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2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生生互动:分组讨论、实验探究、互相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3.课后交流:利用线上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教师及时解答,巩固课堂所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电路现象,如电灯的开关,引发学生对电流和电路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开关可以控制电灯的亮与灭?”、“电流是如何在电路中流动的?”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学生对电流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分析复杂电路图时,学生可能感到困惑。
3.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流概念。
2.搭建模型,逐步引导学生分析电路图,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3.加强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安全有序。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3.知识拓展:讲解电路的组成、种类,以及电路图的认识,通过示例电路图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电路的分析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课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巩固电流和电路的基本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复杂电路图,找出其中的电流路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2 电流和电路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电流和电路》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初中电学的基础。
本节内容包括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部分,其中电流概念十分抽象,电流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电压、电阻,乃至后续的欧姆定律的学习,属本节内容难点,教材在本章第一节通过若干实验对自由电荷和自由电荷运动等内容作了初步介绍,为学生了解电流概念做了铺垫。
为降低学习梯度,教材回避了以往教科书中规定的电流方向与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电流”的学习中侧重其应用,而不拘泥于那些难于理解的物理学概念。
另外,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知识也要求“知道电流,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所以,教材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而是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个“想想做做”等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和动脑中认识理解电流电路知识,学会电路元件符号和规范的电路图画法,从而有效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学习者分析初二学生对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多数是基于从前科学课等课程的零碎认识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对“电流和电路”的认识更是不明确不具体。
初中生正处于心智的迅速成长阶段,对新知识、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电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有一定的胆怯,而且他们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因此需要创设情境,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策略根据对教材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是: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将学生已有的认知从生活经验上升为学科知识,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学习任务。
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探究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层层递进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以夜景图片为情景,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然后通过连续四个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分组进行实验:先组织学生“想想做做”,让小灯泡发光,获得“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形成”的知识;然后通过让LED 灯发光的分组实验获得“电流具有方向性”的结论。
1109李丽娟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
➢电学计算、 删改线的基础;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4、专题:电路的识别、连接与设计 ③设计:
4课时
教室灯(拆灯管)、楼道灯(2)。必须地!!
教学理念: ➢重点是动手;
➢情景、实验破 发难点;
➢动手动脑是好 资源啊!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5、§5.4 电流的强弱
1课时
教学理念: ➢物理概念教学; ➢通识教育;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2、§5.2 电流和电路
1.5课时
教学理念:
➢打好基础必 须地! ➢慢!细! ➢一步一步!
➢ ③符号、电路图:
观察手电筒(塑料壳、铁壳), 并 画出电路图(动手动脑)
画出两个小灯泡都发光的电路图, 并标出电流的方向;
(为下一节做准备)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3、§5.3 串联和并联
1课时
√
课时分配建议
1、§6.1 电压
1课时
2、§6.2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1课时
3、专题: 含表电路的分析
1课时
4、§6.3 电阻
1课时
5、§6.4 变阻器
1课时
6、复习课
1课时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1、§6.1 电压
1课时
教学理念:
➢体现一些科学的 研究方法;
➢进行一些物理学 史的教育;
①“电压”概念的建立
[演示]
教学理念:
➢还是实验引发学 生的思考;
导体和绝缘体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2、§5.2 电流和电路
1.5课时
教学理念:
➢不是讲明白,是 自己“看”明白;
➢ ①电流: 连几个基本电路,小灯泡(亮)、 电铃(响)、电动机(动)。。。 看看灯泡的结构; 理解电流:“冬锻”与“400m跑”
电流和电路 说课稿--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结合我校“五一一五”有效课堂模式,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电,电学已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电流电路》这一章的学习为后续课程中《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内容中掌握电路的连接方法也为接下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及电流的测量等知识做好铺垫,总之,本节内容的学习是整个电学部分的基本功。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第一次认识电学物理量---电流、第一次连接电路、第一次画电路图,学习过程中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因此,不论是从知识结构的衔接上,还是学生自身发展上看,本节内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连接电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安全操作意识○2通过画电路图,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学会总结规律针对以上情感目标,我制定如下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了解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3通过动手实验,认识通路、断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4结合小灯泡、电子门铃等电路的实际连接,掌握按实物电路画出对应的电路图的方法。
结合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我确定如下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总结出规律的方法,知道用电路图可以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地概括表达出来。
3、教学重、难点电流和电路的概念不但贯穿电学部分的始终,而且是本章的核心,电路的连接是初中学生实验操作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能否会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电学各章的学习,因此,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是本节的重点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第一次连接电路,第一次画电路图,不容易正确、规范的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因此,学会根据实物图画对应的电路图以及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是本节课的难点二、教学设计1、教学理念○1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情况,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内容,老师坚决不插手,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老师坚决不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2《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课后作业的布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我会布置以下作业:首先,要求学生复习课堂笔记,加深对电流和电路知识的理解。其次,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如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探究电流表的使用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安全,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我所教授的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的兴趣。在认知水平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然而,由于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兴趣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学习动力、注意力不集中等。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例如,在实验操作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此外,我还会在课堂上适时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互动方式,我相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电流和电路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实验,如制作小电路、探究电流的奥秘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电流和电路教案范文
电流和电路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解的是电流和电路的概念,电流的大小、方向,以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流的概念和电路的组成,了解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电流的概念和电路的组成;(2)学会计算电路中电流的大小;(3)掌握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观察、实验和探究的方法;(2)个别、小组、全体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2)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学习电流的概念和电路的组成;2.学习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3.掌握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1.学习电路中电流的大小;2.掌握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2.展示法引入新概念:通过实物或模型展示一个简单电路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是否存在电流的流动,并引入电流的概念。
3.比较法引入新概念:通过对比实物和模型展示的电路,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并引入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4.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自己组装电路并测量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电流的理解。
5.讲解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电流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6.引入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概念:通过实物和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组成和特点。
7.计算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总电流和分支电流: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8.小结与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9.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电流和电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物理-八年级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八年级物理第七章节《电流和电路》,主要内容包括:1.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公式。
3. 电阻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4. 电阻与电流的关系及欧姆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5. 介绍了简单的直流电路、变阻器及伏安表的使用等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与概念,掌握并列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电路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2. 掌握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3. 了解电阻的概念和测量方法;4. 理解电阻与电流的关系及欧姆定律的表述和应用;5. 了解简单的直流电路、变阻器及伏安表的使用等知识。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与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 掌握并列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2. 理解电阻与电流的关系及欧姆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掌握串并联电路问题中的交叉分析方法。
2. 理解伏安特性曲线及伏安表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首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对电路基本概念的全面认识。
2. 合作学习法:在学生掌握了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知识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知识传递法: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通过举实例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2《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
1.课堂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1.电路图绘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或合作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2.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电路连接实验,测量电流和电压,验证电路原理。
3.问答练习:设计一些关于电流和电路的问题,让学生书面或口头回答,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4.小组讨论:针对一些复杂的电路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四)总结反馈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电流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路元件的作用和特点。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区别。
2.教学难点:
-电流的形成和作用原理。
。
3.问答教学: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实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问答教学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合作学习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设置梯度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电流和电路的概念。
5.对学生的进步和成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说课稿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说课稿(共含12篇),欢迎阅读! 篇1: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说课稿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说课稿电流是初中物理电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以后学习电压,电流,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电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内容,下面整理了初中物理电流和电路说课稿,希望对您有帮助~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电流和电路》。
一. 教材分析《电流和电路》是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学好电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教学,从前后联系来看,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电荷的知识后,可以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而在本节课里学生要知道电流的形成和方向规定,电路的构成,能规范地画出电路图和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为后面的电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学生对“电”并不陌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但由于电是摸不着,看不到的,所以学生对“电”还是感到非常神秘,这为教师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前提;同时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连接过电路,再加上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在连接电路、理解电流的形成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使用多媒体来辅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2)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的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3)能辨别通路、短路和开路(断路),并能说出短路的危害2.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让学生从现象中分析问题,总结规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电路连接、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通过对电池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2节《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2.内容精炼:板书将只包含最关键的知识点,避免冗长的文字,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抓住重点。
3.风格简洁:板书将采用清晰的字体和简洁的图示,避免复杂的装饰和花哨的字体,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阅读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2节《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这一节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电流的形成、电路的连接等知识点。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电流的形成、电路的连接方式、电源的作用、用电器的使用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电流的产生原理,掌握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电路图的绘制和分析感到困难,以及部分学生对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理解不深。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和练习机会,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来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4.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1109李丽娟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51页PPT
√
课时分配建议
1、§5.1 电荷
1.5课时
2、§5.2 电流和பைடு நூலகம்路
1.5课时
3、§5.3 串联和并联
1课时
4、专题:电路的识别、连接与设计 4课时
5、§5.4 电流的强弱
1课时
6、§5.5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课时
7、复习课
1课时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1、§5.1 电荷
①电流强度: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定义式; 4、单位;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5、§5.4 电流的强弱
1课时
教学理念: ➢测量工具; ➢通识教育;
1.5课时
教学理念: ➢从原理引出;
④验电器:
[演示] 从静电感应起电机+验电羽; -----到金属箔验电器;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1、§5.1 电荷
教学理念: ➢预知后事如 何。。。。; ➢体验、经历 “电”;
1.5课时
⑤回味无穷:
[演示] 橡胶棒+轻质小球; 触电盒;
1课时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1、§5.1 电荷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4、专题:电路的识别、连接与设计 4课时
①识别:
教学理念: ➢技能---熟能 生巧; ➢搭小台阶;
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 值得推荐;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4、专题:电路的识别、连接与设计 4课时
①识别:一个经典电路 [演示、分组]
教学理念: ➢一定一定要 动手try-try; ➢题与实验相 结合;
1109李丽娟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文档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一、新旧教材对比(一)教材顺序的变化旧教材将《电流和电路》安排在八年上的最后一章,这样的设计使得这一章与电学的其他章节被间隔开,在八年级第二学期讲解电学的电压、电阻部分时,还要对该章节进行适当的复习回顾,增加了重复劳动和课时浪费。
另外在第一节《电荷》部分,需要在初步了解原子核式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物体带电的实质和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在没有任何的铺垫的前提下,就将微观的知识抛给学生,其实相应的结论很多学生就只能是死记硬背下来。
新教材将电学部分回归到九年级,使《电流和电路》这一章与电学的其他部分紧密衔接,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同样是学习第一节的《两种电荷》,由于学生在第十三章的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一节中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作为铺垫,学生在用微观的角度了解物体带电的实质和不同材料导电性的不同时就会感觉轻松多了。
(二)教材内容的变化第一节《两种电荷》1、新教材只提到元电荷的大小,删掉了元电荷的的定义及表示符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2、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时,先用橡胶棒将带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连接,再用金属棒代替橡胶棒重复试验。
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第二节《电流和短路》补充了通路、断路、短路的内容。
旧版教材中关于断路和短路的内容位于第七章第四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这一节,新版教材将他补充到《电流和电路》这一节,且增加了用电器短路的知识,并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说明,使电路这部分内容充实、完整。
第三节《串联和并联》新版教材不再让学生先探究两种电路的电路图的画法,而是结合实物图和电路图直接给出串、并联的的定义,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练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在学生实验中明确提出改变开关位置,观察开关的控制作用,并用箭头标注出电路闭合时的电流方向。
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避免学生在设计电路图时由于没有头绪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
还是要先看看教参!!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八上) 还是要 Nhomakorabea看看教参!!
再来把握“最低”要求!!
知识点 导体和绝缘体 分 项 细 目 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1.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基本作用 电 路 2.通路、断路、短路及短路的危害 3.常见电路元件符号 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电流的形成 2.电流的方向 3.电流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考试目标 了解 理解 √ √ √ √ √ √ √ √
一个大格 一个小格 量程 0.2A 0.02A 0.6A “—”“0.6” 1A 0.1A 3A “—”“3”
电流表使用方法
A
A
A A A A
B
串联接入;注意量程;
正入负出;严禁短路;
6、§5.5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课时
教学理念: 重点是思考与讨论! ①设计(电路图、三 块表、灯泡的规格、 增加实验的次数。。) ②探究(亮度); 养好习惯、备战考 试的主阵地;
3、§5.3 串联和并联
教学理念: 重在理解、 体会! 以后还得再 讨论!
1课时
①放开手让同学们去探究,并 自己总结,; ②生活中的电路: 学生的难点; 考试的热点; 实际连接的其中一个特点;
(11 北京中考 )某种电脑键盘清洁器有两个开 关,开关S1只控制照明用的小灯泡L,开关S2只 控制吸尘用的电动机M。在图5所示的四个电路 图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一)引入
(二)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三)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四)实验评估,联系实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引入
《电流和电路》参考教案1.doc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木节课为人教社《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内容。
2)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属于电学基础知识。
从教材地位上讲是电路的入门知识。
电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是学习的难点,过去是放在力学学习Z后。
但是“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特别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培养目标上走向多元化。
因此教材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是能够接受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 这些知识跟生活很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操作的,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兴趣。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是本章的核心。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②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③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屯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认识电路元件,并动手组装简单电路。
②用电路元件的符号画出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动脑动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电现象,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所学过的屯源、开关和用电器。
4)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电流和电路的概念不但贯穿电学部分的始终,而且是本章的核心,电路的连接是初中学生实骑操作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这些知识跟生活很贴近,而且很有用。
难点;屯流的形成。
画电路图。
电流是导体屮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它摸不着,看不到,应通过可感知到的现象来获得不可直接感受的信息。
二、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从具体形彖思维向抽彖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來支持,教学中应予重视。
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初中生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需要教师的帮助。
教案及教学分析第2节 电流和电路
第2节电流和电路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电流知道电流形成的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2.电路和电路图认识电源和电路元件符号,知道电路的组成,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3.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过实验认识断路、短路和通路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演示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彩灯,我想请同学们帮个忙,让它们也亮起来,美化美化教室,好不好?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两点哟展示:绝不允许将导线直接连在电池的两端!开关在接入电路时要断开!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有的组能够使彩灯亮起来,有的组不能使灯泡亮起来,这是为什么?其中的原因在哪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电流活动1:展示导课中的问题,让学生出示小彩灯亮起来的电路、小彩灯不亮起来的电路.分析讨论其原因。
归纳总结:小彩灯发光说明有电流通过,不发光说明没有电流通过。
活动2:观看电流形成的视频,让学生从中明确,电流形成的原因。
归纳总结:(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活动3:根据上面的两个活动,学生交流讨论要想得到持续电流的话,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归纳总结:整个电路是一个通路,电路中必须有电源。
探究点二电路活动1:刚才同学们连接的就是一个简单的完整电路,(老师出示电教板)闭合开关后,灯泡会发光的,那么,你认为要构成一个完整电路,必须要有哪几个要素呢?归纳总结:一个基本的电路组成包括用电器、电源、开关、导线。
活动2:根据桌面上的器材,再连接一个基本的电路,自己验证一下各部分在电路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归纳总结: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导线形成电流流经的路径开关控制电流的有、无活动3:展示在活动1中,各组同学连接电路的情况,分析其电路的完整情况.从同学们所通路灯泡发光灯泡不发光断路短路归纳总结:通路:用电器能够正常工作的电路;断路:电路中某处切断,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短路:直接用导线将电源的正、负连接起来,这种情况短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
一、新旧教材对比
(一)教材顺序的变化
旧教材将《电流和电路》安排在八年上的最后一章,这样的设计使得这一章与电学的其他章节被间隔开,在八年级第二学期讲解电学的电压、电阻部分时,还要对该章节进行适当的复习回顾,增加了重复劳动和课时浪费。
另外在第一节《电荷》部分,需要在初步了解原子核式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物体带电的实质和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在没有任何的铺垫的前提下,就将微观的知识抛给学生,其实相应的结论很多学生就只能是死记硬背下来。
新教材将电学部分回归到九年级,使《电流和电路》这一章与电学的其他部分紧密衔接,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同样是学习第一节的《两种电荷》,由于学生在第十三章的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一节中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作为铺垫,学生在用微观的角度了解物体带电的实质和不同材料导电性的不同时就会感觉轻松多了。
(二)教材内容的变化
第一节《两种电荷》
1、新教材只提到元电荷的大小,删掉了元电荷的的定义及表示符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2、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时,先用橡胶棒将带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连接,再用金属棒代替橡胶棒重复试验。
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第二节《电流和短路》
补充了通路、断路、短路的内容。
旧版教材中关于断路和短路的内容位于第七章第四节《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这一节,新版教材将他补充到《电流和电路》这一节,且增加了用电器短路的知识,并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说明,使电路这部分内容充实、完整。
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新版教材不再让学生先探究两种电路的电路图的画法,而是结合实物图和电路图直接给出串、并联的的定义,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练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在学生实验中明确提出改变开关位置,观察开关的控制作用,并用箭头标注出电路闭合时的电流方向。
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避免学生在设计电路图时由于没有头绪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第四节《电流的测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练习利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所以将课题由《电流的强弱》更名为《电流的测量》。
在练习使用电流表的实验中,分成电流表的连接和电流表的读数两大部分,这样的设计比旧版教材将电流表的使用拆成“怎样连接电流表”和“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更具有条理性。
在电流表的连接这一部分明确了电流表使用的四条规则,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在实验中布置学生改变电流表在电路中的位置,观察电流的变化,这样的设计为下一节研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设了铺垫。
新版教材将旧版教材中第三节《串联和并联》中科学世界中心电图这部分内容调整到了《电流的测量》这一节,内容安排更合理。
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主要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新版教材中探究部分,没有将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在教材中明确提出,版面的设计更简洁、突出重点。
二、课程标准要求的对比:
(一)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知道电流。
4、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说
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5、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6、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二)2001版课程标准要求:
1、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
(三)对比分析
1、增加了“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增加了“知道电流。
”;增加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
这样的调整既是应学习需要,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
型。
”调整到这一章的说明:
在旧版教材中,对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的讲解是放在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的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中的,而后与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衔接。
所以在旧教材中可以将对原子核式结构的认识放在第十一章。
而在新版教材中第六章《质量和密度》一章中根本没有涉及分子和原子的内容,在第十三章《内能》的第一节《分子热运动》中也只是涉及到了分子没有谈到原子,所以将这部分要求放在了第十五章。
三、本章地位和作用
电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能否学会画电路图、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将直接影响后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四、本章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建议
第一节两种电荷
1、教学目标: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用电器的原理;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3、教学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演示摩擦起电的实验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为了增加实验成功的几率,要使用干净的毛皮和丝绸,如果天气晴朗可以将实验器材放在阳光下嗮一小时左右,若是遇到阴雨天,也可以使用电吹风用热风吹一吹。
为了避免手上的汗液影响实验效果,可以戴上干燥的胶皮手套或是在手上套上塑料袋。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1、教学目标: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
和用电器的
作用;能画出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认识通路、断路和短路;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连接简单短路;会读、会画简单电路图。
难点:根据实物连接图画电路图。
3、 教学建议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学习连接电路;第一次学习画电路元件符号;第一次学习画
简单的电路图。
因此要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
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待连接好电路,认真检查无误后进行试触,最后方可闭合开关。
画电路图注意事项:导线横平竖直;导线不能交叉;电路元件不能画在电路拐弯处。
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1、教学目标: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会连接简单的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难点:会连接、识别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教学建议
学会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会识别电路是学习电路连接和电路计算的基础,对于电路的识别要紧紧抓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而不应单从形状上去分析。
识别串并联电路的四种方法:
1.使用定义法识别串并联电路
若电路中的各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则电路为串联电路,若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连”并列地连在电路两点之间,则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2.使用电流流向法识别串并联电路
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出发,沿电流流向,分析电流通过的路径。
若只有一条路径通过所有的用电器,则这个电路是串联的(如图l 所示);若电流在某处分支,又在另一处汇合,则分支处到汇合处之间的电路是并联的(如图2所示)。
电流流向法是电路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3.使用节点法识别串并联电路
节点法:就是在识别电路的过程中,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电源、用电器等,导线两端点均可以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
以图丙为例,具体方法:先在图中各接点处用字母表示出来,如图5所示。
由“节点法”可知,导线的a端和c端看成一个点,导线的b端和d端看成一个点,这样L1、L2和L3的一端重合为一个点,另一端重合为另一个点,由此可知,该电路有三条支路,并由“电流流向法”可知,电流分三条叉,因此这个电路是三盏电灯的并联,等效电路如下图所示。
4. 使用拆除法识别串并联电路
拆除法的原理就是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相影响,拆除任何一个用电器,其他用电器中就没有电流了;而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拆除任何一个或几个用电器,都不会影响其他用电器。
识别电路无论用什么方法都需要学生在加强练习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识别电路的技巧。
第四节电流的测量
1、教学目标: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电器工作时的电流值;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认识电流表的路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2、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难点: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教学目标: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
电流;学会分
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