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影(名师教案)【八上部编】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背景”为切入点展开叙述的巧妙构思,感知父亲形象。
2.仔细研读课文,感受文中“我”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体会本文所体现的父子情深。
启发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2.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难点】仔细研读课文,感受文中“我”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老师的语文微课堂。
在上一次单元考试中,作文题目“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同学们写母亲的大多强调无微不至的关心,写父亲则侧重写严厉、不善言语,这也是大多数家庭中父亲的形象,由于不善表达,父爱就显得更加深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的背影,一起来感受父亲深沉的爱。
(二)新课学习(1)四次“背影”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看课文第一段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本文一共提了几次背影?很好,一共出现了四次,分别是: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
(第一自然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六自然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
(第六自然段)结尾思恋——再现背影。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第七自然段)(2)最难忘的“背影”同学们,课文中出现的这四次背影作者最不能忘记的背影是怎样的?这个背影为什么难以忘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文中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第六自然段中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难忘的背影,我们一起来看下:外貌描写:父亲的穿戴与前面“我”铺座位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父亲对我的关心。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篇1教学目的:〔1〕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才能。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第一课时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注音。
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绘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化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以下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
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分开徐州,另谋生路〕〔3〕“惨淡”一词。
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化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根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案
4.提升情感态度: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亲情的共鸣,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珍视家庭的情感。
5.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4.重点词汇和句式解析:学习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特殊句式,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文学鉴赏: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方面,品味《背影》的艺术魅力。
6.课堂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7.写作技巧借鉴: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尝试仿写或创作相关题材的文章。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所表达的主题、情感以及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安排。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和珍惜家庭。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写作和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感受和理解朱自清散文的韵味,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
2.增强文化理解: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安排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进行解释,希望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技巧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不过,我也意识到,单纯的理论讲解可能还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亲情相关的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父爱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抒情手法,创作一篇短文。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亲情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如何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抒情手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如何运用抒情手法表达情感,需要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如,通过对比父亲背影的描写和作者的内心独白,让学生理解抒情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语言表达训练:如何将所学的人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描写方式,进行人物描写的写作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4 背影教案
14 背影教学目标课前准备1925年,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作者曾说:“我写《背【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亏空】所欠的财物。
【脚夫】【膀子】胳膊。
教学过程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记叙了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1.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
“蹒跚”一词很关键,父亲在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加难了,更加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3.“两脚再向上缩”,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地紧张啊!4.“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倾”字妙在哪里?“倾”字用得十分巧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感悟精彩句子】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为儿子着想的父亲啊!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写作技巧迁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让学生尝试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所学技巧,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背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特别感动你、让你铭记在心的亲人举动?”(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亲情的深厚与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词语深层含义的挖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反思,可能需要更多的互动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词语背后的情感,而不是单方面的讲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朗读感悟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我观察到他们在朗读中逐渐能够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和情感的表达。然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的小组讨论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或是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爱。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和表达对家人的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家庭亲情,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第 14 课《背影》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4 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之情,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难点1.研读买橘子片段,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
2.理解重点语句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筷子兄弟《父亲》二、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成就最高。
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后,蜚声文坛。
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春》《背影》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作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是泪如泉涌……”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在同年被解除公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就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火车站惜别。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交卸.(xiè )奔丧.(sānɡ )橘.子( jú )踌躇..(chóu chú )迂.腐(yū )琐屑..( suǒ xiè)栅.栏(zhà )差.使(chāi )狼藉.(jí )蹒跚..(pán shān )簌簌..(sù )颓.唐(tuí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散文单元,希望通过文章展现出的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本课主要通过对文章中的细节赏析解读,感知父爱,体悟父子间深沉而又复杂的情感,继而启发学生珍视亲情,继承和发扬“孝”这一中华名族传统美德。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情感表达能力也日益增强。
在此以前,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如何写人物和如何写出人物的精神。
细节描写作为体现人物精神的重要写作手法,学生的理解和体会还有待加深。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语言运用:积累词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思维提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仔细揣摩文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
审美创造: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文化自信:在学习中珍爱亲情,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仔细揣摩文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一、初见父亲,走入父子真情各位同学,在上课之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一首诗。
《父亲和我》。
大家轻轻的读完这首短诗,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们觉得父亲对你的爱是怎样的呢或者说你与父亲相处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预设:无言、有默契、……引入:是的,父爱可能不够体贴入微,不是随处可见,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却经常能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他们不会随时把爱放在嘴边,但是会用行动来表示。
父爱是永恒的,近100年前,有一个诗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下了他沉默的父亲。
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和他父亲的故事——《背影》。
请快速阅读全文,回答一下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父亲送我去车站,并给我买橘子。
2、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呢?预设: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想念。
(设计意图:通过最普遍的情感—父爱,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带入到课文中,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进行初步把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4课《背影》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背影》中父爱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父爱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和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好地体会和表达对父母的爱。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背影》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父爱的理解各有深浅,这让我深感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父母背影的关注,效果不错,大家都能积极参与。但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对描写手法的讲解还需更加生动具体,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亮点也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写作技巧。
2.讨论主题要更加具体,让学生有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3.课堂总结时,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4.在讲授描写手法时,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父爱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父爱的细节、体验情感并表达出来。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探讨父爱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4.塑造人文素养:通过感悟父爱如山、孝敬父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5.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背影》教案
《背影》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背影》【学习目标】1.从题目入手,感知父亲形象,把握“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感受父子深情。
2.关注线索和详略安排,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作家李广田说,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背影》这篇文章以它的真实与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经典中的经典,探寻它感人至深的奥秘。
二、深入理解父子深情1. 默读,整体把握文意,感受父子深情。
(1)安排学生默读课文,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初读感受。
发言参考句式:①在《背影》中,我看到了一位的父亲(儿子),他对儿子(父亲)满怀之情。
②文中的“”一句(段)让我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过往,相同的是,不同的是。
(此环节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不设固定答案。
教师可在充分了解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2.朗读,关注父亲举止,体会父子深情。
(1)安排学生朗读第6 段,联系全文细细品味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答案示例:作者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作者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慢镜头”,这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另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
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作者详写“背影”,把“背影”作为一个感情的凝聚点或父爱的象征物,融入感情,慢慢释放,表现了深切的父爱,使情感的表达更具体、更有隽永的意味;详写“背影”,既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又能从中理解父爱的普遍意义,从而领悟文章深广的意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背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背影》的情感内涵,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叙事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感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培养他们对家庭、父母之爱的珍视和感恩。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学生对亲情价值的感悟和感恩情怀的培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父亲深厚情感的表达。
激发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亲情的意义并表达对家人的感恩。
作者简介: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以其清新的文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著称。
《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爱的怀念和感激。
教学准备:《背影》课文PPT课件,包含朱自清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亲情、父爱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眼中的亲情”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朱自清的照片和简介,简要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亲情、父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亲情主题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背影》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蹒跚”、“潸然泪下”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深入探讨(15分钟)1. 细节描写: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如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 亲情价值:讨论亲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父爱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语文教案
《背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付出。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父亲的形象和背影的象征意义。
2.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2.概括课文主题。
教学准备:1.课文《背影》2.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聊聊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美好时光。
2.提问:你们觉得父爱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自读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背影》,注意把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a.课文中父亲的形象是怎样的?b.课文中的“背影”有什么象征意义?c.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父爱?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写作训练1.请学生以“我的父亲”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
2.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时光。
具体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聊聊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美好时光。
2.提问:你们觉得父爱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自读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背影》,注意把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a.课文中父亲的形象是怎样的?b.课文中的“背影”有什么象征意义?c.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父爱?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父爱。
2.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背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课堂讨论a.课文中的“背影”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b.你认为课文中的“背影”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c.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父爱的细节?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写作训练1.请学生以“我的父亲”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
2.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时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教案
-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的叙述方式。
-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学知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理解课文。
四、教学流程
-修辞手法识别: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并理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思维品质培养:在分析文章结构和发展逻辑时,学生可能遇到思维上的困难,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影响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举例解释:
-在情感理解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中的审美情趣,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人的关爱之情,培养家庭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们在互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但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见解。因此,我考虑在未来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平衡合作学习与个体思考,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从学生的分享来看,有些观点仍稍显表面,可能是我引导的方式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 背影【教学目标】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理解父爱。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举动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对他的一种尊重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板书:背影朱自清)【设计意图】由父爱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理解父子深情、学习写人叙事散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读懂父爱1.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2)字词积累。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设计意图】作者简介是对新课导入的必要补充,背景知识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
2.朗读文章,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根据数字提示,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课件出示:一个,二年,三处,四次,五句。
预设一个背影,二年未见,三处嘱咐(不解),四次流泪(背影),五句叮咛。
课件出示:三处嘱咐:他再三嘱咐茶房;他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三处不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四次流泪: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父买橘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时的感伤之泪,再现背影时的伤心之泪。
本文写了“我”与父亲月台惜别,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事。
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愧疚、感念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数字的提示整合文本关键信息;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并归纳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细品,读懂“父爱”1.情感触发点师:“一个背影,二年未见,三处嘱咐(不解),四次流泪(背影),五句叮咛”几个主要内容中,哪些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想一想是什么触动了作者。
(以学生发言为主,不必拘泥于问题的先后顺序来理解)(1)一个背影。
设问1:请认真研读第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
预设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用外貌描写来描写父亲,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
这一段描写看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惨淡只能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
这对比中显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再用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作者将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影仔细刻画,忽又定格在月台上,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
而在父亲离开时,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衬,写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
设问2: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预设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2)三处嘱咐。
设问3:一次“再三嘱咐”,一次“嘱”,一次“嘱托”,中间还有一次“踌躇”。
想一想:父亲真的是啰唆吗?预设不是。
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不放心而送了“我”。
这其中经过了父亲“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需要他关怀照料的儿子。
(3)五句叮咛。
设问4:读读这五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预设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预设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父亲为儿子考虑得很周到。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预设这两句话包含了父亲对“我”的牵挂、惦念、体贴、依依不舍之意。
2.理解“背影”师:文中一共几次写到父亲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预设四次。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其中承载的思想感情却是一样的。
分别是:(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3)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4)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师小结:父爱往往是含蓄而深沉的。
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
此话不虚。
作者开始对父爱的理解是不深刻的,直到在困境中看到了感人至深的“背影”,这种被忽略的亲情才浮出水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关键词句和语段的精读细品,引领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为下一步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做铺垫。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情感变化,感受父子之情。
2.抓住描写特点,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懂了含蓄又深沉的父爱,那么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情感发生过哪些变化呢?我们今天继续深入理解文本。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本课,简洁明了,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二、质疑解惑,读懂作者1.态度转变师: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预设“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且一开始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
如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
“背影”让“我”看到了父亲对“我”的好,让“我”十分感动。
文中的事件发生在作者20岁时,自然是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切可以自主的年纪。
等到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28岁了,认识到了自己当时的幼稚,所以文中的两处反语都写出了作者的愧疚与体悟。
提示: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我”的四次流泪,即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父买橘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时的感伤之泪,再现背影时的伤心之泪。
资料助读:课件出示: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
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
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
《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
父子发生剧烈矛盾。
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
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
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课件出示: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朱自清《儿女》师小结: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作者与父亲之间曾有种种不合。
直到后来,作者才深深理解父爱。
所以,作者借背影不只在写父爱,更是表达自己的愧疚与感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想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理解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和儿子顿悟后的愧疚与感念。
2.读读屏幕上的语句,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读完这些,你想对文中的父亲或自己的父亲说些什么?课件出示:(1)1928年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2)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露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面对面地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也不只在文章里偷偷地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地将这份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
——三毛《背影》(生交流讨论)师小结: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
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背影》中的爱的隔膜有着特别的深度。
错位的爱是普遍的,作为儿女应该更用心地去解读父爱,体悟父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链接自己,去感悟父母之爱,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拓展反思,读懂《背影》1.分析语言特色师:有人说,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匀净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预设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他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
《背影》的语言有以下特色:朴素: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而是如口语一般。
在描写的过程中,又多用白描手法,简洁而表现力强,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
典雅: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勾留”,这类词语既增强了语言的概括力,穿插在文中,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匀净细腻:本文短短一千多字,将一个“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在省略内容上下了大功夫,只写与“背影”相关的内容,与“背影”无联系的内容全然不写,使全文用语显得匀净。
在表现“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细节,使得文章整体的叙述描写给人细腻之感。
2.分析段落作用师: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段呢?请你简要分析。
预设第2、3段介绍家庭情况,看似与“背影”无关,却是“背影”故事的缘起与前奏;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5段写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
因此,这几段虽然未直接写背影,却与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