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审评技术研究进展_凌彩金

合集下载

以“学以致用”为导向的《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以“学以致用”为导向的《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以“学以致用”为导向的《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谭新东 孙彬妹 孟慧 曹藩荣*(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42 )[摘 要]《茶叶审评与检验》是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本文从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分析了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茶行业人才需求,从课程内容优化、理论课实践课教学整合、教学方法调整等角度分别展开探讨,提出以“学以致用”为导向的《茶叶审评与检验》教学改革对策。

[关键词]茶叶审评与检验 教学改革 学以致用 实验教学《茶叶审评与检验》是茶学专业的核心和特色课程,其内容涉及茶叶审评与检验的基础理论、感官鉴定和理化检测方法[1],包含干茶和茶汤品质感官鉴定和理化检验等,与茶叶加工学、茶叶生物化学、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等多门课程有密切联系,课程应用性强,实验和实习内容较多。

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茶叶审评与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茶叶审评基本技能,熟悉六大茶类的品质特征和审评方法,为学生毕业后独立开展茶叶品质审评、研发茶叶新产品、指导茶叶生产与销售打好基础。

1 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新世纪以来,茶叶审评与检验学科发展迅速,为茶叶审评与检验扩充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但目前课程的教学仍然是围绕2010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茶叶审评与检验实验》(第4版)开展[2],难以适应近年来茶学专业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1没有充分体现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新农科人才培养要求把茶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三农”情怀;具有良好的茶学专业基础和人文素养;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农业管理知识与茶学有机融合;能胜任现代茶产业的产业规划、经营管理、生产加工、技术服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3,5]。

具体到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而言,原有的传统茶叶审评课程教学体系已难以适应未来“三农”发展的需要,而涉及食品感官分析检验方法[4]、大数据分析等交叉融合的内容需要进入《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知识范畴,使得传统茶叶审评与检验学科的研究问题发生转移。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茶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对茶叶品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茶叶经营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评技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茶叶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本文将从茶叶审评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几个方面来探讨其在茶叶经营中的作用。

茶叶审评技术是指通过对茶叶的观察、嗅闻、品尝和评价等手段,对茶叶进行综合评估的一种技术。

其实,茶叶的评价标准是非常严格的,一般包括外形、香气、滋味、叶底等几个方面。

使用茶叶审评技术,可以全面了解茶叶的品质、特点,从而提出相关改进意见,为后续经营提供依据。

茶叶审评技术可分为视觉评估、嗅觉评估和味觉评估三个部分。

视觉评估是通过观察茶叶的外形、色泽、叶质等因素来评估其品质。

一般来说,好的茶叶应该颜色鲜艳,叶片完整、柔软,茶叶堆积整齐,散发出自然的光泽。

此外,茶叶的花色和形态也是视觉评估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嗅觉评估则是通过嗅闻茶叶的香气来判断其品质。

好的茶叶应该有浓郁的香气,而且香气要持久。

不同的茶叶会散发出不同的香气,如绿茶的清香、红茶的香甜、乌龙茶的花香等等,经过嗅闻后,可以对不同种类的茶叶进行判断。

味觉评估是通过品尝茶叶,来评估它的滋味和口感。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品尝水的质量,一般采用纯净水或矿泉水。

接下来,可以品尝茶叶的甘醇度、滑润度、润唇度、口感舒适度等几个方面。

此外,茶叶的余味也是评估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茶叶在品尝后,可以口感舒适,有甘醇的味道,并且留有持久的余韵。

茶叶经营者可以通过茶叶审评技术,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销售的茶叶品质。

他们可以通过对茶叶的外形、香气、滋味等特点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选择茶叶供应商,提供更加高品质的茶叶产品。

另外,茶叶审评技术也可以用于茶叶品鉴比赛等活动中,评选出优秀的茶叶,提升茶叶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茶叶经营者可通过掌握这些技术,提升自己的茶叶专业知识,加深对茶叶品质的认识,为提供更加优质的茶叶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打下基础。

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内含成分变化研究

不同存放时间普洱茶内含成分变化研究

22 2 普 洱茶 存放 过 程 中茶 多酚 含 量 的 变化 ..

多酚 是茶 叶 中 的重要 物 质 , 也是 形 成 普 洱 茶 品质 的
重 要 成分 。 由于 普 洱 生 茶 与 普 洱 熟 茶 加 工 工 艺 不 同 , 多酚含 量 在存 放初 期差 异较 大 , 茶 茶多酚 含 茶 熟 量 在 9% 左右 , 茶含 量在 l 生 5%左 右 。从 表 2和 图 2可 以看 出 , 经过 一定 时 间的存 放 后 , 多 酚含 量 均 茶
量也 呈减 少趋 势 , 主要 内含成 分 中含量 减少最 多 、 是
降幅最大的 1 种成分。其 中, 普洱熟茶 的含量减少 最多 , 降幅分别达 3 .5%和 2 .O%; 72 79 普洱生茶降
幅为 l . 6% 。 63
224 普 洱 茶存 放 过程 中水浸 出物 含 量 的 变化 .. 茶 叶水 浸 出物 是指 能溶 于水 的物 质总称 。水 浸 出物 含 量 的高低 反 映 了茶 叶 中可 溶性 物 质 的多少 , 志 标 着 茶汤 的厚 薄 、 味的浓 强程 度 , 而在 一定 程度 上 滋 从
21 02年 2 5卷 1 期
V0. 5 】2 N0 1 .
西





S utwetChn o r lo r utr lS in e o h s iaJuna fAgi lua ce c s c
文章编号 :0 1— 8 9 2 1 ) 1 11— 4 10 4 2 (0 2 0 —0 1 0
呈减少趋势 , 生茶含量减少趋势较熟茶明显 , 降幅在 8% 一l 9% , 生茶 减 少量 约 为熟 茶 的 2倍 多 。茶 多 酚含 量 的减 少是 由于普 洱茶在 存放 过程 中受 到外界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茶叶作为中国传统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对于茶叶经营来说至关重要,而茶叶审评技术就是在对茶叶的品质进行判断和评定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茶叶审评技术的定义、茶叶审评的标准、茶叶经营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茶叶审评技术的定义茶叶审评技术是一种对茶叶品质进行判断和评定的技术。

它通过对茶叶外观、香气、口感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定茶叶的品质等级,为茶叶的生产、制作、销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茶叶审评技术包括了外观评价、香气评价、口感评价等方面,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评定。

二、茶叶审评的标准茶叶的品质评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只有符合这些标准和规范的茶叶才能够被认定为优质茶叶。

茶叶审评的标准主要包括外形标准、色泽标准、香气标准、口味标准等方面。

外形标准主要评价茶叶的形状、完整度和纹理等;色泽标准主要评价茶叶的颜色、光泽和清亮度等;香气标准主要评价茶叶的香气浓郁度和持久度等;口味标准主要评价茶叶的滋味、回甘和余味等。

这些标准和规范为茶叶的品质评定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对于茶叶经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提升茶叶竞争力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只有拥有优质的茶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茶叶审评技术可以帮助茶叶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确保茶叶的品质,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3. 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茶叶审评技术有助于提高茶叶的口感和品质,使茶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

通过提高产品的品质,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并购买茶叶产品,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4. 促进茶叶的品牌建设茶叶的品牌建设需要有一定的产品核心竞争力作为支撑,而茶叶审评技术可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品味,有助于形成独特的产品特色和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茶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茶叶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茶叶的品质和口感也成为消费者选择茶叶的重要因素。

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口感,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茶叶审评技术是指对茶叶进行专业品尝和评价的一种技术,通过对茶叶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确定茶叶的品质和等级。

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茶叶审评技术可以帮助茶叶生产企业提高茶叶的品质。

茶叶的品质对于茶叶生产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保证茶叶的优质和口感,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

茶叶审评技术可以通过专业的品尝和评价,准确地判断茶叶的品质和等级,为茶叶生产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品质控制手段。

这样一来,茶叶生产企业就能够根据评价结果,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茶叶审评技术可以帮助茶叶经销商进行选购和销售。

茶叶经销商在进行选购和销售时,需要对茶叶的品质和价值进行准确的判断,以便选择高品质的茶叶,并将其销售给消费者。

而茶叶审评技术可以提供专业的评价结果,帮助茶叶经销商进行选购和销售决策。

这样一来,茶叶经销商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茶叶产品,提高茶叶的销售效益。

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茶叶生产企业提高茶叶的品质,帮助茶叶经销商进行选购和销售,帮助茶叶经营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帮助消费者进行选购和品鉴。

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发展,茶叶审评技术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茶叶生产企业、茶叶经销商、茶叶经营企业和消费者都应该重视茶叶审评技术的应用,共同推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摘要】茶叶是我国传统的饮品,茶叶的品质直接影响着茶叶经营的成败。

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茶叶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定和分析,可以提升茶叶商品的品质。

本文从茶叶审评技术的种类和流程、利用技术提升商品品质、应用案例、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讨论,旨在探讨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茶叶经营者应当重视茶叶审评技术,并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和优化茶叶品质,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市场竞争的优势。

茶叶审评技术是茶叶经营中不可或缺的利器,只有不断学习和应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关键词】茶叶审评技术、茶叶品质、茶叶经营、应用案例、市场竞争、商品品质、注意事项、重要性、流程、优势、结论、引言。

1. 引言1.1 茶叶品质对茶叶经营的重要性茶叶品质是茶叶经营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优质的茶叶不仅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还可以树立起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

茶叶的品质直接关系着茶叶的口感、香气、色泽以及营养成分的丰富程度,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保证茶叶的品质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口碑和市场的认可。

茶叶品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茶叶的价格和销量。

优质的茶叶往往拥有更高的价值和更好的市场表现,消费者愿意为其付出更高的价格。

由于茶叶市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一款口碑良好的茶叶会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提升茶叶品质是茶叶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

只有不断提高茶叶的品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茶叶审评技术的定义和作用茶叶审评技术是一门对茶叶进行鉴别、评价和分类的专业技术。

通过对茶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准确地判断茶叶的品质和特点。

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茶叶审评技术可以帮助茶叶经营者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口味,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茶叶感官审评研究进展

茶叶感官审评研究进展

采用百分制进行单 独计分,干评 、湿评 因子得 分各 占 5 0 % 。感 官审评具有准 确、全面 、快速 的优点 ,一 直被 视为是检验 茶叶
品质 的基 本 方 法 。虽 然 当今 的 理 化 检 验 已有 较 大 发 展 ,但 任 何
种检验 方法都无法替代 人的感官审评 , 目前还不能取代 人 的
学术 专业 人文 茶趣
茶叶感官审评研究进展
刘腾 飞, 田丽丽 , 姚 元涛,贾厚振,王长君 (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山东泰安 2 7 1 0 0 0 )
摘 耍 :综述 了茶叶感 官审评技 术的研究进展 。 对感 官审评技术进行 了系统 的研 究和探 索,对影 响感官审评 的
各 项 因子 进 行 了分 析 。
择和 规范审评 的各 种主要环境 因素,建立满足 审评需要 的适宜 工作环境 ,是进行审评工作的先决条件 。
2 . 1 . 1 温 度
技术水 平等 。茶 叶的感 官品质 ,是茶叶色 、香 、味 、形 等品质
因 子 的 综 合 反 映 。 它 包 括 了茶 的 等 级 高 低 、价 格 多 少 , 是 否 为 原 产 地 域 产 品 , 品种 特 征 是 否 明 显 等 多 方 面 的 内 容 。 茶 叶 品质 包 括 色 泽 、外 形 、 香 气 、 滋 味 四 大 要 素 。色 泽 包 括 干 茶 色 泽 、
线的差异 。审评 室北窗不宜有树木 和其它 障碍 物 ,最好在 其窗
口外装置一排黑色斜形 的遮光板 ,向外突出倾斜度为 3 0 。,避
免窗外树木和其 它障碍物等反射光 对室 内光 线的影响 。审 评室
内的 墙 壁 及 天 花 板 均 以刷 白为 宜 , 因 为 白色 可 以 增 强 室 内 的 明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的应用【摘要】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茶叶市场竞争的加剧,提升茶叶品质成为茶企发展的关键。

本文分析了茶叶品质评价标准,并探讨了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生产、销售和营销中的应用。

通过提高茶叶品质,茶企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提升竞争力。

本文也指出了茶叶经营中应重视茶叶品质的重要性,以及茶叶审评技术对茶叶经营的积极影响。

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发展,茶叶经营应及时跟进茶叶审评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茶叶审评技术、茶叶经营、茶叶品质、茶叶市场、茶叶生产、茶叶销售、茶叶营销、发展趋势、重要性、竞争激烈、品质评价标准、重视品质。

1. 引言1.1 茶叶审评技术的重要性茶叶审评技术在茶叶经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判断茶叶品质的重要依据。

通过茶叶审评技术,可以客观地评价茶叶的外观、香气、滋味和叶底等方面,从而确定茶叶的品质优劣,为茶叶生产、销售和营销提供科学依据。

茶叶审评技术能够帮助茶叶生产商更好地了解自家茶叶的品质特点,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生产计划和销售策略,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

茶叶审评技术还能够帮助茶叶经营者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精准定位和推广适合市场的茶叶产品,增加茶叶的市场份额。

茶叶审评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和竞争力,还有助于推动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茶叶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茶叶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茶叶审评技术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1.2 茶叶市场竞争激烈茶叶市场竞争激烈,是由于茶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决定的。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茶叶已经不再只是一种饮品,更成为一种象征身份和品味的高档消费品。

在这种情况下,各茶企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不仅要争夺市场份额,还要争夺消费者的认可和忠诚度。

茶叶企业在竞争中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茶叶市场的竞争也促使茶叶企业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更好的发展和壮大,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从FAO网站下载世界各国茶产业相关数据的方法

从FAO网站下载世界各国茶产业相关数据的方法

472 茶叶科学35卷[9]周亦斌, 王俊. 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现状及趋势[J]. 茶叶科学, 2004, 24(2): 82-85.[10]凌彩金, 王秋霜, 卓敏, 等. 茶叶审评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 2010(3): 68-71.[11]Martin T Hagan, Howard B Demuth, Mark H Beale. NeuralNetwork Design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6. [12]赵庶旭, 党建武, 张振海, 等. 神经网络——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3: 105-131. [13]冯花, 郭雅玲.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及其新发展[J]. 福建茶叶, 2010(7): 28-31.[14]姚信恩, 王晖, 张方舟, 等. GB/T 24710—2009 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1-7. [15]龚淑英, 鲁成银, 刘栩, 等. 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1-15. [16]Sankar K Pal, Sushmita Mitra. Multilayer Perceptron, FuzzySets, and Classific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992, 5(3): 683-697.[17]Barron A R. Universal approximation bounds forsuperpositions of a sigmoidal func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93(39): 930-945. [18]周品. MATLAB神经网络设计与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377-395.[19]张德丰. MATLAB神经网络应用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126-157.[20]Kearns M. A bound on the error of cross validaton using theapproximation and estimation rates, with consequences for the training-test split [J].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1996(8): 930-945.从FAO网站下载世界各国茶产业相关数据的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是一个信息量丰富、数据可靠的官方网站,其中公布有大量世界各国各种农作物产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其数据范围广,几乎涉及所有国家,数据种类多,涉及大多数农作物,时间跨度长,包含自1961年以来的历年数据,是撰写相关论文时很有用的参考资料。

一种从茶叶中提取儿茶素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从茶叶中提取儿茶素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从茶叶中提取儿茶素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罗一帆,赵超艺,郭振飞,许旋,凌彩金申请号:CN200510033480.2
申请日:20050311
公开号:CN1683363A
公开日:
2005101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茶叶中提取儿茶素的方法。

先将茶叶粉碎成粉末,加入75%乙醇,在恒温水浴中搅拌浸提,冷却过滤,滤液蒸馏浓缩回收乙醇,得茶多酚提取液;在茶多酚提取液中加入氯仿萃取除去咖啡因,得到水溶液;在所得的水溶液中再用乙酸乙酯萃取,除去水相,酯相经减压蒸馏回收乙酸乙酯,再经真空浓缩、冷冻干燥后得儿茶素粗提品;将儿茶素粗提品经过层析分离得到儿茶素纯品。

本发明所选用的溶剂价廉、毒性小、易于回收、无残留,所得样品纯度高达到95%以上,成本低、时间短、操作简单。

申请人:中山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地址:510089 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禹小明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孔宪乐.中外茶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童启庆.习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张科.说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姚国坤,胡小军.中国古代茶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童启庆,寿英姿.生活茶艺.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林治.中国茶艺.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范增平.中华茶艺学.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阮浩耕等.茶之初四种.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中国茶文化大辞典.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余悦.中国茶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赵关印.中华现代礼仪.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日]高野健次著,詹龙骧译.新手泡杯好红茶.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詹罗九.名泉名水泡好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蔡荣章.茶道基础篇.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3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董学友.茶叶检验与茶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刘菂.普洱茶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蔡荣章.说茶之陆羽茶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鸿宇.说茶之日本茶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阮浩耕.中国茶艺.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乔木森.茶席设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夏涛.中国绿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北京:中华书局,2006朱燕.现代礼仪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郑培凯,朱自振.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香港:商务印书馆,2007宛晓春.中国茶谱.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丁以寿.中华茶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刘勤晋.茶文化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黄志根.中华茶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蔡荣章.茶道入门——泡茶篇.北京:中华书局,2007夏涛.中华茶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马守仁.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陈文华,余悦.茶艺师——技师技能、高级技师技能.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陈栋,凌彩金,卓敏.茶艺与茶叶审评实用技术.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蔡荣章.茶席·茶会.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朱红缨.中国式日常生活:茶艺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静清和.茶席窥美:九州出版社,2015陈文华.茶艺·茶道·茶文化.农业考古,1999(4)陈文华.论当前茶艺表演的一些问题.农业考古,2001(2)陈文华.论中国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农业考古,2005(4)陈香白,陈再粦.“茶艺”论释.农业考古,2001(2)丁以寿.中国饮茶法源流考.农业考古,1999(2)丁以寿.中国茶艺概念诠释.农业考古,2002(2)丁以寿.中国饮茶法流变考.农业考古,2003(2)丁以寿.苏廙《十六汤品》考评.茶苑,2004(2)丁以寿.新世纪中华茶艺发展问题的思考.茶苑,2005(2)马守仁.中国茶道美学初探.农业考古,2005(2)马嘉善.茶艺美学漫谈.农业考古,2005(4)范增平.茶艺美学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覃红利,覃红燕.表演型茶艺解说的美学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5)余悦.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农业考古,2002(4)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农业考古,2006(2)余悦.中国古代的品茗空间与当代复原.农业考古,2006(5)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

不同水质对英红九号红茶茶汤主要理化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不同水质对英红九号红茶茶汤主要理化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而天然矿泉水、自来水冲泡茶汤的儿茶素总量明显
军峰等 研究了 19 种典型水样对冲泡西湖龙井茶
较低。由此可见,茶叶泡茶用水的水质一直是茶叶
[3]
收稿日期:2020-01-03
基金项目:广东省现代农业产技术体系创新团队(2018LM1094);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B090906001);2020 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
tal catechins,especially ester catechin.
Key words:water quality;black tea;Yinghong No.9;quality;physicochemical composition
水是茶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泡茶用水的
的茶汤感官品质及其主要成分的影响,发现不同类
第 59 卷第 16 期
Vol. 59 No.16
2020 2020

Aug.,
湖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科学
湖 Hubei
北 Agricultural

业 Sciences
科 学
2020 年 8 月
周巧仪,凌彩金,林威鹏,等 . 不同水质对英红九号红茶茶汤主要理化成分及品质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6):
关键词:水质;红茶;英红九号;品质;理化成分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6-0102-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20.16.02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quality on main physicochemical composition

茶叶审评技术研究进展

茶叶审评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Vol.39No.12 Nov.2020第39卷第12期2020年12月doi:10.3969/j.issn.1006-9690.2020.12.009茶叶审评技术研究进展张欣然(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摘要科学审评茶叶岛质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述了茶叶品质构成特点,分析了感官审评、理化审评和现代审评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建立更便捷、准确、科学、全面的茶叶晶质审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茶叶审评;感官审评;理化审评中图分类号:TS2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90(2020)12-0046-06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Evaluation TechnologyZhang Xinra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Abstract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ea qualit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 quality composition,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organoleptic evaluation,physical and chemical evaluation and mod­em evaluation technology,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establishing a more convenient,accurat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tea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Key words Tea evaluation;Organoleptic evaluation;Physical and chemical evaluation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茶叶起源于中国。

茶叶审评 科研活动

茶叶审评 科研活动

茶叶审评科研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茶叶审评是茶叶品质保证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茶叶产品的质量、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口碑。

随着茶叶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要求的提高,茶叶审评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为了提高茶叶审评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茶叶审评科研活动,提升茶叶品质,特制定本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茶叶审评人员的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质和技能的茶叶审评人才。

2. 推动茶叶审评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升茶叶品质和品牌形象。

3. 加强茶叶审评人员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活动内容1. 茶叶审评技能培训:组织茶叶审评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学习茶叶审评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巧,提高茶叶审评人员的基本功。

2. 茶叶审评比赛:举办茶叶审评比赛,检验茶叶审评人员的技术水平,选拔优秀茶叶审评人才。

3. 茶叶审评科研论坛:组织茶叶审评人员开展科研论坛,分享茶叶审评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促进茶叶审评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4. 茶叶审评实践考察:组织茶叶审评人员参观优质茶叶产区,了解茶叶生产、加工和审评的实际操作,加强茶叶审评人员的实践经验。

5. 茶叶审评标准制定:推动茶叶审评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提高茶叶审评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活动安排1. 报名与资格审查:宣传本次活动,接受茶叶审评人员的报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2. 培训与比赛:组织茶叶审评技能培训,随后开展茶叶审评比赛。

3. 论坛与考察:在培训与比赛结束后,组织茶叶审评科研论坛,并安排实践考察活动。

4. 总结与反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收集茶叶审评人员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活动方案。

五、活动时间与地点1. 活动时间:分为多个阶段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 活动地点:培训与实践考察地点另行通知。

六、活动经费1. 茶叶审评技能培训与比赛费用:包括培训教材、讲师费用、场地费用等。

2. 茶叶审评科研论坛与实践考察费用:包括论坛场地、考察交通、住宿等费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采购活动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采购活动中的应用

浅谈茶叶审评技术在采购活动中的应用本人从事茶叶经营20多年,从茶农到开茶叶店,再到创办茶叶企业,从茶叶制作、生产加工,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一直在茶产业最基层、最一线上奋战和实践,六大茶类茶叶产品、各地历史名茶、特色名茶多数都有接触过,可以说积累了比较丰富、扎实的茶叶质量审评技术和经验。

特别是近10多年来,安溪铁观音的迅猛崛起,在市场上其风头一时无二。

为顺应市场的发展变化,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本人多次深入安溪铁观音产区,深入市场、深入茶叶初制一线,与当地茶师、茶农交流探讨,加深对茶叶初制过程的接触和了解,以至动手实践、探索,收获颇丰。

下面,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安溪铁观音审评技术在实际收购活动中的应用。

一、专业审评和市场审评(毛茶采购)的异同点铁观音的审评,就个人感觉而言,可分为专业审评与市场审评。

这里所指的市场审评,特指在茶叶产区市场或者在茶农家中采购毛茶时所进行的茶叶质量审评活动。

两者比较,尽管都是对外形、内质的审评,但其侧重点、目的以及要求不大一样,审评的对象(净茶、成品茶和毛茶)也有所差异,因此实际审评作业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专业审评对审评环境包括光、温以及用水等要求比较严格,而市场的审评一般在茶农家里或是在市场上,对环境的要求比较简单;专业的审评一般以评定优劣、定级为准,而市场的审评,如对于茶商来讲,除了定优劣之外,还得考虑茶叶品质的风格、产地以及市场的行情,然后,根据审评的结果结合市场的行情给出合理的价位;而对于茶农而言,还得由审评的结果来判断做青工艺的好坏以及如何加以改正等问。

铁观音的审评主要包括外形和内质,对于专业审评而言,外形包括条索、色泽、整碎、净度等,而内质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等两大因素八项因子,而在实际市场上的审评与专业的审评不大一样。

市场的审评主要以毛茶为主,在外形上可以用来判断质量好坏的因子更多,比如茶梗的变色程度;比如根据外形的紧结程度、茶叶的匀整度等估算折率。

茶艺与茶叶审评实用技术

茶艺与茶叶审评实用技术

茶艺与茶叶审评实用技术
林松洲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
【年(卷),期】2017(011)011
【摘要】茶文化的研究包含多方面内容.基于此,首先论述茶文化研究重点之一的茶艺,描述茶艺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肯定了其作为一项符合审美标准的仪式,是日常生活中具有影响力的一门生活艺术.其次,综述茶文化的核心——茶叶的审评技术.茶叶的生产离不开茶叶审评这一项工作的指导和推动,现今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感官审评,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也为茶叶的审评带来了新的技术.通过对多种方法的阐述,希望能为当前茶文化的发展带来实质性帮助.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林松洲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362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高职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基础茶艺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施
2.上海茶艺师、茶叶审评师自主创业交流会隆重召开
3.中茶所、中国茶叶学会致力打造专业茶叶审评师资力量
4.试析茶叶审评中误差控制的几个细节——以普洱茶的审评为例
5.试析茶叶审评中误差控制的几个细节--以普洱茶的审评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叶现存质量安全问题与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茶叶现存质量安全问题与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茶叶现存质量安全问题与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战捷;邵元海
【期刊名称】《茶叶》
【年(卷),期】2022(48)1
【摘要】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是我国茶产业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议题,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农残超标,添加剂的非法添加,微生物与生物毒素污染,重金属污染及其他来源的二次污染等,均是目前茶产业发展中的质量安全相关问题。

近年来为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一批快速简便的食品安全快检技术迅速发展,已应用于茶叶安全监管过程,逐步服务于茶叶质量安全体系。

【总页数】4页(P25-28)
【关键词】茶叶;质量安全;快速检测
【作者】战捷;邵元海
【作者单位】江苏省茶叶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72;TS201.6
【相关文献】
1.茶叶中3类主要组分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作为茶叶质量的快速评定方法
2.基于波谱技术的茶树生长与茶叶品质信息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3.海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4.茶叶中甲萘威农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结合快速前处理检测方
法的建立5.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基于免疫磁珠技术的检测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中国茶艺课程的参考文献]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孔宪乐.中外茶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3童启庆.习茶.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张科.说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中国古代茶叶全书.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姚国坤,胡小军.中国古代茶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童启庆,寿英姿.生活茶艺.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林治.中国茶艺.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范增平.中华茶艺学.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阮浩耕等.茶之初四种.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中国茶文化大辞典.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余悦.中国茶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赵关印.中华现代礼仪.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日]高野健次著,詹龙骧译.新手泡杯好红茶.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詹罗九.名泉名水泡好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蔡荣章.茶道基础篇.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21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1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董学友.茶叶检验与茶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21刘菂.普洱茶艺.北京:北京出版社,2021蔡荣章.说茶之陆羽茶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鸿宇.说茶之日本茶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阮浩耕.中国茶艺.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21乔木森.茶席设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夏涛.中国绿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北京:中华书局,2021朱燕.现代礼仪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郑培凯,朱自振.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香港:商务印书馆,2021宛晓春.中国茶谱.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丁以寿.中华茶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21刘勤晋.茶文化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黄志根.中华茶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蔡荣章.茶道入门——泡茶篇.北京:中华书局,2021夏涛.中华茶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21马守仁.无风荷动——静参中国茶道之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陈文华,余悦.茶艺师——技师技能、高级技师技能.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1陈栋,凌彩金,卓敏.茶艺与茶叶审评实用技术.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21蔡荣章. 茶席·茶会.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21朱红缨.中国式日常生活:茶艺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静清和.茶席窥美:九州出版社,2021陈文华.茶艺·茶道·茶文化.农业考古,1999(4)陈文华.论当前茶艺表演的一些问题.农业考古,2001(2)陈文华.论中国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农业考古,2021(4)陈香白,陈再粦.“茶艺”论释.农业考古,2001(2)丁以寿.中国饮茶法源流考.农业考古,1999(2)丁以寿.中国茶艺概念诠释.农业考古,2002(2)丁以寿.中国饮茶法流变考.农业考古,2021(2)丁以寿.苏廙《十六汤品》考评.茶苑,2021(2)丁以寿.新世纪中华茶艺发展问题的思考.茶苑,2021(2)马守仁.中国茶道美学初探.农业考古,2021(2)马嘉善.茶艺美学漫谈.农业考古,2021(4)范增平.茶艺美学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覃红利,覃红燕.表演型茶艺解说的美学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5)余悦.中国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农业考古,2002(4)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农业考古,2021(2)余悦.中国古代的品茗空间与当代复原.农业考古,2021(5)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7高咖啡碱品种移植成活率比CK ±(%)+24.5+24.5+24.5+21.6成活率(%)10010010097.175.5品种优选1号优选6号优选11号优选13号云南大叶(CK)3结语3.1生化成分含量不同高咖啡碱茶树品种成分分析表明,优选1号、优选6号、优选11号、优选13号等4个高咖啡碱茶树品种,1芽2叶生化成分丰富,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及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种云南大叶,咖啡碱含量春茶高,达5.11%~6.15%,比对照高25.86%~51.47%。

其生化成分变化规律为:咖啡碱、氨基酸含量春茶>夏茶>秋茶;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含量夏茶>秋茶>春茶。

3.2制茶品质选育的4个高咖啡碱茶树品种均适制红茶,滋味浓强鲜爽,汤色红艳明亮,部分品种含有花香,品质水平高于对照种云南大叶4.1~8.3分,秋茶优于夏茶,属高档优质红茶良种。

其品质表现与生化成分分析结果相吻合。

3.3植株生长特性本研究选育的高咖啡碱茶树品种性状表现为小乔木型,大叶早芽种,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生长势强,芽叶黄绿色,粗壮,茸毛多,发芽密度中等;产量特高,比对照种云南大叶增产30.0%~80.4%,栽培适应性好,移植成活率97%以上,生产适应性明显优于对照种。

参考文献:[1]施兆鹏.茶叶加工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1-18.[2]白堃元,虞富莲,杨亚军,等.中国茶品种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230.[3]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101-109.[4]杨亚军,毛祖发,白堃元,等.中国茶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8-145.[5]张颖.茶叶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121-168.茶叶审评技术研究进展凌彩金,王秋霜,卓敏,潘顺顺(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摘要:综述了茶叶审评技术的研究进展。

茶叶审评对茶叶生产起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对科学研究起到客观评定的作用,一直以来被看作是茶叶生产的中枢。

目前,对茶叶品质的评判主要通过感官审评技术进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研究并引入了很多新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茶叶;审评技术;进展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874X(2010)03-0068-04众所周知,茶叶生产的特点在于鲜叶不是最终产品,需经过初制、精制加工才能成为我们熟悉的茶叶产品。

一种茶叶品质的好坏一般通过茶叶审评来判断,因此,茶叶审评对茶叶生产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对科学研究起到客观评价的作用,一直以来被看作是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茶叶审评可以发现或找出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在茶叶科学研究及其成果鉴定中,往往要经过审评检验来确定成果的可靠性和评定其等级高低。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评定茶叶品质依然按色、香、味、形四部分去判定,采用的方法均为感官审评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辅助方法,如理化审评、电子鼻、电子眼技术等。

现就茶叶评审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茶叶品质的构成茶叶品质的构成是茶叶质量量化标准认定的重要内容,品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茶树的遗传特性、地理环境、栽培和加工技术水平等。

茶叶的感官品质,是茶叶色、香、味、形等品质因子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茶的等级高低、价格的多少,是否为原产地域产品,品种特征收稿日期:2009-05-27作者简介:凌彩金(1977-),女,副研究员,评茶师,E-mail :lingcaijin@!!!!!!!!!!!!!!!!!!!!!!!!!!!!!!!!!!!!!!!!!!!!!!!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3期68叶底1010101010101015510滋味253025353030302530353535香气253025353030302035302030汤色10101015101010105302535外形30203010153020302510茶类名优绿茶普通绿茶功夫红茶红碎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速溶茶液体茶表1不同茶类品质因素的评分系数(%)注:表中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NY/T 787-2004。

是否明显等多方面的内容[1]。

茶叶品质包括色泽、外形、香气、滋味四大要素。

色泽包括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不同茶类具有不同的色泽,同一类茶的色泽也会因品种及栽培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茶叶外形也是感官审评的一个重要内容,茶叶外形因茶叶种类、加工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出现了各种花色,例如绿茶外形有长、扁、圆、针、卷、片等花色品种;香气和滋味是人体嗅觉和味觉对茶叶中内含物的综合反应,是茶叶品质构成的核心因子。

香气如板栗香、陈香、木香、绿豆香、花香等,茶叶滋味如茶汤的苦、涩、酸、甜、鲜等因子都是人体对茶叶品质的反应[2]。

在审评中,茶叶品质构成因素所占的权重比例是不同的,不同茶类的评分系数见表1。

表1只是各大茶类感官评分的参考值,对于各地方的茶叶审评来说还要根据当地的品种特性及加工工艺情况而定。

以广东的乌龙茶-凤凰单丛为例,凤凰单丛是以内质审评(香气和滋味)为主,叶底为辅,汤色作为参考,其中,香气和滋味各占35分,外形20分,汤色和叶底各5分[3]。

2茶叶品质的评定方法2.1感官审评法茶叶感官审评是利用人体感觉器官如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等,通过一定的评茶程序,评定茶叶感官品质的优次、高低的一门感官分析技术[1,4]。

一般依据茶叶感官审评内容可分为五项评茶法和八因子评茶法两种。

五项评茶法是传统的感官审评方法,即审评的因素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主要经过干评和湿评得出结论。

八因子评茶法内容包括条索(颗粒)、整碎、净度、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采用百分制进行单独计分,干评、湿评因子得分各占50%。

感官审评具有准确、全面、快速的优点,一直被视为是检验茶叶品质的基本方法。

虽然当今的理化检验已有较大发展,但任何一种检验方法都无法替代人的感官审评,尚无法全面推广,目前还不能取代人的感官反应。

因此,感官评茶在世界范围被认可为评定品质优劣和等级高低的唯一方法[5]。

2.2理化审评法人体感官评定的灵敏度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地域性差别、专业训练程度、精神状态、经验及其个人喜好等,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

因此,建立公正、客观的基于理化成分检测的茶叶品质鉴定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茶叶审评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评茶操作中,冲泡是进行审评工作的基础,也是决定和影响审评结果准确性、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茶类不同,其冲泡方法也不相同;即使同一茶类,不同品种的冲泡方法也不相同。

不同冲泡方法下有效物质的浸出率是有差异的,因此,很多研究通过对冲泡出来的茶叶浸提物进行理化测定,以期对茶叶品质进行评定。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叶感官品质,如香气、汤色、滋味等的优劣决定于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成分间的量比[6],这些化学成分都与冲泡条件密切相关。

国内外学者对冲泡条件及其冲泡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对象涉及各种茶类,冲泡条件主要包括茶叶用量、冲泡水温、冲泡次数、冲泡时间等[7-8]。

理化测定的指标主要包括咖啡碱、儿茶素、氨基酸、茶多酚、酚氨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 值等[9]。

学者们在理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确定最佳的浸提参数,建立了提取因素对浸出物量的数学统计分析[10],从而分析冲泡条件与茶叶有效物质浸出的相关性,进一步确定对浸出量影响最大的因素。

研究认为,随着冲泡时间的增加、冲泡水温的提高,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浸出率也加大[11]。

日本学者报道了冲泡水温、冲泡次数与茶叶成分浸出率的关系:当对西湖龙井茶一次冲泡时,茶汤中各种成分的浸出浓度与冲泡时间呈正相关;分次冲泡时,酚氨比随冲泡次数的增加而大幅增加[12]。

还有学者研究了冲泡方式对袋泡茶主要呈味物质的影响规律,试验发现,当以70℃水温浸泡茶叶时,以第2次浸泡时咖啡碱、儿茶素的含量最高,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这些物质含量减少。

研究人员以统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分析技术建立了茶叶品质与其主要成份关系的方程,预测茶样的品质,为建立一种更加公正客观的感官评定方69法提供了依据。

茶汤颜色是茶叶颜色审评的一个重要方面,早期有学者采用色谱技术对茶汤颜色进行测定。

将茶叶在标准审评条件下冲泡,把茶汤跟色谱色块中的颜色进行对比,得到最接近的颜色。

与感官审评法相比,色谱法具有简便、直观、经济、重现性高等优点,可以将感官审评中抽象的汤色直观地加以再现和数量化[13]。

目前茶汤色泽可以采用包括色差仪、色度再现仪、分光光度仪等现代化的色度仪器进行测定。

2.3其他审评方法2.3.1计算机的应用(1)计算机统计分析法。

在微机刚刚开始广泛使用的初期,潘玉成[14]利用计算机对茶叶品质因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根据结果确定茶品质与其主要成份的关系,以揭示各理化因子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预测茶样的品质。

这一应用使茶叶的微机审评得以实现。

他认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要注意以下要点:实验茶样必须要有代表性;所选用的自变量之间应相互基本独立;要利用相关知识解释方程所提供的信息,还要将统计分析与专业理论分析统一起来[14]。

(2)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茶叶审评中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主要是对茶叶色泽等颜色指标进行判定。

有关茶叶色泽的指标很多,如外形色泽、汤色、叶底色泽等。

计算机图像处理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度,且灵敏性高于人的视觉。

因此,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于茶叶感官品质辅助检测起到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是采用与人的视觉最相近的L·a·b·表色系对茶叶的色泽进行描述和表达。

有学者采用色差法分析了多种绿茶、乌龙茶和红茶样品,同时进行感官审评。

结果表明,感官审评与色差分析有较高的相关性[15]。

蔡健荣[16]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建立茶叶颜色描述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HIS颜色系统定量描述茶叶色泽,对自然条件下存储不同年份的龙井茶的茶叶色泽和汤色进行定量测量。

结果表明,茶叶色泽与存放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进一步利用计算机视觉进行定量分析。

计算机图像解析系统还可以用于茶叶外形检测,效果较好[17]。

2.3.2模糊数学茶叶审评中模糊数学的应用是首先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统计所有审评人员的感官检验数据,计算出对每一样品的每一种评语的投票人员占总审评人数的比率,最后把结果列入每个样品的模糊矩阵中,确定与矩阵中相对应的色、香、味、形、模糊印象所占的权重。

经过这种方法处理后,审评结果更加准确且接近于真实[18]。

2.3.3电子鼻技术电子鼻是综合了化学和计算机学科等多学科技术开发研制的一种仪器,它是一种模拟哺乳动物嗅觉过程,利用几个或几十个不同的传感器阵列作检测;根据样品与传感器产生的物理变化(如电阻量)来处理数据,它的敏感性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