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抗菌药治疗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变化分析
- 1] 汪 宁 , 国艾 滋 病 流 行 的 一 些 新 动 向 E ] 中 华 流 行 病 学 3 中 J.
杂 志 ,0 0 3 ( 1 : 2 51 0 . 2 1 ,1 1 ) 1 0 —2 9
但 此 种 二 联 检 测 试 剂 也 有 一 定 的局 限 性 , 测 结果 有 一 定 的假 检 阳 性 。原 因 是 由 于某 些 药 物 具 有 与 吗 啡 和 甲 基 安 非 他 明 相 同 或 相 似 的免 疫 化 学 结 构 , 一 定 的 浓 度 下 可 能 产 生 阳 性 结 果 , 在 如 服 用 雷 尼 替 丁 、 些 感 冒 药 、 喘 止 咳 复 方 制 剂 及 摄 入 含 有 某 平 罂 粟 壳 的 火 锅 等 都 有 可 能 引 起 假 阳性 结 果 _ 。本 次 检 测 结 果 5 ] 阳性 1 2例 , 检 只 有 1例 阳 性 , 阳 性 率 为 1 3 , 陈 永 复 假 .6 与 A 0 平 ] 道 的 1 3 基 本 相 符 。检 测 结 果 阳性 提 示 尿 液 中可 能 报 .1
同一 部 位 , 次 检 测 间 隔 3d以 上 。所 有 菌 株 均 采 用 法 国生 物 每
梅 里 埃 公 司 AT x rs n细 菌 鉴 定 系 统 鉴 定 到 种 。铜 绿 假 B E p ei o 单 胞 菌 AT C 7 5 , 购 自卫 生 部 临 检 中心 。 C 283均
奋 增 强 , 生 异 常 欣 快 感 , 期 或 大 量 服 用 后 容 易 产 生 耐 受 性 产 长 和依 赖 性 。 因此 在 征 兵 体 检 中 进 行 吗 啡 、 甲基 安 非 他 明 检测 非
E] 张桌然 , 语星. 床 微生 物学 和微生 物检验 [ . 1 倪 临 M] 3版 .
98例铜绿假单胞菌分离及耐药调查分析
98例铜绿假单胞菌分离及耐药调查分析摘要】目的:监测铜绿假单胞菌在我院临床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临床送检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98例(非重复株)。
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药物耐药率。
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首先是ICU66例占67%、其次呼吸内科22例占22.%、脑外科7例占8%、消化内科1例占1%、神经内科1例占1%、普外科1例占1%。
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是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耐药率100%,复方新诺明91%、头孢噻肟是78%,环丙62%、哌拉西林59%氨苄西林/舒巴坦耐36%、头孢呋辛50%,就是碳青霉希酶的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也有耐药。
我院的耐药情况与北京12家医院的耐药情况不同,但有几种抗生素接近如头孢他啶24%我院27%,亚胺培南他们32%我院30%,头孢哌酮/舒巴坦他们25%我院29%。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较严重,加强抗生素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谱的监测,延缓细菌耐药株的产生与传播是医院各临床科室及感控科的重任。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合理用药从上面表看出铜绿假单胞菌痰的分离最多,再者伤口感染较多,本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患代谢性疾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术后或某些治疗后的患者易感染本菌。
经常引起术后伤口感染,也可引起褥疮、脓肿、化脓性中耳炎等。
本菌引起的感染病灶可导致血行散播,而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
讨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是β-内酰胺酶介导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可诱导ampC头孢菌素酶,所以哌拉西林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治疗由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中存在着危险性。
亚胺培南无论对诱导或去阻遏表达的铜绿假单胞菌还是有抗菌活性。
铜绿假单胞菌还产生质粒介导酶,主要以PSE-1和PSE-4多见。
最近,一些超广谱酶如PER-1,OXA-10,OXA-11在临床上出现,PER-1可被克拉维酸抑制,后二种酶则不被抑制。
需特别注意的是在铜绿假单胞菌中还发现了由可传递性质粒介导的碳青霉烯酶,可引起该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除氨曲南以外的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和药敏分析
鉴定步骤
样本采集与处理
从感染部位采集样本,进行适当处理,如匀浆、 离心等。
初步鉴定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等初步判断是否 为铜绿假单胞菌。
细菌分离与培养
将处理后的样本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细 菌分离与培养。
生化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利用生化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进一步 确认。
鉴定结果
80%
确定菌种
通过综合传统微生物学方法、生 化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 鉴定结果,确定菌种为铜绿假单 胞菌。
100%
明确耐药性
通过药敏试验等方法明确铜绿假 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等药物的耐药 性。
80%
提供治疗建议
根据鉴定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 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治疗建议 。
03
药敏分析方法
药敏试验原理
表示待检菌不能被常规剂量的 抗生素所抑制,MIC值远高于 参考范围。
04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特性
药物敏感性
敏感药物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部分抗生素仍表现出敏感性,如氨基糖苷类、喹诺 酮类等。这些药物在体外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该菌引起 的感染。
敏感程度差异
不同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程度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菌株的遗传特性和药 物作用机制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 素。
提高患者免疫力
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原发 病等,提高患者抵抗力。
加强环境监测和消毒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监测和消 毒,消除污染源。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方法
通过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药敏试验等多种手段,成功鉴定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 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耐药性细菌,它具有多种耐药机制,严重影响了抗菌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并分析该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1. 药物外排泵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药物外排泵系统,如MexAB-OprM、MexCD-OprJ和MexEF-OprN等。
这些药物外排泵系统能有效地将抗生素从细胞内外排出,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减少细胞所受到的药物压力。
2. 胞内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能够有效地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这种酶的产生使得抗生素在细胞内无法发挥其抗菌作用,导致细菌耐药。
3. 创建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生物膜形成的能力,生物膜提供了一种保护层,阻碍抗生素的进入,使得细菌在生物膜内相对于抗生素更加耐受。
此外,生物膜还能够促进细菌间的基因传递,进一步增加耐药性。
4. 固定多样的耐药基因: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丰富的基因库,其中包括多种耐药基因。
这些耐药基因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在菌群内传递,使得菌群中的细菌获得了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在适应抗生素选择压力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耐药基因,进一步增加了其耐药性。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1. 临床治疗效果下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导致了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下降。
当患者感染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时,抗菌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杀灭菌株,从而延长感染时间,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
2. 增加治疗失败风险: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治疗失败的风险增加。
耐药性细菌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存活,可能发展出新的耐药基因,使其逐渐耐药多种抗菌药物。
这使得以往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无法应用于与该菌株感染的患者,导致治疗失败。
3. 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在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
铜绿假单胞茵的耐药性分析
实验结 果。药敏 实 验采 用 WH O推 荐 的 Kry—B ur 散 i b ae 扩
法 ,根 据 19 美 国 临 床 标 准 化 委 员 会 ( C L ) 规 定 的 9 9年 N CS
标准 进 行 结 果 判 定 :耐 药 ( ,中 度 敏 感 ( ) R) I ,敏 感
( ) S 。
2 结果
2 1 从临床各种送检 的标 本中所分 离的主要 病原菌种类 来 .
3假 单 胞 菌 占感 染 病 原 菌 的第 3位 1
( 见表 I 。 )
表 1 分离 出的主要病原菌种类
菌种 大 肠 埃 希 氏 菌 肺 炎 克 雷 伯 氏 菌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株 数
药 物 研 究
Th me i i e su y e dcn td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jun]o tn m dc e ad eho hr c hns ora feho e in n tnpamay i ・ 7・ 5
铜 绿 假 单 胞 茵 的 耐 药 性 分 析
…
"
1 3 1 菌株分离 . .
将 送检标本分别 接种于血琼脂 平板 和伊
红美兰平 板上 ,在 有 氧条 件 下 3 ℃ ~3 o 养 1 5 7C培 8—2 h 4, 经观察菌落形态 ,革兰 氏染 色 ,依据 《 国临床检 验操 作 全 规程》 进行生化鉴定 ,并 同 时采用 法 国生物梅 里埃 公 司生
产的 A I0 E或 I3 G P2 N D 2 N鉴 定条确定为铜绿假单胞菌 。 13 2 药敏实验 .. 将细菌液制 成 0 5麦 氏单 位后用 棉拭 子 . 均 匀涂抹于 MH平板上 ,待 5~1 钟后 ,贴上 药敏纸 片 , 0分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
续漏 出, 引起 慢 性 炎 症, 致 大 量 液 体 在腹 腔 内聚 导
集 , 由某 些 胰腺 基 础病 变 导 致 , 别 是 慢 性 胰 腺 多 特 炎, 但不包括 急性 胰腺 炎 时腹 腔炎 性 渗 出或 胰 腺癌
腹腔 转移所 至 的癌性 腹 水 。在 所 有 腹水 病 人 中, 胰 性腹 水所 占比例小于 5 临床较 为 罕见 , 内外 %u , J 国
3 讨
论
率 调查 中均 居 于首 要 位 置 , 由铜 绿 假 单 胞菌 引起 的 院 内感染 高达 3 % 以上 L 。本 次 分 析 得 出 的耐 药 0 3 j
情 况 是 : 丙 沙 星 的 敏 感 率 较 高 ( 2 6 ) 氨 基 糖 苷 环 9 。% , 类 的效 果 较 差 ( O 4 4 . %~5 . %) 头孢 类 抗 生 素 的 00 , 敏 感率 不是 很 高 ( 1 3 。有 报道铜 绿 假单 胞菌对 7 . %) 亚 胺 培 南 的 耐 药 率 已达 到 3 % , 至 4 % 以 上 L , 0 甚 0 4 』
胰性腹水是 指伴 随某些胰 腺 良性疾病 的胰液持
1 4 5 0 .2mmo L。腹 水淀 粉酶 4 9 7I L, 肪 酶 l / 7 . U/ 脂 1 6 7I L 5 . U/ 。腹 水 肿 瘤 标 记 物 C 1 54 8 A 2 5 .2U/ ml A1 95 7u mlC A、 F , 9 . / , E A P正 常。腹 部 B超 、 C C 、 T MRI 示 慢性 胰 腺 炎 、 胰 管 扩 张 、 提 主 中大 量 腹
增加 , 续 上述 方 法保 守 治 疗 1周 , 状 缓 解 不 明 继 症 显 , 至北 京 3 1医院行 E C 转 0 R P示 胰管 开 口狭 窄 , 体 尾部 有造 影剂外 漏 , 行胰 管 支架 置 入 术 。术后 1周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高度耐药性。
在医疗机构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成为严重的问题,对于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耐药性的了解至关重要。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基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以下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进行分析。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的内源性抗性机制是其耐药性的基础。
该菌种具有外膜结构以及多种封闭性的药物外排泵,这些结构可以拦截或排出抗生素,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胞或使其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自由基清除系统和外泌体的产生,这些机制有助于保护菌体免受抗生素的影响。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还可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耐药性相关基因来实现。
研究发现,菌体中的多个基因(如mexAB-oprM、mexXY-oprM、nfxB和ampR)在抗生素耐药性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药物外排泵系统或抗生素降解酶的表达,从而使菌体对抗生素的作用降低。
此外,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也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耐药性基因以质粒或整合子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通过转染、共同耐药岛(Resistance Island)或转座子的介导而传递给铜绿假单胞菌。
这种方式使菌体获得多样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从而增加了其对不同类别抗生素的耐药性。
在临床实践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对治疗选择带来了挑战。
然而,通过深入了解其耐药机制,可以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当前,一些新型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类)在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分析
3 讨 论
近年来 , 耐药菌感 染已成为我 国患者住 院时间延长 、 医疗 费用增加和导致 患者死 亡的重 要原 因。调 查显 示 , 医院 内金 黄 色葡萄球菌中 M R S A ( 耐 甲氧西林金黄 色葡萄球 菌) 的检 出 率高达 7 0 %[ 4 1 。耐 药菌 的增加 主要 归咎 于抗 菌药 的不 合理
难 J 。本组 3 0 0例患者 共分 离得 到 1 6 0株 病原 菌 , 阳性 率为
[ 4 ] Wa n g S H , S h e n g W H, C h a n g Y Y , e t a 1 . H e a h h e a r e —a s s o e i —
a t e d o u t b r e a k d u e t o p a n —d r u g es r i s t a n t Ae i n e t o b a e t e r b n ma a n n i i
精索静脉 曲张 ( V a r i c o c e l e , V C A) 是导致 男性 不育 的最常
眼科器械 , 剪F F 精索外筋膜 、 提睾肌 , 打 开精 索内筋膜后 , 术中 挤压 阴囊促使精索血管充血 , 更加清楚显示精索 血管 , 选择 曲
见原 因之 ・ , 正 常男性人群 的患病率为 1 5 %, 原发性男性不育 症患者 中约有 3 5 %伴有精索静 脉 曲张 , 而在 继发性 男性不 育
抗菌药
送检 、 早报告 、 早隔离 , 最大 限度地降低耐 药菌的感染率 ; 精 确抗生 素用 药 剂量 , 从 而避 免抗 生素过 量使用 、 降低不 良反 应, 加强 了临床抗感染治疗的主动性 和预见性 ; 切实遵 守无菌 技 术操 作规程 ,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 理 , 达到预 防和控制耐药 菌的传播 的最终 目的。 总之 , 铜绿假单胞 菌感 染在临床上 比较多见 , 传统抗 生素 的耐药性 比较高 , 要 积极加强预 防与管理。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中。
它是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且由于其多重耐药性的问题而引起了严重关注。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30%的菌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超过50%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性的扩散不仅导致了治疗难度的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并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医院感染等严重后果。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因素1. 染色体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耐药性。
突变可能发生在菌体内部的基因,例如产生耐药相关酶的基因,进而导致抗生素的靶点发生改变,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2. 外源性基因的获取: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样的外源性基因可以编码抗生素降解酶、泵、质子泵和药物靶点变化等,从而增加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3. 细胞膜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可以改变其对抗生素的透过性。
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多糖组成,降低了抗生素的渗透率,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多药耐药泵: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表达多药耐药泵来排出抗生素分子,减少其在细菌内部的浓度,从而达到抵抗抗生素的效果。
5.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其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生物膜提供了细菌对环境的保护,降低了抗生素对细菌的效果。
三、应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方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2. 严格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设备消毒等。
铜绿假单胞菌院内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院内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分析敖要凤【摘要】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 PEA )在院内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对我院2013—2014年住院患者送检做细菌培养的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PEA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年共分离出74株PEA,其中以痰标本最多,占85.14%。
PEA主要来自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及感染性疾病科,分别占35.14%、28.37%、13.52%、10.81%。
PEA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耐碳青霉烯类PEA菌株检出率也由2013年的12.50%上升至2014年的30.00%。
结论:PEA的感染率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手卫生及消毒隔离,保护易感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减少耐药株的产生与传播。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level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PEA) in hospital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change ,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In 2013—2014,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bacteria cultur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from the clinical specimens and their drug susceptibility resul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A total of 2 years,74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isolated , sputum specimens were the most for 85.14%.There were from neurology , respiratory medicine , neurosurger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 accounted for 35.14%,28.37%,13.52% and 35.14% respectively .PEA irologic resistance was obviously rising trend .For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PEA strain detection rate in resistance to carbon penicillium alkene were also on the increase from 12.50%in 2013 to30.00%in 2014.Conclusion:The infection and resistance of PEA are rising , pay attention to hand hygiene and disinfection isolation, protect susceptible patients ,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 mak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multi -resistant bacteria better , reduce the formation and spread of drug -resistant strains .【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438-439,441)【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耐药性;抗生素【作者】敖要凤【作者单位】襄樊市宜城市人民医院院感科,湖北襄樊 44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9+1由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EA)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逐年下降,多重耐药PEA菌株所致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1]。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耐药基因检测
DOI:10.3760/cma.j.issn.1674 2397.2009.03.007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08A129)作者单位: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通信作者:周田美,Email:zhoutmhz0571@163.com·论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耐药基因检测周田美 余道军 董晓勤 沈强 汪涛 童文娟 方翔 【摘要】 目的 观察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及相关耐药基因。
方法 采用WHONET软件对2003—2007年临床分离的1489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对36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法检测β 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等编码基因,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由2003年的13 4%、10 6%、8 7%、7 9%、12 7%、12 7%、6 7%、15 8%、20 5%、24 7%和10 9%分别增至2007年的35 3%、40 9%、18 4%、32 4%、32 9%、32 0%、21 9%、37 8%、38 6%、39 4%和34 8%;11种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MIC90均≥128μg/mL。
36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阳性占58 3%(21/36),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占88 9%(32/36),oprD2基因缺失率为80 6%(29/36)。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增高趋势,多药耐药情况严重,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oprD2基因的缺失率高。
2010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2010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茵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茵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茵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
结果:临床分离的427株;铜绿假单胞茵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科、神经内科3个科室。
427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标本的主要来源依次为痰及咽拭子,占有总体的62.06%,伤口拭子占有第二的位置,占20.14%。
分离的菌株主要以耐复方新诺明(87.59%)、头孢哌酮(87.36%)、头孢哌酮/舒巴坦(66.99%)。
敏感率前三位的依次为阿米卡星(91.80%)、环丙沙星(83.37%)、妥布霉素(77.05 %);结论:我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茵时复方新诺明、头孢哌酮耐药率较高,同时出现了多重耐药,提示医院宜对重点茵种进行耐药监测,以控制耐药茵株的产生。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茵;耐药性【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21-011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2010年自我院各种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27株。
1.2 细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方法,细菌培养分纯后,采用bact-ist珠海黑马微生物鉴定系统,同时结合氧化酶试验进行鉴定。
1.3药敏试验采用bact-ist珠海黑马微生物鉴定/药敏仪分析,必要时用k—b法补充,药敏纸片购自oxoid公司,mueller—hinton (m—h)药敏培养基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结果判定标准按照2005年美国l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进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2.1临床标本分布427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标本的主要来源依次为痰及咽拭子,超过所有的菌株的60%,伤口拭子占有第二的位置,占20.14%;余下依次为分泌物、脓液、尿液和血液标本。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性分析【摘要】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1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耐药趋势,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
方法用合肥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检测11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结果 1358份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115株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及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高,而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已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
而且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也日渐增高。
结论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已经很高,多重耐药菌日趋增多,耐药机制复杂。
因此,加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监测可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流行病学,尽量减少临床经验用药,避免盲目和滥用抗生素。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耐药趋势抗生素【Abstract】 Purpose It aims to analyze the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results and the drug resistant tendency of the commonly-used antibio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our hospital’s clinical specimen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December 2009. And meanwhile, it is expected to offer reference for curing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infection in clinic. Usage method It utilizes HX-21 drug susceptible analysis instrument for bacterial appraisal of Hefei Hengxing Company to identify bacteria and carry out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and then to check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commonly-used clinical bacteria under the effect of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Findings Among the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isolated from 1358 clinical samples,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are found to be more sensible to amikacin, piperacillin,ceftazidime and ciprofloxacin, but show its drug resistance towards some antibiotics, such as cefotaxime, gentamicin, SXT and ampicillin. Plus, the proportion of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resistant to imipenemis also increasing.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solation rate of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has been high. 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 are increasing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s are complex. Thus, such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detest by combining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with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can provide the newest epidemic study for clinical medicine, help to reduce the use of medicin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avoid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Key words】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resistance tendency antibiotics铜绿假单胞菌为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59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 ] 宁 明哲 , 之 烽 , 瀚 , . 0 5 2 0 6 张 沈 等 2 0 ~ 0 8年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耐 药 情 况 变 迁 分 析 [] 医学 研 究 杂 志 ,0 0 3 ( ) 9 3 J. 2 1 ,9 1 :卜9 .
[ ] 王辉 , 民钧 . 9 4 2 0 7 陈 1 9  ̄ 0 1年 中 国 重 症 监 护 病 房 非 发 酵 糖 细 菌 的
( . 东省广 州 市花 都人 爱 医院检 验科 5 0 0 ; . 东医学 院附属 深圳 市福 田人 民 医院检 验 1广 18 0 2 广 医学部 5 8 0 ;. 东省广 州 市花都 区妇 幼保健 院 5 0 0 ) 10 03 广 1 8 0
文献标识码 : C 文 章 编 号 : 6 34 3 ( 0 1 1 7 30 17 —10 2 1 )51 8—2
使 用 亚胺 培南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的 耐 药 机 制 非 常 复 杂 , 几 包 括
13 统 计 学 处 理 .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药 敏 试 验 结 果 用 W HON T5 6软 件 进 行 E .
2 1 5 株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的 病 区分 布 及 来 源 见 表 1 . 9 。
3 讨 论
。 为 了 解 基 层
医 院该 菌 的 耐 药 性 特 点 , 者 对 2 1 笔 0 0年 度 分 离 的 铜 绿 假 单 胞
从 药 敏 结 果 可 以看 出 , 院 分 离 的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耐 药性 较 本
低 , 了三 代 头 孢 菌 素 中 的 头 孢 噻 肟 和 头 孢 曲松 外 , 他 1 除 其 2种
左氧氟沙星 、 大霉素 、 庆 阿米 卡 星 、 布 霉 素 。标 准 质 控 菌 株 为 妥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具有多重抗药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理解该细菌的抗药性发展和寻找对策的关键。
2.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2.1 基因突变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基因突变来增加耐药性。
例如,突变可能发生在药物进入细胞的途径上,导致细菌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2.2 药物外排泵药物外排泵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之一。
该细菌通过这些外排泵将抗生素和毒性物质排除出细胞,降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从而减少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3 药物降解酶和修饰酶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产生特定的酶来降解或修饰抗生素,降低其效力。
例如,β-内酰胺酶是一种常见的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4 代谢途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改变其代谢途径来增加耐药性。
例如,该菌可以改变氧化还原代谢途径,减少氧化应激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5 生物膜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种外涂层可以保护细菌不受抗生素的攻击,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3. 影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因素分析3.1 基因水平因素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发展中,基因水平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基因突变、横向基因转移和基因重组等机制可以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增加。
3.2 表观遗传因素表观遗传因素是指不改变DNA序列的遗传变异,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修饰。
这些改变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3.3 使用和滥用抗生素过度和滥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频繁使用抗生素会导致铜绿假单胞菌暴露于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从而促使其耐药性的发展。
3.4 医疗环境因素医疗环境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也起着影响。
医院内的传染源、手术室等环境可能成为细菌耐药性的温床,增加感染患者的风险。
4. 对策和展望为了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和患者应该在使用抗生素方面更加谨慎,遵循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完成疗程,以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一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病例分析
5月14日(入院第7天)
患者神志较前无变化,昨日体温最高达37.9℃,给予物理 降温后体温可下降,仍有咳嗽、咳痰困难。查体:T 37.5℃ P 86次/分 R 20次/分 BP 126/68mmHg 。痰培养+ 药敏结果提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依 据药敏结果,停用头孢孟多,暂选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 钠抗感染治疗。
3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应对策略 该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是否合理 药学监护要点
铜绿假单胞菌(PA)
n人体正常菌群之一 n在正常人体的皮肤、鼻咽腔、外耳道、肠道等定植
n下列情况易发生感染:
老年 幼龄 体质衰弱 长期使用抗生素
免疫缺陷 肿瘤 烧伤
关于MDR、XDR、PDR MDR:多重耐药,是指细菌对于常见抗菌药物中3类或3类 以 上的药物耐药; XDR:广泛耐药,是指细菌仅对1~2种抗菌药物敏感(通常指 黏菌素和替加环素); PDR:全耐药,是指对目前所有临床应用的有代表性的各类 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菌株。
pa的耐药机制产生灭活酶内酰胺酶ampcesblmbl等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主动外排系统过渡表达膜通透性下降膜孔蛋白丢失或表达下降拓扑异构酶突变氟喹诺酮类靶位改变16s核糖体rna甲基酶氨基糖苷类其他耐药机制整合子mdr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分析与讨论呼吸道感染临床迄今仍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区分自呼吸道标本痰咽拭子气管吸引标本保护性毛刷采集的标本及balf等分离到的pa是定植菌还是感染菌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发生破坏慢性结构性肺病长期住院尤其是icu长期使用抗生素应用糖皮质激素危险因素定植or感染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影像学检查炎性标志物临床表现吸入性感染定植or感染
家族史:
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பைடு நூலகம்染性疾病及同类疾病可记述
8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 染的主要 病原菌之一 ,随着广谱 抗
生素 的广泛使用 ,具有多重耐药机制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逐 年 增加 , 给临床治疗带来 了困难 。回顾分析 2 0 06年 1 一 0 8年 月 20 1月我院临床 各种标本 中分离 的 8 6株铜 绿假单 胞菌 的耐药 资
表1 8 6株锕绿假单胞 菌耐药率( ) %
西林 、 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 、 哌拉西林 、 哌拉西林 +他唑 巴坦 、 庆大霉素 、 妥布霉素 、 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 4 % 一6%之 间, 0 0 临床 上也应避免使用 。 美洛培南 、 阿米卡星耐药率达 2 .%、5 %, 32 2 . 多 6 粘菌素 E 亚 胺培南 、 孢吡肟 、 、 头 头孢他定 耐药率分别 为 1. 1 %、 6 1.%、3 %、86 28 1. 1. 9 %。多粘菌素 E价格 昂贵 , 因此临床治疗首选 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定 , 但应注意抗菌药物应用 易产 生诱 导酶 , 长 ( 下转第 10页 ) 2
8 株铜 绿假单胞 菌 中,8株来源 于痰 ,O株来 源于各种脓 6 4 3 性分泌物 , 4株来源于尿液 , 株来 源于引流液 , 3 1株来源于血 液
标本 。
2 . 药敏 率 2
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 的靶位 ,如青霉素结合蛋 白、 N D A螺旋酶等
结构发生改变 ;3膜通透性降低 ;4 生物膜形成 ;5 主动泵系统 () () ()
等等Ⅲ 。正 因为铜绿假单胞菌有如此完整的耐药机制, 临床上所引 起 的感染逐渐增多 , 耐药菌株逐年上升[ 应引起 临床足够重视 。 2 1 ,
由表 1 出, 看 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 一舒巴坦 、 复方新诺 明耐药率分别 为 9 . 9 . 在治疗时首先排 除此药物。对替 53 07 %、 %,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致病力强,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性,成为医疗界的严重难题。
下面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详细分析。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力强:铜绿假单胞菌常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如烧伤、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其产生的外毒素、内毒素、黏附性因子等致病因子可导致组织细胞溶解、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
2.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包括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氟哌酸类、头孢菌素类等广谱抗生素。
这种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其固有的耐药基因、膜透性下降、产生毒素降解药物等多种机制。
3.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坚固的生物膜,将菌体包裹在其中,增加了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
生物膜还能提供细菌之间的结构支持,提高了菌群的稳定性和拓展能力。
4. 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的外毒素: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主要有溶血素、蛋白酶、内毒素A和外毒素S等,这些外毒素具有破坏红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的作用,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免疫失调和炎症反应等。
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1. 青霉素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降解青霉素类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此外,青霉素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穿透能力有限,导致其治疗效果较差。
2. 氨基糖苷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氨基糖苷酶,能降解氨基糖苷类药物,减弱其抗菌活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改变药物的靶点结构,降低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
3. 喹诺酮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通过突变或水解酶的产生,使得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DNA-酶复合物发生变化,降低了药物与其结合的亲和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头孢菌素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迅速降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铜绿假单胞菌5年耐药性监测结果及分析
中男 6 , 2 5例 女 0例 ; 高一 学生 3 5人 , 二 、 高 三学 生各 2 5人。 男 生肥胖率 明显 高于女生 , 差异有 统计学意 义( P<00 ) 高 .5 ;
一
生的肥 胖 率 明 显 高 于 高 二 、 三学 生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差
( < .5 。 尸 0 0 )
菌落 ,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 程》 第 3版 ) 按《 ( 进行操 作 , 采用 迪尔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到种 , 同时结合 氧化 酶试验进 行鉴 定。药敏试验操作和判定参 照 20 0 7年 美国 临床 实验室 标准
委员会 ( L I标准 。 C S)
4 8株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在 各 类 临 床 中 的分 布 见 表 1 0 。 20 0 5~2 0 0 9年 4 8株 铜绿 假单 胞菌 对 1 抗 生素 的耐药 0 1种
6 . 37
7 5 6. 3 9 4. 3 4.8 23 .8 l 3 9. 9. 8
4 9 0.
5 . 19
8 .8 0 43 2 . 61 0 .
4 . 93
7 9 8. 3 8.1 41 2 . 2 6.1 2 5 O.
庆大霉素
阿 米 卡 星
笔者所在 医院 2 0 0 5年 1月 一 09年 1 20 2月
门诊 和住 院患者 的各类 送 检标 本 , 包括 痰 、 咽拭 子 、 液 、 血 中 段尿 、 口分泌物 、 液等 标本 中分 离 的不 重复 的铜 绿假 单 伤 脓
胞菌 4 8株 。 0
由该菌 引起 的医院 内感染发生 率不断 上升 , 临床治 疗带来 给 很大 困难 , 因此 , 加强对铜绿假单 胞菌 耐药性 监测 , 了解铜绿 假单胞 菌在临床感染 中的分布及 耐药性 的变迁 , 于 指导临 对 床 治疗 和预 防院 内感染 非 常重要 。笔者 对本 院 2 0 05—2 0 09 年 临床标 本分离 的 4 8株铜 绿假单 胞 菌的分 布 、 0 耐药谱 进行
我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分析
21铜 绿 假 单 胞 茵 分 离株 数 及 百 分 比 . 3年 问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分 离 的菌 株 数 及 所 占百 分 比 见 表 l 。
表 1 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数及百分比【( 】 %)
所 用 微 生 物 鉴 定 系 统 A B及 鉴 定 条 均 购 于 法 国 生 物 梅 T 里 埃 公 司 ; 础 培 养 基 和 药 敏 纸 片 为 英 国 O od公 司 产 品 。 基 xi
2 0 1()15 0 5,73:2 . 【】郑 晓 群 , 卫 军. 3 乔 氟喹 诺 酮 类 药 物临 床 应 用 不 良反应 及 相 互 作 用 f. J中 ] 国 抗 生素 杂 志 .9 3 1()10 11 19 ,72 :3 — 3 .
I1王 君 耀 , 峰 _ 微 生 态制 剂 与 常用 抗 菌 药 物 的 作 用 『 . 国医 院 药 4 赵 3种 J中 1
【 文章 编 号】 1 7 — 7 1 2 1 ) 1 a -1 9 0 6 4 4 2 (0 0 0 《 ) 3 - 2
操作 常规进 行鉴 定 , 分菌株 经过 法 国生物梅 里埃 公 司 A B 部 T
鉴定 系统 确认 。药敏 试验 采用 K B纸 片扩散 法 , — 药敏 结果 判
耐 药性 强 , 临床 治疗 棘手 【 1 】 绿 假单 胞 菌广 泛 分 布 于 自然 。铜 界 、 壤 、 和空 气 中 , 体 的皮 肤 、 道 、 吸 道 均有 存 在 , 土 水 人 肠 呼 为条件致病 菌 。 主要 引起 医院内感染 。近年来 , 绿假单胞 菌 铜 存 在较严重 的交叉 耐药及 多重耐 药现象 。加 强对铜 绿假单 胞
【 键词】 绿假 单胞 菌 ; 院感染 ; 关 铜 医 多重耐 药 ; 生素 抗 『 中图分 类号1 4 65 R 4 . 【 文献标 识码】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2011~2012年本医院患者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率。
方法采用VETEK2 Com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出274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来自住院患者各类标本,按照CLSI各年度标准判断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结果在22种常用抗生素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半数以上的药物耐药率>40%。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上升较快,对其他类抗生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易出现多重耐药,2012年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2011年相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才能有效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标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耐药菌株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为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条件致病菌[1],可引起皮肤伤口、呼吸道、泌尿道菌血症等严重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因此,了解其感染的临床分布状况及其耐药情况,对有效治疗和预防该菌引起的院内感染非常重要。
现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274株PAE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各种标本,包括痰液、伤口渗出液、脓液、尿液、血液、胸腔积液、腹水。
1.2 材料
VETEK2 Com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鉴定卡和药敏卡,购于法国梅里埃公司。
1.3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及鉴定,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
将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和生化反应鉴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
用VETEK2 Comact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配套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条挑取可疑纯菌落鉴定,确定为PAE。
1.4 药敏试验
应用梅里埃VETEK2及配套药敏鉴定卡自动分析22种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
(MIC),按各年度CLSI对PAE判断标准,判读结果为耐药、中介、敏感。
1.5 质控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PAE(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购于原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6 数据分析
采用Whonet 5.5分析软件,分析总结菌株来源标本分布情况,菌株科室分布情况,菌株对常用2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敏感率、中敏率。
2 结果
2.1 临床患者各类标本中PAE检出阳性情况
痰液标本检出221株,占80.7%;尿液分离出30株,占10.9%;分泌物分离出16株,占5.8%;胸腔积液、腹水分离出4株,占1.5%;血液中分离出3株,占1.1%。
共计274株。
2.2 PAE来源
重症监护室(ICU)101株(36.9%),其次是呼吸内科79株(28.8%),神经外科51株(18.6%),儿科26株(9.4%),泌尿外科14株(3.6%),耳鼻喉科3株(1.1%)。
2.3 PAE的耐药情况
在药敏试验中,本院PAE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
2011年PAE对12种药物耐药率>40%,2012年对16种药物耐药率>40%。
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的耐药性最高,具体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3 讨论
PAE是临床上常见的院内感染致病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各种侵入性治疗的不断增加,PAE的感染与耐药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困难。
PAE是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本院以痰标本中分离的PAE最为多见,占80.7%,提示PAE的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
临床科室间ICU室检测率最高,占36.9%,呼吸科次之,占28.8%。
ICU病区的患者病情危重,外伤严重,呼吸科患者多年老体弱,多伴有慢性病。
这些患者插管、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手段使用较多,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较长,导致在医院环境中机会感染增加。
本研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011年本院PAE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美罗培南较为敏感(>70%),对12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40%)。
2012年本院PAE只对阿米卡星较敏感(>70%),对16种抗生素耐药率较高(>40%)。
特别是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酯、头孢替坦、复方磺胺甲■唑和呋喃妥因等9种抗生素高度耐药,耐药率>90%。
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由2011年的60.6%和73.1%降低为2012年的45.0%和52.1%,说明PAE耐药率高,且具有多重耐药的特征[3-4]。
其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ESBLs能水解或灭活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菌剂[5]。
②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5]。
PAE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为细菌外膜非特异性孔道蛋白OprF缺陷而引起的,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已证明是由于细菌外膜缺失一种蛋白——微孔蛋白D2[5],碳青霉烯类是一类抗菌活性极强的广谱高效抗生素,已成为治疗PAE引起严重感染的最常用药物,其中以亚胺培南使用最广范[6],但其耐药率逐年上升,目前本院亚胺培南耐药率已达48.5%,美罗培南耐药率已达43.8%,过度使用是导致其耐药率增高的主要诱因。
③氨基糖苷类钝化酶:PAE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之一。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可分为乙酰转移酶(AAC)、磷酸转移酶(APH)、核苷转移酶(ANT)3类。
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作为一种广谱高效抗生素,应用比较广泛,导致了临床上较高的耐药率。
阿米卡星主要治疗对其他氨基糖苷类耐药的PAE株所致的感染,效果虽较好,但因其肾毒性和耳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目前本院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53.8%,妥布霉素为53.8%,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较低,为27.2%。
④细菌靶位点的改变: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DNA促旋酶或拓扑异构酶Ⅳ而抑制DNA合成,从而发挥抑菌和杀菌作用[7]。
然而细菌通过改变上述靶位点的结构来逃避抗菌药物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耐药性[8]。
左旋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都是广谱抗菌药物,本院临床使用较为广泛,导致PAE对它们的耐药率也较高,目前本院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5.6%,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为45.0%。
PAE 的耐药机制复杂,不但对不同抗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机制,而且对于同一种抗菌药物也可产生多种途径的耐药[9-11]。
综上所述,本院分离出的PAE株对多种抗生素都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逐年上升。
为延缓PAE耐药菌株的发展,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应加强对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和预防控制,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对PAE的耐药性监测,及时将药敏结果反馈给临床,以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细菌在医院内的播散。
[参考文献]
[1] Wang M,Lamers RJ,Korthout HA,et al.Metabolomics in the context of systems biology:brid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lecular pharmacology[J].Phytother Res,2005,19(3):173-182.
[2] 孙宝君.四年老年院内肺炎痰细菌培养耐药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3):181-182.
[3] Aloush V,Navon-Venezia S,Seigman-Igra Y,et al.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impact[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1):43-48.
[4] 徐黔宁,王伟平,张仙森.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析及药敏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213 214
[5] 江明性,杨藻宸.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77-279.
[6] 周乐翔,李智山,杨燕,等.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2):1781-1783.
[7] Ball P.Quinolone generations:natural history or natural selection?[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0,46(Suppl T1):17-24.
[8] Hooper DC.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ntimicrobials:focus on fluo-roquinolones[J].Clin Infect Dis,2001,32(Suppl1):S9-S15.
[9] 阮卫.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化与检验学分册,2004,25(6):536.
[10] 李小靖,陈武嘉,钟燕玲.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106-107.
[11] 韦柳华.不同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