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复习:科举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进士都成为天子门生 三甲 : 赐进士及第 赐进士出身 赐同进士出身
• 宋代: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 帝亲策,三年一考。
殿试放榜
一甲: 进士及第
二甲: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宋代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是作为榜首 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宋朝
• 强化殿试 • 严格考试 • 多年一考(3---5年) • 增加录取名额 • 科考后直接授官
• 据历史记载,洪武三十年的会试考试中, 入格的51名进士全是南方举人;北方举人 攻击主考官舞弊,明太祖亲自阅卷,新钦 定了61为进士,全为北方人。
平衡各方势力:地区矛盾(南北矛盾)、 阶层矛盾(士族和庶族)
然九品中正之弊,致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 而平民与贵族乃得均享政权,是亦未始无关于 国家社会之进化。
由童生参加考试,州县长官主考,中试称生 员,秀才、秀士,取得府县学校的学生资格。 乡试:
乡试又称大比,中者称举人。8月中旬举行, 又称秋闱,在省署举行。 会试:
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举行,又称春闱。由 礼部主持,又称礼闱。地点在京城。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名次。
元朝
• 元初屡议与科举,但不果行。。。。中叶仁宗(1315) 颁条制,三年一科。(离元朝亡国仅有53年了)共举 行科举考试22次
• 据分析,一百名进士中,父祖曾祖三代的宦官背景, 全无官宦传统的家庭仅占到35%
• 蒙古人、色目人考试两场,题目较易;汉人、南人考 三场,题目较难;会试人数各自75人,录取名额也是
• 纠正九品中正制之弊端,平衡士族庶 族矛盾
宋仁宗时,富弼曾请求废除殿试,获同意 而而诏废除,可有人反对,认为废除殿试 是“轻圣恩”,旋及恢复殿试。殿试因此 形成“天子门生”
加强了君主对人才的控制,加强皇权
唐朝289年,进士科取士共265次取进士 6823人;出生进士的官员占总数的1%----2%
Biblioteka Baidu
(二)八股文(时文、制义、举业)
八段:破题 承题 起讲 提比 虚比 中比 后比 大比
四百五十到六百字之间 代圣人立言 束缚思想的文字游戏
破题 承题
起讲
八 入手
股
文 起股
中股
程 正反
正反
式 大结
股者,对偶也。每股中均须一正一反, 或一实一虚,或一深一浅排偶论述。 所有内容必须本 《四书集注》,代圣人 立言,不可以己见发挥。只有最后大结 时可用己见,但只可言前朝,且只能三 四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解读:方法1抓关键词 2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背景及特 征思考关键词隐藏的含义 3注意过程变化的合理解释
部分人身份地位提高, 体现了耕读社会的特征;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扩大统治基础
亲朋共怅登程日,乡里先传下第名 须凿燕然山石,《登科记》里是闲名
• 不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 当门卧摇尾。
后股
正反
束股
正反
明朝
• 1.进一步形成规范的考试制度。乡试、会 试、殿试
2.更加注重考试的公平 措施:严格监考、搜检、士兵监门、
3.八股取士 进士-----翰林----内阁
只有府州县的生员及国子监的监生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4.科举制与学校制度相结合 5.推行南北两院考试制度
清朝 清承明制
南北分卷制度
南卷 ( 55%):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 东,应天府、南直隶部分府州
北卷 (35%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顺天府、北直隶大部分地区、辽东
中卷 ( 10%):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南 直隶部分府州
南北分卷制度既体现了对经济文化发达的 江南地区的政策倾斜, 也注意了对北方和西南地区的政策保护, 有利于缓和南北矛盾。
逐渐制度化。
唐朝
科举制不断完善
唐太宗:进士科 考中第一名的称 状元
武则天: 开殿试 设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 主要的考试内容
唐朝
• 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 考试后不直接授官:礼部---吏部 • 读书人可以直接自由报考 • 主考官权力大,能左右考试的录取
宋朝
三项创新: (一)礼部试主考官由皇帝任命 (二)建立殿试制度
康熙五十一年按省分配名额
科举制度(禁)锢智慧,(败)坏学术,滋 (长)游手(好闲),“为中国蔽锢文明之大 根源。”
----清末思想家梁启超
•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 律停止,各省岁、科举考试亦停止.
八股取士弊端越来越严重,1905年科举制度 被废除.
考试内容
• 唐宋以五经为主。兼考诗赋 • 明清以四书五经为主,到以四书为
制科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出仕不惟科举一途
门荫 军功:
•说明(入士途径多样性)
科举制的作用
• 唐太宗在一次科举考试时,看着参 加科举的人如鱼贯而出,笑着说 ‘天下英雄尽入我彀’
作用:选拔人才、控制人才
著名历史学家何中礼先生指出:在唐朝选官制 度中,除科举之外,公卿大臣也有权公荐举人, 考试成绩好坏,不能作为做官的唯一标准
根各据25名材料概括元朝的科举特点
科举考试推行时间晚,次数不多
重视血缘政治、家族门阀
种族歧视
明朝
考试程序 三级考试 乡试 秋闱 贡院 举人(孝廉 ) 大挑 会试 春闱 贡士 殿试(廷试) 进士 三甲 连中三元 (四)及第之后 第一甲入翰林院 朝考 翰林院庶吉士 六部主事 知县 宰相一般翰林出身
明科举考试程序 童试(府、县试):
主
科目
常科(考试科目) 秀才 明经 进士 明字 明法 明算
1、秀才科:最为难考的科目 方略策 2、进士科
时务策 贴经 诗、赋 赋得
中唐以后进士科越来越重视诗赋
3、明经科 贴经 口试大义 时务策 进士科重文章,明经科重记忆背诵能力 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
录取难易悬殊
进士科录取难度大, 进士科在科举中的的地位高, 中国古代推行官本位制度: 进士科是入士的重要途径(庶民)
• 枉坐公车行万里,譬如闲看华山来
共说体文现了章怎原样有的价感情,色若彩论;侥幸岂无人
《登科后》 孟郊
昔日我错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体现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清 代 贡 院 号 舍
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
从历史渊源:汉朝推行的学校制度
隋朝
• 隋文帝开始分科取士 • 隋炀帝设进士科,开始开科取士----考试制度
• 宋代: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 帝亲策,三年一考。
殿试放榜
一甲: 进士及第
二甲: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宋代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是作为榜首 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宋朝
• 强化殿试 • 严格考试 • 多年一考(3---5年) • 增加录取名额 • 科考后直接授官
• 据历史记载,洪武三十年的会试考试中, 入格的51名进士全是南方举人;北方举人 攻击主考官舞弊,明太祖亲自阅卷,新钦 定了61为进士,全为北方人。
平衡各方势力:地区矛盾(南北矛盾)、 阶层矛盾(士族和庶族)
然九品中正之弊,致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 而平民与贵族乃得均享政权,是亦未始无关于 国家社会之进化。
由童生参加考试,州县长官主考,中试称生 员,秀才、秀士,取得府县学校的学生资格。 乡试:
乡试又称大比,中者称举人。8月中旬举行, 又称秋闱,在省署举行。 会试:
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举行,又称春闱。由 礼部主持,又称礼闱。地点在京城。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名次。
元朝
• 元初屡议与科举,但不果行。。。。中叶仁宗(1315) 颁条制,三年一科。(离元朝亡国仅有53年了)共举 行科举考试22次
• 据分析,一百名进士中,父祖曾祖三代的宦官背景, 全无官宦传统的家庭仅占到35%
• 蒙古人、色目人考试两场,题目较易;汉人、南人考 三场,题目较难;会试人数各自75人,录取名额也是
• 纠正九品中正制之弊端,平衡士族庶 族矛盾
宋仁宗时,富弼曾请求废除殿试,获同意 而而诏废除,可有人反对,认为废除殿试 是“轻圣恩”,旋及恢复殿试。殿试因此 形成“天子门生”
加强了君主对人才的控制,加强皇权
唐朝289年,进士科取士共265次取进士 6823人;出生进士的官员占总数的1%----2%
Biblioteka Baidu
(二)八股文(时文、制义、举业)
八段:破题 承题 起讲 提比 虚比 中比 后比 大比
四百五十到六百字之间 代圣人立言 束缚思想的文字游戏
破题 承题
起讲
八 入手
股
文 起股
中股
程 正反
正反
式 大结
股者,对偶也。每股中均须一正一反, 或一实一虚,或一深一浅排偶论述。 所有内容必须本 《四书集注》,代圣人 立言,不可以己见发挥。只有最后大结 时可用己见,但只可言前朝,且只能三 四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解读:方法1抓关键词 2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背景及特 征思考关键词隐藏的含义 3注意过程变化的合理解释
部分人身份地位提高, 体现了耕读社会的特征;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扩大统治基础
亲朋共怅登程日,乡里先传下第名 须凿燕然山石,《登科记》里是闲名
• 不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 当门卧摇尾。
后股
正反
束股
正反
明朝
• 1.进一步形成规范的考试制度。乡试、会 试、殿试
2.更加注重考试的公平 措施:严格监考、搜检、士兵监门、
3.八股取士 进士-----翰林----内阁
只有府州县的生员及国子监的监生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4.科举制与学校制度相结合 5.推行南北两院考试制度
清朝 清承明制
南北分卷制度
南卷 ( 55%):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 东,应天府、南直隶部分府州
北卷 (35%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顺天府、北直隶大部分地区、辽东
中卷 ( 10%):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南 直隶部分府州
南北分卷制度既体现了对经济文化发达的 江南地区的政策倾斜, 也注意了对北方和西南地区的政策保护, 有利于缓和南北矛盾。
逐渐制度化。
唐朝
科举制不断完善
唐太宗:进士科 考中第一名的称 状元
武则天: 开殿试 设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 主要的考试内容
唐朝
• 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 考试后不直接授官:礼部---吏部 • 读书人可以直接自由报考 • 主考官权力大,能左右考试的录取
宋朝
三项创新: (一)礼部试主考官由皇帝任命 (二)建立殿试制度
康熙五十一年按省分配名额
科举制度(禁)锢智慧,(败)坏学术,滋 (长)游手(好闲),“为中国蔽锢文明之大 根源。”
----清末思想家梁启超
•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 律停止,各省岁、科举考试亦停止.
八股取士弊端越来越严重,1905年科举制度 被废除.
考试内容
• 唐宋以五经为主。兼考诗赋 • 明清以四书五经为主,到以四书为
制科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出仕不惟科举一途
门荫 军功:
•说明(入士途径多样性)
科举制的作用
• 唐太宗在一次科举考试时,看着参 加科举的人如鱼贯而出,笑着说 ‘天下英雄尽入我彀’
作用:选拔人才、控制人才
著名历史学家何中礼先生指出:在唐朝选官制 度中,除科举之外,公卿大臣也有权公荐举人, 考试成绩好坏,不能作为做官的唯一标准
根各据25名材料概括元朝的科举特点
科举考试推行时间晚,次数不多
重视血缘政治、家族门阀
种族歧视
明朝
考试程序 三级考试 乡试 秋闱 贡院 举人(孝廉 ) 大挑 会试 春闱 贡士 殿试(廷试) 进士 三甲 连中三元 (四)及第之后 第一甲入翰林院 朝考 翰林院庶吉士 六部主事 知县 宰相一般翰林出身
明科举考试程序 童试(府、县试):
主
科目
常科(考试科目) 秀才 明经 进士 明字 明法 明算
1、秀才科:最为难考的科目 方略策 2、进士科
时务策 贴经 诗、赋 赋得
中唐以后进士科越来越重视诗赋
3、明经科 贴经 口试大义 时务策 进士科重文章,明经科重记忆背诵能力 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
录取难易悬殊
进士科录取难度大, 进士科在科举中的的地位高, 中国古代推行官本位制度: 进士科是入士的重要途径(庶民)
• 枉坐公车行万里,譬如闲看华山来
共说体文现了章怎原样有的价感情,色若彩论;侥幸岂无人
《登科后》 孟郊
昔日我错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体现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清 代 贡 院 号 舍
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
从历史渊源:汉朝推行的学校制度
隋朝
• 隋文帝开始分科取士 • 隋炀帝设进士科,开始开科取士----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