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星星变奏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诗歌的形式、特点以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星星”的象征意义;3. 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了解不同的译本所呈现的风格和文化特色;4. 能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加深对诗歌的感性理解。

二、教学内容本课上,我们将学习《星星变奏曲》。

该诗由中国著名文化大师林语堂所著。

三、教学方法1. 朗读课文,集体讨论,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和重点强调。

2. 分组研读不同的译本,分析不同的翻译风格、文化背景以及意境传达效果。

3. 背诵诗歌,反复朗读,模仿大师朗读风范,体味音韵美感。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介绍林语堂,林语堂所写的《星星变奏曲》并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基础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诗歌的特点及结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

2. 学生通过听课及课后阅读进行理解,发挥自由阅读的特性,积累课前或课后的知识。

三、分组研读不同译本并分析(25分钟)1. 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不同的译本,同学们在小组内分析文化背景、翻译风格、意境传达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2. 小组跟全班学生分享他们对不同译本的分析结果。

四、背诵及朗读(30分钟)1. 教师给予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背诵,可以遵循分段背诵或整句背诵的方式,尽力体悟诗歌内涵。

2. 学生进行小组朗读,互相检查及提供反馈,孕育诗歌的感性理解,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诗歌,并在良好的氛围下感受音韵美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简要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五、作业1. 继续背诵《星星变奏曲》。

2. 了解自己的身边有哪些类似的诗歌,进行收集整理,区分它们的特点。

六、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宜于营造,教师在点赞学生时,语气宜平和、真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满满的奖励感。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课设计星星变奏曲教师寄语1.认识模糊诗及其审美特色.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悟其象征意义.教课3.经过朗读,领会诗歌的情形. 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目标主旨 .4.推断语言,品尝诗句的丰富内涵.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教课理解诗中所寄望的诗人的理想及认识模糊诗的特色.要点教课“星星”的象征意义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研究解析谈论交流方法教学过程【知识链接】1.模糊诗简说模糊诗,作为一个独到的诗学看法,它指的是以舒婷. 顾城. 江河. 杨炼.芒克.方含 . 食指 . 多多 . 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拥有研究性的新诗潮 .模糊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 . 芒充 ( 姜世伟 ). 多多 ( 栗世征 ) 等在“文革” 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研究,以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 年《诗刊》发布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1980 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会合推出了 17 位模糊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 模糊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而且浮现了一大量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模糊诗—改新诗理解如话的特色,内容委宛隽永 . 它重申诗人的自我意识,常常借助象征 . 比喻 . 错觉 . 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模糊色彩,给人以独到的审美感觉 .2.作者简介江河 . 原名于友泽, 1949 年生,北京人 .1968 年高中毕业 .1980 年在《上海文学》发布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期间模糊诗的代表诗人之— . 他的诗作中间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怀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博得社会瞩目 .【自主学习】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频频咏叹星星表达了如何的期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合作研究】3.这首诗为何题为《星星变奏曲》?4.如何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弱的星星”?5.“孤独地燃烧”是什么意思?6.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模糊诗的鲜亮特色之—,请找出诗中其余的生动意象,并要解析内涵 .【精精】7. 本的作者江河是80 年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个派其余的代表人物和他的代表作有(二至三个)8. 首歌用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世界,表达的主是.9. 理解以下句子的深刻含.(1)每一国都是一群抖的星星(2)在严寒中孤独地燃10.从一 . 二句的气 . 内容 . 境界三个方面歌是怎构成主与奏的关系?【主】11 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 物. 景,些是的根本,因作者必借形象来活,解析《帆》的意象.帆蔚的海面茫茫,孤独的帆儿着白光! ⋯⋯它到遥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扔掉在故 ?⋯⋯呼的海翻卷着波涛,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唉! 它不是要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疆!下边涌着清亮的碧流 . 上边洒着金色的阳光⋯⋯不本分的帆儿却乞求风暴,忧如风暴里有寂静之邦!(1)意象是A __的__的帆 .B __的大海,__海风,__浪.C _ _ 碧流,__阳光,__异地.(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____ . ____ . ____ .12.诗之魂,诗人无论如何塑造人. 物. 景,都绝不只是是人 . 物. 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 感情. 看法. 感情等.(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感觉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 ?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13.依据要求写两段话 . 每段话都要包含下边三个词语,且许多于40 个字 .顶峰溪流大海(1)描绘一种情形 .(2)表达一种感悟 .【拓展提高】14.默写诗歌《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据南京》教课反思。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
三、拓展延伸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赏析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练笔,巩固所学,并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星星、诗、密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借助苦难的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象征着黑暗冰冷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根据课后第三题用“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男齐:⑥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⑦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⑧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3.品星星
根据例子所提供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品味。
一品意象:品味诗中含蕴丰富的意象。
示例:“蜜蜂”的意象使人联想到春天,联想到甜蜜,表现了作者对心中美好世界的憧憬。
补充:意的含义(意+象)
二品意境:品味诗中唯美动人的意境。
示例:“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描绘了一幅安详静谧的春夜图,让人倍感温馨和安宁。
一、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听读
要求:跟随音乐,去感受诗歌节奏、诗的感情、诗的层次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标出诗中出现的物象,看这些物象有什么不同,试着给这些物象分类。
3.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二、诵读,追踪美点,把握主旨
1.研读诗歌,是否发现这首诗歌的结构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星星变奏曲》《星星变奏曲》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这首诗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星星”的特殊含义。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理解文中“星星”的特殊含义。

2课时诵读欣赏一、导入课文(播放星空图片)用抒情语言解说:“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勾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文中诗人对星星反复咏叹,目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吧!”二、了解作者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

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写作背景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

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四、文体链接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详细解读诗歌的每一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哲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星星变奏曲》的文学特色,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了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诗歌的形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诗歌的情感内涵、哲理意蕴的挖掘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帮助他们把握诗歌的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容易受到美好事物的感染。通过学习《星星变奏曲》,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在诗歌的熏陶中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创作一首以“星星”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你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拓展作业:
-观看一部与星空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结合《星星变奏曲》的学习,写一篇观后感,探讨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与向往。
-参与一次户外夜观星象活动,记录下你的观察和感受,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作业要求: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星星变奏曲》的作者、创作背景、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诗歌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形式美和内涵美的鉴赏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讨论、表达、总结能力。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三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由关于“星星的诗句”导入回忆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绍和朦胧诗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发表*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

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内容预览:《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设计简说】《星星变奏曲》是九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是上个世纪朦胧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有人说,“星星”在诗里象征着黑夜里的有限光明。

对朦胧诗的解读,历来说法不一。

诗人徐敬亚认为“诗,诗飞翔着的东西。

读诗,要自己先飞起来”。

他说的是读诗要有怀疑精神,不必轻信现有的名家解说。

在徐敬亚看来,诗是没有固定的解释通道。

无论从创作心理学或者接收美学的角度,一首诗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生命个体,也就具备了内在的多义性与空间的歧路性。

任何阐释都不会绝对的正确或错误。

阅读时展开的空间越大越好。

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解读这首诗,是本设计的起点与归宿。

【教学过程】一、描述生活中的情景,引起兴趣。

问题设计:看到“星星”一词,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活动建议:写出你能想到的词语,情景,物品,人物等等。

把这些词语、物象进行归类,看看这些类型分别代表或象征了什么?(说明: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是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捷径,也使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对诗歌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关于归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按照诗歌中“星星”所象征的类别进行归纳,以便第四个环节中将学生的想象与诗人的像想作对比。

看看诗人为什么这样想,从而理解诗影响歌创作主要因素--时代,个性等。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问题设计:闭上眼睛,静心聆听配乐朗诵的《星星变奏曲》。

听完,说说你感受到的星星是什么。

交流的重点:学生自己感受的“星星”。

活动建议:听录音、自由散读等。

(说明: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星星,这一次感受到的星星还有着学生自己的经验痕迹,可能与作者的星星会有比较大的距离。

这也是读诗歌需要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三、小组探究,发现诗歌的意蕴。

问题设计:找到诗中有关“星星”的诗句,把握“星星”这一形象的内在含义。

另外再选择“蜜蜂、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中的两个形象,发现它们的象征含义,进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星星变奏曲1 / 32 /3 三、 局部品味探讨: 1、 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2、 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2)、“谁不愿一,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5)、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等词句的含义?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

) 四、 课堂检测及作业:1、例句形式仿写句子: 如:春之生机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2、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

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五、作业: 做完本课《练习册》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

“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A 、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 B 、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 、 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星星变奏曲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课标虽未对第四学段的现代诗的教学做出明确的表述,但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这是一个诗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颂歌,而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和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3.中招考点近年来的某某中招对于诗歌的考查主要侧重于:(1)诗歌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歌的语言。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能够结合自身欣赏诗歌的经验,初步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的凝练性,并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但对于诗歌主旨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不能准确全面地说出。

二、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及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能说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及对诗歌中“星星”等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能说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诗歌的重点语句,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师朗诵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是啊,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那么,一颗高贵的心灵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星星变奏曲》展示的就是一颗高贵的心灵在面对困苦时的态度。

(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人,1980年在《某某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
提交形式:诗歌作品及创作说明。
3.诗歌朗诵: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注意语音、语调、情感的把握。
提交形式:录制一段朗诵视频,时间不超过5分钟。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星星变奏曲》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提交形式:小组报告,包括文字总结和课堂分享。
2.逐层递进,深入解读
从诗歌的字词、句子到整体篇章,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手法。重点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内涵。
3.互动交流,共同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诵中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语:“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这首诗歌的朗诵,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感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诗歌背景介绍
详细讲解诗人创作《星星变奏曲》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3.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借鉴作者的创作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事物。
3.体会诗歌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4.创意写作,实践运用
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创意写作任务,如仿写、改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5.情感教育,人生引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六、课堂练习:
1.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个性补案
预习案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凝望()颤动()静谧()闪烁()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弥足珍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静谧的深夜遥望星空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朗读的角度,用“/”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板书设计


光明 星星 美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星星变奏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星星变奏曲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设想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

(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最新-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9篇)

最新-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优秀9篇)教师要善于用教案,借鉴、自编、改编一些题,作为补充题。

总之,认真的研究教案是钻研教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重要好处。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作者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这首诗在诗歌技艺、创作手法和诗歌主题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语言清丽流畅,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策略1、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促进学生的理解。

2、学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的制作,朗读材料的准备,学案的制作,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自主学习。

六、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新课(二)课堂讲授1、作者及朦胧诗介绍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星星变奏曲》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星星变奏曲》教案1-新人教版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朦胧诗的相关知识介绍。
2.作者江河及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三、诵读, 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
五、研读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六、课堂小结
七、拓展提升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 表达一种企盼。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2.自读, 读准字音、节奏。
3.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 自由诵读全诗。
要求: 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并思考这些形象可以分成几类? 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 用几个词概括出来。
四、品读, 把握诗歌含义。
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并把认为写的好的诗句画出来,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好在哪里?学生如果没有谈到的句子, 教师再作补充, 以便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学生认知障碍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3.学生认知障碍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2、通过诵读, 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 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理解诗歌主旨,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九年级语文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2019word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2019word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导语)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文题、作者)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

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探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
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艺术表现的重要特征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它用茫茫黑夜中的“星星”象征光明,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塑造了一系列,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美好的事物,不断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有力否定,对光明和理想的无限向往,也表达了诗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勇于献身的决心。

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
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当梦想照进实现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世界是不完美的,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执着地去追求光明。

六、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对比)
如果……如果……
谁不愿意……谁还需要……
谁不愿意……谁还会……
谁不喜欢……谁愿意……
谁不喜欢……谁愿意……
蜜蜂萤火虫睡莲寒冷
寂寞苦难
春天鸟儿白丁香冰雪僵硬瘦小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雨说》导学案中的“预习案“。

3.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教学反思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搏动给音乐注入了活力。

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我以节奏变化为切入点,横向口子开得小、纵向挖得深。

以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儿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为创作素材,引导有机创作,降低难度。

对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歌曲《闪烁的小星星》进行了大胆创新、改编题为《星星变奏曲》,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已经会唱了,对他们来讲已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要想让同学不觉得老生常谈、枯燥无味,必须要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展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教学从节奏入手,通过让学生为星星的歌起好听的名字学唱《星星摇篮曲》、《顽
皮的小星星》,知道不同的节奏可以表现不同的小星星。

课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动”起来了,没有一处死角,而作为老师的我,却一改往日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狼狈相,完全“闲”了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尽情表演,一起放声歌唱,实在是既轻松又愉快。

课后我想,在为歌曲起名字这一环节中,学生为歌曲起了好多好听的名字,由于课件的原因没能显示很遗憾,应准备好卡片把学生起的名字也显示出来更能激发学习、想象的热情。

我认为,音乐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从音乐中找到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