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升降浮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含义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降浮沉表明了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按阴阳属性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三、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的认定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

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四、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的形成

药物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性的形成,虽然与药物在自然界生成禀赋不同,形成药性不同有关,并受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与四气、五味一样,也同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五、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升浮药辛、甘、温、热多属升浮。如麻黄、升麻四气五味

沉降药酸、苦、咸、寒、凉多属沉降。如大黄、芒硝

升浮药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多属升浮。如苏叶、菊花药物

质地沉降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多属沉降。如苏子酒制则升,姜炒则散

影响炮制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因素

配伍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

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由此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在一定的条件(炮制、配伍)下可相互转化,正如李时珍所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六、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

1.一般来讲,升浮药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就其所代表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言,分别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癥、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作用。

2.一般来讲,沉降药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就其所代表的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言,分别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

敛疮等作用。

七、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1.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者病势。具体来讲:

就病位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风热则应选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药来疏散;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热结肠燥大便秘结者则应选用大黄、芒硝等沉降药来泻热通便。

就病势而言,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则应选用代赭石、石决明等沉降药来平肝潜阳;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则应用黄芪、升麻、柴胡等升浮药来升阳举陷。

3.总之,必须针对疾病发生部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区别,病势上有上逆、下陷的区别,根据药物有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当选用药物,这也是指导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4.此外,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如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汗出而喘的表寒里热证,常用石膏清泄肺火,肃降肺气,配麻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二药相伍,一清一宣,升降并用,以成宣降肺气的配伍。

用治心肾不交虚烦不眠,腰冷便溏,上热下寒证,常用黄连清心降火安神,配肉桂补肾引火归源,以成交通心肾,水火既济的配伍。

补充

一、对某些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的评述

1、四气五味与气味厚薄

四性、五味与升降浮沉,都是药物的主要性能。从表面来看,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来说,若干具有辛甘之味及温热药性之品,其作用趋向表现为升浮;另一些具有酸涩苦咸之味及寒凉药性之品,其作用趋向表现为沉降。基于这些表面相关现象,李时珍提出“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之说。不少人以此为据,认为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将四气五味作为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事实上,不符合上述结论的药物甚多。如胆矾等酸寒、咸寒之品,善能涌吐,其性多升;而石膏辛甘,长于清热泻火,其性沉降;发散风热之药,性虽偏寒,因其解表而性升浮;巴豆、补骨脂性热,因峻泻和固精止泻而性降。因此,又有主张将上述“无”字灵活理解为“多数者”。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均是从各自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逻辑关系来看,二者都属于同一层次上的认识,不能互相作为影响或确定的因素。

关于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的思想,在《素

问·至真要大论》等篇章中,已有涉及,后世医家进而将其作为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如含义不明确,具体药物气味厚薄难以认定,缺乏实用性等等,随着医药实践的发展,升降浮沉理论自身的演变,这种纯理论性的推论早已成为药学理论的历史。2、药材质地轻重及入药部位

古人还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与药材质地轻重及入药部位相联系,认为植物的花、叶等质轻的药物,当为升浮之性,而种子、果实、矿物、动物介壳等质重的药物,当为沉降之性,这在阐释药效机理时,十分常见。前人同时发现上述关系并非绝对,因而又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苍耳)独升”之说。只要稍事考查,该说法不实之处极易判断。在常用的花类药中,作用趋向于沉降者,实际多于升浮之药,除旋覆花之外,尚有芫花、密蒙花、夏枯花、槐花、款冬花、洋金花、蒲黄等等。而在果实、种子类药材中,亦不少药性升浮之物,除蔓荆子外,还有苍耳子、胡荽子、韭子、母丁香、小茴香、葫芦巴等。单从质地轻重来看,药材之轻者,如通草、灯芯草、海金沙、青黛、蒲黄,因长于清热、利水、止血等,而表现出沉降之性;就是蝉蜕、桑叶等解表药,亦兼有一定的沉降之性。而胆矾等金石之品,其体甚重,但作用趋向主要表现为升浮。

至于“根升梢降”,也是植物生长时表现出的向上或向下的自然特点,将其引入升降浮沉性能之中,亦无实际意义。

以上认识主要是混淆了药物自然特性的升浮与药效作用特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