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升降浮沉
药性理论——精选推荐
第四章药性理论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邪气作用于机体,引起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
因此,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是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药物所以能治疗疾病,是由于药物自身具有与治疗有关的若干特性,古人称之为药性或偏性。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五个方面。
第一节四气一、概念: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他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其间又有程度上的差别,即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另外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还包括大寒、大热、微温、微寒。
平性:此外,四性之外还有平性,是指寒热温凉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和平,作用和缓,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
然而平性能否入性,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多数本草学者认为虽然不少药物属于平性,但实际上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以平性仍未超出四气范围,因此仍称四气,而不称为五气。
二、四气的确定依据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如感受风寒,恶寒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苔薄白、脉浮紧等寒症。
当服用生姜、紫苏后,上述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说明生姜、紫苏的药性是温热的。
又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咽喉肿痛,舌红脉数属于热性病证,使用黄芩、板蓝根、山豆根等药物,上述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后,便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综上所述:凡能治疗热症的药物,一般属寒性或凉性;凡能治疗寒症的药物,一般属热性或温性。
三、四气的作用寒凉药:清热泻火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药:温中散寒回阳,用于寒证。
四、应用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遵循的用药原则。
因而《内经》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治疗原则。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知识点总结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物体的浮沉条件:(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2、【实心物体的沉浮情况】3、沉浮现象(1)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2)物体悬浮,在水中可以静止在任何位置。
上浮 漂浮 悬浮 下沉 沉底 运动状态向上运动静止在液面上静止在也体内任意深度处向下运动静止在容器底部条件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F 支 = G ρ液与ρ物的关系 ρ液 >ρ物ρ液 >ρ物ρ液 =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V 排与V 物的关系V 排=V 物 (未露出水面前)V 排<V 物 V 排=V 物 V 排=V 物 V 排=V 物GF 浮 GF GFGF(3)物体下沉,最终沉人水底。
4、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① 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所受的浮力是最大值。
当 F 浮 > G 时,物体在重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下在液体中向上运动——上浮,随着物体不断上升,物体将有一部分体积开始露出液面,物体所受的浮力也随之减小,一直减小到F 浮 = G ,物体就不再上浮并处于平衡状态。
由此可知,物体上浮是由不平衡状态演变为平衡状态的过程. ②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当F 浮 <G 时,物体在重力和浮力的共同作用下在液体 中向下运动——下沉,直至容器底部对物体产生一定的支持力为止,这时物体在重力、浮力、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下沉运动结束。
由此可知,物体下沉是由不平衡状态演变为平衡状态的过程。
③ 悬浮:悬浮的物体处于浸没状态,它可以停留在液面下任何位置。
5、【漂浮问题六规律】规律一:“二力平衡”,即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所受浮力等于自身重力(F 浮 = G), 规律二:“质量相等”,即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排开液体的质量等于自身质量(m 排=m 物)。
规律二:“浮体定比”,即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比(=V V ρρ排物物液).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2020年物理册第十章《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物理八年级下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在下沉、悬浮和上浮时,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2.了解利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浮力;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空心的废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实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悬浮和上浮时的条件。
教学难点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导入新课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物体的浮沉条件自主阅读教材P5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如图所示,画出物体在图中几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解:如图所示: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所受__浮力__和__重力__之间的关系。
当F浮__>__G物时,物体上浮,直至漂浮;当F浮__=__G物时,物体悬浮;当F浮__<__G物时,物体下沉。
3.物体上浮直至漂浮时有ρ物__<__ρ液;物体悬浮时有ρ物__=__ρ液;物体下沉时有ρ物__>__ρ液。
(二)利用浮沉条件判断浮力大小4.小华用牙膏探究物体的沉与浮。
如图所示,牙膏悬浮在水中,牙膏所受浮力__等于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重力。
向水中加入食盐并使其溶解,牙膏将__上浮__(选填“上浮”或“下沉”)。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课件
我动手
物体名称 鸡蛋 下沉的物体 橡皮泥 牙膏皮 玻璃瓶 上浮的物体 红枣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1
轮船
2016/3/25
12
2016/3/25
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1
轮船
空心 采用: 的办法,使排开更多的水, 从而增大可利用的 浮力 。
2016/3/25
G
下沉
浮
F浮 G
F浮>G 上浮
F浮=G
F F 浮
G
漂浮
哪些物体沉下去,哪些物体浮起来?
1、鸡蛋
2、牙膏皮
3、橡皮泥 4、玻璃瓶 5、红枣
请将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
分别放到两个烧杯中!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
在水中上浮的物体
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怎样 可能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新疆.阿克苏.库车县第三中学 杨洪群
2016/3/25
物体的沉浮条件1:
悬浮
F浮
F浮=G
G
物体的沉浮条件2:
下沉
F浮
F浮 < G
G
物体的沉浮条件3:
上浮
F浮
F浮>G
G
物体的沉浮条件4:
漂浮
F浮
F浮= G
G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
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 F浮
F浮<G
F浮
G
F浮=G 悬浮
铁做的帆船浮在水面上
氢气球可以飞上天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 F浮>G物 上浮
2 . F浮<G物 下沉
小 结
3. F浮=G物 悬浮,漂浮
二、改变物体浮沉的办法:改变浮力,改变重力
《中药学》辅导:药性理论(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药物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法是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
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
常见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子宫下垂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
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也可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一般具有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表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风湿痹痛,中寒泄利,神智不清,疹发不畅,阳虚气弱等病证者,多为升浮之性;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安神、潜阳、息风、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消导积滞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里热,热结便秘,水肿,小便不利,失眠多梦,肝阳上亢,呕吐,喘咳,饮食积滞等病证者,多为沉降之性。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四气五味,从实际情况看,具有升浮趋向的药物,大多为温热、辛甘之品;具有沉降趋向的药物,大多为寒凉、酸苦咸涩之物。
故前人往往将四气五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
但由于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均是从不同角度去概括药物的作用特点,两者实为间接关系,故都不能作为影响和确定对方的绝对因素。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还有药物的质地轻重,前人曾比较重视药物升降浮沉趋向与其质地的关系,认为花叶等质轻之药大多升浮,果实种子类、金石介类等质重药物大多沉降。
然而例外者甚多,不少花类药有沉降之性(如芫花、款冬花、槐花、旋覆花……),质重者亦不乏升浮之品。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第一节四气】】】1、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转载】升降沉浮
【转载】升降沉浮一、归经研究方法归经指中药对人体某部分具有选择性治疗作用的特性。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实验研究的思路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根据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及其作用部位研究中药的归经;二是根据药理效应选定某些特异性的药理观察指标研究中药的归经。
1.对确定归经的依据进行探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以所治病证的脏腑归属确定归经。
如能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肺经;能治疗心悸怔忡等心系疾病的药物归入心经;能治疗阳痿、遗精等肾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肾经等。
二是以药物的自然属性确定归经。
如以五味配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酸入肝;以五色配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色白入肺、色赤入心、色黄入脾、色青入肝、色黑入肾;以五气配五脏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燥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以药物的质地、形状等特征为依据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则质之轻者上入心肺,质之重者下入肝肾。
如质地重坠之牡蛎、磁石能沉坠入肝肾;胡桃形似脑而补脑等。
此种标定方法多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不足以反映归经理论的普遍规律。
2.药物有效成分代谢分布测定法该方法就是通过现代药物动力学的技术,观察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体内脏器的分布特点,以此来说明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与中药归经的关系,从而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
在多数情况下,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与其药效有直接关系,运用此种方法能从一定层次上反映药物的归经。
3.微量元素法不少研究者认为中药的某些作用与微量元素有关。
提出微量元素“归经”假说,认为中药的微量元素在体内的迁移,选择性富集及微量元素络合物对疾病部位的特异亲合是中药归经的重要基础,并从中医“肾”功能方面探讨,认为微量元素锌、锰是中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
通过对常用的21味补肾助阳药进行微量元素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以微量元素Zn、Mn、Fe作为共同的物质基础,实施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控制而呈现整体效应。
升降浮沉名词解释
升降浮沉名词解释
升降浮沉常用于描述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运动状态。
具体解释如下:
升降: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当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大于或等于其自身重力时,物体就会发生升降运动。
例如,气球腔体内充满氢气后会产生向上的浮力,使气球升上空中。
浮沉:指物体在液体中的上下运动状态。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上,这种状态被称为浮。
相反,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沉入液体中,这种状态被称为沉。
例如,我们身体在游泳时因为人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而能够浮在水面上。
升降和浮沉都是受物体受力情况的影响的。
升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物体的重力和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当物体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会下沉;当物体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会上升。
浮沉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会因为浮力而浮起;当物体密度大于或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会因为重力而沉下。
升降浮沉在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
例如,通过控制鱼雷的升降运动,可以使其在水中水平航行;通过潜艇的浮沉控制,可以使潜艇上浮或下沉到不同的深度;在水泥搅拌车中,通过控制罐体的升降运动,可以混合水泥和骨料等。
此外,升降浮沉还在工程设计、建筑物浮沉控制和潜水运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
应用。
总之,升降浮沉是描述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状态的名词。
升降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浮沉则描述物体在液体中的上下运动状态。
这些概念对于解释和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升降浮沉(中药学中药士辅导精华)
升降浮沉(中药学中药士辅导精华)1.升降浮沉的含义(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
(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3.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1)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2)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4.掌握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1)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2)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3)就病位而言: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
(4)就病势而言: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用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5)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
5.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6.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1)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3药性理论1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
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 、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 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 为阴、向上背为阳……
四、中药为什么能用来治疗疾病?
气的类型
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
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承受于天,随着 生命而来,藏于肾,依赖后天精气滋养,才能发挥作 用。 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 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 的功能。 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 元气先天不足,或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衰弱,也 容易患染其它疾病,所以,医学以培养元气为治病之 本。
三、性味组合
性和味是辨识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药性和药味是中药 作用的两个方面,但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种药 物都具有性和味,性味结合,共同说明药物的性质与作用。 1、性同味异:同性的药物,由于五味的差异作用因而不 同。 2、味同性异:同味的药物,由于四性的不同,功能因而 有异 3、性味相同的药物,其功效相似:若性味完全相同,功 效将会大同;若性味部分相同,其功效则会部分相同。 4、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不同。
和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标以辛味。 2.一些气味芳香辛辣的药物,如化湿药、开窍药、 温里药及若干祛风湿药,其实也具有“行”或 “散”的作用特点,一般也标有辛味。
⑵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作用。治疗各种虚证。 ②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 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 ③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和和味作用,有解毒之 功。 如:黄芪味甘补气,熟地味甘补血。 甘草味甘调和药性,饴糖味甘缓急止痛。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总论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 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附:道地药材歌诀: 东北人参细五味 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 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 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 晋参鲁胶兼浙贝 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修治 修治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 ①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 ②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 ③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 2.水制法 水制法的主要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 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 3.火制法 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 炒——炒黄、炒焦、炒炭 ①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 ②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 ③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 炒黄、炒焦的目的——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炒炭的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 炙法——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 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 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 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百部、枇杷叶 酒炙——可增强活血之功;当归、川芎、大黄 醋炙——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芫花 姜炙——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 盐炙——可引药人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 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 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 以充分发挥疗效。如: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 煨法——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 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 用,增强疗效。
升降沉浮
升降浮沉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
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
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芪之类。
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芒硝、黄柏之类。
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叶、升麻等。
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
中文名升降浮沉类别中医基础术语出处《黄帝内经》概念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解读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
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中,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
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应用领域(一)影响药物升降浮沉属性的因素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虽然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并受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
与四气、五味一样,也同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升降浮沉)课件PPT
溶解度实验
02
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理解溶解度与物质升降
的关系。
结晶实验
03
结晶过程涉及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可以观察物质在结晶
过程中的升降变化。
医学实验
人体血压测量实验
通过测量人体血压,了解血压变 化对人体升降的影响。
药物作用机制实验
通过观察药物对人体生理功能的 影响,理解药物作用与升降的关
升降浮沉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升降浮沉的定义 • 升降浮沉的应用 • 升降浮沉的原理 • 升降浮沉的实验 • 升降浮沉的案例分析
01 升降浮沉的定义
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
指药物对脏腑经络气机的影响, 包括升和降两个方面。升是指提 升、向上;降是指下降、向下。
浮沉
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包 括浮和沉两个方面。浮是指向外 、向上;沉是指向内、向下。
流体动力学
流体(气体和液体)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流体的速度、压力、密度 等参数的变化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影响。
化学原理
化学反应与物质状态变化
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气体的产 生或消耗、液体的蒸发或凝固等,这些变化会对物体的升降 浮沉产生影响。
化学键与物质密度
物质的密度决定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化学键的强弱 和类型会影响物质的密度,进而影响物体的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在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 度、压力等有关,通过改变这些 因素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升降浮
沉。
气体溶解度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 力有关,通过升降温度和压力可以 改变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
(1)概念: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向外)是发散、外行,沉(向内)是收敛、固藏。
升降沉浮的趋势是与病势的升降出入的倾向相对而言的。
现在是由功效来确定药物的趋势。
能够影响升降沉浮的方法:炮制配伍。
(2)阴阳属性
①升浮性: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
②沉降性:泻下,利水,重镇安神,潜阳熄风,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
沉降性:泻下,利水,重镇安神,潜阳熄风,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
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依据:
(1)药物的质地:质轻主升浮,质重主沉降(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
(2)药物的性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温热药升浮,寒凉药沉降。
临床意义:改变升降浮沉病势趋向。
顺应气机的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含义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
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三、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的认定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
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四、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的形成
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虽然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并受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
与四气、五味一样,也同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五、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升浮药辛、甘、温、热多属升浮。
如麻黄、升麻四气五味
沉降药酸、苦、咸、寒、凉多属沉降。
如大黄、芒硝
升浮药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多属升浮。
如苏叶、菊花药物
质地沉降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多属沉降。
如苏子酒制则升,姜炒则散
影响炮制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因素
配伍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
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由此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在一定的条件(炮制、配伍)下可相互转化,正如李时珍所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
六、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
1.一般来讲,升浮药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
就其所代表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言,分别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癥、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作用。
2.一般来讲,沉降药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
就其所代表的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言,分别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
敛疮等作用。
七、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1.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者病势。
具体来讲:
就病位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风热则应选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药来疏散;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热结肠燥大便秘结者则应选用大黄、芒硝等沉降药来泻热通便。
就病势而言,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则应选用代赭石、石决明等沉降药来平肝潜阳;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则应用黄芪、升麻、柴胡等升浮药来升阳举陷。
3.总之,必须针对疾病发生部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区别,病势上有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有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也是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4.此外,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如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汗出而喘的表寒里热证,常用石膏清泄肺火,肃降肺气,配麻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二药相伍,一清一宣,升降并用,以成宣降肺气的配伍。
用治心肾不交虚烦不眠,腰冷便溏,上热下寒证,常用黄连清心降火安神,配肉桂补肾引火归源,以成交通心肾,水火既济的配伍。
补充
一、对某些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的评述
1、四气五味与气味厚薄
四性、五味与升降浮沉,都是药物的主要性能。
从表面来看,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来说,若干具有辛甘之味及温热药性之品,其作用趋向表现为升浮;另一些具有酸涩苦咸之味及寒凉药性之品,其作用趋向表现为沉降。
基于这些表面相关现象,李时珍提出“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之说。
不少人以此为据,认为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将四气五味作为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事实上,不符合上述结论的药物甚多。
如胆矾等酸寒、咸寒之品,善能涌吐,其性多升;而石膏辛甘,长于清热泻火,其性沉降;发散风热之药,性虽偏寒,因其解表而性升浮;巴豆、补骨脂性热,因峻泻和固精止泻而性降。
因此,又有主张将上述“无”字灵活理解为“多数者”。
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均是从各自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逻辑关系来看,二者都属于同一层次上的认识,不能互相作为影响或确定的因素。
关于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的思想,在《素
问·至真要大论》等篇章中,已有涉及,后世医家进而将其作为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
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如含义不明确,具体药物气味厚薄难以认定,缺乏实用性等等,随着医药实践的发展,升降浮沉理论自身的演变,这种纯理论性的推论早已成为药学理论的历史。
2、药材质地轻重及入药部位
古人还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与药材质地轻重及入药部位相联系,认为植物的花、叶等质轻的药物,当为升浮之性,而种子、果实、矿物、动物介壳等质重的药物,当为沉降之性,这在阐释药效机理时,十分常见。
前人同时发现上述关系并非绝对,因而又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苍耳)独升”之说。
只要稍事考查,该说法不实之处极易判断。
在常用的花类药中,作用趋向于沉降者,实际多于升浮之药,除旋覆花之外,尚有芫花、密蒙花、夏枯花、槐花、款冬花、洋金花、蒲黄等等。
而在果实、种子类药材中,亦不少药性升浮之物,除蔓荆子外,还有苍耳子、胡荽子、韭子、母丁香、小茴香、葫芦巴等。
单从质地轻重来看,药材之轻者,如通草、灯芯草、海金沙、青黛、蒲黄,因长于清热、利水、止血等,而表现出沉降之性;就是蝉蜕、桑叶等解表药,亦兼有一定的沉降之性。
而胆矾等金石之品,其体甚重,但作用趋向主要表现为升浮。
至于“根升梢降”,也是植物生长时表现出的向上或向下的自然特点,将其引入升降浮沉性能之中,亦无实际意义。
以上认识主要是混淆了药物自然特性的升浮与药效作用特性的
升浮,将一些表面现象误以为本质联系,从总体上来讲是不可取的。
但是前人的这些论述,都是在确定了药物功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药效机理的阐释,尽管不能与实际完全相符合,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药物功效的掌握和应用。
二、关于药物作用趋向和作用部位相关性的探讨
药物的作用部位是归经研究的范畴。
人体部位,有上下内外之分。
若干药物对这些部位的作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如多数解表药、开窍药、祛风止痒药,主治上焦或上部、外感或外部之证,主要表现为升浮的作用趋向;泻下药、利水渗湿药、止泻药等,主治下焦或下部之证,主要表现为沉降的作用趋向。
有的中药书中提出了“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的用药原则。
其实并不尽然。
肺逆咳喘、心神不宁等证,病位在上焦,而治宜以降,相应得止咳药、平喘药、安神药,其性以降为主。
表虚自汗,疮疡不敛,其病在外、在表,宜以沉降的固表止汗、敛疮生肌药治疗,并非升浮药所能主治。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肝气郁结及脱肛、子宫外脱之证,病位在下在里,宜以补火助阳,疏肝解郁及升阳举陷之药治之,其性主要为升浮,均非沉降药所适合。
另有不少中药书还以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据,将其作为二向性药物的典型。
川芎上行头目,以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主治风寒、风热、风湿、淤血头痛,其性无疑是升浮的。
但其下行血
海,以行气解郁、活血化淤,主治肝气郁结及血海淤滞之证,其作用仍然是以升浮为主的。
若下行血海以止血固冲,则性当沉降,但川芎并无此功用。
可见,判断某药是升浮,还是沉降,不能以“上行”或“下行”为据,而应考察其到达各部位的功用特点。
升降浮沉与归经都是同一认识层次上的性能,只有部分或然的相关,并无必然一致的规律,故不能作为影响对方的因素,更不能作为对方的确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