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资料

合集下载

林海音简介_林海音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林海音简介_林海音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

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

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

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

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

中国台湾人,生于日本。

英子五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一道漂泊到北平。

爸爸英年早逝。

25年后(1948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又折回中国台湾。

何凡是北师大毕业,功底深厚,在一家报社谋了一个饭碗。

林海音则为家所累,不得不围着锅台唱锅碗瓢勺叮当曲。

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旧业,笔耕墨耨,写些介绍中国台湾的风物人情短文给报刊,旋即,她又戏剧性地与何凡同事,到《国语日报》当编辑。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练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

她的小说、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

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

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

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

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

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

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身。

“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

”77岁的林海音在关闭她经营27年的纯文学出版社时,“忍不住想哭”。

《大学语文》《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复习资料-复习指导

《大学语文》《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复习资料-复习指导

《大学语文》《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复习资料-复习指导《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中心线索:百裥裙一次未穿成基本手法:不动声色的白描本文应重点掌握这是一篇真切动人、寓意丰富、讲究技法的小说,《大学语文》《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复习资料。

通过金鲤鱼穿一次百裥裙梦想的破灭,小说表现了身为小妾的小人物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惨的一生。

封建等级制度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使得穿什么衣服也成了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一种政治化的权力问题,由此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沉痛的心灵创伤。

问题不仅在于反对、阻止或质疑金鲤鱼穿百裥裙的许大太太、龚嫂子及周围的许多人,他们坚守穿衣的名分与权力;问题同样还在于金鲤鱼本人,她的梦想与反抗的深层动机,也还是出于与反对她的人一样的身份意识和等级意识。

事实上双方都被当时的传统意识形态控制住了。

金鲤鱼的不幸命运,是与她传统思想的局限缠绕在一起的,复习指导《《大学语文》《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复习资料》()。

她生下儿子,却对许大太太夺去儿子抚养毫无反抗,内心痛苦而隐忍为安。

儿子成婚,她下定决心要穿百裥裙以争名分,但又唯恐结果难卜而未敢缝好衣裙。

她儿子出国留学,以及后来在丧礼上的举动,都是悲愤心情下间接或直接的反抗行为,是对生母的真实情感忍无可忍的喷发,这对金鲤鱼的悲惨命运起到了很大的侧面烘托作用。

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颇具匠心。

其一是首尾呼应,突出现代背景,而中间则倒叙金鲤鱼过去的故事,并通过金鲤鱼与珊珊祖孙两代人的命运对比,突出时代变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强化了金鲤鱼的悲剧意味。

其二是以百裥裙为叙述的中心线索:一开头就是特写式的详尽描写,继而以“谜语”增加悬念,再次突出百裥裙如何成为金鲤鱼的“笑话”,最后写出百裥裙令人意外的“真相”——一件未完工、未穿过的衣裙。

这样的叙述方式,单一集中而起伏跌宕,收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

小说的语言平实流畅,在不动声色中见出深味。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一九一八年生于日本,她的原名与之谐音相近,叫林含英。

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原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一英子的视角不但描写了自己的生活,也描写了北京平民阶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她最擅长通过回忆描写童年的手段将我们带回自己的那个年代。

第一眼看到林海音这个名字,会令人觉得非常熟悉,似乎以前在哪里见过一样。

当看完林海音简介才会发现,原来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爸爸和花的故事,虽然在先秦骊歌已经出现,但人们真正接触骊歌却是通过读林海音的文章。

她的作品在我国初中小学的多版课本中出现。

看完林海音简介,可以专门回去重新看一下自己曾经在小学没有读懂的文章,从那些文章中看到那普普通通的民众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担起家庭重担的故事。

文章并不华美,也不瑰丽。

但就是这样朴实的文章一直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华美也许是美酒,但只是用来助兴的,平日里要饮用生活就必须是这样平白朴实的井水。

林海音简介中出现了多部作品,也出现了他的家庭介绍。

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她发起的纯文学运动。

出生于一九一八年的她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在旧与新的文学征战中她有自己的见解,真的好感谢她,重新勾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编辑杂志及文学出版事业,不仅身体力行地在文学创作上成为20世纪台湾文学发展的功臣,而且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为培育台湾文学新人呕心沥血,成为参与台湾新文学奠基工程的作家之一,更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者之一。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曾回故乡台湾苗栗,5岁随父母到北平生活、读书、工作,1948年与丈夫何凡(夏承楹)回到台湾,开始台湾文学的耕耘,与谢冰莹、苏雪林、沉樱及与同代人张秀亚、张雪茵、徐钟珮、琦君、繁露、潘人木、刘枋、孟瑶、胡品清、毕璞、钟梅音、艾雯、郭良蕙等一起主持了“台湾女性文学的揭幕典礼”,共同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拓荒者。

在这个拓荒群体里,林海音的身份、成就与贡献突出,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旗手。

林海音在北平《世界日报》当记者时开始文学创作。

回到台湾先后任《国语日报》编辑和文艺周刊《周末》《联合报》的副刊主编、《文星》杂志编辑,后又创办和主编《纯文学》杂志及纯文学出版社。

她凭借丰富的创作经历成为台湾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利用文学阵地呕心沥血培养台湾本土作家,为台湾新文学的完整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林海音的作品多以家庭为背景,擅写婚恋悲剧,长于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

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是林海音创作的丰收时期,其主要作品的题材都是跨越海峡两岸的故事。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通过在网上资料的查找,可以了解林海音的生平,了解她笔下那个小姑娘平凡的一生。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林海音,1910年12月12日出生,原名林正英,台湾妇女运动先驱,中国社会主义女作家、诗人和翻译家。

她被誉为“中国女作家的骄傲”。

林海音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从小,她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独立、自强的个性。

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不公感到深深的同情,决定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为社会发声。

林海音的作品以描绘女性生活和探讨性别平等为主题,她以深入挖掘女性内心世界而受到广泛赞誉。

她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束缚和压迫,又展示了她们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非常出色。

她曾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彷徨》、《重逢》等,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封建伦理对女性的限制,呼吁女性发声争取平等权利。

此外,她还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展现了她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除了小说创作,林海音还热衷于文化翻译工作。

她翻译了许多国外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通过她的翻译工作,她开拓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和思考。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就给予她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她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如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中华友谊奖”等。

她的作品也被多次翻译成其他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除了文学创作,林海音还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尤其是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

她是台湾第一个妇女杂志《妇女界》的创办人之一,通过这个平台,她呼吁女性关心社会问题、争取平等权利。

她也是台湾第一个妇女解放的组织“新女界”的发起人,这个组织致力于改善台湾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林海音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她相信社会主义可以解放妇女,给予她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她通过她的作品和社会活动,不断地推动妇女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为妇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海音于1995年1月5日在台北逝世,享年84岁。

尽管她已经离世,但她的作品和思想仍然在影响着人们,她的文学成就和妇女权益事业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林海音

林海音
夫妻形象
林海音的作品体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爱理念,描绘了夫妻之间的甜蜜与信任,让人们相信爱情 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如《堕胎记》中的夫妻,丈夫不再扮演严酷的“家长”角色,而是给予心爱女人一 份疼爱和怜惜,而面对男性的“关怀”攻势,妻子会卸下一切装备,幻化为这世界上最可爱的生物,心甘情愿被 “俘”;《绿藻与咸蛋》中的夫妻没有贫穷的困扰,却也偶尔会被生活中的误会捉弄,但夫妻之间彼此信任、相 敬如宾,生活自然和谐甜蜜 ......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 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作家叶石涛评)
林海音有她独具的艺术个性。她努力地继承前辈的文学传统,又勇于探索,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评 论家韦体文评)
她(林海音)尊重文学,接纳不同背景的作者、陌生的作者,使台湾作家滋长成林。(新华网评)
个人生活
林海音(左)与丈夫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为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为台湾板桥 人。林海音是家中长女,下有二妹林秀英、三妹林燕珠、弟弟林燕生、四妹林燕瑛、五妹林燕玢。
1939年5月13日,与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家。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期刊、报纸、 散篇
谢谢观看
她(林海音)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个人魅力,成为联络海峡两岸文学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文坛与 世界文坛的桥梁。(《北京晚报》评)
参考资料 1 林海音舌尖的乡愁 .北京晚报[引用日期2020-08-27] 2 已成往事 "文坛才女"林海音病逝台湾 (图) .搜狐[引用日期2020-05-23] 3 徐童.宫泽贤治与林海音作品中 痛苦主题比较研究[D].辽宁 :辽宁大学, 2019.29-31页. 4 田方园.林海音小说创作艺术研究[D]. 吉林:延边大学,2013.6-46页. 5 生命的风铃 (豆 瓣)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1-05-09]

人教版初中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城南旧事》复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城南旧事》复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城南旧事》复习十五、《城南旧事》1、《城南旧事》的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

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

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学青年出版了众多学名作。

被称为“台湾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

她已出版了18本书。

散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2、《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思康暗中相爱,后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没回。

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

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林海音简介资料]林海音的资料

[林海音简介资料]林海音的资料

[林海音简介资料]林海音的资料林海音的资料篇(一):《城南旧事》课文简介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2022),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出生于日本,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城南旧事》简介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

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生字词衣襟( ) 掸子( )骊歌( ) 花圃( )蒲公英( ) 玉簪花( )廊檐( ) 挪窝儿( )整体把握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林海音的资料篇(二):城南的旧事主要内容导语:《城南旧事》是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响力的成名作。

本书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大家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的故事引言林海音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

她的故事充满了勇敢和坚持,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下面将为你讲述林海音的故事。

成长经历林海音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中。

父母从事农田劳作,生活非常艰辛。

在她还小的时候,她就有了帮助父母的意识,她每天早早起床帮助父母种地、放牛。

虽然家境贫寒,但林海音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

她每天都刻苦学习,晚上独自读书照亮她的小屋。

励志读书林海音的学习成绩很好,老师和同学们都对她刮目相看。

尽管家里条件不允许,但她还是坚持读书,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中。

为了节省学费,她曾在暑假利用业余时间去帮助邻居干活。

初中毕业后,林海音意识到如果只依靠农田劳作,家里的经济状况很难有所改善。

于是她毅然决定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为了筹集学费,她找到了一份临时工,每天放学后在餐馆里洗碗。

她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赚到了上学的费用。

大学梦想经过几年的努力,林海音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学。

这个消息让她的家人非常开心,他们为她骄傲而自豪。

在大学里,林海音依然努力学习,她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所突破,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为社区作贡献。

在大学期间,她获得了一些奖学金,这为她减轻了一部分经济压力。

为农村教育贡献力量大学毕业后,林海音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为了改变农村社区的未来。

她决定回到家乡,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海音成立了一个名为“乐知教育”的组织,通过筹集善款和物资来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当地的农村青年教育培训项目,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实现他们的梦想。

成就和未来展望林海音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组织获得了一些社会奖励和资助。

她的家乡也因为她的贡献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未来,林海音希望能够继续致力于农村教育事业,并改善农村儿童的生活质量。

她梦想自己能够开设一所寄宿制学校,为更多的农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结语林海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努力追求,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出生于1988年10月19日,是一位出色的中国流行音乐歌手、演员、作词人、制作人以及慈善家。

他曾经参与过几部电影的拍摄,如《燃情岁月》、《夕阳之歌》等,以及跨界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林海音的歌曲多达几百首,其中有几首广受欢迎,如《青花瓷》、《夜曲》、《千千阙歌》、《往事随风》等。

此外,林海音的歌曲更是歌迷们心目中的流行歌曲,如《后来》、《不潮不用花钱》、《初学者》。

林海音于2009年3月出道,从那以后就开始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

他和拥有著名创作团队的林育群以及音乐制作人刘腾合作,展现了他不同寻常的创作风格。

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还成为了中国最近几年崛起的慈善家,为极端贫困地区的贫困病人和需要帮助的社区捐赠了大笔的捐款。

林海音更是一位出色的演员,他的作品有《燃情岁月》、《夕阳之歌》、《一介江湖》等。

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他凭借自己精湛的演技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好评,并获得了《电视指南》杂志的“中国最佳电视剧演员”奖。

无论是音乐、演艺还是慈善,林海音都一直在努力,以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大家的赞叹,而他的热情、勇气和梦想更是一大灯塔,吸引着大量的歌迷。

林海音被誉为是新一代的“音乐之王”,他也将会持续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 1 -。

林海音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

林海音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

三一文库()〔林海音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篇一:林海音作者简介《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

林海音,女,中国台湾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中文名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外文名无类别《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林海音目录1作者简介2工作作者简介编辑(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工作编辑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1迟到ppt教育课件

1迟到ppt教育课件

教育课件
41
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 满蒲公英。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
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
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 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教育课件
33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
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
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
时候垂下了好几个枝子,散散落落地很
教育课件
31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 去。——这是爸曾说的,无论什么困难 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
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教育课件
32
我心情紧张,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到
银行去。等到从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
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
英,我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
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 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教育课件
37
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 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 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 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 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 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教育课件
38
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 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预设:我曾经因为撒谎被爸爸打过,当时 觉得很羞愧,但是觉爸爸那么重地打我,又 让我觉得很委屈。相信她也是和我一样既羞 愧又委屈。
教育课件
12
为什么会打得这么狠呢?
直接原因(即从表面上看): 因为本次下雨天“我”不仅起晚了, 还不想上学了,妈和爸在反复催 促“我”仍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 实在气极了,打了“我”。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1918.3.18-2001.12.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散文集:《窗》、《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
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

城南旧事PPT课件

城南旧事PPT课件


7
4.兰姨娘
英子、兰姨娘、德先叔叔、 爸爸
2019/12/5
5.驴打滚儿
英子、黄板牙、宋妈
6.爸爸的花儿落了
英子、爸爸
8
1.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序言”,又叫“序”、“前言”、 “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用来说明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缘由, 经过和特点。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 《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林海音女士 为本书写的一篇自序。
4
谈谈书名
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城南旧 事》?
2019/12/5
5
赏图入境,内容回顾
六副水粉画,请大家根据每副画面猜一 猜这分别写的哪个故事,说出故事的名 字,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019/12/5
6
2.惠安馆
英子、秀贞、 妞儿
1.冬阳 童年 骆驼队 英子
2019/12/5
3.我们看海去
英子、厚嘴唇男
她转到我的面前来,看我仰着头,她也随着我的眼光看 那张画,满是那么回事地说: “要看炕上看去,看我们小 桂子多胖,那阵儿才八个月,骑着大金鱼,满屋里转,玩得 饭都不吃,就这么淘……”
失去孩子的秀贞思虑成疾
2019/12/5
15
感受人物形象: 妞儿
妞儿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像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 狗的尾巴。第二次看见妞儿,是我在井窝子旁边看打水。她过 来了,一声不响地站在我身边,我们俩相对着笑了笑,不知道 说什么好。等一会儿,我就忍不住去摸她那条小黄辫子了,她 又向我笑了笑,指着后面,低低地声音说:
城南旧事
——林海音
2019/12/5
1
对于作者林海音,你 了解她多少?
走近作者
2019/12/5

【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上册一至四单元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上册一至四单元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上册一至四单元复习资料1作者林海音(1918年-20xx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头份镇;作家。

代表作《城南旧事》;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生活的六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2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3理解句子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比喻句: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比作饿狼进食。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

“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

窃:在本文中指“只读不买。

”快乐:“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

惧怕: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对比: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窃读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作品
《冬青树》(1955)《绿藻与咸蛋》(1957)《晓云》(1959)《城南旧事》(1960)
《婚姻的故事》(1963)《烛芯》(1965)《做客美国》(1966)《两地》(1966)
《薇薇的周记》(1968)《窗》(1972)《林海音自选集》(1975)《剪影话文坛》(1984)
《家住书坊边》(1987)《林海音童话集》(1987)《一家之主》(1988)《金鲤鱼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机》(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的资料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 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 “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我们看海去》(1996)《驴打滚》(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旧影》(2000望爸爸 ,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