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最短路径问题专题教学设计(推荐)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XX中学备课日志1.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什么线最短?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什么线最短?【课堂引入】已知:如图,A,B在直线l的两侧,在l上求一点P,使得PA+PB最小.提示:连接AB,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P,就是所求.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引入课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1.问题1如图,牧马人从草场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回到帐篷B 地.问: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追问1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题的意思吗?能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1)将A,B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抽象为一条直线;(2)从A 地出发,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2思考、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大胆尝试,培养合作意识(3)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饮马地点,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4)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如图).追问2对于问题1,如何将点B“移”到l的另一侧B′处,满足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C,都保持CB与CB′的长度相等?追问3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件的点B′吗?教师讲解作法:如图,点A,B在直线l的同侧,点C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作法:(1)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2)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点C.则点C即为所求.问题2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BC最短吗?证明:如图,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与点C不重合),连接AC′,BC′,B′C′.由轴对称的性质知,BC=B′C,BC′=B′C′.∴AC +BC=AC+B′C=AB′,AC′+BC′=AC′+B′C′.在∴AB′C′中,AB′<AC′+B′C′,∴ AC +BC<AC′+BC′.即AC +BC 最短.师生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共同总结.2.仿照上面分析问题的方法,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造桥选址问题)如下图,A,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岸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把河的两岸看成两条平行线a和b,N为直线b上的一个动点,MN垂直于直线b,交直线a于点M.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如图,直线a∴b,N为直线b上的一个动点,MN∴b,交直线a于点M,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M+MN+NB最小?由于河岸宽度是固定的,因此当AM+BN最小时,AM+MN+NB最小.这样,问题就进一步转化为: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M+NB最小?追问4:能否通过图形的变化(轴对称、平移等),把上图的情况转化为下图的情况?如图,将AM沿与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点M移动到点N,点A移动到点A′,则AA′=MN,AM+NB=A′N+NB.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转化.追问5:你能找到所要求的N点的位置吗?如图,连接A′B,交直线b于点N,则点N即为所求.即在点N处建桥MN,所得路径AMNB最短.追问6:你能证明点N的位置即为所求吗?如图,在直线b上另外任意取一点N′,过点N′作N′M′∴a,垂足为M′,连接AM′,A′N′,N′B.求证:AM+MN+NB<AM′+M′N′+N′B.证明:由作图可知M′N′=MN=AA′.由平移的性质可知AM=A′N,AM′=A′N′.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N′+N′B>A′B.∴AM′+N′B>AM+NB.∴AM′+N′B+M′N′>AM+NB+MN.师生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讲解说明.归纳: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把已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作出最短路径.重难点突破【典型例题】例1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有M,N两点,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M+PN最短,则点P应选在(C)A.A点B.B点C.C点D.D点例2如图直线l1,l2表示一条河的两岸,且l1∴l2,现要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桥(桥与河的两岸相互垂直),桥建在何处才能使从村庄A经过河到村庄B的路线最短?画出示意图,并说明理由.解:如图所示.理由:由作图过程可知,四边形ADCA′为平行四边形,AD平移至A′C即可得到线段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由于河宽不变,CD即为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掌握【课堂检测】1.如图,A,B是两个居民小区,快递公司准备在公路l上选取点P处建一个服务中心,使PA+PB最短.下面四种选址方案符合要求的是(A)A B C D2.如图,在Rt∴ABC中,∴A=90°,∴C=30°,AB=2,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P是直线EF上的任意一点,则PA+PB的最小值是4.3.如图,一艘旅游船从大桥AB的P处前往山脚下的Q处接游客,然后送往河岸BC上,再回到P处,请画出旅游船的最短路线.解:连接PQ,作P关于BC的对称点P1,连接QP1,交BC于M,再连接MP.最短路线即为PQMP.师生活动: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针对本课时的主要问题,分层次进行检测,达到学有所成、了解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
初中数学_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短路径问题》专题学习教学设计三、组织活动:(一)问题驱动,探究新知问题1.如图,要在燃气管道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生活小区供气,泵站C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①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互动中得到即出示两点一线图。
②师:你是怎么找的,请说出你的思考,为什么?生:连接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③几何画板演示: 取一点C' a.直观感受数量关系b.借助三角形的三边说明(点拨这是一种证明方法)问题2.将军每天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C处饮马,然后再去河岸同侧的B地开会,应该怎样走才能使路程最短呢?①理解题意,明确探究什么?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互动中得到即出示两点一线图(黑板)。
②探究:独思,合作交流,教师巡视、关注、指导小组进行有效活动。
(怎么做?为什么?)③展示汇报:初步的思考、分析,达到初步感知。
(评价:思路展示非常完美,很有逻辑性。
)④画板演示,直观感受并说明:a作对称实现了线的相等关系即C'A= C' A'。
b距离之和的转化:即C'A+ C'B= C'A'+ C' B,在寻求最短,即是问题1.c连接BA',得到点C,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实现证明。
⑤夯实作图和步骤:优化从尺规作图到三角板作图方法,如何规范作图找到C点,找小组展示,教师适当点拨规范作图,夯实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通过问、答、评互动,带动知识的复习,感悟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通过几何画板演示直观感受最短,并明确证明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进行帮扶与指导.1.学生展示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能有效汇报小组探究思路和结果.2.教师演示几何画板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结合自身认识和直观演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展示作图和证明,教师板演对称作图和证明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夯实知识.并把知识体现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⑥实现证明:反思最短,强调知识基础夯实的重要,反思,一环扣一环,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八年级数学上册---《最短路径问题》课堂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最短路径问题》课堂设计最短路径问题(第一课时)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接触过很多“最值问题”:最多最少,最长最短。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复习1:如图,连接A 、B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哪条最短?为什么?答:路线2最短,因为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复习2:点P 是直线l 外一点,点P 与该直线l 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哪条最短?为什么?答:PC 最短,因为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设计意图:复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为最短路径问题做好铺垫。
通过识别,也让学生有动态的思想,在比较中,找到最短路径。
lC PA B D教师:刚刚的两个问题都是识别最短路径,接下来,我们尝试通过画图,找到最短路径。
引例1:如图,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C,使得CA+CB最短。
教师:(1)点C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
我们不妨先画一个一般的点C,连接CA,CB,我们的目标:找到一个点C,使得CA+CB最小。
(2)观察几何画板的演示:当C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CA,CB也在移动,观察:什么时候线段和最短?(3)同学们可以观察到:当C是线段AB和l的交点,即ACB共线时,CA+CB 最短。
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作图方法:连接AB,交直线l于点C,点C即为所求。
总结:从一般的点C出发,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观察图形,并用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
教师:接下来,我们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数学史上经典的“牧马人饮马问题”。
例1:如图,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BAl练习:有两棵树位置如图,树的底部分别为A,B,地上有一只昆虫沿着A—B 的路径在地面上爬行。
小树顶D处一只小鸟想飞下来抓住小虫后,再飞到大树的树顶C处。
问小鸟飞至AB之间何处时,飞行距离最短,在图中画出该点的位置。
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第一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利用轴对称研究某些最短路径问题。
2.内容解析最短路径问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课以一个实际问题为载体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中线段之和最小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初步了解利用图形变换——轴对称的方法来解决最值问题,体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从内容上来看,在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相关理论,以及简单的轴对称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课既轴对称知识运用的延续,从初中数学的角度来看,也是中考数学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中考最值综合问题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2)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能够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完成严谨的推理过程,然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 1 的标志是:学生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能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能通过逻辑推理证明所求距离最短;在探索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的“桥梁”作用,感悟转化思想。
达成目标 2 的标志是:课题学习本身是考察综合能力,注重现实背景,学生能从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抽象成数学模型,掌握转化的探究方法,将不熟悉的模型转化成所学过简单的数学模型,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已形成的:我校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轴对称相关的简单知识,掌握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相关理论,思维活跃,敢于尝试,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数学抽象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13.4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背景和应用,知道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掌握图形中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使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4.掌握运用数学符号和表达式来描述最短路径问题,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索最短路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5.能够运用所学的最短路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入手,逐步深入,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c.教师介绍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并解释其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2.教学过程:
a.教师给出几个具有挑战性的最短路径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b.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思路,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c.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最短路径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八年级数学上册《最短路径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4.方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坐标系、网格纸等工具,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5.课堂小结:总结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提炼数学思想。
第二课时: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创设情境: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坐标系、距离计算等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最短路径问题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b.请学生尝试研究:在给定的条件下,如何判断两点之间是否存在最短路径?若存在,如何求解?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解题过程清晰、规范。
2.鼓励学生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创新意识。
3.做完作业后,学生应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并对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4.作业完成后,及时上交,教师将进行批改和反馈。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a.请学生绘制一幅包含五个点的坐标系图,任意指定两个点作为起点和终点,找出所有可能的最短路径,并计算出它们的长度。
b.从教材或课外资料中选择两道最短路径问题的题目,运用课堂所学方法进行解答。
2022年数学精品初中教学设计《最短路径问题》特色教案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目标: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2、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3、感悟转化思想.学习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问题1 相传, 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 名叫海伦.有一天, 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 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图中的A 地出发, 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 然后到B 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 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答复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饮马问题〞.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追问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 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1〕从A 地出发, 到河边l 饮马, 然后到B 地;〔2〕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 把这些地点与A , 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 就是从A 地到饮马地点, 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 短的直线l 上的点.设C 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 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 AC 与CB 的和最小〔如图〕.问题2 如图, 点A , B 在直线l 的同侧, 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 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 AC 与CB 的和最小?追问1 对于问题2, 如何将点B “移〞到l 的另一侧B ′处, 满足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 C , 都保持CB 与CB ′的长度相等? 追问2 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 找到上问中符合条件的点B ′吗?问题2 如图, 点A , B 在直线l 的同侧, 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 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 AC 与CB 的和最小? 作法: 〔1〕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 ′;〔2〕连接AB ′, 与直线l 相交于点C . 那么点C 即为所求.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 最短吗? B ¡¤ ¡¤ A l B A lB ¡¤ l A ¡¤ B ′C证明:如图, 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 ′〔与点C 不重合〕, 连接AC ′, BC ′, B ′C ′.由轴对称的性质知,BC =B ′C , BC ′=B ′C ′.∴ AC +BC= AC +B ′C = AB ′,AC ′+BC ′= AC ′+B ′C ′.追问1 证明AC +BC 最短时, 为什么要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 ′〔与点C 不重合〕, 证明AC +BC <AC ′+BC ′?这里的“C ′〞的作用是什么? C 不重合〕与A , B 两点的距离和都大于AC +BC , 就说明AC + BC 最小.追问2 回忆前面的探究过程, 我们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借助什么解决问题的?二、练习 如图, 一个旅游船从大桥AB 的P 处前往山脚下的Q 处接游客, 然后将游客送往河岸BC 上, 再返回P 处, 请画出旅游船的最短路径.根本思路: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所以首先可连接PQ , 线段PQ 为旅游船最短路径中的必经线路.将河岸抽象为一条直线BC , 这样问题就转化为“点P , Q 在直线BC 的同侧, 如何在BC 上找到一点R , 使PR 与QR 的和最小〞.三、归纳小结1、本节课研究问题的根本过程是什么?2、轴对称在所研究问题中起什么作用?四、布置作业教科书P93复习题13第15题.第一课时【教与学目标】1、经历探索分式的加减法运算法那么的过程, 通过与分数加减法法那么的类比, 开展学生的联想与合情推理能力.2、能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A BCP Q山 河岸大桥【重、难点】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教与学过程】一、知识引桥1、分式是怎样通分的?与分数的通分有区别吗?2、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 41+42= (2)21+31= (3)61+81= (4) 22xy 与y x 23通分后的分式为与 (5) 92-a a 与9612++a a 通分后的分式为 与二、学习新知〔一〕考考你〔1〕甲、乙两捆相同型号的电线, 质量分别为m 千克和n 千克, 如果这种电线每米的质量为a 千克, 那么这两捆电线的总长度为 米.〔2〕如果这两捆电线的型号不同, 质量分别为p 千克和q 千克, 甲捆电线每米质量为a 千克, 乙捆电线每米质量为b 千克, 那么这两捆电线的总长度为米.〔二〕交流与发现〔1〕与同学交流说明一下分数的加法法那么, 下面的题目你一定会做: ①x x 31+= ②xyxy xy 542-+= 归纳一下同分母分式加减法法那么:例1、计算 〔1〕x y 3 +x y 35 〔2〕mn n m 22-+mnn m 22+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 分母不变, 只把分子相减, 〔2〕是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 应引起注意.例2、计算〔1〕3283322--+-+a a a a 〔2〕x y y y x x -+-22 [分析]此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 应把多项式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 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注意:最后结果一定要化为最简公式.三、学以致用计算:(1) x y x y 232+ (2) 23223+++a a a a (3) 3y y x x+ (4) m n m n m n m n n m -+---+22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最短路径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总结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引入最短路径问题的概念和方法。
3.创设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关注最短路径问题的本质,即寻找两点间的最优路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相关知识。
2.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坐标系法、动态规划法、图论等,让学生了解多种解决思路。
3.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知识的传授、方法的训练和情感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促使学生改进和提高。
八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
2.学会使用数学方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欧几里得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等。
3.能够运用所学的最短路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算法。
(五)总结归纳
1.知识点回顾:对本节课所学的最短路径问题、欧几里得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等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总结。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欧几里得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等最短路径求解方法。
3.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并掌握最短路径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2.将算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
4.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数学表达和建模方法,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过程与方法: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教学设计:最短路径--教学设计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教学设计:最短路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短路径”是初中数学中的一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的概念,掌握求解最短路径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最短路径的定义,学会使用图论中的迪杰斯特拉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图的基本概念,如顶点、边、路径等。
但他们对最短路径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图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最短路径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最短路径的定义。
2.学会使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求解最短路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最短路径的定义。
2.迪杰斯特拉算法的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最短路径的求解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案例资料。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如两个人从同一城市出发,到达另一个城市,如何选择路径使得距离最短。
引导学生思考最短路径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呈现最短路径的定义,以及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通过图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最短路径的求解过程。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运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求解最短路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于最短路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最短路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导航、网络路由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最短路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最短路径的定义和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最短路径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平移、轴对称解决最短路径的问题,进一步感悟化归思想.2.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利用平移、轴对称解决最短路径的问题.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中的作用,感悟化归思想.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类最短路径问题:1.点A,B在直线l异侧:2.点A,B在直线l同侧:【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研究过的最短路径问题,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造桥选址问题”作铺垫.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造桥选址问题)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师生活动】教师提问:1.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想一想可以把它抽象为怎样的数学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可以把河的两岸看成两条平行线a和b(如图),N为直线b上的一个动点,MN垂直于直线b,交直线a于点M.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M+MN+NB最小?教师提问:2.问题是否可以转化?学生回答:由于河岸宽度是固定的(MN长度固定),当AM+NB最小时,AM+MN +NB最小.所以问题可以转化为: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M +NB最小.教师提问:3.能否通过图形的变化将问题转化为之前研究过的问题呢?教师提示:可以考虑将问题转化为两点在直线异侧,连接A,B两点,与直线的交点即为N.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根据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将AM沿与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点M移动到点N,点A移动到点A′,则AA′=MN,AM+NB=A′N+NB.所以问题转化为: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N+NB最小?教师提问:4.这是我们上节课讲的哪种类型?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学生回答:这是我们研究的两点在直线异侧时求最短路径问题.在连接A′,B两点的线中,线段A′B最短.线段A′B与直线b的交点N的位置即为所求,即在点N处造桥MN,所得路径AMNB是最短的.教师提问:5.试着说一下作图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画图,寻求符合条件的点,然后小组交流,学生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师生共同补充.作法:(1)将A沿与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到A′,使AA′的长度等于桥长;(2)连接A′B,交直线b于点N,点N即为所求;(3)过N作NM⊥a于M,线段MN即为桥的位置.此时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教师提问:6.你能试着证明一下吗?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学生说明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证明:在直线b上任取一点N′,过点N′作N′M′⊥a,连接AM′,A′N′,N′B,由平移性质可知,AM=A′N,AM′=A′N′.所以AM+NB=A′N+NB=A′B,AM′+N′B=A′N′+N′B.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B<A′N′+N′B,即AM+NB<AM′+N′B,即AM+MN+NB<AM′+M′N′+N′B.【归纳】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化把已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作出最短路径的选择.【设计意图】通过证明得出新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法的正确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二、典例精讲【例题】已知线段a,点A,B在直线l的同侧,在直线l上求作两点P,Q(点P在点Q的左侧)且PQ=a,使得四边形APQB的周长最小.【师生活动】教师分析:先在直线l上取PQ=a(如图),连接AP,QB,AB,此时在四边形APQB中,线段PQ和线段AB的长度是固定的,所以当AP+QB最小时,四边形APQB的周长最小.学生根据分析尝试说出作图过程,教师板书.【答案】作法:(1)将点A沿直线l的方向平移到A′,使得AA′=a;(2)作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3)连接A′′B,与直线l交于一点Q,Q即为所求点;(4)在点Q左侧取点P,使得PQ=a,P即为所求点.连接AP,AB,所得四边形APQB的周长最小.【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策略和基本方法.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将军饮马问题(复习)二、造桥选址问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将军饮马优秀教学案例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数学软件、教具等辅助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3.组织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团队合作。
3.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找出最优解,并解释其原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具体策略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组内成员在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各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小组间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生活中的最短路径问题,并以作文或报告的形式提交。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解决方案和心得体会,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了解其他求解最短路径的方法,如:A*算法、遗传算法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间进行分享、交流,互相借鉴,完善各自的方法和思路。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最短路径问题。
掌握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方法。
2.通过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最短路径问题的学习,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最短路径的选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的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
同学们通过讨论下面两个问题,可以体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选择最短路径。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如图,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
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将A,B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抽象为一条直线。
设C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
联想:如图所示,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如何在l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的距离的和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即为所求。
如果我们能把点B移到l的另一侧B′处,同时对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C,都保持CB与CB′的长度相等,就可以把问题转化为上面的情况。
作出点B关于l的对称点B′,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到CB′=CB。
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点C。
则点C即为所求。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如图,A、B是两个蓄水池,都在河流a的同侧,为了方便灌溉作物,要在河边建一个抽水站,将河水送到A、B两地,问该站建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修的渠道最短,试在图中确定该点(保留作图痕迹)。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造桥选址问题。
问题: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
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
)(1)C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那么,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4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应用,学会使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论的基本知识,如图的定义、图的表示方法等。
但是,对于图的最短路径问题,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实例讲解、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最短路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应用,学会使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最短路径问题的实际应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最短路径问题,并运用图论知识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最短路径问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以及相关的图论知识介绍。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
3.学生活动: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图论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最短路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解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如何找到最短的路线。
2.呈现(15分钟)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以及图论中最短路径算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PPT等教学工具,展示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最短路径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3.4最短路径问题(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短路径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最短路径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最短路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短路径问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找到两点间最短距离的情况?”(如从家到学校的最短路线)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短路径的奥秘。
(3)在复杂图形中寻找最短路径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图形出发,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结合实际应用,可以设计一些案例,如旅行商问题、工程选址问题等,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和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同时,注意关注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3)在实际图形中寻找最短路径,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4)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知识求解。
举例:讲解最短路径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地图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进行说明,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核心概念。
2.教学难点
(1)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找到最短路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积极思考、勇于挑战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2.跨学科教学: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地理、信息技术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资源
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最短路径问题的案例、练习题和拓展问题。
3.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解最短路径问题的相关知识。首先,我会向学生们介绍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最短路径。接着,我会讲解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坐标系法、函数法等。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新知识后,我会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我会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合作解决这个最短路径问题。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互动评价:小组之间进行互动评价,相互学习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予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鼓励和指导。
最短路径教案
最短路径教案第一篇:最短路径教案13.4最短路径问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轴对称研究某些最短路径问题,最短路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初中阶段,主要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为知识基础,有时还要借助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变换进行研究。
本节课以数学史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将军饮马问题”为载体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再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2、再谈岁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的桥梁作用,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难点:如何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四、教学问题诊断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最值问题,作为初中学生,在此前很少涉及最值问题,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数学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感到陌生,无从下手。
解答“当点AB在直线l的同侧时,如何在l上找到点C,使AC与BC的和最小”,需要将其转化为“直线l异侧的两点,与直线l上的点的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为什么需要这样转化,怎样通过轴对称实现转化,一些学生会存在理解上和操作上的困难。
在证明“最短”时,需要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与所求做的点不重合),证明所连线段和大于所求作的线段和,这种思路和方法,一些学生想不到。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思考“直线l异侧的两点,与直线l 上的点的和最小”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证明最短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学生,让学生体会任意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教师引语: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比如学校虽然为我们铺设了一些石板甬路,方便同学们的行走,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并不在这些小路上行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一起回答)如果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这种行为,那就是我们曾经学习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垂线段最短”,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最短路径问题(板书课题)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到最短路径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最短路径问题,并用所学知识探究数学史上著名的“将军饮马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短路径问题
【问题概述】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研究中的一个经典算法问题,旨在寻找图(由结点和路径组成的)中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算法具体的形式包括:
①确定起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即已知起始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
②确定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与确定起点的问题相反,该问题是已知终结结点,求最短路径的问题.
③确定起点终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即已知起点和终点,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④全局最短路径问题- 求图中所有的最短路径.
【问题原型】“将军饮马”,“造桥选址”,“费马点”.
【涉及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轴对称”,“平移”.【出题背景】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解题思路】找对称点实现“折”转“直”,近两年出现“三折线”转“直”等变式问题考查.
【十二个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