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9.png)
特点
考据法强调对史料的细致分析和严谨考证,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归纳法
定义
归纳法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通过收集和 整理大量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规律和结
论的研究方法。
应用
归纳法在史学中常用于总结历史发展的一 般规律和趋势,例如通过研究多个国家的
现代化过程来总结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步骤
归纳法的步骤包括收集资料、整理事实、 概括结论等。
VS
史料的鉴别
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价值是史学研究的重要 环节。通过对比不同史料、考察史料的来 源和形成过程,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 行鉴定,可以确定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史料的收集
史料的收集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考察、采访当事 人等途径获取史料。同时,要注重史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便全面反映历史事件或现
理论框架的作用
理论框架的作用在于指导研究者的思维和研究方向,提供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同时帮助研究者发现 新的问题和提出新的观点。
理论框架的建立
建立理论框架需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同时需要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深 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框架。
史学研究中的跨学科方法
特点
归纳法注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所 得结论具有普遍性。
演绎法
定义
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到个别,根据已知的一般原理或规律 ,推导出个别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研究方法。
步骤
演绎法的步骤包括确定一般规律、推导个别事件等。
应用
在史学研究中,演绎法常用于根据已知的理论或模式来分 析个别历史事件或现象,例如用已知的政治理论来分析历 史上的政治事件。
史学方法导论读书随笔
![史学方法导论读书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dba99bc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9.png)
《史学方法导论》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史学方法的必要性 (3)1.2 史学方法的发展历程 (4)二、史学的性质与功能 (5)2.1 史学的研究对象 (6)2.2 史学的功能与价值 (8)三、史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9)3.1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10)3.2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 (12)3.3 历史学的方法论体系 (13)四、史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14)4.1 史料搜集与整理 (16)4.2 史事解释与评价 (17)4.3 史学文本的撰写与分析 (18)五、现代史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19)5.1 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 (21)5.2 数字化技术在史学中的应用 (22)5.3 全球史观与文化史观的兴起 (23)六、结论 (24)6.1 史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25)6.2 史学方法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27)一、内容概览历史的维度与意义:本章介绍了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框架,包括其研究对象、目的和研究方法。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解读和解构,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去,揭示历史的意义。
史料学与史料整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史料的分类、性质、来源以及如何进行史料整理和分析。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掌握正确的史料学方法对于历史研究至关重要。
史述与历史解释:本章将阐述叙述史学的概念、特征和技巧,以及历史解释的方法和意义。
叙述史学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而历史解释则是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的分析。
历史地理与历史地图:本章将介绍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历史地图则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变迁。
历史心理学与社会学: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历史研究中涉及的社会心理因素和群体行为,以及社会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历史比较与跨文化交流:本章将介绍历史比较的方法和意义,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历史研究的新趋势与方法:最后一部分将介绍近年来历史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方法,如数字人文、计量历史等,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史学导论
![史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4a6f5ff69b89680202d82502.png)
1、历史:一是指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另一是指对以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的记载和研究。
历史也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包含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常划分为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类史和自然史。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来说,它包括历史过程的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不仅包括历史,而且还包括对客观存在和过程的规律描述和探索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3、比较史学19 世纪中叶从欧洲开始产生的,它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其异同,从而探寻历史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
历史比较研究,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实际上,历史比较研究在酉方从史学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出现了,希罗多德、塔西陀等在他们的著作中就曾运用过比较的方法,近代历史学家也都不同程度的把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民族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对比,通过对比来说明他们庞大的思想体系。
孔德把比较研究作为探求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主要方法,并列举了比较研究的三种方式,这是对历史比较方法的最早的理论探索。
但比较研究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史学流派却是 20 世纪初的事情。
4、心理史学定义:心理史学就是心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征,对历史作出合理解释的研究方法,按现代西方史学中的研究方法划分出来的一个分支。
利用西方心理学理论来推进社会未来发展。
以精神分析法研究心理为特点,向着多种学科方法的“大综合”方向发展。
5、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主要指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与流派。
口述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对史学发展起重要作用。
口述历史也是一种动态的历史教育方法,但有一定的片面性,到德国兰克学派兴起,口述资料才遭到冷落6、兰克史学兰克史学是德国 19 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兰克创立的,基本思想是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重视政治史;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对史料来源的重视及深刻的分析;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
史学导论读书心得(NEW)
![史学导论读书心得(NEW)](https://img.taocdn.com/s3/m/6ca3073aa32d7375a417808a.png)
史學導論讀書心得:《史學方法》王爾敏著我們目前所熟知的歷史,皆是史官或歷史學家所記載,經過後世不斷編纂修改而留傳至今。
他們如何取捨材料、以什麼樣的觀點與立場去切入史實、記載成歷史,皆左右了後世之人對於當時的事實真相之認識。
光是「史」這個字的定義,根據王爾敏先生所著的史學方法第二章第一節,便是眾說紛紜、各家看法不一。
但是各家的解釋幾乎都趨向「考證」,盡自己能力尋找最齊全的史料,最後歸納體系。
王爾敏先生認為這些不同的史家雖然取材不同以致結論有異,但無分軒輊。
而第二章第二節的史識,提到史的工作起源為講古。
同章第四節亦論及口傳史。
文字並不是在人類出現之際便存在的,在這之前的歷史都是靠口傳而留下。
無論是講古還是吟唱的方式,口耳相傳之下的歷史我想無法保持最初的事實原貌。
而這個部分讓我聯想到一位影響中國史學甚深的學者-顧頡剛先生。
此學期除了史學導論之外,我還修習了一門歷史地理與環境變遷的課程,因此在史學導論的課堂上聽到顧頡剛、禹貢半月刊等詞彙時並不感到陌生。
顧頡剛身處的時代為晚清,此時正值社會劇烈變革之際,雖然戊戌變法不過短短百餘日,但戊戌變法的思想內容卻影響其想法甚深。
而五四運動之後,西方科學的懷疑論逐漸為中國學術界所用,顧頡剛便是其中一位學者。
以顧頡剛為首的疑古派,對傳統、歷史採取一種批判、存疑的態度,「疑古辨偽」為此學派之特徵。
顧頡剛認為中國的古史體系,並非自古亙今,而是由不同的時代層層累積地造成的。
此主張有三個論點:一、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
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
二、「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時只是一個「無為而治」的聖君,到〈堯典〉就成為一個「家齊而後國治」的聖人,到孟子時就成為一個孝子的模範。
三、如此的狀況下,我們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狀況。
如我們不能知道東周時的東周史,但可以知道戰國時的東周史。
历史学方法论(1)
![历史学方法论(1)](https://img.taocdn.com/s3/m/3a3fad7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6.png)
历史学方法论(1)历史研究方法一、史学方法论的内涵和两类史学方法的区分制作有形的物质产品需要有形的物质工具和材料。
制作无形的精神产品需要用无形的精神工具。
那无形的精神工具是什么呢?就是研究方法。
方法和方法论的区分。
方法如果是“科学研究的方法”的话,方法论便是“决定这些方法如何运用和阐释的原则”。
简言之,方法论就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就是关于各种研究方法的性质、特点、功用以及怎样适当地运用的理论。
而史学方法论就是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等所做的理论阐释。
史学方法论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根据不同的历史研究对象和任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的问题。
因此,它首先需要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不同性质、特点和适用对象做出明确的区分。
怎样才能对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分类呢?首先要弄清楚,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的关系。
不同的研究任务需要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即我们只有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个原则来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才能分得比较清楚、合理。
一切基础科学的研究都可以归结为“确定事实”和“解释事实”这样两项任务。
“确定事实”就是要弄清楚“是什么”(What)“解释事实”就是要弄清楚“为什么”(Why)。
科学研究的两种不同任务决定了需要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即确定事实的方法和解释事实的方法。
即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
二、技术性方法简单说来,技术性方法就是确定历史事实的方法。
这些方法,本质上都是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因此要讲一下归纳-演绎逻辑。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德含义和运用事例1、归纳法归纳法是由众多的个别事实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2、演绎法演绎法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性判断的方法。
(二)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区别和互补关系及其不可克服的矛盾区别:1、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推知“一般”,其前提是众多“个别性”判断的集合,结论是“普通”性的判断;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推知“个别”,其前提是“普通”性判断,结论是“个别”性判断。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8f48972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7.png)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是作者傅斯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稿,原书七讲,现仅存第四讲,编者还从《傅斯年全集》中选录了十篇与其史学理论相关的文章。
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致蔡元培:论哲学门隶属文科之流弊、评丁文江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等。
该书通过区别直接史料、间接史料,官家记载、民间记载,本国记载、外国记载等,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的鉴别与应用方法,使人了解各种史料的价值,为后来人做研究提供了便利。
第五章 历史认识与表述的手段——史学方法
![第五章 历史认识与表述的手段——史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ba58611b7360b4c2e3f645b.png)
4、历史与逻辑
(1)历史方法 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进 程进行研究,以事实描述的形式展示历史发展 规律的方法。 (2)逻辑方法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 理论形式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历史与逻辑是不同的两种方法,但本质都 一样,都是为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 历史是具体,逻辑是抽象。
5、微观与宏观
• A、优点 第一,利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处理史料 的手段,改变了传统史学手工操作的落 后局面。 第二,通过精确的定量分析,使原来 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可靠数据 的证明,从而使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学性 和准确性。
(3)历史计量研究方法的优 缺点
• B、缺点 第一,适用范围窄。 第二,容易将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枯 燥乏味的数据图表和数学公式。 第三,结果正确与否取决于选择资料 (数据)的正确与否。 第四,数据能说明某些问题,但是不 能得出最终结论。
二、专门方法
• • • • • 1、阶级分析方法 2、比较研究方法 3、系统研究方法 4、计量研究方法 5、心理分析方法
1、阶级分析方法
• (1)什么是阶级分析方法 • (2)为什么要用阶级分析方法 • (3)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1)什么是阶级分析方法
•
阶级分析方法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来分析阶级 社会历史的方法。它是历史研究的基本 方法之一。
• • • • • • • 1、真实之美 2、质朴之美 3、简洁之美 4、动态之美 5、含蓄之美 6、力量之美 7、形象之美
• (2)综合方法 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研究 对象的各个部分和方面的认识重新结合为一个 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
• (3)两者的关系 分析是综合的准备,综合是 分析的完成。
(1)分析方法(一)
史学导论复习总结
![史学导论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bbf06d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6.png)
史学导论复习总结史学导论是一门介绍历史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流派的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基础。
本文将对史学导论进行复习总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的概念和分类。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事件、事实、文化等的总和。
历史可以按时间分为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按空间分为国内史、外交史、文化史、艺术史等;按性质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
第二,历史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田野调查、谈话访谈、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
其中文献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解释历史文献,来推断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
同时,田野调查则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走访实地考察现象和事件,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历史的流派。
历史学中存在着多个流派,包括传统史学、社会历史学、文化史学、结构史学、女性史学等。
传统史学主要强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叙述;社会历史学关注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的研究;文化史学则强调文化现象和文化演变的研究;结构史学则注重制度变动和社会变迁的结构特征;女性史学则强调研究女性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贡献及影响。
第四,历史的评价。
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会受到不同观点和利益的影响,因此历史的评价也存在着多种观点。
历史的评价应当注重理性、公正和客观,同时要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在评价历史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定性和定量方法、单项和多项指标法等。
综上所述,史学导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历史学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接触到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并了解历史学的多元流派及其评价。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https://img.taocdn.com/s3/m/a475c51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5.png)
高三历史专题——史学理论和方法(史观、史论、史法)一、史学理论和方法训练(一)历史方法论(探究历史的方法):(1)基本的史学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注意史料的分类:史料大体可分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和第二手(间接)史料:具体可分为四类:①文献史料,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书以外的书籍;②文件史料,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③实物史料,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历史遗迹;④口述(口碑)史料,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文艺作品。
提取鉴别历史材料信息的方法:一是“读史征(发现)史”;二是“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征不信”、“二重证据法”、原始史料信度较高、直接推理、跨学科研究等。
【训练1】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训练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训练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史学方法论
![史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9986176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b.png)
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研究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学科,它旨在探讨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
在历史学研究中,方法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史学方法论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史学方法论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和规律,因此历史研究必须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在历史研究中,研究者应当客观公正地对待史料和历史事件,不受主观情感和偏见的影响,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历史研究也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史学方法论注重历史研究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
历史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文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因此历史研究需要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研究者在进行历史研究时,需要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
史学方法论还强调历史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历史研究需要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史料,进行全面性的研究。
研究者应当尽可能地搜集各种类型的史料,包括文字史料、考古材料、口述资料等,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多维性。
同时,历史研究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
此外,史学方法论还强调历史研究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历史研究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对史料和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不盲从于传统观点和权威观点,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才能够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史学方法论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它对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性和综合性,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历史研究,揭示历史的真相,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史学方法论》课件
![《史学方法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fb956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2.png)
史学研究的逻辑方法
历史事实:研究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历史解释: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评价 历史比较:将不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和差异 历史因果: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找出因果关系 历史规律: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历史评价: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总结,得出历史教训和启示
03
史学研究方法
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查阅文献、档案、文物等途径获取历史资料 整理历史资料:对收集到的历史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历史资料库 鉴别历史资料的真伪:通过比较、考证、分析等方法鉴别历史资料的真伪 利用历史资料:在史学研究中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历史研究、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
05
史学方法论的应用与实践
史学方法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教学:运 用史学方法论 进行历史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运 用史学方法论 进行教学方法 创新,提高教
学效果
历史研究:运 用史学方法论 进行历史研究, 提高研究水平
历史教育:运 用史学方法论 进行历史教育, 提高学生的历
史素养
史学方法论在历史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史学研究中的量化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 统计分析,得出历史规律和趋势
历史计量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对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预测 未来发展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计量史学:运用数学、统计学等 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GIS技 术,对历史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 析,揭示历史地理规律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研究的多元性和相对性,认为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多元解 释和相对理解。
史学方法论
![史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5a7d0ae8581b6bd97e19ea7c.png)
逻辑方法中的“综合”,是在对各个组成部分予以个案研究的基础山上,以 整体性的观念探寻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出对事物总体的深入认识。综合不
等于将各个组成部分的认识简单相加,而是耀进一步理清各组成部分以何种结构组合 起来,各个部分在整体中各占何等地位且处于怎样的相互关系。这样,不仅取得整体 性的认识深化,同时也使各个组成部分的认识大幅度提高。
同样,历史大方法与逻辑的方法也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补益、密切联接。没有绝 对不带有逻辑思维的“历史的方法”,也不存在历史研究中完全抛弃历史时序联系的 逻辑思维。在历史学内,二者不是各自孤立运用。但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学者对“历 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可以择其一为主导探讨方式,有所侧重。
目录页
二、形象思维、直觉、灵感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
历史著述常常出现形象化的描述,达到生动的效果提高读者的兴趣,增强记忆。
其中有些描述例如“血流漂杵”、“怒发冲冠”,明显属于文学性的夸张,而在 具体的语境内,并不导致主体史事的失真,读者也明了其夸张特色,因此从史学 角度也不必挑剔。这是历史学的写实性表述对于文学修饰的一种容忍度。
2、直觉是在知识、经验及思维模式的影响下,直接得出的认识,并未经过举 证、推理等理性思考,也未进行具体形象、情节的构建。这种既无理性思维也未 形象思维的认识,是不可靠的。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直觉的“第一印 象”可能具有认识价值呢?这是观察者以往的经验、知识起到的正面作用。在历 史认识中,主体接触的资料多不是鲜活的情节与形象,而是加工提炼后的记述, 从中得出直觉认识就更加不可依靠。史学提倡的应当是考订举证和理性思索,直 觉最多只能是在不可靠前提下当作一个求证点而已。有人信口雌黄地认为史学应 当实行“感觉主义”,这等于企图取消理性,将当代历史学水平一举降低到原始 人的历史认识水平,既虚伪狂妄,又愚昧至极。
历史学的方法论
![历史学的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0ca75be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a.png)
历史学的方法论历史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研究范围涉及从原始社会到当代的所有人类历史。
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则是其存在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的方法论,包括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与方法体系、历史研究中的材料、目的和价值,以及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全面展示历史学的研究过程及其方法论。
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与方法体系历史学是以“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历史学的研究面临着大量的复杂因素,如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历史文献的真实性、研究者的个体认知等。
为此,历史学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和方法,以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和挑战。
在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历史事件的具体因果关系。
历史学的研究者需要考虑历史事件的具体因果关系,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影响,从而对历史事件本身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
第二,历史事件的脉络。
历史学的研究者需要将历史事件组成脉络,分析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以便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历史事态的本质和特点。
第三,历史事件的主要参与者。
历史学的研究者需要对历史事件中的主要参与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他们的行为、动机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第四,历史事件的背景与环境。
历史学的研究者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环境,分析其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阐释历史事件其中的内在关系。
历史学的方法体系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归纳法和演绎法。
其中,归纳法强调从具体历史事件中归纳出普遍规律,以此为理论基础,推动历史学的研究进展。
而演绎法则通过推论方法从现代角度去解释历史事件,以期发掘出事件研究的深度,为历史学的理论体系提供更全面的支撑。
历史研究中的材料、目的和价值历史研究中的主要材料是历史文献,包括历史记载、档案文书、经典著作等。
历史文献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记录历史事实、资料和信息,帮助检验、证明或推翻相关历史假说。
傅斯年全集二史学方法导论的观后感
![傅斯年全集二史学方法导论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fbd2d3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3.png)
傅斯年全集二史学方法导论的观后感今天我看了一本名叫傅斯年全集二史学方法导论的书,读完之后给人感觉十分大。
这是一部讲史学研究问题、史料批判和选择以及文章写作的著述。
但我认为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并不在于此而在与该书关于“考证”概念的表达上:所谓考证,就是求事物的真相,即要知道那些历史材料的本来面目;就是对史料的筛选,有些材料只有被淘汰出去才能被使用。
如果是明眼人的话,自然会明白我想说什么——该书对传统中国思想史尤其是宋元时期的儒家理学(或者说宋代新儒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因为从古至今都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也许是由于时间太久远了吧,现在好多人已经忘记甚至根本不愿意接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含义了。
他们喜欢的是那种带着偏执狂气质的“权威主义”,哪怕那个权威再弱小无力,他们仍旧愿意坚信那个权威的存在,更何况在他们心里早已将权威视为“圣人”呢?因此,他们宁肯花费数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也要竭尽全力打倒那个虚假的权威,让权威成为真正的权威,这样做的结果必定是把自己推向了深渊。
但这又怎么样呢?还是改变不了那些人依旧故我的态度啊!在他们的世界观里,似乎永远找不到一条客观的规律可言。
这个话题其实很简单,比如“王安石变法”这件事情,若干年前的时候谁也没听过,等你在课堂上学习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之后,回头再看王安石变法的资料时,便会发现其实当初我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包括李鸿章先生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这种观点呢?难道仅仅是为了保住皇帝老儿手中的权柄吗?在中国古代社会,每个朝代都希望开创盛世,也就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但又有几个人真正明白,任何盛世背后都隐藏着危机?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吗?难道仅仅是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足够了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
口述人:王可忠(及老伴)男,1934,泊于镇泊于村人
于福仁,男,普通农民,1945年生于泊于镇金鸡山后村
刘玉官,男,1946年,曾任公社干部,泊于镇蒲湾村人
采访人及整理人:李旭杰
“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年发生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大灾难之一。
但有人认为这一提法不确切,应叫“三年大饥荒”,因饥荒与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但更多是人
为造成的。
是“自然灾害”,还是“大饥荒”,威海泊于镇几位老
人的回忆,或许能让我们找到解答。
酒糟、纸浆、玉米棒芯要凭证明购买
1958年,王可忠在外地教书,老伴留在村里,感受最深刻。
她
用“要吃的没吃的,要烧的没烧的”形容当时的生存状况。
那时,王可忠夫妻要养活一位老人、3个孩子。
妻子在生产队
干活,一天挣五个半公分,折换两毛钱,而成年男劳动力一天挣十
个公分,家里还养了一头肥猪,卖猪粪也能换点公分。
生产队按公分发粮食,一年折算下来,王家6口人每人每月只
有十几斤粮食。
于是,海菜、草叶、草根、酒糟、花生秧子、地瓜
蔓子、玉米棒芯、纸浆都入口果腹,应付那意志都控制不了的胃觉。
王可忠老伴回忆,像酒糟、纸浆、玉米棒芯这样的“食物”还要到
大队开证明,才有资格去大集上购买,否则就是有钱,也没人敢卖
给你。
那时,纸浆是2分钱一斤,吃法是,与海菜一起下锅,煮沸
后吃。
王可忠老伴说纸浆算是好吃的,柞树叶吃起来最难受。
将柞树叶先放锅里烘炒,再用石磨磨碎,吃到嘴里十分涩口,花生秧子、地瓜蔓子、玉米棒芯也大体是这种吃法。
欺骗了胃觉,却骗不了下游的肠道。
王家小女儿当时3岁,吃花生秧子、棒棒塞子、纸浆后无力消化,几天拉不出屎,奶奶就在手上沾点油,一颗一颗地把屎抠出来。
营养不良,王可忠的母亲得了水肿病,患此病的村人也很多,尤其在老年人中最普遍,村人因此病死不少。
男劳力下地干一天,只够换一斤玉米棒芯
虽已过去近50年,于福仁关于饥饿的印象依然深刻,叙述中充满着后怕。
比王可忠夫妇,于福仁的“果腹之物”多了花生叶、花生壳、刺槐叶、麦秸秆,显示出一个纯粹农家的更多艰辛。
花生壳的吃法是,先用大锅烘干,再用箩筛掉灰尘,用石磨推碾成粉后,拿熟地瓜蘸着吃。
于福仁补充说,买凭证明买玉米棒芯,数量还要受限制,买得过多要被没收,防止“投机倒把”。
于福仁有一段赶集买玉米棒芯的亲身经历:1961年农历2月2日,天下着小雨,父亲饿得走不动路了,无法起床。
母亲让16岁的他去赶桥头集买玉米棒芯,那天的价格是每斤一毛八分钱,他花了10.8元钱买了60斤,用扁担挑了回来。
于福仁至今对此感到侥幸。
当天幸亏他回来得早,几个买玉米棒芯的村民被抓到一个大院,税务人员要求他们再开条子,证明不是投机倒把。
10.8元在60年代算是一笔不小的钱,这是于母的血汗钱。
于母白天下地挣工分,晚上为生产队绣花,不出错,一天能挣六、七
毛钱,但不是每天都有定货。
于父拖病在生产队干活,一天拿10个公分,约合一毛八分钱。
一个成年男子干一天的报酬竟只够买一斤
玉米棒芯。
村里按公分给村民配给粮食,但于福仁用“够不够,一年三百六”概括了那时的分粮,即每人每月只能分到30斤,这包括地瓜、小麦、玉米、小杂粮。
于父本来有病,加上营养不良,于1961年农历3月去世。
三位老人说“为什么闹饥荒”
于福仁认为大饥荒是人为造成的。
他清楚地记得1958年7月“大跃进”开始,“以钢为纲”,金鸡山后村建起一个小型炼铁炉,青壮年劳动力去运砖、铁矿石。
不久,村里又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农业生产集体劳作,学校
集体吃饭住宿。
因成年男劳动力去大炼钢铁,农田全由学生和妇女
打理,而且“上山一条线,坐地头是一大片,刚起来拔两颗草,又
打铃吃饭”,劳动积极性很差。
再不久,当地流行“卫星田,小麦亩产过万斤”的口号。
泊于
公社有一所“红专学校”,1958年元旦,正上小学的于福仁和同学
去红专学校学习卫星田经验,会上有人提出:一亩卫星田,种下
600斤麦种,一粒麦种可结出一个麦穗,一个穗又有40个麦粒,这
样一粒麦种就变成了40粒,小麦亩产也就达到了2.4万斤。
会后,学校领导带大家参观卫星田。
于福仁看到田里的麦苗长得郁郁葱葱,但次年4月他再去开会,却发现麦苗全不见了,偷偷一打听,原来
麦苗死掉后全拔掉了。
于福仁回忆,“那时上级的一切命令,村民绝不能反对,即使
错误、荒唐的,也得执行”。
村里有个叫邹本江的党员,40多岁,
退伍军人。
他认为集体劳动不好,不能发展经济,还发牢骚“一个青壮年劳动力一天10个公分,一毛八分钱太少”,因此被举报。
村人白天干活,晚上就在村小学开会批斗他,但没人打他,批斗持续了十几天。
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挫,1959年村里的土地大都撂荒,粮食严重减产。
刘玉官说1958年“浮夸风”非常盛行,说大话的人,有光彩,小麦亩产报得多,给红旗,报得少则送白旗,于是只好“一级熊一级”。
刘玉官补充说,其实1958年秋天地瓜大丰收,大量地瓜埋在地窖里,因保温措施不好,烂了很多,这导致1959年春天缺粮。
不过,王可忠的老伴认为大饥荒也与天气有关。
她记得1959年夏秋天旱,山坡地里的地瓜长得很小,这造成粮食减产。
史
学
方
法
导
论
系别:历史文化系
专业:历史学
班级:1308
学号:20131603813
姓名:李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