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梦回繁华》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梦回繁华》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0060b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3.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梦回繁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运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动脑又动手,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但我也发现,在活动组织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如加强时间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中表现积极,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意识到有些问题设置可能过于宽泛,导致学生讨论的针对性不强。因此,今后在设置讨论主题时,我需要更加精确地把握讨论的方向。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于《梦回繁华》的文化内涵理解仍不够深入,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一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梦回繁华》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4eaa65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0.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主题:古代文学赏析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 分析《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分析《梦回繁华》中的典故和格言;2.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比。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梦回繁华》课文及相关调查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引出古代文学的概念,请学生讨论古代文学对于我们的意义。
2. 提问:你们对古代文学有了解吗?你们平时接触过哪些古代文学作品?3. 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图片和作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
Step 2: 课文理解1. 学生朗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的主题是什么?b. 课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古代文学典故和格言?c. 课文中何处使用了四川方言?请比较四川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
2.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针对问题a,让学生讨论《梦回繁华》的主题,并解释他们的观点。
Step 3: 文学赏析1. 引导学生分析《梦回繁华》中的典故和格言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
2. 让学生自由讨论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Step 4: 小结与拓展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确保学生对《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充分理解。
2. 常情作业:要求学生从网上找到一个古代文学作品,写一篇短文讲述他们的感受和认识。
部编版八上《22梦回繁华》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八上《22梦回繁华》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eb9c8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9.png)
部编版八上《22梦回繁华》一等奖教案教案名称:梦回繁华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能够阅读并理解课文《梦回繁华》的内容,了解作者吴晗在美国的生活和对中国的思念之情。
2.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自信。
3.能够准确使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词汇和表达的学习与应用。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置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入问题:你们有过梦回故乡的经历吗?如何描述这种感觉?2.阅读与理解(30分钟)(1)师生共同阅读课文《梦回繁华》。
(2)学生个人默写课文关键词,然后进行小组合作补全。
(3)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内容和表达。
3.词汇学习(20分钟)(1)学生利用词典查找课文中的生词,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2)学生根据课文的上下文理解词义,并进行例句造句。
(3)师生共同检查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词汇。
4.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个人经历,写一篇题为《我的梦回繁华》的作文。
(2)学生交换写作,互相修改和改进。
(3)学生将作文进行展示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5.拓展延伸(15分钟)(1)学生自由发挥,演绎《梦回繁华》的情景剧。
(2)学生分享个人梦回故乡的经历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5分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家乡的250字左右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34d25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b.png)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大家共同评议和欣赏。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描绘繁华的技巧应用到我们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教学难点
-情感把握:学生对作者通过繁华景象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感悟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仿写实践:学生在仿写时可能难以运用联想和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且生动的描写段落。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够,难以深入领会课文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梦回繁华》这一课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这节课让我意识到,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的繁华景象,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产生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他们表现出对古代生活的极大热情。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繁华景象。
举例解释:
-在情感把握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何会梦回繁华?”和“这种繁华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仿写实践方面,教师应提供一些写作支架,如给出一些关键词或开头句子,帮助学生启动思维,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在文化背景理解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北宋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当时社会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22课《梦回繁华》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梦回繁华》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f28bbd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1.png)
4.语文素养: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出梦回繁华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6.课后实践:结合实际,让学生以“梦回繁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修辞手法应用于日常写作”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最后,关于课后作业的布置,我觉得可以尝试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些拓展性写作,如写一篇关于自己“梦回繁华”的作文,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梦回繁华》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作者怀念往昔繁华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例如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中的情境。
其次,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对比、排比等基本修辞手法,但在实际写作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手法仍有待提高。我觉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多加实践,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第22课《梦回繁华》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梦回繁华》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79aec4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01.png)
4.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组,提高语文素养;
5.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讨论,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6.结合课文,了解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梦回繁华》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梦回繁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阅读小说时,是否曾经想象过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体验其中的生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红楼梦》中描绘的古代繁华世界的奥秘。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得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而,我也观察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得较为内向,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或害怕犯错。为此,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更加注重鼓励和表扬,创造一个轻松、包容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于表达和尝试。
五、教学反思
在《梦回繁华》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热情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教学经验和教训。
首先,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出与学生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这种方法让同学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对于后续的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梦回繁华》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通过贾宝玉的梦境展现了大观园的宏伟与人物的风采。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家族的兴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梦回繁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梦回繁华》](https://img.taocdn.com/s3/m/528eaf4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c.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梦回繁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某个时刻,突然回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梦回繁华》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强化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品质,通过对课文深层次解读,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加强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并激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本章节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文学见解,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梦回繁华》是一首表达时光流转、繁华易逝的现代诗歌。现代诗歌以其灵活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课文,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大家理解这些技巧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意象或修辞手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讨论点,通过创作小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短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诗歌韵律感的培养:对于节奏和音韵的感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困难,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示范分析来突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梦回繁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梦回繁华》](https://img.taocdn.com/s3/m/eee00b8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07.png)
教案名称:《梦回繁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毛宁的《梦回繁华》,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散文的叙事特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理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对历史繁华的追忆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激发学生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散文的叙事结构和情感变化。
散文中对历史繁华的描绘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的情感深度和对历史的复杂情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
教学准备:《梦回繁华》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历史繁华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历史繁华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毛宁的生平和《梦回繁华》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散文的情感表达。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文分析:分析散文的叙事结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情感体验: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文中历史繁华的感受和体验。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文的主题思想和历史繁华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角色扮演:学生尝试将散文中的历史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来,加深对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文中的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历史繁华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梦回繁华》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94c88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01.png)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梦回”、“繁华”、“似水流年”等,理解其含义及修辞手法;
3.探讨课文表达的往昔繁华与现实感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珍惜时光;
4.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想象与创造的写作练习,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场景或表达一种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梦回繁华》这篇课文。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和修辞手法上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将修辞手法应用到实际写作中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经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今后,我需要在这个环节加强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升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往昔的繁华,以及这种对比所传达的情感;
-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如课文中“梦回”一词的反复出现,使学生理解其在构建意境、渲染氛围中的作用;
-在写作练习中,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仿写一段含有对比、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以加强语言表现力。
3.继续加强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4.在小组讨论中,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对于复杂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在逻辑和表达效果;
-在写作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反复练习和修改,使学生逐步克服难点,提升写作水平。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818bb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0.png)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明确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梳理“繁华”具体表现。
2.体会文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领略说明文语言的典雅美。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文内容,梳理“繁华”的具体表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明晰美,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繁华富庶的辉煌场景。
这部电视剧取材于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一位画家也用他的画笔生动得再现了这一繁华的市井风情,这幅画就是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高不到一尺,却是一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它被许多鉴赏家把玩,被无数帝王权贵争夺,曾四次被偷出宫廷,五次又回到宫廷。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国宝级文物。
它数经战火、历尽磨难……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得无数人为它倾倒。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的笔触去欣赏这幅画作,感受千年前的繁华。
二、知识简介1.了解作者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出生。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研究领域:艺术史及艺术理论。
开设课程: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美术鉴赏、建筑赏析。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
2.作品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b568a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4.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语文教案教案一:理解课文内容课程目标:1. 通过课文阅读和讨论,理解《梦回繁华》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 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2. 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本《梦回繁华》课文。
2.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与学生讨论民国时期的繁华和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些问题,如:民国时期有哪些特点?你喜欢民国时期的哪些东西?2. 阅读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阅读《梦回繁华》这篇课文,并在阅读后与同桌讨论一下:a. 课文中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车厢中的人们对于民国繁华的情感和反应是怎样的?c. 你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和思考?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以下问题:a. 你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元素?b.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对你有什么样的吸引力?c. 你是如何欣赏课文中的情节和文化元素的?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提醒学生注重归纳总结。
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思考。
教案二:欣赏课文表达思想感情课程目标:1. 学习欣赏《梦回繁华》中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1. 课本《梦回繁华》课文。
2. 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一些问题: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句子或段落?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2. 欣赏和分析(15分钟)展示课文中的部分句子或段落,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这些语言表达手法和情感表达:a. “繁华已逝,只余斑驳墙壁上的昔日痕迹。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6ef1e9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6b.png)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思维条理严密的文本特点。
2. 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顺序清晰、生动准确的方法,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感受书画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人文素养。
一、导入简要介绍两宋的历史变迁,引出《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清明上河图》真品现馆藏于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很难一睹真容,但我们可以借助《梦回繁华》这篇文章了解这幅画作二、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清明上河图》。
那《清明上河图》有什么样的特征?《清明上河图》内容庞杂,繁而不乱,长而不冗,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他说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征。
他是结合课文哪段文字说明这幅画的特征的?第5 段。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清明上河图》的特征,能用哪两个字?繁华。
三、自读课文、完成任务任务一读繁华Q什么是“繁华”?繁,繁多,繁荣,繁忙;华,华丽。
Q《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京城汴梁怎样的繁华景象?Q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清明上河图》的繁华的?请跳读课文找出答案,看看哪些词语特别强调了当时繁荣热闹的景象,一边读课文,一边圈点勾画。
(生跳读课文找答案。
)舳舻相接,“舳”是船尾;“舻”是船头。
即船头接着船尾,一艘接着一艘。
这说明这个地方非常热闹。
“忙碌的船工”——“忙碌”也可以体现繁忙。
“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沉重的”说明经济很繁荣。
“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里就有“繁忙”。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里的“车水马龙”和“热闹非凡”都表现了繁荣。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无所不备”就是“应有具有”“一应俱全”。
“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表现汴京“繁华”的词语,如“繁盛”“繁华”,以及精练的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春寒料峭”等。
通过小组交流,对于表现繁华的词语,还能找到“房屋林立”“摩肩接踵”“舳舻相接”“络绎不绝”等画面感很强的四字短语,以及“一应俱全”“应有尽有”这一类穷尽种类的概括性词语;对于典雅凝练的词语,学生还能找到“梦回繁华”“宛如飞虹”“线条遒劲”“擅长”“自成一家”“无有不符”等多音节词语。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38a85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3.png)
在本次《梦回繁华》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与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课堂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繁华景象,效果较好,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时间把握上,我意识到可以适当缩短导入部分,为后续的教学内容留出更多时间。
2.新课讲授: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以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式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课文重点。但在难点讲解部分,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今后我需要在这部分加强引导和讲解。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研读课文《梦回繁华》,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具体的描绘表现繁华景象的技巧。
3.学习课文中涉及的词汇、成语、俗语等,如: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等,并了解其用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汉语语言美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3.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繁华与衰落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代繁华景象相关的文学描写。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意写作活动。学生们尝试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一个现代场景,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通用16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c39e9d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9.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通用16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料峭、跋涉、摩肩接踵、遒劲、络绎不绝”等词语。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3.认识《清明上河图》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1.掌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基本说明知识。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生活。
1.掌握课文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的画作。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画作,大家应该想到很多画家和其作品,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择端的鸿篇巨著《清明上河图》。
二、资料助读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通过工具书和下面的注释疏通生字词。
汴梁(biàn)翰林(hàn)驮队(tuó)跋涉(bá)....漕运(cáo)舳舻(zhúlú)竹篙(gāo)无暇(xiá).....沉檀(tán)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1aff03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3.png)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和常用短语,了解《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4.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其典雅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5.理解《清明上河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其恰当运用。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意图和情感。
(2)感受文章语言的典雅和韵味,体会其文学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明确:学生可能会看到繁华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各样的店铺等,感受到北宋时期城市的繁荣。
2.引出课题《梦回繁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明确:学生可能会想到这幅画描绘的是怎样的繁华景象,为什么说是“梦回繁华” 等。
(二)积累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疏林薄雾(shū bó)、农舍田畴(shè chóu)、春寒料峭(qiào)、长途跋涉(bá shè)、舳舻相接(zhú lú)、一应俱全(yīng)、无暇一顾(xiá)、无所不备、摩肩接踵(zhǒng)2.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
疏林薄雾:树木稀疏,薄雾弥漫。
农舍田畴:农家的房屋和田地。
春寒料峭:形容早春天气寒冷。
长途跋涉: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3.教师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加深理解。
(三)了解一幅好画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提问:《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期的人?明确:作者是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a6d5f2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a.png)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课题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21.梦回繁华▍教材简解《梦回繁华》是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说明文,要求把握说明文顺序、语言等相关知识。
内容上,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三篇都在介绍中国传统的建筑、园林、绘画艺术,在人文性上,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感受中国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上。
《梦回繁华》作为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不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常见的说明方法,还大量使用了摹状貌这种说明方法来描绘北宋时期的繁华。
还有诸如“脚店”、“酒肆”等比较专业的属于。
本文的另一大特点是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融入到对绘画作品的介绍中。
北宋时期商业发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这既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京繁华的原因,也是这幅画作能够名垂青史、为人称道的原因。
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使得“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目标预设1.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效果。
2.感受北宋时期繁华的商业、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并探究背后的成因。
3.领略《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与魅力,探究观赏者深层次的心理体验。
▍重点、难点1.理解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对当时生活的影响。
2.人们对北宋时期商业繁荣现象的特殊心态与《清明上河图》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根据“双线组元”的总原则,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方面,在语文素养方面,本文是一篇说明文,需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原则,了解其生动而又准确的语言特点,以及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关知识点应该在以往的教学中已经有涉及,所以只是简单的回顾。
在“人文精神”方面有也有两条线,其一是通过《清明上河图》领略我国古代精湛的绘画艺术,其二是深刻体会社会繁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在观赏《秦明上河图》时,内心所反应的深层次的心理体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92da0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6.png)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方面,我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确保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如词语学习、句子分析、文化背景等。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通过对比、描写等手法,让学生感受唐朝的繁华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我们了解了《梦回繁华》中唐朝的繁华景象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梦回繁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针对课文中的复杂句子,如“梦回繁华,烟柳画桥”,教师应通过图解、句子成分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活动,如角色扮演、创作唐朝主题的短文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克服阅读难点。
-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应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如如何利用词典、网络资源等辅助工具,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阅读,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90668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6.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梦回繁华》是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介绍画作时作者采用的是“背景——主体——价值”的顺序,完全符合欣赏画作的规律,主要内容则是运用典雅的语言展现画作的主体部分,凸显画作的繁华之状。
【教学目标】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最近学校在筹办艺术节,活动宣传组的同学想利用《梦回繁华》这篇文章,在校艺术厅举办一场《清明上河图》主题展。
可是在策划编辑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想求助于我们,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二、环节一:整体感知,提炼要点——写入场券简介展会需要制作一张入场券。
美编已经选好图,右边还需要一则有关《清明上河图》的简介。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摘录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帮着完成。
(此环节意在训练学生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三、环节二:梳理层次,明确顺序——安排展板布局入场券制作好了,接下来需要布置展板,文字编辑为此起了争执。
有同学提议课文前两段可以不用放在展板上,直接删掉。
请同学们阅读全文,给出建议和理由。
(此环节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开展教学 , 意在引导学生把全文分解为多个部分,在把各个部分的特征或属性分离出来的基础上,再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思考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获得对行文思路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四、环节三:对比辨析,寻找特质——编辑展板文字文字编辑虽然起了争执,但对画作主体部分的介绍还是达成了共识。
这是初步拟定的文字(屏显对课文第 3、4自然段进行的改编)。
请大家对照课文,研讨改文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课堂上,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文本找出不同点并总结规律,整个学习过程思维由表及里 , 步步深入。
比如,改文第一句与原文相比省略了具体的数字,学生很快就发现这样改在读者心中画作就缺失了大体上的样貌;对比体味语言时,学生更是从读者角度入手反观写作,明白了创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语言介绍事物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c7bb27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1b.png)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课型课时】新授课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窗外的风特别大,但风吹过去似乎了无痕迹,有谁能捕捉到它的痕迹呢?那还有哪些类似的东西我们也不容易抓住它的痕迹呢?(绚烂烟花、四季美景、璀璨灯火等)都说繁华易散,如过眼云烟,但我们却能用特殊的方法去抓住和留下那些美好的东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看看张择端如何成就《清明上河图》来留住宋朝昔日繁华美好,品一品作家毛宁又是怎样引领我们去了解其中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发现枝头晃动的残影是风留下的痕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烟花、花开花落等美好瞬间,启发他们领悟虽然美好易逝,但我们脑中的记忆、前人留下的记录等都是美好的证明。
借此引入对宋朝繁华以及《清明上河图》的思考。
二、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2.掌握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三、整体感悟1.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阅读提示,思考:文章中呈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用“我看到了一幅的《清明上河图》”的句式回答。
交流点拨:在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描绘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肿,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写实性很强。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特点: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梦回繁华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
同学们,《清明上河图》大家一定有所耳闻,它是一幅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画作,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到底画了哪些内容?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这件无价瑰宝。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1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历史背景,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介绍画作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第3段介绍了画作材质、尺幅等基本信息;第4段介绍了画作的详细内容;第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明确: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
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目标导学二:分析说明方法,把握说明顺序
1.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摹状貌:“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作者用摹状貌的方法写活了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
【教学提示】
作者在文中着力描写画面的整体与细节,因此运用了大量的摹状貌这一说明方法,使得描写对象无比生动。
在教学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文中关注此类句子,引导学生用摹状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形象说明。
2.细读课文第4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①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逐一具体介绍。
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然后介绍进入大道岔道上的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
②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
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拖船的纤夫,再介绍河上拱桥的结构、形状及其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
③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因此,纵然画面内容纷繁复杂,但依然能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效果
提问:再次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大小。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
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目标导学四:解读文题,深度探究
探究:由文本可知,作者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清明上河图》为题,反而以《梦回繁华》为题呢?请你研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明确:作者以《梦回繁华》为题另有深意,大致分为如下几点。
1.“梦回繁华”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文化。
2.“梦回繁华”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三、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介绍作者张择端生平及代表作
总括《清明上河图》概况
《清明上河图》内容
评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