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_贝多芬奏鸣曲第四首_文字部分
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
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作者:郭颖琳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2期【摘要】路德維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艺术史中的一个佳话。
本文从这首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演奏风格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英雄;激情中图分类号:J624.1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064-01贝多芬,古典时期德国作曲家,他是横跨两个时代的桥梁式人物。
他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创作贯穿一条“英雄,斗争,胜利”的主线,追求“自由与进步”的人生目标。
作品充满革命的热情,英雄的气概和不可摧毁的乐观精神。
他的创作既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一些典型创作手法,又有突破与创新,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他的主要成就在交响乐和钢琴音乐中。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
他的音乐冲破了形式主义和贵族的约束,把情感和特色表现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除此之外,贝多芬在表现钢琴音乐的手段上,无论从音响,演奏技巧,曲式,还是从主题的铺垫,和声的层次,肢体的复杂以及节奏的动力上都大大超过了海顿莫扎特的古典传统的手法。
一、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的创作背景贝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OP.2/1 创作1793年。
此时的贝多芬年轻,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有一股热情。
他深受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这些都给这首作品带来了贝多芬的思想。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钢琴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献给他的老师海顿的作品,他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海顿、莫扎特的创作理念,有他们创作的影子,但是也表现了贝多芬自己的态度和想法,表现了贝多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浅析钢琴曲《贝多芬f小调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的艺术处理
浅析钢琴曲《贝多芬f小调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的艺术处理作者:于静媛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贝多芬f小调第一奏鸣曲是德国作家贝多芬于1794-1795年间创作而成,是为了其老师——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而作,虽然整部作品表现出明显的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是贝多芬仍然在第一和第四乐章中表现出自己钢强的个性与不屈的意志,本文以OP.2,NO.1第四乐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部、副部的节奏变化、重复和和弦的不同等来明确其艺术特点。
关键词:贝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艺术处理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58-01贝多芬的《f小调奏鸣曲》同时也被称作“Appassionata”,这个标题或许能传递出贝多芬创作该首乐曲的情感状态——热情。
这一含义不仅意味着贝多芬在创作时的情感更是整首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对《f小调奏鸣曲》的谱写,贝多芬表达了其内心想要突破的渴望,他的内心郁结着冲动与悲愤,理性与愁思。
因而整首乐曲跳跃幅度较大,像是一个人不羁的思想,在乐曲中寻求表达与抗争。
贝多芬通过这首乐曲表达了对其老师海顿的敬意,但同时也饱含着对生命的思考,渴望在不停歇的追思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告慰。
一、贝多芬《f小调奏鸣曲》第四乐章分析1.作品结构分析。
贝多芬《f小调奏鸣曲》具有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的基本曲式结构,从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到慢板、变奏曲式的第二乐章、小步舞曲式的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式的第四乐章。
其中第一乐章为快板,f小调,2/2拍,奏鸣曲式。
该乐章充满了严肃认真与兴奋、渴望表达的激情。
经过一个紧凑的主题之后,曲调渐入和缓,平稳的经过一个经过部的过渡,紧接着以简洁明快的A大调呈现与第一主题完全不同的轻快风格,从不断的连奏和旋律线的紧凑变化展现出生动的情趣,随即在高亢的表情达意之中进入到展开部,结束部分用第一主题的动机来进入再现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3第四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3第四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四乐章演奏分析
焦静
【摘要】@@ C大调《钢琴奏鸣曲》Op.2 No.3是贝多芬维也纳时期创作的二十首钢琴奏鸣曲之一.作品是献给海顿的三首奏鸣曲之一,大约完成于1795年,一般音乐史家认为更接近海顿、莫扎特及前古典时期作曲家的形势与风格.
【期刊名称】《音乐天地》
【年(卷),期】2007(000)010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焦静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四西安音乐学院焦 C大调Ⅸ 钢琴奏鸣曲》OD .2 № . 3 是贝多芬维也纳时期创作的二十首钢琴奏鸣曲之一。
作品是献给海顿的三首奏鸣曲之一,大约完成于1795 年,一般音乐史家认为更接近海顿、莫扎特及前古典时期作曲家的形势与风格。
所以演奏者应该将音乐的整体风格向古典中、前期靠拢一些。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很容易在其中看出贝多芬鲜明
的创作个性:三乐章结构扩充成了四个乐章,小步舞曲乐章被谐谑曲所取代,
主体的对比力度及戏剧性发展增剧,调性转换愈加大胆,乐章间材料的联系和
呼应加强,使新式钢琴的力度、音色和歌唱性等潜力得以挖掘。
因此我们演奏。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第四奏鸣曲和前面三首奏鸣曲一样,由四个乐章组成。
在这首奏鸣曲里,音乐的写法具有管弦乐性质,第四乐章(回旋曲)最“钢琴化”。
当然,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的钢琴效果极妙,然而,钢琴演奏者在弹它们的时候,应该经常想象某种管弦乐的音响,想象乐队里某些乐器或某组乐器。
这里应再次强调准确表现各种奏法、力度变化和节奏变化的重要性,贝多芬通常仔细而且准确地把它们写出来,把它们和他的艺术构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乐章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
主部是压缩的,它在主调(降E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
连接段落的开始是一个新的动机(八分音符的音节式进行)它在以后起着重要作用。
副部从降B大调属音上的动机(低音声部里七度进行F—降E)开始。
在几乎不断的八分音符进行之后,副部的第二主题以安详的进行(附点四分音符)出现,然而在几个小节后,八分音符的进行重新恢复了,它在副部结束以前转化为十六分音符进行。
在结束部里,旋律线条在中间部中出现,在十六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每小节有两个旋律音(好象是附点四分音符)。
结束部后面还有一个不大的“补充”,其中出现了新的切分的动机,它在以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部建立在主部、连接段落和上述切分动机的素材基础之上。
在多次离调以后,展开部走向主部的第一动机,起初在a小调上,以后在d小调上。
再现部的开始不象最初那样是p,而是ff。
再现部基本上很象呈示部。
在再现部的结尾加添了一个相当大的尾声。
整个乐章的结束是朝气蓬勃、庄严雄伟和响亮(ff)的。
第二乐章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套曲形式里个别乐章中间,节奏脉动的统一是一条规律。
这种统一不仅可以在奏鸣曲个别乐章中间存在,而且在某些场合下,它还扩大到几个乐章,有时甚至扩大到整首奏鸣曲里。
前三个乐章之间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第一乐章的附点二分音符相当于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而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又相当于快板乐章(第三乐章)整整一小节。
但是,不应该草率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点,这是活的音乐,因而音乐内部的脉动也应该是活的,而不应该象节拍器的滴答声。
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赏析
降B大调第四 交响曲 ,作品第60号(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德国作曲家 贝多芬创作、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当时贝多芬正在利赫诺夫斯基亲王特拉波(位于今波兰与捷克交界处)近郊的格拉兹夏宫内作客,贝多芬在这里认识了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伯爵要组织一支乐队,他委托贝多芬创作了这部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这部作品于1807年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夫诺斯基宫。
这部作品充满着明朗、富诗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丰富的细部。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体现,而其主题就正是赞美生命和爱情。
1806年,当时贝多芬的恋人是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
特雷泽曾与贝多芬订婚,而且感情维系了4年左右,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情生活。
所以他的创作热情特别高,才思敏捷。
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在这时候写成的。
此后的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笔,迅速的完成,而被誉为“塑造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
随后,贝多芬开始酝酿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撰写似乎非常顺利,但是作曲家在这里却停止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转而去写一部全新的交响曲。
当时贝多芬的感情生活浪漫温馨,状态之好在他一生中也是十分少见的,所以从落笔到完成,几乎一气呵成,顺利流畅,而且旋律中充满了生命、青春的气息——这正是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全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一个带点凶兆的缓慢引子引出最轻松愉快的快板,接着独奏大管、双簧管、长笛有精彩的旋律对话,在紧接着是柏辽兹描述的越来越强的发展“期间的和声色彩先是模糊而犹豫不决,在转调和弦的云雾完全驱散时,它才重新闯出来,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条河流,平静的流水突然会消失,它离开河床是为了让浪花变成四溅的瀑布咆哮着直泻而下。
”第二乐章,柔板,美好的旋律的宁静流动与轻摇的伴奏,柏辽兹这样形容“他的旋律是天使般的纯洁和不可抗拒的柔情蜜意,只是奇妙的艺术加工痕迹完全消失。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赏析
镜面抛光标准
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是他创作的九部交响曲中的一部,作于1806年至1807年间。
这部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第一乐章以其雄壮的开头和强烈的节奏感而闻名。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和发展的深刻理解,通过不断变化的旋律和和声来展现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乐章是一个优美的慢板,展现了贝多芬对旋律和和声的精湛掌握。
这个乐章充满了温暖和柔和的音色,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第三乐章是一个欢快的舞曲,展现了贝多芬对节奏和动感的敏锐感知。
这个乐章充满了活力和活泼的节奏,让人不禁想起欢快的舞蹈场景。
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终曲,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表达力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个乐章以其强烈的节奏和激昂的旋律而闻名,给人一种振奋和激动的感觉。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旋律、和声和节奏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是一部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杰作。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呈示部(11-132)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133-136)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e,G,g g,C,V/C C,c主部材料再现部(195-294)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 c,DDVII7/c尾声(295-310)第一尾声第二尾声(295-298)(299-310)c—————————引子材料主部材料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回旋曲式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尾声(1-16)(16-28)(29-36)(37-50)(51-66)(66-73)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Op.7)第一乐章音乐分析报告.doc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Op.7)第一乐章音乐分析报告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Op.7)第一乐章音乐分析报告前言: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他是一位终生追求着自由和进步的艺术家,音乐学界普遍认为,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前10首奏鸣曲更接近海顿、莫扎特式的古典主义风格,其中的一首降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7)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这是贝多芬作于1796-1797年的作品,这是一首规模极为宏大的作品,在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长度也位居第二,内容非常翔实。
他将这首优雅的奏鸣曲赠给了他曾言并不漂亮的伯爵千金芭芭拉,贝多芬怀着思念的热切心情写下了这首奏鸣曲,因着这样的情绪,当时的人们将这首奏鸣曲称作所爱的女郎,贝多芬则亲自为它题上了爱情的题目。
全曲共四个乐章,本文将主要就第一乐章分析其音乐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
结构图如下: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一、呈示部(1-136小节):1、主部主题(1-17小节)在主调E大调上呈现,节拍特征为律动鲜明的6/8拍(如谱例1所示)。
主题结构为带有补充的一句性乐段结构(12+5小节),主要包含了两组动机材料:纵向型柱式和弦的下行三度进行(1-2小节)和流动的八分音符的音节式进行(3-4小节)。
尤其是第二组动机在乐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具有典型的6/8拍的节拍律动特征,在副部和展开部中都有贯穿,主题以K46-V7-I形成终止本文由.com收集整理后又融合前面的材料继续了5小节的补充。
最后结束在主调完满的全终止上。
整个主题性鲜明、流动性强,表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质。
2、连接部(18-39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引用主部材料发展的承上部分(8-24小节),转调过渡部分(25-34小节),副部主题的属准备部分(35-39小节),承上部分采用主部的八分音符动机写成,上下声部均为流动性的级进进行。
转调部分开始引进了新的材料,其新的抑扬格的节奏律动特征在其后的副部和展开部中部都有体现。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分析与演奏分析
• 继而由双簧管重复演奏副部主题。陈述自由,运 用了多种调性,在副部主题的下半部我们会意外 的发现,在 35—36 小节处很自然的由 G 大调转 到了 b 小调,并通过继续的变化,发现自己竟处 在升 f 小调和升 F 大调中。这就是贝多芬的音乐 天才所在,使原本简单的旋律多样化。这些答句 振奋人心,给人以动力,并且在新的意义上唤醒 人们。 • 贝多芬在此后所运用的那些新的大胆的转调、半 音变化和和弦等类似的表现手法之多是难以计算 的。随后又在 G 大调上由乐队演奏刚毅有力的副 部主题②,热情洋溢。(谱例3)
• 贝多芬利用了当时改良的新式钢琴,能够奏出 pp 到 ff 之间的任何力度这一特点,在力度表现方面 大做文章。 • 贝多芬的钢琴谱,力度记号比其他作曲家所标记 的要多。这说明贝多芬除了创作态度严谨之外, 更重要的是他想将自己对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 强烈感受,借助乐谱尽可能完满地传递给演奏者, 希望演奏者不要听凭自己的主观意念,而应当严 格按照作者在乐谱上标明的力度记号去做。
贝多芬 G 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分析与演奏
一、创作特点
• 《G 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属于贝多芬创作中期, 是贝多芬五部钢琴协奏曲中思想内涵丰富、热情 洋溢的协奏曲,它的风格清新、构思完美、充满 柔和的浪漫音调,富于哲理性。这首协奏曲区别 于其他四首协奏曲的一大特点就在于第一乐章的 开始没有惯用的乐队作为全曲的引子,而是由钢 琴奏出第一主题。在这首乐曲里,宣叙调的表现 手法发展到格外完善的程度,钢琴的歌唱性的发 挥既强调表达出最精细的色彩,同时又服从于整 个乐曲的总构思。
• 另外,这首协奏曲毅然脱离了维也纳古典 乐派程式化的传统,创造出一种特有的独 创个性的风格特点,赋予了协奏曲这种体 裁一些全新的特征,如在第二乐章里乐队 与钢琴交替出现,形成一种“错位”的感 觉,像是人与人的对话,又像是两个对比 形象的抗争,乐队与钢琴常常处于竞相演 奏的状态等等。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分析与演奏分析
第16页/共62页
第17页/共62页
第18页/共62页
第19页/共62页
• 其中经常被钢琴家演奏的是第一和第二华彩乐段。 • 363 小节处调性回到主调 G 大调上,从 pp 弱奏开始直到 ff
强奏,把整个乐章推向高潮,最后在 ff 中凯旋结束整个第一乐 章。 • 从整体上看,第一乐章在充满着旋律的开头几页中,美丽的乐 句一个跟着一个的出现。尽管这些旋律都开展得十分壮阔雄伟、 有冲刺的琶音、辉煌的音阶,和突然的力度对比,但是这一乐 章仍是非常抒情的乐章。
的支撑力量和灵活性。演奏时要清晰连贯,始终如一。
第43页/共62页
第44页/共62页
• 4.3 回旋音:在第一乐章里连续的回旋音只出现过这一次,但是却十分重要,这一 • 段是第一乐章里表现最为安静抒情的乐段,在左手快速而清晰的六连音的烘托下,右手如歌的旋律优美的
进入,连续的回旋音既要将每个音都交代清楚,又要渐进的将这一乐段音乐推向顶点。
第24页/共62页
第25页/共62页
• 2.速 度 • 速度是根据乐曲的内容、风格而决定的, • 《G 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充满了柔和的浪漫音调在沉静中蕴藏着无比雄浑的内在潜力,是贝多芬热情横
溢的抒情作品之一。
第26页/共62页
• 第一乐章 Allegro moderato(中庸的快板),速度应该介于快板与中 板之间,也就是说选择的速度要控制在每分钟 88—132 拍数之间(因为 moderato1=88;Allegro1=132),作曲家卡尔·车尔尼给出了 =116 的速度,这一速度更接近于快板,这样的速度选择要求演奏者有极 好的手指机能。然而对于 Allegro moderato(中庸的快板)可能是有 点太着急了,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的介绍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的介绍《第四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创作第五交响曲的过程中于1806年间创作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的背景《第四交响曲》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
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 贝多芬终究没有找到终生伴侣,但是他的爱情生活却丰富多彩,且略带悲剧色彩。
有人说,艺术家往往都是浪漫而多情的,贝多芬也没有逃脱这个规律。
然而贝多芬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者说表面印象却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并不是那种容易引起少女爱慕的“白马王子”,甚至有人形容他为“狮子脸”。
同时在生活上,他也不拘小节,甚至有一点邋遢。
但即便如此,很多女子还是无法抗拒来自贝多芬身上的英雄气质和艺术修养,而和贝多芬谈着或长或短的恋爱,但是这种关系最后都没有终生保持下去。
贝多芬对于爱情是执着的。
对于自己钟情的人,他总是倾其所能,近乎疯狂的去追求。
他心目中的爱侣应该是青春纯洁、端庄秀美、品德高尚又极具修养的女子。
可以说,贝多芬在爱情上近乎是完美主义者!这也是他没能找到终生伴侣的一大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可能也来自他的耳疾。
贝多芬喜爱追求过的女子很多,有些是贵族的小姐,有些则是自己的学生,也有女作家。
在诸多次恋爱中,曾经有一次近乎取得成功,那就是他与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的一段感情,双方曾经订婚过,但是最终婚约被毁。
此前,他热恋过特雷泽的姐姐朱丽叶,而后又与特雷泽的妹妹约瑟芬发生了爱情,可悲的是依然没有结果。
与这一家三姐妹的恋爱,可以说是贝多芬爱情悲剧的典型——因为门第、因为金钱,因为一些世俗的观念,美满的婚姻不能成为现实。
其实失败又何止这些,贝多芬用心去恋爱,用文字、用旋律来赞美自己心中的最爱、赞美美好的爱情,但最终总是因为世俗的偏见乃至陈旧的观念,而遭到失败。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四乐章的分析与研究
当代音乐2019年第8期MODERNMUSIC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 2No 1)第四乐章的分析与研究马㊀婷[摘㊀要]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ꎬ在奏鸣曲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ꎮ本文以其«第一钢琴奏鸣曲»(Op 2No 1)中的第四乐章为例ꎬ从曲式结构㊁和声思维及创作特点上详细剖析这首作品ꎮ帮助音乐理论的学习者与爱好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与研究本首作品ꎬ同时也为作品演奏提供理论支持ꎮ[关键词]贝多芬ꎻ奏鸣曲ꎻ曲式分析ꎻ创作特点[中图分类号]J6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8-0105-03[收稿日期]2019-04-14[作者简介]马㊀婷(1982 ㊀)ꎬ女ꎬ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ꎮ(晋中㊀030600)路德维希 范 贝多芬(LudwigwanBeethovenꎬ1770 1827)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ꎮ[1]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极其优秀的音乐作品ꎬ其中32首钢琴奏鸣曲ꎬ被很多钢琴家们誉为 圣经 ꎮ这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一般分为3个时期:早期㊁中期与晚期ꎮ作品编号Op 2No 1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之一ꎬ不仅如此ꎬ它还是他的第一首奏鸣曲ꎬ创作于1795年ꎮ他运用古典传统的作曲技法完成此曲ꎬ献给恩师海顿ꎮ这首奏鸣曲由4个乐章组成ꎬ其中第4乐章ꎬ可以说是贝多芬最具气魄的终曲ꎮ作曲家大胆地尝试用88个琴键传递出热情奔放㊁热血澎湃的场景ꎬ所以这首作品也被称为« 小热情 奏鸣曲»ꎮ一㊁曲式结构(一)«第一钢琴奏鸣曲»(Op 2No 1)第四乐章曲式结构图奏鸣曲式呈示部近似三声中部再现部小节数1-6061-139140-198调式调性f小调bA大调f小调呈示部主部连接副部第一结束部第二结束部小节6+4+49128+88(9)调式调性f:t-D-D/Dc:Dc:K-D-tc:t-Dc转bA:D近似三声中部a中间部分a1中间+再现a2连接小节10+10888+718+11(属准备)调式调性bA:ttttD7叠入f:D501再现部主部连接副部第一结束部第二结束部小节6+4+69(叠入)128+88调式调性f:t-D-DDK-D7-t(叠入)K-D7-tt-s-t(二)曲式结构分析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结构ꎬ它的展开部是一个近似三声中部[2]的结构ꎬ由于展开部的特殊性ꎬ这种曲式结构也被认为是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3]ꎮ呈示部:主部由(6+4+4)3乐句组成的综合乐段ꎬ其终止分别为f小调不完满终止㊁半终止㊁属调半终止(重属和弦)ꎮ主部结束在f小调D/D和弦上ꎬ并由之后的9小节连接部分加强了D/D和弦材料的发展ꎬ使副部顺利进入f小调的属调c小调ꎮ12小节之后完全终止在c小调的主和弦上ꎮ副部无论在调式调性还是主题材料上都与主部形成了对比ꎮ第一结束部是8+8的重复乐句结构ꎬ之后是第二结束部ꎬ材料再现主部主题动机ꎮ第一括号反复呈示部由c小调转回f小调ꎮ第二括号由c小调转入bA大调为下一部分做准备ꎮ近似三声中部:这个部分转入了主部的平行大调bA大调ꎬ旋律优美ꎬ调性平稳ꎮ结构为三部歌谣曲式ꎬ没有变奏重复ꎮa部分由10+10两个乐句构成ꎬ完全终止后ꎬ8小节的中间部分运用新材料ꎬ主要在属和弦上面持续发展ꎮ再现8小节的a1ꎬ用八度加强ꎬ变化再现主题ꎮ中间+再现a2部分是8+7的复合重复ꎬ有小的变奏ꎮ再现前的连接部分由(18+11)两个段落组成ꎮ连接部分材料是主题动机ꎬ发展不久之后由bA大调转入f小调ꎬ逐渐稳定f小调在属和弦上ꎮ并在属和弦上发展成为11小节的属准备段落ꎮ从而使再现部变得更为迫切ꎮ再现部:调性转回到f小调ꎮ主部由(6+4+4)变化为(6+4+6)的结构ꎮ第3句没有结束在重属和弦上ꎬ而是结束在属和弦上ꎬ连接持续在属和弦上发展了9小节ꎬ副部在f小调上再现ꎬ达到调性回归ꎮ之后完全再现呈示部ꎮ这首奏鸣曲没有尾声ꎮ二、和声思维与创作特点(一)和声思维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中ꎬ和声还是以传统的古典和声进行为主ꎮ[4]由主功能进行到下属功能再到不稳定的属功能ꎬ最后回到主功能ꎮ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又打破了一些规矩ꎬ有一些尝试性的变化ꎮ比如:低音的级进(谱例1)ꎮ谱例1是呈示部中主部结束与连接部的开始ꎮ在主部结束到主和弦之后ꎬ连接重属和弦的低音运用了F-#F-G低音级进进行ꎬ低音的级进为重属和弦的出现提供动力ꎬ期待副部与主部的强烈冲突ꎮ还有主㊁属持续音的运用(谱例2)ꎮ谱例2是近似三声中部的结束部分ꎬ也是再现部出现前的属准备ꎮ这段结构中ꎬ低音持续f小调属音连续7小节ꎬ为再现部的调性回归做准备ꎬ期待f小调主和弦的出现ꎮ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多次主㊁属音的持续ꎬ可谓作曲家的新尝试ꎮ而类似这样的尝试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色彩打开了新的思路ꎮ谱例1:谱例2:601当代音乐 2019年第8期(二)八度和弦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ꎬ八度和弦运用广泛ꎮ这首作品中八度和弦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戏剧性ꎬ展示作品的张力ꎮ在这个作品的呈示部㊁近似三声中部㊁再现部都有所体现ꎮ尤其是呈示部开始的连续5小节的八度和弦(谱例3)ꎬ急促而有力量ꎬ像一泻千里的洪流ꎮ在快板乐章的创作中ꎬ尽显作曲家不屈㊁英勇的性格ꎬ为之后的作品的风格形成奠定了基础ꎮ谱例3:(三)调性思维在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中ꎬ突然性的转调是其常用的转调手法ꎮ突然性的转调犹如突发性的事件ꎬ骤不及防地出现ꎮ在这个作品呈示部结束两小节(谱例4)ꎬ第一小节还是c小调的主和弦ꎬ第二小节直接转入bA大调的属和弦进入新调ꎮ谱例4:(四)叠入叠入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创作手法ꎬ一般是指两个主题相继出现ꎬ第一个主题的结束同时也是第二个主题的开始ꎮ这首作品在呈示部㊁近似三声中部中多次使用ꎬ使整个作品乐思连续不断ꎬ环环相扣ꎮ总㊀结«第一钢琴奏鸣曲»(Op 2No 1)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杰出的代表ꎬ在这首奏鸣曲中已经显现出作曲家的新思想㊁新理念ꎮ[5]无论在曲式结构还是作品技法上面都有突破ꎬ有了用音乐动机来表现英雄形象的雏形ꎮ贝多芬奏鸣曲贯穿其一生的写作ꎬ有作曲家本人自传的意义ꎮ这不仅给钢琴音乐的爱好者与学习者留下了巨大的财富ꎬ更留给我们研究贝多芬的重要文献依据ꎮ注释:[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04:215 216.[2][匈]魏纳 莱奥.器乐曲式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ꎬ2004:121 122.[3]高为杰ꎬ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07:3 4.[4]桑㊀桐.和声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ꎬ1991:56.[5]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ꎬ1999:1 16.(责任编辑:张洪全)701马㊀婷: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 2No 1)第四乐章的分析与研究。
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
64郭颖琳: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郭颖琳(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摘 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艺术史中的一个佳话。
本文从这首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演奏风格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英雄;激情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064-01贝多芬,古典时期德国作曲家,他是横跨两个时代的桥梁式人物。
他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创作贯穿一条“英雄,斗争,胜利”的主线,追求“自由与进步”的人生目标。
作品充满革命的热情,英雄的气概和不可摧毁的乐观精神。
他的创作既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一些典型创作手法,又有突破与创新,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他的主要成就在交响乐和钢琴音乐中。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
他的音乐冲破了形式主义和贵族的约束,把情感和特色表现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除此之外,贝多芬在表现钢琴音乐的手段上,无论从音响,演奏技巧,曲式,还是从主题的铺垫,和声的层次,肢体的复杂以及节奏的动力上都大大超过了海顿莫扎特的古典传统的手法。
一、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的创作背景贝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OP.2/1 创作1793年。
此时的贝多芬年轻,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有一股热情。
他深受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这些都给这首作品带来了贝多芬的思想。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钢琴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献给他的老师海顿的作品,他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海顿、莫扎特的创作理念,有他们创作的影子,但是也表现了贝多芬自己的态度和想法,表现了贝多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的风格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奏鸣曲在力度运用上有十分鲜明的特点,极端化的强 弱使其作品更富有表现力。不同于巴赫作品中几乎很少出现的力度 标记以及莫扎特作品中少量的力度标记,贝多芬的乐谱中则是标有 详尽的记号。这些力度的变化同乐谱中的音符一样,成为整个作品 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强弱的明显落差为作品提供了更多的紧张感和 矛盾感,尤其是Op2.No.1奏鸣曲中第四乐章大量出现ff、pp、sf的标 记,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所以要求演奏者在弹奏此乐章时对 声音的控制要做到细致和严谨。
分析了此曲的创作背景,而后在演奏方面,列举了贝多芬早期的这首奏鸣曲的力度、旋律方面的特点以及技术难点。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演奏技巧;力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作曲家及创作背景 贝多芬于1770年生于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 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曲式到织体再到 和声功能,从音响效果到演奏技术都远远超过了之前的传统手法, 不但开拓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点,还将钢琴奏鸣曲推向到了真正的 艺术高峰。 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共有13首,其中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之一就是这首Op2.No.1奏鸣曲。此曲采用的是f小调,这在古典主 义时期并不多见,但音乐风格上气势恢宏的特点却预示着贝多芬的 独创性。其第四乐章热情洋溢的基调和强弱明显落差的对比使得在 小调种强烈的 情绪来更直观地感受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以及独特情感。 二、贝多芬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的曲式结构 结构图:
(一)呈示部(1-58小节) 主部主题是八度和弦,左手三连音的伴奏织体予以配合。且强 弱对比明显使得曲子的英雄性在开头就得以体现。而副部主题体现 在左手,以隐形声部的形式出现,左右手三对二的节奏促使副部旋 律音色具有歌唱性且流动。 (二)展开部(59-138小节) 音乐情绪与呈示部有了明显的不同,与之相比更为柔和却不失 激情,单音旋律进行少了几分咄咄逼人的气势。 (三)再现部(138-196小节) 音乐情绪再次回到暴风雨般的模式中,在左手三连音的呼应 下,八度进行格外激烈。 三、贝多芬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演奏分析 (一)技巧难点 在这首作品中,右手八度旋律进行中,三连音快速反复组成的 伴奏音型承担了重要的功能。通过重复的方式,使静态的音符延伸 增加更多的运动感,为表达丰富的情绪提供了更富有幻想性的背景 效果,使作品更立体,更有交响性。在演奏时要时刻注意时值和音 色的平均以及平稳进行。 右手的隐藏旋律线在平时的演奏中很容易被忽视,针对这种情 况的出现要将右手最高音的旋律同左手的单音旋律一同演奏出来, 并且弹奏时要保持手腕的稳定,手腕通过左右移动突出旋律音,而 过分的上下移动会导致力度分配不均,造成音量不平衡、时值不平 均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旋律音进行单独的弹奏训练,加深 对旋律线条的敏感度。 (二)力度分析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导言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深受音乐家和听众们的喜爱。
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是他创作的九首交响曲之一,虽然在公众的认知中相对较少为人熟知,但它依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音乐作品。
本文将详细探讨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乐特点以及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一、创作背景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06年至1807年间,这一时期是他的创作生涯中最为丰富和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在那个时期,贝多芬正处于转变之中,他在作曲风格上逐渐摆脱了受到前辈作曲家影响的束缚,开始展现出更加个人化和独特的风格。
二、曲式结构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1. 第一乐章:快板第一乐章以快板的形式呈现出来,旋律优美而悠扬。
它以强烈的主题和尖锐的对位展示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个性。
乐章中还穿插了经典的复调技法,通过紧密的旋律和和声结构,塑造出了浓郁的音乐氛围。
2. 第二乐章:慢板第二乐章是一个慢板,以温和的节奏展现了贝多芬对于音乐情感的深刻理解。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巧妙地利用了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技巧,创造出了令人陶醉的音乐景观。
3. 第三乐章:菲格罗主题与变奏第三乐章采用了菲格罗主题和变奏的形式,以快速而活泼的节奏将乐曲推向高潮。
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展现了他对于变奏曲式的独到见解和运用技巧。
4. 第四乐章:欢快第四乐章以欢快的主题和活跃的节奏带来了全曲的高潮。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运用了大量的交替和呼应,展现了他对于对位法的深厚理解和运用。
三、音乐特点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展示了他独特的音乐个性和作曲风格。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了对位法、变奏曲式和快板等多种音乐手法,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框架,为音乐带来了新的形式和内涵。
他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力量和内省,展现了作曲家对于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于人类情感的体验。
同时,贝多芬第四交响曲还呈现出了作曲家的音乐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论如何欣赏钢琴奏鸣曲-最新年精选文档
论如何欣赏钢琴奏鸣曲一、贝多芬《降E 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作品分析(一)第一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降E 大调,八六拍,奏鸣曲式。
这是一首将年轻贝多芬丰富的感情起伏表现出来的宏大的乐章,尤其是要将戏剧性人生注入到奏鸣曲中的意图已经表露得相当明显。
虽然这个乐章尚未产生像贝多芬中期作品那样明晰的效果,但还是能够从作品里最底层所流动的一股热乎乎的某种东西中感觉出来。
第一主题是在左手奏着几乎是贯穿全部乐章的节奏,而右手奏出由和弦的动机与八分音符所构成的旋律。
带有丰富和弦性的第二主题在属调降B 大调。
展开部比较短小。
最初先强有力地奏出第一主题,并且以这个主题为主进行发展。
再现部是由强有力的第一主题的再现开始,第二主题以主调再现。
在庞大的尾奏中,用第一、第二主题做轰轰烈烈的结束。
(二)第二乐章富有表情的最缓板,C 大调,四三拍,三部曲式。
这是具有充实的音响,多样色彩感以及深厚情绪的徐缓乐章,显然已远比作品Op.2 成熟得多。
首先是音响优美而高雅的主题。
经过G 大调中间乐节,主题以变奏形态再度出现。
中部则转为降A 大调,随着断奏的伴奏奏出厚重的主题,就以此向前发展逐渐恢复稳定后,以很弱的力度再现最初的主题。
尾奏用中部主题,最后,乐章幽静地结束。
(三)第三乐章快板,降E 大调,四三拍,三部曲式。
这一乐章是优雅的、欢快的。
第一段开始于柔和、温柔的主题。
由这个主题的动机构成一段优美的乐段之后,再反复一次,接着经过一段将主题以卡农形式作发展的短暂中间乐节之后,便是主题的再现。
中段是降e 小调,几乎都是三连音的分解和弦。
当中段奏完,便回到第一段,然后结束。
(四)第四乐章回旋曲,温柔的小快板,降E 大调,四二拍,由高音音区画着波浪下降的优美回旋曲,主题充满魅力而且很有表情。
具有颤音特征的第一插部主题以降B 大调呈示,这个主题多少有点僵硬,与柔和的回旋曲主题形成有趣的对比。
回旋曲主题再现之后,接着出现精力充沛的第二插部主题,然后继续扩大发展。
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曲式分析
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曲式分析摘要:在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的。
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显露出贝多芬强烈的创作欲望及其创作的独特性。
该首奏鸣曲以精炼的钢琴手法,澎湃着强烈的热情,从中可以窥见到贝多芬其后强烈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因此,探索其独特的创作技法,对于进一步探究自古典到浪漫时期创作风格的发展及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乐章与第一乐章前后呼应,调式调性规整,音乐风格兼有戏剧性和风俗性特征,统一整个乐章,具有概括整个曲式结构的内涵。
本文主要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出发,详细的阐述了乐章中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创作手法这是最具有贝多芬魅力的最后一个乐章。
它充满了贝多芬思维的大胆迸发,连绵不断的琴声表达出热情澎湃的情境,有“小热情奏鸣曲”之称。
这一乐章把贝多芬热情的天性和感人的情怀充分地表现在湍急的音乐中。
乐章及具戏剧性,有如兴奋的暴风雨袭来或大事件突发的感觉,形成了贝多芬的威力。
它的奏鸣曲式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乐曲的形式也倾向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由于在展开部加入了新主题,并且运用了主要动机代替结尾乐章,产生了回旋曲般的曲式特性,在这种回旋曲中充满了他对奏鸣曲式动态的表现力。
乐章之间进行热烈的的对比及动机的表现手法手法,产生了无法弥补的内在紧张敢。
兰兹比喻这乐章为“火山的急流”,描写它为非常自由、非常戏剧性的乐曲。
一、呈示部1—58小节主部1—13小节,f小调、转调乐段。
由三个乐句组成,该部分运用了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组成,其中第一乐句(1—5小节)和第二乐句(6—9小节)、第三乐句(10—13小节)分别采用不同的动机,形成曲式内部的对比。
而且,对比的后两个乐句在和声上也表现得更加不稳定,先是向bA大调的离调,最后又转到G大调结束(DVII7—T)。
主要主题趁着急忙的三连音,以具有近于激烈狂暴而大胆的重音动机开始,左手三连音背景掀起激烈的漩涡,以强烈的反复给予呼应,贝多芬式的典型休止符、节奏重音和力度重音明显公布,极其坚决、威风凛凛。
曲式分析_贝多芬奏鸣曲第四首_文字部分
贝多芬降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7 第一乐章曲式分析—文字部分●作品简介这首奏鸣曲的结构比作品2大得多,内容也相当丰富。
贝多芬将此曲题赠给他的学生巴巴拉,她是一位才华卓越的女钢琴家。
因为这首奏鸣曲的优雅气质,当时人们将它称作“所爱的女郎”。
第一乐章抖擞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 brio)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这是一首将年轻的贝多芬丰富的感情起伏表现出来的宏大的乐章,尤其是将戏剧性的人生注入到奏鸣曲中的意图,已经表露得相当明显。
虽然尚未产生像贝多芬中期作品那样明晰的效果,但还是能够从作品里最底层所流动的一股热乎乎的某种东西中感觉出来。
第二乐章富有表情的最缓板(Largo, con gran espressione),C大调,3/4拍,三部曲式。
这一首具有充实的音响、多样的色彩感以及深厚情结的徐缓乐章,很显然地已远比前作品2要成熟得多。
首先是音响优美而高雅的主题。
经过G大调的中间乐节,主题以变奏形态再度出现。
再经过中部逐渐发展的乐章幽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快板(Allegro)降E大调,3/4拍,三部曲式。
这一乐章是优雅、欢快的。
开始于柔和、温柔的主题。
第四乐章回旋曲,温柔的小快板(Rond.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降E大调,2/4拍。
由高音区画着波浪下降的优美的回旋曲主题充满魅力而且很有表情。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还有一个尾声。
呈示部引子(1-4)由两个动机构成—高声部和弦(旋律音3度下行)、低声部不断重复的节奏型(&)构成。
它和主题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主题像是从引子中“生长”出来的,因此,它们在再现的时候也同时出现。
这个双动机被后面的部分很好的利用起来了。
之后,主部的主要主题(5-17)呈现:它又由一个绕行的动机和另一个下行的旋律构成(&)。
这个主要主题可以看作是2个平行乐句构成的,第二遍是第一遍的高8度重复,最后加了扩充,巩固调性。
贝多芬短曲op119no4曲式分析
贝多芬短曲op119no4曲式分析
贝多芬的短曲op. 119 no. 4是一首A小调的钢琴独奏曲,全长约1分30秒,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引子(Adagio)
起始部分为四个小音符逐渐加速后进入主题,主题由左右手分别演奏,旋律较为简单,感性悲伤,节奏分明。
2. A部分(Allegro)
A部分为快速的主部,使用了乐曲引子主题的元素。
左右手的旋律切换着演奏,音符之间的跳跃变化明显。
整个部分节奏感强烈,节奏明快有力。
3. B部分(Andante)
B部分为中部,节奏明显变慢,音乐情感表达更为温和,旋律逐渐变温柔、流畅,左右手乐音渐渐汇合,共同承担旋律。
4. C部分(Allegro)
C部分前半部分是A部分的再现,后半部分是主题的一段重复,节奏感强烈,速度加快,音符精准有力。
这部分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
5. 终结部(Adagio)
终结部为乐曲收尾部分,恢复了前奏的主题,慢慢降低节奏,深情中稍带悲伤的琴声渐行渐远,乐曲在柔和的音乐中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降E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7 第一乐章曲式分析—文字部分
●作品简介
这首奏鸣曲的结构比作品2大得多,内容也相当丰富。
贝多芬将此曲题赠给他的学生巴巴拉,她是一位才华卓越的女钢琴家。
因为这首奏鸣曲的优雅气质,当时人们将它称作“所爱的女郎”。
第一乐章抖擞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 brio)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这是一首将年轻的贝多芬丰富的感情起伏表现出来的宏大的乐章,尤其是将戏剧性的人生注入到奏鸣曲中的意图,已经表露得相当明显。
虽然尚未产生像贝多芬中期作品那样明晰的效果,但还是能够从作品里最底层所流动的一股热乎乎的某种东西中感觉出来。
第二乐章富有表情的最缓板(Largo, con gran espressione),C大调,3/4拍,三部曲式。
这一首具有充实的音响、多样的色彩感以及深厚情结的徐缓乐章,很显然地已远比前作品2要成熟得多。
首先是音响优美而高雅的主题。
经过G大调的中间乐节,主题以变奏形态再度出现。
再经过中部逐渐发展的乐章幽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快板(Allegro)降E大调,3/4拍,三部曲式。
这一乐章是优雅、欢快的。
开始于柔和、温柔的主题。
第四乐章回旋曲,温柔的小快板(Rond.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降E大调,2/4拍。
由高音区画着波浪下降的优美的回旋曲主题充满魅力而且很有表情。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还有一个尾声。
呈示部
引子(1-4)由两个动机构成—高声部和弦(旋律音3度下行)、低声部不断重复的节奏
型(&)构
成。
它和主题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主题像是从引子中“生长”出来的,因此,它们在再现的时候也同时出现。
这个双动机被后面的部分很好的利用起来了。
之后,主部的主要主
题(5-17)呈现:它又由一个绕行的动机和另一个下行的旋律构成(&)。
这个主要主题可以看作是2个平行乐句构成的,第二遍是第一遍的高8度重复,最后加了扩充,巩固调性。
连接部(17-58)的陈述(17-24)延续了主要主题的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叠了6度、10度。
这一段可以说是在加固主题的调性在这个6度和10度的音阶中,隐藏着每两小节变化一次的T和D功能(重复终止)。
至25小节时,突然来了转折(25-40)—不仅在音型、节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性逐渐也从降E大调中走出。
首先,作曲家用了V2和弦离调至降E大调的IV级,之后,将这个动机模进:使用DVII34和弦进行至降B大调(副部的调性)的iv级。
之后,由两个重属和弦进行至降B大调的V级,为副部的调性做好准备。
从41小节开始,两个副部主题被分别陈述(41-58),(59-81)。
为什么要两个副部主题呢? 显然,第一个副部主题在音型上基本延续了连接部,并且,在组织的材料上,能看见许多主部动机的影子。
由于它和主要主题的对比不够,所以,第二个副部主题就需要了。
第一
个副主题是重复乐句,这个左手上的动机,在右手上得到重复:
在和声上,这个副部主题一呈现了大量离调模进:
V7------------------------------------------------------------ I6 V2/VI-→VI6 V2/IV-→IV6
V2/II-→II6 K46 V7 I----------------------------------- (重复)
第二个副部主题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与主部主题的对比,主部主题是精神抖擞的、快节奏活泼的,而这个副部主题则是歌唱性的。
它是一个开放乐段。
线条:反向收拢--------------------------------- 同向级进
I IV II V V I V II
V (重复)
它的歌唱性的动机经过变奏,成了一种极富推动力和活跃的音型:在第68小节时它开始叠入。
然后,这个音型化的旋律带出了音型化的伴奏织体和低音。
它的末尾停在C大调的重属导7和弦(为进行到C大调的阻碍终止K46作准备)。
可以说,它造成了一种戏剧性转变的效果,为接下来的段落造成了很强的期待感。
结束主题1(81-93)是一个乐句,出现在C大调上,但又经过一系列的转调,进行至B大调的属和弦上然后完全终止。
它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束部,只能说是副部到结束部的一种连接。
在材料上,它保留了第二个副部主题的轮廓特征,又使用连接部的旋律音型,所以,它又是第二个副部主题的延续。
从K46开始,属长音-------------------------------------------------------------------
----------------- I
F大:V II6
降B大:VI6 V56 I V6/VI VI II V I
这时真正的结束部才出现了。
第二个结束主题(93-111):它从降B大调的主和弦开始,加固了降B大调的调性,是重复乐句。
并且,作曲家还将这个主题变奏,扩展出一系列的钢琴华彩部分。
最后,扩展出了2个小节。
第三个结束主题(111-127):它也是重复乐句,在情绪上和第二个结束主题区分开,并且一直使用主长音,而音型化的和弦进行一系列声部内部的变化。
第四个结束主题(111-127)是重复终止,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主和弦上的都是齐奏并在低音区,在属和弦上的多声部和声并在中音区,形成了一种一呼一应的效果;而齐奏的音高位置一直不变,但多声部和声的位置在一步步提高,由此,这种推向高点的方式将呈示部以一种辉煌的效果结束。
展开部
展开部的引入部分(137-153)完全将呈示部中结束部的惯性延续下去,立刻由c小调的V级和弦转入c小调。
在使用了4个小节的引子双动机之后,作曲家用了连接部加固部分的音阶式旋律,并将之变化为反向进行。
而调性由c小调转至了降D大调。
而短暂的在降D大调上停留之后,立刻出现f小调的V级和弦,直到下一个阶段从f小调上开始。
展开部的展开中心(153-168)由第四个结束主题开始,将其不断模进。
在这个阶段中,调性不断变化。
f小调:I V9
I V9 I
g小调:vii DVII7 I V9
I DDVII56 V DDVII56 V
g小DDVII2(=a小DVII7) 转至a小调
之后,引子双动机又得到了再现
(162-172),足以可见,引子在这首作品
中的地位大小。
而173-176这四个小节
出现的旋律双片段,则是全曲中从未出
现过的新材料—但也可见,这个材料是通过将引子的低音动机和音阶式旋律变形而来。
这个部分将引子双动机、旋律双片段分别在
a小调和d小调上演奏一遍,可以说是平
行乐段。
而第二遍在d小调上的旋律双片
段的末尾扩充出了2小节—作为到再现部
的属准备—由d小调主和弦半音下行转
调,至降E大调属56和弦。
再现部(189-312)
完整的再现了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
主部从降E大调开始,省略了扩充乐句。
而连接部中将第二个副部主题的材料加入,并两次向下属方向离调,极大的强调了下属和弦,之后进行至降E大调的V级。
两个副主题均在降E大调上陈述。
而第二副主题的末尾停在了F大调的DDVII7上,为进行到F大调K46和弦作准备。
第一个结束主题从F大调的K46和弦开始,直至转回降E 大调:
F大:I
降B大:V V2 I6 IV
降E大:I V56/VI VI IV V I
第二、三、四结束主题则继续在降E大调上巩固调性。
尾声(313-最后)
在再现部多次巩固了调性之后,作曲家仍不满足,于是他便扩充出一个独立的尾声出来。
它从再现部最后的降E大调V和弦,半音上行至VI的V56和弦,再进行至VI,达到了一个阻碍终止的效果。
经过一系列和声进行,情绪由激烈渐渐平稳(在力度上ff—p),停在降大调V级上。
这时,第二个副部主题又在这里被再现。
经过离调到II、IV,最终进行到V 级。
之后,紧接着第四个结束主题接上,而这次这个主题是以属长音的形式出现。
属长音之后,出现了一连串的DVII减七和弦,这些减七和弦又以半音下行的方式进行到了V级。
全曲结束的段落使用了引子双动机,并且在第二遍重复它的时候,将左手音型密度加倍,最后以和弦的强奏结束。
小结:综上所述,整首乐曲呈现了较为典型的奏鸣曲式,每个部分的轮廓清晰;材料的使用非常集中,动机不断生长、繁衍,使得全曲的组织性极富逻辑。
并且,作曲家设计的几个戏剧性的转折与多处情绪的对比起伏,更使这首乐曲的表现力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