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开题报告范本
中国五针松组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探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五针松组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探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a0b3cd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a.png)
中国五针松组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探究的开题报告题目: 中国五针松组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探究一、研究背景中国五针松组濒危植物是指在中国地区分布的五针松属(Pinus)植物中,受到濒危程度较高的物种,包括云南五针松(Pinus yunnanensis),秦岭五针松(Pinus fenzeliana),川滇五针松(Pinus henryi),瑞香五针松(Pinus armandii)等。
这些物种的濒危与生境破坏、采伐、人类活动等相关,但具体的濒危机制有待深入探究,以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五针松组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明确其濒危原因、保护需求和未来前景,为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云南五针松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以下内容:1. 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探究植物的分布、生长环境和生物学特性。
2. 通过文献综述、数据统计等方式,分析五针松组植物的濒危原因及影响因素,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采伐活动、人类开发等。
3. 建立五针松组植物的保护档案和数据库,收集植物的消失和存活情况、人类干预和风险等信息,为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意义中国五针松组濒危植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究五针松组植物的濒危机制,能为设立保护区、制定采伐限制政策、开展人工保育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文献综述、数据统计、保护档案建立等。
其中,野外调查将通过随机抽样和实地勘察等方式,对五针松组植物的资源分布、生长习性、种群结构等进行调查;实验室分析将对植物的营养代谢、形态解剖等进行研究;文献综述将收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五针松组植物的濒危原因、保护措施等;数据统计将归纳和整理五针松组植物的数量、分布、消失情况等相关信息,建立植物保护档案和数据库。
植物保护开题报告范本
![植物保护开题报告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324023c45fbfc77da269b1b7.png)
在小麦出苗后二叶期对小麦出苗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小区5点取样法,调查小麦出苗率,并根据实验预期设计密度进行补种,使每一种种植密度尽量与实验设计相符合,减小误差[21,22]。
3.2.4小麦白粉病发病情况调查
于施药前小麦抽穗期,采用定点、定株、定叶调查,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取2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下第1片叶,第2片叶,第3片叶。共计每小区调查400片叶,按分级标准调查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1.2发病规律
小麦白粉病逐年流行程度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周期性。是一种侵染频繁的流行性病害。中度或重度流行年后一般是2~5年的轻度流行。其流行主要和气候条件、耕作制度、栽培条件、菌源变异有密切关系[7]。
1.3发病原因
1.3.1气候条件
由于近几年暖冬现象尤为明显,对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及菌源基数的积累十分有利,为病害的偏重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在孕穗期至抽穗期温度不高于25℃。其中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在18℃左右,相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也越高,病害发生就越严重[7]。一般多阴雨天气,田块湿度大,光照不足是小麦白粉病严重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此外,小麦白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必须在活的寄主组织上才能生长发育,病菌分生孢子还可随气流远距离传播,扩大再侵染。
[2]杨共强,宋玉立,何文兰.6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2008,34(1):146-147.
[3]姬勇,陈太虎,付佑胜.30%多·酮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及白粉病田间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7):168-169.
[4]马建华,王霞,吴晓燕,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危害及药剂筛选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08,2:21-22.
1.1.2症状
【参考文档】植物保护开题报告-优秀word范文 (5页)
![【参考文档】植物保护开题报告-优秀word范文 (5页)](https://img.taocdn.com/s3/m/7ba22256f5335a8102d220b8.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植物保护开题报告篇一:植物保护开题报告范本篇二:园林植物类开题报告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2345篇三:开题报告-范本香椿叶内生细菌分离方法的初探(开题报告)1 立题依据1.1 项目研究的意义香椿又叫香椿芽、香椿头、香椿尖,被称为“树上蔬菜”。
香椿叶厚芽嫩,绿叶红边,犹如玛瑙、翡翠,香味浓郁,营养丰富远高于其他蔬菜,为宴宾之名贵佳肴。
民间食用香椿,据说从汉代起就开始了。
香椿的吃法也很多,可炒食、腌制,也可作调味用,如小炒香椿芽、凉拌香椿芽、香椿芽拌冷面等等,都别有风味。
此外,香椿中还富含维生素C、优质蛋白质和磷、铁等矿物质,是蔬菜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它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杀虫固精等功效。
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香椿树内生细菌及其与生理活性物质关系的研究报道。
为了能较全面客观的研究香椿树内生细菌多样性及获得更多的香椿树内生细菌资源。
因此,本研究以香椿叶为研究材料,探讨香椿叶表面灭菌的最佳条件,以及8种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基对香椿叶内生细菌的分离效果。
本研究结果可为选择合适的表面灭菌条件及培养基分离香椿叶内生细菌提供参考以及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抗香椿树病虫害的菌株质及为香椿树病虫害防治提供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关于内生细菌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内生细菌的有益生物学作用,及内生细菌与寄主植物互作的生态学研究。
植物内生细菌由于其与寄主植物具良好的亲合能力,可系统的分布于植物细胞间隙或细胞内,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并受到植物组织的保护,可避免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相对于植物附生细菌更易发挥生防作用。
因此,内生细菌的应用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对内生菌的不断研究, 学者们在甘蔗的根、茎、叶内发现存在有大量的新型内生固氮菌重氮营养醋杆菌,这种内生菌具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 强的抗酸能力,能在高糖环境中生长和保持高效的固氮活性并与甘蔗建立联合固氮作用。
南阳市植保体系建设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南阳市植保体系建设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de16f2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5.png)
南阳市植保体系建设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植保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阳市地处中国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植物多样性,但目前南阳市植保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南阳市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同时,农业生产环境也受到气候变化和土地资源环境破坏的影响。
因此,探究南阳市植保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选题意义1.促进南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
植保体系作为现代化农业的基础,研究南阳市植保体系建设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南阳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2.提高南阳市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完善植保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收益。
3.保护南阳市的农业资源和植物多样性。
南阳市的植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对其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4.为其他地区建设植保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和方法。
三、研究问题1.南阳市植保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2.探究现有植保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阐明其影响和成因。
3.研究国内外植保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先进的建设方法和管理模式。
4.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包括政策、技术等方面。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
在进行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南阳市农业生产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地调查方法,获取有效的数据和信息。
五、预期成果1.了解南阳市植保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掌握国内外植保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经验。
3.提出符合南阳市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植保体系建设解决方案。
4.为南阳市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关于植物保护实习报告模板
![关于植物保护实习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a54f21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a.png)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X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实习内容:一、实习目的通过对植物保护的实习,了解和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习内容1. 学习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2. 参与植物保护的实际操作,如病虫害的标本制作、农药的使用、防治方法的实施等。
3. 学习植物保护技术的新发展,了解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和前景。
三、实习过程1. 实习前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实习期间,跟随导师或技术人员参与实际操作,认真观察和学习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3. 实习过程中,积极提问和思考,遇到问题及时向导师或技术人员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 实习结束后,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反思,撰写实习报告,分享实习经验和收获。
四、实习收获1. 通过实习,掌握了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病虫害,并了解其防治方法。
2. 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3. 了解了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植物保护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4. 通过实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学会了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
五、实习反思通过实习,认识到自己在植物保护方面的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学习和提高。
同时,也意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植物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实习报告总结:通过对植物保护的实习,我对植物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了解了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植物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植物保护报告范文
![植物保护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c275d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5.png)
植物保护报告范文植物是地球上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人类提供了氧气、食物、纤维、药物和许多其他重要的资源。
然而,植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如病虫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类活动等。
因此,植物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业生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植物保护的现状(一)病虫害的威胁病虫害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病虫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达 20%-40%。
例如,蝗虫灾害在一些地区会造成大面积的农作物受损;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等病害也会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涝、高温等。
这些极端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造成了巨大压力。
例如,干旱会导致植物缺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洪涝则可能使植物根系受损,引发病害。
(三)环境污染的危害工业污染、农业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等导致土壤、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影响植物的健康。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可能会直接损害植物的根系。
(四)人类活动的干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植物的栖息地,导致许多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此外,不合理的农业种植方式,如单一作物种植,也容易引发病虫害的爆发。
二、植物保护的重要性(一)保障粮食安全植物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通过有效的植物保护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
(二)维护生态平衡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保护植物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发展农业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植物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花卉、药材等。
(四)保护文化遗产许多植物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它们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保护这些植物对于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保护实践报告模板
![植物保护实践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e2d72d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5.png)
植物保护实践报告模板1. 引言植物保护是维护农作物生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对植物保护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并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植物保护实践活动,分析问题和反思经验,以提供参考和改进方案。
2. 实践活动概述本次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病虫害调查与监测:我们对农田进行了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了解了实际情况和危害程度。
2. 病虫害防治技术:我们学习了一些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和技术,并进行了实际操作。
3. 农药使用与安全:我们了解了农药的类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习了正确的农药使用和防护知识。
4. 化肥与营养管理:我们学习了化肥与营养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及其供应方式。
3. 实践活动过程3.1 病虫害调查与监测我们选择了几个不同的农田进行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某一块农田的玉米叶上存在严重的虫害,对叶片造成了明显的伤害;而另一块农田的葡萄叶上则出现了大片的白粉病。
这些观察结果为我们后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2 病虫害防治技术根据病虫害调查结果,我们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受虫害影响较大的玉米田,我们使用了生物防治的方法,通过释放天敌昆虫来禁食害虫;对于受白粉病影响的葡萄园,我们采用了化学防治的方法,使用了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3.3 农药使用与安全在进行农药喷洒之前,我们学习了农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我们穿戴了防护服和手套,进行了正确的农药浓度调配和喷洒操作。
在使用农药之后,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安全使用化学药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4 化肥与营养管理通过学习化肥与营养管理的知识,我们了解了农作物对于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并了解了化肥的施用原则和方法。
我们选择了一块畦地进行了肥料的施用实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合理的施用量,并观察了作物的生长情况。
植物保护实践报告模板
![植物保护实践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4583b2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f.png)
植物保护实践报告模板1. 引言植物保护实践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旨在保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本次植物保护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实施相应的防控措施,学习和掌握植物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技巧,提高我们对植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和能力。
2. 实践目的本次植物保护实践的目的是:- 学习植物病虫害的鉴别方法,掌握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控措施;- 掌握植物保护药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借助实际操作,提高对植物保护工作的实践能力。
3. 实践过程3.1 实地观察与鉴定在实践开始前,我们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观察和鉴定。
通过仔细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检查叶片上是否有异常病斑、虫子等,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植物是否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并对可能的病虫害进行初步的鉴定。
3.2 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控措施针对我们观察到的不同病虫害,我们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在处理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1. 优先选择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2. 在必要时,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药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
3.3 植物保护药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实践中,我们学习了植物保护药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其中包括:- 选择适合的药剂,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正确的农药;- 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上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注意药剂的安全使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4. 实践成果与心得体会在本次植物保护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 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鉴别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熟悉了植物保护药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高了对植物保护工作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才能实现丰收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它可以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的同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5. 结论植物保护实践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
植物保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植物保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3bacaf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8.png)
植物保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目的1.1 研究背景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植物病虫害等因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导致了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减少。
传统的农业植物保护方法主要依靠化学农药的使用,但其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开展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植物保护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次毕业设计旨在探究新的植物保护技术和方法,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并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通过研究杂交育种、遗传改良等方法,对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性状进行改良,找出农作物的天然抗病虫害基因,并开发利用这些基因进行植物保护的新技术和方法。
同时,通过监测分析不同植物保护策略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评估新技术和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 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研究内容本次毕业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和整理植物保护领域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当前植物保护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2.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探究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性状与遗传基因的关系;3.利用杂交育种、遗传改良等方法,培育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新品种;4.设计和开展田间试验,评估新品种和不同植物保护策略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5.通过统计分析,评估新技术和方法在植物保护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2 研究方法本次毕业设计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收集和整理植物保护领域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当前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2.实验设计法: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探究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性状与遗传基因的关系;3.杂交育种和遗传改良方法:利用遗传学原理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新品种;4.田间试验法:设计和开展田间试验,评估新品种和不同植物保护策略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5.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分析,评估新技术和方法在植物保护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植物保护网络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植物保护网络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475f4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e.png)
植物保护网络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植物保护网络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植物保护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快速更新。
植物保护信息资源包括电子图书、期刊论文、科研成果、数据、专家信息等。
如何充分发掘、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对于促进植物保护科技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1、对于植物保护科技发展和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本研究将能够为植物保护科技人员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目标1、分析现有的植物保护信息资源,总结其特点和不足;2、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和智能化检索;3、开发适用于植物保护科技领域的信息平台和工具,为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撑。
四、研究内容1、植物保护信息资源的搜集与整合2、植物保护信息资源的特点分析3、植物保护信息资源的智能化利用4、植物保护信息平台和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五、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2、市场调查和用户需求分析3、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探究4、信息平台和工具开发六、研究计划1、前期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完成调研和研究计划书,总结植物保护信息资源的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完成植物保护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信息智能检索模型。
3、开发适用于植物保护科技领域的信息平台和工具,提高植物保护科技信息化水平。
4、通过专家运营和营销推广,将信息平台和工具推广到植物保护科技领域,并持续完善和优化。
七、预期成果1、植物保护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和智能化利用,为科技研究和管理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支持。
2、植物保护信息平台和工具的开发与发布,提高科技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信息平台和工具的商业价值可预见性。
八、研究难点1、植物保护信息资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信息平台和工具的设计与开发,需要结合植物保护科技实际需求。
九、参考文献1、张晓红. 网络化植物保护信息平台的建设[J]. 电子技术, 2017, 6:79-80.2、唐丽, 赵海红, 杜红蕾等. 植物保护科技信息资源的发现与采集[J]. 图书馆学研究, 2018, 7:53-63.3、王光辉, 马静.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植物保护信息化建设探讨[J]. 农村电商, 2019, 4:111-114.。
【参考文档】植物保护开题报告-优秀word范文 (5页)
![【参考文档】植物保护开题报告-优秀word范文 (5页)](https://img.taocdn.com/s3/m/7ba22256f5335a8102d220b8.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植物保护开题报告篇一:植物保护开题报告范本篇二:园林植物类开题报告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2345篇三:开题报告-范本香椿叶内生细菌分离方法的初探(开题报告)1 立题依据1.1 项目研究的意义香椿又叫香椿芽、香椿头、香椿尖,被称为“树上蔬菜”。
香椿叶厚芽嫩,绿叶红边,犹如玛瑙、翡翠,香味浓郁,营养丰富远高于其他蔬菜,为宴宾之名贵佳肴。
民间食用香椿,据说从汉代起就开始了。
香椿的吃法也很多,可炒食、腌制,也可作调味用,如小炒香椿芽、凉拌香椿芽、香椿芽拌冷面等等,都别有风味。
此外,香椿中还富含维生素C、优质蛋白质和磷、铁等矿物质,是蔬菜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它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杀虫固精等功效。
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香椿树内生细菌及其与生理活性物质关系的研究报道。
为了能较全面客观的研究香椿树内生细菌多样性及获得更多的香椿树内生细菌资源。
因此,本研究以香椿叶为研究材料,探讨香椿叶表面灭菌的最佳条件,以及8种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基对香椿叶内生细菌的分离效果。
本研究结果可为选择合适的表面灭菌条件及培养基分离香椿叶内生细菌提供参考以及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抗香椿树病虫害的菌株质及为香椿树病虫害防治提供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关于内生细菌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内生细菌的有益生物学作用,及内生细菌与寄主植物互作的生态学研究。
植物内生细菌由于其与寄主植物具良好的亲合能力,可系统的分布于植物细胞间隙或细胞内,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并受到植物组织的保护,可避免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相对于植物附生细菌更易发挥生防作用。
因此,内生细菌的应用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对内生菌的不断研究, 学者们在甘蔗的根、茎、叶内发现存在有大量的新型内生固氮菌重氮营养醋杆菌,这种内生菌具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 强的抗酸能力,能在高糖环境中生长和保持高效的固氮活性并与甘蔗建立联合固氮作用。
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965559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4.png)
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境内,是我国重要的大熊猫和黑叶猴保护区之一。
本研究将围绕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区系展开研究。
通过对该区域中不同生境类型(高山林带、森林和草地)的苔藓植物进行调查和采集,总结出该区域苔藓植物区系的特点和种类组成。
研究结果对于该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许多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破坏和破碎化。
而苔藓植物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工程,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对于生态系统的演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该区域的苔藓植物种类繁多,对于保护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该区域苔藓植物进行系统的研究,揭示该区域苔藓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为该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
在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内,选择高山林带、森林和草地三种不同类型的生境,设计调查路线,进行苔藓植物的采集和记录。
2.样本制备。
将采集到的苔藓植物样本进行加工,包括清洗、干燥、分类、鉴定等过程。
3.数据分析。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苔藓植物进行分类和数量统计,绘制物种分布图和多样性指数图。
【预期结果】通过该研究,预计能够获得以下结果:1.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分布情况;2.苔藓植物区系的特点和组成;3.苔藓植物在该保护区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4.苔藓植物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揭示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内苔藓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为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基础性数据和科学依据。
同时,该研究对于推动苔藓植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和路径。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9b7db5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a.png)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植物保护是农林学科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关乎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植物保护技术和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对于确保粮食供应和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植物保护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深入研究,分析不同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危害,探讨高效、环保的植物保护策略和措施,并为进一步优化防治方案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3.1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年的气象数据和土壤条件,结合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探讨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包括病虫害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分布。
3.2 植物保护技术研究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针对不同的植物病虫害,采用多种技术手段,例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对比其防治效果,并探索适合不同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技术。
3.3 植物保护策略和措施研究在防治策略和措施方面,研究植物保护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包括病虫害预警与监测体系的建立、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等,提出提高植物保护综合管理水平的建议。
3.4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采用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植物保护策略和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预期结果与创新点预期结果:1. 揭示不同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 确定适用于不同病虫害的高效、环保的植物保护技术。
3. 提出完善的植物保护策略和措施,推进植物保护管理水平的提升。
创新点:1. 结合历年气象数据和土壤条件,量化分析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探索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 探索植物保护技术和措施的创新应用,如利用生物防治和新型药剂等进行病虫害防治。
3. 提出综合管理的植物保护策略,加强病虫害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协同发展。
植物保护课题调研报告范文
![植物保护课题调研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5d8de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7.png)
植物保护课题调研报告范文植物保护课题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然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导致产量减少、质量下降甚至作物死亡。
因此,植物保护成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植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2. 实地调研:参观农田和植物保护机构,了解实际应用情况和农民的反馈意见。
3. 专家访谈:与相关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获取专业的见解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1.植物保护技术现阶段,植物保护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大类。
化学防治以农药喷洒为主,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但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生物防治则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来控制病虫害,安全环保但效果相对较慢。
2. 植物保护管理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农民是关键力量。
然而,很多农民在植物保护知识方面的了解较少,容易误用农药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加强植物保护知识的培训和普及成为迫切需要的工作。
3. 植物保护研究领域当前,植物保护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病虫害的防治机制研究、农药的绿色化研究、植物抗病性和抗虫性的相关研究等。
这些研究的进展对于植物保护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五、存在问题1. 在农民中普及植物保护知识的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培训和宣传工作。
2. 化学防治在解决病虫害问题上具有便捷性和快速性,但副作用也较大,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绿色农药。
3. 植物抗病性和抗虫性的育种研究相对滞后,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工作。
六、建议与展望1. 加强植物保护知识的培训和普及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写宣传材料等方式提高农民的保护意识和技术能力。
2. 创新研发绿色农药,降低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风险,进一步推动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案开题报告范文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案开题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d31b2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9.png)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案开题报告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案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的植被面临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蔬菜植保研究报告范文
![蔬菜植保研究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2a6d0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b.png)
蔬菜植保研究报告范文蔬菜植保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蔬菜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对于保障人们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会导致农药的滥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探索一种可行的蔬菜植保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环保、高效的蔬菜植保方法,以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三、材料与方法1.材料:本研究选择了茄子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生长条件下进行观察和实验。
2.方法:观察茄子生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不同阶段进行灌溉和施肥。
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结果与讨论1.茄子生长状况观察:观察茄子的生长过程,记录茄子的生长速度、植株高度、叶片颜色等指标,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采取本研究所提出的植保方法的茄子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生长速度快,植株高度大,叶片颜色艳丽。
2.施肥与灌溉:在茄子的不同生长阶段,根据茄子的养分需求和土壤湿度状况,进行适当的施肥和灌溉。
结果显示,适当的施肥和灌溉对茄子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茄子的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
3.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显示,采取综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蔬菜的品质。
五、结论本研究通过探索一种环保、高效的蔬菜植保方法,发现适当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对蔬菜的生长和品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六、参考文献1.张某某, 蔬菜生产中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 农业科技出版社,2018.2.李某某, 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研究, 农业出版社,2019.以上就是蔬菜植保研究报告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云南当前与气候变化情境下木本植物保护策略的开题报告
![云南当前与气候变化情境下木本植物保护策略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abc024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9.png)
云南当前与气候变化情境下木本植物保护策略的开题报告本文旨在探讨气候变化情境下云南木本植物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研究背景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云南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
其中,木本植物的保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云南作为我国的一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拥有丰富的木本植物资源,但面临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压力。
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重要的植物资源,成为了云南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手段,提出适合云南木本植物保护的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一)气候变化对云南木本植物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云南木本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变化:气温的升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等。
2.降水变化:降水不足会导致土地干旱、植物萎缩,而过多降水则会引发洪涝灾害。
3.CO2浓度变化:CO2浓度的增加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
(二)云南木本植物保护策略1.加强保护区建设:建立完善的云南木本植物保护区网络,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加强监测与研究: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和研究手段,及时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为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3.推广生态经济: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减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
4.开展科普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提高其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云南木本植物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指导,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地区木本植物的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84171d7c1cfad6185fa75d.png)
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温度对茅舍阳厉螨发育历期的影响姓名学号07106049院系植物保护学院专业植物保护指导教师职称中国·合肥二o一一年六月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目录目录 (3)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5)2.1 供试虫源 (5)2.2 主要试验装置 (5)2.3 温度对茅舍阳厉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5)2.4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6)3.1 温度对茅舍阳厉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6)3.1.1 温度对茅舍阳厉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6)3.1.2 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8)4 结论与讨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1)附加照片: (12)温度对茅舍阳厉螨发育历期的影响朱良华(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安徽合肥)指导老师:江俊起副教授摘要:在19℃-27℃范围内,雌、雄螨各个螨态的(幼螨、前若螨、后若螨、未成熟期、全世代)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差异极显著;在27℃-31℃范围内,发育历期仍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但差异不显著。
根据发育历期同温度的二次抛物线相关,求得雌螨各螨态(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发育历期最短时的温度分别为:29.08℃、28.44℃、29.18℃,理论最短历期分别为:0.9d、3.4d、2.6d。
根据有效积温得出,发育至雌螨的幼螨和前若螨的发育起点温度较雄螨低,分别为11.30℃和12.80℃;雌、雄幼螨的有效积温最低,分别为12.27日度和11.22日度。
关键字:茅舍阳厉螨;发育历期;温度1 引言茅舍阳厉螨又叫血厉螨(Haemolaelaps Berlese)[蜱螨亚纲(Acari),厉螨科(Laelapidae),厉螨亚科(Laelapina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螨类。
其形态特征为:雌虫背板几完全覆盖背部,其上刚毛共39对,另有2根副刚毛;胸板具3对刚毛,第1对接近胸板前缘;生殖腹板长,离肛板较近,其上刚毛1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夏应平.几种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4):122-123.
[6]刘鹏程.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J].农技服务,2009,26(2):89-90.
[7]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因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6):101-102.
1.4防治
白粉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抗病良种的利用,辅以药剂防治和栽培防病措施。
1.4.1选用抗病良种
使用抗病良种是控制白粉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抗源的单一化易造成白粉病的大面积发生与流行,由于白粉病均存在多种毒性基因的状况,因此,应加强培育多基因抗性品种,合理安排抗性基因的布局,这样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控制白粉病危害[10,14]。
1.1病原及危害症状
1.1.1病原
小麦白粉病病原物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Oidium monilioidesNees,半知菌亚门粉孢属。该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的子囊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0%~100%均可萌发,并以饱和湿度或接近饱和湿度而不形成水滴时萌发最好,但在水滴中不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0.5~30℃,以l0~20℃最为适宜。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植株密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夏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4d左右。在10~20℃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浸染都较适宜[2-4]。
1.3.2栽培条件
栽培管理措施的多样性对小麦白粉病流行有不同程度影响。在病菌越夏地区秋播,小麦早播田较迟播田发病重;在平原地区群体过大较群体合理的田块发病重;不合理施肥会加重病害发生,高肥水特别是偏施氮肥田块,病害发生较重[8]。
1.3.3品种抗性
小麦白粉病菌存在极其复杂的变异性且生理变异速度快。一个抗病品种开始推广时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及年限的延长,品种抗性逐年丧失,这也是近年白粉病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7-9]。
4.2调查出苗率:小麦出叶2~3片时调查出苗率
4.3补种:根据出苗率的调查结果,针对部分出苗情况不理想小区进行补种
4.4追肥:补种后,对长势较弱的进行追肥
4.5施药前白粉病调查
4.6施药后白粉病调查、产量调查及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岱峰.5%已唑醇悬浮剂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问药效试验[J].辽宁农业科学,2008,3:63-64.
1.4.2药剂防治
通常于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施药,防治效果最佳。根据药剂种类以及持效期的长短决定施药次数,持效期长的内吸性药剂只需喷一次即可。常年发病严重的地区,应加强对重点田块(早播、密植、多肥、感病品种田)的保护。秋苗发病早且严重的地区,应于秋季或冬前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或施药防治[11]。
杀菌剂:(1)拌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的0.03%(有效成分)拌种,兼治条锈病、纹枯病等;2%速保利按种子量1%~2%拌种,对麦苗安全,促进生长。
1.4.3其他措施
越夏麦收后即使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合理密植和施用氮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14]。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2.1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是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经过种衣剂拌种后,在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水平(主要以氮肥为变量)以及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调查及研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以及栽培条件对冬小麦白粉病发病影响并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冬小麦最佳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比例。
[2]杨共强,宋玉立,何文兰.6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2008,34(1):146-147.
[3]姬勇,陈太虎,付佑胜.30%多·酮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及白粉病田间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7):168-169.
[4]马建华,王霞,吴晓燕,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危害及药剂筛选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08,2:21-22.
F3:氮肥—14.67 g∕m2;磷肥—33.75 g∕m2;钾肥—10.13 g∕m2
3.2.2划陇及播种
小麦播种前,调查天地土壤情况,适当翻地并平整土壤,然后根据试验小区设计用石灰画出小区,使每个小区面积尽量与试验设计一致,并标出每块试验地设计的播种密度与施肥水平[17]。
在播种之前,用种衣剂给小麦种子拌种,使之适合播种。
计算公式:
防治效果(%)=
3.2.6结果分析
3.2.6.1对各处理每次发病指数的方差分析,明确密度、施肥水平、耕作模式以及药剂防治对小麦白粉病发生趋势的影响。
3.2.6.2对各处理产量的方差分析,明确密度、施肥水平、耕作模式以及药剂防治对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4试验进度安排
4.1播种:2009年10月冬小麦播种期播种
2.2试验预期目标
针对白粉病在小麦种植及生产中影响重大,故在配合分析气候条件及品种抗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以及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白粉病发病严重度的影响,通过方差计算及田间分析,得到冬小麦最佳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比例,以便四川地区(尤雅安地区)参考及推广。
3试验设计
3.1试验地情况及播种时间
[14]邢光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程度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J].聊城大学农学院,种子世界2008,12:21-22.
[15]王志顺,陈桥生,张道荣.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74.
[16]刘润堂.小麦抗白粉病种质的创新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1):41-42.
[8]冯芳,黄朝炎,王长清,等.不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比较试验[J].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襄樊市植保站,2008,1:26-27.
[9]纪磊.不同小麦杀菌剂应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127-128.
[10]于振,王振英.对白粉病敏感、抗性栽培小麦及杂交后代的蛋白质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16-18.
3.2.1.1密度水平
ρ1:行距20㎝,每行6~7穴,每穴5~6粒种子;
ρ2:行距20㎝,每行9~10穴,每穴5~6粒种子;
ρ3:行距20㎝,每行13~14穴,每穴5~6粒种子。
3.2.1.2施肥水平
F1:氮肥—44.02g∕m2;磷肥—33.75 g∕m2;钾肥—10.13 g∕m2
F2:氮肥—29.35 g∕m2;磷肥—33.75 g∕m2;钾肥—10.13 g∕m2
3.2.3出苗率调查
在小麦出苗后二叶期对小麦出苗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小区5点取样法,调查小麦出苗率,并根据实验预期设计密度进行补种,使每一种种植密度尽量与实验设计相符合,减小误差[21,22]。
3.2.4小麦白粉病发病情况调查
于施药前小麦抽穗期,采用定点、定株、定叶调查,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取2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下第1片叶,第2片叶,第3片叶。共计每小区调查400片叶,按分级标准调查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1.2发病规律
小麦白粉病逐年流行程度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周期性。是一种侵染频繁的流行性病害。中度或重度流行年后一般是2~5年的轻度流行。其流行主要和气候条件、耕作制度、栽培条件、菌源变异有密切关系[7]。
1.3发病原因
1.3.1气候条件
由于近几年暖冬现象尤为明显,对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及菌源基数的积累十分有利,为病害的偏重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在孕穗期至抽穗期温度不高于25℃。其中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在18℃左右,相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也越高,病害发生就越严重[7]。一般多阴雨天气,田块湿度大,光照不足是小麦白粉病严重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此外,小麦白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必须在活的寄主组织上才能生长发育,病菌分生孢子还可随气流远距离传播,扩大再侵染。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种植密度,施肥水平以及栽培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选题类型
应用基础
课题来源
国家小麦行业专项
学院
农学院
专业
植物保护(含检疫方向)
指导教师
职称
姓名
年级
学号
1立题依据
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DC.E.graminisDC.f.sp.triticiMarchal.]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近年来,受气候、耕作制度、栽培条件、菌源变异等因素影响,其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1]。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以上[2]。
[11]孟宝国,周晓东,孙乔莲,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穗期赤霉病、白粉病应用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82.
[12]李勇杰,陈远学,汤利,等.地下部分隔对间作小麦养分吸收和白粉病发生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5):92-93.
[13]于振,王振英.对白粉病敏感、抗性栽培小麦及杂交后代的蛋白质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16-18.
[17]祝臣.田间试验超,何江勇,杨国江,等.肥料效应田间试验设计[J].新疆农垦科技,2006,2:56-57.
[19]杨静,吕莎莎,朱建农,等.肥料不同配比对天长市小麦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