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及改革取向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教育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了重要的教育内容。
然而,劳动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劳动教育的质量,更影响着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
下面将对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
问题一:教学内容单一当前,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只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把劳动当成简单的机械工作,没有意义和价值,导致学生对劳动的消极态度。
对策建议:劳动教育应该体现出多元与综合性。
劳动教育不仅应该注重技能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的传递。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劳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价值。
问题二:教育模式单一当前,劳动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即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
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反感,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对策建议: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是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农村实践、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劳动教育还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方式,例如模拟经营活动、角色扮演、劳动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劳动和生产的乐趣。
问题三:重点学习成果评估当前,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依然注重学习成果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导致重视学生的表面能力,而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
对策建议:考核方式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其中包括日常观察、实验讨论、个案分析等方式,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评估系统,形成综合评估结果。
结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锻炼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劳动教育还面临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等等。
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方式单实践环节缺失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制约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因此,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二、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劳动教育面临着一些显著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阻碍了青少年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劳动教育边缘化: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往往被视为次要或附加的教育内容,而非核心的教育任务。
这导致劳动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过低,甚至被忽视。
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这导致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学习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
教育资源不足:劳动教育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支持,包括场地、设备、师资等。
然而,当前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的需求。
教育方式单一: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解和简单实践上,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这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或完善,导致劳动教育的成果难以被准确评估。
这进一步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限制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劳动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非偶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幼儿园劳动教育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幼儿园劳动教育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1. 问题背景幼儿园劳动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幼儿园劳动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有效推动幼儿园劳动教育改革,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存在问题1) 劳动教育内容单一目前,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主要以简单的手工制作和农作为主要内容,缺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这导致一部分孩子缺乏对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师资力量不足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3) 家校合作不充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企业之间的连系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造成劳动教育孤立化,内容脱离实际。
3. 对策探讨1) 完善劳动教育内容应该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丰富孩子的劳动教育体验,提升其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引入烘焙、园艺、绘画等更有实际意义和乐趣的活动。
2) 提升师资水平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持续的劳动教育培训,提高其劳动教育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3) 拓展家校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家校合作模式,加强家长的参与度,让家庭、幼儿园、社区和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幼儿园劳动教育改革,我认为需要从内容、教师、家校合作三个方面入手。
内容的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而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关乎改革成效的关键。
家校合作可以让孩子在各方面都能获得全面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5. 总结与回顾幼儿园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劳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丰富内容、提升教师、拓展合作三方面的对策,应该能较好地推动劳动教育改革的进程。
通过本文的了解,相信读者对于幼儿园劳动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本文也能成为推动幼儿园劳动教育改革的一个契机。
至此,本文以简单介绍了幼儿园劳动教育改革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并且共享了个人观点和理解。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分析1.1 教育体制和观念的问题目前教育体制中普遍存在着知识的偏重,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劳动教育往往被排在次要地位,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和价值意识不够深刻。
1.2 劳动教育资源匮乏由于学校资源有限,许多地区的学校缺乏足够的设施和场地来进行劳动教育。
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门负责劳动教育的老师,导致无法开展相关活动。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课程通常只是简单地安排一两个小时的体验活动,无法提供长期、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
缺乏完整的课程设计和规划。
1.4 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兴趣社会环境对于劳动职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生对于从事实际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知识层面上的成就。
二、解决劳动教育问题的建议2.1 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劳动教育地位学校和家庭应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劳动教育纳入正式课程,设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
2.2 加大对教师队伍培训力度学校应加强对劳动教育相关老师的培训和进修。
提高他们在课程设计、实践指导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劳动教育环境。
2.3 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社区等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并通过实习或参观等形式,使学生接触真实工作场景,并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发展前景。
2.4 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国情、完整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既要包含基本技能培养,如木工、电工等实际技能,还要涵盖劳动伦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5 弘扬正面劳动文化加强对社会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劳动的认知水平。
通过媒体、校园活动等形式,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模精神的氛围。
2.6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兴趣。
鼓励他们参与志愿工作和社区服务,培养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效果评估为了确保改革措施取得预期效果,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
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大,高等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对应的对策。
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在理论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对于劳动教育的目标、意义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论和不明确之处。
一些教育者存在着误解,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智力,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塑造学生品德、锻炼学生意志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给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困扰。
其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不够系统和深入。
许多高等院校存在着劳动教育缺乏规划,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
尽管有些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时间有具体要求,但是缺少对劳动的认识和指导,难以形成持久性的效果。
另外,一些学校在安排劳动教育内容时过于功利,过于热衷于技术性的办法,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美德和人文素养。
再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当前高等教育中,以考试为主导的评价机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劳动教育。
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尚未建立起来,使得劳动教育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
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动力不足,缺乏对劳动积极性的激励。
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加以解决。
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的研究。
在理论上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对劳动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使得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应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改革。
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规划和组织,确保劳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
劳动教育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劳动教育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劳动教育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教育理念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学习,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体系需要重新调整,使劳动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缺乏劳动教育资源:一些学校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资源,无法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活动。
需要增加劳动教育的专项经费,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器材。
3. 教育者素质问题:一些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组织和指导劳动教育活动。
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进劳动教育:
1. 优化教育理念: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教育目标中明确劳动教育的地位,使其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
2. 加大劳动教育投入:增加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器材,确保学校能够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3. 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指导水平。
4.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劳动活动,如校内外劳动实习、社会实践等,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
5. 强化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改善劳动教育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劳动教养制度
劳动教养制度劳动教养制度是指国家为了治安管理,对一些轻微违法或者治安问题进行管理和教育,采取强制劳动、娱乐、文化和思想教育等方式的制度。
该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它面临着诸多的争议和质疑。
本文将对劳动教养制度的起源、现状、问题和改革进行探讨。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起源劳动教养制度起源于清朝的醇政时期,当时有关部门依据旧式刑法,对流浪汉、乞丐、妓女等社会最底层的人进行强制劳动,以维护治安。
此后,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成为治理社会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养制度也得到了沿用和发展。
1957年,《公安机关劳动教养条例》颁布,规定了劳动教养的范围、对象、方式和时限等。
此后,中国多次修改和完善劳动教养制度,完善了思想教育、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工作,对罪犯进行优待也逐渐成为了刑罚制度的一部分。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现状截至2013年,中国仍然保留了劳动教养制度。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安机关可以根据社会危害性,对轻微违法或者治安问题进行劳动教养,并且可以将劳动教养作为刑罚的替代方式。
在劳动教养期间,罪犯必须按时按量地完成劳动任务,同时接受志愿教育、文化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
尽管劳动教养制度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它也面临着许多争议和质疑。
一方面,一些罪犯在劳动教养期间遭到了虐待和不公正对待。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会导致公权力滥用、侵犯公民自由和权利。
三、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1. 判定标准不够明确。
处在治安管理范围内的罪犯和轻微违法现行行为的判定,目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导致了大量的误判和误关。
2. 社会监管不足。
劳动教养制度需要社会监管,但是由于社区、单位和监狱等机构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劳动教养的监管不足,罪犯也有可能在劳动教养期间逃跑或者搞破坏。
3. 人权保障不够。
劳动教养制度有时候没有正确处理人权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使得其侵犯了罪犯的人权,增加了罪犯的痛苦和不满意。
劳动教养制度改革走向研究
2013・2(中)劳动教养制度改革走向研究赤艳摘要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劳动教养制度需要用彻底的变革来回应目前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社会的变迁是劳动教养制度变革的逻辑起点,在坚持法治化、人道性、教育矫治原则和文化性原则下对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制度进行设计,将其定位为一种司法性强制教育矫治措施,实现适用对象的法定化、适用程序的司法化和执行模式的教育矫治化。
关键词劳动教养教育矫治司法化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赤艳主持的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09年年度重点课题《劳动教养制度走向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项目编号为:XYZ200905)。
作者简介:赤艳,刑法学硕士,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劳教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9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040-02唐慧事件、任建宇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及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的立法问题再一次成为舆论焦点。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于2013年1月7日召开,会议明确今年政法工作重点推进“四项改革”,其中包括劳教制度改革。
劳动教养报人大批准后停止使用是对此制度自身存在缺陷的正面回应,也是我国违法犯罪治理理念变化的直接结果。
但游走于犯罪边缘的违法行为如何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一问题并不因为劳动教养制度的停用而消失。
既然存在问题,那么就需要解决,由此衍生出路径选择问题——是使用现有的制度资源,还是设计一个全新的制度来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本文认为通过制定《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实现教育制矫治制度的法治化是相对理性和现实的选择。
一、劳动教养制度变革的基础纵观劳动教养制度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可以发现法律制度的变革是基于历史和现实条件设计的结果。
对劳动教养制度而言,这其中还蕴涵着更深一层的意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观念的变革。
从社会结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正由传统的一元政治社会向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立的二元社会结构转变。
一元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完全重合,社会高度政治化,法律以国家本位为其取向,强调社会控制,至于这种控制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社会和个体的进步则不在其优先考虑的范畴。
姜明安:废除,还是改造和重构,劳动教养制度的出路何在?.
姜明安:废除,还是改造和重构,劳动教养制度的出路何在?)<TDclass=text15 valign="top" id="contenttd" style="padding:15px;">于建嵘教授在其所著《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批判》一书中提出了他对劳动教养制度的整体评价和存废主张:该制度“实行50多年来,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和减少犯罪等方面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劳教制度作为一种违背法治理念,缺乏法理基础,损害公平正义的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诟病和非议,如不尽快废除将产生十分严重的政治后果”。
笔者基本同意于教授对劳教制度的整体评价,但不完全同意于教授关于劳教制度的存废主张。
笔者认为,劳教制度不应完全废除,而应加以改造和重构。
现行劳教制度之所以需要改造和重构,是因为该制度存在三大弊端:其一,违宪违法。
违反宪法第5条,背离法治;违反宪法第33条,侵犯人权;违反宪法第37条,非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违反《立法法》第8条和《行政处罚法》第9条和第10条,以行政法规和规章确立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其二,违反正当法律程序。
对行政相对人作出不利行政行为,没有遵循说明理由、听取申辩和职能分离原则(调查、指控职能应与裁决职能分离的原则)以及公开、公正程序;其三,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在制度设计上,缺乏对劳教对象辩护权、救济权和人格尊严保障的制度设计,缺乏与刑法和一般行政处罚制度设计的平衡。
现行劳教制度之所以不能完全废除,是因为该制度所治理的社会问题不会因为我们废除劳教制度而自然消失:在现实社会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安全、安宁(如扒窃、诈骗、造谣生事、侮辱妇女等),但其性质又尚未构成犯罪,故不能适用刑罚;而治安管理处罚又不足以矫治其行为,维护广大社会成员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表现1. 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教育体制中,劳动教育可能被忽视或排在次要位置。
学校更加注重学术科目,而对于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关注度不高,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落后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结合:传统的劳动教育过于偏向理论性知识灌输,往往忽略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这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且较难激发他们对工作岗位和行业的兴趣。
3. 社会认可度低:许多人普遍认为从事熟练型、体力型工作是“低贱”的职业。
这种观念正在影响着年轻人选择就业方向时对劳动岗位的看法。
二、原因分析1. 教育价值扭曲:由于当前社会普遍偏好文凭和高薪就业,父母普遍期望孩子考取名校、从事知识型职业,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这也导致学校更关注升学率,而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技能关注较少。
2. 人才资源流失: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大部分高素质劳工都在拓宽求职范围寻找其他机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待遇和竞争力。
这使得厂商越来越难以吸引到合适的年轻人才。
三、解决方案1. 改革课程设置:政府应积极推动改变学校课程设置,加强劳动教育环节。
主张重视实践操作的理论知识传授,并将其纳入到毕业评价体系中。
此外,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注意与行业紧密结合,确保教材内容与现实需求相符。
2. 鼓励多样化就业选择: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年轻人选择从事研发设计、创新创意等具有存在感和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职业岗位,并提供良好薪资福利和广阔发展空间。
3. 加强学校企业合作:学校可以积极与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体系。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并请邀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工艺指导等,以便使劳动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4. 提高社会对劳动岗位的认可度:政府、媒体和各界公众应共同努力,宣传职业成功的案例,并增加对从事熟练型工作人员的正面评价。
这将有助于改变人们对劳动力就业的认知及偏见。
四、效果预期1. 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和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日后步入职场提供坚实基础。
浅析劳动教养制度之改革
第 1 9卷
等。其三, 劳动教养轻罪化取 向涉及众多深层次 的
难题 , 如今 后 的刑法理 论 如何定 位 , 法 及相关 法律 刑
继续 保 留决定 权 的 同时 , 在 加 快 规 范 办理 劳 教 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
件的工作。笔者认为 , 劳动教养涉及到对公 民人身
如何修改等。
( ) 安 处分说 三 保
一
制。其二 , 适用于劳动教养 的行为是否应使 之犯 罪 化并非是孤立 的问题 , 许多 目前限制人身 自由的行 政措 施都 面 临着需 要 通过 立 法 加 以规 范 的 问题 , 如
对 卖 淫 嫖娼 人 员 的强 制 教 育 、 吸毒 人 员 的强 制 戒 毒
、
对 目前 几种 劳 教制 度改 革方 案 的分析
自由的剥夺 , 当高度慎重 。今后 的劳教立法应排 应
斥 行政 机关 的最 终 决定权 。
二 、 教 改革 的核 心价值 取 向— — “ 劳 人权 保 障优
维普资讯
20 0 6年 6月 第1 9卷 第 2期
山西省 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unl f hn i oic adL w |si t r d ns aos o ra o ax P li n a ntuef mi t tr S ts t oA ir
收 稿 日期 :0 6—0 20 4—0 1
作者简介 : 李
艳( 9 8 , , 16 一) 女 山西省政法管理 干部 学 院律师 系教师 , 法律 硕士 , 主要 从事 行政法 和行 政诉讼 法 的教学 与研
究。
维普资讯
7 6
山西省政 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指按 目前 有关 规定 应予 以劳教 的对 象今 后 可 以不再
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变,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 效果不明显:有些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兴趣和理解,他们将其仅仅视为完成任务或者是违规行为。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但现实情况却让人担忧。
2. 欠缺科学性:目前,一些学校在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时缺乏科学性,往往安排了一些简单重复、机械化的体力劳动任务。
这样一来,既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技能和智力水平,也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求。
3. 照本宣科: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局限在理论传授上,并未将其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这种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劳动教育失去了培养实践能力的真正效果。
4. 缺乏评价机制:对劳动教育成果缺乏明确的评价机制,学生和教师难以得知自己在劳动教育中取得的进步。
这也会影响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我国劳动教育实施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困境,亟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二、对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为了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更新理念,注重培养综合能力要改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我们需要更新理念,将其不仅仅视为完成任务或违规行为。
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安排劳动任务时要注意体现技能、智力等多方面因素。
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还能更好地促进他们专业化发展。
2. 优化内容,体现关联性针对照本宣科问题,应该扩大劳动教育内容的范围,将其与实际生活和专业知识相结合。
例如,在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农田耕作、种植等活动;在城市学校可以设置社区服务项目、环保清扫等任务。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还能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3. 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劳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劳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国的劳动教育现状和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现状相较于过去,我国在劳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劳动教育逐渐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部分中小学在课程中加入了劳动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一些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提供了专门的技能培训,以满足劳动市场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尽管有一些进展,我国的劳动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教育理念不够重视:当前的教育体系还存在功利主义倾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应该被视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资源不平衡:劳动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差距,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家庭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教育机会和资源。
这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素质的不平衡,限制了农村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缺乏综合素质教育:劳动教育仍然偏重于传统的手工劳动技能,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素质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而这些方面在劳动教育中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四)劳动价值观念的缺失:一些学生和家长对劳动教育抱有偏见,认为劳动是低质低端的工作,不值得追求。
这种观念的存在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发展,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三、为了改进我国劳动教育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劳动教育得到更多的重视。
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劳动教育得到更多的重视,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通过政策支持、专业培训、实践机会和社会合作等多种手段,可以促进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劳动教育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劳动教育支持力度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是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措施
第 1 期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z h o u Te a c h e r s Co l l e g e
Vo I . 3 5 No . 2
AD r ., 2 01 3
2 0 1 3年 4月
我 国劳动教养制度的缺陷及其 完善措施
中 图分 类 号 : D 9 2 2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1 7 3 4 ( 2 0 1 3 ) 0 2— 0 0 8 0— 0 3
一
、
我 国 劳动教 养 制度 存 在 的 问题
( 一) 劳 动教 养制 度与 现行 法律 制度 的冲 突
劳 动教 养制 度从其 产 生至今 的半 个世 纪 以来 , 不 可否认 的是在维 护社 会治 安和 稳定 , 教育并 且 挽救轻 微 犯罪 人员 , 预 防和减 少违 法犯 罪等 方面产 生 过积极 的作 用 。但 是 , 我们 不能仅 仅看 到劳 动教 养制 度 的积 极 作用 , 更加 要认 识 到这种 制度本 身 所存在 的不正 当性 , 我们 应 该看 到 , 劳 动教 养 在 几个 方 面 与我 国现行 法制运 行 的重要 价值 以及 国际立法 领域方 面 的法律 相违 背 。
张 茜 茜
(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法 学 院 ,安徽 芜 湖 2 4 1 0 0 0 )
摘 要 : 随着我国政治 、 经济 、 法 律、 文化等多方面 的发展 , 劳 பைடு நூலகம் 教 养 制 度 在 其 具 体 适 用 中不 断 地 暴 露 出 诸 多
弊端 , 与 我 国 现行 的 法 律体 制 不 相适 应 , 对 我 国劳 动 教 养 制 度 的改 革 显 得 更 加 紧 迫 。文 章 从 建 立 健 全 劳 动 教 养 法
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引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劳动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缺乏全面而有效的课程设计1.1 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目前,很多学校在安排劳动教育时更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环节。
学生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有关技能或方法,并没有得到真正以实践为基础进行培训和练习的机会。
对策:建设完善各类校园工作坊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亲身体验和锻炼各种技能。
此外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双基地模式,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2 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更新由于社会发展迅速,现代化科技不断更新换代,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新时代所需求之技术、知识及思维模式。
然而,在现行的劳动教育中,课程内容更新较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对策:制定更加灵活多样、符合时代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提供个性化选修课程。
同时,教师需要进行持续学习和专业培训,以跟上最新科技发展的脚步。
二、缺少有效评估和监督机制2.1 评估内容单一目前劳动教育评估主要依赖于最终成果或产品,如考试成绩或作品展示。
这种方式忽视了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重要性。
对策: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给予更大比重。
通过平时任务完成情况、实物展示及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全方位评价。
2.2 监督机制薄弱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一些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得过且过,并未落到实处。
存在不少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现象。
对策:建立健全责任追究体系,明确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加强对学校的检查评估和监督。
同时鼓励学生及时反馈问题,建立畅通的投诉机制。
三、缺乏职业意识培养3.1 忽视了职业规划意识现行劳动教育往往仅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以及未来就业可能面临问题等方面的引导。
对策:拓宽劳动教育内容,在技能培训基础上增加职场素质等相关知识。
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引言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参与劳动活动,青少年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勤劳乐群、注重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等。
然而,在现实中,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主要问题1.缺乏有效组织与管理当前,一些学校在安排劳动教育活动时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组织,导致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化。
学生的成长需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机会,但是由于管理上的不足,劳动教育活动常常沦为了形式主义。
2.劳动价值认知不足在当今社会,工作和付出正变得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
许多学生对劳动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可能觉得参与劳动是低等级、无高科技含量的任务,而忽略了它对于自我发展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意义。
3.安全意识薄弱在一些学校中,存在着缺乏健全的劳动安全制度和监管机制的问题。
学生可能面临各种潜在风险,如意外伤害、职业病等。
一些学校忽视了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权益的重要性。
4.缺乏专业指导与培训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这就使得有些教师对劳动活动内容和技术要求不够了解,无法进行有效引领和指导。
同时,一些学校缺少更专业的职业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需求。
三、对策建议1.加强组织与管理为了优化劳动教育活动,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与管理机制。
制定统一规范的活动方案,并通过社团、班级等形式进行具体实施。
此外,可以成立劳动委员会或由班主任负责组织相关工作,以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2.提升劳动价值认知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上把握劳动价值,在课堂上增加相关知识传授,还可以邀请劳动模范等角色进行经验分享。
同时,积极开展关于各行业的实践考察活动,通过走进企业、了解职业发展规划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劳动的意义。
3.加强安全管理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与监管机制。
确保所有参与者都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并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
为学生提供安全教育资源,并定期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演变、内涵与进路
我国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演变、内涵与进路我国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演变、内涵与进路一、引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在我国经历了演变的过程。
本文将从演变、内涵和进路三个方面探讨我国高等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演变1. 封建时期的劳动教育在封建社会,劳动教育主要是指家庭和手工业徒弟制度中的劳动教育。
这种教育是以工艺技能传承和人才培养为目的,学生通过在家庭或工坊中实际参与劳动,获得技能和经验。
2.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劳动教育新文化运动时期,劳动教育开始进入学校,作为培养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任务。
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勤劳习惯为主要目标。
3. 社会主义时期的劳动教育建国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劳动教育得到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发展。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劳动教育被强调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形式,并且被广泛推广。
4. 改革开放时期的劳动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时期。
劳动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三、内涵1. 劳动技能的培养高等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推动学生将技能运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劳动精神的塑造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勤劳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通过劳动实践,激发学生的自信、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3. 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价值观。
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劳动,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
四、进路1. 教育制度改革劳动教育需要通过教育制度的改革来推动。
一方面,要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设置,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要改革评价方式,充分肯定劳动教育的成果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及改革取向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试论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及改革取向_司法制度论文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9-2517:33:54发布人:l s y1c h j2w d h3 [摘要]劳动教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法律制度,近年来存废之争呈现白热化趋势。
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来检验法律存在的合理性。
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从总体上来说是合理的,它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符合和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劳动教养制度仍然显示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刑法定性和定量因素并存符合中国国情,不宜取消,劳动教养制度不可或缺。
但劳动教养制度在运作机制上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缺陷。
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路子,实现劳动教养制度的法治化。
[关键词]劳动教养合理性缺陷立法改革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已经存在了50年,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际人权斗争日益尖锐的新形势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问题已成为国内甚至国际法学界和人权组织关注的一个焦点。
笔者从事劳教工作多年,本着对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关心和理性思考,不揣冒昧,试就劳动教养制度的合理性及改革取向提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如何评价一项法律制度它的标准是什么这是评判劳动教养制度存在是否合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任何法律制度都是现实经济关系和现实社会要求的表现,判断一项法律制度存在是否合理,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来检验,看它是否符合和体现我们党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我们说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其主要原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它的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看,它符合和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领域里,一项制度的存在是否合理,评判基准为特定时空条件下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劳动教养50年的曲折历程,尽管受到过创办初期“反右”斗争等政治运动的消极影响,但它的主流仍然集中体现了在社会治安需要中扩大,在发挥社会功能中发展这一劳动教养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劳动教养制度已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劳动教养自创办至今全国已收容教育了300多万违法犯罪人员。
这些人经过劳动教养回归社会以后,90%左右的人都能够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由过去社会上的“害群之马”,成为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材。
正如着名的法学家储槐植教授所说的,劳动教养“对满足社会需要功不可没。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劳动教养存在的合理性的基本缘由”。
1(二)劳动教养制度在运作机制上也是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发展的一是劳动教养从党内指示开办,逐步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以及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等多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二是在审批程序上,国务院1982年1月批转的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明确规定:“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的劳动教养委员会决定。
”从制度上否定了公安集办案、审批于一体的做法。
三是在劳动教养的执行上,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如探索劳教工作特色,创办劳动教养学校,创建现代化文明劳教所等等。
近年来更是把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引入到劳教场所中来,在保护劳教人员的合法权益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因而,赢得了国内广大人民群众和国际友好人士的赞扬。
(三)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劳动教养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但从社会需要这个角度来说,劳动教养制度仍然日益显示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政治上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并没有减轻。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劳动教养作为国家维护政治统治与社会秩序的手段显然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从经济上看,我国已进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的进程,人、财、物的流动,违法犯罪活动也进入了案件的多发时期。
有学者预测,由于社会转型的相关效应、市场经济的相关效应、规范缺失、道德失范等原因,我国的违法犯罪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从法律上看,我国刑法建立在行为本位的基础上,犯罪的概念兼有定性和定量的因素。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刑法的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从保护人权的角度来看也有正面意义,刑法的定量因素不宜取消。
而治安管理处罚和刑罚之外尚有两块领地专属劳动教养,其一是多次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治安管理不足以惩戒,刑法上又没有相应罪名的。
如强制戒毒后复吸毒者,处以劳动教养。
其二是“大法不犯、罪错不断、危害治安、百姓憎恶、法院难办”的“刑法边缘行为”,客观恶行不重而主观恶习较深,构不成犯罪,刑法对之只能无奈;这就是我国刑法的结构性缺损,而劳动教养制度正好弥补了刑法的结构性缺损。
因此,作为处置“刑法边缘行为”的劳动教养制度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当然不可或缺。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劳动教养制度仍然有必要长期存在。
二、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缺陷劳动教养制度尽管在总体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本身,在运作机制上它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具体来说,劳动教养制度在运行机制上存在三个方面的严重缺陷:(一)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效力不足、法律性质与其实际严厉程度不相适应“劳动教养”这一种。
该法第9条第二款还明确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64条第二款规定:“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与本法不符合的,应当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修订,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订完毕。
”因此,作为行政规章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劳动教养”这样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也不符合《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还有,我国已经在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9条第一款规定:“除非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
”这里的“法律”,业内人士都清楚,应指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这样,劳动教养现在已经在事实上处于缺乏法律依据的状态,失去了作为行政处罚应有的法律地位。
2. 劳动教养的法律性质与其实际严厉程度不相适应。
劳动教养作为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或者作为一种治安行政处罚,其适用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够刑事处分的人。
但从劳动教养的期限以及剥夺被劳动教养人员的人身自由程度看,却比适用犯罪人的管制和拘役这两种刑罚还要严厉,甚至严厉得多: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而劳动教养的期限则为1至3年,必要时还可延长1年;被判处管制的犯罪人,在原居住地执行,属限制部分人身自由的开放性刑罚,被判处拘役的犯罪人,就近执行,每月可以回家1至2天。
被劳动教养的人,则要收容于专门的警卫森严的劳教场所,节、假日一般只能就地休息。
不仅如此,刑法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还可适用缓刑,而劳动教养则无此类规定。
劳动教养的这种严厉性,使人们都习惯于把劳改与劳教混为一谈,普通老百姓视劳教与劳改一样,都是“坐牢”,即使国家机关,也常常把二者相提并论(统称为“两劳人员”),有时甚至等同起来,如全国人大常委会1981年通过的《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其中第1条规定:“劳动教养人员逃跑的,延长劳动教养期限。
劳动教养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后三年内犯罪,逃跑后五年内犯罪的,从重处罚,并且注销本人城市户口,期满后除确实改造好的以外,一律留场就业,不得回原大中城市。
其中情节轻微,不够刑事处分的,重新劳动教养或者延长劳动教养期限……”这里,就是把劳教人员与劳改罪犯放在同一个层面上来对待的。
而它与某些刑事处罚内在逻辑的颠倒,还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以下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在有的共同犯罪中,主犯被判管制、拘役或有期徒刑缓刑,而从犯却反而被劳动教养1年以上;有的案件如盗窃,盗窃一两千元,刑期仅为几个月,而偷拿不足千元的几百元钱,却要被劳教2至3年;有的劳教人员,刚被投入劳教,便主动坦白交代劳教前的犯罪问题,恳请被法院判刑,从而用较短的刑期来免去较长的劳教期。
这些现象的存在,在社会上和部分劳教人员中产生了“违法不如犯罪,劳教不如判刑”的印象,严重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这也说明劳动教养在执行上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劳动教养至今仍被一些人称为“二劳改”而受到非议。
(二)劳动教养的收容范围不统一、适用的对象不稳定1. 劳动教养适用范围缺乏一致性的统一规范。
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明确规定为“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
而《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增加了“对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
但《关于禁毒的决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等则没有地域限制,可见,收容范围在地域范围和对人的效力上缺乏一致性的规范,人为地造成劳动教养的适用范围因人因地而异,显然有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2. 劳动教养适用的对象不稳定。
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中规定的适用对象是4种人。
公安部制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中将其适用对象扩充为6种人。
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及司法文件中也有关于劳动教养适用对象的规定,适用对象增加到20多种。
地方法规对适用对象的规定更加宽泛。
随着治安形势的变化,收容对象适当增加是必要的。
但增加过多过快,一些地方立法的权力,甚至超出了法定的范围。
适用范围和对象的混乱,使执法、司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适用法律造成了困难,违背了我国规章不能与法规相矛盾,法规不能与法律相冲突的法治统一原则,影响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权威性和稳定性。
不仅损害了劳动教养的法制形象;而且存在着可能被滥用的危险性,不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三)劳动教养审批程序不正当法治的精义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
尽管劳动教养被定性为强制性教育行政措施或行政处罚,但其实质仍然是限制公民较长时间自由的一种严厉处罚。
从法理上讲,公民有免于不经审判而被监禁的权利。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明文规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处罚必须经合格的法庭来裁定。
”劳动教养的决定不经过司法程序,执法主体从审查到批准决定,实际上均由公安机关一家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