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常用规范(截止2015年12月31日)
地铁设计规范规范(终稿)

1 总则1.0.1 为使地铁设计做到安全、可靠、适用、经济和技术先进,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钢轮钢轨系统的地铁新建工程设计。
改建、扩建和最高运行速度超过100km/h的地铁工程,以及其它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相似工程的设计,可参照执行。
1.0.3地铁工程设计,必须符合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0.4 地铁工程在满足本系统的安全、功能、环境需求的前提下,人防要求可由城市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0.5 地铁工程的设计年限应分初期、近期、远期三期。
初期按建成通车后第3年要求设计,近期按第10年要求设计,远期按第25年要求设计。
1.0.6 地铁工程的建设规模、设备容量,以及车辆段和停车场等的用地面积,应按预测的远期客流量和列车通过能力确定。
对于可分期建设的工程和配置的设备,应考虑分期扩建和增设。
1.0.7 地铁的主体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1.0.8 地铁线路应为右侧行车的双线线路,并应采用1435mm标准轨距。
1.0.9地铁线路必须为全封闭型式,并宜采用高密度、短编组组织运行。
远期设计行车最大通过能力宜采用每小时40对列车,但不应少于30对列车。
1.0.10 初期、近期和远期列车编组的车辆数,应分别根据预测的初期、近期和远期客流量、车辆定员数和设定的行车密度确定。
车辆定员数为车辆座位数和空余面积上站立的乘客数之和。
车厢空余面积定员数宜按每平方米站立6名乘客计算。
1.0.11 地铁车辆段设置应根据线网规划统一考虑。
按具体情况可以一条线路设一座车辆段或几条线路合建一座车辆段。
当一条线路长度超过20km时,可根据运营需要,在适当位置增设停车场。
1.0.12 地铁各线路之间,以及地铁与其它轨道交通线路相交处的换乘,应采用便捷换乘方式。
地铁与其它常规地面公共交通的换乘,宜作方便换乘的统一规划。
1.0.13设计地铁浅埋、高架及地面线路时,应采取降低噪声、减少振动和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使之符合国家现行的城市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地方标准。
该规范与国标和世界其他城市相关标准比较,注重“人文、绿色、科技”三大理念,落实“安全型、服务型、环境友好型、节能型、快捷高效型、网络化、国产化、标准化”等八项要求,可操作性强,并且在通风、空调与采暖、供电系统、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系统、运营组织、车辆、线路、轨道、防灾、环境保护、节能等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较好的体现了北京特色。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1)车辆自重、载重与容积。
车辆构造速度。
车辆构造速度是指安全及结构强度所允许的车辆最高行驶速度。
(3)轴重。
轴重是指车辆在某运行速度范围内一根轴允许负担的包括轮对自身重量在内的最大总质量。
(4)通过最小曲线半径。
通过最小曲线半径与转向架的类型及设计有关。
(5)最大起动加速度。
最大起动加速度包括平均起动加速度和最大制动减速度。
(6)制动形式。
制动形式包括摩擦制动、再生制动、电阻制动和磁车轨制动等形式。
(7)轴配置或轴列数。
例如,四轴动车般设两台动力转向架:六轴单绞轻轨车-般两端为动力转向架,中间为非动力转向架。
(8)供电电压、最大网电流、牵引电机功率。
(9)座席数及每平方米地板面积站立人数或载客量(座位载客量、定员载客量、超员)。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是指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计过程中,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效率和舒适性,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一份1000字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一、总则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计应遵循人性化、安全、环保、经济、便捷的原则,满足人民群众乘坐需求。
2. 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无缝衔接,实现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3. 设计应参考国家和行业有关规范和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二、线路设计1. 线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地形、道路交通组织以及人口分布等因素,确定最佳线路走向和位置。
2. 设计应考虑轨道交通线路与城市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衔接,确保方便换乘和多式联运。
3. 轨道交通线路应尽量减少弯道和坡度,确保列车行车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三、车辆和设备设计1. 轨道交通车辆应具备良好的车辆性能和安全性能,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安全。
2. 车辆的设计应考虑人性化,包括座位、扶手、站站间距离、车门位置等,以提高乘客的舒适感。
3. 设备的选择应考虑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维护成本等因素,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四、车站设计1. 车站设计应满足乘客候车、进站、出站、换乘和安全疏散等需求,确保乘客的方便、舒适和安全。
2. 设计应考虑车站的综合利用效益,如商业功能、文化设施等,提高车站的附加值。
3. 车站内设施配置应合理,包括售票机、自动售货机、洗手间等,方便乘客使用。
五、安全设施设计1. 设计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标准要求,包括列车防火、紧急疏散、防护措施等。
2. 设计应考虑乘客安全意识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安全警示标识、乘车提示等。
3. 设计应有相应的紧急救援预案,确保应急事件的处理和乘客的安全。
六、信号与通信设计1. 信号与通信系统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和调度需求,确保列车的正常运行和行车安全。
2. 设计应考虑信号与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性和扩展性,确保与其他交通系统的协调配合。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是指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过程中,为了确保行车安全、乘客舒适以及城市道路与轨道交通的衔接等方面的问题,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
一、基本要求:1. 安全性:在设计中必须考虑乘客和行车人员的安全,包括站台、车辆、信号系统的安全性能设计。
2. 设备性能:设计中要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备性能能够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包括列车的速度、载客量、智能化程度等。
3. 车站设计:车站设计要满足乘客上下车、转乘、舒适度等要求,能够适应城市的交通量和需求。
4. 线路设计:线路要根据市区交通的需求合理设计,考虑车站的布置、转弯半径、轨道的高度和道口等问题。
5. 环境影响:设计中要考虑轨道交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噪音、振动、电磁辐射等。
二、设计规范:1. 站台宽度:站台宽度应根据预计的最大客流量和列车长度来确定,确保乘客上下车时能够顺畅通行。
2. 车站出入口:车站应设置合理的出入口,方便乘客进出站,并与周围道路和人流衔接良好。
3. 乘客舒适度:车站内应提供足够的座椅、候车区域和站台遮阳设施,以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4. 轨道高度:轨道高度应考虑到乘客上下车的便利性,同时也要防止与路面交通的冲突。
5. 信号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应配备先进的信号系统,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6. 车辆安全性:车辆应具备必要的安全标识和设备,如紧急疏散装置、防火设备等,确保乘客的安全。
7. 停车场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应配备合理的停车场,方便乘客驾车转乘或者停车出行。
8. 环境保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应注重环境保护,采用节能减排的设备和技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三、设计流程:1. 建立需求: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规划,确定轨道交通系统的规模和功能。
2. 方案设计:根据需求,设计出合理的线路方案、车站布置、信号系统等。
3. 技术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评估,确保其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和安全性能。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技术规程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技术规程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桥梁作为城市
轨道交通线路的重要设施,承担重要的承载和连接作用。
因此,制定
和遵守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技术规程是确保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稳定
的关键。
二、桥梁结构设计
1.桥梁结构设计要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考虑到轨道交通列
车的荷载特点和速度要求。
2.桥梁结构要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轨道交通列车的运
行要求。
3.桥梁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抗震和抗风等自然灾害因素,确保桥
梁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
三、桥梁施工
1.桥梁施工要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
2.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周围环境和交通秩序,确保施工安全。
3.施工完成后要进行结构验收和质量检测,确保桥梁结构的安全可靠。
四、桥梁维护与管理
1.桥梁的定期检查和维护是保障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的重要环节。
2.桥梁的管理要建立科学的档案和维修记录,及时处理桥梁存在的问题。
3.对于老化严重的桥梁,要及时进行修复或加固,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
五、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技术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是保障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严格执行规程,确保桥梁的设计、施工、维护与管理环节都符合相关要求,能够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高效运行,为城市交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各相关单位和人员认真遵守规程,共同努力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工程的健康发展。
各种桥梁规范

各种桥梁规范篇一:2015桥梁规范修订说明JTG D60-2015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主要修订内容介绍重大提醒:《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2015年9月9日发布,2015年12月1日起实施。
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于2004年颁布实施。
近几年的实践应用表明,规范总体上能够满足我国公路桥涵建设的需要,但随着我国公路运营状况、桥涵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发展和变化,也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的适应性问题日渐突出;设计使用年限、耐久性设计、全寿命设计、风险评估、桥梁运营期结构安全监测等新方法、新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工程设计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了吸纳近年来的成熟经验和科研成果,提高规范的适应性,促进公路桥梁科学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2009年下达了《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的修编任务。
在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吸取了已有的成熟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并且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
在规范条文初稿编写完成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
总体而言,本规范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修订:1) 增加了桥涵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要求;2) 完善了极限状态的设计理论和方法;3) 改进了作用组合分类及计算方法;4) 调整了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5) 增加、完善了各种作用标准值的计算规定;6) 完善了有关桥涵总体设计、环境保护、交通安全保障工程等的相关规定;7) 增加了桥涵风险评估和安全监测的相关规定。
为了清晰地说明本规范的具体修订内容,现将主要修订内容的确定理由及作用和影响分章节论述如下。
1第1章总则1)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修改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
长期以来,公路桥涵设计都遵循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这是与我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
《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条文说明

《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条文说明本条文说明系对重点条文的编写依据、存在的问题以及执行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等予以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为了减少篇幅,只列条文号,未抄录原条文。
1 总则1.0.1 本条是编制本标准的宗旨和原则,以统一贵州省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方法、程序和原则,达到确保工程质量的目的。
本标准适用于施工质量的验收,设计和使用中的质量问题不属于本标准的范畴。
1.0.2 本条明确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同时,考虑到新工法、新材料等的发展和应用,明确了本标准中未涵盖的内容,应按国家、行业及地方的有效标准执行。
1.0.3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8月25日发布的《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380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均对工程质量负有责任。
1.0.4 本条强调了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要求其应能反映工程质量状况,这就要求取样具有代表性,检测单位及检测人员应符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管理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并能负相应的责任。
1.0.5 本条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实施过程中,在施工合同、设计技术文件等方面对质量的要求应不得低于本标准要求。
1.0.6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于2014年5月1日开始施行,其中对监控量测有很明确的规定,本标准执行该规范的相关要求,在标准中不再进行规定。
1.0.7 本条明确了各专业接口之间的协调问题。
1.0.8 本条明确了本标准与国家标准的协调问题。
在执行本标准的同时,应符合国家标准。
本标准对部分新的结构形式可能未能涵盖,未涵盖部分,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 术语本节对本标准中涉及到的主要术语做了解释。
381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本部份主要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及《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T50299-2018)中的相关规定编写。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常用规范(截止2015年12月31日)

序号规范名称有效版本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13-160号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5《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20146《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7《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GB50458-20088《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 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11《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200212《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13《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14《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4-20051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2009版)TB10002.5-20051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17《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18《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1319《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20《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2-200521《铁路结合梁设计规定》TBJ 24-8922《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GB50917-20132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 D64-01-2015 2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2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26《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27《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0063-20072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29《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30《市政工程勘查规范》CJJ56-20123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32《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083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34《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35《铁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TB/T2331-201336《铁路桥梁球形支座》TB/T3320-201337《桥梁球型支座》GB/T17955-200938《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盆式支座》CJ/T464-201439《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球型钢支座》CJ/T482-201540《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4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42《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GB/T1499.3-2010 43《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GB/T20065-20064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45《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200446《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4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联结器》GB/T14370-200748《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TB/T3193-200849《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50《桥梁用结构钢》GB/T714-20155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52《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10433-200253《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54《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201155《铁路钢桥高强度螺栓连接施工规定》TBJ214-9256《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57《无损检测 焊缝磁粉检测》JB/T6061-2007铁路桥涵规范的修订内容见铁道部、铁总相关文件(一)设计规范(截止2015年12月31日)拉索、缆索、冷铸镦头锚、索鞍、索夹等材料规范不在此列表中(截止2015年12月31日)58《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GB/T15822-200559《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11345-201360《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201261《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5-200162《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 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 第1部分》GBT8923.1-201163《铁路钢桥保护涂装及涂料供货技术条件》TB/T1527-201164《铁路钢桥制造规范》Q/CR9211-201565《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GB/T985.1-200866《埋弧焊的推荐坡口》GB/T985.2-200867《焊缝符号表示方法》GB/T324-20086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等GB/T1228~1231-200669《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70《铁路桥梁钻孔桩施工技术规程》Q/CR 9212-201571《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技术指南》TZ323-201072《铁路混凝土梁支架法现浇施工技术规程》TB10110-201173《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指南》TZ324-201074《铁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管道压浆技术条件》TB/T3192-20087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76《铁路混凝土工程钢筋机械连接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10-041号7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78《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3-201579《铁路桥梁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80《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81《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82《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83《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199484《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TB10426-200485《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静载弯曲试验方法及评定标准》TB/T2092-200386《铁路架桥机架梁暂行规程》铁建设2006-181号87《铁路混凝土桥面防水层技术条件》TB/T2965-201188《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TB10015-201289《铁路混凝土》TB/T3275-201190《铁路混凝土梁配件多元合金共渗防腐技术条件》TB/T3274-20119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92《公路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9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9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95《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96《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39-201097《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98《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99《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69-2009100《钢筋阻锈剂应用技术规程》JGJ/T192-2009101《钢筋阻锈剂应用技术规程》YBT9231-2009102《钢纤维混凝土》JG/T472-2015103《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2010104《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21120-2007除遵循以上国家、部颁行业标准、规范外,尚应满足项目所在地相关的地方标准、规范、文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规范名称有效版本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13-160号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5《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2014
6《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7《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GB50458-2008
8《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
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 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11《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2002
12《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13《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
14《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4-2005
1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2009版)TB10002.5-2005
1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17《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
18《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13
19《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20《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2-2005
21《铁路结合梁设计规定》TBJ 24-89
22《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GB50917-2013
2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 D64-01-2015 2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
2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26《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27《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0063-2007
2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29《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
30《市政工程勘查规范》CJJ56-2012
3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32《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08
3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34《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
35《铁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TB/T2331-2013
36《铁路桥梁球形支座》TB/T3320-2013
37《桥梁球型支座》GB/T17955-2009
38《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盆式支座》CJ/T464-2014
39《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球型钢支座》CJ/T482-2015
40《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
4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42《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GB/T1499.3-2010 43《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GB/T20065-2006
4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
45《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2004
46《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
4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联结器》GB/T14370-2007
48《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TB/T3193-2008
49《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
50《桥梁用结构钢》GB/T714-2015
5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
52《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10433-2002
53《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
54《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2011
55《铁路钢桥高强度螺栓连接施工规定》TBJ214-92
56《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
57《无损检测 焊缝磁粉检测》JB/T6061-2007铁路桥涵规范的修订内容见铁道部、铁总相关文件
(一)设计规范
(截止2015年12月31日)
拉索、缆索、冷铸
镦头锚、索鞍、索
夹等材料规范不在
此列表中
(截止2015年12月31日)
58《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GB/T15822-200559《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11345-201360《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755-201261《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5-200162《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 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 第1部分》GBT8923.1-201163《铁路钢桥保护涂装及涂料供货技术条件》TB/T1527-201164《铁路钢桥制造规范》
Q/CR9211-201565《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GB/T985.1-200866《埋弧焊的推荐坡口》GB/T985.2-200867《焊缝符号表示方法》
GB/T324-2008
6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等GB/T1228~1231-200669《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
70《铁路桥梁钻孔桩施工技术规程》Q/CR 9212-201571《铁路移动模架制梁施工技术指南》
TZ323-201072《铁路混凝土梁支架法现浇施工技术规程》
TB10110-201173《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指南》TZ324-201074《铁路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管道压浆技术条件》TB/T3192-20087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建设2010-241号76《铁路混凝土工程钢筋机械连接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10-041号7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107-201078《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3-201579《铁路桥梁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80《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81《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82《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83《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TB10425-199484《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
TB10426-200485《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静载弯曲试验方法及评定标准》TB/T2092-200386《铁路架桥机架梁暂行规程》
铁建设2006-181号87《铁路混凝土桥面防水层技术条件》TB/T2965-201188《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TB10015-201289《铁路混凝土》
TB/T3275-201190《铁路混凝土梁配件多元合金共渗防腐技术条件》TB/T3274-20119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1592《公路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9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9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95《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CJJ166-201196《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39-201097《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200998《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99《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69-2009100《钢筋阻锈剂应用技术规程》JGJ/T192-2009101《钢筋阻锈剂应用技术规程》YBT9231-2009102《钢纤维混凝土》
JG/T472-2015103《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T221-2010104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
GB/T21120-2007
除遵循以上国家、部颁行业标准、规范外,尚应满足项目所在地相关的地方标准、规范、文件等。
(二)相关参考规范、规程
新版即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