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合集下载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变迁和抗菌治疗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变迁和抗菌治疗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变迁和抗菌治疗一、铜绿假单胞菌的侵袭机制铜绿假单胞菌是人类重要的致病菌,而且具备了非常完善的致病机制,其中包括:①黏附因子:菌毛、鞭毛、外膜蛋白,黏附于呼吸道和泌尿道,抵御呼吸道纤毛运动、尿液冲洗、体液流动,定植感染。

②微荚膜:处于细胞外层,保护菌体、减少溶菌酶、补体、抗体等免疫,荚膜多糖具有亲水性且带负电荷,可阻滞吞噬细胞的表面吞噬;③合成分泌多种侵袭性酶类,如碱性蛋白酶能水解补体成分C1q和C3,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阻断免疫因子对细菌的作用;④生物膜:生物膜中的细菌处于多种代谢状态,生物膜内层的细菌代谢缓慢,易产生很强的耐药性,从而导致难治性感染;⑤群体感知系统:密度依赖性细菌细胞间信号传递的机制,细菌可以感知到周围同伴的存在,而表现出的行为,增强菌体的侵袭力。

上述机制使铜绿假单胞菌成为临床非常重要的致病病原体。

在2019年主要临床分离菌种分布中,铜绿假单胞菌位居第五(前四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在呼吸道、血流、创面、中枢、腹腔等多部位,铜绿假单胞菌都是重要的病原体,这与其完善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非常广泛,这是其一大特点。

铜绿假单胞菌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复杂的耐药机制,这也使其经常成为多重耐药病原体,增加了抗菌治疗的难度。

从耐药数据来看,相对比较敏感的药物是多黏菌素和阿米卡星,而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约有30%的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体外敏感性也值得我们关注,在所有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中,耐药性为86.5%,在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中,敏感性为65.7%。

二、流行病学2019年Clin Microbiol Rev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提到,全世界主要流行的具有重要的临床流行病学意义的铜绿假单胞菌克隆株有3个,按照ST分型分别为ST235、ST111和ST175[1]。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征与生物学特性探究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中的一员。

它的正式学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同时也可以在动物和人体内引起感染。

本文将详细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革兰阴性菌,呈杆状或短绒毛状,单个或成对存在。

菌体具有髭毛,可产生多种色素,其中以铜绿色素为主要特征,因此得名。

其菌落呈圆形,具有金属光泽,有时散发葡萄酒般的异味。

2. 营养要求: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但更适应于氧气充足的环境。

它是一种非发酵菌,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盐作为碳源和能源。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合成和分解多种复杂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

同时,它还可以利用硫酸和硝酸等无机盐,进行硫酸还原和硝酸酸化反应。

3. 耐受性与适应性: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在广泛的环境条件中存活和繁殖。

它能够忍受高浓度的盐、酸、碱和温度等逆境条件。

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抗多种抗生素的能力,这使得它在临床感染中成为一个常见的致病菌。

4. 生长特性: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通常在温度范围为25-37摄氏度下最适宜生长。

它以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形成黏性的、浑浊的生长状态。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指数增殖期、对数生长期和平稳期。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它可以迅速扩增并占据优势地位。

5. 引起感染的能力: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强大的致病能力,是医院感染和疾病传播的常见致病菌之一。

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道和伤口感染等。

铜绿假单胞菌在潜伏期内能够黏附在宿主组织上,并释放多种外毒素,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6. 耐药性机制: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多重耐药菌株,其耐药性机制非常复杂。

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获得耐药性,如产生具有降解活性的酶、改变外膜通透性、产生耐药蛋白等。

这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常用的抗生素表现出抗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细菌,被广泛认为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能够造成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机械通气、烧伤、固定术后等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因此,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需要得到详细的研究和指导。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主要归因于其先天性耐药性基因的存在以及后天性的耐药机制的获得。

先天性耐药性基因包括外膜通道蛋白质的相关基因、多药泵的基因等,可以降低抗生素进入细菌细胞的能力。

后天性耐药机制则源于铜绿假单胞菌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1.多重抗药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MDR是指铜绿假单胞菌对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耐药。

这种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多药泵的过度表达,它能从细菌细胞中主动排出抗生素,从而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有效浓度。

2.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得这些药物失去抗菌效果。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也能产生金属酶,使得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

3.碳青霉烯酶 (Carbapenemases):碳青霉烯酶是一种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是目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为重要的耐药机制。

碳青霉烯酶主要分为A、B、D三类,其中KPC、NDM和OXA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给其抗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菌治疗策略:1.组合用药:针对临床上难以治疗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以考虑使用两种或更多抗菌药物的组合疗法。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简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典型的耐药性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和人体内。

铜绿假单胞菌在健康人体内是常见的细菌,但在免疫力低下、重症患者和烧伤患者中,它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导致高死亡率。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包括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表达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以及对药物的外膜通道的变异。

目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十分困难,且耐药性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耐药机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广谱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两种酶可以降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得这些抗生素失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作用。

外膜通道的变异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内含有许多通道蛋白,这些通道蛋白是抗生素通过外膜进入细胞内的主要通道。

当这些通道蛋白发生变异时,抗生素的进入受到限制,从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过氧化物酶和耐药外泌体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过氧化物酶和耐药外泌体,这些物质可以中和氧自由基和抗生素,从而减弱抗生素的杀菌效果。

感染与传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引起感染。

在医疗机构中,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手术创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

此外,医疗器械、环境表面和洗手间等也是感染的重要来源。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主要由于其高度适应能力和基因的水平转移。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形成生物膜,使得细菌在环境中更加稳定和易于传播。

防控策略控制和预防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一系列严密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加强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手术创口消毒等。

一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病例分析PPT课件

一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病例分析PPT课件
由于治疗难度大、病程延长,患 者的医疗费用也会相应增加。
防治策略与建议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和管理,提 高医生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规范性。
提高免疫力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应该 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免疫力。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诊断结果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 果和流行病学调查,对该病例进行了 综合分析和诊断。
诊断结论
治疗方案
根据诊断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为该患 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抗菌 药物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等。
确诊该患者感染了多重耐药铜绿假单 胞菌,需要及时治疗。
PART 04
治疗过程与效果
患者姓名:张三
01男
03
04
籍贯:江苏南京
职业:退休工人
05
06
住院时间:2023年2月1日至2023年3月1 日
病情概述
01
患者因肺部感染入院, 症状包括咳嗽、咳痰、 发热和呼吸困难。
02
03
入院后,医生通过痰培养 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并证 实为多重耐药菌株。
患者经过一系列抗菌药 物治疗后,病情未见明 显好转。
医院应该加强消毒和隔离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医护 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减少细菌传播的风险。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总结
诊断过程
实验室检测、药敏试验及鉴别 诊断。
转归
患者病情变化、治愈或死亡情 况。
病例概述
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 感染部位及症状。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eruginosa),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在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体内等多种环境中被发现。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特性,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一定的潜在威胁。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分析。

它是一种不发芽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形态呈现为长短不一的杆状,大小约为0.5-1.5微米×1.5-5微米。

它具有弯曲的形态,偶尔会表现为弯曲的串珠状。

菌体的表面细胞质多呈水滴状,呈现出细菌特有的非光泽外观。

此外,在革兰染色中,铜绿假单胞菌会呈现出青绿色至铜绿色的颜色,这也是其命名的原因之一。

这种特殊的颜色是由于菌体内含有大量的花青素类黄绿色素(pyocyanin和pyoverdine)所致。

这些色素的产生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有关。

在生理特性方面,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首先,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意味着它的外层细胞壁缺乏厚重的层状结构,而是由较薄且较脆弱的薄膜组成。

这一特点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在抗生素的治疗中较为耐药,因为其外层细胞壁难以阻挡抗生素分子的进入。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物质进行代谢。

它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能够利用多种有机物质作为碳源和能源。

铜绿假单胞菌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具有较高的氧耐受性,且能够在缺氧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表现出一定的产色特性。

除了前文提到的青绿色至铜绿色外,它还可以产生黄绿色、荧光色等不同颜色的色素。

这些色素的产生与其代谢产物相关,可用于其在实验室中的鉴定和分离。

另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抗生素耐药性。

它能够分泌β-内酰胺酶,降解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使得治疗困难增加。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产生多种外膜蛋白和多糖,增加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多重耐药菌种类及防治

多重耐药菌种类及防治
• 01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首次报道了产KPC酶的肺炎克雷 伯菌,该酶可水解包括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在内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对头孢他啶和头孢西丁相对较弱。
主要耐药机理
外膜通透性降低 抗生素的渗透障碍 12%
外排泵机制 8%
细菌产生b-内酰胺酶 80%
细菌有能量依赖性的主动外排泵 抗菌药物为底物(多重耐药)
MDRO传播MD途RO径传播途径
• 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MDRO院内感染最常见最 重要的途径。
• 飞沫传播:口咽部及呼吸道的MDRO通过咳嗽散播 • 空气传播:空调出风口被MDRO 污染时可发生 • 其他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也可导致MDRO传播风
险增加
MDMRDROO医医院院感感染染预预防防与与控制控制
3
暴发监测:
指重点关注短时 间内一定区域患 者分离的同种同 源 MDRO 及 其 感 染情况。
• 除科学需要不建议常规开展环境MDRO监测,仅 当有流行病学证据提示MDRO的传播可能与医疗 环境相关时才进行监测
MDRO监测
• 加强对MDRO常规监测,及时发现感染聚集 • 治疗用药送检率:≧30%(国家卫生部)
MRSA在全Biblioteka 广泛流行美国: 34%意大利: 50% 希腊: 34% 英国: 27% 法国: 21% 西班牙: 19%
阿根廷: 43% 智力: 45% 巴西: 34% 墨西哥: 11%
南非: 42%
2009 中国CHINET2 MRSA-52.7%
香港: 74% 日本: 72% 新加坡: 62% 台湾: 61%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学性状
一群不发酵糖类、氧化 酶阴性的G阴性杆菌
为 G 阴性杆菌,镜下 为球状或球杆状,成对 排列为主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胞菌的杀菌效果。 3 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联合用药需要谨慎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 良反应,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替代疗法探索
替代疗法的前沿研究
目前,医学界正在探索多种 替代疗法,如免疫疗法、微 生物疗法等,这些新型疗法 为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 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微生物疗法的应用前 景
07 治疗手段更新
新型抗生素研发
新型抗生素研发现状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研发出多 种新型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在 对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方 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新型抗生素的优势与挑 战
新型抗生素以其独特的抗菌机 制和广谱抗菌性,对多重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了强大的压 力。然而,其研发过程中也面 临着许多挑战。
微生物疗法是利用特定微生 物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疗 法,通过调整人体内微生物 群落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
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免疫疗法是通过激活或增强 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 疾病的一种疗法,近年来在 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
08 未来研究方向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解析
对抗超级细菌的策略与挑战
作者: xx 汇报时间: 2024/03/16
目录
01 铜绿假单胞菌概述
06 防控策略分析
02 多重耐药性解析
07 治疗手段更新
03 临床重要性探讨
08 未来研究方向
04 耐药机制研究
05 检测方法介绍
01 铜绿假单胞菌概述
铜绿假单胞菌定义
1 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性
细菌间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 式,可以快速传播其耐药基因 ,使原本不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也能产生耐药性,这是铜绿假 单胞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机 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方法与技术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方法与技术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方法与技术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是一种多重耐药的病原菌,对众多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

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方法及技术的进展对于临床医学、环境卫生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鉴定方法1. 形态学特征:铜绿假单胞菌在常规琼脂平板上生长呈青绿色,细菌呈短杆状或不规则杆状,革兰染色呈阴性,不产生孢子。

2. 生理和生化特性:铜绿假单胞菌可利用较多种类的碳源生长,产生草酸酶、葡萄糖氧化酶等酶类。

此外,它还可产生金黄色脆忻素、绿色芽孢杆菌素等色素。

3. 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学反应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O抗原和Vi抗原,结合凝集试验、血凝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

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被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和检测。

1. 16S rRNA基因测序:16S rRNA基因是细菌共有的基因,在物种鉴定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可溯源性,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其物种。

2. 基因片段PCR:利用铜绿假单胞菌特异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如oprL基因、oprD基因等,通过特异性条带出现可以判断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3. 多重PCR技术:多重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多个特异基因片段,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如gyrB、rpoB、27-kDa等基因片段。

三、质谱法质谱法是近年来快速进行菌种鉴定的一种方法,其应用已得到广泛推广。

主要有飞行时间质谱法、荧光定量PCR结合质谱法、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法等。

这些质谱方法可以通过菌株代谢产物的分子质量进行鉴定。

四、胶体金技术胶体金技术通过标记特异性抗体或引物,利用胶体金颗粒作为信号素,通过胶体溶液在酶或免疫检测中的特异性反应,可以高度敏感地鉴定铜绿假单胞菌。

五、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鉴定技术,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以及生物传感机制来实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高灵敏度检测。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具有广泛的耐药性和多重抗药性。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抗药机制对于防治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重抗药性机制进行详细解析。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内流、药物靶标突变、药物排出通道改变以及药物降解等多种方式。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药物内流通道的改变能力。

细菌通过改变药物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来限制药物进入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有效浓度。

比如,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调节外膜蛋白的表达量和构象来限制药物进入细胞。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发生药物靶标的突变,从而降低药物对其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突变可能导致药物分子无法与目标蛋白结合,从而失去药物的作用。

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的GyrA蛋白具有突变位点,可导致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改变药物排出通道,从而增加药物外流的速率。

这主要通过调节药物外排泵的表达量和功能来实现。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外排泵,如MexAB-OprM和MexXY-OprM等,这些泵能有效地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从而使得细菌对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最后,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药物的降解来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

菌体表面的酶可以降解一些抗生素,从而使得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等药物降解酶,从而使得广谱抗生素失去活性。

2.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抗药性机制多重抗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能力。

铜绿假单胞菌往往具有复杂的多重抗药性机制,其主要包括快速突变、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和基因调控的变化等。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度的突变率,导致其对不同抗生素产生快速适应和耐药。

这种快速突变能力使得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长期的抗生素选择压力下迅速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产生多重抗药性。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基因水平的耐药基因转移能力。

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菌株,从而扩大耐药菌株的范围。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个血清型。 (3)质粒指纹图分析:此项技术是对同种细菌
不一样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一个方法。依据细菌 携带质粒情况进行分析。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第17页
四、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异常复杂,总括之,主要与以下原 因相关:
①细菌产生抗菌活性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②细菌改变抗菌药品作用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DNA旋转酶等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逃避抗菌药品抗菌作用 。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第27页
六、铜绿假单胞菌研究进展及预防控 制
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感染中常见,并存在严重 耐药性及多药耐药性,其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 各种灭活或修饰酶、菌体蛋白结构和功效改变 、膜屏障与主动外排、生物膜形成等。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第28页
六、铜绿假单胞菌研究进展及预防控 制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一个难点,控制泛
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泛滥,详细办法以下:(1)严格控 制三、四代头孢抗菌药品用药指征(每日查抗菌药品使 用病例)。(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品使用需由两名特 殊抗菌药品教授会诊同意后方可使用。降低传输:每日 LIS系统监测全院耐药菌产生,一旦发觉泛耐药铜绿假 单胞菌,马上通知临床执行接触隔离:(1)将患者单 间隔离。(2)病房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3)医务人 员及护工、家眷均严格执行手卫生,穿隔离衣。(4) 诊疗用具单人单用。(5)加强环境清洁消毒,每日两 次“84”消毒液进行物体表面及地面擦拭。
单环类抗生素代表氨曲南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但较弱,临床疗效有限,仅适 合用于轻、中度感染。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第22页
五、治疗方案
细菌生物膜(biofilm)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广泛存在, 是造成抗菌治疗失败主要原因之一。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本身几乎没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但能抑制生物 膜形成,调整免疫,增强吞噬细胞吞噬作用,抑制铜 绿假单胞菌一些毒性因子而增强其它抗铜绿假单胞菌 药品活性,改进疗效。研究发觉,红霉素、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能有效抑制生物膜形成,短期 联合头孢他啶等抗铜绿假单胞菌药品后就可显著改进 临床疗效(如克拉霉素5d方案),其中以阿奇霉素抑制 作用最强。

一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病例分析

一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病例分析

5月14日(入院第7天)
患者神志较前无变化,昨日体温最高达37.9℃,给予物理 降温后体温可下降,仍有咳嗽、咳痰困难。查体:T 37.5℃ P 86次/分 R 20次/分 BP 126/68mmHg 。痰培养+ 药敏结果提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依 据药敏结果,停用头孢孟多,暂选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 钠抗感染治疗。
3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应对策略 该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是否合理 药学监护要点
铜绿假单胞菌(PA)
n人体正常菌群之一 n在正常人体的皮肤、鼻咽腔、外耳道、肠道等定植
n下列情况易发生感染:
老年 幼龄 体质衰弱 长期使用抗生素
免疫缺陷 肿瘤 烧伤
关于MDR、XDR、PDR MDR:多重耐药,是指细菌对于常见抗菌药物中3类或3类 以 上的药物耐药; XDR:广泛耐药,是指细菌仅对1~2种抗菌药物敏感(通常指 黏菌素和替加环素); PDR:全耐药,是指对目前所有临床应用的有代表性的各类 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菌株。
pa的耐药机制产生灭活酶内酰胺酶ampcesblmbl等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主动外排系统过渡表达膜通透性下降膜孔蛋白丢失或表达下降拓扑异构酶突变氟喹诺酮类靶位改变16s核糖体rna甲基酶氨基糖苷类其他耐药机制整合子mdr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分析与讨论呼吸道感染临床迄今仍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区分自呼吸道标本痰咽拭子气管吸引标本保护性毛刷采集的标本及balf等分离到的pa是定植菌还是感染菌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发生破坏慢性结构性肺病长期住院尤其是icu长期使用抗生素应用糖皮质激素危险因素定植or感染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影像学检查炎性标志物临床表现吸入性感染定植or感染
家族史:
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பைடு நூலகம்染性疾病及同类疾病可记述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策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各种感染疾病,尤其是在免疫功能较弱的患者中更为严重。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抗菌策略对于治疗和预防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1. 黏附和入侵: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产生一种称为“外膜包膜”的物质,使得其能够黏附在生物体的组织表面,从而进一步进入宿主细胞内。

此外,其能够产生底物酶和毒素,导致宿主细胞的损伤和破坏。

2. 毒力因子: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产生多种毒力因子来引起感染。

其中包括外毒素、内毒素、生物膜以及一些细胞酶。

这些毒力因子对宿主细胞的凋亡、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多重耐药致病菌之一。

其产生的β-内酰胺类酶能够分解常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从而导致抗生素治疗的失败。

此外,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存在耐药性,使得感染难以治愈。

二、抗菌策略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抗菌策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菌策略:1. 抗生素疗法: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进行治疗是首要的策略。

然而,由于该菌的多重耐药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往往是一项挑战。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可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包括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喷替芬等。

2. 抗生素联合用药:由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药性,单一抗生素治疗常常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增强治疗效果,且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然而,联合用药需要谨慎,并在严密监测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3. 免疫疗法: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发生在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中。

因此,增强宿主免疫功能是另一重要的策略。

免疫疗法包括增加营养摄入、合理运动、补充免疫相关物质等。

此外,疫苗接种也可以提供针对该菌的被动免疫保护。

4. 生物膜干预:铜绿假单胞菌在感染过程中常形成生物膜,增加其抵抗抗生素的能力。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性机制的调查与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性机制的调查与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性机制的调查与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常见于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体内。

它不仅是一种自由生活细菌,还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病原菌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见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如免疫抑制剂使用者、重症患者等,其耐药性和多重抗药性机制日益受到关注。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外源性基因水平传递、表观遗传和进化压力等方面。

基因突变是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突变主要发生在其基因组中与抗生素靶标以及药物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上。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抗生素的靶标变化,从而使得抗生素无法与其结合,或是影响药物转运和代谢系统,导致药物无法进入细胞或被迅速排出。

外源性基因水平传递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获得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外源性遗传元件的水平传递,细菌可以获得来自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种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可以发生在不同细菌之间,甚至跨物种传递,加速了耐药性的传播。

此外,表观遗传和进化压力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表观遗传包括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等改变基因表达的现象,这些改变可以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使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性。

而进化压力则是指环境的选择压力,当环境中存在抗生素时,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菌株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的优势,从而逐渐形成更强的耐药性。

除了耐药性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存在着多重抗药性,即对多种不同类型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多重抗药性的机制主要包括表达沟通分子的quorum sensing系统、产生耐药性蛋白质泵和生物膜的形成等。

quorum sensing系统是细菌用于感应密度和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方式。

通过分泌和感应沟通分子,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调控一系列与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表达,使得菌株在高密度状态下更容易形成生物膜、产生耐受抗生素的蛋白质泵等。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

[基金项目] 滨州医学院科研计划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Y2020KYQD39)。

▲通讯作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张昊亭 高福泉▲ 张 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山东滨州 256603[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PA)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从而使治疗更加棘手。

研究发现,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诱发PA 的感染,随着临床耐药PA 检出率的增加及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减弱,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受到很大影响。

PA 的感染难以控制的原因是复杂的耐药机制,其中包括生物膜的形成、孔蛋白的介导作用、外排泵以及抗菌灭活酶的产生等。

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不能有效控制PA 的感染,所以针对耐药机制在药物治疗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外排泵抑制剂、抗生素佐剂、相关灭活酶抑制剂、外膜透化剂。

此外,噬菌体疗法、中药疗法、一氧化氮疗法及纳米技术等特殊治疗也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疫苗领域及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未来预防PA 感染的重要研究方向。

因此,研究PA 的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对PA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治疗技术;噬菌体疗法;中药疗法;纳米技术[中图分类号] R378.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8-0053-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8.13New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treatment techniqu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ZHANG Haoting GAO Fuquan ZHANG Bin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Shandong, Binzhou 256603, China[Abstrac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human health. 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the emergence of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has made the treatment more challenging.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people with low immunity are prone to inducing PA infection. As the detection rate of clinically resistant PA increase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tibiotics weakens,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some patients are greatly affected. The reason why PA infection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is the complex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s, the mediation of pore proteins, efflux pumps, and the production of antibacterial inactive enzymes. Due to the inability of antibiotic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PA infection,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its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drug therapy, including efflux pump inhibitors, antibiotic adjuvants, related inactive enzyme inhibitors, and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zers. In addition, special treatments such as phage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nitric oxide therapy, and nanotechnology have also shown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The field of vaccines and enhancing one’s immunity are also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preventing PA infection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studying the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of PA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A infection.[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Treatment technique; Phage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Nanotechnology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又称绿脓杆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于许多环境中,特别是暴露于人类活动的土壤和水中[1]。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研发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研发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研发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耐药性强且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细菌。

在过去几十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继续增加,这使得治疗感染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来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要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我们需要先了解它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水源和植物表面等各种环境中。

它具有多种适应性机制,如黏附性强、生长迅速、耐高温等。

这些特性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容易在医疗设施中传播,并引发院内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包括:①通过染色体上的突变或基因重组来产生新的抗药性基因;②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来获得外源性抗药性基因;③通过上调或改变药物靶点来减少抗生素的靶标结合;④通过增加药物外泌泡的生成来提高抗菌药物的排出能力。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开展相应的研究和抗菌药物的研发。

为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问题,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抗菌药物已经无法有效地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因此,创新是研发新药的关键。

一种可能的研发策略是在已知的抗菌药物基础上进行改良。

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或引入新的药物合成方法来提高抗菌药物的活性和稳定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的抗菌药物,形成复合疗法,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另一种策略是寻找新的抗菌药物靶点。

通过深入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和代谢途径,我们可以发现新的抗菌药物作用靶点,并研发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

这需要开展大规模的筛选实验和基因组学研究,以寻找新的靶点和药物候选物。

此外,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也是研发新药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和合成特定的抗菌蛋白,或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已有的抗菌蛋白,使其针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抗菌能力。

这种方法有望突破传统抗菌药物的限制,并对耐药性形成新的挑战。

除了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机制与应对策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由于其耐药性强、易产生多重耐药和广泛感染人体各部位,已成为临床上引起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及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控制其感染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铜绿假单胞菌抗药机制1. β-内酰胺类酶产生: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够降解抗生素,并使抗生素失去活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这种酶的产生主要通过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例如blaIMP、blaVIM、blaNDM)的水平转移传播而获得。

2. 外膜渗透障碍: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有细胞外膜和内膜,其外膜含有LPS (脂多糖),可通过改变LPS或产生孔道蛋白(如OprD、OprF)来减少或阻碍抗生素进入菌细胞,从而使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3. 活性泵系统:铜绿假单胞菌表面有多种泵系统,例如立克次体内膜外排泵(MexAB-OprM、MexCD-OprJ)和心力病药物外排泵(MexXY-OprM),这些泵能使抗生素迅速从细胞内外排出,从而减少细胞内药物浓度,产生耐药性。

4. 靶点突变:铜绿假单胞菌靶点酶的突变(如gyrA、gyrB、parC、parE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对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5. 外源耐药基因: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来自其他菌株或群体的外源耐药基因,从而产生耐药性。

二、应对策略1. 临床合理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首要措施。

应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尽量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调整剂量与疗程。

2. 组合治疗:针对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特点,可以采用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以增加疗效。

具体选择哪些抗生素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

3. 医院感染控制: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明确的手卫生制度、合理的隔离措施和规范的器械消毒操作等,能够有效减少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和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而言,其感染往往是严重且难以治疗的。

然而,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抵抗力。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多重抗药机制来实现的,这些机制可以使细菌在接触到抗生素时不易被杀灭或抑制。

以下将详细介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机制的研究。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与其特殊的细菌结构和代谢特点密切相关。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外膜蛋白通道,这些通道可以限制抗生素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磷酸酶等酶类,这些酶能够破坏抗生素的结构并降低其活性。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菌细胞壁的结构来增强对抗生素的抵抗力。

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调节Lpx系列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变细菌的LPS(脂多糖)结构。

这种改变可以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难渗透性,使抗生素难以通过细菌膜进入细胞内部。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上调泵效应来增强对抗生素的抵抗性。

细菌泵是细胞膜上的蛋白通道,能够将抗生素从细菌内部泵出,从而减少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浓度,使其失去杀菌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

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表达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菌泵,这些泵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产生抗生素降解酶来抵抗外源性抗生素。

这些酶能够降解抗生素的结构,从而使抗生素失去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分离和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降解酶,并研究了这些酶的分子机制和调节方式,从而为设计新型抗生素或开发抑制酶活性的化合物提供了基础。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传递耐药基因,这进一步加剧了耐药问题的复杂性。

事实上,多重抗药机制往往通过不同的基因表达来实现,这些基因可以位于细菌核心基因组或可移动的质粒和整合质粒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osa, PA)属于条件致病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中 ,少量定植于人体消化道、 呼吸道及会 阴等部位。当人体正常防御体系受损时可 导致 PA感染 ,临床多见于长期应用激素、 机械通气、 免疫缺陷或使用多种广谱抗 菌药物等情况 ,因而 PA成为医院内感染的 重要病原菌之一。
二、1、流行病学
本菌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土壤、水、 空气,在正常人皮肤(如腋下、会阴部和耳道内)、呼吸 道和肠道均存在。
其生存的重要条件是潮湿环境,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 强,湿热55℃ 、1h方能杀灭,对紫外线不敏感。
儿童带菌率比成人高,应用抗生素治疗者带菌率增高。 住院病人,特别是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
六、研究进展及预防控制
1、实验研究进展及预防控制措施
PAE细菌定植 对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 意义,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标本来源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以纯培养方式从正常无菌标本中分离出 铜绿假单胞菌,要进行细菌鉴定和抗生素敏感试验, 而从非无菌标本如无临床特征或无肺炎症状的患者气 管内标本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即使是优势生长,也 没有必要鉴定,因为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常出
3、临床意义
罕见情况下该菌可引起心内膜炎,通常 发生于心脏直视手术所装的人工瓣膜或 静脉吸毒者的自然瓣膜上。右侧心内膜 炎用内科治疗,但为根治累及二尖瓣, 主动脉瓣或人工瓣膜的感染,通常必须 将感染的瓣膜切除。
三、实验室检查
标本采集 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 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还包括来自医 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 样等。
六、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及预防 控制
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感染中常见,并存在严重 的耐药性及多药耐药性,其主要耐药机制是产 生各种灭活或修饰酶、菌体蛋白结构和功能改 变、膜屏障与主动外排、生物膜的形成等。
六、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及预防 控制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控制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泛滥,具体措施如下:(1)严 格控制三、四代头孢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每日查抗菌 药物使用病例)。(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需由 两名特殊抗菌药物专家会诊同意后方可使用。减少传播 :每日LIS系统监测全院耐药菌产生,一旦发现泛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立即通知临床执行接触隔离:(1)将 患者单间隔离。(2)病房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3) 医务人员及护工、家属均严格执行手卫生,穿隔离衣。 (4)诊疗用品单人单用。(5)加强环境清洁消毒,每 日两次“84”消毒液进行物体表面及地面的擦拭。
五、治疗方案
亚胺培南对此菌的敏感性虽然很高,但由于它 易致二重感染,有文献报导其耐药菌和霉菌进 驻发生率可高达3.2%和8.0%,同时它又是诱 导酶产生的良好诱导剂,加上异常价格昂贵, 故此,亚胺培南作为治疗混合感染的二线用药 可能会更合理。
五、治疗方案
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快速产生耐药性在临床抗 感染的一线战场己是不争的事实,对NCCLS推荐的一 线用药,如庆大霉素、头孢噻甲羧肟、哌拉西林等亦 早己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这就使得临床的抗感染 治疗显得越来越困难。故此,临床上还应加强消毒防 御,控制感染发生,同时,应更为合理地科学地使用 抗生素,并应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进行抗感染治疗 。
对于 MDR2PA的防治 ,关键在于消除多种感染危险因 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低 MDR2PA的选择压力 ,并切 断各种传播途径。
主要内容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概述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意义 三、铜绿假单胞菌的实验室检查 四、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 五、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方案 六、研究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疗方案
总之,为了提高抗菌治疗效果,应经常监测本 地区及本单位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 其耐药特性,并根据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合理 地选用抗菌药物,且在临床实践与研究中探讨 抗感染的药物组合和开发新的抗感染药物。与 此同时,改善卫生条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 度,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控制医院感染的 发生率,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RU-59863对β-内酰胺酶很稳定,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活性也较强 (MIC900.5mg/L),耐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和头孢他啶的多重耐药性的铜绿假单 胞菌株也对其高度敏感,有望成为治疗难治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碳青霉烯类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极强的抗菌活性和超广的抗菌谱而备受瞩目, 一直为研究开发热点,其经典代表亚胺培南己广泛用于临床,成为抗铜绿假单胞 菌的重要药物之一。但由于此药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涌现,故新品种 的开发应用也已变得日益迫切。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诊治与预防
zhca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呈现逐年下 降的趋势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日益增多。流行 病学研究表明 MDR2PA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隆在世 界范围内的下降呈一致化趋势。MDR2PA的发生有其危 险因素和耐药机制 ,而抗生素滥用、 人与人之间的接 触传播及患者转院传播等是导致 MDR2PA产生和传播 的主要因素。
3、临床意义
该菌还是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 常见于有过泌尿道操作的病人,尿路梗 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3、临床意义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 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 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 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眼部感染一 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 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引流的 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细 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 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 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的不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的一种方法。根据细 菌携带质粒的情况进行分析。
四、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异常复杂,总括之,主要与以下 因素有关:
①细菌产生抗菌活性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②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DNA旋转酶等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 作用。 ③外膜通透性降低。 ④生物膜形成。 ⑤主动泵出系统;等等。 其中主动泵出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中起着 主导作用。
三、实验室检查
生长实验 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
生化鉴定 触酶实验阳性; 365nm紫外灯下显荧光。 乙酰胺肉汤实验阳性
三、实验室检查
分型 (1)噬菌体分型:所应用的噬菌体现有24株,
分型率达90%。 (2)血清学分型:利用O抗原进行分型,可分20
个血清型。 (3)质粒指纹图分析:此项技术是对同种细菌
现铜绿假单胞细菌定植。
六、研究进展及预防控制
PAE耐药性研究 多药耐药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常对多种抗菌药 物天然耐药,并且易于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导 致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细菌对抗菌药物的大 多数耐药机制均可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并 且该菌中往往多种耐药机制并存,因而该菌常 作为多重耐药菌的典型代表。
三、实验室检查
染色镜检 为革兰阴性杆菌,菌体
大小(1.5~5.0)um×宽 (0.5~1)um,细长且长短 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 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单
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三、实验室检查
分离培养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对有正常菌群存在的临 床标本或采自环境中的标本应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MAC);对无正常菌群存在的 临床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可接种普通全 营养型培养基(如TSA、PCA、营养琼脂}或血琼脂 培养基、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上 生长18~24h可以见到扁平、湿润的菌落,该菌所产 生的带荧光的水溶性青脓素与绿脓素相结合将使得 培养基呈亮绿色;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可以见到 在菌落的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呈金属光泽;在铜绿 假单胞菌培养基上呈蓝绿色或者红褐色菌落,365nm紫外灯下显荧光。 如果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则呈浑浊状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落,而在培养基底部细菌 的生长不良。
五、治疗方案
实验证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以 复合青霉素类、三或四代头孢菌素、三或四代 喹诺酮类等药物为好。但临床抗感染的经验证 明,单一抗生素对大多数G-杆菌尤其是铜绿 假单胞菌的治疗是不理想的,因其很快就会出 现耐药株,从而导致治疗失败,故此, 【美国 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 NCCLS以及许多权威 的专业人士早已主张联合用药。
无荚膜或芽胞。 专性需氧菌,生长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
生长良好,最适宜温度为35℃。 有很强的蛋白分解能力,但发酵糖类能力低。
3、临床意义
经常引起术后伤口感染,也可引起褥疮、 脓肿、化脓性中耳炎等。本菌引起的感 染病灶可导致血行散播,而发生菌血症 和败血症。烧伤后感染了铜绿色假单胞 菌可造成死亡。
制剂治疗的病人,呼吸道内该菌的寄植增多。
1、流行病学
感染途径: 内源性:自身上呼吸道、肠道、皮肤、 生殖道等 。
外源性:其他病人或带菌的健康工作 人员,经手、飞沫或污染的医疗器械而传播。
2、病原学
革兰氏阴性杆菌,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多数菌株分泌绿脓菌素和荧光素,呈蓝绿色,
故名绿脓杆菌。 菌体一端有1~3根鞭毛,故有动力,较活泼,
五、治疗方案
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他啶是经典的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但随着耐药菌株的 迅速增加,一些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增强或对耐药菌株有效的第四代头孢菌素( 如马斯平)以及第四代喹诺酮(如天坤)均已经陆续涌现,且有相当部分品种已 用于临床,这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无疑是个好消息。而今,含儿茶酚取代基的第四 代头孢菌素是开发研究的热点,有被称为“第五代”之势。其中GR69153、 LB10522、Ro9-1428、Ro09-1227和RU-59863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更强且 对耐药菌株更有效,体外活性更为出色,远强于头孢他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