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重点
学前卫生学考试重点
学前卫生学考试重点1.运动系统由骨骼、骨骼连接和肌肉组成,是人体进行劳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
2.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是传输气体和排出分泌物的管道,包括鼻子、喉咙、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3.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4.泌尿系统包括肾脏(泌尿)、输尿管(输尿)、膀胱(储尿)和尿道(排尿)。
5.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胰腺和性腺等。
6.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新陈代谢,兴奋神经系统,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7.孕妇缺碘会导致婴儿患上“克丁病”。
8.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
9.营养素的分类包括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微量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10.碳水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碳、氢、氧元素的化合物,又称糖类。
名词解释。
1.青枝骨折是指小儿骨头韧性强、硬度小,容易发生变形,一旦发生骨折,还可能出现折而不断的现象。
2.呼吸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3.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4.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内的调节系统,内分泌腺释放的化学物质叫做激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性成熟以及物质代谢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5.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位于气管上端甲状软骨的两侧。
6.克丁病是婴儿出生后智力明显低下,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身材矮小,身体比例不匀称,躯干长、下肢短的一种疾病。
7.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简称,又名突眼性甲状腺肿。
8.囟门是新生儿颅骨之间的缝隙,头顶前部有一处软的没有骨头的部分,叫前囟门。
9.生长是指整个身体和器官可以用度量衡测量出来的变化。
10.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成熟。
11.营养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能维持生命和健康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12.基础代谢是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20°C左右的环境中,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环境卫生学重点知识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1.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
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environmental problems):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学前卫生学重点
1.简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发育成熟度。
(2)心理因素:气质、情绪、需要、自我概念。
2.皮肤是如何调节体温的?皮肤通过汗毛和汗腺来调节体温,使机体保持恒温。
当机体遇到冷刺激时,皮下血管收缩,皮肤上的立毛肌收缩,机体散热减少;当机体遇到热刺激时,血管舒张,汗腺分泌,人体大量出汗,将体内热量散发。
3.简述骨折的正确处理方法。
(1)固定骨折断端的上下两个关节,立即送医院处理。
(2)如果是开放性骨折,先进行止血,然后固定关节,不可将断端骨骼复位。
4.简述提高易感者抵抗力的做法。
(1)预防接种。
(2)体育锻炼。
(3)营养与睡眠。
5.简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交往能力则是学前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6.简述幼儿园奖励法实施要点。
(1)及时奖励。
(2)讲明奖励原因。
(3)选择恰当的奖励物。
(4)避免奖励不正确的行为。
7.简述儿童患遗尿症的常见原因。
(1)与某些疾病有关。
(2)遗传因素。
(3)发育不成熟。
(4)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5)缺乏夜间排尿训练或训练不当。
(6)情绪紧张、过度疲劳等其他因素。
8.简述爬行对婴儿动作发展的作用.爬行可促进婴儿身体协调性和自主控制能力的发展。
爬行扩大了婴儿的活动范围和视野,爬行与婴儿情绪、认知及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关。
9.简述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制度。
门岗管理制度、幼儿接送制度、设备安全检查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环境和物品消毒制度、药物管理制度和意外事故应急预案。
10.简述健康生态模式图给我们的启示。
(1)学前儿童健康受多因素影响,在分析影响因素时,一定要全面综合地考虑。
(2)各种影响因素是呈动态变化的。
在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时,应实施积极干预,增加生活中的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因素。
(3)学前儿童健康状态呈动态变化。
卫生学重点
卫生学:关于确立和维护人类健康、改善卫生保健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预防医学的特点:1.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人群2.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3.主要着眼与健康与无症状者4.具有较临床更大的人群健康益5 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结合环境与人类关系:人类改造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环境影响人类:结构、功能改变,适应环境变化;健康影响因素健康危险因素(risk factor):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素。
作为流行病学病因观,对于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冇武要意义。
Blum 1974年提出,Lalonde和Dever修正、补充°环境因素(理.化冒生物富社会、心理)2-行为和生活方式(生活危害黑消费方式、职业危3*生物遗传(复合内因.遗传变异、成熟老化)4.卫生服务(治疗*预防、保健)个体易感性:同一环境暴露人群,个体反应不同,患病危险性差异。
基因多态性:一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决定一种遗传性状,一个基因位点上存在一种以上正常等位基因,最少的等位基因频率超过1%,这个基因位点具多态性环境因素与机体内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遗传因素为主:遗传性疾病,发病率较低;环境因素为主:物理因素:辐射,化学因素:中毒,生物因素:传染病;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慢性病;控制环境因素,对预防疾病:有效、可行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外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2•探索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学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技术措施;3•研究改善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公害病,职业病,食物中毒等其他疾病。
1.经验预防阶段:个体预防阶段2.实验预防阶段:群体预防阶段3•社会预防阶段:社会及人类预防阶段第一次卫生革命:个体疾病预防扩大到人群疾病预防,卫生学概念提高到公共卫生学。
第二次卫生革命:医学模式的转变,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第三次卫生革命:社区卫生概念的提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现状:㈠基本上控制了许多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因构成下降。
自考卫生学考试重点知识
自考卫生学考试重点知识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科学,它是卫生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自学考试卫生学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在备考期间,了解和掌握一些重点知识将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
以下是自学考试卫生学中的重点知识,供考生参考。
1. 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是卫生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群体的健康。
考生需要了解以下概念:•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影响的科学分支。
•环境卫生:关注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卫生状况,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健康教育:通过向公众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人们采取积极的卫生行为。
•健康政策:制定和实施有关卫生的法律、规定和指导方针的过程。
2.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卫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旨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考生需要了解以下内容:•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个人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一系列行为。
例如,正确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和良好的睡眠。
•社区卫生:社区卫生关注社区中的疾病控制和卫生保健措施,以提高整个社区的健康水平。
•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通过给予人们疫苗来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方法。
•营养学:研究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推荐的饮食模式。
3. 卫生规划与管理卫生规划与管理是卫生学中的重要部分,在卫生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考生需要了解以下主题:•卫生服务管理:卫生机构组织、运营和管理的方法,以确保高质量的卫生服务。
•健康资源分配:合理分配有限的健康资源,以满足整个社会群体的健康需求。
•卫生预算和财务管理:合理分配卫生经费,确保卫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灾害管理:处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公众健康的影响,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4. 卫生法律与伦理卫生法律与伦理是卫生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考生需要了解以下内容:•医学伦理:研究医疗行为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医学研究中的伦理原则和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卫生法律:法律对卫生保健提供了法律框架和规定,保护公众的健康权益。
•卫生职业道德:卫生从业人员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和职业道德准则。
卫生学很全的考试重点总结
名解:1.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3.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4.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升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5.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
6.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self-purification)7. 环境污染物通过有机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吸收(absorption)8.环境污染物吸收入体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分布(distribution)9.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的部位,该部位称靶部位。
1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人类合成的能持续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11. 有些毒物浓度高的部位不一定是靶部位,有的组织器官中化学物质含量高,但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此部位被称为贮存库(storage depot)12. 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称为物质蓄积。
(material accumulation)13. 毒物进入机体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卫生学重点
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
07.碘缺乏病:是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缺碘地区出现、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
23.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
化形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心的污染物
24.物质积蓄: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积蓄于体内称为物质积蓄。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1.临床预防服务:是在临床场所对健康人和无症状的“患者”提供的预防服务,是针对个体的预防。
22.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改变的污染物
29.温室效应:由于生产和生活中大量燃料的燃烧而产生大量CO2并排入大气,又因大面积森林砍伐而缺乏足够的植物来吸收CO2,使大气中CO2含量上升,CO2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30.富营养化: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由于占优势藻类的颜色不同,故水面上可呈现绿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出现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出现在海湾中称为赤潮。
25.功能积蓄: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存,担忧害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增强
卫生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公共卫生公共卫生: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
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和和预防性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公民都能够享有应有的健康和寿命。
发展历史:古代公共卫生现代公共卫生新公共卫生(与灾害并成发展)(与环境污染事件并成)特点:以正常人群为对象,以社区为基础,以政策为主要手段,以健康促进为先导与临床的关系:公共卫生是临床医生的主要基础之一,内容之一,临床是公共卫生的前哨*卫生学:是指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1)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类一方面要享受它的成果,一方面要接受它带来的危害。
气候、气流、气压的突变,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在社会环境中,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进步与人类的健康紧密相连。
如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废水、废气、噪音、废渣,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不良的风俗习惯、有害的意识形态,也有碍人类的健康。
人类要健康,就必须坚持改善、美化、净化和优化环境的工作。
(2)生物因素在生物因素中,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是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
遗传病有二三千种之多,而且发病率高达20%,重视遗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产生、防治有密切关系,消极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
消极情绪可以使人体各系统机能失调,可以导致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食欲减退、月经失调等疾病。
心理状态是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反映,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卫生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第一章环境卫生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一、人类环境分类1、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 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①有利健康因素:“正常”空气,水,土壤,阳光, 微小气候, 风光----促进健康②不利健康因素:“不正常”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地方病2、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①保持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促进健康②破坏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质量恶化----引起疾病二、生态平衡1、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包括:DDT;TCDD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内浓度大于环境三、环境污染1、松花江事件:苯泄漏2、燃烧不完全:产生苯并芘—致癌3、环境污染影响特点:广泛性;多样性;长期性;复杂性4、二噁英污染:属于多环芳烃类大气环境与健康一、大气层分为1、对流层:逆温现象2、平流层3、中间层4、电离层5、散逸层二、大气污染物1、一次大气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代表:颗粒物、SO2、CO2、二次大气污染物: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产生新的污染物代表:光化学烟雾(主要成分---臭氧、醛类、过氧酰基硝酸酯)3、气体分散度(1)分散度越大:①空气漂浮时间越长;②被吸入可能性越大;③。
三、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多选)1、温室效应2、臭氧层破坏3、酸雨:PH<5.64、影响太阳辐射,形成棕色云团水环境与健康一、水源1、降水2、地表水3、地下水①浅层地下水:较清洁、固体多、盐多、容易干涸,水质易受影响②深层地下水:水温恒定,细菌少,盐多,硬度大二、介水传染病(1)病原体①细菌:霍乱、伤寒②病毒:甲肝/戊肝③寄生虫:隐孢子虫(不包括!:痛痛病、水俣病、氟中毒------土壤污染)三、饮用水质检查的细菌指标1、细菌总数小于100 GFU/mL2、总大肠菌群小于0/ mL(致病性,不得检出)3、游离余氯:出厂水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 mg/L4、水净化方法: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水消毒1、氯消毒:成本低,杀菌强2、臭氧消毒:①优点:消毒效果好,用量少,接触时间短,不产生三卤甲烷,不影响水感官②缺点:缺乏剩余消毒剂(无持续性杀菌作用?)3、紫外线①A段—色素沉着作用②紫外线B段—红斑作用;抗佝偻病作用③紫外线C段(200-280nrn)---杀菌作用土壤环境与健康一、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一)碘缺乏病1、流行病特点①山区>丘陵>平原②内陆>沿海③农村>城市2、碘缺乏地区:<10ug/L3、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症):智商<=544、分型:(二)地方性氟疾病1、特征:氟斑牙、氟骨症2、病区类型①饮水型病区②饮茶型病区③燃煤污染性:燃煤---氟中毒3、机制(1)对牙:大量时在牙釉质产生不规则球星结构----钙化受损,牙釉质疏松多孔4、临床(1)氟斑牙①诊断:白垩样变、缺损、着色(2)氟骨症①症状:疼痛(最常见);神经症状;肢体变形②诊断:靠X线(三)大骨关节病1、机制:软骨成骨作用障碍2、表现:骨关节破坏、变性(四)地方性砷(砒霜)中毒1、表现:乌脚病,皮肤色素异常、角化、皮肤癌变(五)克山病1、硒缺乏二、土壤污染(一)来源1、天然:火山、灾害2、人为:工业/生活/农业/交通/其他(二)综合1、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肥料、化学改良剂(石灰)2、生物净化:植物修复、蚯蚓、微生物3、水旱轮作4、物理:深翻;换土第三章生产环境与健康职业性损害一、法定职业病:热衰竭、噪声聋(不包括:高血压)二、三级预防1、一级:换机器、防护服2、二级:早检测3、三级:防止病情恶化三、有关名词解释1、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卫生学习题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部分题库(来源于上课PPT)1.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A.生物富集B.生物转化C.生物净化D.增毒作用2.重金属以及某些难以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加形成()A.累积效应B.生物蓄积C.生物富集D.生物放大3.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A.减少B.不变C.加强D.不一定4.不可以通过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是()A.酸雨B.DDTC.汞D.铅5.生物的哪一种作用可使鱼体内的DDT浓高于其生存水体中的浓度?()A. 生物富集B.生物转运C. 生物放大D. 生物转化E. 生物自净6.具有杀菌作用的紫外线波长是A. 200nm ~275nmB. 275nm ~320nmC. 320nm ~400nmD. 400nm ~500nmE. 300nm ~400nm7.臭氧层位于A. 平流层B. 对流层C. 外大气层D. 热层E. 中间层8.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为A.≤10μmB. ≥5μmC. 5μm ~15μmD. 1μm ~5μmE. 0.1μm ~4μm9.二次污染物是指A. 直接从污染源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B. 比一次污染物毒性变小的污染物C. 空气中长期存在的难于降解的污染物D. 一次污染物受某些因素作用后,转变成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E. 一次污染物沉降后,再次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10.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急性毒作用引起的是A.伦敦烟雾事件B.痛痛病事件C.水俣病事件D.米糠油事件E.以上都不是11.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慢性毒作用引起的是A.马斯河谷烟雾事件B.四日市哮喘病C.痛痛病事件D.博帕尔异氰酸甲酯事件E.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2.汽车废气中主要有害物质A.S02,NOx B.CO,CO2,四乙基铅,尘C.CO,NOx,烃类,铅化合物D.多环芳烃,飘尘E.重金属13.一年之中常发生气温逆增的季节为A.夏季B.秋季C.冬季D.春季E.四季无差别14.“温室效应”是因大气中下列哪项含量增高引起的A.二氧化硫B.氮氧化物C.二氧化碳D.一氧化碳E.光化学烟雾15.光化学烟雾引起人体的反应最主要的是A.支气管哮喘B.鼻咽部肿瘤C.呼吸困难,窒息D.眼鼻咽及呼吸道粘膜刺激E.刺激性干咳和吐血16.伦敦大气烟雾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污染物是A.烟尘B. SO2C. NOXD. O3E. H2S17.臭氧层被破坏形成空洞,可以造成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串上升18.大气中C02含量增加,可以造成病毒、病菌、蠕虫和致病昆虫等大量繁殖19.多数人认为痛痛病是慢性镉中毒,镉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A.饮水B.吃鱼C.蔬菜D.粮食E.空气20.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不包括A.杀灭土壤中的所有微生物和寄生虫卵B.实行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C.对含有毒物的污水进行净化,回收处理D.合理使用农药化肥E.治理工业废渣21.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病因是A.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化学成分改变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B. 地质化学条件的区域性差异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C.某种化学元素明显摄人不足D.某种化学元素明显摄人过多E.以上都不是22.痛痛病患者主诉疼痛性质多为A.刺痛,活动时加剧B.刀割样痛,不缓冲C.间歇样痛,与气候变化无关D.轻度疼痛,可感受E.闪电样痛,伴蚁走感23.痛痛病是一种A.职业病B.公害病C.地方病D.传染病E.职业性多发病24.常见的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IDD)、地方性甲状性腺、地方性氟中毒25.以下对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不正确的是A. 摄取的食品应供给足量的营养素和热能B. 食物应对人体无毒害C. 食物不应有微生物污染及腐败变质D. 爆炒、油炸能使食品具有良好的色、香味,所以是良好的烹调方法E. 应有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良好的进食环境26.下列食物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A.粮谷类B.鸡蛋C.大豆D.牛奶E.牛肉27.一般以哪一类食物中毒最常见A.化学性食物中毒B.细菌性食物中毒C.真菌性食物中毒D.有毒动物中毒E.有毒植物中毒28.不耐热的食物中毒病原是A. 金黄色葡萄球菌B.沙门菌属C.链球菌D.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芽孢E.致病性大肠杆菌29.河豚鱼中含有的河豚毒素(TTX)是A.导致神经中枢及末梢麻痹的毒素B.较稳定的,但煮沸可解毒C.一种过敏性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D.新鲜鱼肉中毒性最强,肝次之,卵最弱E.以上答案都不正确30.对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高,死亡率低B.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病率低,死亡率低C.毒蕈引起的食物中毒死亡率高D.我国肉毒梭菌毒素中毒大多数发生在新疆地区E.霉变甘蔗和酵米面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北方31.感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改变的是A.沙门氏菌属B.葡萄球菌肠毒素C.副溶血性孤菌D.肉毒梭菌E.变形杆菌32.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其中最严重的是A. 小麦B.大米C.花生和玉米D.高梁E.大豆33.以下均是黄曲霉生长繁殖产毒所必要的条件,除了A.湿度(80%一90%)B.氧气(1%以上)C.温度(5-30℃)D.菌株本身的产毒能力E.无氧环境34.下列哪项不属于职业病的特点A.病因明确B.群体发病C.重在治疗D.病因与疾病间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E.早诊断、早处理、预后和康复效果较好35.职业病的诊断原则不包括A.职业史B.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危害评价C.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来判断是否符合职业病D.一时不能确诊的可疑疾病,则不断定为职业病E.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有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的必然联系,在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病36.关于职业性有害因素,正确的是A 仅存在于生产过程中B 仅存在于劳动过程中C 仅存在于生产环境中D 仅存在于被污染的环境中E 存在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37.不属于劳动过程中职业病有害因素的是A 劳动组织不合理B 异常气象条件C 人际关系不协调D 工具不合理E 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38.不属于生产过程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是A 生产性毒物B 生产性粉尘C 厂房建筑和布置不合理D 细菌E 电离辐射39.就业前体格检查的目的是A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B了解生产环境中是否存在有害因素C发现职业禁忌症及掌握就业前的健康状况D为职业病预防打下基础E发现职业病早期症状40.职业病报告的责任主体,除外下列哪项A患者个人B用人单位C接诊的综合医疗机构D接诊的卫生机构E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41.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内容除外下列哪一项A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环境监测B接触评定C疾病监测D医学监护E信息管理42.下列气体哪个属于刺激性气体A.Cl2 B.CO C.H2S D.HCN E.CH443.慢性苯接触主要损害A.神经系统B.造血系统C.呼吸系统D.内分泌系统E.肌肉、骨骼系统44.抢救经呼吸道吸入的急性中毒,首要采取的措施是A.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B.排除已吸收的毒物C.使用解毒剂D.对症治疗E.立即脱离现场及急救45.某男性金矿掘进工,工龄10年,2年前调离接尘岗位,离职时体检正常,因近年来咳嗽。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介质是指:①空气;②水;③土壤(岩石);④生物体。
2.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新陈代谢。
3.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统一性;②适应性;③相互作用;④双重作用。
4.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
5.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的特征:①持久性;②蓄积性;③迁移性;④高毒性。
6.生物多样性: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大气圈包括:①对流层;②平流层(包含臭氧层);③中间层;④热成层;⑤逸散层。
2.生态系统的功能流包括:①物质流;②能量流;③物种流;④信息流。
3.生态系统的特征:①整体性;②开放性;③自调型;④可持续性。
4.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供给服务;②调节作用;③文化作用;④支持服务。
5.生态系统健康的特点:①具有活力;②结构稳定;③自调节能力。
6.联合毒作用的类型:①相加作用(1+1=2);②拮抗作用(1+1<2);③协同作用(1+1>2);④独立作用(1+1=1+1);⑤增强作用(0+1>1)。
7.环境污染物在体内靶器官的蓄积,经过6个生物半衰期后趋于稳定。
8.人群健康效应谱:①生理负荷增加;②生理代偿性变化;③生理反应异常;④患病;⑤死亡。
9.热浪(高温天气):日最高温≥35℃,且持续多日>35℃。
10.寒潮(寒冷天气):24h内降温≥10℃或48h内降温≥12℃,且最低温<5℃。
11.健康危险度评价(HRA):(1)危害鉴定:首要步骤,定性评价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质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有害效应的特征。
(2)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核心,定量评价通过人群研究或动物实验的资料,确定适合于人的剂量-反应曲线,并由此计算出评估危险人群在暴露剂量下危险度的基准值。
(3)暴露评价:关键步骤通过暴露评价,可以测量或估计人群对某一化学物质暴露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或可以预测新型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可能造成的暴露水平(剂量)。
医学卫生学知识点
医学卫生学知识点医学卫生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医学、公共卫生学、药学、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重点探讨医学卫生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医学伦理医学伦理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主要研究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医学伦理涉及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医疗决策的道德原则、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等方面的问题。
在医学实践中,医生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隐私,保护患者的人身健康和尊严。
二、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的科学。
通过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横断面调查等。
三、卫生教育卫生教育是通过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卫生教育的目标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卫生教育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四、疾病预防控制疾病预防控制是指通过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提高宿主免疫力等手段,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疾病预防控制的主要手段包括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管理、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等。
疾病预防控制是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五、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通过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干预等手段,促进个人和群体的健康。
健康管理主要针对慢性病患者、高危人群等特定人群,通过定制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提高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发生风险。
六、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华传统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内容,倡导“治未病”、“先防病”、“不待生”的养生理念。
中医养生通过饮食调理、按摩保健、运动锻炼等方式,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
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调理,强调“因人而异”,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七、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精神、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健康状态。
环境卫生学重点
1.环境应答基因:对环境因素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2.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致癌危害,致畸危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3.生物标志: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性生物标志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5.清洁生产: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6.燃料的燃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主要工业燃料:煤、石油7.大气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超细颗粒物8.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9.光化学型烟雾:是由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脂10.颗粒物上的一些金属成分还有催化作用,可以使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11. SO 是水溶性的刺激性气体,NO 暴露可导致呼吸系统以及脾脏、肝脏、血液系统的病理改变,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过氧化12.生物富集作用: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13.生物放大作用:是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富集作用,会出现高位生物体内浓度大大高于低位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14.腐殖质: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1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学前卫生学各章节重点
学前卫生学各章节重点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以下是对学前卫生学各章节重点的详细阐述。
一、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的生理特点,包括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
在运动系统方面,学前儿童骨骼柔软、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较弱。
因此,要注意培养儿童正确的坐、立、行姿势,避免过度负重和长时间单侧肢体活动。
同时,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呼吸系统中,学前儿童的鼻腔狭窄、鼻毛少、喉腔较窄、声带短而薄,呼吸频率快且浅。
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儿童接触刺激性气体,预防呼吸道感染。
循环系统方面,学前儿童心肌纤维细、弹性纤维少,心脏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
不宜让儿童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消化系统里,儿童的乳牙萌出较晚,咀嚼能力差,胃容量小,消化能力较弱。
应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易消化,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泌尿系统中,学前儿童肾脏功能发育不完善,排尿次数较多。
要训练儿童定时排尿,注意尿道口的清洁。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也有其特点。
学前儿童生长激素在夜间分泌旺盛,应保证充足的睡眠。
神经系统发育迅速,但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易疲劳。
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刺激。
感觉器官方面,如眼睛,学前儿童眼球前后径较短,容易出现生理性远视。
要注意用眼卫生,防止用眼过度。
二、学前儿童的营养与膳食营养是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首先要了解儿童所需的各类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
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包括蛋类、奶类、肉类、鱼类等。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如谷物、薯类等。
但要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预防龋齿和肥胖。
脂肪能提供能量、保护内脏和维持体温。
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学重点第⼗⼆章环境卫⽣第⼀节环境卫⽣概述1、环境卫⽣学是研究⾃然环境和⽣活环境与⼈群健康的关系。
研究对象:⼈类及其周围环境(环境是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卫⽣: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污染及危害⽔------⽔体卫⽣:海洋⽔、陆地⽔饮⽤⽔--------⽔污染-----介⽔传染病⼟壤---⼟壤卫⽣-----POPs-----⼟壤污染---⽣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物体:细菌及真菌病毒、寄⽣⾍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候(温度、湿度、⽓流和热辐射)、噪声、震动⾮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化学因素:内分泌⼲扰物---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类有致癌性(Ⅰ类)107种;对⼈类很可能有致癌性(ⅡA类)59种;对⼈类可能有致癌性(ⅡB类)267种,对⼈类致癌性尚不能分类(Ⅲ类)508种;对⼈类可能没有致癌性(Ⅳ类)1种;⼀次污染物和⼆次污染物。
⽣物因素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4.⽣物多样性锐减;住宅办公公共场所问题:城乡规划环境评价突发处理第⼆节、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类的环境1.⼈类⾃然环境的构成⾃然环境包括:⼤⽓圈、⽔圈、⼟壤岩⽯圈、⽣物圈。
⽣活居住环境是指⼈类为从事⽣活活动⽽建⽴起来的居住、⼯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活环境因素等。
⼈的⾃然环境主要限于地壳表⾯和围绕它的⼤⽓层的⼀部分,海平⾯以下约12km到海平⾯以上。
2.⽣态环境:是指⽣物及其⽣存繁衍的各种⾃然因素、条件的综合,是与⼈类⽣存和发展有关的⽣态系统所构成的⾃然环境。
⽣态系统:是在⼀定空间范围内,由⽣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各种功能(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连接的稳态系统。
特征:整体性、开放性、⾃调控和可持续。
⽣态系统内形成的⽣态平衡,是⾃然的、暂时的相对平衡。
⽣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产者(绿⾊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物)、⾮⽣命物质(⼤⽓、⽔、⼟壤等)。
卫生学重点
绪论1.卫生学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健康(health)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预防医学内容:环境对健康的影响4.卫生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的研究任务—环境与健康的关系5.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6.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7.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第一篇环境与健康1.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生物体之间可沿着食物链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
2.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复杂关系即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辨证统一关系。
3.环境污染物(pollutance):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颗粒物、重金属及各种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
如SO2、CO、NO、铅、苯并芘等。
(可能选择题)4.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在其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了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污染物。
卫生学知识点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第一节人类的环境1、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由物理、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等构成2、★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的区别项目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定义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形成的环境对健康的有益影响清洁的空气、水、土壤及适宜的阳光照射和小气候改造环境过程重视生态平衡,使其优于原生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有益人类健康对健康的不良影响某些地区水、土中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改造环境或生活、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产生环境污染3、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环境。
生物群落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昆虫和微生物。
4、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5、食物链food chain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6、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7、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8、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9、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1、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学前儿童卫生学重点
一、案例分析1.1跳山羊答:1.课前准备活动,准备好海绵垫子和踏跳板;防止学生在跳山羊过程中摔伤2.跳山羊前让学生做好热身准备,跑步、跳操、活动关节等;3.原地分腿跳(注意绷脚面),走几步做支撑跳跃踏跳练习。
俯撑,蹬地屈髋成分腿立撑,推手成分腿站立,两臂斜上举;4.四人一组“跳山羊”练习,几步助跑、起跳,两手支撑山羊,提腰,屈髋,分腿,推手回落;5.主动学会跳山羊的技巧,从而发展学生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增强学生节奏感和表现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自控能力。
1.2“狼孩”人的适应性狼孩虽然具有人类对的生理结构和感觉器官,但是不能够想人类那样直立行走,理解思考,狼孩具有人的遗传素质,由于生活在狼群中没有来自人类的语言刺激,没有人类文化环境的熏陶,没有人类理性思维的感触,导致适应人类生活的生理心理功能退化,强化了适应狼生活的生理心理功能,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合适的现象。
达尔文认为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二、论述题2.1下丘脑的作用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及情绪活动较高级的中枢。
下丘脑与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及脑垂体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把躯体运动功能、内脏活动功能及内分泌腺的活动联系起来,完成对体温、摄食、水平衡、内分泌、生殖和情绪反应等许多复杂生理过程的调控。
1.调节体温:身体温度过高时,加快出汗速率,身体体温过低时,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损失并引起颤抖来产生少量热量,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2.调节摄食行为:受下丘脑存在的摄食中枢和饱和中枢的共同调节。
3.调节水平衡: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取决于肾脏的活动。
4.调节内分泌腺: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元还具有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可产生多种肽类激素,通过控制垂体激素的分泌,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影响各种内脏功能。
5.调节情绪:一、下丘脑持续评价环境中各种与情绪相关的刺激。
二、下丘脑通过控制脑干进而表达情绪。
学前教育卫生学重点
学前教育卫生学重点学前教育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它对于保障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学前教育卫生学的重点内容。
一、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时期,身体各器官和系统尚未完全成熟。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骨骼比较柔软,容易变形,因此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立、行姿势,避免长时间单侧负重或不良姿势对骨骼发育造成影响。
肌肉力量较弱,耐力差,不适合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
但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促进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学前儿童的心脏和血管发育尚未完善,心率较快,心输出量较小。
所以,不宜让他们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
呼吸系统方面,学前儿童的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快。
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活动。
消化系统功能较弱,消化液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较低。
因此,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进餐、细嚼慢咽等。
二、学前儿童的营养需求与饮食卫生营养是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他们需要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
蛋白质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包括蛋类、奶类、肉类、鱼类等。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如谷类、薯类等。
脂肪能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但要控制摄入量,避免过度肥胖。
维生素和矿物质在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维生素 A 有助于视力发育,维生素 D 促进钙的吸收,铁预防贫血,钙有助于骨骼发育等。
在饮食卫生方面,要保证食物的新鲜、干净,避免食用变质、不洁的食物。
餐具要定期消毒,饮食环境要整洁卫生。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三、学前儿童的睡眠与休息充足的睡眠对于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所需睡眠时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3-6 岁的儿童每天需要11-13 小时的睡眠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学绪论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环境与健康人类和环境人类的环境环境的定义和分类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1,生物因素2,化学因素3,物理因素4,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2,人与环境的适应性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1,生产性污染2,生活性污染3,其他污染致死剂量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称致死剂量。
包括:1,绝对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2,最小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3,最大耐受剂量(最大非致死剂量)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4,半数致死剂量(致死中量)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LD50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 的值就越小。
阈值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急性危害2,慢性危害3,致癌作用4,遗传毒性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1,公害病公害病是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2,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3,传染病是由病原生物引起,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一类疾病。
4,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1,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2,剂量或强度3,暴露时间4,环境因素5,个体易感性第二章第一节生活环境和健康空气紫外线紫外线辐射可分为三段:A段(UVA)波长320nm到400nm,也称为长波紫外线B段(UVB)波长290nm 到320nm,也称为中波紫外线C段(UVC)波长200nm 到290nm,也称为短波紫外线短波紫外线在大气圈平流层几乎都被臭氧层吸收,中波紫外线被吸收90%或以上,长波紫外线则可全部穿透大气层而抵达地表。
因此,太阳紫外辐射中的长波和中波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适量暴露太阳紫外线辐射对机体的有益健康效应主要是可生成维生素D。
对大多数人来说,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适量暴露于中波紫外辐射,仅少量(小于10%)来源于膳食。
由于太阳紫外线辐射能破坏多余的维生素D3,因此暴露阳光过多不会引起维生素D中毒。
膳食中缺乏维生素D且暴露太昂紫外线辐射不足时可导致维生素D缺乏,这可增加佝偻病、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
过量暴露太阳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皮肤与眼睛损害,并可抑制免疫功能。
太阳紫外线辐射的适量暴露对人体有益,过量暴露则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因此既要适量暴露于阳光,预防维生素D缺乏,还要预防过量暴露于阳光对机体的有害作用。
红外线红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基础是热效应,故又称热射线。
机体通过皮肤吸收红外线,使照射部分或全身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引起温度升高,加速组织内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促进新陈代谢和细胞增生,有消炎镇痛作用。
过量红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烧伤;可使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引起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引起眼晶状体混浊,发生白内障。
空气离子化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一般状况下呈中性。
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
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质量较轻的离子,称为轻离子;一部分轻离子与空气中的灰尘、烟雾等结合,形成重离子。
因此空气中离子浓度及轻、重离子的比例,可作为衡量空气清洁新鲜程度的标志和3 3评价空气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
我国提出清洁空气中负离子数目要求在10 个/cm 以上,重、轻离子比值应小于50。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工业企业2,交通运输3,生活炉灶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SO2、H2S、CO、CO 2等。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法应或在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法应而形成的新污染物,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1)烟雾事件2)生产事故(2)慢性炎症(3)变态反应(4)致癌作用(5)机体免疫力下降2,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1)产生温室效应(2)形成酸雨(3)破坏臭氧层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1,二氧化硫S O 2易被上呼吸道黏膜的湿润表面所吸收而生成亚硫酸和硫酸,故SO2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可诱发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各种炎症。
2,氮氧化物其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NO2 和NO。
煤油、重油燃烧时产生NO,NO 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O2,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多以NO2的形式存在。
NO不具刺激性,被氧化为NO2后才产生刺激作用。
NO 2的生物活性大,毒性为NO的4倍到5倍。
N O 2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前提物质,有刺激性,与烃类共存时,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可以形成光化学烟雾。
3,颗粒物颗粒状态的物质统称为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4,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紫色的混合烟雾。
其中主要成分是O3、过氧酰基硝酸酯类(PANs)和醛类。
5,铅6,多环芳烃7,二恶英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1,燃料燃烧和烹饪2,人类活动3,建筑和装饰材料4,家用化学品5,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室内空气住哟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1,二氧化碳2,燃烧产物3,烹调油烟4,甲醛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6,一氧化碳7,氡及其子体氡及其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肺癌8,病原微生物第二节水地球上的天然水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大类。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常规指标分为四组:1,微生物指标:是为了保证水质在流行病学上安全。
总大肠菌群(不得检出),群落总数(限值100)。
2,感官性状指标3,一般化学指标4,毒理指标5,放射性指标饮用水中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氯气:管网末梢水中余量:大于等于0.05mg/L经氯化消毒后,末梢水游离余氯不能低于0.05mg/L。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生物性污染2,化学性污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红藻多见于海洋,主要因氮污染造成。
蓝藻多见于淡水,主要因大量的磷污染造成。
水华:江河湖泊赤潮:海湾3,物理性污染水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介水传染病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手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水中的病原体有三类:致病菌、病毒及寄生原虫和蠕虫,我国介水传染病的爆发流行也较严重,几十年来爆发流行数百起,多由井水污染引起,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汞健康危害污染水体的汞,特别是在底泥中的汞,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被甲基化形成甲基汞,后者毒性较无机汞增大许多倍,更易为生物体吸收,并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呢逐渐富集,致使某些水生生物体汞含量达到使人中毒的水平。
水病就是在日本熊本县水湾地区发生的由于当地居民使用该湾中韩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公害病。
慢性甲基汞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
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1,水质良好2,水量充足3,便于防护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水的消毒1,氯化消毒是饮用水消毒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供消毒的主要有氯气和氯制剂,后者包括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 者均为有效氯。
(1)原理氯的杀菌作用机制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微生物的细胞壁。
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容物如蛋白质、RNA和DNA 漏出,并能干扰多种酶系统。
次氯酸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破坏。
(2)常用的氯化消毒方法1)普通氯化消毒法加氯量的多少要以游离氯的限值为标准,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 分钟后出厂水中游离氯的限值为4.0mg/L,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分别为≥0.3mg/L和≥0.05mg/L。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为了保证氯化消毒的效果,必须向水中加入足够的氯,并有充分的接触时间。
加氯量除满足需氯量外,为了抑制水中残存细菌的繁殖,管网中尚需维持少量剩余氯。
2,水的PH值:3,水的温度:水温低杀菌效果差,水温高杀菌效果好。
4,水的混浊度5,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第三节地质环境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称为化学元素性地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