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作者林海音简介

合集下载

窃读记

窃读记
窃读记
作者:林海音
林海音:(1918-2001),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 籍台湾苗栗县。父母曾东渡 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阪, 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 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 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1948年回到故乡合作)、《两地》、 《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 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 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 《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 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 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 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 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 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 滋味!
课文的中心句
作业
1.画出课文中描写心 理活动的句子。 2.搜集名人读书的故 事或读书名言。
拓展阅读
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 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 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 开书摊的人看见这样, 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
“你从来没有买过书,
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 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 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 他就不会看这老东西的书了。 穷人有好多苦痛, 富的永远没有尝过。
词语理解 窃读 炒菜 锅勺 踮起脚 饥饿 惧怕 充足 屋檐 一碗 真酸 支撑 书柜 哎哟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 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 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 的渴望。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 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 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 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 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 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二 七窃读记

二 七窃读记
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再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作者的心理(心情)。
重点
明确: (1)因“窃读”而被赶出了书店。——孤独无助 (2) 得到店员的关心帮助,读完了一本好书。——感动、 感激
重点
顺序: (1)发现“窃读”这一好方法; (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3)装作其它顾客的家属; (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 (5)用花生米充饥; (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小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
理解
1. 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 通过描写,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 3. 激励学生珍爱读书,奋发向上。 4.体会作者当时对读书的渴望。
重点
1. 通过学习记叙不描写的语句,体会文中“我”的心情; 2. 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本文中应理解为“偷 偷地”、“暗中”之意,如“窃笑”。 3. “窃读”的含义: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 丌买,趁店员丌注意时暗中偷读。
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
小说《城南旧事》(1960)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 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与业出版社, 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朗读课文
好词好句
好词: 贪婪 汗涔涔 倾盆大雨 饥肠辘辘 众目睽睽
依依丌舍 威风凛凛 煞有介事 好句: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
二七
窃读记
林海音
文章简介
《窃读记》,作者:林海音;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 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
依丌舍离开的读书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
识的渴望。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 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知名女作家。曾担任 “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

五年级作者简介

五年级作者简介

第一课《窃读记》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

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六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窃读记》被选为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迟到》被选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并被选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五年级上册。

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张钫(1989-)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

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

现就读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今年报考人大附中高中部。

张钫[1]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

窃读记(林海音)知识点

窃读记(林海音)知识点

窃读记(林海音)知识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文学常识: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作家。

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

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重点句: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句话把渴望读书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

它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渴望读书,却又无力购买,只好“窃读”。

“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和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和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难以言说的感受,这正是窃读的滋味。

我快乐的是因为:我能读书,从书中获得智慧和乐趣;我惧怕的是因为: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素材】《窃读记》拓展阅读《作者简介》(人教)

【素材】《窃读记》拓展阅读《作者简介》(人教)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上册) 畅言教育
用心用情 服务教育
《林海音介绍》
《窃读记》课外拓展阅读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9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

1948年8月她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

该书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绘本。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
《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窃读记》 知识清单

《窃读记》 知识清单

《窃读记》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窃读记》的作者是林海音。

林海音(1918 年-2001 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

她是台湾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童年生活和社会现实。

二、文章背景这篇文章创作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阅读资源的相对匮乏。

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展现了在艰苦条件下对读书的热爱和追求。

三、字词积累1、生字“窃”(qiè):偷盗。

“腋”(yè):胳肢窝。

“哟”(yō):表示轻微的惊异。

2、生词“贪婪”:渴求而不知满足。

“惧怕”:害怕。

“倾盆大雨”:形容雨大势急。

四、主要内容《窃读记》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能到书店偷偷看书的经历。

在窃读的过程中,她既经历了被店员驱赶的尴尬,又感受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她对读书的热爱始终不变。

五、文章结构文章以“窃读”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

开头点明了“我”最爱去书店窃读。

接着详细描述了“我”在书店窃读的经历,包括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借雨天窃读等情节。

最后总结了“我”在窃读中收获的知识和快乐,以及对读书的执着。

六、写作手法1、心理描写文中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如“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渴望与紧张。

2、动作描写“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作者窃读时的小心翼翼和迫不及待。

3、对比手法将书店老板的冷漠与店员的善良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在不同遭遇中的复杂心情。

七、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窃读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获取知识的艰难。

八、重点语句赏析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窃读记-林海音

窃读记-林海音

粗暴、冷漠;唯利是图
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 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 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我。 (第六节)
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 跟后面紧紧跟着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 (第八节)
林海音林海音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
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 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
开书摊的人看见这样,
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 “你从来没有买过书, 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 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我很快乐,也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第十节 )
[析]比喻,略带夸张。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我”对 于读书的极度渴望和“窃读”的复杂心理。
一个渴望读书而不怕艰辛、 勤于读书的穷学生。
“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 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 (第十四节) [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 出“我”独特的读书状态:物质贫乏、精神丰富

感悟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我”在“窃读”过程中遇到两
种截然不同的遭遇,表现了人间情感的冷暖
与“我”对读书的渴望。作者从鲜明的对比
中,领悟了“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
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这句话里蕴含的
爱的真谛。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 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 ” (第十八节)

窃读记

窃读记

1.窃读记林海音简介林海音(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

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

1957年《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

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

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

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

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

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

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

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1《窃读记》林海音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1《窃读记》林海音

你会读吗?
Cèng

dǐ gān gà nán kān fǔ
抵达 尴尬 难堪 俯视
láng bèi liàng wǎng
狼狈 原谅 枉然
lán huáng
贪婪 弹簧
bēi chàng
自卑 畅销
lǐn lǐn
威风凛凛
zǔ zhòu cǎn
诅咒 惨淡
kuí kuí shà
众目睽睽 煞有介事
qǐn
废寝忘食
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 小英子窃读的经历与你现在读书的条 件相比,你能感悟到什么?
教师寄语
知识就是力量,让我们热 爱读书吧!让书籍支撑起我们 强大的精神世界!
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
研读课文 说一说
“窃读”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
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去 找找这种窃读的滋味。
研读课文
品一品 请用做旁批的方式品析英子复杂的窃读心理: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想品读的描写英子窃读心理 的两个句子并做好旁批;
2.完成旁批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所感所想;
lù lù
饥肠辘辘
cén
汗涔涔
我是哪个词?
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威风凛凛
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众目睽睽
多指大模大样,好象很了不起的样子。
煞有介事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废寝忘食
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饥肠辘辘
整体感知
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我最想了解: (1)“窃”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要“窃读”? (3)怎样“窃读”?作者积累了哪些行

窃读记

窃读记

窃读记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

曾任记者、编辑、后从事文艺创作。

她的创作丰富,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芸窗夜读》;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

林海音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

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

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呢?窃读腋下贪婪唾沫踮脚饥饿惧怕屋檐皱纹支撑知趣柜台腰酸腿疼饥肠辘辘适宜白日梦适宜:适合,相宜。

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

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答:偷读。

“窃读记”中的“窃”是什么意思?答:1.偷2.偷偷地3.谦指自己“窃读记”中的“记”是什么意思?答:本文以“记叙”为主,属于叙事散文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为何要“偷偷地”读书?答: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答:“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窃读记 》

《窃读记 》
书犹药也,善 读可以医愚。 书籍是人类进 步的阶梯。
白黑 首发 方不 悔知 读勤 书学 迟早
林海音
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苗栗县,父曾 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 本,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 占,其父不甘心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 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她还有两个弟弟四个 妹妹。她在小学毕业那年,父亲生病去世,家境 极为贫寒。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 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大批在台的文 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 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 物”。林海音创作了许多传世的小说和散文,其 中《城南旧事》是她经典作品,不但在台湾畅销 不衰,在大陆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 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 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 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 。
第二次窃读时,店员有怎样的举动? 为我留着书,主动把书递给我看。 对此我有怎样的感受? 感受到关爱,感到高兴,充满感激。
回忆第一次窃读的情形,对比店员的表现,和我的感受, 想一想,这次窃读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
窃读次序 店员的表现 我的感受 对我的影响 产生自卑和 对人类的仇恨 (消极情绪) 产生积极乐观的 生活态度和不断 进取的精神。
评点:作者小时候为了读书真是煞费苦心,可谓 想尽千方百计,让人感受到她热爱读书,渴求知 识的情感。
作者把“窃读”的种种写得意味深长,其对生活 的体验真实丰富。 “窃读”的方法、感受多用的是 概括叙述,可以归为一个板块。文章还有更为具体 的事情,沿此思路观照全篇,对本文结构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1---9): 写“窃读”遭遇到的屈辱与尴尬。 “书店受辱” ( “窃读” 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 第二部分(10---16) : “窃读”的方法和感受。 ( 快乐、惧怕 、饥饿、劳累) 第三部分(17---29) :写“窃读”受到的关爱和感悟。 “书店受恩”

《窃读记》林海音

《窃读记》林海音

《窃读记》林海音
林海音(1918年~2022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

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主要作品:
散文集:
《窗》(与何凡合作)(1972)、《两地》(1966)、《作客美国》(1966)、《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书坊边》(1987)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1955)
短篇小说集《烛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旧事》(1960)、《绿藻与咸蛋》(1957)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1959)、《孟珠的旅程》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1968)、《林海音自选集》(1975)、《林海音童话集》(1987)、《金鲤鱼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机》(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我们看海去》(1996)、《驴打滚》(1996)《林海音文集》(1997)、《城南旧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代表作:《城南旧事》(1960),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

《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其中,《窃读记》被选为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

林海音生平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

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

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

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

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

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

语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窃读记》作者林海音简介

语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窃读记》作者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北平味。

1948年8月她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

该书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绘本。

林海音的创作: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
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2019年4月23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窃读记》作者林海音简介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