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现状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现状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展研究对象范围,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 段、不同地区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以更全面地了解告状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深入研究个体差异
通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行为 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特点和差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干预提供参考。
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小学低年级学生 告状行为的现状
汇报人: 2023-11-26
目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现状分
析 •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干预
措施
目录
•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 展望
• 结论和启示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此时他们的社交技能、 情感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都在快速发展。在这个阶段,学生 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同时也开始出 现告状行为。
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和家长需要关注学生的告状行为,因为 这不仅是学生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他们的情感状态、 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告状行为 ,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情感认知、社 会适应和道德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为 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 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教育策略的 制定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 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问题, 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培训社交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交技能培 训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处 理冲突和问题。
鼓励自我解决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 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

谈谈正确处理低年级学生的“告状”问题(共12页)

谈谈正确处理低年级学生的“告状”问题(共12页)

谈谈正确处理低年级学生的“告状”问题[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摘要】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受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成人教育教养方式等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具有次数频繁、内容琐碎、类型多样等特点。

教师要在掌握小学生“告状”的心理动机基础上,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告状行为;类型;教育对策一、小学生告状小学生的“告状”行为是指小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受到侵害、他人违反学校或班级规范的事件,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或处理的行为。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改变会出现各种行为偏差,其中向老师告状是小学生发生的最普遍的一种行为偏差。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校里向老师告状次数多,告状的内容、形式多样,常常令老师应接不暇,增加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感到烦躁。

有些教师在处理小学生告状时缺少耐心和必要的教学艺术,通过批评告状的小学生解决问题,这导致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被拉大,部分学生还因被批评出现逆反心理,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1,2]。

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处理学生的告状行为,引导告状的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则有利于促进小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对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告状的内容和类型1.告状的内容小学生告状的内容大致分2类:一类是小学生向老师举报自己利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如下课后经常有学生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刚才打我了”,“老师,某某把我的铅笔盒弄地上了”,“老师,某某在我作业本上写字了”等;另一类是向老师报告发现其他同学的某种言行违反了学校或班级的规定,如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铅笔听写生字,某某发现同桌在用圆珠笔听写就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用圆珠笔听写了”;学校规定学生午饭不准剩饭菜,有学生吃午饭时来告状:“老师,某某剩午饭了”等。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心理的分析与对策摘要:年幼的孩子们都会经常向老师“告状”,只要有一点点矛盾就告到老师处,要老师评判处理。

其实,孩子们的“告状”在心理学上是有理论依据的。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也不能轻视敷衍,而应该认真对待。

要摸清他们的心理动机,利用课堂教学同时也要联合家长及社会的力量,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告状行为不良行为心态类型道德品质道德观念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的班主任或者教师也许都会有这种体验:年幼的孩子们都会经常向老师“告状”,有的孩子甚至非常喜好“告状”,只要有一点点矛盾就告到老师处,要老师评判处理。

这些“告状”总会有意无意的打断你的讲课,令许多老师非常头痛。

其实,孩子们的“告状”在心理学上是有理论依据的。

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就其告状时的心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求助性行为例如,下课时,一个学生的语文书找不到,哭了。

另外的学生就跑来说:“老师,老师,她哭了。

”显然这是学生的求助信号。

有时候,学生意外受伤,另外的学生跑来告诉老师,神情紧张,甚至添油加醋。

其实这时,学生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老师,你快来帮我们解决。

2.观念性行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观念还不成熟,成长过程中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出现的一些错误,也会在“告状”时显露出来。

比如:为减少内在焦虑,当把那些令自己讨厌的或不能接受的想法,推诿给他人,来进行欺人或自欺。

3.妒忌性行为妒忌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内部原因来说,年龄较小、知识较少、认识水平较低是最主要的。

从外部原因来说,家长和教师错误的教育观点以及教育方法可以触发妒忌心理。

4.报复性行为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后天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成员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对其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他们“以牙还牙”,通过“告状”来反击,甚至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概述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举止受到大人的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经常会使用告状来解决矛盾,这种行为会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和评价。

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查来探究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各种情况。

实施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对象为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共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8份。

问卷涵盖了小学生告状的原因、告状的方式、家长和教师的评价等问题。

数据统计后,进行分析和总结。

调查结果告状的原因学校内部矛盾在小学生低年级中,在学校内部的矛盾演化成告状的比例较高,占到了46.5%。

常见的原因有:抢玩具、插队、打闹等。

家庭矛盾在调查中,小学生低年级告状的第二大原因为家庭矛盾,占到了29.3%。

常见的原因有:家长不公平对待、兄弟姐妹争吵等。

告状的方式口头告状在小学生低年级中,口头告状是最常见的方式,占到了80.3%。

这种方式常出现在课堂上或者校园内,这样可以立即得到教师的处理。

书面告状在小学生低年级中,书面告状是比较少见的方式,仅占到了19.7%。

这种方式常用于对长时间未被解决的问题再次强调,要求家长或教师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

家长和教师的评价家长评价在调查中,69.7%的家长认为孩子会主动对矛盾进行沟通解决,30.3%的家长认为孩子过于依赖成年人的判决和决定。

教师评价在调查中,56.5%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告状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43.5%的教师认为双方互相沟通解决是更好的方法。

总结小学生低年级的告状行为是个普遍现象,其中主要原因为学校内部矛盾和家庭矛盾。

大多数小学生通过口头告状来解决矛盾,少部分学生采用书面告状的方式。

家长和教师对于学生的告状行为存在着不同的评价。

告状作为一种情境下的解决方式,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应该在引导学生如何有效交流和处理矛盾问题的同时,逐渐建立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014-2020年第22期(总第222期)理论探索LILUN TANSUO引 言告状行为是小学生日常交往活动的常见行为之一,教师处理“告状行为”是否合理,不仅影响着师生关系,还会对小学生明辨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形成独立判断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对小学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内涵小学生“告状”行为,是指小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认可或者无法接受的情况向教师报告,并希望得到教师帮助或解决的相关行为。

告状行为是指小学生自身或同伴遇到麻烦或者发现同伴言行不符合学校及班级规则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其主要目的是想借助教师的权威力量,改变同伴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化现象[1]。

二、小学告状行为的类型1.试探型这类告状行为主要是学生用以试探教师对某一行为做出的反应。

这类告状行为并无恶意,在小学生群体中非常常见,其特征是在并不知道别人或者自己的行为对错的情况下进行试探性的告状,向教师试探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规定。

2.求助型这类告状行为在学生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比例,一般是指学生在人身安全和利益受到威胁,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就会向教师求助,希望得到教师公正的判决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和保护而产生的一种行为。

3.检举型这类告状行为是学生为了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积极、负责地揭发同学的不正当行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初级的行为道德观念,在生活中也有了区分是非的能力,他们能分清生活中的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

4.逃避型这类告状行为主要是有的学生自己先欺负了同学,害怕受到教师的批评,于是在教师面前“恶人先告状”,其主要目的是逃避责任。

5.表现型在同学和教师面前表现自我,是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态。

这种告状行为的特征是拿别人的错误行为和自己的正确行为进行对比,来凸显自己是个好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或表扬。

三、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归因分析1.内因分析(1)儿童的自我中心阶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用“自我中心”这一术语来指明儿童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定义、影响因素、表现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其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特点和行为表现。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应正确引导和处理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促进其良好发展。

未来研究可探讨更具体的告状行为特点和更有效的引导措施,以更好促进小学生(低年级)的健康成长。

本研究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升小学生(低年级)的行为品质和发展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调查研究、定义、影响因素、表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特点、引导、处理、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告状的情况。

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举报他人的行为,更多的时候是小学生在面对困难和不公平待遇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和求助的方式。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因此有必要对该行为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了解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定义、影响因素、表现形式以及教育对其影响将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和处理小学生的告状行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旨在对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该行为的影响,旨在为家长、教师和教育机构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处理策略。

通过研究小学生(低年级)的告状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和行为动机,有助于增强教育者对儿童行为心理的认识,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和谐的家庭和校园环境。

幼儿告状行为毕业论文

幼儿告状行为毕业论文

幼儿告状行为毕业论文幼儿告状行为毕业论文 700 字导言: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向成人举报同伴的不良行为或举止。

这种行为在幼儿群体中很常见,但对于幼儿发展和幼儿团体关系的影响却备受争议。

本论文旨在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教育干预的有效性。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可以从个体和群体层面进行分析。

个体层面,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在告状时能够获得成人的关注和帮助,这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保护。

其次,幼儿可能通过告状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此外,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也可能促使他们告状。

群体层面,幼儿告状行为可能与幼儿团体动态有关。

幼儿团体对于维持秩序和规范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幼儿通过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保护群体的稳定。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对个体和群体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

对个体来说,幼儿告状行为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首先,幼儿能够获得成人的帮助和支持,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提高自信心。

其次,通过参与告状过程,幼儿能够理解和学习社会规则和道德观念,培养正义感和责任感。

对群体来说,幼儿告状行为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幼儿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可能受到影响,幼儿团体的凝聚力和和谐性可能遭受破坏。

其次,过多的告状行为可能导致成人对幼儿的过度干预,剥夺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限制其发展。

三、教育干预的有效性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干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成人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成人在幼儿团体中的行为对幼儿的行为模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人应当积极引导幼儿的行为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解决问题能力。

其次,幼儿园和家庭应建立良好的规则和秩序。

规则和秩序的建立有助于维护幼儿团体的稳定和和谐,以及帮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同时,成人也应积极引导幼儿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

最后,家庭和幼儿园应在幼儿告状行为发生时,采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措施。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分析与疏导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分析与疏导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的心理分析与疏导如果把小学生比作含苞待放的花蕾,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那么一位好的园丁绝不会让自己精心培育的花朵沾染坏习惯;如果把今天的小学生比作我们交给21世纪社会的一份答卷,那么它的失分之处也许不是他们才智不佳、知识贫乏或体质虚弱,而是他们没有真正学会怎样做人。

在本人从事低年级教育工作多年积累的经验中,发现学生们经常向教师打报告。

要减少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告状”现象,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着重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

一、“告状”行为调查分析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有两个:一是个体的生理发展条件;二是客观环境的变化。

而在客观环境变化方面,他们刚刚步入小学,刚刚离开父母的呵护,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很差。

由于个体心理和环境的改变,“告状”在低年级小学生中非常普遍。

本人曾对100例“告状”事件作了调查,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变化,作了简单的分析。

(见表1、表2)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的行为动机、行为目的归结为三大类:妒忌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表现性行为。

1.妒忌性行为妒忌是面对他人的优越地位,在心中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也是不甘心自己落后于别人而烦恼的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

妒忌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原因来说,年龄较小、知识较少、认识水平较低是最主要的;从外部原因来说,家长和教师错误的教育观点以及教育方法也可能触发妒忌心理。

2.报复性行为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具有这种性格的学生,又极易受外界的暗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暗示,极容易引起心理内部冲突,为求心理平衡而做出“告状行为”。

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后天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成员的交往方式,对其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心胸狭窄,不肯吃一点亏,则其行为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子女的性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如果有人不拘小节,随便使用、糟蹋别人的东西,也会从另一角度强化某些人的狭隘性格。

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指导的实践探索

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指导的实践探索

2020/2AB班代•農歹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指导的实践探索文/李涛李佳玲在小学低段,学生向教师告状的行为时有发生,研究教师处理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的相应策略,就有必要先明确小学低段学生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教师处理学生告状行为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低段学生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教师处理时存在的问题(一)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的意蕴在学校情境下的告状行为是指学生发现自己受到了伤害或者发现别的同学做了违反规则的事情而向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者一一教师报告,希望教师进行处理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将“告状”与“打小报告”这两个词的意义等同起来,但是它们的词义有着本质区别。

“告状”更多用于教育情境中,是学生将一定情况报告给教师,希望教师加以处理的行为,其前提是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存在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打小报告”更多用于社会情境中,是指向自己地位高的人说别人的缺点,其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贬低对方,“打小报告者”通常怀有恶意。

目前,小学低段学生告状涉及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别人侵犯到自身利益。

一般而言,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受到损害,表现为自己的东西被别的小朋友抢走或损坏了。

第二种是自己的精神方面受到了损害,表现为别的同学对自己不礼貌而感到心里不舒服,甚至很受伤。

第三种是自己的身体受到了损害,表现为被别的同学碰到或挨打。

另一类是同学违反班级规则或教师要求。

面对同学违反班级规则时,有学生会向教师告状。

小学低段学生之所以告状,其目的是:其一,向教师求助。

当学生感觉自己利益受损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时,就会向自己觉得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教师求助,希望从教师那里可以得到公正合理的对待。

其二,纠正同学的行为。

当有同学违反班级规则时,就会有学生去向教师报告。

这时,学生之所以告状并不是因为讨厌这个同学,也不是因为想让这个同学受到惩罚,而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同学违反了班级规则,侵犯了班级利益,希望教师能够纠正这个同学的行为,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拥有较强的班级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处理方法的探究

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处理方法的探究

管理低年级学生告状现象处理方法的探究江苏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214400)㊀尹桂花[摘㊀要]低年级学生特别爱告状,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了解学生告状的原因后,不妨采用认真倾听㊁ 冷处理 ㊁妙用黑板㊁开展活动等方法,教育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同学之间的小矛盾㊁小纠纷,从而有效处理低年级学生的告状现象.[关键词]告状;冷处理;倾听;自主[中图分类号]㊀G 625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0079068(2018)33009102㊀㊀任教低年级,会发现低年级学生特别爱告状.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学生们要有一点事情就会向老师告状.告状是低年级学生常见的一种现象.他们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审美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于是非㊁好坏㊁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评价㊁判断,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希望受到老师㊁同伴的认可,经常会借由告状来寻求老师对他的关爱和认同.低年级学生告状的原因很多,如想引起关注㊁检举揭发㊁求导申援㊁邀功㊁嫉妒㊁讨回公道等等.根据孩子告状的原因不同,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事而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地进行处理.对于小学生的告状现象,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否则会丧失很多教育学生的机会,也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一个准确的信息源,甚至会留下心理阴影.因此,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告状现象时,一定要探究一些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一㊁认真倾听,知真相多引导小学生告状时,教师要冷静,认真倾听,可以通过眼神㊁表情㊁身体动作等非语言行为来表达对他的关注.不管学生告状是为了什么,教师都要以尊重㊁理解的态度去认真倾听,先让学生把话说完,要求学生把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让他完整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不要偏听偏信,准确把握告状者的情感或目的.在了解真相后,若是有理的告状,如 检举揭发型 和 求导申援型 的学生,我们要予以正确的对待,及时处理,并加以适当的表扬,引导学生像他们这样告状,树立正确的告状榜样;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如 邀功表现型 的学生,则要慎用表扬,甚至要采用 冷处理 的方法,来阻止他们的这种告状行为,切不可让他们形成告状的习惯.而对于 嫉妒型 的学生,教师一定要耐心与孩子沟通,积极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用委婉的语言去提醒他们,让他们知道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证明自己,而不是去诋毁别人,使他们走出嫉妒报复的阴影,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二㊁用 冷处理 ,平 不忿 助成长在处理低年级学生的告状时,我们往往会发现:班主任干预这种事越多,理评得越细,这种事情发生的频率反而越高.班主任就像救火队队长,东堆火还未扑灭,西堆火又起,大量的宝贵时间都用在调节㊁核实㊁规劝上了.这时,教师就需要科学地按规律来处理这种现象.冷处理 是处理学生告状现象的一种省时,高效的好办法.课上,当你讲得正精彩时,学生突然喊道: 老师,ˑˑ拿我的铅笔! 当你提问有学生举手,你喊他回答问题,却听到: 老师,ˑˑ碰了我一下. 教师如果不去处理,告状的学生后半节课将无心听课;如果去处理,不仅打断了教师自己的和学生们的思路,还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 冷处理 的办法,规定课堂上不能告状,遇事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此事下课后再向老师汇报,行不行?如果行,就不要管它,调整好自己,专心听课.经过40分钟的 冷却 ,原本的小矛盾㊁小问题可能就随着时间的流逝消散了.这样,告状的几率低了,课堂的利用率就得到了提高.课后,凡是学生间发生争执,单独来向我告状的,我会让学生简单叙述事情经过,如果是非原则性的,便说:老师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而两个人闹到我那的,先让他们各自说经过,然后探究分析情况,认为学生可以自行化解的,我就说: 你们各自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接下来该怎么做? 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原本势不两立的学生,不用我多做工作,很快就有说有笑,和好如初了. 冷处理 的做法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中的矛盾大大减少,告状的人越来越少了.三㊁妙用黑板,述想法促团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读懂孩子的心.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们常对别人的缺点㊁错误,能够恰当地指出,并进行分析,而对于自己的缺点,错误却看不到.所以,同学之间一旦因某种小事产生矛盾㊁纠纷的时候,都想争个胜负,通过告状向老师讨个说法 .但他们不知道,这种自我保护式的告状,往往会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会让班级氛围不和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开展了 小黑板大用场 的活动,利用班内的小黑板,设计了 我发现 我表扬 我感觉 我希望 四个栏目. 我发现 栏目要求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找出身边的好人好事; 我表扬 栏目要求写下你对这些好人好事的赞语; 我感觉 栏目要求对班级同学的不足之处委婉地提出建议; 我希望 栏目则是写出自己对班级的美好憧憬.然后让班内学生轮流填写栏目,并利用放学前3~5分钟的时间对黑板上的内容进行点评. 小黑板大用场 活动的意义在于它如同一管理创新教育资源㊀促进学生成长 以学生食堂体验活动为例江苏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213000)㊀魏迎九[摘㊀要]校园的一切存在都是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学校应不断重建㊁转化㊁提升教育资源.食堂作为一个体验基地,也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学堂.学校通过对教育活动的一次次重建,努力实现 食堂变学堂 的研究活动就是学校创新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成长的一次探索实践.[关键词]教育资源;食堂体验;教育活动;学生成长[中图分类号]㊀G627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0079068(2018)33009202㊀㊀2007年开始,我校参与叶澜领衔的 新基础教育 研究,走上了向现代学校转型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之路.学校不断探索实践,创造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其教育价值.下面,以学校学生食堂体验活动为例,谈谈我校是如何随着理念认识的深入,创新教育资源通过对教育活动的一次次重建,努力实现 食堂变学堂 ,以促进学生成长的.一㊁通过岗位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校园的一切都可成为教学资源,因此,我校对校园生活进行了整体设计.于是就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果树林㊁文化墙㊁大课间 而食堂也是一项特别的课程资源.学校尝试通过食堂岗位设置等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从而使孩子得到成长.学校先期引导教师围绕 食堂与教育资源 食堂与学生发展能力 食堂体验操作策略 等话题开始了专题研讨.在达成共识后,四~六年级各班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对食堂岗位设置㊁岗位职责及评价等问题进行研究.起始阶段的岗位体验,主要是 服务型 岗位,诸如 秩序维护岗 地面保洁岗 餐具整理岗 就餐礼仪岗 等.每到用餐时间,一顶顶 小红帽 穿行其中,不亦乐乎,成为东小食堂亮丽的风景线,食堂的就餐环境得只温暖的手,引导孩子们明白:对待他人的错误,弃用告状,选用赞美,收到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同学和老师的激励和表扬,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促进同学间的团结,释放出积极的班级 正能量 .四㊁鼓励 自主 ,想办法解矛盾小学生告状行为是小学生道德评价标准 他律性 的一个外部表现,在处理告状行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精神.当学生间发生矛盾时,教师不能事事出面,而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孩子独立思考㊁分析情况,协助孩子学习㊁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如可以问告状的学生: 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逐渐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也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㊁«日常行为规范»等,让他们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想想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各自多做自我批评.当学生掌握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方法后,遇到问题就不会经常告状了.学生之间也互相谦让,更加团结友爱,同时培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促使他们的道德评价标准由 他律 转向 自律 ,帮他们树立了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了道德认知水平.五㊁开展活动,明事理笑颜开低年级学生告状是小学生 自我中心 和 向师性 的一个外部表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 向师性 的特点,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以身作则,逐步帮助小学生走出 自我中心 ,从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告状行为,保持愉悦的心情.为了更好地处理低年级学生 告状 现象,教师可以利用晨会课㊁少先队活动和班队课,开展一些关于 告状 事件引发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譬如说通过童话剧㊁小品㊁故事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呈现一些告状事例,让全班学生思考㊁共同讨论,从而明白一些道理.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与他人交往时要学会谦让,友好相处,引导他们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启发,知道当一些学生的行为对自己和班级不造成影响时,不应该过分关注;而当有些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其他学生㊁班集体或学校构成危害时,要及时地去告诉老师,这时你不是在告状,而是及时地在向老师提供重要信息,是在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懂得了这些,你的学习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好.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 孩子的告状看来事小,但对孩子的意义却很大.同一个告状现象,教师不相同的心境㊁不相同的处理方法就会呈现不相同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处理告状现象时要 以孩子为本 ,应本着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健康人格的教育思想去摸索,探究一些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和谐地㊁愉快地㊁幸福地学习成长.(责编㊀韦淑红)。

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指导

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指导

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指导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会出现告状的行为,这往往会让老师和家长们感到困扰,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

那么,为何孩子们会有告状的行为?有何心理需求?如何指导孩子们正确处理类似的情况呢?下面将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背后,往往存在着强烈的正义感和想要得到公正对待的心理需求。

由于孩子们在经验积累和思维能力上都还不够成熟,常常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遭受的不公或被欺负的经历,于是选择了告诉老师或家长,希望能够得到关注和帮助。

因此,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是存心要告状或想找别人的麻烦,而是出于一种无奈的选择,来表达自己的困难和疑惑。

其次,要引导孩子们正确处理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沟通关系,帮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指导:1. 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提供身边真实的案例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教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比如喊救命、逃跑等。

2. 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们告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问题或疑惑。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学会如何用清晰、简洁、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困难和需求。

3. 教导孩子们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懂得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适当的妥协和包容。

4. 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

在学校和家庭中,老师和家长应该搭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和尊重,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应的规矩和纪律,避免出现不公和歧视等行为。

总之,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存在一定的心理需求和原因,在指导和引导孩子们正确处理相关问题时,我们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沟通关系,从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一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研究

一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研究

一年级小学生告状行为研究发表时间:2018-08-03T10:27:11.537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作者:王勋玲[导读]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小学生的告状行为,会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广州市白云区育贤小学摘要:研究者认为,小学生告状行为是指小学生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小学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它突出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一方面,由于孩子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和技能,不会很好地处理同伴间的纠纷,不懂如何解决矛盾,于是告状频频发生。

另一方面,老师一些常见的错误态度及教学方法也对孩子的告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老师运用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及解决孩子的告状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的告状是他们在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不可从成人的角度对孩子的告状行为采取反感的态度,从而否定或贬斥孩子的告状,这必然会带来一些负效应。

而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小学生的告状行为,会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告状行为正确引导和教育身心健康一、引言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在一日生活中很常见,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6-7岁),许多小朋友特别爱告状,无论遇到大事小事都要告上一状:“老师刚刚某某打我”、“老师某某拿我的彩笔”……诸如此类,多不胜数。

随着对小学生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孩子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小学生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的表现,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对小学生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告状的界定(一)告状的界定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直接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二)一年级小学生告状的界定指小学生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小学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或6—7岁的小学生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

关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关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关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南京市教育科研规划第二期“个人课题”《关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是指告状是指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受到侵害和他人违反规则的事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和处理的行为。

他突出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二、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低年级学生告状的内容,频率,学生告状前后的态度变化。

2.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3.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告状行为是否存在差异。

4.低年级学生爱告状的心理原因、动机。

5.教师处理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6.通过研究和实践对告状行为的引导和教育进一步探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把低年段的儿童的道德认识称作为以他律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他们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出现了服从别人规则的观念,并且当服从规则的行为确实出现时,儿童会无条件地服从这个规则。

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表现为对成人的依赖和服从,上学后,开始由对父母的服从开始转向对老师的服从,在低年级孩子的心里,老师是权威。

以教师的标准为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当对一件事情自己无法做出判断时,就自然寻找教师的帮助,想从老师知道正确的判断方法,导致了小学生爱告状的特点。

2.儿童情绪发展理论:进入小学的儿童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一般来说,儿童的情绪表现是比较外露的,易激动的。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低年级孩子会在学习和游戏中,有一定的情绪体验,愤怒、喜悦、兴奋……而且,小学生逐渐地学会以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3. 儿童社会化发展理论: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是孩子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所谓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儿童与其他个体及群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小学生“告状”行为研究——基于昆明市S小学的调查

小学生“告状”行为研究——基于昆明市S小学的调查

摘要摘要本文是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

儿童“告状”行为是指儿童自身或同伴遇到困难、危险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发现同伴言行不符合学校规则、班级规则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主要是希望通过教师这一“权威代表”的帮助,来制止或改变同伴的行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儿童社会化现象。

小学生的“告状”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初级阶段的行为表现。

在小学阶段,“告状”现象普遍,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告状”行为施以恰当的处理方法,不但会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者根据实际需要与在小学的工作经历,对S小学进行调查研究。

本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

研究者阐述了本次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理论分析。

研究者对小学生“告状”行为做出概念的界定,梳理出学生的“告状”行为的结构,并对本次研究所需要运用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

第三部分是对昆明市S小学学生“告状”行为的具体研究,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

研究者首先对昆明市S小学做了概况的介绍,然后对昆明市S小学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教师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反馈情况做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第四部分是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加以分析。

第五部分是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提出的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本研究期望可以丰富小学生“告状”行为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儿童社会性教育理论。

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处理“告状”行为上提供新的教育视角和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当今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社会性教育实践提供可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告状”行为;小学生;反馈方式;策略Abstract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study of Complaint Behavior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 refers to an interactive behavior between children or their peers and teachers.When children encounter difficulties,dangers or problems they cannot solve,or find that their peers'words and actions do not conform to school rules and class rules,they will initiate the interactive behavior to teachers.The main purpose of children is to stop or change the behavior of peers to meet their needs with the help of the"representative of authority",the teacher.This is a child socialization phenomenon.The Complaining Behavior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a primary stage of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In primary school,Complain is widespread.If we do not give proper treatment to students'Complaint Behavior,it will not only bring inconvenience to education, but also have bad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healthy personality. Therefore,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and the work experience in primary schools,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on S Primary School.The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The researchers described the background, purpose,significance,literature review at domestic and abroad,and the research methods.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omplaint Behavior.The researcher defined the concept of Complaint Behavior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Then the researcher sorted out the structure of Complaint Behavior of students.At last the researcher elaborated and analyzed relevant theories that need to be applied in this research.The third part is the specific research on the Complaint Behavior of Kunming S Primary School,which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study.Firstly,the researcher mad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S primary school in Kunming.Then it makes a detailed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n the types,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achers’feedback of the Complaint Behavior.The fourth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Complaint Behavior,which is analyzed fromAbstract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The fifth part is the strategi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Complaint Behavior from different aspects.This study hopes to enrich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Complaint Behavior and enrich the theory of children's social education.The researcher expects that it can provide a new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and effectiv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for primary school educators,and provid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social education practice.Keywords:Complaint Behavior;primary students;feedback;strategy.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V)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研究缘起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 (1)第二节研究的价值意义 (2)一、理论意义 (2)二、实践意义 (2)第三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3)一、国外研究情况 (4)二、国内研究情况 (5)第四节研究方法 (10)一、文献研究法 (10)二、观察法 (10)三、案例研究法 (10)四、访谈法 (11)第二章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理论分析 (12)第一节“告状”行为的概念界定 (12)一、告状 (12)二、小学生“告状”行为 (12)第二节“告状”行为的结构 (13)目录一、“告状”行为的构成要素 (13)二、“告状”行为的流程 (15)第三节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8)一、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18)二、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18)三、儿童社会化发展理论 (19)第三章昆明市S小学学生“告状”行为分析 (20)第一节昆明市S小学概况 (20)第二节昆明市S小学学生“告状”行为现状 (21)一、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类型 (21)二、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特点 (31)三、教师对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反馈 (40)四、研究结论 (51)第四章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 (53)第一节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内部影响因素 (53)一、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53)二、小学生的“自我中心性” (55)三、小学生的“自我防御”本能 (55)四、小学生“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56)五、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56)第二节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 (57)一、学校教育 (57)二、家庭教育 (58)三、社会文化环境 (61)第五章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63)第一节针对具体“告状”行为的对策 (63)目录一、针对“检举型”告状 (63)二、针对“求助型”告状 (64)三、针对“求赏型”告状 (65)四、针对“试探型”告状 (65)五、针对“推卸责任型”告状 (66)第二节鼓励小学生“独立解决”的对策 (66)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6)二、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67)三、适度放权,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 (67)四、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67)第三节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对策 (68)一、学校教育的对策 (68)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69)结语 (71)参考文献 (73)附录A (75)附录B (76)附录C (7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78)致谢 (79)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缘起一、研究背景儿童“告状”行为是指儿童自身或同伴遇到困难、危险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发现同伴言行不符合学校规则、班级规则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某小学为例

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某小学为例

第35卷第3期2021年3月Vol.35No.3Mar.2021教育与教学研究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某小学为例黄云峰李芳张倩(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摘要]“告状行为”现象普遍存在于小学低段。

研究发现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类型有维护教师权威型、自我维护型、维护纪律型、道德维护型、试探型以及其他类型。

其特点表现为:有明确类型导向,集中发生在课外时间,学生大多既是“被告者”同时也是“报告者”,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减少。

其原因有:学生自身原因,如社会性发展不足,儿童道德发展影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影响,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等,也有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

其对策建议可以从教师、家长、学校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告状行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21)03-0101-14小学低段学生是指处于小学一至三年级段的学生。

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如理智感、集体荣誉感、同伴友谊感、责任感以及审美感等都有一定的发展。

同时,他们的情绪情感发展也处在过渡时期,逐步从外露的、易激动的情绪表达向内化的、稳定的情绪表达过渡和发展。

“告状行为”是指学生个别地、不公开地向教师反映其他学生不良行为的现象。

这种现象正是儿童社会性情感形成过程中不成熟的一个具体表现。

如何正确处理和引导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或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对“告状行为”现象的处理方式往往不够科学妥当。

梳理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研究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现象的并不多。

立收稿日期:2020-08-05*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专业发展视域下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编号:SC18H002)o作者简介:黄云峰(1972-),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小学教育系主任兼支部书记。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郑晓媛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6(000)015
【摘要】学生告状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屡见不鲜,这种现象是指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不如意或者不顺心的地方都会告知老师并要求其处理问题,这种行为并不是恶意的,而是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和世界观正在萌发的体现,因此教师需要谨慎地酌情处理,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总页数】1页(P24)
【作者】郑晓媛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城第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 [J], 霍佳玉
2.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J], 潘春艳
3.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指导 [J], 姚本先;陈云葆
4.基于教师立场的小学低年级单亲家庭学生在校告状行为研究 [J], 李雨佳
5.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对策探究 [J], 王丹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告状”现象

浅谈“告状”现象

浅谈“告状”现象从教低年级的几年中,发现学生们经常到教师跟前“告状”。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告状”现象只是儿童心理异常的外部表现,是社会情感不成熟的体现。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

追根溯源,分析“告状”的原因1.喜爱听老师和长辈的表扬,希望受到老师、同学关注爱“告状”的孩子通常是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动机是积极的。

一些班干部对于教师的要求,常常是不折不扣地执行。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较差,他们为了树立权威,只好把老师作为惟一靠山。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教师的代言人,对犯错误学生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教师”挂在嘴边,这样极容易引起犯错误学生的反感。

还有的孩子内心深处认为老师偏爱别的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他,去告诉老师别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的成就,确立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2.“以牙还牙”,通过“告状”来反击的报复心理这类学生“告状”把目光盯着与自己有过结的同学,等待他们犯错误。

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他们甚至会无中生有,添油加醋。

教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因为同学向老师反映自己一些错误,误解为跟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

这种学生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

3.妒忌他人引发的“告状”行为某些学生产生不悦、自惭、怨恨、恼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的胜利者有了一些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

4.胆小孩子的一种反抗方式爱“告状”的孩子可能是个胆小的孩子,他受到委屈,要找一个能帮他说话的人来保护自己。

处理“告状”的态度与方法1.多关心孩子,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在学生向教师“告状”时,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对报告人的关切,不管他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把话说完,教师积极地倾听,切忌边倾听边评判。

通过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9197 基础教育论文
小学生(低年级)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调皮捣蛋的现象,而有些学生就会将这些事情报告给老师,很多告状的内容都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尤其在低年级的小学办公室更是不断会有学生进出打小报告,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

不仅是告状的频率高,其具体内容也是不尽相同,虽然这是学生们的童心作祟,使得教师也能从中获得很多乐趣,但是当过多的告状出现时教师还是难免会应接不暇,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大增强,并且这么多问题的出现可能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负担,会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而且教师对告状问题的处理,还会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会对学生产生很多正面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这就导致教师在遇到告状的时候会左右为难,如果不加以处理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在多管闲事,以后不再去很热情地指出别人的不足,而如果处理了有可能会因为得到表扬而让孩子们更加热衷于将问题丢给老师来解决,这样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不会想着自己解决问题。

所以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
首先要注意尺度,要有耐心对其解释以及进行适度的处理。

一、告状行为的解析
告状行为是学生在遇到不顺心意或违反规则的事情的时候判断自己无法解决,因此来寻求老师的帮助,希望老师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老师处理小学生告状行为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因为教师不仅是来给孩子讲授知识的,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做人处事的道理,以此来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还可以收集以往案例作为借鉴,总之,要对学生的问题有足够的重视。

据统计,低年级的小学生告状的频率更高,而这种情况也使得教师往往会对告状行为产生厌烦情绪,就会失去应有的耐心。

教师一旦失去了耐心就不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而本来兴冲冲地去报告老师却遭到了无视的学生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对于孩子来说老师的重视程度是很重要的。

在实际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多用引导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与学生近距离沟通,深化彼此的关系,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令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告状行为的处理
1.家长联合教师解决
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是对他们影响最深的人,所以在引导学生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分析孩子的身心发展,使得解决方法更具合理性。

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去请教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教授,借鉴他们的经验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孩子在小学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外界环境以及教师、家长的引导会令其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在授课之余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们互相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促进学生互相之间的帮助,这样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友好竞争意识,引导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使用正确的方法取得成就。

3.锻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过程也被称作自我教育,指的是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有很多可行的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不一定都是对的或者行之有效的,因此才需要用告状的方式来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其自我思考,将
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出来。

以下是几种可行的方法:
(1)自我分析。

学生告状有很多情况都是由学生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教师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将当事者集合起来还原事情经过,让双方都能冷静思考当时出现的情况,各自总结出自己不对的地方,有利于事件的解决。

孩子在发生争执的时候往往会失去冷静而发生更激烈的冲突,教师在缓和矛盾的时候最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冷静地思考几分钟来自我分析,从而缓解矛盾。

(2)正确引导。

当矛盾产生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双方都各持己见并且都无法说服对方的情况,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还小,很多问题不能进行到位的分析,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出面将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由上可知,小学生告状的现象必须要严谨看待,不能轻视,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