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体验型的德育模式,促进自我建构的实践探究

合集下载

体验式品德教育

体验式品德教育

体验式品德教育一、引言体验式品德教育是一种通过参与实际活动来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方法。

它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参与到具体情境中,以切身感受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发展良好的品德。

二、体验式品德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实践能力体验式品德教育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品德选择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能够培养出判断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不仅仅是被动接受道德规范和原则,而是主动参与其中,从中研究和成长。

2. 增进意识和情感体验式品德教育通过情感联结和体验互动,使学生与道德价值观形成深层次的联系。

这种体验让学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培养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意识。

3.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体验式品德教育通常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支持,还能够培养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体验式品德教育的实施方法1. 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品德选择的过程。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或模拟演练,从中研究和体验一些具体的品德行为。

2. 观察和反思在体验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反思。

通过观察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和选择,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改进之处,并加深对品德的理解。

3. 对话和讨论组织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讨论,让他们分享彼此的体验和观点。

通过对话和讨论,学生可以研究到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并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四、结论体验式品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它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意识和情感、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品德素养。

在实施体验式品德教育时,需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观察和反思、对话和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学校德育案例:立德树人,构建123体验式自主德育管理模式

中职学校德育案例:立德树人,构建123体验式自主德育管理模式

中职学校德育案例:立德树人,构建123体验式自主德育管理模式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情操,强化法治纪律,促进文明养成。

近年来我校立足实际,通过不断探索、积累、深化,形成有亮点、有特色的“123体验式学生自主德育模式”,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一、模式建设背景:主要基于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基于“四多五缺”型生源特点的现状,基于学生素养提升的需要,践行中职生公约,融合“四品八德”教育,将浙江人价值观根植于心,践之于行。

因此开展体验式自主德育,就是中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教育。

二、123体验式自主德育措施123体验式自主德育模式是指:构建“一核两全三轴”的育人模式,坚持一个核心理念,实施两全教育,打造三大体验方式。

一核,是核心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创造适合学生自己的教育”。

“两全”,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育“立志怀情尚能行善”的学生。

以至不仅让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三轴”:是指自主管理体验,做细生本德育;平台载体体验,做优全科德育;四和文化熏陶、沉淀全程德育。

三轴有机联动,构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德育品牌,让德育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面、全心。

1.自主管理体验,做细生本德育。

能力的提升源自自主管理的历练,我们构建导向鲜明、科学规范、齐抓共管的体验式自主管理体系,落实生本德育。

德育树,树干部分是总体目标,树枝部分是指构建的五大德育平台、自主管理这一平台又有五大德育机构,树冠部分是要实现的4自目标,进而树立四种意识。

各部分共同哺育学生的成长。

比如说五大德育机构,我们培养学生,实现校园7S管理自主化;培养宿管会,实现寝室7S管理自主化;培养德育会,实现公共场所7S管理自主化;培养社团联合会,实现缤纷社团管理自主化;培养创业联合会,实现双创教育自主化。

2.平台载体体验,做优全科德育。

五育融合背景下体验式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背景下体验式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背景下体验式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篇一五育融合背景下体验式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德育。

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体验式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体验式德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验式德育的内涵和特点体验式德育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实践体验的教育方式。

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思考和行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体验式德育具有以下特点:实践性:体验式德育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主体性:体验式德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综合性:体验式德育涵盖了德、智、体、美等多个领域,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开放性:体验式德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

三、五育融合背景下体验式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体验式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全面育人的德育目标: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德育目标。

构建多元化的德育活动体系: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德育活动体系。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验、思考和行动。

体验式德育

体验式德育

体验式德育近段时间来,我在认真总结和反思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强烈的感受到,我们的德育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高尚的志趣、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这既是育人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强大动力。

那么,面对当前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怎样来寻求突破口呢?笔者认为,“体验式”德育能增强学生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生机。

一、体验式德育的重要性何谓体验式德育?目前教育界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笔者认为,所谓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

体验式德育就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

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容易忘,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

麦克菲尔曾说过:“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才能被体察和领悟。

” 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情感是不能命令的。

它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主体的自主感受和体验,才能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

如果在教育中不重视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不染上相应的情绪色彩、道德知识、道德观点,对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枯燥,情感得不到激化,认识得不到深化,心弦无法拨动。

生活实践是学生情感的生发剂,道德体验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有效方式。

学生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扮演好社会角色,必经体验;接触自然、社会和伙伴,学会反省,进而形成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启迪道德觉悟,激励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推理、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增强道德责任感。

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3篇)

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元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

这些品质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学生可以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这将为学生适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4. 促进教育公平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全面、均衡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

三、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的方法和策略1. 教材内容融入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将德育元素融入教材内容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 教学方法融入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

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效果。

3. 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如开展主题班会、举办德育活动、建设德育基地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4. 家庭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5. 社会实践融入社会实践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道德品质。

德育实践“主体.生活.体验”论文

德育实践“主体.生活.体验”论文

论德育实践的“主体.生活.体验”传统的德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是教师“教”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情感需要和道德内化。

学生由于缺少参与,缺乏深入实际的道德体验,因此对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难以引起共鸣,以致无法从内心里真正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另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价值多元的网络文化对我们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产生巨大冲击,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所以,我们应该着力建构以塑造主体人格为目标的德育模式,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学会识别五彩缤纷的世界,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积极进取,主动去实现自我价值。

一、在“遵守行规”中养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发展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道德行为习惯是德性质变的标志”,应“从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德性”。

要维护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在规范中养成德性,使之“习与性成”。

根据学校“行为规范优秀、道德品质高尚、心理素质良好、适应未来生存、有利终身发展”的德育总目标,我们制定了“重道德需求、重道德内化、重道德实践、重道德养成”的德育工作思想,构建了“三基、五育、八法、三范、三结合”的德育模式。

“三基”是指“基本的学习规范,基本的行为习惯,基本的做人要求”等德育的规范。

为了体现德育的整体性、有序性,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需要和实际,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养成教育、传统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育、隐性教育”等德育的五方面,简称“五育”,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十项教育内容,即“自立教育,培养自主的品质;兴趣教育,培养热爱学习的品质;自信教育,培养自强的品质;意志教育,培养顽强的品质;挫折教育,培养抗挫的品质;合作教育,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责任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乐观教育,培养乐观和谐的品质;审美教育,培养追求美的品质;自我评价教育,培养自我评价的品质”等,以引领学生习得良好的规范,提升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高尚的德性。

体验,让德育直抵内心

体验,让德育直抵内心

体验,让德育直抵内心德育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文明礼仪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验则是让德育直抵学生内心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体验,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并理解道德规范的内在意义,使道德教育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禅和理论知识上,而是直接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之中,从而深刻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体验的角度探讨如何让德育直抵学生的内心。

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道德规范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简单地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道德的意义。

而通过体验,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亲身感受到道德规范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活动,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帮助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的快乐和幸福,从而激发其内心的善良之情,使道德规范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验可以促使学生思考。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通过体验,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并从中汲取道德规范的启示。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道德困境的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到道德选择的困难和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在活动中进行自主思考与判断。

这样的体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加理性、成熟地应对道德困境。

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道德教育不应该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更应该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

通过体验,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使道德规范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之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如环保清洁、扶老助幼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巩固道德规范,使之成为自己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

道德教育往往会遇到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不够的难题。

中小学德育课题: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策划和有效实现研究

中小学德育课题: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策划和有效实现研究

中小学德育课题: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策划和有效实现研究1.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尤其是德育实践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塑造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策划和实现中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为提升德育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策划2.1 课程目标明确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关爱他人;-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解决问题。

2.2 课程内容结合我国德育教育的要求和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国旗班、唱国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传统艺术、民俗活动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支教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剧等形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安全教育:定期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范校园暴力等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3 课程形式与方法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应注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可采用以下形式和方法:- 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及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主题讲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德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针对德育实践活动主题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从中汲取经验,为实际参与德育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素养。

德育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3篇)

德育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3篇)

第1篇摘要:德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德育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原则、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德育课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德育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

然而,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德育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德育课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二、德育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1.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构建德育课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德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3. 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 促进德育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德育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德育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1. 系统性原则。

德育课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用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实践教学的实用性。

3. 开放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开放性,不断吸纳新的教学资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可持续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可持续性,确保实践教学长期稳定发展。

四、德育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1. 实践教学目标。

德育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应包括: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实践教学内容。

体验式德育课程教案

体验式德育课程教案

体验式德育课程教案引言: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道德品质优秀的公民。

传统的德育课程常常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实际体验和亲身参与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体验式德育课程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一份体验式德育课程教案,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包括诚实守信、责任感、友善等。

2.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4.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的心态。

5. 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 自我认知与人格塑造a. 学生通过填写自我认知问卷,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并提供案例分析和相关讨论。

2. 团队合作与互助精神a. 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合作任务,如完成一项小组项目。

b. 引导学生反思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3. 自我管理与情绪调节a. 学生通过写日记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情绪管理的策略。

b. 引导学生分析情绪调节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

4. 失败与挫折的处理a.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听取教师的讲解,理解失败和挫折的正常现象。

b.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并探讨如何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

5. 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a.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社交场景,并进行实际操作。

b.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己和他人在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三、教学评估方法1. 个人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自己人格塑造和成长经历的个人报告。

2. 小组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任务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日记评估:评估学生在日记中对自己情绪管理和调节的记录和分析能力。

结论:体验式德育课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其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道德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自主德育模式实践探索

普通高中自主德育模式实践探索

普通高中自主德育模式实践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探索和实践自主德育模式。

自主德育是指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构建德育管理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德育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本文将探究普通高中如何实践自主德育模式。

一、建立德育管理的体系自主德育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德育管理的体系来保证教育的效果。

教育管理体系应包括德育工作规划、德育工作组织、德育工作实施和德育工作评估四个方面。

首先,德育工作规划是实现自主德育的基础。

学校需要制定德育工作规划,将德育教育的目标、重点和任务明确化,以期在德育工作中有清晰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其次,德育工作组织是指制定合理的德育工作计划,组织有效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德育素质。

此外,德育工作实施则是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学生品德突飞猛进,并付诸实践推出一系列德育活动,构建一个拥有高度共同价值观的德育氛围。

最后,德育工作评估体系是保障自主德育实施有效的重要保障。

在评估体系中,学校需要确定评估的指标体系、权重和评估周期,从而对德育工作进行及时跟进和纠正,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

在实践中,学校应尽力扩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孩子们的品德教育、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念。

在德育素质培养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树立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德育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祖国和国家的认识和感情。

同时,通过参观纪念馆、文艺晚会等活动,加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加强思想教育。

在教育教学点上,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方法和思想意识。

不少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创新,提高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体验式德育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

体验式德育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

润物细无声声声入心田——体验式德育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武汉市光谷第二初级中学吴小章【摘要】:当前许多学校德育工作还停留在单一的“传统模式”中,喜欢以“活动”的方式跟着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最大缺陷却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律,最终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和失败。

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的德育活动——“体验式教育”值得让人深思。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高耗低效基本条件实践探索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由此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变化,出现了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但学校的德育工作却显得滞后,不与时代合拍,德育工作还定位在“高、大、空”上,学校固有的德育模式已露弊端,造成德育机器高效低能,甚至无能。

如何抓住机遇,深化德育改革,提高德育效能以适应培养现代人的需要,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最大课题。

学校思想道德体验式教育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产生主观性的感觉、情感和意识的过程,是把外求和内求有机结合的德育形态。

其重视外部自然界和人际之间道德信息的传递,追求体验者内外全面的感悟;其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追求外在的教育与学生内在的道德成长需要的和谐;其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整合,凸现了道德教育的渗透性、实践性、主动性和内在性。

通过创设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触发学生对思想道德的切身体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效能。

一、造成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原因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其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前不少学生在学校德育情境的表现与非学校德育情景下的表现迥异,表现出知行不一、知情不一等矛盾的双重人格。

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数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正确与错误并存,普遍缺乏自觉纪律、缺乏自我负责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现象。

造成德育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内外两方面:(1)内因:随着社会经济全面深入的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个性心理品德上普遍存在着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善克服学习焦虑、缺乏经受挫折、保持进取的意志力和克服自己欲望自制力,环境适应能力不强,无法自我消除心理紧张和障碍……这些问题,使传统型的德育模式无力解决,迫切需要新型的德育途径加以引导和调节。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我区、我校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主体多元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教育的教育,它的理论基础是主体教育论和多元智能论。

主体教育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精神,使其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多元智能论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主体多元学生观认为,学生就是以学为生。

“学”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人生来就有的;“生”是指生活、生存和生命,学生要学会生活(自己的是自己做、别人的事帮着做、劳动技能学着做),学会生存(既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爱惜生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这就是三生有幸。

主体多元德育观认为,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过程就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可以通过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尊重学生的人格,“我要成为最佳的我”等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伴随着我区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我校的学生自主管理也随之如火如荼的展开。

学生自主成立了校级学生管理委员会,设有组织部、宣传部等机构,各个机构的负责人都由全校学生竞聘产生。

学生管理委员会的委员担任校长助理,即“小校长”,协助校长管理学校有关事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学生管理委员会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主持和参与升旗仪式、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内外活动。

在校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各个班级也都实施了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班级管理结构为班、组、队三级,即每个班设6个组,每个组设2个组长。

每个班都有1名班长、2名副班长、12名组长。

学科代表职责由不同的组长兼任,同时在班级还设立了不同的管理型的岗位,如礼仪检查、卫生检查、纪律检查等等。

巧借东风行大船,我区、我校我区、我校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呼唤德育生活化,在主体多元理论的指引下,以学校学生自主管理为契机,探究、深化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和品行修养。

体验式德育

体验式德育

把体验式德育教育实践于班会课中班会课是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传统说教式、顺从式的班会课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低下。

本文尝试通过在班会课中开展“体验式德育”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以及全面发展。

一、班会课及其德育教育功能班会课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内容或某些主题对全班同学开展教育的一种活动课时。

按时间的固定性可分定期班会和非定期班会,按内容和形式可分一般的事务性班会和特定内容的主题班会。

有计划地开展与组织班会一直是学校赋予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班主任定期或有针对性地召开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教育,与在其他场合、其他形式的德育活动相比,一方面能较好地形成集体舆论,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能在学生中实现更广泛的思想交流,达到碰撞后的互相包容,有利于解决班级集体事务,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

班会课组织得当,对转化学生思想工作和形成班级良好氛围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是一种省时、高效的德育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实践探索效果。

二、体验式德育教育在班会课中实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往的班会课多是老师总结前一周的出勤、学习、纪律、作业缴交、卫生状况,同时布置下一周的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等,最常用的方式的是提问、表扬、批评和说教,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曾以“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为题,选取七个城近郊区县42所中小学的学生2808人,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1447人,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其中一项结果表明:在研究者列出的大型教育活动、思品课、班会课、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学生教育共8项学校普遍运用的德育教育途径,让师生对其教育效果分别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存在较大差别: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作用最大,而教师则认为班会课的作用最大。

小学德育生活化体验式教学之我见

小学德育生活化体验式教学之我见

小学德育生活化体验式教学之我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小学德育生活化体验式教学正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我看来,小学德育生活化体验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德育生活化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通过学习道德知识和听老师讲故事来进行,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对道德教育的抵触情绪。

而生活化体验式教学则是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道德的力量,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受道德规范。

在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义工活动时,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和快乐,从而树立起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模拟情境,体验对待他人的态度和礼貌,培养出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的品质。

这种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学生德育的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道德规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德育生活化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品德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正是生活化体验式教学的优势所在。

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品德素养。

在学校里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理解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爱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良好品质。

而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可以通过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来教育学生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种生活化体验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道德的力量,培养出先进的品德素质,也能激发学生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和追求,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成为品德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关于体验式德育育人实践

关于体验式德育育人实践

反思与分享
总结词
反思、总结、交流分享
详细描述
反思与分享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交流 分享环节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评估与改进
总结词
科学、合理、持续改进
详细描述
评估与改进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 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 进和完善体验式德育育人模式,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
06 体验式德育育人 的未来发展与展 望
创新教育模式
01
02
03
定制化教育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 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 计划,使学生能够充分发 挥自己的潜力。
混合式学习
结合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方 式,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 化的学习体验。
项目制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或完成实际项目,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价值。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 思维,引导他们在德育活动中发 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制,让学生 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中体验德 育知识的实践应用,培养他们的
自主性和责任感。
全面发展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 社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理心、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让他们在德育活动中了解社会 、关注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价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 力和自我实现愿望。
04 体验式德育育人 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户外拓展活动
总结词:通过户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 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

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

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体验式德育活动是近年来德育工作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体验式德育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活动,倡导通过肢体动作、心理体验和社会体验等形式来进行教育,具有活泼生动、实际有意义、易于接受等特点。

本文将探讨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及其实际应用。

1. 以学生为中心体验式德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递一些道德规范,而是要通过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让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掌握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 实现相互促进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实施需要全校集体参与,各个学科的教师要联合起来,互相协作、相互促进,实现全员育人。

3. 强调实践性体验式德育活动强调实践性,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让其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来明确和体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得道德知识得以贴近实际生活。

4. 追求真实性体验式德育活动要追求真实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验道德,而不是在虚构情境下获取道德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对所学内容加深认识。

1. 带有情感体验的课堂活动通过情景动漫、情感分享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情感体验,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明确道德概念。

2. 带有行动体验的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区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行动中,如到环卫工人身边去,共同参与环卫保洁等活动。

3. 带有认知体验的互动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团队辩论赛、文艺晚会等活动,以实现在认知上的互动,营造一种团队合作、相互尊重和成长改变的氛围。

1. 增强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增强道德认知能力,通过亲身体验、参与感受到道德,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

2. 提升学生道德素养通过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实施,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了升华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倡导团结、协作,活跃气氛、发现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就是锤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品德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品德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品德发展──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特点及课堂教学策略《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是德育课程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新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只有树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与科学的品德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性质,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本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课程的生活性及课堂教学目标朴素化策略生活性是本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本课程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教学目的观。

那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正直的力量、诚信的价值、合作的回报、人格的魅力……为此,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实施了教学目标朴素化策略,使得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培养学生一些现代人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换位观──思考方法: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思考方法: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生态观──思考方法: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思考方法: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多元观──思考方法:尊重不同的选择与判断;对话观──思考方法:对话、沟通、理解、认同……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一书中曾写到:“在儿童现在生活的河流里,引入一股他们未来生活的水流,要把我们藏匿在遥远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

”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策略就是要克服过去德育教育“急风骤雨”而淹没了孩子们的生活的做法,变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引导,把握好“水流”与“河流”的度、处理好“遥远的目的”与“现实的生活”的关系。

体验式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体验式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体验式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一、引言体验式德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创设具体场景和情境,让学生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去体验和感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思维能力。

本实施方案将从课题选择、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规划。

二、课题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道德课题,如友谊、诚信、尊重、守时等,以提高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情景设计:通过设计具体的场景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案例讨论:选取一些真实或虚构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分析案例中的道德问题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3.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感受和体验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同理心。

4. 反思总结: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

四、学习方式1.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团队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实践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体验式学习:利用实际情境和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道德规范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深度。

3. 多媒体辅助: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道德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评价方式1. 反馈评价:在课程中不断给予学生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提供鼓励和肯定,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2. 成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听取学生的讨论和思考结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明确每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习目标。

2.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适合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条件和氛围。

3.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情景设计、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高中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五篇

《高中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五篇

《高中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五篇第一篇:《高中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高中主题班会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报告自本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共同致力于课题的开发与研究,目前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并获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进度的完成情况1、各位课题组成员,根据以往的班会实践,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齐聚一堂,各抒己见,讨论并制定了《风景区高级中学班会活动设计调查问卷》。

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形成了问卷分析报告。

2、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以两周一次的间隔设定班会主题。

不同的年段,不同的主题。

改变了以往在班会开展中的随意化,缺少针对性的问题。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会形式的改变。

3、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制定了《风景区高级中学班会制度》和《班会评分标准》。

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多种文艺形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班会开展中的死板、沉闷、说教的情况。

二、活动开展情况1、按总课题组要求上传《高中主题班会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2、上传阶段性研究计划、调查问卷以及暑假德育活动的设计方案。

3、在校内举办《高中主题班会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成果展示4、开展以“庆祝十八大”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5、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利用中午时间,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视频会。

三、已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1、初步确定了《风景区高级中学班会制度》和《班会评分标准》,对班会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2、初步确立了班会方案和班会题目,形成了班会提前上报制度,加强了对班会的指导。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班会形式得以改变,促进了班会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增强了实效性。

3、完成了调查问卷,形成了分卷分析报告。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建议1、问题①班会主题、班会评价机制可能不够科学合理,还需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活动体验型的德育模式,促进自我建构的
实践探究
摘要:主要介绍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以班会作为载体,如何采用活动体验式开展班会课,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及品德形成的规律,从而破解德育低效的难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增强说服力,以亲自实践过的班会课为例,介绍了如何采用活动体验型的德育模式,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打造中职高效性德育班会课的可行性。

关键词:班会课;体验;活动;德育;自我建构
活动体验式班会课采用形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型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感悟为中介,以促进品德自我建构为目的。

传统型的班会课“知行脱节”的低效德育模式需要突破。

根据“活动―体验―感悟―升华”的品德形成规律,活动体验型的德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体验,巧妙地让学生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地参与到班会课中来,进行品德的自我构建,从而提高德育的高效性和深刻性,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班会课现状
中职学生具有自卑、敏感的心理,缺乏积极主动接受知识的特点,不善于思考,甚至对德育存在抵触心理。

所以,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愉悦地参与到班会课中来,值得班主任思考探究。

根据行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不住,做过的就理解了”,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地参与到班会课中来,进行品德的自我构建,值得班主任思考探究。

活动体验式班会课就是围绕某一主题,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形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和育人的体验型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感悟为中介,以促进品德自我建构为目的,以设计出具有高效德育意义的班会课。

活动体验式具有主体性、参与性、情境性、感悟性、操作性、实效性等特点,符合“活动―体验―感悟―升华”的品德形成规律,从而实现了学生“内生外化”的品德自我建构过程。

以我设计的一堂《相信自己,我能行》主题班会课为例,阐述如何采用活动体验型的德育模式,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突出活动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意义和对学生的影响。

二、以活动体验型的德育模式促进自我建构的实践探究的教学案
(一)活动准备
1.便签条、糖果、剪纸、剪刀、铅笔、信封
2.写出自己的5大优秀特质
(二)活动过程
1.“我行我秀”,自我找自信,引出主题
(1)“我行我秀”,引人入胜
通过举行“我行我秀”节目,为学生提供舞台,学生大胆展现各自的特长,亮出自己的风采,挖掘自身的优势从而增强自信心。

(2)表演学生进行思考,自我评分并列出自己最自信的3点理由!
(3)教师点拨,引出主题。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势,要相信自己能行。

2.小组活动:“寻亮点,攒自信”,帮他人找闪光点
(1)活动规则:本环节6~7人为一个小组,背对背围成一圈,用便签条写出组内成员最让你佩服的一点,并偷偷放一颗糖在对方口袋,表达自己对对方闪光点的欣赏。

(2)采访学生,分享感受:与自己写的五大优点进行对比;最让你惊讶的自己没察觉到的优点是什么;其他的启发。

(3)教师点拨,更好地定位自己,增强自信,欣赏和学习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3.剪纸活动:“你真的行吗?”成功体验“我能行”
在认知上“相信自己,我能行”后,本环节在几分钟内学会剪纸,检验大家从“没信心―不会”到“我相信―我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加深确信“相信自己,能行”!
4.看视频:“自信创造奇迹”,榜样的力量
(1)播放尼克的视屏,从正能量的榜样中,激励学生,在挫折困难中,我们更加要相信自己,我能行!
(2)学生反思,讨论分享:思想碰撞激励后,让学生认识到身心健全的自己,只要自信努力,没有什么不能,奋发向上。

5.“梦想信封”,我行点亮梦想
本环节是主题的总结升华部分,写出自己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以及今天的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相信自己,我能行”的信念要与未来的生活工作联系起来,武装放大梦想,从而付诸行动。

班会课实践证明,活动体验型的德育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且有助于德育实施者德育目标的实现,既凸显了人文关怀的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也符合品德发展形成心路历程的规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破解中职德育低效难题的创新之道。

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重视活动体验型班会课的效果,又不能迷信其效果,要注意活动效果的延伸和落实,还要开发活动体验型德
育模式在其他教育领域的运用。

参考文献:
[1]付国亮.班主任专业化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季,梁慧刚,贾高见.小活动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设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薛直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