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核舟记第2课时精品教案

核舟记第2课时精品教案

《核舟记》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2.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等特点。

3.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笔下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2.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了吗?预设答案:第一部分(1)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

(总)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

(分)第三部分(6)对“核舟”进行总结、评价。

(总)设计意图:问题引入,复习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问题探究做准备。

二、问题探究过渡:魏学洢在《核舟记》一文中不仅叙述了王叔远能在“长不盈寸”的核舟上雕刻“大苏泛赤壁”的故事,还赞叹了王叔远“技亦灵怪矣哉”。

我们一起来探究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体现在哪儿吧!(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说说王叔远高超的技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探究步骤(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想象“核舟”上的情景。

(2)小组内交流讨论体现王叔远高超的技艺的方面。

(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3.成果展示(1)内容繁复。

这只核舟,有船有人。

有船,且船部件构造、物件多。

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船舱上有箬篷,旁有窗,窗上有对联。

船头、船尾有人物,有手卷,有念珠,有楫,有蒲葵扇,有炉,有壶。

船背有字,有篆章。

有人,且人物众多。

船头有苏轼、黄庭坚、佛印,船尾有左右舟子各一人。

(2)人物生动。

船上五人,神情动作绝妙,各不相同。

苏轼: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黄庭坚: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11.《核舟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11.《核舟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11.《核舟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核舟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内容丰富,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靠的是什么?一是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二是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细读课文,感知意蕴美(一)朗读第一段,根据提示填空:1.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说明构思巧妙、雕刻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朗读第二段回答问题1.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2.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抒发感悟。

(三)朗读第三段回答问题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核舟记》教案第二课时

《核舟记》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
难点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来自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2015年月日学期总课时:
课题
《核舟记》第二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
技能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过程
方法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
态度
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
重点
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6.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相关的阅读练习和写作任务。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1.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核舟记,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知识方面,学生可能对核舟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核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学生可能没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会有影响。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训练,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可能还有待提高。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机会去欣赏和体验艺术,才能够培养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展示一些关于核舟艺术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核舟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核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核舟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核舟的基本概念、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
过程:
讲解核舟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核舟的制作工艺、工具和材料,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4)互动式白板:教师使用互动式白板进行教学,方便学生参与和互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5)学习任务单:教师发放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核舟艺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11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11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就。

4.学后感悟
感悟一:明代王叔远的技艺并非先天得来,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靠自己的刻苦努力。

感悟二:一枚小小的桃核,可以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内容,可见雕刻者非凡的想象力。

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

我们也可以在一件小事中,通过想象,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课堂检测
1.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
C.结构助词,“的”。

下列句子中“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2)石青糁之()
(3)左臂挂念珠倚之()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人教版八年级23课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23课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培养思维转识成智一、智慧准备(一)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苏泛赤壁。

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翻译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方法,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大致地疏通文意,但是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翻译不到位,还需要老师的点拨。

同时,学生对于本课缺少学习激情。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内容较平淡,学生兴趣不浓,所以,我采取逐段翻译法,避免任务过重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绪。

留足时间给学生自行翻译,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我进行提醒和点拨。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计二、智慧导学学习目标: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学习重、难点: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三、智慧导航(一)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扫除了生字词障碍,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详细了解“大苏泛赤壁”。

(二)新知初探师:请大家拿出默写本,结合课下注释,对第一自然段进行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将不会翻译的字、词、句用红色笔标记出来。

生结合课下注释,在默写本上进行翻译,师巡视,收集学生翻译不准确的句子。

师:全体起立,同桌之间互相翻译,就你不会翻译的句子进行交流,交流完成后坐下。

生互相翻译,师巡视进行点拨。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朝有个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不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师就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班点拨,并补充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等。

《核 舟 记2》教学设计

《核 舟 记2》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下邽一中钱军锋(一)教学目标1. 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读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教学过程明代雕刻大师王叔远的核雕精品——桃核舟,它的主题是什么?……“大苏泛赤壁”中的“泛”是什么意思?宋神元宗时,苏轼在湖州任官时被人诬陷,入狱半年。

第二年被贬黄州。

苏轼到任后,多次到黄州赤鼻矶泛舟游览。

你们知道他因此写下的著名散文吗?……这枚核舟有多大?……宁波发现的核舟长约2. 9cm,宽约2cm。

请你们剪裁出相似尺寸的纸片。

你们对核舟在头脑中的再现,都不要忘记参照这张纸片的大小。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共同欣赏这枚明代微雕精品——核舟。

请说说你们对这枚核舟雕刻的首要印象。

……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通过朗读,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为什么这枚核舟能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评价?你们作为一个小小鉴赏家,我相信你们的审美眼光,我相信你们能对它的雕刻艺术作一番较高品味的鉴赏。

你们认为核舟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哪一个自然段介绍?……请各位同学在§3中寻找你的评论点,圈划评注。

请大家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看法。

(学生自由交流他们的发现。

对于恰当的、有见地的给予及时的肯定。

对于学生未能领会到位的语句,老师可作如下的引导提问。

)1. “中峨冠而多髯者……鲁直居左。

”(1)怎样从船头三人中辨识出苏东坡?(2)三个人的座次,雕刻者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2. “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

”(1)请三位同学为我们摹拟一下苏、黄、佛印三人的姿态。

(教师准备好道具。

)(2)你们能从人物姿态中辨别出人物有什么特点吗?哪些词句特别能体现?(3)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人物的雕刻吗?(4)三人的神情、气质、风度各不相同,你们能理解雕刻者为什么要把三个人物雕刻成这番样子吗?比如,三人一起阅读研讨,可以吗?(教师补充:苏轼泛赤壁确有其事,可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后记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后记

备课网页《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后记□吴华亮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体会微雕大师王叔远精巧的艺术匠心和精湛的雕刻技术;2.品味语言,认识作者魏学洢精准的文字捕捉和语言表现能力;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卓越成就,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体会雕刻家精妙的想象力与精巧的艺术构思;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体会王叔远艺术匠心、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古代工艺美术卓越成就。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堂拍卖,集体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实验情况多媒体;课件;延伸资料;画笔橡皮泥(学生自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了解核舟原型此核舟作品题材是什么?(苏轼泛舟游赤壁)同游览者有谁?(苏轼、黄庭坚、佛印)主角是谁?(苏轼)苏轼被贬黄州,内心苦闷,经常借游山玩水排遣忧愁,曾多次携同好友泛舟赤壁。

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几乎可以与王羲之等文人的兰亭雅集相提并论,苏轼也由此创作了许多优美诗文,《赤壁赋》是其中典型代表。

王叔远是明朝人,以此为题材雕刻了一个核舟。

与他同时代的魏学洢欣赏了他的作品,深为叹服,赞曰:“技亦灵怪也哉”。

我们今天学习《核舟记》,就要通过这篇作品及其所述的艺术原型,一方面看看王叔远在雕刻核舟艺术上的成就,另一方面看看魏学洢在描写核舟上的成就。

二、化身王叔远:每一个同学都是设计大师1.品读原文,进行艺术构思教师出示《赤壁赋》选段的译文,让学生品读,为其设计一件能体现苏轼与客精神状态的雕塑作品,并请同学上讲台表演自己的创意,有美术基础的同学可以画简图,甚至用橡皮泥捏自己的创意。

(此一环节可以在本课的第一课时由老师先布置,给同学们更多的创意时间)(设计意图:出示《赤壁赋》选文译文和背景,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王叔远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既要表现出原型的精神气质,也要留给自己艺术创作的发挥空间。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核舟的精巧;2、感悟作者生动形象准确地介绍说明对象的方法:在说明中加入描写,运用多种说明手法使说明更为生动形象、准确;运用想象联想;按空间顺序说明。

【教学重难点】感悟作者生动形象准确地介绍说明对象的方法:在说明中加入描写,运用多种说明手法使说明更为生动形象、准确;运用想象联想;按空间顺序说明。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把《核舟记》的文意疏通了一遍,并由此看出全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核舟的,那我们今天就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这些翻译的掌握情况。

请几位同学翻译以下几句话:“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品析《核舟记》一文。

二、品核舟之精巧:1、请一学生朗读全文,其余思考: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核舟艺术的特点?明确:“灵怪”(出自“技艺灵怪矣哉”,意思是:灵巧奇妙)2、自读2~5节,找一找:核舟“灵怪”的具体表现。

明确:(第2节)核舟尺寸极小,且船舱有八扇窗能自由开合且有纹饰刻字(第3节)船头三人外貌、神态、衣着、动作各异(第4节)船尾舟子发髻、动作生动,周围物件精致(第5节)题名、篆章清清楚楚分析:在极小的空间内创作出极多的内容,细节都雕刻得清清楚楚,可见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

呼应第一节“奇巧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观赏核舟:如此看来,这枚核舟的确称得上是精巧异常,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雕刻者雕刻技艺的“灵怪”。

(PPT展示“大苏泛赤壁”核雕)当年王叔远赠与魏学洢的核舟恐怕早已无处寻觅,我们如今只能观赏后人根据本文仿制出来的。

这就是后人仿制的一些核舟的图片(PPT展示),大家可以欣赏一下,是不是的确很精巧啊?4、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核舟之精巧。

三、读作者之精巧:如果没有魏学洢生动形象的说明,后人也无法仿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核舟,我们更无此眼福观赏到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3.11 《核舟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3.11 《核舟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1课核舟记(第2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的语言,领会核舟的雕刻技艺之精,作者的文思之妙。

2.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的语言,领会核舟的雕刻技艺之精,作者的文思之妙。

2.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领会核舟的雕刻技艺之精,作者的文思之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更深入地解读课文。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语句,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重点语句的翻译,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朗读课文第1段,找出能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思考: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找出特点是“奇巧”,之后再结合译文进行具体分析。

2.朗读课文第2段,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3.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本段描写的是核舟的大小及构造,可以围绕这一方面分析作答。

4.阅读第3段,思考:作者在说明船头的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根据相关语句确定着墨较多的人物,再从整篇文章的内容和雕刻主题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5.阅读第4段,这一段描述“舟子”的表情和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找出描写两位“舟子”神态的词语进行分析。

6.阅读第5段,哪些语句表现了雕刻者技艺高超这一中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意,找出相关词语进行分析。

7.阅读第6段,作者为什么在文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结合本文的主旨和作者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语言特质,在认知与积累中不断提升文言素养。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5段,再从整体出发进行分析,可从船的外形、船上的人物等方面分析。

《核舟记》优质课教案(第二课时)

《核舟记》优质课教案(第二课时)
1.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说明事物采用空间顺序,可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局部时,作者没有按照传统的“船头——船身——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船身部分的次序加以颠倒。这样写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又能激发读者想象。
2.细致生动的描写。
作者对核舟的整体和各个部分的人、物雕刻的描述,都一一说明方位、数目、大小,竭力使读者弄清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而且刻画传神,细致入微。如:“隐卷底衣褶中”的两膝,足见颇为细致。更为传神的是对人物肖像的描摹,做到了形神飞动、各具情态。
1.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2.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从对象上看,《桃花源记》记得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得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言语上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把握文章主旨】
品读课文,理解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文运用从中间到中间,先全体后局部,从正面到反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表达顺序引见了〝核舟〞的笼统,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深技术的赞誉和对官方艺术的赞扬。

学习目的1.能正确译讲第4——6段,记忆重点词语的含义。

2.梳理文章的结构。

3.体会雕琢者高明的技艺。

候课预备好书具,打理好意境,振作起肉体。

学习进程一、板题﹑示标师:同窗们,明天我们继续学习«核舟记»(板题),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投影出示)。

二、完成学习目的11.指点自学。

师:下面请同窗们依据〝自学指点一〞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点一:一边小声读课文4---6段,一边参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这三段。

假定还有疑问字词可查工具书。

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2.先生自学,教员巡视。

3.反省自学效果。

师:接上去,请同窗们依照以下的译讲方法末尾译讲4--6段。

①投影出示:译讲方法:每人译讲一句。

先读原文,再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最后译讲整句。

②指名学困生和中等生逐句译讲。

(假定出错,教员表示暂停,其他先生更正;假定还有错,教员更正,并适当板书或解说。

)③齐读课文4—6段。

三、完成学习目的21.指点自学。

师:下面请同窗们依据〝自学指点二〞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点二:请同窗们默读课文,思索:作者在引见核舟时,是如何布置资料的?主体局部又是依照怎样的顺序布置的?5分钟后交流自学结果。

2.先生自主学习,教员巡视。

3.反省自学效果。

四、完成学习目的31.指点自学。

.师:下面请同窗们依据〝自学指点二〞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指点三:请同窗们再次默读课文,思索:王叔远是一个〝奇巧人〞,他的〝奇巧〞表如今哪些中央?5分钟后交流自学结果。

2.先生自主学习,教员巡视。

3.反省自学效果。

五、当堂训练(投影出示)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高可二黍许B、诎右臂支船C、其两膝相比者D、矫首昂视E、其长曾不盈寸F、左手倚一衡木2.背诵课文2——4段。

核舟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核舟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5、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不同的表现?左右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6、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7、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分钟左右)
2、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孟凡强
时间
2013、3、15
地点
初二年级办公室
召集人
孟凡强
课题
13短文两篇
核舟记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知识;理解两篇文章说明事物的特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借助注释、上下语境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把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7、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小结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0分钟)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文章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文中描写苏东坡外貌的句子是:
文中描写佛印外貌特征的句子是:
4、课文的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头船尾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出示自学目标
1、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教案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教案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教案标题: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核舟记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掌握核舟记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准备:1. 核舟记的故事书籍或故事片段。

2. 课件或黑板。

3. 单词卡片或教具。

4.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使用课件或黑板上展示核舟记的封面,并引导学生猜测故事的内容。

- 引发学生对核舟记的兴趣,例如:提问“你们知道核舟记是关于什么的吗?”2. 情境呈现(10分钟)- 使用课件或黑板上展示核舟记的故事片段或图片,让学生观看或回忆故事情节。

- 引导学生描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发生的事件。

3. 词汇学习(15分钟)- 使用单词卡片或教具,教授核舟记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发音和记忆练习。

- 进行词汇游戏,例如:猜词游戏、找出词语中的同义词或反义词等。

4. 交流与讨论(1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讨论核舟记中的道德或教育主题,例如:友谊、勇气、团队合作等。

-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

5. 运用与实践(15分钟)-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完成与核舟记相关的练习题或写作任务。

- 检查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6.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

-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核舟记或其他相关的故事书籍,并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 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作业本,评估他们对核舟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扩展:1. 阅读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或风格的故事书籍,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2. 创作写作:鼓励学生根据核舟记的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故事或写作续篇。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核舟记的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重点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知识,丰富文言素养。

2、学习按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1、制作文言学习卡片并展示交流,督促学生积累文言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借助注释、上下文语境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把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自主研读,读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的特点。

2、品析核舟“奇巧”、“灵怪”的特点。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二、简介作品及作者三、师范读课文四、自学课文,解决字词句问题五、集体释疑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2、品析课文,体味“奇巧”、“灵怪”。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导入1、以小组竞赛形式检查上节课中学习的字词等文言知识。

2、请学生完成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介绍核舟来历,展示核舟图片教师在展示若干核舟图片的同时介绍其来历,为学生独立介绍核舟提供方向——突出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

三、请学生向大家介绍这件工艺品要求:言之有序,把握说明文的顺序;言之有文,介绍核舟的精巧构思。

介绍核舟主体部分时,应按照空间顺序介绍。

先整体后局部。

【探究思考】舟的正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原因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稍作点拨。

四、揭秘核舟艺术价值学生畅谈,技之“奇巧”、“灵怪”在何处?奇一——空间狭小,内容丰富奇二——人物逼真奇三——笔触细微奇四——构思巧妙……教师作适当点拨并总结。

【探究思考】技之“奇巧”、“灵怪”表现了什么?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五、移心会文,学以致用1、创设情境:《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工艺品的说明文,写得非常出色。

学习本文,会对我们写作工艺品说明文产生什么样的启示呢?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互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核舟记》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核舟记》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说明技巧;2.了解本文的语言表达严密生动的特色。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语言表达严密生动的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的顺序和说明技巧,了解这种说明文体的特色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左手倚一衡木。

【解析】“衡”同“横”,横着。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解析】A项,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B项,句末语气词/说;C项,奇妙/零数,余数;D项,均为“好像”。

3.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

下列句子中“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C )(2)石青糁之( A )(3)左臂挂念珠倚之( A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 )【解析】正确的停顿是:似/与游者/相乐。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工艺大师的精湛艺术造诣,这节课,让我们接着走近这枚核舟,去领略它的美!二、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

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高超技艺。

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异,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精细微小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神韵。

2.分组讨论,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说说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来介绍?第1段总说:概括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交代“核舟” 的由来和主题;第2~5段分说: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顶的顺序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

描述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的精湛技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

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

船舱的旁边开着小
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

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明确:
1.A.赠送B.“诎”同“屈”,弯曲
C.“衡”同“横” D.平
E.挑选F.相类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