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核舟记(第二课时)

魏学洢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

动的语言。

2.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

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图片及音频。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图片欣赏

(1)播放背景音乐《生僻字》,借助耳熟能详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惊叹中引入对中国最令人惊叹的民间艺术——微雕的学习。

(2)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微雕”技艺的若干图片,让学生在感受我国雕刻技艺精湛的同时,增加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2.导入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图片欣赏,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相信你们会更为惊叹吧?微雕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研习文本

1、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集中说明了什么?

“奇巧”二字是文眼,后文从原材料体积小、雕刻物品种类繁多、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等方面展开,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2、阅读文章第二部分(2-5),思考: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意在表现什么?

表现核舟之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2)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奇巧”?

提示:如第2段中对对联的描绘,核舟那么小,船舱上的对联内容却清晰可见,足见雕工之精细。

(如第3段中的“珠可历历数也”,如第5段中对船顶题名及篆章的描绘,“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等,无不突出核舟的精妙纤巧,以及雕刻家的细心。)

(过渡语:王叔远的“奇巧”不仅体现在所刻景物之多、雕工之精细,更体现在对人物“各具情态”的细致刻画上。除了主要的人物,对于一些貌似不必要却必须存在的小人物也是刻画得相当有趣。)

(3)第4段对两个舟子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写右边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第6段为何连用了9个“为”字?

“通计一舟”,连续用了9个“为”字进行细致的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以显示核舟所刻容量之大,艺人技艺之高。

(过渡语:一篇好的说明文,除了要用细致的刻画说明物体本身的特质,还要有合理的说明顺序,让读者一读就能获得恰当的印象。)

(三)深入探究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

先写核舟的中部(船体),核舟的中部是核舟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核舟外观的部分。作者从核舟中部写起,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核舟的总体印象。

(过渡语:一件好的作品,除了本身含金量高之外,还得有人帮着做介绍和说明。假如换个拙于表达的人来介绍这颗核舟,估计会逊色许多。因此,一篇好的说明文,还必须具备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这句话只用3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结构布局、用材、雕刻人、总体印象等内容。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令人惊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约……有奇”,大概……多一点。对船首尾长度的描述较为科学而不显绝对。

“可……许”,大约……上下。对船上下高度的描述较为准确而不显模糊。

上述词语用得恰如其分,却又十分精练,使读者一看就清晰明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这些语句不仅使核舟上的两位舟子在读者面前形象鲜明,而且使核舟上的衡木、蒲葵扇等事物在读者面前具体生动。与其说是对核舟人事的说明,不如说是描写。语言看似古朴,实则精彩、生动。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让我们连连惊叹古代雕刻家巧妙绝伦的艺术构思。

如此精湛的技艺展示,靠的不仅是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更要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予了我们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的许多启示。

(六)拓展延伸

通过对《核舟记》一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写作上的心得与启示呢?请组织语言,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学生代表举手发言,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并作归纳总结)

(七)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结合课堂上的交流分享,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感,题目自拟。

(八)板书设计

11.核舟记

魏学洢

细节描写(“画眼睛”)

合理的说明顺序

简洁、生动、严密的语言

……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习《核舟记》的第二个课时。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主要的文言虚词及重要字词的用法,对课文的意思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同时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我搜集了许多有关微雕技艺的图文资料,并从中精选了一部分加入到课件中,学生观看时如预期般惊叹,对于本文的学习兴趣也有了提高。

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很好地进行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交流频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不足的时是,学生不够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这可能与本班人数较少、学习氛围不浓厚有关,当然,作为教师的我,引导也不到位,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策略与方法上的调整,也会更多的向其他教师请教,争取上好每一节课,争取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学到更多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