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课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课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课教案|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1课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六单元,第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教授学生认识人民币,以及基本的货币换算。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额,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以及实际场景中的货币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额,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货币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货币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额,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货币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民币实物、货币计算器、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人民币识别手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真实的购物场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交易过程中人民币的使用。

2. 新课导入:介绍人民币的各种面额,以及它们的名称和图案。

3. 货币换算:讲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如10元可以换成100角,1元可以换成10角等。

4. 例题讲解:用实际案例讲解人民币的计算,如:“如果小明有5元,他又买了一支3元的铅笔,他还剩下多少钱?”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人民币计算练习,每组提供一些人民币,让他们进行换算和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民币的认识与计算1. 人民币的各种面额: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2. 人民币的单位换算:10元 = 100角1元 = 10角3. 人民币的计算:例题:小明有5元,他又买了一支3元的铅笔,他还剩下多少钱?练习: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列出人民币的各种面额及其名称和图案。

小明有5元,他又买了一支3元的铅笔,他还剩下多少钱?小红有2元,她买了一支1元的铅笔,她还剩下多少钱?答案:1. 略2. 100元 = 1000角,5元 = 50角,1元 = 10角3.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真实场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认识和计算。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购物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购物教案
100 元 100 元
能换 能换
张 张
拾 圆 20 元
100 元
能换

伍拾圆
4
拾 圆
壹 圆
贰 圆
能换 2、
拾 圆 壹 圆

20 元 贰 圆



20 元 20 元
贰 圆 贰 圆
伍 圆 壹 圆
元 3、小组讨论: 有一些
拾 圆 20 元 伍拾圆
妈妈需要 100 元钱可以怎么拿? 4、小组汇报 5、数学故事: 通过这个数学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储蓄的功能,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好习 惯。
板 书 设 计 买文具 (黑板贴图)
修改及补充内容
教学反思
3
题 目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准 备
买衣服 备课人 1、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进一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丁香香
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课件 学具 教 学 过 程 课 时 安 排 1
一、创设情境 小明的妈妈要过生日了,她想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于是她来到了服装 店打算给自己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元题插图 板书: 买衣服 一件上衣多少元? 59 元 一条裙子多少元? 36 元 小明妈妈给售货员多少钱? 二、认识大额人民币 1、出示图
2
5、在小组说的基础上,归纳小结 1 元=( )角 1 角=( )分 三、课堂练习: 1、1 元钱可以买哪些学习用品? (1)可以买 块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 (3)要买一个转笔刀,还差 (4)想买一块橡皮、两把尺子、一本练习本,钱够吗? 2、填一填 (1)伍元能换 张壹元 贰元能换 张壹角 伍角能换 张贰角和 张壹角 (2)1 张壹元+1 张贰元+一张伍元= 3 张贰元+|1 张伍元|= 元 2 张贰元+3 张壹角= 元 角 四、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我们怎样爱护人民币 元

201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201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支配
一、学习内容: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解决有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是在学生驾驭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它是多位数四则运算的根底。

在教学种借助直观模型,在操作过程中探究计算方法,供应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详细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学习目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2.探究并驾驭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验与别人沟通各自算法的过程。

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开展估算意识,进步解决问题的实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联络,体会计算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四、教学重点:
1.驾驭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依据情境提出简洁的问题,并能依据要求运用所学学问解决有关问题。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能正确的、快速的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能应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六、课时支配:
图书馆 1课时
摘苹果 1课时
练习四 2课时
阅览室 2课时
跳绳 2课时
练习五 2课时。

北师大 小学 数学 一年级 下册 教案第六单元

北师大 小学 数学  一年级 下册 教案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一、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知识。

2、抓住重点让学生进行训练。

3、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具。

教学内容: 物体分类一、学习目标:1.提供活动机会。

让学生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别人合作的意识。

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

师:口袋里装着什么?想知道吗?不用看,怎样才能知道?出示课题:认识物体。

(物体分类)二.建构模型。

1.分一分。

师:同学们。

在你们桌子上有的各样形状的物品,请大家想一想,看一看能分成几类。

按形状分的小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分?2.寻找特征命名。

师:大家可以按物体的特征来帮它起个名字吗?(引导学生为物体改名)三.解释和应用。

1.找朋友(把物体形状相同的放进袋子,看看那组快)2.摸一摸(在袋子里摸一个物体,然后说说是什么形状,拿出来看看对不对。

)四.练习巩固(1.连一连第1题 2.小组合作用各种物体搭成一件作品,并为它起个名字。

)五.总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今天认识的形状,大家课后可以多观察,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呢?教学内容:你说我摆二、学习目标: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的几何体。

2.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3.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学习重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认识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完整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完整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 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阅览室” 的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2)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 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 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 (1)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动物连在一起。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课本第 73 页第 5 题。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出示课本第 74 页第 7 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如 20 与某数的和在 65—
75 之间,才算打中。 (2)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 73 页第 1 题、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 74 页第 6 题。在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列竖式计算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 十向前一位进 1)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 72 页“练一练”第 1、2 题。学生独 立完成。 2.完成课本第 72 页“练一练”第 3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中加数 与和,说一说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找一找变化规律。 四、拓展练习。 完成课本第 72 页“练一练”第 5 题。 (1)学生准备 6 张写有班级和人数的卡片,先尝试 把能坐一辆车的两个班安排在一起。 (2)交流想法:学生可能会说把人数最多的和最少 的班级安排在一起。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3)把班级人数抽象出来,让学生试着用线连一连。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教案|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六单元的第2课。

本节课主要教授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2. 能够识别和区分这些平面图形;3. 能够用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难点: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图形卡片;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如教室里的桌子、窗户、操场上的足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2. 认识正方形:(1)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特征,如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让学生用手势测量正方形的边长,并记录下来;(3)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正方形的实际应用,如正方形的桌面、地板等。

3. 认识长方形:(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让学生用手势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3)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长方形的实际应用,如长方形的窗户、电视等。

4. 认识圆形:(1)引导学生观察圆形的特征,如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2)让学生用彩色笔在纸上画一个圆形,并观察其特征;(3)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圆形的实际应用,如圆形的水果、车轮等。

5. 认识三角形:(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征,如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加等于180度;(2)让学生用手势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并记录下来;(3)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如三角形的房子、风筝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有趣的数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字的有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观察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学习数字1-100,了解数的顺序,认识相邻数,会比较大小,会数数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数、识数的基本技能,但对于相邻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的概念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数数,认识相邻数,了解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的有趣和运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数,认识相邻数,了解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相邻数的概念,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数字卡片、图片、PPT等。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套数字卡片,用于练习数数和比较大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数字1-100,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数字,并让学生观察相邻的数字。

同时,教师讲解相邻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相邻数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数字卡片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数数练习。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数数,并找出相邻的数字。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本单元的教材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研究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竖式计算能力。

同时,通过“图书馆”、“摘苹果”、“阅览室”和“跳绳”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渗透估算意识,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估算,并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通过创设情境,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

通过不同的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一步感受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我们要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正确书写竖式,并熟练地进行计算。

同时,我们也要着重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并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图书馆吗?为什么呢?生:我喜欢去图书馆,因为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漫画书。

师:是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忙碌地整理这些书,这样才能更方便同学们借阅。

看看这个书柜,里面摆了很多书,你们能从图中知道些什么吗?(出示教材第68页情境图课件)学生可能会说:最上面一层的左边有28本书,是四种书中最多的一种。

最上面一层的右边有4本书。

最下面一层的左边有9本书。

最下面一层的右边有8本书。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个书柜里面摆了四种书。

可是,你们知道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什么发愁吗?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图书馆场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摆一摆,算一算。

师:原来工作人员想算一算上面一层的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

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谁能帮她算一算?生:应该是28+4,用加法计算。

师:好的,那你们能用小棒帮助计算吗?把你们的做法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谁的想法更好。

1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6单元《图书馆》

1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6单元《图书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图书馆》教学设计【三思而后教】一思:学习内容处于什么位置?《图书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的第一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本课承接第五单元中两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内容,进一步对“竖式计算”进行巩固。

本节课预计完成两课时中的第一课时。

二思:学生认知处于什么水平?孩子们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就对数、加法关系、减法关系有着丰富的感性认知,这种认知含涵了以实物、图形、符号、数线等多种方式表征基本的数与数量关系;在本册第一单元的20以内加法中,已经有了类似8+5=13这样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第五单元在计数器的基础上又认识了竖式计算,这些对于本课的学习都是很好的铺垫和支撑。

按以往的经验来看,没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有大部分孩子已经能用竖式计算或者其他方法算出进位加法的结果。

三思:本课的能力生长点在哪里?进位加法的核心知识点是“满十进一”,将这一核心点充分展现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抓住“哪里满十?向哪进一?”这样的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进而促进知识与能力双生长。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对本课做如下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情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多元表征,在不同思路的碰撞中突出算理,理解“进位”的过程。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用各自能理解的方式理解“哪里满十、向哪进一、怎样表示”等问题。

【学习准备】教学课件、计数器(教具、学具)、小棒(教具、学具)。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发问题,模型助力思考。

“智慧老人的图书馆就要开业啦,他正在摆放各种图书,瞧,这是他摆完的一个书架!从这上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孩子发表,教师将信息逐条整理到黑板上。

)你能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孩子发表,教师根据孩子的问题用连线的方式帮助记录。

)【设计意图】简单直接的生活化情境引入,为整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做好了准备。

北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北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三课瓜果飘香教课目的1、认识瓜果的基本形状和认识色彩运用的规则。

2、初步认识察看性绘画的基本方法。

3、增强亲密生活的热情感情。

教课过程一、游戏引入1、揭露课题(1)老师取出一块布,请一个小朋友登台,并蒙上其眼睛,拿一个水果让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水果。

(2)参加游戏的小朋友能够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去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

(3)揭露课题:瓜果飘香。

二、察看剖析:教师指引学生察看水果的形状和颜色。

(1)学生自主的形容其余吃到过的水果的形状、颜色、滋味。

(2)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水果是什么?为何?(3)说一说哪一种水果最漂亮,为何?(4)指引学生说一说自己喜爱的水果和吃到过的水1/15果。

三、品位体验1、教师取出部分水果指引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去体验和感觉。

(1)用眼睛看一看水果外形和色彩的特色;(2)用鼻子闻一闻水果的不一样的香味;(3)用嘴巴尝一尝水果的不一样口胃。

2、指引学生说一说各样不一样水果的不一样的感觉:外形、色彩、香味、口胃等。

3、学生用眼、鼻、口去感觉和体验不一样的水果,并试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直接感觉和水果内在的美。

四、自主表现作业要求:将察看剖析与想象迁徙相联系,经组合画一幅自己喜爱的瓜果。

教师巡回辅助指导。

五、小结评论。

2/15第四课快乐的小鸟教课目的认识小鸟的形态、构造、花纹、色彩;懂得用点、线、色来画小鸟。

教课过程一、课题导入(感觉与激趣)1、听一听:创建情境,教师播放一段《大自然的声音》(有小鸟的喊声)供学生赏识,而后议论:你听到了什么的喊声?2、看一看:教师播放一段小鸟的录像片或展现图片,而后议论:你看到了哪些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的形态和花纹?3、说一说:指引学生说出自己见过的、喜爱的小鸟的色彩和形态。

4、演一演:全体学生表演小鸟的各样姿态和动作,从而指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小鸟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1、教师出示课题“快乐的小鸟”,经过察看指引学生剖析小鸟的形态构造(头、眼、嘴、身体、翅膀、尾巴、3/15脚、羽毛、色彩、花纹)。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6单元《跳绳》 (2)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6单元《跳绳》 (2)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跳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课是设计了同学们跳绳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们感到十分熟悉,这就加大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算卡,活动黑板。

学生准备:游戏卡。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旧知迁移1.课件出示列竖式计算两道题:99-48=62-8=2.思考:列竖式计算时,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3.学生做竖式计算时师巡视并指名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题的练习,让学生回顾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醒学生列竖式计算的注意点。

这也是为这节课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学生能将旧知顺利迁移到新知。

二、创设情境,引发问题1.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跳绳吗?那谁愿意说说自己一分钟大概能跳几下吗?大家来比比吧。

昨天,小红和她的两个好朋友也进行了跳绳比赛。

(出示课件三个小朋友跳绳图)你们想知道比赛结果吗?2.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出示课件)你从这张表中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呢?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呢?设计意图:利用“跳绳”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获取信息,引发问题这一环节,让学生看懂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

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跳绳-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跳绳-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跳绳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跳绳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六单元跳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跳绳的基本概念,掌握跳绳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跳绳的基本概念,掌握跳绳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跳绳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跳绳的计算。

难点:让学生理解跳绳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跳绳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跳绳、数字卡片、计算器学具:跳绳、数字卡片、计算器、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跳绳,引导学生发现跳绳的基本特征,如长度、颜色、材质等。

2. 知识讲解:通过数字卡片,让学生学习跳绳的计算方法,如“每组有3个跳绳,一共有6个学生,需要几条跳绳?”引导学生用加法进行计算。

3. 例题讲解:给学生出示例题,如“小明跳了2个跳绳,小红跳了3个跳绳,一共跳了几条跳绳?”引导学生用加法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小明跳了3个跳绳,小红跳了4个跳绳,一共跳了几条跳绳?”并让学生互相检查答案。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每组用跳绳进行计算,如“每组有5个跳绳,一共有8个学生,需要几条跳绳?”让学生用加法进行计算,并展示答案。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题,如“小明跳了2个跳绳,小红跳了3个跳绳,一共跳了几条跳绳?”并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解题过程。

六、板书设计跳绳的计算方法:每组跳绳数量 + 学生人数 = 总共需要的跳绳数量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跳了3个跳绳,小红跳了4个跳绳,一共跳了几条跳绳?答案:7条跳绳2. 题目:每组有5个跳绳,一共有8个学生,需要几条跳绳?答案:13条跳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跳绳的计算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观察跳绳的基本特征时,有些学生还存在一些困难。

北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北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三课瓜果飘香教学目标1、认识瓜果的基本形状和了解色彩运用的规则。

2、初步了解观察性绘画的基本方法。

3、增强亲近生活的热烈情感。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揭示课题(1)老师拿出一块布.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并蒙上其眼睛.拿一个水果让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水果。

(2)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可以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去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

(3)揭示课题:瓜果飘香。

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果的形状和颜色。

(1)学生自主的形容其他吃到过的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2)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为什么?(3)说一说哪一种水果最美丽.为什么?(4)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水果和吃到过的水1 / 15果。

三、品位体验1、教师拿出部分水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体验和感受。

(1)用眼睛看一看水果外形和色彩的特点;(2)用鼻子闻一闻水果的不同的香味;(3)用嘴巴尝一尝水果的不同口味。

2、引导学生说一说各种不同水果的不同的感受:外形、色彩、香味、口味等。

3、学生用眼、鼻、口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水果.并尝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直接感受和水果内在的美。

四、自主表现作业要求:将观察分析与想象迁移相联系.经组合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瓜果。

教师巡回协助辅导。

五、小结评价。

2 / 15第四课快乐的小鸟教学目的了解小鸟的形态、结构、花纹、色彩;懂得用点、线、色来画小鸟。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感受与激趣)1、听一听:创设情境.教师播放一段《大自然的声音》(有小鸟的叫声)供学生欣赏.然后讨论:你听到了什么的叫声?2、看一看:教师播放一段小鸟的录像片或展示图片.然后讨论:你看到了哪些小鸟?有什么不同的形态和花纹?3、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过的、喜欢的小鸟的色彩和形态。

4、演一演:全体学生表演小鸟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进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小鸟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1、教师出示课题“快乐的小鸟”.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小鸟的形态结构(头、眼、嘴、身体、翅膀、尾巴、3 / 15脚、羽毛、色彩、花纹)。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跳绳》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跳绳》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跳绳》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六单元《跳绳》。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跳绳活动,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活动,我准备了跳绳和一些数学卡片。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们跳绳,感受跳绳的乐趣。

2. 然后,我拿出数学卡片,让学生们通过跳绳的数量来进行加减法运算。

3. 在学生们进行运算的过程中,我会逐一检查他们的答案,并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学习内容,包括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实际的跳绳活动。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跳绳,进行加减法运算,并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10以内的加减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是在跳绳活动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跳绳的动作还不够熟练,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结合实际的跳绳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会加强对学生跳绳技能的训练,让他们在跳绳中也能得到锻炼。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也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跳绳活动的设计跳绳活动的设计是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跳绳活动,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在设计跳绳活动时,我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展水平,确保活动既有挑战性,又不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

我还需要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避免学生在活动中受伤。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6单元《跳绳》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6单元《跳绳》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跳绳》教学设计课题图书馆单元第六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一下学习目标1.根据教材创设的情景,通过拨计数器探索并掌握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借一当十”并会计算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1.找出得数最大的星星。

2.用竖式计算。

提问:怎样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反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

个位不够减时,可从十位借1当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

二、导入新课师:有一种体育运动,一直备受人们的追捧,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自由说说。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那是什么呢?猜一猜。

课件出示:双手摇啊摇,双脚跳啊跳,摇出一身汗,还在原地跳。

(打一儿童玩具)师:跳绳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运动。

你瞧,小红、小亮、小东已经正在练习跳绳呢!课件出示:板书课题:跳绳学生独自猜一猜:是跳绳。

通过猜谜语,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讲授新课一、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师:表中记录了三人的跳绳情况,读一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师:根据获取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反馈: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小红比小东多跳多少下?……二、探究计算方法师:要解决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自由说说。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反馈:需要知道小红跳了40下,小亮跳了28下。

1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6单元《阅览室》

1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6单元《阅览室》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阅览室》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75—77页。

二、教材分析:《阅览室》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减法(三)的内容。

“阅览室”的教学内容是探索并且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通过创设阅览室的场景,从中引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小棒摆一摆,计数器拨一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最后抽象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通过交流,理解计算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

四、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十的算理。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主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探究1.整十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1)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课件出示),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汇报预测:预设1:儿童画报有30本,故事书有25本,连环画有46本借走了9本。

问题: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预设1: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预设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预设1:30-7=23(本)【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巩固学生提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结合学具,动手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小棒,计数器进行操作。

a.先摆3捆小棒表示3个十,是30。

减7就是拿走7根,从三捆小棒中拿出1捆打开也就是10根,从10根中拿走7根,还剩下3根小棒,和2捆小棒合并在一起就是23根小棒,所以30-7=23。

b.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是30。

30-7个位不够减,所以从十位上借1个珠子,十位上的一个珠子相当于个位上的10个珠子从十位上借走1个珠子的同时,在个位上拨10个珠子,再拨走个位上的7个珠子,10-7=3,再加上十位上的2个十,一共是23,所以30-7=23,再次验证30-7=23。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表格式教案)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表格式教案)
算法二:先算28+2=30,再算30+2=32。
算法:先算8+4=12,再算20+12=32。
算法四:列竖式:
28
+ 4
32
(学生已经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教学
准备
题卡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1、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1)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解决?
(2)你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杯子?你是怎样估计的?
2、按规律填数
21
23
教学难点:结合小棒操作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
准备
计数器、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书店买课外书,看看在那里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数学问题。
四、小结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数学问题,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
五、学生自评
要学生说一说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以后打算怎么做?
课后反思:
课题
图书馆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
重难点
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并能正确计算。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摘苹果∣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摘苹果∣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摘苹果∣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数小苹果。

2.学生能根据要求找出苹果的位置。

3.学生能理解苹果数量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摘苹果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苹果数量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展示板。

2.班级苹果模型。

四、教学过程1.活动设计1.认识苹果,通过听、说、看、数四种途径认识苹果。

2.摘苹果,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摘苹果。

3.比较苹果,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苹果数目的对比。

2.认识苹果1.接触苹果,教师首先出示苹果,让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式感受苹果,激发学生对苹果的兴趣。

2.认识苹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苹果的外表和内部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苹果的特点和属性。

3.数苹果,教师出示不同数量的苹果,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苹果,体验苹果数量的概念。

3.摘苹果1.准备苹果模型,教师准备班级苹果模型,模拟摘苹果的场景,让学生感受摘苹果的过程。

2.摘苹果的方法,教师手把手地教授摘苹果的方法,从握住苹果、扳苹果、揉苹果、摇动苹果、拿下苹果五个步骤讲解,并结合模型示范,让学生学会正确摘苹果的方法。

3.训练摘苹果,教师让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摘苹果的方法,再结合实物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正确的方法摘苹果。

4.比较苹果1.认识不同苹果,教师出示不同品种、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苹果,让学生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数不同苹果,教师出示不同数量和组合的苹果,引导学生进行数量对比,体验数字的抽象概念。

3.分享发现,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喜好,鼓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巩固练习1.练习摘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对模型进行摘苹果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摘苹果技能。

2.训练数苹果的能力,出示不同数量的苹果,让学生数出苹果的数量,提高对数量的认识和理解。

3.数字游戏,教师设计数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已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苹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学会了摘苹果的正确方法,体验了数量的概念,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协作和表达能力。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学生进一步接触竖式计算,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多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

本单元不仅仅是学习计算的方法和技能,还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的含义,发展数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单元教材设计安排了“图书馆”“摘苹果”“ 阅览室”“跳绳”四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列竖式的规则“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估算和计算能力,这些知识的掌握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但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并不完全相同,思考的角度也不相同,这就意味着面对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教材提供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在教学中渗透估算意识。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有着重要的价值。

所以在教学中都力求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有目的地渗透估算的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估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在计算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1.通过创设情境,有意识地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不同的练习,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进一步感受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计划
一、学习内容: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在教学种借助直观模型,在操作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提供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情境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根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能正确的、迅速的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图书馆 1课时
摘苹果 1课时
练习四 2课时
阅览室 2课时
跳绳 2课时
练习五 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