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孔子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本书就采用了这个时间顺序来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也按照这个时间分段,来介绍孔子的生平,并借助故事和对话来介绍孔子的思想。
01孔子的家世孔子一生推崇周朝文化。
晚年,他很难过,因为他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姬旦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周朝礼乐文化的坚定维护者和弘扬者。
他确实是被周朝灭了的商朝后裔。
微子启和微仲衍都是纣王的兄长。
商朝灭亡后,微子启被周天子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传位给了他的弟弟微仲衍,孔子就是微仲衍的第十四代子孙。
微仲衍把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即宋公,这是第2代。
宋公佑有两个儿子:夫差和傅斯,后者继承皇位,夫差和是孔子的祖先,是第三代。
正考父是弗父何的曾孙,也就是第7代。
孔父嘉是正考父之子,连做宋穆公、宋殇公两朝大司马,这是第8代。
到了木金父这一带,他的父亲孔父嘉被权臣陷害致死,只好举家逃往鲁国,身份也降为依靠俸禄为生的的”士”,这是第9代。
孔防叔是木金父的孙子,这是第11代。
叔梁纥(hé)是孔防叔的孙子,这是13代。
叔梁纥六十几岁娶了15岁的颜徵在,老来得子,取名孔丘,是为孔子。
由孔子的家世来看,这是一个逐步没落的家族,身份从王室一步步下降为诸侯、公卿和士。
实际上孔子的生母是普通百姓,没有贵族身份,因此在很多记载中,这段婚姻是不被认可的,《史记》中也把两人的结合叫做野合,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身份连个士都算不上。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十八岁的颜徵在只好从大家庭里搬出来到鲁国首都曲阜艰难地生活。
更为不幸的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02十五志于学孔子的母亲虽然年轻,但对教育懂得很多。
她买了一个礼器作为孔子的玩具。
就这样,她在和孔子玩耍的时候,对礼乐产生了兴趣。
她成功地引导了孔子的利益取向,并潜移默化地向孔子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即理想社会是礼仪指导下的社会;理想的人是一个言行举止得体的人。
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
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
孔子人生的六个阶段如下:
1. 幼年期: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父亲去世时他只有三岁。
在他的幼年时期,他与母亲一起生活,并接受了基本的家庭教育。
2. 学习期:孔子的学习期从他14岁开始,他试图学习各种不同的学科,包括音乐、历史、诗歌和礼仪。
他的学习期持续了多年,他游历各地寻找他认为可以学习的知识和智慧。
3. 教书期:孔子在约40岁时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他开设了自己的学校并招收学生。
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和讨论,他的学生们都被他的智慧和教诲所感动。
4. 政治期:在他50多岁时,孔子进入了政治领域。
他被任命为鲁国的官员,后来成为了鲁国的宰相。
他努力推动政治和社会改革,但遭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阻挠。
5. 流亡期:由于政治斗争的失败和鲁国内部的动荡,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并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流亡生涯。
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多个国家,并继续传授他的思想和哲学。
6. 归隐期:在他晚年时,孔子选择了归隐,并专注于教育和学术研究。
他回到了鲁国,并继续教授学生,同时整理和编纂了他的学说和著作。
最后,他在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73岁。
孔子的影响
力和思想传承至今,被尊奉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先哲之一。
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10字
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是当时一个贫寒的贵族子弟。
孔子在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他游历各国,向各位统治者提出治国救民的建议,但并未得到重用。
于是他决定回到鲁国,从事教育事业,培养学生,传播自己的思想。
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主张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认为只有成为一位有德之人,才能够引导他人循循善诱。
他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学以致用,提倡实际的学习和实践。
孔子的学术思想和教育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影响到东亚各国。
孔子的弟子们编撰了他的言论和思想,成为了《论语》一书,对后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化事业,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智慧和思想财富。
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被中国人民尊为文化偶像和精神指导。
孔子一生简要概括
孔子一生简要概括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诉孔子。
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
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
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山。
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
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
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
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
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
郯子博学多才,27岁的孔子慕名拜见。
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
”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
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三十五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
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作文三篇:孔子的一生
作文三篇:孔子的一生【篇一:孔子的一生】这是孔子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章,下一节就是孟子了,故今天有必要说一说孔子的一生。
孔子是“孔家老二”,在历史上有太多有作为的人都不是老大,刘邦是“刘老三”,陈平是“陈二”,李世民也是有许多兄弟的。
如果孔子是老大的话,那么他哪有这么多时间来自学成才?话说回来,孔子长相奇怪,是一个倒梯形,身高九尺有六寸,一个标准的山东大汉。
他的影子是多么的长,以至于2000多年以后的中华民族,都走在他的影子之下。
孔子是位“痴人”,在他的那个时代,周王朝早已土崩瓦解,到处都是乱臣贼子,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寻,追寻那个可以理解他主张的君主,可是并没有成功。
鲁哀公、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都对他置之不理——他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了,就像一个推销员在推销早期已经过时的产品。
他就像一个蜡烛,试图用他的“仁”、“爱”来照亮这个黑暗的世界。
最后,他彻底绝望了,如用快要熄灭的蜡烛在冷风中,忽明忽暗。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人人学者,其由与!”“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
”“吾未见刚者。
”“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吾未闻好学者。
”这一连下来好几个“未”,仿佛将社会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学生)都否定了一遍。
是的,他已经看破了红尘,是时候该停下来休息了。
孔子靠弟子冉求的帮助,又回到了鲁国。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确实该写点什么了。
《春秋》,这是一个时代都因此得名的著作。
孔子也是十分好学的,“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他将《易》这本占卜之书改造成一本哲学之书,使《易》加之到了儒家的“五经”之中。
蜡烛总是会烧完的,弟子一个又一个的逝去,颜渊死了,孔子的心灵受到了打击——“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死于贫困,连棺材都没有,他为此失声痛哭,不久,子路死在卫国了,由于打抱不平,被人剁为肉酱,他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了,他最后在落日的余晖之中长叹一声。
孔子生平总结
孔子生平总结一、基本信息•姓名:孔丘(字仲尼)•生卒年: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籍贯: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职业: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二、背景与早年经历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又称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身世卑微。
据史书记载,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贫穷书生,母亲是孔子的父亲的妾室。
孔子自小聪明好学,早年师从于鲁国的一位有学问的老夫子,学习礼乐、音律和经史。
孔子对学问的渴望和求知的心态使得他逐渐成为当地年轻人的学业楷模。
三、教育事业和政治影响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并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教育公平和个体教育。
他提倡“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主张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弟子们将他的教导整理成《论语》,记录下了他的言行和思想。
除了教育事业,孔子也关注政治,并试图实践他的政治理念。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动荡时期,孔子致力于寻求一种道德化的政治模式,提倡仁政和君主的德行。
他曾经担任过齐国的宰相职位,但未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后来遭到流亡。
四、思想传承与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仁义和道德为核心,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伦理和教育,并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伦理和政治理念的观点,并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的教导被后来的儒家经典所传承,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准则之一。
直至今日,孔子的思想仍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五、孔子的遗产孔子在世时,虽然并未如愿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的教育事业和思想影响远不止于此。
孔子的一生
学琴师襄
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 十日不更换曲子,襄子 曾三次劝他改习别的曲 子,孔子分别以尚未体 会此曲的韵律、志趣和 作者而推辞。后来孔子 在弹奏中突然说:“非 文王,谁能为此?”老 师惊叹孔子的悟性,说 此曲正是《文王操》。
问礼老聃
孔子三十五岁,和南 宫敬叔一齐到周地去, 向老子问礼,因为老 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守 藏室之史(管理藏书 的官吏),熟知周礼, 所以孔子特向老子请 教。
. 在齐闻韶
孔子三十五岁时,到 了齐国,和齐国太师 谈论音乐。听了传说 中舜作的乐曲《韶 乐》,沉醉其中,以 至三个月吃饭都不知 肉的味道。
12
晏婴阻封
孔子在齐国,齐景公 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建议他节省财力。 齐景公很高兴,想把 尼谿(xī)的田地封 赐给孔子,但遭到大 臣晏婴的反对,于是 孔子离开齐国,返回 鲁国。
职司委吏
孔子成年后,曾做 过季孙大夫家的委 吏(管理仓库的小 官),称量算数都 很公正。
7、
孔命名荣贶(kuàng)
孔子十九岁成婚之后, 在第二年生了儿子,鲁 昭公赐给他一条鲤鱼, 孔子为了显耀国君的赏 赐,给儿子取名孔鲤, 字伯鱼,用志不忘君恩。
职司乘田
孔子二十一岁时,曾任 乘田吏,主管苑囿,负 责养牛羊牲畜。孔子都 能尽心做好工作。
删述六经
孔子回到鲁国,没有得 到重用,孔子也不求出 仕为官,他整理古代文 献,叙《书》、传 《礼》、删《诗》、正 《乐》、序《易》、修 《春秋》,以诗书礼乐 教育弟子,弟子三千, 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
跪受赤虹
相传,孔子著作既 成,斋戒向北斗星 告备,忽然有赤虹 自天而下,化成黄 玉,刻“孔提命作, 应法为赤制”,孔 子跪拜接受。
子路问津
孔子从陈到蔡又到叶,从 叶返归蔡国,碰到长沮、 桀(jié)溺在一同耕地。 孔子派子路去打听渡口, 桀溺说:“天下就像滔滔 洪水到处混乱,谁能改变 这种局面呢?你与其跟着 那择主而事的人(指孔 子),还不如跟从避世隐 居的人好呢!”说完,仍 旧不停地继续做活,不理 睬子路。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
生平:(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教师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但其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和卓越的智慧使得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圣人。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经历出发,详细阐述其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一、孔子的生平经历1.早年经历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丧父,家境贫寒。
然而,他勤奋好学,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
他曾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和畜牧场管理员等职务,但始终不忘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2.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在三十岁左右时开始收徒讲学,创立了儒家学派。
他提倡仁爱、礼义、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同时,他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3.周游列国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孔子曾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君主的重用。
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多次碰壁。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不仅深入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4.晚年经历晚年时期,孔子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和著书立说的事业。
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如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孔子一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1.勤奋好学,追求卓越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
他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表明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
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孔子能够在困境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2.坚守信念,勇往直前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勇往直前。
即使面临挫折和困难,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孔子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最终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和敬仰。
孔子的一生
傅佩荣《孔子的一生》一、生于礼坏乐崩的乱世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
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
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
孔子是最特殊的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位。
但是如果进一步去认识他的背景,就会觉得他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之一。
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之后,周朝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所以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国君的儿子,但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做儿子没用,要做嫡长子,就是长子,并且还要是妻所生的,这样才能接位。
所以他的祖先没有接到国君的位置,只能传五代,五代之后就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儿子,传到第五代分出去叫做孔父嘉,所以后来孔子姓孔是来自于这个背景。
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害,逃到了鲁国,孔子是到鲁国之后第六代。
孔子的父亲是一位陬邑的县长,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力士,非常勇壮,带兵作战非常勇敢,曾经因为他的功绩可以当到县长。
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孔子的父亲生了九个女儿,在古代的社会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祭祀祖先、继承家业。
所以他父亲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他的腿有点残障,这也不太理想。
所以他到了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到了孔子的母亲,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
他们在一起生下了孔子,但是生下孔子之后,前面已经有两位大娘、二娘,所以他们就受到排斥,母亲就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就是他母亲的老家。
他母亲一个人把孔子抚养到了十七岁,母亲也过世了,母亲过世的时候,孔子希望把母亲、父亲合葬。
但他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他母亲也从来不跟他谈父亲的事。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何许人也?
•孔子办私学
•孔子简 介
•孔子一生的经历
•1、青少年时期 •2、齐国经历 •3、从政鲁国 •4、周游列国 •5、晚年结局
•一、青少年时 期
三岁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跟随母亲艰难生活。 十七岁丧母。
十九岁结婚,二十岁生子孔鲤,字伯 鱼。
二十六七岁,做过一两回小官。分别 做过牧场的管理员和仓库的保管员。 三十岁,开始收学生,办学校。
二、齐国经历
35岁,鲁国三桓发动叛乱, 鲁昭公出逃。孔子愤慨不已, 离开鲁国,去了齐国。 35-37岁,孔子在齐国,并没 有受到齐景公的重视。 37岁,孔子回到了鲁国。
三、从政鲁国
37-51岁,孔子专心教 书育人。
51-55岁,出仕鲁国, 官至司寇(国家最高 司法长官)。
孔子一生的五个阶段
孔子一生的五个阶段
孔子的一生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
1、自学礼乐:鲁国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汇集了众多博学多识的人才,孔子幼年时一有时机就向他们请教;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孔子终于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取得了“士”的资格;
2、创办私学:30岁之后,孔子开始兴办私学,收徒设教,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从政失败:孔子54岁担任三年大司寇期间,与鲁国的掌权者意见难以调和,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强大起来,也想方设法让鲁国罢免孔子,最终使得孔子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孔子在放弃了鲁国的大司寇职位后,开始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学说;
5、献身文教:由于春秋各国诸侯都想通过战争一统天下,对孔子的“仁”、“礼”学说都不是非常赞同,孔子在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游说各国的君王,开始献身文教。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家世渊源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为子姓殷商遗民。
在商朝,孔氏长支被封为宋公负责商朝历代君王的祭祀。
商朝灭亡后,孔氏远祖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
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
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
循墙而走,不争于人。
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
嘉继任宋大司马。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孔子一生简要概括
孔子一生简要概括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贵族出身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且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年幼丧服和母生活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病逝,其母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十七岁时,其母颜徵在去世。
孔子十九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为妻。
步入仕途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
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因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
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
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关于圣人孔子的一生简介
关于圣人孔子的一生简介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
那关于孔子的一生简介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关于孔子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孔子的一生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
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
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
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
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儿子孔鲤。
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
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
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
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于孔子的名言孔子的名言有很多,在品德方面就有诸多佳句。
孔子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知道高贵的品行,是为了让人摒弃到以前的陋习,是为了能够做到最高级的善良。
什么才是诚实?孔子认为诚实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像远离难闻的味道一样远离邪恶,像喜欢漂亮的女人一样喜欢善良。
只有做到了这些,日子才能过得心安理得。
孔子认为真正的善良是自己有高贵的品德,并且要求别人也做好事。
孔子的一生和他的成就
孔子的一生与他的成就1、孔子简介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家中排行第二。
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理论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编制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
孟子为“亚圣”。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
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另有一种俊式学说“反孔精英”杨诚俊先生却认为孔子一无是处。
再然而,另有一种学说“反羊精英”杨正宗先生却认为杨诚俊一无是处,其行为纯属哗众取宠。
2、历史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现葬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畔。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孔子全身画像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
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
……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的一生
傅佩荣《孔子的一生》一、生于礼坏乐崩的乱世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
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
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
孔子是最特殊的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位.但是如果进一步去认识他的背景,就会觉得他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之一.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之后,周朝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所以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国君的儿子,但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做儿子没用,要做嫡长子,就是长子,并且还要是妻所生的,这样才能接位.所以他的祖先没有接到国君的位置,只能传五代,五代之后就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儿子,传到第五代分出去叫做孔父嘉,所以后来孔子姓孔是来自于这个背景。
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害,逃到了鲁国,孔子是到鲁国之后第六代.孔子的父亲是一位陬邑的县长,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力士,非常勇壮,带兵作战非常勇敢,曾经因为他的功绩可以当到县长。
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孔子的父亲生了九个女儿,在古代的社会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祭祀祖先、继承家业。
所以他父亲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他的腿有点残障,这也不太理想。
所以他到了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到了孔子的母亲,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
他们在一起生下了孔子,但是生下孔子之后,前面已经有两位大娘、二娘,所以他们就受到排斥,母亲就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就是他母亲的老家。
他母亲一个人把孔子抚养到了十七岁,母亲也过世了,母亲过世的时候,孔子希望把母亲、父亲合葬.但他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他母亲也从来不跟他谈父亲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孔子的一生》一、生于礼坏乐崩的乱世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
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
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
孔子是最特殊的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位。
但是如果进一步去认识他的背景,就会觉得他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之一。
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之后,周朝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所以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国君的儿子,但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做儿子没用,要做嫡长子,就是长子,并且还要是妻所生的,这样才能接位。
所以他的祖先没有接到国君的位置,只能传五代,五代之后就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儿子,传到第五代分出去叫做孔父嘉,所以后来孔子姓孔是来自于这个背景。
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害,逃到了鲁国,孔子是到鲁国之后第六代。
孔子的父亲是一位陬邑的县长,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力士,非常勇壮,带兵作战非常勇敢,曾经因为他的功绩可以当到县长。
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孔子的父亲生了九个女儿,在古代的社会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祭祀祖先、继承家业。
所以他父亲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他的腿有点残障,这也不太理想。
所以他到了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到了孔子的母亲,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
他们在一起生下了孔子,但是生下孔子之后,前面已经有两位大娘、二娘,所以他们就受到排斥,母亲就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就是他母亲的老家。
他母亲一个人把孔子抚养到了十七岁,母亲也过世了,母亲过世的时候,孔子希望把母亲、父亲合葬。
但他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他母亲也从来不跟他谈父亲的事。
所以孔子从邻居的长辈口中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是一位县长。
他好像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世,觉得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是跟贵族有关系。
在社会上可以发展,但他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礼遇,这是他的背景。
二、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立志求学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小时候受的是乡村教育,第一个是文化常识,譬如说你是鲁国人,你就要知道鲁国怎么来的。
第二个,他要学基本的武艺。
因为男孩子过了十五岁之后,将来就可以服兵役了,要学这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的能力。
这孔子到十五岁本来就失学了,所以他说自己第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立志求学,这就是孔子生命第一个转折点。
孔子还学习礼乐,在《史记》上记载,他问礼于老子,习乐于师襄、苌弘。
三十而立,叫做立于礼。
你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在社会上也有工作。
那么你就可以以合理的方式跟别人互动。
那么到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没有什么疑惑了。
在《论语》里面有两段话提到迷惑,一段话是说感情的问题。
他的学生子张请教说,怎么样叫做迷惑呢?孔子说你爱一个人,就希望他一直活着;你恨一个人,就希望他立刻死掉。
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就是迷惑。
当时你听了会觉得很奇怪,说孔子怎么对感情有这么深的理解呢?古代人没有机会自由恋爱的。
但是孔子也知道,这个感情对一个人的爱恨交加是非常深刻的话,往往一时情感冲动就做出许多后悔的事情。
所以你要让自己不要迷惑,首先就要化解情感的压力,所以后来在《中庸》里面就会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你的情感发出来要恰到好处,这是儒家的立场。
儒家不是不谈感情,谈感情,感情发出来要适当。
所以孔子他培养自己到四十而不惑,他是一方面透过学习,了解人间所有的事情,所谓的不惑并不是很难的,人间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迹可寻,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可以找到因。
那么你自己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想到,来龙去脉应该怎么去安排,你看到别人发生什么事,也可以想象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一个人如果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到了四十的时候了解人情世故,他慢慢就可以避免迷惑的问题了,叫做四十而不惑。
但真正的不惑,具体来说,就是他可以做到按照周朝的人文理想来发展,我们刚刚前面提过,孔子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是被周朝取代的,但是孔子也说,他说夏朝、商朝到周朝的时候,文化发展非常好,叫做“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我要追随周朝的道路。
所以孔子他决定追随周朝的道路,他本人祖先是商朝人,他不受这个祖先的限制,他认为周朝的文化更好,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
孔子经常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已经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大概我最近身体也不行了,志气也慢慢地衰了。
他觉得自己老了,就是好久没有梦到周公。
代表孔子崇拜周公。
三、孔子的为官历程周公制礼作乐是指在周朝开始的时候,就靠礼乐的制作让天下安定。
礼跟乐的制作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有天子的位置,你还必须有圣人的德行。
这两个配合起来,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这样的一种境界,但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了解到自己这一生对人生要如何的看法,应该往哪里发展,但是在鲁国你要从政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鲁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争。
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有机会,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出来做官,鲁定公让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县的县长。
古代当县长就已经成为大夫,不过是最基层的,你要当到中央级的话,才慢慢进入权力核心。
所以孔子开始是当中都县的县长,一年下来,这个县变成模范县,全国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订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税的方式全国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负责古代建设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门,他是副长官。
结果几个月下来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负责司法的。
所以孔子没有当过教育部长,却当过司法部长,负责管法律如何执行的,维持社会治安的。
他当司寇的时候就发生很多事了,比如说他当司寇的时候,整个鲁国就开始上轨道了,治得非常好。
后来鲁君跟齐国的国君相会的时候,孔子跟他去,表现极其卓越。
他等于是帮助鲁君跟齐君来谈判,得到许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齐国侵占鲁国的几块地全部还给鲁国,这是孔子的贡献。
让鲁君在齐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国之后就摄行相事,代理总理了。
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这个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鲁国大治,他当代理总理三个月,鲁国大治。
司马迁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
“东西掉地上没有人去捡,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两边。
这个社会实在是很安定。
但是社会安定繁荣开始往上发展的时候,孔子很有企图心,就任命他的学生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
想要让鲁国统一,因为鲁国分成四分,他要统一。
当时都靠城墙,一个城墙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别人就对你无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墙,各有武器,所以孔子开始叫子路把这些城墙都给我拆低一点,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进来,不行。
这兵器不能太多,结果三家大夫里面两家就认了,一家还是起来反抗。
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
没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对的力量就出现了。
孔子那时候也是一样,所以孔子在鲁国慢慢就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多,齐国在鲁国旁边,两国经常在竞争。
所以齐国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送到鲁国来,那时候鲁国的执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鲁定公每天观赏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这些马去赛马,真漂亮。
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给他们,他们也不看,就拖着,就搁着。
孔子发现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岁结束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从此到六十八岁才回来。
四、孔子周游列国时的经典事迹1.孔子见南子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发生很多事情,最有名的就是子见南子这一段,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国君夫人,有正式的身份。
她发帖子给孔子,孔子能不去吗?按照礼的规定,就只好去了。
去的时候子路很不高兴,子路个性很强的,他说这个女生名声不好,老师最好不要理她。
因为南子是有名的风流成性的,子路怕老师在名声上会吃亏。
但是孔子说别人按照礼来请我去,我当然要设法按照礼来跟她见面。
结果见面之后,卫灵公跟南子后来就请孔子到街上逛一逛,让他坐后面的马车。
等于是卫灵公想借孔子来增加自己的声望,说你看,那个国际有名的孔子也跟在后面走,代表孔子是支持我的。
果然被利用了,所以后来孔子跟子路还说,我实在是没有做错,我做错的话,让天来讨厌我吧。
2.孔子遇险他经过匡这个地方的时候,匡人把他围起来,因为匡这个城的百姓以前被阳虎镇压过,阳虎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带着学生到匡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讲了一段话被听到了,学生说,以前我跟着阳虎来这边,就从这个城墙打进去的。
他们就把孔子跟学生们包围起来,情况非常危险。
根据后来庄子的描述,说这个时候弟子们非常害怕,又到了晚上,月黑风高,万一这些人冲进来随便乱杀,那不就冤枉死了。
孔子说不要怕,拿出琴来开始弹琴,琴的声音传到外面,外面那些民众听到说,里面怎么有人在弹琴。
这不像阳虎,阳虎是一个粗人,他怎么会那么镇定,还弹琴,打听后发现是误会。
然后他的带头大哥就进来道歉,说认错人了,你们可以走了。
这里体现了孔子的临危不乱,知道可能是误会,所以设法让别人自己了解。
后来到另一个地方是“蒲”,“蒲邑”,也是一个城。
他们又被抓了,因为周游列国的时候,别人会怀疑你是奸细,你从卫国过来,两国正好准备打仗,怕你是来收集情报的,所以孔子又被抓了。
那他们就跟孔子说,你要走就算了,因为孔子学生们有些也很厉害,有些也有武装的。
所以他们说,这样好了,我们签个约,你们离开我们这个城之后,不准回到卫国。
最后孔子只好被迫签了约。
签约之后,一离开这个城,孔子说立刻去卫国。
子贡不解,孔子就说我是被威胁所签的约,神明也不会允许。
看到没有,这叫做随时要变通。
所以你看到孔子的生平就觉得这个人真是很有意思。
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也知道各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变,他绝对不是一个书呆子。
我们说看到孔子道貌岸然,其实他文武各方面都很厉害。
3.孔子遇隐士孔子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还有一批弟子常常跟在身边的,他说没有人了解他。
可能是他讲的东西太深了,也可能是他的学生不太愿意去了解他。
在整部《论语》里面,只有一个人知道孔子这种心声,而这个人正好是一个隐士。
叫做“荷蕢者”,这个人没有名字,是挑竹篓子的。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一个人挑竹篓子经过他门前,孔子在家里面击磬,磬是一种石头做的乐器。
这个人就说,“有心哉,击磬乎”。
他一听孔子击磬就知道,这个人心里面有各种想法不能实现,很委屈。
听后就说了一句话,没有人了解你就算了,何必勉强。
【故事】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的时候,这些隐士表现也相当特殊。
有一次他带着子路坐着马车找不到渡口,你要过河,你需要找渡口。
他要子路去问。
他一个人站在车上拿着缰绳,子路去问了,这时候有两个人在耕田,子路问他说,请问渡口在哪里?那个人不理他,就看见孔子了,说那个人是谁?因为孔子人高马大,长的样子很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