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第一编 先秦文学诗歌

第一编 先秦文学诗歌

第一编先秦文学诗歌一、诗经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庄子·天运》最早出现诗经二字,至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一共305篇,另有《小雅》中的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约成书于6世纪,编订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诗经》多为抒情言志之作,内容深刻地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开端。

2、《诗经》的分类——风雅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国风,共160篇,大多是带有民歌色彩来自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即指周朝王畿之地的雅正之乐,出自各级贵族之手,主要内容是怨刺和颂赞;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包括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种,大多数颂赞之作,可以说是庙堂文学之祖。

周颂和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和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周颂《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前三部是周人建国三部曲。

3、《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1)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包括在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民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变换来加以表现。

《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2)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新台》等整首都拟物作比,多数篇章都是具体的比喻,如《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女子的美丽。

诗经的比喻拥有广泛,形式多样(3)兴即触物兴词,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

有的只是作为开头,但多数有与下文具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古代文学史讲义(先唐部分)1、先秦文学绪论

古代文学史讲义(先唐部分)1、先秦文学绪论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初民的巫觋文化习尚,与先秦文学 的主要关系,一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这本是巫术活动的重要特点,在《诗经》 中得到了保留(尤其《颂》,本就是祭 祀用的歌舞曲)。二是与楚辞的深切联 系。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汉书· 地理 志》)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 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 王 逸 《 楚 辞 章 句 · 歌 九 序》) 。楚地巫风对楚辞的影响,从浅层 说,屈原的《九歌》十一篇,就是在民 间巫歌的基础上加工润色而成的;从深 层说,屈原作品那种奇思幻想,那样飞 动飘逸的艺术境界,就是得之于楚地巫 觋文化的熏染和营养。
第一章《诗经略论》)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关于第二个疑问——文学艺术 是怎样产生的,人们却聚讼纷纭。 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诸说: A、起源于劳动。 B、起源于模仿。 C、起源于游戏。 D、起源于巫术。 E、起源于情思交流的需要。 F、起源于季节变换的符号。 G、起源于心灵深处的幻觉或(集 体、个人)无意识。 (参见朱狄《艺术的起源》)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在以上诸说中,影响最大的是 劳动起源说和巫术起源说。但都顾 此失彼。 实际上,企图以一种理论解释 文学艺术起源必然会捉襟见肘。世 界广大,初民群落众多,生活情境 丰富多彩,心理和愿望随时随地不 尽相同,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其 实很难用一种理论做出全面的解答。 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群 落,甚至不同的人那里产生,其具 体情形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毋 宁说,文学艺术的起源是一种多元 的景观。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第三,其“杂文学”状态还可以从 文学与其他学科混融不分的状况来认定。 先秦文学和文化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难以 截然区分。就其最显要者而言,先秦文 学与巫术即具有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宋书· 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 ( 舜 ) 即 帝 位 …… 击 石 拊 石 , 以 歌 《九韶》,百兽率舞。”《吕氏春秋· 仲 夏纪》:“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 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置缶而鼓 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 以致舞百兽。”纬书《河图玉版》: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 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的发生期,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它指的是秦代以前历史时期的文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

著名历史散文作品赏析
01 02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不详,主要记 述春秋时期具体史实的史书,以“春秋经”的内容为基础记述春秋时期 具体史实的史书。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 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03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
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历史散文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文化意义
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进程,是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同时 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例 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后世的 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历史散文的 影响。
《诗经》的艺术特点
总结词
《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
详细描述
《诗经》的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三种,这些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力,使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同时,《诗 经》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多用口语,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
《诗经》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文化意义与影响深 远。
《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 宝。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深刻影 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成为了经典 名篇,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同时,《诗经》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 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先秦秦汉部分

【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先秦秦汉部分

【关键字】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一、《诗经》P8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2、《诗经》中的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意义。

P82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指各地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土风歌谣;雅,正声,朝廷的音乐。

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三、《诗经》的收集和编订:P82采诗说——民间采集献诗说——诸侯之乐献给天子“献诗”的说法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

删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四、诗经在先秦时的作用:P831、各种典礼仪式的一部分;2、娱乐;3、表达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4、作为教育的课本(美化语言;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五、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P85,即: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亨、毛苌。

或取其国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

(齐、鲁、韩为今文经学,官方承认学派;毛诗是古文经学,民间学派)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是毛诗。

六、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七、《诗经》可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和农事诗。

八、简析社会政治诗。

1、下层人民挟击政治的诗。

①揭露宫闱丑行的诗,如《邶风·新台》②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予以严厉批判的诗,如《风·相鼠》③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诗,如《邶风·击鼓》④直接描写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

《风·东山》⑤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如《魏风·伐檀》。

2、官吏对政治表示不满的诗。

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

如《邶风北门》。

②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错庸无道,如《小雅》中的《正月》。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传说时期的文学①伏羲I)画八卦:“伏羲作八卦,是自先秦以来相传的说法,向无疑议。

但当时尚无文字,是否史实,极可商量。

我们只能肯定,八卦出现于远古时代,相传是伏羲所作。

或曰八卦即原始文字。

”II)作十言之教:《左传·定公四年》《正义》引《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曰:干、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

”“‘十言’中之‘消’、‘息’,皆抽象的观念,绝非原始社会所能产生。

所以,伏羲作十言之教的说法,亦难征信,不过是传说罢了。

”III)作瑟,造《驾辩》之曲:《楚辞·大招》王逸注:“伏羲氏作瑟,造《驾辩》之曲。

”“伏羲所代表的是旧石器时代,当时只是产生了语言,文字还未见得出现,说他制作出乐器,创造歌曲,就更不可信了。

”②神农I)教民播种五谷:“制作耒耜,播种五谷等,必须是文化发展到较高的时期才能出现的现象,在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是不会产生的。

”II)制作草药:《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云:“神农……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在原始社会文化极端落后的情况下,神农不可能制作草药,这纯属传说。

”III)以日中为市:《潜夫论》卷八《五德志》:“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当时的人民尚处在‘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之肉’的阶段,不可能有剩余的东西进行交换。

这完全是汉人的说法。

”IV)作蜡辞:《礼记》卷八《郊特牲》:“伊耆氏始为蜡,……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伊耆氏即神农。

这是一首农祭歌,其中的‘土’、‘水’、‘昆虫’、‘草木’等都是具体的名词,文化较高的人们才能有这种观念,此期尚不可能有。

所以这首祭歌当是后人的拟作。

”③黄帝、尧、舜等。

(本节引文均出自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P1-5)二、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主讲人:宋文琦绪论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

在上古期①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此;② 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孕育于此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 中国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偏重社会功能,道注重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④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的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

上古期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有三大主要特征,总体上,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其二,先秦文学的观点,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具体来讲:一、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继变化。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继变化。

根据可考的文献记载和历代名家评析,大致可以看出,先秦文学的创作主体的演变,有如下轨道。

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从后世的可采信的资料中,可看见一鳞半爪,其基本审美趋向是实用。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祀”。

“土,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便。

是上古遗留下来的驱傩祈福咒语歌谣,此外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有些作品,句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而祭祀歌谣大多亡佚。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

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

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XXX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附答案)

XXX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附答案)

XXX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附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XXX。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XXX补天、XXX触山、XXX 射日、XXX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肉体:①体现了慎重的忧虑意识。

比如XXX、XXX和XXX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卑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害,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奋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害。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勤的现实肉体,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XXX、XXX、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XXX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XXX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XXX填海、XXX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
(四)《诗经》产生的地域: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长江、 汉水、渭水流域。
(五)《诗经》的作者: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 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二、《诗经》的编集
(一)采诗说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 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 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 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它处于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 源头。
二、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从文学形态上说,主要是文、史、哲 不分 。
(二)从作者流变说,作者身份具有多样性。此 外,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三)从文学样式上说,主要是诗歌和散文, 其次是神话和寓言。
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弥漫着神权色彩
商· 巫师立像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三)图腾歌谣。
《吕氏春秋· 音初》中的《燕燕往飞》:
燕燕往飞。
情况记载较详: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 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谥。二女爱而 争博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 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 实始作为北音。
(四)婚恋歌谣
二、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一)劳动歌谣
《吴越春秋》中《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二)祭祀歌谣 1、一种是祈祷式的祭歌
《卜辞通纂》375片: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完整版)先秦文学试题与答案

(完整版)先秦文学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

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

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 比较舒缓。 周颂31篇,是 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 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 章。鲁 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 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 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 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 于诸侯各国,运用 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 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 《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 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 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诸子百家在著述中 引诗,也很常见。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 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 歌。保存在大 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 颂祖先为主。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 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 武王的 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二、《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 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 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 表现动作的进 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 个过程。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 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 宾主 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 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礼乐文化 是周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 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 飨诗以文 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 面。

第一篇 先秦文学

第一篇 先秦文学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第一篇先秦文学先秦文学作品简述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的最早阶段,它指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包括我国古代神话和上古歌谣,以《诗经》、《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等开创性的文学作品以及影响深远的《楚辞》等优秀作品,奠定了我国2000多年文学发展的坚定基础。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

一上古歌谣和神话1)文字产生之前的歌谣和神话传说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

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二先秦散文分类历史散文: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诸子散文: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三楚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一节上古歌谣与神话•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一.诗经的产生、流传和编订(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

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产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

(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编订: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订的一些信息。

1>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頌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

《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

2>采诗: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

周王朝是都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与朝廷。

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3>删诗: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本今《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

孔子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二、《诗经》的基本内容《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祥分如下1、农事诗,《诗经》时代农业生产已占有重要地位。

《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活动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如《豳风·七月》、《周颂·臣工》、《周颂·噫嘻》、《周颂·丰年》、《周颂·载芟》、《周颂·良耜》等.《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的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而像《七月》这样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活动的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2、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即大量反映徭役和兵役问题的诗歌.如《唐风·鸨羽》、《魏风·陟岵》、《邶风·式微》、《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豳风·东山》、《采薇》等.战争徭役诗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表达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3、婚恋诗,即篇幅众多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和妇女命运的作品.风诗里这类作品尤其多,约占风诗的三分之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反映了恋爱关系中的各种情景和具体矛盾,揭示了人们在爱情生活中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心理. 不少作品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如《周南·关雎》、《周南·汉广》、《召南·摽有梅》、《秦风·蒹葭》等;还有的作品描写了恋爱者成功的喜悦和幽期密约的甜蜜,如《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鄘风·桑中》、《郑风·野有蔓草》等;有的作品则抒发失恋的痛苦和对干涉恋爱婚姻者的不满和反抗,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郑风·狡童》等;有的则表现了忠贞不渝的生死之恋,如《郑风·出其东门》、《王风·大车》等. 至于那些直接反映婚姻家庭生活的作品,虽不如爱情诗那样丰富多彩,却也展示了比较充实的内容.这类作品主要有两方面,有的写夫妻两情笃厚,描写了家庭生活的和美,如《郑风·女曰鸡鸣》、《郑风·风雨》、《齐风·鸡鸣》;有的则恰好相反,以夫妻反目和女子被弃为主题,通常称为弃妇诗,如《郑风·谷风》、《卫风·氓》.4、燕飨诗,又称燕饮诗或宴饮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是周人重礼乐、尚亲情、笃友谊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产物.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

如《小雅·鹿鸣》、《小雅·常棣》、《小雅·伐木》、《小雅·宾之初筵》、《大雅·行苇》等.5、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

其中民歌里的怨刺诗,以辛辣的笔调嘲讽了统治阶级的行径,如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还有一些贵族文人的作品,产生于西周末期春秋前期,多为感时伤世,切中时弊之作,《小雅·北山》、《小雅·十月之交》、《小雅·大东》、《大雅·民劳》、《大雅·板》、《大雅·荡》等,尽管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命笔,但依然可以看到当时政治生活的情景.6、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是《诗经》中描写一个部落早期发祥历史的作品.这些史诗,形象地反映了周人从野蛮向文明(即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反映了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

7、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

《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繁荣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

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愫。

总而言之,《诗经》的内容广泛丰富。

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叙写的祭祀、宴饮、农事的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诗经》不仅描述了周代风度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裕显示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三、《诗经》的艺术特色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简单来说,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触物兴词。

赋、比、兴的情感。

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就是《秦风·蒹葭》,此部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

此外,《七月》中,在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生活时,赋这种手法运用得较为成熟;《魏风·硕s 鼠》和《卫风·硕人》等篇章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画面喜气洋洋,充满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

句式:《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尤其是二节拍的四言句式带有很强的节奏感,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如《周南·芣苢》中的三章就只换了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它们不仅描述了采芣苢的整个过程,而且通过诗章的重叠,使整首诗在形式上一唱三叹,曼妙非常。

此外,《诗经》中的叠句和叠字,也是俯拾皆是。

如《豳风·东山》中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小雅·伐木》中以“丁丁”、“嘤嘤”来描摹伐木、鸟鸣之声。

押韵:《诗经》的语言不仅押韵方式多样,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表现突出。

《诗经》中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充分认识,为后来诗人的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效果,如《芣苢》中的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苢的图景。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诗经》的地位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如陈子。

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