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

合集下载

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青少年认知的发展青少年认知发展到底有哪些特点?按我们自己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整个青少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什么叫抽象逻辑思维?一般认为,它是一种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这种思维具有五方面的特征:一是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二是思维具有预计性。

三是思维形式化。

四是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的明显化。

五是思维能跳出旧框框。

任何思维方式都可以导致新的假设、理解和结论,其中都可以包含新的因素。

从青少年开始,由于上述五个变化,思维必然更有新意,即跳出旧框框。

于是从这个阶段起,创造性思维获得迅速发展,并成为青少年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在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而青年初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在青年初期的思维过程中,它既包括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也包括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就是从具体提升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去获得知识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思维的过渡型,即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于是,抽象与具体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抽象逻辑思维也获得高度的发展。

这种转化的关键期在初中二年级,约十三四岁。

从初二开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

到了高中二年级,约十六七岁,这种转化初步完成。

这意味着青少年的思维或认知趋向成熟。

所谓思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各种思维成分或认知成分基本上趋于稳定状态,基本上达到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2)个体差异水平,包括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等,都趋于定型;(3)成熟前,思维或认知发展变化的可塑性大,成熟后则可塑性小,与其成年期的思维或认知水平基本上保持一致,尽管也有一些进步。

青少年阶段处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构成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社会认知发展教案

社会认知发展教案

社会认知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认知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3. 能够应用社会认知发展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4. 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其社会交往技巧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发展的概念和主要理论。

2. 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3. 社会认知发展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社会认知发展的思考和兴趣。

【知识讲解】2. 以讲解的方式介绍社会认知发展的概念和主要理论。

a) 社会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对他人和自己的认知,并根据这种认知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

b) 主要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案例分析】3.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a) 幼儿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b) 儿童期: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但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c) 青少年期: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角度和感受,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

d) 成年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认知能力。

【教学指导】4. 分析社会认知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a)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其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实践】5. 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a) 制定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b)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等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结回顾】6.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社会认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和小组合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社会认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青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

青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
1
? (一)概述 ? (二)大脑发育 ? (三)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
发展特点
2
(一)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儿童认知发展属于心理发展或心理发育范 畴心理发展指体或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持 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 从物种发生和进化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 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人的心理是人脑对 客观现实的反映。
? 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客观现实是心 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人通过系列心理活 动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
10
? 一般认为,右脑半球对空间信息加工具有 多能力,左脑半球对语言信息加工具有更 多的能力。
? 研究发现,婴儿期就已有大脑功能不对称 性,以后随着发展,这种功能的侧化现象 更加明显,并且出现男女两性在大脑二个 半球功能和反应部位上的差异。
11
? 幼儿期脑继续迅速发育,到6岁时的脑重接 近成人脑重范围。神经纤维分支显著增多 增长,利于神经突触联系的形成和加强。 同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从脑干、小脑开 始,逐步遍及大脑皮层。
3
?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指他们的心理 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 概言之,就是指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 日趋完善和复杂的过程。
? 这一过程大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4
? 一是反应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方 向发展;
? 二是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 性、主动性方向发展;
? 三是认知机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 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方向发展;
? 这一过程进行得越完善,大脑皮层越趋成 熟,联想、推理、概括、判断能力也越强。 儿童脑电图研究表明,儿童大脑是随年龄 的增长而发育的,而且是不可逆的。
? 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是:枕叶→颞叶 →顶叶→额叶。此后发育速度变慢,15岁 时才达到成人水平。小脑在1岁内发育很快, 3岁时小脑已基本与成人相同,能够维持身 体的平衡性和准确性。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指在青少年阶段,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发生的变化和发展。

其主要特点包括:
1. 抽象思维能力增强: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更加理性和系统化。

2. 自我意识增强: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独立性,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性的表达,并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

3. 思维的多元化:青少年开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思维变得更加多元化、开放和灵活,提高了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接纳。

4. 自我控制能力增强:随着青少年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其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得到增强,更能够理智地面对情绪和行为。

5. 对社会关系的思考:随着社交圈的扩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朋友、同学等,更加注重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

总之,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思维方式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自我意识增强,思维多元化,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对社会关系思考。

这些特点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发展成为独立自主、自信、理性和关爱他人的成熟人士。

- 1 -。

第六讲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

第六讲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



水平1 :儿童不能将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身的愿望区分开来,对权 威持一种盲目崇拜和依赖的态度,在行为上倾向于无条件的服从。
水平 2 :儿童意识到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身愿望之间的冲突,并通 过对权威的单向的服从,消除这种冲突,避免可能的麻烦。 水平 3 :儿童把权威看作拥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或体力优势、全 知全能的人。




山姆想找到他的兔子,然后把兔子带到学校里去。

到3岁时,儿童不仅能够理解他人有欲望,而且还有对 世界的信念。 Wellman向儿童呈现两个位置,一个是书架,另一个是 玩具箱子,让儿童看到书架和箱子里都有书。 然后,向被试介绍“有一个儿童叫艾米,她不知道箱 子里有书。艾米想找一些书,那么她会到哪里去找。 ” 4岁以后儿童关于他人心理知识的发展





三、青少年观点采择的发展变化
(一)观点采择的含义与特性 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 “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观点采择:个体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 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作为一种社会认知机能,具有以下特性: ( 1 )观点采择是一种推断,而非对事物的知觉,需要 超越直接给予的信息来对另一个人做出判断。 (2)需要把两种以上的心理成分联系在一起。 (3)需要对自我进行控制。

(二)青少年对社会规则的认知 1. 社会规则范畴 按照两个维度——破坏规则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 以及规则是适用于每个人还是仅仅适用于特定的社 会群 体 的 成 员 , 可 以区分出三类规则: 道德规则 (moral rules) 、社会习俗 (social conventions) 、 个人规则(personal rules)。

第6讲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与教育(王雨晴)

第6讲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与教育(王雨晴)

26
观点采择的含义
观点采择
区分自己与 他人的观点
对他人的观点 做出准确的推测
27
观点采择的含义
友谊
自我
观点采择能力的 发展水平 同伴
权威
28
观点采择的特性
“三山”模型空间观点采择实验
29
观点采择的特性
观点采择具有推断的性质,而非对事物的知觉, 它需要超越直接给与的信息来对另一个人做出 推断; 需要把两种以上的心理成分联系在一起;
32
问题
荷妮知道肖恩担心小猫吗? 如果荷妮的父亲知道她爬树会怎么想? 荷妮认为要是她父亲发现她爬树后会怎么做?
你会如何?
根据研究塞尔曼提出观点采择发展的五个阶段
33
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知觉(大约3-6岁)。除 了自己的观点,儿童无法认识到其他人的观点。 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荷妮的想法,其他人 都会这样认为。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儿童意识 到别人的观点和自己有所不同,但他们认为这 只是因为他们接收到的信息不同。
21
对分学习环节:消化吸收及拓展
5分钟自我学习:
写出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
10分钟小组交流和讨论
激荡集体智慧,深化学习内容。
22
反思与交流
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 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在青少年 心理发展的作用可能是?
23
24
青少年的社会观点采择
1 观点采择的 含义与特性
2
3
观点采择的 发展阶段
青少年观点采 择能力
25
观点采择的含义
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
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 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Shantz, 1983)。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 矛 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 盾 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 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 律 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 品吗?" • 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 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 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 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 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 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认知发展的阶段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 岁) 。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尽管能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 但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辩证逻辑推理。而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
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他们不仅能从逻辑上考虑现
实的情境,而且考虑可能的情境(假设的情境) 。 即处于此阶段的个体已经不再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具体事务 和自身经验上,可以凭借对各种抽象符号的心理操作去解决问 题、认识这个世界。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A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五、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二)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通过个体与外界 环境相互作用,个体主动建构心理结构, 并通过适应外部环境使自身与外部环境达 到一种暂时的平衡的过程

青少年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心得

青少年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心得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认识是如何随年龄变化的。

青少年的抽象思维与多维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在思考社会问题的时候更加心思缜密,能够思考可能个人、社会与人际状况。

与儿童相比,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更加成熟,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于社会制度和结构的看法更加复杂,而且体察他人心思的能力越来越高。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包含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是对自我、他人关系的认知或者人际理解。

皮亚杰认为,个体对自我、他人关系的认知发展的基本超势是从自我中心主义逐步过渡到能够采择他人的观点。

幼儿社会认知是以自我中心为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互动的作用下,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减少,相应地,其观点采择能力或人际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但是,到青少年阶段,个体在人际认知中又会表现出一种新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

心理理论的发展是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表现。

此外,青少年期作为步人成人社会的一个准备阶段,其社会认知发展还表现为对道德等社会规范等的认知的改变方面。

通过对心理学的深入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心理学的发展正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能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

四岁的宝宝已经能揣度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

所以币乖地不敢胡闹,等妈妈高兴时,就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奖励和处罚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等。

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观察和推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

这也正是心理学家想要努力说明的问题中的一部分。

心理学的开设,不是为了让人类去研究别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是为了让人类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理解别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让人生达到更好的生活境界。

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以及文化的缔造,关键在于人本身。

(优选)公共心理学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

(优选)公共心理学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
(优选)公共心理学青少年认 知发展与学习
第一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概述 (一)认知发展 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
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
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 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 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青少年记忆策略的发展
1、记忆的基本的策略 记忆策略是指主体控制自己的记忆活动,
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 个体在记忆活动常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有
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阐述策略、 组织策略、提取策略等。
2、记忆策略发展的特点
记忆策略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 其一,个体记忆策略的发展,受个体的经验、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 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 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
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是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 :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
3、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 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
(二)青少年抽象思维的发展
1、推理能力的思维的发展
1、青少年的辩证思维迅速发展 2、青少年不同形式的辩证思维的发展水平
不同
(四)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结构日趋完整 创造性思维是由求同思维(聚合思维)和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构成的,其中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 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结构的完整性表现为求 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协同发展。 2、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品质日趋提高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高低,主要是由求异思维(发散 思维)的品质决定的。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 性、独特性三种特点或品质。

儿童的社会认知及发展

儿童的社会认知及发展
对人际互动起着结构性作用 谨慎规则 用来调节与安全、伤害自己、舒适和健康相联
系的行为的规则。
Company Logo
(二)儿童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 2岁,不能区分违背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行为有何不同; 近3岁,能区分两种规则,认为违背道德规则比违背习俗规则
更为错误; 3岁半,认为违背道德规则更不依赖于权威,错误程度更严重。
Company Logo
研究焦点:儿童对他人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关系的认知。 经典实验:错误信念任务。
研究表明,4岁以前儿童还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错误观念。 从观点采择的角度看,就是不能区分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不能对 他人的观点做出正确推测——没有观点采择能力。
Company Logo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社会生活事件等。
Company Logo
3.简史
社会认知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或80年代初,目前盛况空 前。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公开使用社会认知一词。
研究起源于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Company Logo
4.社会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二)目前研究的两种取向 1.过程取向 即把观点采择视为一个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 ❖ 弗拉维尔认为,观点采择包括四个按顺序发生的心理动作。 (1)存在阶段 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
自己不同。 (2)需要阶段 认识到有必要对他人观点做出推断,以便达到
其人际交往的目的。
Company Logo
相关不高。 社会认知能力并不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应或表现; 二者发展也不是平行的:并不是智力越高,社会认知能 力就越强。
Company Logo

青春期社会心理、认知以及社会性发展

青春期社会心理、认知以及社会性发展

青春期社会心理、认知以及社会性发展本文由中山大学公共学院妇幼卫生系魏文佳、宋姗姗翻译,静进审校青春期是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以认知、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发展为特征。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思维方式由儿童向成人的转变,主要包括3个方面。

首先,青少年开始形成更高级的推理能力,包括发掘某种情形内在所有可能性的能力,进行假设性思考的能力(即与事实相反的情形)以及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

其次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青少年从只思考直接接触或熟悉的事物的具象思维者,转变为抽象思维者,即能够想象未看到或未经历过的事物。

这一转变使得青少年拥有了爱的能力、对精神领域进行思考的能力以及参与更高级数学运算的能力。

继续停留在具象思维水平的青少年在解决问题时主要关注事物表象或具体实物,因此在升入中学后可能出现学习困难或遇到挫折。

临床医师能够帮助父母认识到该问题从而有助于青少年适应教育的进度。

由于能够更加抽象地思考,青少年也可能出现个人神话观念。

个人神话是指青少年认为,假想观众(同龄人)在关注和思考自己,因此自己必须表现得特殊或与众不同。

几十年来,人们认为青少年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促进了冒险行为的发生以及不可改变的个人神话(例如,认为妊娠或性传播疾病只可能发生在其他青少年身上)的形成。

一些研究表明,相比成人,青少年在某些方面能够感知的危险更大,然而这种危险意识未能阻止青少年参与冒险行为。

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在冒险行为中青少年能体会到更多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使得青少年尽管意识到了危险,仍然选择冒险。

除此之外,拥有具象思维的青少年可能无法推断行为后果(例如不服药),无法联系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吸烟、饮食过量、酗酒、吸毒、危险驾驶以及过早性行为),且不能够规避风险(例如使用避孕套和避免乘坐醉酒者驾驶的车辆)。

另外,当青少年感觉个人神话观念受到威胁时会表现出紧张、抑郁或者多种身心症状。

再次,形式运算思维的形成。

该思维使得青少年能够思考思维本身,即元认知(meta-cognition)。

第六章青少年认知发展

第六章青少年认知发展

(4)如果天平某一侧的重物较重,但重物距支点的距离却较短;
而另一侧的重物较轻,但重物距支点的距离却较长。
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计算力矩(重物的重量*重物到支点的距离), 力矩较大的一侧将向下倾斜。
思维方式。
另外,科学家进行直觉思维也明显违反了科学推理的法则。
以上证据表明,形式运算的获得是有情景特殊性的,而不像皮亚杰所
说,青春期的形式运算思维是一个整体系统性的常规模式。
信息加工的研究也表明,个体在青春期认知能力的提高既可以是连续 的,也可以是非连续的,这取决于青少年对问题情境知识理解的深度。
希格勒采用规则评估重新研究皮亚杰的天平实验,通过实
验观察归纳出儿童在解决天平问题时所应用的4条规则:
(1)如果天平两端的重物重量相等,天平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天平 两侧的重物重量不相等,较重的一侧将向下倾斜。
(2)如果天平某一侧的重物较重,这一侧将向下倾斜;如果天平两侧 的重物重量相等,重物距离支点较远的一侧将向下倾斜。
个体的认知发展变存在于某种一般性的智慧产品——物 质工具和心理工具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并不仅仅附属于个体的内部认 知过程,而是同时在改变着个体整个认知过程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个体的认知发展必须融合这两种工具,而不是获得它们。
维果斯基指出,心理工具的运用使人的心理机能发生了 质的变化,即出现了具有中介环节的高级心理机能。
(2)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很多实验要求学校儿童参与科学实验,
发现科学规律的各种活动。
文化—情景理论认为,使用这些特殊的科学程序作为评价形式
运算的一般性标准是不合适的; 该理论形式运算思维像其他思维形式一样由活动和发生情景的 具体特征决定,为更好地理解形式运算思维,必须进一步分析实 验活动和形式运算思维的发生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与青少年观点采择能力 人际关系两难故事 霍莉爬树
霍莉知道肖恩感到怎样吗?
如果霍莉的爸爸发现她又爬树,他会感到怎样? 霍莉认为,如果她爸爸发现她又爬树,会怎样做?

你会怎样做?
儿童观点采择发展的趋势是从只知道自己的观点而不知道 他人的观点(阶段0:极度的自我中心状态)发展到同时 在头脑中保持两种以上观点并且能够与“概括化他人”的 观点做出比较(阶段4:熟练的认知理论家)。

(二)青少年对社会规则的认知 1. 社会规则范畴 按照两个维度——破坏规则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 以及规则是适用于每个人还是仅仅适用于特定的社 会群 体 的 成 员 , 可 以区分出三类规则: 道德规则 (moral rules) 、社会习俗 (social conventions) 、 个人规则(personal rules)。





三、青少年观点采择的发展变化
(一)观点采择的含义与特性 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 “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观点采择:个体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 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作为一种社会认知机能,具有以下特性: ( 1 )观点采择是一种推断,而非对事物的知觉,需要 超越直接给予的信息来对另一个人做出判断。 (2)需要把两种以上的心理成分联系在一起。 (3)需要对自我进行控制。



从出生到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中,儿童从四个不同水平上解 除自我中心。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从4个月到 7个月开始,婴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外部 环境的关系,开始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直到第 18个月到第 24 个月时这一过程才得以完成,皮亚杰 称之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去自我中心的实质:自我和外在环境的分化、在实物动作 水平上的协调。




山姆想找到他的兔子,然后把兔子带到学校里去。

到3岁时,儿童不仅能够理解他人有欲望,而且还有对 世界的信念。 Wellman向儿童呈现两个位置,一个是书架,另一个是 玩具箱子,让儿童看到书架和箱子里都有书。 然后,向被试介绍“有一个儿童叫艾米,她不知道箱 子里有书。艾米想找一些书,那么她会到哪里去找。 ” 4岁以后儿童关于他人心理知识的发展


五、青少年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 (一)青少年对权威的认知 1. 权威的含义 权威: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 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关系。 2. 权威认知发展阶段与青少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达蒙 (Damon) 编制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 研究的实验任务。 皮特与妈妈约翰逊夫人的故事

四、青少年的心理理论 (一)心理理论的含义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 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受等)的认识,以及以此 为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 错误信念任务 (false belief task; Wimmer & Perner, 1983)




从2岁起,儿童对看见和知道之间的关系就有一些理解。
3岁儿童对看见一个物体和知道这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已有所 了解。


3岁儿童已经初步知道,不同的人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知识。
直到4岁儿童才能认识到,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物体可能会有 不同的看法或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 向儿童呈现一块岩石状的海绵。问儿童两个问题:它像 什么?它实际上是什么? 3岁儿童还不能同时理解对同一物体的两种相互矛盾的表 征,即只能考虑对事物的一种解释或表征。 只有到4岁以后,儿童才能明白,一个物体可以用它的样 子来表征,也可以用实质来表征。 (4)对他人行为的预测 2岁儿童能根据对他人欲望的了解来预测其行为。 Wellman (1990)故事法



(3)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与社会,而追求理想或理性的东 西;

(4)向往未来,并为自己设计了美好的生活计划和 改造社会的方案; (5)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关于社会、政治、人生等 方面的理论或思想体系,逐步形成自己的“理念世 界”。 这一阶段的去中心化使儿童从抽象的改造社会转变 为实际的活动家,开始严肃地考虑实际职业和工作, 产生了一种成人感。
第六讲 青少年社会认 知的发展

【内容提要】 社会认知概述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
青少年观点采择的发展变化
青少年的心理理论 青少年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


一、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的对象:人以及人类的事件,是关于人和人 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 具体来讲,社会认知的内容包括: (1)关于他人的行为、心理属性及原因的认知; (2)关于两个体间关系,包括权威、友谊、冲突关系 等的认知;


Elkind (1976)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 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imagnary audience)和个人童 话(personal fable)。 假 想 观 众 : 注 意 获 得 行 为 (attention-getting behavior)——希望被他人注意、觉察,希望自己在舞台 上。 个人童话:青少年自我中心中关于个人独特性的认识。 青少年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关注假想观众的重要性,使 得青少年形成了个体独特感和个体永久性。 个体独特感使得青少年感到没有人了解他们的真正感受 。



对二级信念 (secondary belief) 的认知:对他人关于 另外一个人的信念的推断或认知,实际上也就是对他 人心理活动的递推性思维(recursive thinking)。

二级错误信念任务(Perner & Wimmer, 1985) 约翰和玛丽在公园里玩。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冰淇淋。玛丽 想买冰淇淋,但身上没有带钱。于是她就回家去取钱。约翰 回家去吃午饭,而卖冰淇淋的人则离开公园到学校去了。玛 丽拿着钱往公园走。这时她看见卖冰淇淋的人正往学校里去 。她问卖冰淇淋的人要往哪里去,并说她要跟他去学校买一 块冰淇淋。约翰吃完午饭来到玛丽家。玛丽的母亲告诉他玛 丽去买冰淇淋了。约翰离开玛丽家去找玛丽。 约翰认为玛丽去哪里买冰淇淋。 研究发现,直到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水平1 :儿童不能将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身的愿望区分开来,对权 威持一种盲目崇拜和依赖的态度,在行为上倾向于无条件的服从。
水平 2 :儿童意识到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身愿望之间的冲突,并通 过对权威的单向的服从,消除这种冲突,避免可能的麻烦。 水平 3 :儿童把权威看作拥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或体力优势、全 知全能的人。


去中心化 (decentralism)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 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去中心化 的过程。 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不仅发生在幼儿期,事实上,可以发 生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因此,从自我中心状态到解除 自我中心的过渡是认识在任何发展水平上的特征。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愿望心理理论(desire theory of mind)
愿 望 — 信 念 心 理 理 论 (desire-belief theory of mind)

信 念 — 愿 望 心 理 理 论 (belief-desire theory of mind)
积 极 的 解 释 性 心 理 理 论 (active-interpretive theory of mind)


3. 具体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的表现:不能把感知事件和心理建构区分开来。 不能单独运用自己的知觉进行思考,不能区分什么是知觉, 什么是思维。一些与感知相悖的假设性说法对儿童来说是 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在具体运算阶段的末期,儿童能协调自己的知觉与思维的 关系、知觉内部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事物有了客观的认识。 4. 形式运算阶段 青少年的思维特征: (1)开始把自己看成是与成人平等的; (2)发现并无限崇拜自己新获得的逻辑思维的巨大能量;




个体独特感使青少年觉得自己远离世界上的许多世俗需 要。

为了维持个体独特感,青少年可能精心编造一个充满 幻想的关于自我的故事,把自己沉浸在一个远离现实 的世界里。 个人童话经常表现在青少年的日记里。 事实上,青少年自我中心的某些方面在整个青少年期 都存在,甚至在整个成人期也存在。 Singer 认为,自我中心主义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即 使是成人,也倾向于过高地估价别人对自己的思想、 行为、财产等的兴趣和反应。 青少年与成人的区别仅在于:成人把自己看成是淋浴 间的话剧明星,而青少年则认为自己是卧室里的摇滚 歌星。


社会认知能力并非只是一般认知能力的一种简单的表现或 反映,同时两者的发展也不是完全平行的。
加德纳把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看 作智力的一种。


二、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
(一)自我中心的含义 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 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 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对象上。 (二)去自我中心


(3)关于群体内关系,包括社会角色和社会结构的认 知;
(4)关于诸如感知、愿望、意图、信念、伪装、思维 及知识等心理状态的概念。


(二)社会性知识与非社会性知识的区别


1. 客体特性
(1)静态性——易变性 2. 知觉者的特性 (1)相互主观性 (2)因果归属 (3)自我中心的评价 3. 人类行为的随意性 4. 两类客体的活动原则不同 (三)社会认知能力与智力的关系 (2)变化的动力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