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影(名师教案)【八上部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4 背影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理解父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举动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对他的一种尊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板书:背影朱自清)

【设计意图】由父爱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理解父子深情、学习写人叙事散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读懂父爱

1.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2)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设计意图】作者简介是对新课导入的必要补充,背景知识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

2.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根据数字提示,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件出示:

一个,二年,三处,四次,五

句。

预设一个背影,二年未见,三处嘱咐(不解),四次流泪(背影),五句叮咛。

课件出示:

三处嘱咐:他再三嘱咐茶房;他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三处不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四次流泪: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父买橘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时的感伤之泪,再现背影时的伤心之泪。

本文写了“我”与父亲月台惜别,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事。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愧疚、感念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数字的提示整合文本关键信息;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并归纳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细品,读懂“父爱”

1.情感触发点

师:“一个背影,二年未见,三处嘱咐(不解),四次流泪(背影),五句叮咛”几个主要内容中,哪些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想一想是什么触动了作者。

(以学生发言为主,不必拘泥于问题的先后顺序来理解)

(1)一个背影。

设问1:请认真研读第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

预设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用外貌描写来描写父亲,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这一段描写看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惨淡只能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这对比中显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再用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作者将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影仔细刻画,忽又定格在月台上,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而在父亲离开时,

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衬,写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

设问2: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预设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2)三处嘱咐。

设问3:一次“再三嘱咐”,一次“嘱”,一次“嘱托”,中间还有一次“踌躇”。想一想:父亲真的是啰唆吗?

预设不是。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不放心而送了“我”。这其中经过了父亲“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需要他关怀照料的儿子。

(3)五句叮咛。

设问4:读读这五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预设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预设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父亲为儿子考虑得很周到。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预设这两句话包含了父亲对“我”的牵挂、惦念、体贴、依依不舍之意。

2.理解“背影”

师:文中一共几次写到父亲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预设四次。“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其中承载的思想感情却是一样的。分别是:

(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3)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

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4)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师小结:父爱往往是含蓄而深沉的。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此话不虚。作者开始对父爱的理解是不深刻的,直到在困境中看到了感人至深的“背影”,这种被忽略的亲情才浮出水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关键词句和语段的精读细品,引领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为下一步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做铺垫。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情感变化,感受父子之情。

2.抓住描写特点,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懂了含蓄又深沉的父爱,那么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情感发生过哪些变化呢?我们今天继续深入理解文本。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本课,简洁明了,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二、质疑解惑,读懂作者

1.态度转变

师: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且一开始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如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背影”让“我”看到了父亲对“我”的好,让“我”十分感动。文中的事件发生在作者20岁时,自然是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切可以自主的年纪。等到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28岁了,认识到了自己当时的幼稚,所以文中的两处反语都写出了作者的愧疚与体悟。

提示: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我”的四次流泪,即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父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