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原因、目的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1)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思想、宗教、科技、教育……eg.鸦片战争背景(1)国内: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政治:官场腐败、军队落后、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文化:思想落后、愚昧自大(2)国外经济:工业革命---需要原料、市场政治:资本主义扩张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相似,主要侧重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主观+客观)主观原因(内因):事件发起、参与者的内在政治、经济、思想因素客观原因(外因):自然、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eg.美国独立战争原因主观原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市场政治: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客观原因:美国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启蒙思想的影响4.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因素(导火线、借口)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原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二、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经济:(1)古代经济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手工业经济:技术、布局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经济结构:经济成分比列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动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经济成分:自然经济、外贸、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竞争与协作政治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文化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三、历史影响、意义、教训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深远影响)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文化: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3、经验、教训或启示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法制、思想、策略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4、历史评价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结论事件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正义)、结论。
初中历史 _ 中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考前必背!(替孩子转发)
历史考试中的非选择题设问,一般侧重对原因(背景、因素、条件)、影响(意义、作用)、认识(启示、感悟)的考查。
这些角度可以从下面这些关键点突破:一、原因类1. 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1)西方先进科技、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3)近代化探索的推动与促进。
2. 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1)党的正确领导,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2)人民群众的努力。
(3)较为和平安定的内外环境。
(4)苏联(主要指建国初期)等国家的援助。
3. 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近各民族间经济交流。
(2)统治者个人的雄才大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有效的统治措施)。
(适用于中国古代史)(3)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
(4)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
4. 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
(1)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2)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补充:(1)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改革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备注:特指古代社会)(2)统治者重视教育,选用贤才。
(备注:特指古代社会)(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发展生产。
(备注:特指改革开放后)5.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1)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推动。
(2)民主思想的发展与影响。
(3)政治家的不懈努力,人民与新兴阶级的支持。
补充:(1)受外来文明(或原有民主习惯)的影响。
(备注:只适用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古希腊民主政治、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2)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备注:只适用于古希腊民主政治)6. 改革成败的原因。
(1)改革成功的原因:① 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 改革派力量强大,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③ 改革的措施得当。
④ 出现有利于改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
⑤ 国家最高领导者的支持。
(2)改革失败的原因:① 顺应改革趋势,但是改革的措施不得当。
高中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
高中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主观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做好主观题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历史成绩很有帮助。
下面是高中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供同学们参考。
1. 阅读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要点首先,读完题目后,要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和要点。
这需要同学们具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理清题意后才能准确回答问题。
2. 确定答题思路和范围在明确答题要点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先自行思考有关的内容,明确回答问题的思路,并确定答题的范围。
例如,如果是一道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题目,可以先回顾所学内容,确定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为回答问题作好准备。
3. 细致分析问题,找到关键词对于复杂的问题,同学们需要深入分析,找到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往往能够启示解题思路,帮助同学们快速地理清思路。
例如,问题涉及到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关键词可能包括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经济政策等。
4. 参考历史文献和知识,支撑答案为了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学们需要参考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在解题时也需要针对引用的历史知识进行判断和评价,选择合适的知识去支撑答案。
5. 严格按照命题要求完成答案最后,在完成答案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严格按照命题要求进行。
在回答问题时要突出答案的重点,不要赘述无关的内容。
同时,注意答案的逻辑结构,让答案清晰易懂,同时注意用意思明确、表达准确的语言。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需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解题思维能力,并结合命题要求进行答题。
通过日积月累的历史知识积淀和解题经验积累,同学们可以在高中历史主观题上获得不断提高的分数。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高考历史是大家比较关心的科目之一,其中主观题应该是考生最需要认真准备和注意的部分。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探讨一些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思路,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一、掌握史实首先,我们必须掌握历史的基本实际。
对于从课本中学习的历史知识,我们需要紧紧记住,包括一段时间和一些事件的发生,以及各种人物等等相关的信息。
在定期的复习课程过程中,我们应该尝试着做一些笔记,以便更好地记忆历史事件和证据。
特别是在解答主观题时,正确的答案通常取决于你精确而清晰地记得历史的相关事实,否则就无法很好地回答问题。
二、分析材料考虑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你还需要学会分析历史材料。
大多数高考主观题的答案都涉及到材料的解释或比较,因此识别和分析材料是必要的。
首先,你需要仔细地审视和阅读所有文本或视觉材料,这可能包括地图、价格表或古代手写文本等。
在你阅读时,注意解决材料中的语气和论述细节。
你甚至需要注意材料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在找到关键词和语言提示之后,才能真正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和策略。
三、准确表述思想第三个步骤是准确表达你的思想。
尽管一些问题或材料可能会在你的脑中引发一些想法,但是在回答问题时,你必须确保你的答案清晰、简洁并且准确,这样导师才能了解你的想法和结论。
在回答问题时,确保文章的叙述顺序自然而流畅,易于理解。
同时避免过于笼统或模糊的说法,少用模棱两可的词语和模糊的表达,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最后,在你写完文章之后,需要花些时间进行修改,以保证文章的语法、语言和格式都符合标准。
总之,高考历史的答题思路需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轮廓,即学会掌握史实,良好地分析材料,准确表达思想。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认真思考和准备,相信大家都能够在高考历史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3种解答高考历史主观题的技巧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2 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 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11 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12 内隐比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历史是高考文科复习的重点之一,今天整理了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一、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二、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一、结合特定历史背景答题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在读完这个问题后,不少同学觉得很简单,就掉以轻心。
很多同學都漏答了救亡图存内容,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没有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方面来分析问题。
大家在解答主观题时一定要深入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将各种关联因素都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够使答案更加全面。
二、注重思维的发散与延伸近年来历史主观题在题型变化和提问方式上比较灵活,有些试题还具有较大的思维难度。
不少同学在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或者对发散性思维要求很高的试题时就会一头雾水,感觉读不懂题意,或者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
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家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另一方面,大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进行思维的发散和延伸。
如果思维受到限制,那么解题的思路就会很窄,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联系。
这样,在解答试题时就会遇到各种障碍,错误答案也就随之产生。
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做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让思维得到发散和延伸。
可以基于一些有效的模式进行思维发散和延伸的训练。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多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异同情况?这些说明了什么?其实,分析异同点也不复杂,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角度去分析。
大家还要注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经常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同学们就能较准确地分析出历史现象的本质。
思维能力和思维层面是决定大家在解答主观题时能否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同学们在考试前应加强相应的训练。
三、训练表达能力很多同学在解答主观题时思维会有些混乱,这一点在他们的答题方式或者答题习惯中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来。
不少同学的答案缺乏层次和条理,这些同学在解答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些是影响大家考试成绩的因素。
在平时的训练中同学们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规范训练,要使答案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历史各题型主观题答题模板
历史各题型主观题答题模板学习中的苦确实难以尽言,然而,学习亦有乐。
当你经过艰难的思索推理,最后解出一道难题时,会喜形于色;当你在学习中取得优良成绩时,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当你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时,会乐在其中。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各题型主观题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各题型主观题答题:性质型一.实质(本质)和性质的区别实质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能简单、直观地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概括历史事件的实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揭示其本质或目的,最后指出其性质。
实质(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
(一般来说,实质定性于“实际如何”、“反映了什么”、“表明了什么”)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
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一般而言,性质定性于“是什么”)二.举例说明实质和性质的区别1.例1:俄国1861年改革。
(1)实质:指农奴主对农奴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2)性质:农奴主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例2:王安石变法。
(1)实质:北宋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一次尝试。
(2)性质: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3.例3:鸦片战争。
(1)实质:英国为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掠夺战争。
(2)性质:对英国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
4.例4:美国内战。
(1)实质: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争夺国家权力的战争。
(2)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三.不同历史事件的性质的解题模式及举例1.战争型(1)战争型性质的解题模式:从战争双方、战争目的、战争属性三方面归纳。
(2)举例: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与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模板高中
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模板高中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模板高中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是我们常常要面对的挑战。
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考核形式,历史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还要理清思路,准确表达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模板,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考试形式。
一、解答问题,明确观点1. 略述历史事件或人物背景,引出问题。
2. 列举相关事实,确立自己的观点。
3. 对观点进行有力的论证。
例如:对于“请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作用”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模板来解答:1.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推动了社会的统一和发展。
2. 具体列举秦始皇统一六国对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 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作用进行评价,展示自己的观点。
二、对比分析,辩证论述1. 明确对比的对象,明确对比的要点。
2. 分别列举对比对象的特点,阐述不同之处。
3. 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对比“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异同”这一题目,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板:1. 分别介绍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 对比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异同,突出各自的特色。
3. 进行总结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提出解决方案,深入思考1. 明确问题,陈述问题的重要性。
2. 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出解决方案。
3. 对解决方案进行深入思考,展示自己的观点。
例如:对于“如何保护历史文物”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板来解答:1. 引出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
2. 分析历史文物保护存在的原因和影响,提出解决方案。
3. 对解决方案进行深入思考,展示自己对历史文物保护的观点和理解。
除了以上的答题模板,我们在解答历史主观题时还可以多加引用史料和学者观点,丰富论证过程,并在总结中提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大家在历史主观题答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模板,准确把握问题,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历史主观题的答题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清晰的思维逻辑,准确的表达能力。
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
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历史主观题是历史考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与客观题相比,主观题更加注重考生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展开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主观题的解答,不仅仅是考察考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深度,更关键的是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判断能力等。
那么在应对历史主观题时,应该如何思考和解答呢?一、题目分析在阅读历史主观题时,首先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梳理出题目的主要内容和方向,确定解答的思路。
其次,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的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及其对当时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其次,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观点和观点,需要认真思考,理解其观点的正反面,明确解答的立场,有定位地给出解决方案。
二、知识储备历史主观题需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我们要注意积累相关的知识。
要全面学习历史事件,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掌握历史人物及其思想、言论、事迹和贡献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思维方法在解答历史主观题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掌握,还要注意思维方法的运用。
我们要遵循史实、尊重事实的原则,不能随意安排史实,尤其不能歪曲史实。
此外,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注意措辞严谨、表述准确,不能模棱两可,容易引起误解。
四、论证技巧历史主观题需要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论证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注意论证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把握答题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举例、比较、归纳、分析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展开论述。
五、结论提出历史主观题解答后,需要给出结论,通过结论的提出,全面表述自己的观点,概括出本次解答的主要内容。
在结论的提出中,可以适度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必须建立在严谨的论证基础上。
总之,在面对历史主观题时,我们要注重答题思路的合理性和严谨性,合理运用知识储备和思维方法,掌握论证的技巧,最终通过合理的结论提出,完美地完成解答。
高中历史主观题的解释、阐述、阐释类的解题方法
高中历史主观题的解释、阐述、阐释类的解题方法高中历史主观题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进行解释、阐述和阐释。
解题方法如下: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
确所要回答的问题,避免答非所问。
2.回归教材,联系所学知识。
学生需要将问题与所学知识
联系起来,从教材中寻找相关内容和线索。
3.组织答案,注意逻辑性。
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自己
的理解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同时要注意逻辑性,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时间、空间定位。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时间
和地点,学生需要准确把握时间和空间的定位,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注意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对于历
史事件,学生需要了解其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回答问题。
3.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
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影响,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联系和影响,才能更好地回答问题。
4.注意史料的真实性。
对于历史事件,史料是重要的证据
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鉴别史料的真实性,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总之,高中历史主观题的解题方法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同时注重审题、联系教材、组织答案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
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
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历史主观题基本都以材料为依托,从某一角度为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跨度很大,有时是对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考查,有时是对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考查,也有时综合考查古今中外的同一历史知识。
但不管考哪部分历史,问题的设置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概括、分析类;二、评价类;三、启示、认识类。
一、概括、分析类(一)“依据材料概括类”公式:立足分值和材料数量,概括段意(关注段头或段尾)或句意。
例:【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6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6分)③参考答案: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减弱;(2分)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2分)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原因类”公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提醒:具体分析依据题干和课文)※提醒:“背景类”公式:原因+目的+条件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三)“影响类”公式:性质(实质或地位)、积极(对内、对外)、消极(不足或局限性)(四)“比较类”公式: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1.比较方面:背景、目的、方式、结果、影响2.不同点:锁定一方,逆向思维。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第三步:答题 规范文字表述——科学规范 1.规范化:按题号作答,千万不能搞错 合理安排答题卷面空间 卷面整洁,字体工整,尽量不涂改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框内答题,不留空白 2.科学化:情绪稳定沉着,书写表达正确 运用历史术语(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性用语)答题,要 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多角度,短句式,关键词 先概括,后说明 看分值答题,1~2分一两句话,争取句句能得分,尽量 提高得分率
第一步:读---概括出主题——把握试题主旨— —总揽全局 1.重要性:紧紧围绕主题,有层次、有 梯度地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重要史观:文明史观(高度)、全球 史观(广度)、现代化史观(梯度) 3.有试题引言时:细读引言→关键词 (时、空、事)→概括主题 无试题引言时:通读材料或细读设问→ 串联关键信息→概括主题
第二步:再读---思考问题 明确试题要求——审准设问 1.精读设问:设问表述→关键词→明确设问要求→清楚设问 的主题层次 2.常用句式:“根据材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 细读试题材料——提炼信息 1.材料结构:通常包括“正文”和“出处”两部分。 2.重要提示: 关注每一则材料的出处(可帮助提示和确定答题方向) 重视材料中的省略号(往往隐去答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3.提取信息: 按照设问要求→细读材料→关键句(词)→体会理解→简要 整理以备答——重组考点知识——调用所学 1.对应历史阶段: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对应同一历史 时期,回忆形成历史概貌和阶段特征(答题的知识依托)。 2.调用考点知识:按照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信息,重组考点 知识以备答。
高中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
高中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
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读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处”(引言包括题头、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哪一类;正文包括表格的标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限定词,同时对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处包括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要将试题设置的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是答原因还是影响意义等将试题“对号入座”);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根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还有时空等限定词;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后一问是前一问的答题依据。
2023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答题模版
2023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答题模版专题01 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来源、回答方式以及核心知识点。
1.知识来源方面,主要有“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种规定;2.回答方式方面,需要具体回答与详细分析的关键词有“说明”、“分析”等等,而一般可以简单分析的关键词是 “指出”、“概述”、“简析”等;3.知识点方面,往往选取比较重要的考点,或者是上课的重难点。
解题方法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2.内因与外因(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历史主观题在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考生来说,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历史主观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解读题目在回答历史主观题之前,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
有时候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要仔细阅读题目,并在脑海中进行思考和分析。
如果有模棱两可之处,可以通过翻阅教材或者是其他可信的历史资料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只有确保对题目的准确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二、注意时间和地点历史主观题中常常涉及到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这些信息对于回答问题非常重要。
在解题时,要明确时间和地点的背景和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回答的范畴中。
例如,如果题目涉及到某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不仅要分析这个原因对于当时的影响,还要考虑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性,分析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三、比较分析历史主观题常常会涉及到各种历史事件、人物或者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回答这种题目时,可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加以对比,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回答问题,不仅可以展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展示对历史事件发展规律的理解。
四、举例论证在回答历史主观题时,恰当的举例是非常有力的论证方式。
通过选择和题目相关的具体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举例论证,还可以使回答更具体、更直观,帮助考官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
五、全面回答历史主观题通常会涉及到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不要局限于某一方面,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如果题目是关于某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考虑他的个人品质和成就,还要考虑他在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
只有全面回答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分数。
六、语言流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媒介,所以在回答历史主观题时,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
合理安排语言结构,使用准确的词汇和句式,可以使回答更加准确、清晰,并给考官留下良好的印象。
初中历史主观题答题套路
初中历史主观题答题套路在初中历史课上,面对那些让人抓狂的主观题,咱们得学会一套高效的答题套路。
要不然,到了考试时,脑袋里就像一片空白,啥也想不起来。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答题技巧,让你轻松应对历史考试,拿下高分,嘿嘿!1. 理清思路,抓住要点1.1 读懂题目首先,读题是第一步,咱们得慢慢看,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划出来。
比如说,题目里提到“原因”、“影响”或者“意义”,这都是咱们答题的重点。
读得仔细一点,能帮你避免答非所问,真是一举两得。
1.2 梳理框架接下来,脑海里可以简单梳理出一个大概的框架。
比如,先写出事件的背景,再说出原因,然后描述过程,最后总结影响。
这样的框架,既清晰又有条理,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分数自然水涨船高。
2. 语言表达,活灵活现2.1 适当运用成语答题时,咱们可以适当用一些成语,既能增加分数又能让答案显得更有文采。
比如说,谈到某个历史事件的重大影响时,可以用“深远影响”或者“举足轻重”之类的词,让人感觉你不是个小学生,而是个历史通。
2.2 加入个人见解有时候,老师喜欢看到学生的个人见解。
你可以在答案中穿插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我认为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为了领土,更是为了民族的尊严。
”这样不仅显示出你对历史的理解,还能让你的答案更具个性。
3. 举例说明,生动形象3.1 运用历史事件如果题目涉及某个历史事件,别忘了举例。
比如在谈论某个朝代的兴衰时,可以提到一些具体的事件或者人物,这样老师就能更加清楚地理解你说的是什么。
比如说:“像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举措就为后来的集权打下了基础。
”具体生动,老师一听就觉得有料。
3.2 链接现实生活此外,把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是个好办法。
你可以说:“我们今天的社会分工和当年的官僚体系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样一来,历史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而是活生生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
4. 总结归纳,画龙点睛4.1 结尾要有力最后,答案的结尾同样重要。
总结时,可以用一些有力的话,比如“综上所述,这场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局势,更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主观题答题角度归纳与分析历史主观题基本都以材料为依托,从某一角度为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跨度很大,有时是对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考查,有时是对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考查,也有时综合考查古今中外的同一历史知识。
但不管考哪部分历史,问题的设置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概括、分析类;二、评价类;三、启示、认识类。
一、概括、分析类(一)“依据材料概括类”公式:立足分值和材料数量,概括段意(关注段头或段尾)或句意。
例:【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6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6分)③参考答案: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减弱;(2分)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2分)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原因类”公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提醒:具体分析依据题干和课文)※提醒:“背景类”公式:原因+目的+条件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三)“影响类”公式:性质(实质或地位)、积极(对内、对外)、消极(不足或局限性)(四)“比较类”公式: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1.比较方面:背景、目的、方式、结果、影响2.不同点:锁定一方,逆向思维。
参考答案:结果: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2分)。
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渐成为亚洲强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3分)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分)二、评价类:(一)评价“史实、事件、概念、名词”:1.分析思维:辨证思维2.作答思路:性质(实质)+特征(地位)+影响+启示(提醒:立足于课文)例:中国古代孔子的“仁”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有很大的差异。
试比较孔子“仁”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的基本含义的不同(8分),并做对比评价(5分)。
参考答案:(二)评价“观点(主张)”:1.立足点:课文2.作答思路:表态+论据+总结(回应论点)3.作答心态:史论结合,有始有终(总分总);自圆其说。
例:材料一: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
……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
……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
……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
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二: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材料三: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3)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是的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4分)参考答案:表态:不同意。
(1分)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和私营工商业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1分)今天的私营工商业者是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发展的产物。
(1分) 总结:所以,我不同意上述观点。
(1分)三、启示类(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为提示语)(一)立足点:现象或问题出现的原因、教训(回归课文)(二)表述方向:正面(逆向思维)(三)作答心态: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避免什么,尽量少走弯路。
例1: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最近连续几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国家更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其列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今天留下了怎样的启示?(4分)参考答案:变化:由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分)启示:国家经济(农业)政策的制定要认清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国家稳定。
(2分)例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苏中是怎样“求同存异”,联合反抗法西斯侵略的?(6分)并谈谈你的认识。
(3分)参考答案:反抗:四大盟国:(1)政治上互相协商。
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2分) (2)经济上互相支援。
提高了盟军的作战能力。
(2分) (3)军事上互相配合。
中国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
(2分)认识: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可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的挑战,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地球。
(3分)(评分说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5、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
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特点与特征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其一是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其二是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也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
再如:黄巢起义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性质、实质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
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
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
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实质,也就是本质。
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
如: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集团。
不过,性质偏重于军事侵略,实质偏重于帝国主义。
三、经过内容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
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
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
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
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
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