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新词,积累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巩固说明文知识,学习按照一定顺序,条理介绍某一事物。
4.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汴.梁( ) 绢.本( ) 枢.纽( )hàn()林田chóu() chà()道摄.取( ) 遒.劲( ) 摩肩接踵.( )2.给加点字注音。
(1)在湖泊.( )的一角,停泊.( )着几艘小船。
(2)每位纤.( )夫的肩上,都扛着胳膊粗细的纤.( )维绳索,吃力地走着。
(3)他把试卷.( )细细地卷.( )起来,放在书包底层,起身走了。
(4)消灭了这股劲.( )敌后,部队首长一个劲.( )儿地表扬我们连队,个个都是好样的。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珙桥长途跋涉春寒料峭B.沉檀桅杆舳舻相接络译不绝C.题跋徽宗一应俱全内忧外患D.酒肆纵横结构严谨无遐一顾4.解释词语或根据意义写出词语。
(1)料峭:(2)跋涉:(3)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4) :(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5.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 )(2)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 )(3)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 )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6.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正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导学案
《梦回繁华》导学案导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梳理出文章介绍的《清明上河图》的知识,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知识性特点。
同时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感受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3.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条理分明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文章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
一、题目解读•见微知著“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
“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
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二、整体把握•文本导航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包含着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深厚情感。
三、知识链接•集腋成裘1.金代张世积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题的跋(两首绝句)画桥虹卧浚仪渠,两岸风烟天下无。
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
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
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
2.张择端简介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四、检查梳理•点滴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坊.()驮.()檀.()冗.()翰.林()题跋.()田畴.()遒劲..()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舳舻..()汴.河()簇.拥()2.解释下列词语:春寒料峭:摩肩接踵:题(一)我知道的《清明上河图》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二)我读到的《清明上河图》1.读完课文,你从文中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指津】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1)抓取关键词句。
梦回繁华导学案
《梦回繁华》导学案姓名:亲爱的同学你好:即将开始新课的学习了,为了更好地帮助你预习文章,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所以特地设计了这个导学案,希望你可以尽己之力,做好预习。
准备好了吗?一、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准备1.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2.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桥之美》《南州六月荔枝丹》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奇妙的克隆》《宇宙里有些什么》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
3.类别:按被说明的对象分类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1).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
4.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5.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作比较、摹状貌、引用、分类别、列数字等。
二、关于批注阅读1.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
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
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
《梦回繁华-毛宁导学案》
《梦回繁华-毛宁》导学案一、导言《梦回繁华/毛宁》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描写了上世纪初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人物命运。
本导学案旨在通过对小说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二、导入1. 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引导学生思考:你对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什么了解?你认为小说会涉及哪些主题?三、进修目标1. 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2.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进修内容1. 小说情节梗概:介绍主要人物、事件及其发展。
2. 人物分析: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3.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如家国情怀、爱情、友情等。
五、进修方法1. 阅读分析:逐章阅读小说,分析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评论或小说分析文章,提升写作能力。
六、进修过程1. 阅读小说《梦回繁华/毛宁》,逐章记录重要情节和人物。
2. 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总结效果并展示。
3. 撰写读后感或评论文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七、进修评判1.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评判学生对小说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出深入见解和奇特观点。
八、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历史小说或相关作品,拓展对历史和文学的理解。
2. 可以组织观影活动,观看与小说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九、总结反思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将对小说《梦回繁华/毛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提升了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不息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梦回繁华导学案
《梦回繁华》导学案知识与技能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3.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提问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提问2: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提问3: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提问4:品读课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提问5:读了课文,你想对张择端说些什么?课堂小结: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学习了古历史知识,知道了《清明上河图》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艺术价值。
由此,我们由衷地为古人的智慧而自豪,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
答案:目标一:1.明确:第一自然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的作画时间、背景。
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
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明确: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导学案-精品
20.《梦回繁华》导学案主备人:【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的鉴赏、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学习难点: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的鉴赏、审美能力。
【自主学习】一、走进《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汴.梁()题跋.()绢.本()翰.林()田畴.()料峭.()簇.拥()漕.运()舳舻..()沉檀.()摄.取()遒劲....()摩肩接踵.()络绎不绝()2.解释词义。
工:设色:细致入微:春寒料峭:跋涉:孔道:内忧外患:络绎不绝:遒劲:摩肩接踵:【合作探究】二、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三、写作特色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梦回繁华》定稿导学案(公开课)
《梦回繁华》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积累雅词,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学生鉴赏,审美能力。
知识积累作者介绍: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虞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目标导学一:找“繁华”1.快速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到扣题的语句或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导学二:探“繁华”细读文章,解答下面两个问题:2.从作者对《清明上河图》介绍中,你了解到这副画有什么特色?(探事物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表现这个特色?(探说明方法)示例:我了解到《清明上河图》是幅长卷绢本画,从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这句中读到,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中的“纵25.5厘米,横525厘米”具体地告诉我们这幅画卷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导学三:现“繁华”4.品读第四段,勾画出你喜欢或值得积累的四字词语,关注相关内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梦回繁华》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梦回繁华》导学案导学案第二十二课《梦回繁华》【课文概述】本课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库尔班大叔孤独无助的处境和他对过去辉煌岁月的回忆。
通过描写库尔班大叔在沉重的劳动和孤独的生活中,忆述他年轻时的繁华和梦想,表达了对过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无奈。
全文通过对人物、环境、心理的描写,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经历从繁华到落寞的沧桑心情,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
【课文分析】一、课文结构本文分为四部分。
一、存废二、盛兴三、定居四、忆事【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正确地表达自己对老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预习指导】1、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课文的标题《梦回繁华》?(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人到中年”的问题有了什么新的认识?2、预习课文,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内容?3、预习第30课《梦回繁华》,背诵第22部分的第10自然段,明确其中字词的意思。
【课前导学】一、预习检测预习题:《梦回繁华》(20分)(一)填空我国发展很快,各地的小城镇也____起来了。
微笑着看______________。
在改革开放的35年里,中国小城镇的面貌发生了_____大的变化。
_________法国自然风景题词的下句是"自然并非法国东西":“____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新桃李满园春色百花深巷人家鹅集边城东南形成多样的人文景观。
完美的____是指不仅各个内部的元素构成和谐,而且整体的____和谐。
精神文明是一种____广泛的东西。
(二)翻译1 他懂得陈述自己观点的方法。
___2 故乡的联欢会向外国朋友展示了我们的土风残俗。
___3 你一共借了多少英语词典?___4 他困苦潦倒地活过了中年。
___5 他心里有些想望着生活得更好,但也感到对不起这个乡村。
《梦回繁华》导学案
第20课梦回繁华【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
——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关键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了解课文说明顺序,分析文章说明层次。
3.揣摩课文说明语言,领略画作风俗之美。
学习重难点1.说明顺序2.说明语言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导学部分(时间:课前)导学过程:知识链接。
《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本书选取中外绘画名作80幅,由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加以讲解、评析。
所选画作包括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
精彩纷呈,风格卓异。
配以深入浅出的鉴赏文字和丰厚翔实的背景资料,娓娓道来,引领你体验艺术之流的微妙律动。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导思过程:1.正音与释义。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 ) 题跋.( )绢.本( ) 田畴.( ) 料峭.( ) 簇.拥( ) 漕.运( )舳舻..( ) 沉檀.( ) 摄.取( ) 遒.劲( )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 工:设色:田畴:春寒料峭:跋涉:孔道:内忧外患:络绎不绝:遒劲:摩肩接踵:细致入微: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第22课《梦回繁华》导学案
第22课《梦回繁华》导学案《清明上河图》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它既描绘了汴京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又写了近郊的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如此巨作,作者怎样将它描述出来呢?下面让我们走近毛宁的《梦回繁华》一文。
一、学习目标1.能通过浏览和细读法理清行文思路。
2.弄清本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二、基础过关1.字词过关汴梁()擅长()簇拥()漕运()遒劲()跋涉()料峭()沉檀()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舳舻相接()2.理解过关春寒料峭:长途跋涉báshè:舳舻zhúlú相接: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luòyì不绝:3.了解《清明上河图》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
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4.时代背景《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时期的开封市,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汴梁,汴京,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从战国至金代,先后有7个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七朝古都”之称,其中以北宋年间最为繁荣,人口多达150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三、朗读课文,浏览答题:1.朗读全文,思考作者写了什么?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2.哪一段是重点段?各段之间什么关系?文章详写略写哪部分?3.第一段,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背景是怎样的?哪几个字照应了文章题目?4.第二段,作者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动机是什么?5.第三段,哪句话概括了画作内容,本段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6.第四段,介绍画作主体可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有哪些内容?开卷处写了哪些景物?中段的繁华场景有何特色?7.第五段,《清明上河图》有哪些艺术特点?有哪些社会价值?四、合作探究1.请分析全文的说明顺序(2种)2.找出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为什么采取这些方法?作用是什么?3.本文语言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导学案
20.《梦回繁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的鉴赏、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学习难点: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的鉴赏、审美能力。
【自主学习】一、走进《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汴.梁()题跋.()绢.本()翰.林()田畴.()料峭.()簇.拥()漕.运()舳舻..()沉檀.()摄.取()遒劲..不绝()..()摩肩接踵.()络绎2.解释词义。
工:设色:细致入微:春寒料峭:跋涉:孔道:内忧外患:络绎不绝:遒劲:摩肩接踵:【合作探究】二、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三、写作特色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
部编八年级上册21《梦回繁华》导学案附答案
21《梦回繁华》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细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分析说明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1.分析说明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的遣词造句,品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 通过对本文画面介绍的学习,挖掘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它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
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
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这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梦回繁华》,一起来了解800多年前宋朝的繁华。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汴.梁(bi àn ) 坊.(f āng ) 绢.本(ju àn ) 络绎..不绝 (lu ò y ì) 跋涉..(b á sh è) 漕.运(c áo ) 沉檀. (t án ) 舳舻..相接(zh ú l ú) 料峭.(qi ào ) 遒.劲(qi ú) 摩.肩接踵.(m ó zh ǒng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春寒料峭:形容春天异常寒冷的天气。
料峭,微寒。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
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
舳,船尾。
舻,船头。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锺,脚后跟。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3.相关链接《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
清明上河图宽25.5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
《梦回繁华》导学案(定稿)
《梦回繁华》学案2019.11.20一、学习目标1.浏览全文,知内容理顺序。
2.细读句段,抓重点析方法。
3.精读词句,品语言悟主题。
二、课前积累(一)说明文知识回顾1.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类:和。
2.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和。
3.说明的顺序有:顺序,顺序,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有:5.说明文的一般脉络:先引出说明对象,再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再按一定的说明顺序,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析层次分明地进行说明介绍,最后进行小结。
(二)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1.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绘画大师。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卖画为生。
2.《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24.8公分),长528.7厘米(528公分),绢本设色,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它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但有人说它也有张择端提醒皇帝注意繁华之下的危机。
画中有多处暗示,让后人探究不已。
(三)作者:毛宁,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
(四)生字词积累汴梁(biàn) 田畴(chóu) 沉檀(tán) 遒劲(qiújìng)枋(fāng) 春寒料峭(qiào) 长途跋涉(bá shè)舳舻(zhú lú)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luò yì)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2022年统编版语文初中《梦回繁华》导学案(精品)
20.《梦回繁华》导学案主备人:【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楚,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的鉴赏、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楚,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学习难点: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的鉴赏、审美能力。
【自主学习】一、走进《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长,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汴.梁〔〕题跋.〔〕绢.本〔〕翰.林〔〕田畴.〔〕料峭.〔〕簇.拥〔〕漕.运〔〕舳舻..〔〕沉檀.〔〕摄.取〔〕遒劲....〔〕摩肩接踵.〔〕络绎不绝〔〕2.解释词义。
工:设色:细致入微:春寒料峭:跋涉:孔道:内忧外患:络绎不绝:遒劲:摩肩接踵:【合作探究】二、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三、写作特色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比方: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说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
《梦回繁华 》 导学案 (推荐)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20 梦回繁华课题梦回繁华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并理解“擅长、春寒料峭、摩肩接踵、长途跋涉〞等词语。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细致入微、想象丰富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细腻生动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宋时期繁华的社会风貌,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自豪感。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毛宁,我国书画评论家。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年版〕。
有改动。
北宋时期已成历史,且年代久远,只能通过文学文字记录去了解和想象当时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况,本文就是通过《清明上河图》这一重要文化资料去了解北宋汴梁的生活状况。
而且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思念故土,在他们眼中,《清明上河图》有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所以作者说“梦回繁华〞。
读准字音汴.梁〔biàn〕田畴.〔chóu〕跋.涉〔bá〕漕.运〔cáo〕舳舻..〔zhú lú〕握篙.〔ɡāo〕摩肩接踵.〔zhǒnɡ〕络绎..不绝〔luò yì〕长而不冗.〔rǒnɡ〕遒.劲〔qiú jìnɡ〕辨清字形理解词语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
舳,船尾。
舻,船头。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
形容初春的寒冷。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形态各异: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新课导入同学们知道我国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吗?〔学生答复“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回繁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培养鉴赏、审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的写法。
2. 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培养鉴赏、审美的能力。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一、预习自测
1.识音记形(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汴梁 ( )题跋( )绢本( )
翰林( ) 田畴( ) 料峭( )
簇拥( ) 漕运( ) 舳舻( )
沉檀( ) 摄取( ) 遒劲( )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的意思)
(1)设色:(2)田畴:
(3)春寒料峭: (4)跋涉:
(5)孔道: (6)内忧外患:
(7)络绎不绝: (8)遒劲:
(9)摩肩接踵: (10 )细致入微:
3.背景链接
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梁(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把本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部分大意。
3.本文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深层探究
1.文章开头写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下列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3)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3.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有哪些新的了解?
三、解难答疑
1.第1段第3句话中的词语“极大的”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2段第4句话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四、反馈拓展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学习反思】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