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
《梦回繁华》优秀课件课件

《梦回繁华》优秀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梦回繁华》。
本课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古代绘画艺术瑰宝,通过描绘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让学生领略古代社会的风俗风情。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繁、华、锦、绣”等词语。
2.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体会画中的繁华景象。
3. 学习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生字词,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难点:体会画中的繁华景象,学习描绘画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图片《清明上河图》学具:课本、练习本、画笔、彩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课件,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引导学生领略画中的繁华景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
5. 描绘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和画笔描绘《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
6. 展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描绘作品,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梦回繁华》作者:张择端创作背景:北宋都城汴京艺术特点:繁华景象、细腻描绘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1)选词填空:繁华、锦锈、热闹、繁忙。
(2)写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并简要描述原因。
2. 课后观察一幅古代绘画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描绘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梦回繁华》ppt课件

【二】
基础梳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汴京( biàn )
(7)沉tán( 檀 )
(2)题跋( bá )
(8)shè( 摄 )取(3)田畴( c Nhomakorabeaóu )
(9)shū( 枢 )纽
(4)酒肆( sì)
(10)长而不冗( rǒnɡ )
(5)遒劲( qiú)
(11)zhúlú( 舳舻 )相接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描绘出船夫、行人的动作和漕船准备过拱桥 的场面,使读者对画面内容有了具体了解,读起来生动形象,对这一画面 印象深刻。
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
(4)
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几种画面细节,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画面细节的 刻画十分真实。
无瑕顾及(xiá) 络绎不绝(yì)
A项“绢”读juàn,瀚—翰。B项“劲”读jìnɡ,竿—杆。 D项“纤”读qiàn,瑕—暇。
2.下列句子中,加红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迎春花不与万芳争艳,在春寒料峭时,早早地迎来春意,为万花试探时令的脉搏。 B.市场上,忙着选购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犹如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C.每逢节假日,购物中心的路口便车水马龙,需要许多交警维持秩序。
【七】
技法演练
选取一件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借鉴《梦回繁华》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说明文, 写完后与同学交流一下。不少于300字。
(示例)
“中国馆”3D立体模型
我有一个“中国馆”3D立体模型,放在卧室最显眼的地方,它是妈妈送给我的 一件礼物,是我最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中国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它是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中国馆融合 了东方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之美,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好表达。
《梦回繁华》优秀PPT课件

画面中的人物互相协作,共同创造繁华景象,体 现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多元文化元素融合
画面中融入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 性。
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通过《梦回繁华》这一作品,传递中华文化价值观,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06
互动环节设计
问题设置与讨论引导
通过本次课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梦回繁华》一文所表达的思想 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课件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梦回繁华》 一文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掌握相关的文学和文化知 识。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 考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梦回繁华 》一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思 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和民族自豪感。
02
背景知识
《梦回繁华》简介
作品名称:《梦回繁华》 作者:张择端
作品类型:北宋风俗画 创作年代:北宋时期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张择端生平
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 河南开封),后习绘画,专攻界画。他的作品多表现城乡人民生活,尤擅长界画 。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都城汴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 市之一。《梦回繁华》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时期创作的一幅风俗画,通过对汴京繁 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作品通过音乐与画面的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舞蹈元素的运用
作品通过舞蹈元素的运用,将画面中的情感和主题更加生动 地表现出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意 义和价值。
《梦回繁华》精品课件

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手法,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具有很 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人物形象解读
主要人物
作品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各种 职业、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
VS
人物解读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作品展示 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揭 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关系。
艺术手法赏析
绘画风格
作品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和技巧, 包括对细节的描绘、对色彩的运用以及对 构图的安排等。
艺术效果
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手法和生动的表现力 ,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栩栩如生 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 力。
03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知识点讲解
01
02
03
重点知识点1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掌 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
要点一
总结词
分享个人阅读《梦回繁华》后的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 从多个角度审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邀请学生分享个人阅读《梦回繁华》后的感悟和思考,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包括作品 的主题、形象、语言和结构等方面。同时,鼓励学生提 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图 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的运用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 容。
学生反馈及教学效果分析
学生参与度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 够积极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也
较为热烈。
作业情况
本节课的作业完成情况较好,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完成
思考题和练习题。
教师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 发现学生对梦回繁华这篇文章 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掌握重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 (共24张PPT)

小组汇报
1.说明对象 2.写作思路
清明上河图
梦回繁华
社会背景
作者及其 创作动机
总体概括 介绍画作
具体描绘 画面内容
画作的艺术特 点和社会价值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 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画作内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 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 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 回味。”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 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汴河上的 拱桥比作飞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拱桥的结构
精美。
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 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 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 的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画面细节的刻画很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 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 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 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 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乃至全 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比消防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的涣散。
画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 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 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原本应该 是有重兵把守的城防机构所在的位置,居 然是一家商铺,老板正在验货,账房在记 账。从画面上看,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 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 这不是张择端的有意设计,而是真实地反 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 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
作业
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 的<清明上河图>》,进一步了解 这幅名画。
《梦回繁华》优秀PPT课件

学生们运用图表、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作了形 式新颖、富有创意的PPT作品。
高质量的制作水平
学生们的作品制作精美,排版规范,色彩搭配和谐,体现 了较高的制作水平。
优秀作品点评与分享
深度挖掘主题内涵
优秀作品能够深入挖掘主题内涵,通过数据和案例的分析,提出 有见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古代城市的繁华景象
通过历史资料和图片的展示,学生了 解到古代城市的繁华景象,如长安城 、洛阳城等。
《梦回繁华》的创作背景
介绍了作者毛宁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品中的艺术手法
详细讲解了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构 图、色彩、线条等,提高学生的艺术 鉴赏能力。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情况
人物形象塑造与表现
形象生动
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通过服 饰、动作、表情等细节描绘,展 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
地位。
情感表达
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表情变化, 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内涵,如喜悦、 悲伤、愤怒等,使观众产生共鸣。
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将人物形象与特定 的文化符号相结合,传达出更深层 次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梦回繁华》的学习,激发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
自信心。
课件设计思路及特点
01
02
设计思路:以《梦回繁 华》作品为核心,围绕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 多媒体手段将作品内容 、历史背景、艺术特点 等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 体系。
02
作品内容与形式分析
画面构图及色彩运用
01
02
《梦回繁华》PPT课件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
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背景,以及《清明上河图》创
作的历史背景。
了解张择端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 就,探究其在北宋画坛的地位和
影响。
深入了解《清明上河图》中描绘 的社会生活场景,如虹桥、汴河 、市井等,感受北宋都城的繁华
盛景。
类似题材作品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东京梦华录》等古 籍,了解北宋东京的城市风貌 和社会生活。
推荐欣赏古代绘画作品,如《 洛神赋图》、《步辇图》等, 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 。
介绍现代以《清明上河图》为 蓝本的艺术作品,如电影、动 画、摄影等,展现传统与现代 的完美结合。
跨学科知识融合应用
结合历史学科,分析北宋时期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清明上河图》创
“梦回繁华”是对历史的一种追忆和 回味,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时代的怀念 和向往。
“梦回繁华”也暗示了一种对传统文 化的传承和发扬,激励学生珍视和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梦回繁华”这一主题,可以引 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 如何在现实中追寻和创造美好。
思考题解答:针对文本难点进行深入剖析
对于文中生僻字词的 解释和用法举例,帮 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针对文中表达方式和 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
对文中涉及的背景知 识和历史典故进行详 细讲解,增加学生的 知识储备。
课堂互动环节: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感悟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 看法,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
悟。
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拓宽学生 的思路和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
解和认识。
引领读者审美
01
通过文中对绘画作品的深入解读,引领读者进入艺术殿堂,提
《梦回繁华》ppt课件

①采用空间顺序:画面开卷处——中段——后段,条理清晰。 ②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作者既聚焦船放倒桅杆这个瞬间进行 描写,又介绍了汴京市区的街道,有点有面,让我们对于画中北 宋市民的生活场景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③细致描摹,铺陈场面。有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长途跋涉的行旅等,铺排渲染出人们生活的热闹繁华。 ④大量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等,语言典 雅生动,富有书卷气息。
官
惊
员
险
的
的
冲
虹
突
桥
无
兵
懒
卒
散
的
的
城
士
防
卒
2.张择端于繁华之中暗藏灰暗角落,有何用意呢?
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及南宋与金对峙的12世纪,阶级矛 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并达到日趋激化的程度。当时 ,表面上的升平景象,已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动荡和危机。
——《张择端之画》
“张择端充满了善意,以曲谏的方式作画,向宋徽宗告诫种种社 会危机和国家隐患,以求及时挽回败政。”
考据订正。
田畴 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长途跋涉 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
无暇一顾 没有时间去注意去管或者关系某事或者某人。 摩肩接踵 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
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摄取 吸收(营养等)。
遒劲 雄健有力。
任务三:运用文本、解弦外之音
1.请从A、B两组中分别选出宋本真迹,并体会张择端隐藏的创作意图。
A1
A2
B1
B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资料一)
清院本是宫廷画家的奉旨之作,出于粉饰太平的需要,老百姓对街上出现的 皇家运输车、官轿、官骑以及河面上运行的御船、官船等,都采取了恭让的态度, 没有出现任何矛盾纠纷,画中官民之间、贫富之间相安无事、其乐融融。宋代版 本决不回避官与民或官与官之间的矛盾,例如在虹桥上官员之间抢道互不想让, 透过这个表面现象,不难窥探出北宋末年潜藏着一定的社会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及反思陈菲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2、熟读课文,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于概括力地说明语言。
3、品味作者精彩说明语言的运用,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
一、激趣导入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吗?没错,正是《清明上河图》!(图片欣赏)
二、资料简介
1、《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简介
本书选取中外绘画作品八十幅,由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进行讲解、评析。
所选画作包括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同时配以深入浅出的鉴赏文字和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引领我们体验顶级艺术品的美妙内涵和丰富底蕴。
2、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3、《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
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三、预习检测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层:
1.由宋朝城市的发展繁荣,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1)
2.介绍作者张择端生平,并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课题——梦回繁华。
(2—4)
3.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内容、艺术特色和地位。
(5- 5)
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题目解读:“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
“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
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2、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义?
(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3、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说明清明上河图的?
(1)先介绍城市经济的繁荣。
(2)再介绍张择端绘画技艺的繁华和南宋人梦想的繁华。
(3)最后详写了清明上河图反映内容和创作技法的繁荣。
六、合作探究
1、课文想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的有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
略写了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
介绍画的内容里详写了汴河虹桥,略写了其它内容。
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突出,使读者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2、说明顺序的使用
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第四段重点介绍说明画作内容时既使用了从右至左的画面空间顺序又使用了由次到主,有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说法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
举例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列数字: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引用: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
摹状貌:船夫们呼唤叫喊,握蒿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
打比方: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4、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
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5、课堂练习
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不能去掉,“十分”表程度上的限定,说明画面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去掉后,语气减弱,与作者的原意不符;“十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不能去掉,“基本”表程度上的限定,是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大体一致,并不完全相同;去掉后,变成完全一致,与事实不符;“基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课堂小结: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画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介绍的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学习了古历史知识,知道了《清明上河图》高超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艺术价值。
由此,我们由衷地为古人的智慧而自豪,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
八、拓展延伸:
1、选取一件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借鉴《梦回繁华》的说明特点写一篇小说明文,在班上交流一下。
2、课外借阅《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然后说说你对这幅名画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拿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八上新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这篇课文重点用来训练学生学会浏览与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浏览法快读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运用跳跃式阅读找出文章各段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主要段落进行细致阅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运用《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而且表现出对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浓厚兴趣,让我再次深刻地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不用过分拔高对学生的要求,扎实落实好符合学生年龄的认知要点和方法才是真正教会学生的正途,随着他们年纪和人生阅历的增长对事物认识和感悟自会进入新的境界,一步一个脚印学好该学的内容,自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