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1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https://img.taocdn.com/s3/m/06e9dc1e4431b90d6d85c706.png)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一、名词解释(5个)1、巫史文化:殷商文化特色,体现祭祀与巫术为主,巫政合一;巫史作为中国第一批思想者,取得一系列的文化成果,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最终形成巫史文化。
2、礼乐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创造,是以“礼教”与“乐教”为主的教化体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3、经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和价值本原,是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传承、演变的学问,包括学术与信仰两个层面。
4、意义的信仰: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求和体悟,这种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
5、经学政治:借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性来维护王权政治架构的权威。
6、义疏之学:对经典著书进行全面的疏解、串讲。
7、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
8、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9、四德:仁、义、礼、智。
体现“尽心、知性、知天”10、素王:是指具有帝王之德但未居帝位的人。
11、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命于天,故凡是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
10、顺向诠释:在原文本基础上引申发挥,与原文本思想方向大体一致的文义引申诠释。
11、逆向诠释:在基本方向违背原作精神或基本上否定原作精神的自我表现式诠释。
12、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成为主流,汉传佛教的最主要象征之一。
13、内圣外王: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施行王道,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14、新儒学:宋、明心性之学,主张天仁合一,天心性合一,因地之心性说。
15、明体达用:儒家哲学范畴,主张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直接领悟儒家经义。
16、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儒家重要经典。
17、《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8、《法言》:汉代杨雄对王莽从希望到失望的自我反省。
19、尊德性:尊重重视德行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尊重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天性。
20:人文生态:一个族群生产发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是该族群信奉的经典及价值观和生存样法。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https://img.taocdn.com/s3/m/2cd3d2c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9.png)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篇一读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就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思想之旅,只不过这旅程可不像旅游观光那么轻松惬意,倒像是在荆棘丛中摸索前行,时而被扎得“龇牙咧嘴”,但又欲罢不能。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直犯嘀咕,思想史?那得多枯燥啊,估计就像老学究在那儿絮絮叨叨地念着天书。
可没想到,葛兆光先生就像一个神奇的导游,一下子把我拉进了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思想世界。
我记得书中讲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舞台。
儒家就像一个端庄的长者,穿着长袍马褂,一本正经地跟你说什么“仁、义、礼、智、信”,就像家里那爱唠叨的长辈,老是告诉你这个不能做,那个要做好。
道家呢,则像是个洒脱的隐士,穿着破布衣裳,住在深山老林里,嘴里念叨着“道可道,非常道”,感觉就像那种很酷的街头艺术家,行事全凭心情,对世俗的东西不屑一顾。
墨家就像是一群热血青年,高喊着“兼爱”“非攻”,就像现在那些充满正义感的志愿者,到处奔走,想要拯救世界。
这时候我就在想,哎呀,要是这些学派的人都在一个群里,那不得天天吵翻天啊?但是呢,越往后读,我就越觉得有点“懵圈”了。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下子就像被皇帝老儿捧成了超级明星。
这时候的儒家就像是被包装过度的网红,虽然还是那个儒家,但总感觉有点变味了。
我就有点搞不懂了,这到底是儒家的幸运呢,还是悲哀呢?也许都有吧。
它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能广泛传播,可又失去了那种百家争鸣时的活力。
再到后来,佛教传入中国。
这就像一场外来文化的“入侵”,刚开始的时候,本土文化就像被吓了一跳,觉得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
可是慢慢地,佛教就像一颗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还和本土的思想文化融合起来。
这就好比一个外来的小孩,在新的家庭里逐渐适应,还和家里的孩子打成一片,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7d4e43c1c708a1284a44aa.png)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
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这两个命题上。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1.性恶说2.“大宗师”3.“参验说”4.名辩思潮5.正始之音6.性善论7.谶纬8.“言不尽意”9.《五经正义》10.经世致用11.“反者道之动”12.黄老学派13.玄学14.洛学学派15.公羊三世说16.“天人感应”17.“效验”学说18.鹅湖之会19.“致良知”20.中体西用三、简答题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https://img.taocdn.com/s3/m/a522ab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2.png)
3
影响世界的思想
探索中国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如佛教、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接受。了解中国思想如 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先秦诸子思想
1 孔子的儒家思想
研究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仁、礼、忠诚、道德,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老子和道家思想
探索道家思想中的道、无为、自然的哲学观念,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墨子、名家和法家思想
明清思想
理学与儒学的复兴
探索明清时期理学和儒学 的复兴,以及它们在思想 界的影响力。
西方科学和哲学的传入
研究西方科学和哲学对中 国思想圈的冲击和影响, 以及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与 互动。
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
了解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 背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 想解放和近代思想的发展。
现代思想
现代中国哲学家的思想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探索中国思想史的悠久和丰富历史,从先秦诸子的思想到现代思想的发展。 了解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概述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回溯中华文明的根源,研究中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思维方 式。
2
传统价值观念
探索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如孝道、仁爱、忠诚等。了解这些价值 观的根源和演变。源自道家思想道家的哲学观念
探索道家的核心思想,包括追求自然、无为而治、达到无我等观念。
道家修炼和内观
研究道家修炼和内观的方式,了解道家如何追求身心灵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在艺术和文学中的影响
了解道家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如诗歌、绘画和音乐。
墨家、名家、法家思想
1
墨子的兼爱思想
探索墨子强调的兼爱观念,明确反对战争和暴力,倡导人们之间的和平与共处。
中国思想史(1)
![中国思想史(1)](https://img.taocdn.com/s3/m/124e77344afe04a1b071dede.png)
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正确答案:B
洋务时期,最早阐发中体西用观念的是()
张之洞
刘坤一
冯桂芬
曾国藩
正确答案:C
社会史论战中坚持“五种社会形态”说的马克思主义史家是0
乐独秀
李大钊
郭沫若
范文澜
正确答案:C
明代前期思想家中,主张谨敬临民,认为“自古未有不遂民心而得天下者”的是下列哪位(O
吴与弼
A)许衡
B)刘因
C)赵复
D)吴澄
正确答案:C
25)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批判封建皇权专制的思想,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优乐”的思想家是0。
A王夫之
B)黄宗義
C)前樾
①王念孙
正确答案:B
未曾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是0
26)
A)《国故月刊》
⑧《民报》
C)《警钟日报》
D)《政艺通报》
正确答案:D
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需家思想话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正确答案:D
下列书籍,为记载手工业技术发展方面的书籍是0
(13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本草纲目》
《徐霞客游记》
正确答案:A
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减轻地方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直接剥削
正确答案:B
不属于桐城派的学者是()A方苞来自B)刘大櫆C方东树
D)陶浏
正确答案:D
荀子·非相》中说:“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体现了荀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e5eea74f01dc281e53af0a8.png)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
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
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
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
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
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
(一)佛教征服中国?大概在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一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类似于道教的一种宗教,佛教的故事、仪式以及观念主要是通过一些很世俗的方式在下层人民当中渗透,其之所以能够在民众中迅速流传是因为他们信仰背后隐含的对现实生活、自身命运、家庭前程的关心,促使他们通过遵循佛教的道德与伦理规范来为自己和家人甚至是国家祈福。
到了四世纪初,佛教开始进入上层社会,虽然看上去是佛教征服中国,但实际上是由于佛教教义理论的传播使得老庄思想中某些精神凸显,而经过提炼的老庄玄学初步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哲理系统,它的内容最接近佛教所以成了最初理解佛教的语境。
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使佛教在不断翻译解释中加入了中国的玄思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
中国思想史——精选推荐
![中国思想史——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ebb132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5.png)
中国思想史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欲⽣存→认识→利⽤→控制→⾃由→然⽽难以如愿→转⽽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殖崇拜d、英雄崇拜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
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主取消,社会进⼊专制时期。
第⼆讲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崇天尚⿁,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上帝是天上⾄⾼⽆上的统治者,⾃然神如⽇、⽉、⼭、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性,成为执⾏上帝意志的⼯具。
上帝还主管着⼈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命的授与;周⼈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上的权威。
以“天”代“上帝”。
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命”不是恒定的,⽽是可变的。
3、提出“依德求民主”。
即天根据德⾏“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
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
在天命思想⾥注⼊道德政治内涵。
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
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思想的创新。
试论周⼈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
其次,周⼈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
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补充a、依典⽤刑。
b、出于善⽽惩恶,不可借机肆虐。
c、审慎惩处。
3、五⾏说之五⾏的涵义,五⾏的⽣克关系如何?五⾏学说是我国古代⼈民创造的⼀种哲学思想,以⽇常⽣活的五种物质:⾦、⽊、⽔、⽕、⼟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五⾏涵义:元素、能量、德⾏。
五⾏⽣克关系:相克:⼟克⽔,⽔克⽕,⽕克⾦,⾦克⽊,⽊克⼟。
相⽣:⽊⽣⽕,⽕⽣⼟,⼟⽣⾦,⾦⽣⽔,⽔⽣⽊。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一章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19d06ad0f8c75fbfc67db20f.png)
第五编宋元编概述经过了唐末五代的割据动乱,在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统一的宋王朝,这时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
北宋时期,随着农民劳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和南北地区的开发,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与此相反,农民阶级的地位有了一些变化。
过去人身依附关系比较强的部曲、佃客制,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基本消灭,代之而兴的则是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弛的田主与佃户的租佃制。
从北宋时期起,300年间,中国境内,存在着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北宋的北边和西边,有辽、西夏、吐蕃等政权。
以后又有从东北崛起的金政权。
宋金对峙,直至南宋。
南宋末年,漠北又兴起蒙古政权,后来建立了元朝。
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
宋代理学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宋代理学是在儒学、佛学、道教相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它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这是它的特点。
理学起于北宋,经南宋而进一步发展,到明代更有新的发挥,沿及清代前期渐趋衰落。
宋代理学着重研究的儒家经.典,首先是《易》,主要是《易传》。
理学家通过对《易》的注疏,阐述他们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见解,他们又借用《春秋》的微言大义,说明“尊王攘夷”的理论,这些都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
理学家程颢、程颐不仅重视《易》,还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提到经书的地位。
北宋是理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都生活在这个时期。
南宋是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朱学(朱熹思想)统治地位逐步确立的阶段。
元朝则是朱学北传阶段。
理学的兴起,与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有密切关系。
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情况。
许多学者要求用新观点注解经书。
其次,佛学和道教思想对理学的兴起,也有很大的作用。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始刻宋版《佛藏》,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1年)《佛藏》刻成。
唐宋时期的华严宗和禅宗对理学的影响最为显著。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cc0e982e2f60ddccda38a068.png)
争分夺秒15天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一主流思想近代化此后儒家思想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两个世纪,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在鸦片战争以前,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没有受到过有力的冲击,而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
爆发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主义体系,鸦片战争就是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次殖民主义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渐遭到破坏,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而作为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反转过来为之服务的传统文化,已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革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发展和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新形势,这样,传统文化就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
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它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即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当这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因为按照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总是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学习。
于是,中国文化就开始摆脱以往的隔绝状态而走向世界了。
以材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它表明19世纪4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中,破天荒地发现了在至高至善至美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足,而一向被认为粗鄙的“夷人”却有某些“长技”,传统文化的不足正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
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但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https://img.taocdn.com/s3/m/594124ec9ec3d5bbfd0a746a.png)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 夏商周(宗教) 春秋战国(先秦子学)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 异:夏:忠义 商:遵命遵神 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 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 五材属性2、占星术 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 卜辞中的五方说 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1 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 “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 :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士子救国 儒——文士墨——武士 道——隐士 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00b575192e45361066f57a.png)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4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
1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3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4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思想史PPT课件
![中国思想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2ee68b376baf1ffd4fad90.png)
9
2020年10月2日
7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2020年10月2日
8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2020年10月2日
1
中国思想史
A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s
主讲人:
人类思想繁荣必备条件
社会具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 社会要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政府不干预社会的意识形态
2020年10鸣 两汉经学 魏晋隋唐 宋明理学 近代思想
2020年10月2日
3
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学派不出两流
• 重政治(儒、法) • 重民生(墨、道)
2020年10月2日
4
两汉经学
汉武帝独尊儒术 (孔孟法家阴阳家)
2020年10月2日
5
魏晋隋唐
儒教失去作用,玄学佛学兴起
• 三玄——老子、庄子、易 • 佛教新宗派——禅宗
2020年10月2日
6
宋明理学
把道、佛引入儒学 产生新儒学——理学
中国思想史(全)
![中国思想史(全)](https://img.taocdn.com/s3/m/0304141280eb6294dd886cd2.png)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pt课件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ppt课件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ppt课件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西方:人格化的上帝是至善至美的化身,天国 是理想世界,人是最后归宿地。
ppt课件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灵山只在我心头”。
ppt课件
中国思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 人”是“王道”;前者是可鄙的,后 者是高尚的。“尊王贱霸”
ppt课件
孟子反对功利主义,重义轻利,劝导 统治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
董仲舒将其发展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ppt课件
孟子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ppt课件
三、学习中国思想史的作用
首先可获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可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思维水平; 其三,培养民族记忆能力,获取解决个人、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https://img.taocdn.com/s3/m/2abfc99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8.png)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 道教思想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 反神学思想
第六章隋唐时期思 想史料介绍
第一节隋唐政权的思想文化政策 第二节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 第三节王通与《中说》 第四节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第一节三论宗和天台宗 第二节唯识宗 第三节唐初的排佛言论
第一节 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思想史料 第二节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思想史料
作者介绍
张岂之,出生于1927年,江苏南通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 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及学术领导经验,主持过一些 重大科研项目。2016年10月29日荣获“国学终身成就奖”。 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50-60年代, 他协助侯外庐先生整理《中国思想通史》1-2卷,后来又同侯外庐、邱汉生共同主编了《宋明理学史》,成为史 学界著名的侯外庐学派的领军人物。
第一节陆九渊的生平及其心本论 第二节陆九渊的简易工夫 第三节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
第一节元代理学的延续 第二节邓牧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经学著述 第二节宋元时期主要思想家的著作 第三节研究宋元思想及思想家生平的史料
1
概述
第一章明代思 想由“朱学”
2
向“心学”的
转变
3 第二章明代心
学代表王守仁 及其思想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思想史(修订本)》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思想史(修订本)》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中国思想史名词解释
![中国思想史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8a9538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6.png)
中国思想史名词解释中国思想史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和不同思想家之间形成的各种思想流派和学说,以及相关的重要思想概念。
以下是一些中国思想史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儒家:儒家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源于孔子的教诲和学说。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及仁、孝、礼等美德的重要性,强调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个人德行的培养。
2. 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另一重要学派,主要代表者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之道,主张清心寡欲、无为而治,以达到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的境地。
3. 墨家:墨家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重要思想学派,主要代表者是墨子。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爱人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与公平的社会秩序。
4. 法家: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派,主要代表者是韩非和商鞅。
法家强调依法治国,强调对人性的负面看法,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高效的行政管理,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5. 名家:名家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派学说,主要代表者是名家四子(公孙龙、公孙渊、申不害、赵胜)。
名家强调言语表达的重要性,倡导修辞和辩论的艺术,重视对伦理和政治问题的讨论。
6. 理学:理学是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派,主要代表者是朱熹。
理学主张通过理解天道和人伦,来统辖个人行为,以及整个社会的秩序和政治制度。
7. 心学:心学是中国明清思想中的一派,主要代表者是王阳明。
心学主张人心与天心相通,认为心性纯善、道德是内心自发的,主张通过内省和修身来实现个人真理和社会和谐。
8. 先秦:先秦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战国以前的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阶段。
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相继兴起,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传统。
9.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学派在这个时期相互竞争和交流,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思潮。
10.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它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由毛泽东发起的,旨在推翻旧体制、彻底改造中国社会和思想观念,但最终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人民伤害。
中 国 思 想 史
![中 国 思 想 史](https://img.taocdn.com/s3/m/c8703044a8956bec0975e395.png)
民间宗教中的 跳大神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9.延绵坚韧; 10.官本位和厚黑学。
四、中国思想文化的世界地位
(一)中国思想文化的世界地位
讨论中国思想文化的世界地位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可以真正认识中国思想文化。通过比较才能更清晰 地认识中国思想文化的本质;二是可以认识中国思想文 化对于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意义,也有助于树立民族自 信心。 1.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文化就是 独立起源、文明高度发达、影响深远、具有终极关怀意 义。 原生态文化经历了完整的发展过程,具有顽强的自 我再生能力,是世界文化的支柱文化。(日本文化是典 型的嫁接文化,因而其文化具有先天的缺陷 ,很难给人
黄
淮
河
河
长
江
度哈拉帕文明则相反)。 广阔的内陆平原,黄河、淮河、长江等流域没有太 大的自然阻隔,使思想统一成为主流,且为文明提供了 足够的回旋余地(二战中苏联、中国都是用空间赢得了 时间。使中国历史上的文明重心转移成为可能) 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多个地理单元(四川盆地、 关中平原、岭南地区、东北、西南藏区等),养育了博 大精深之主流文明和千姿百态的地域文明,为思想观念 的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 2.经济环境 经济是思想观念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物质生产方式是其媒介。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格局是农 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强调
义文化。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共称四大“文明古 国”而不称“文化古国”原因正在这里。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 人化,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 才产生的,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是与蒙昧、野蛮相 对应的一个历史阶段。因而从层次上文明高于文化;从 内涵外延上是数个狭义文化之集成。 3.“知识”与“思想”: 首先,《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知识”条目 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 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 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 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 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佛教的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印度佛学在中国的发展,二是印度佛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而形成的新佛学。
1.汉代:佛教的方术(道教)化
佛教初传入中国,由于传入和翻译的佛经有限,时人对佛教缺乏认识,因此多数人以本国原有宗教思想来解释佛教。
汉代黄老方术思想盛行,所以人们就用其中的神仙思想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作为黄老道术的一种,所以当时人们把佛教叫做“佛道”。
2.魏晋:佛教的玄学化
魏晋玄学的兴起,在思想领域为佛学特别是般若(智慧)学的阐释所利用,因而表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倾向,但佛学又极力保持着佛教独立的地位。
3.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盛行与普及
佛教思想能从学术走向民间,主要是因为它的教义适合时代需要:
(1)神不灭论
(2)因果报应
(3)轮回之说
4.隋唐:佛教的宗派化
结束南北分裂局面而开展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且远播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开启各国佛教的灿烂新页。
另一种答案: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
成部分。
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简述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
荀子,战国时代最后的儒家大师,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子夏一派的继承人,八个儒家流派之一,与孟子学派齐名。
西方称荀子是中国的亚里士多德。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眼光看他,汉儒读经,是深受荀子的影响。
程朱虽然尊孟,但是重礼思想是荀子的衣钵。
谭嗣同大骂荀子之学是乡愿之学,誓要恢复荀子之前的儒学,大有把荀子当成千古罪人之势。
冯友兰称孟子为儒家的理想主义学派,荀子则为现实主义学派。
张君劢称孟子是理性主义者,荀子是经验主义者。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
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
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
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
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
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
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异同
1.“仁爱”与“兼爱”的相通之处
( 1) “仁爱”与“兼爱”都把“爱”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
儒墨两家普遍认为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是道德沦丧的结果。
2) “仁爱”与“兼爱”都是代表某个特定的阶级。
孔子的“仁爱”学说是对春秋贵族宗法社会开始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尚未登上统治舞台,这种社会状况的反映,就决定着他的“仁爱”学说是以地缘亲情和血缘亲情为基础。
而墨家学说则是贵族宗法社会已经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即将粉墨登场的时代,所以他的学说代表着平民、劳动人民的利益,反映着平民所向往的理想的社会: 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互相帮助、上下同利、共同富裕、和睦相处、尚贤使能。
他们所爱的对象以及最终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2.“仁爱”与“兼爱”的区别
( 1) 两者的起点不一样。
儒家的“仁爱”重视个人的“独善其身”的私德。
而墨家“兼爱”重视的“兼善天下”的社会公德。
儒家是先将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的利益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兼爱”是与“独善其身”相对立的,它主张“兼善天下”,即“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
2) 侧重点不一样。
“仁爱”学说对仁的推行侧重于己,行仁先从己开始,然后再推己及人。
由根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而推至“爱人”,最后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体现了“爱”由远而近、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这种推己及人贯彻的原则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兼爱”学说侧重于视人若己,“为彼犹为己也”,也就是彼此利益不别,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要像爱自己的国家一样去爱别人的国家; 要像爱自己的家园一样去爱别人的家园; 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也就是不分人我、不分贵贱、强弱、智愚、众寡地彼此相亲相爱。
一言以蔽之,“己所欲、施与人”。
3) 两者“爱”的性质不一样。
“仁爱”是有差别的“等级爱”,“兼爱”是普遍性的“大爱”,
儒家的“仁爱”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视人若己,爱人利人。
4) 在爱与利的关系上,儒、墨也是对立的。
孔子处理义利的基本原则是: “见利思义”、“以义为上”,儒家是把“义”放在首位,把义作为衡量利的重要的尺度。
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爱与利是相统一。
5) 关于人的“主体性”,这两者也是对立的。
儒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价值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墨家是“己所欲,施于人”,墨子在这里取消了主体的独立性,用自我的意志去揣度别人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